综合探究五 郑和下西洋与

合集下载

郑和下西洋与开辟新航路之比较

郑和下西洋与开辟新航路之比较
悠久的历史, 文明 的古 国, 通过 历史 我们 得以 了解: 历 史 里有画, 历史里有歌 , 历史是祖先在向我们诉说。
汪金玺 ( 郑州八中 2008届 10班 指导老师: 吴战利 )
中学政史地 初中历史

识 整
三、从航海活动的组织来看: 西欧开辟新航线, 得到了王室的支
理 持、鼓励和资助, 在西欧的君主制国家中, 君主和新兴的商人结成了
非正式的联盟: 君主保护商人不受封建主的侵害, 商人则向君主提供
财政支援, 以取得政治权利和社会声望, 两者实际上是一种合作关
系。而郑和下西洋的所有费用全来自皇帝, 包括郑和在内的大小官
员、士兵、水手全部由皇帝委派。这里面商业贸易的因素太少, 可以
说皇帝是唯一的投资者和中心组织者。
四、从航海所造成的影响来看: 欧洲开辟新航路后, 给欧洲带回
是伟大壮举, 而不能成为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32
学历史犹如在海边捡贝壳, 时间越久, 捡得越多。 郑怡笑 ( 郑州八中 2008届 10班 指导老师: 吴战利 )
丰富的消费品和大量金银财宝, 这些财富转化为资本, 帮助资本主义
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 开辟新航路也成为世界各国相互隔绝

状态被打破的标志。而郑和下西洋本身并不是为了牟利, 虽有物品
贸易, 但带回的物品如斑马、长颈鹿和珠宝、香料等, 纯粹是为了取悦
皇帝和充实宫廷, 对国计民生无大益处, 这样的航海活动只能称得上
二、从航海的目的看: 欧洲人从事海上探险基本上是出于商业目 的, 是为了控制东方的茶叶、珠宝、香料、丝绸、瓷器贸易, 进而掠夺黄 金。原来欧洲通往东方的道路被奥斯曼帝国控制着, 除了能够继续 牟利的意大利人外, 其他欧洲人都渴望找到一条前往遍地黄金的东 方的新航路。而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则是因为明成祖期望向他国炫耀 国威, 加强和沿途国家的联系, 并且加强这种联系的目的是要维护中 国作为文明中心的地位。

综合探究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综合探究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2.嘉靖27年(1548年),浙江巡抚朱纨 上疏请行海禁。
3.清廷厉行海禁“寸板不许下水”。乾隆 22年(1757),下令封闭其他海港,只 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从上述材料看,当时的中国社会 在对外政策上以及社会状况方面发 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从积极发展对外交往到厉行海禁、闭关 锁国,中国从自信开放逐步走向了封闭 保守。在盲目自大情绪的作用下,中国 未能跟上历史发展的潮流,日益落后, 从一个繁荣富强的大国沦为列强争相侵 略、掠夺的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
从参与者情况来看,西欧航海活动采取国家与冒险 者订立契约的形式,航海活动参与者包括贵族、骑 士、教士、商人、下层民众等,社会基础较广泛。 郑和下西洋受命于帝王,资金由国库拨支,社会基 础狭窄。
谢谢
从上述的材料分析,当时的中国 的社会状况?
古代中国是一个经济繁荣、技术先 进、国力强盛,居世界前列的泱泱 大国。从积极进行对外交往的史实 中看出,中国是一个极度开放进取 的国度。而也正是开放进取成就了 中国古代的繁荣。
1.“三保下西洋,费银钱数十万,军民死 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与国家何益?”
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哥伦布航海从西班牙出发,经加那利群岛、
巴哈马群岛、海地岛等岛屿, 最终到达美洲。
三、动脑想一想:
阅读并解释下面材料表达了哪些不同的观点。
“耀兵异域,示中国之富强。” --《明史·郑和传》
“三保下西洋,费钱银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 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殊域周咨录》卷八
与哥伦布航海对世界的影响相比较, 郑和下西洋产生的影响主要有:
西洋人开辟了新航路,航海事业进一步发展 起来,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同时也给 拉美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教案新人教版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的航海,加深对两个历史事件的理解 , 理解两者的航海动机和所带来的影响;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直接教学和自主探究、综合探究分析材料或完成相关表格,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进行多方面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 1、了解郑和下西洋史实2、理解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动机和影响(二)、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新闻导入(今年 2 月17 日印尼启动了“郑和下西洋之旅”) 2min(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今天本课的内容,导入郑和下西洋这个事件)师:在半个月前,印尼旅游部宣布将在中国春节期间,在巴淡启动“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之旅”,将 600 多年前的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线设计成旅游路线,旅游部长阿里夫说要让游客体验海上旅游的新奇,当一回友好使者“郑和”,这引起了中国媒体的极大的关注,纷纷相继报道。

有谁知道中国的航海日是几月几日吗?其实早在2005 年郑和下西洋600 周年纪念日的时候,国务院就批准将每年7 月 11 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作为国家的重要节日固定下来,这个是他的标志图形,上面有四个帆,下边是水纹。

现在我们更多的是把郑和下西洋不仅仅当做历史,更是一种友好交往的文化,我们会举办各种活动来纪念它,可见他对于中国而言,对于世界而言是有很独特的意义的。

师:所以今天我们在比较探究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之前,就先来了解一下这次与哥伦布航海相提并论的中国式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

(二)、【环节二】讲述“郑和下西洋” ,介绍“郑和”生平,以及“西洋”的范围。

10min(通过解析“郑和下西洋” ,学生了解此次航行的领导人物,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通过此环节结合地图,学生了解当时在中国人眼中西洋的范围,对郑和七下西洋的背景有所了解)师:首先大家看一下课本。

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

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

郑和下西洋郑和奉中国明廷之命率领船队7 次出使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事件。

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8年中,郑和从南京下关宝船厂出发,沿江、浙、闽、粤海岸南下复西行,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肯尼亚的蒙巴萨,访问了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经过明永乐时期,国家强盛统一,政治较为清明。

政府致力于恢复和发展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

永乐三年六月,郑和使团第一次下西洋,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海,依次访问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旧港(今印度尼西亚巨港)、苏门答剌、南浡里(在今苏门答腊岛北部)、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古里等国。

并在古里为船队建立了交通、贸易中心转运站。

五年九月返回南京。

继而二下西洋,统舟师前往爪哇、满剌加(今马六甲)、锡兰山、古里、柯枝(今印度柯钦)、暹罗等国访问。

七年七月返国。

九月又前往占城、爪哇、满剌加、苏门答剌、阿鲁(今苏门答腊岛日里河流域)、南巫里(即南浡里)、锡兰山、小葛兰(在今印度柯钦南)、柯枝、甘巴里(今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科因巴托尔)、阿拔巴丹(今印度阿默达巴德附近)、古里等国访问。

十年十一月,第四次下西洋,访问占城、爪哇、满剌加、苏门答剌、南浡里、彭亨(今属马来西亚)、急兰丹(今马来西亚的哥打巴鲁)、锡兰山、加异勒(今印度南部的卡异尔)、甘巴里、柯枝、古里沙里湾泥(今地不详)、溜山(今马尔代夫首都马累)、忽鲁漠斯(今伊朗阿巴丹附近)、剌撒(今也门木卡拉附近)、木骨都束(今肯尼亚摩加迪沙)、不(卜)剌哇(今孛的布腊瓦)、麻林迪今肯尼亚的马林迪)、比剌(今非洲爪达富伊角外的阿卜德库里岛)、孙剌(今地不详)等亚非国家。

这次出使开通了中非航路。

同年十二月,第五次下西洋,于十七年七月回国。

十九年正月,第六次下西洋,护送忽鲁谟斯、阿丹、喃渤利、苏门答剌、阿鲁、满剌加、甘巴里等16国使臣回郑和宝船模型国,对沿途所经国家和地区又进行了友好访问。

郑和使团与海外诸国的贸易往来也有了更深入的发展。

人教版初二历史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资料

人教版初二历史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资料

人教版初二历史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资料初二的单元复习资料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人教版初二历史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资料,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人教版初二历史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资料(一)第一课工商业的兴起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第三课世界开始走向整体第四课资产阶级革命第五课面临挑战的中国综合探究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1.16世纪前后.工业文明的曙光首先在西欧出现。

2.手工工场的出现:(1)手工工场最早出现于14世纪的意大利。

(2)手工工场是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标志.是工业文明的曙光。

(3)今天的工厂.就是由手工工场发展而来的。

(4)农业仍然是当时的主要产业,西欧还处在农业社会中。

(5)明清时期,中国也出现了手工工场。

3.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的区别:所有者劳动者生产方式规模相互关系(最根本的区别) 生产效率性质手工作坊作坊主作坊主、家人、帮工作坊主进行全程工作较小学徒、帮工依附于师傅的父互低封建主义手工工场手工场主雇佣的工人工人分工合作较大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高资本主义4.手工工场的作用:(1)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手工业产品的产量,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2)进一步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3)促进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5.西欧手工工场集中的行业及国家:主要集中存纺织、采矿、冶金、造船等行业中.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发展迅速。

6.商人地位的变化(1)具体表现:①经济地位变化:随着工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商人的经济实力迅速壮大,超过王公贵族,他们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即早期的资产阶级。

②政治地位变化: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甚至可以担任市长、财政顾问。

(2)变化的原因:l6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君主为了富国强兵,大力发展工商业,推行有利于商人的政策。

7.贵族的变化:贵族虽享受着特权,但经济上陷入了困境,开始走向没落;有些贵族也开始经营工商业。

8.农民的变化:一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手工工场的雇佣工人,他们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成为工人阶级的前身。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与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与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与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事件,其对中国史和世界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从1405年开始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途经南洋、东非、阿拉伯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历时28年,行程总计140000多公里。

这项历史壮举所带来的影响和历史意义,不仅仅停留在当时,对现代中国和世界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郑和下西洋的对世界的影响1. 推动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带动了中国与亚洲、非洲和欧洲之间的海上贸易。

随着船队传播中国文化,报告当地各种情况,也帮助开拓了交流渠道。

同时,它还为朝贡贸易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这一模式直至17世纪末被欧洲殖民者破坏。

2. 拓展海上领土郑和在东南亚、南亚和东非等地留下了宝贵的记录,记载着那些地方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这些记载提供了中国远航者进一步拓展海上领土的线索和基础。

3. 推动领航术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为了完成这项气势恢弘的远航,郑和和他的团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练地运用领航术和航海技术。

此外,郑和还带回了国内外的一些优秀科技,如弧形甲板、由帆杆构成的贴缝帆等。

这些新技术的引入和拓展不仅提升了中国的航海技术,而且提高了生产力的发展,对后来的工业革命有重要影响。

二、郑和下西洋的对中国的影响1. 强化王朝的中央集权在永乐年间,明朝皇帝意识到登基已有数年,各地的地方长官和贪官污吏利用地理位置独特、长久积压的田产来夺取财富和实力,因此希望扩大国际交往,积极推进郑和下西洋。

这项政策一方面运用国际贸易的利益来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能够有效防止海盗沿海的侵害。

2. 促进民族团结随着郑和的远航,他带回了许多奇异的物品、人民和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

此外,他也消除了一些族群之间的矛盾。

中国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通过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方式加深了解和信任。

3. 取得“和平外交”成就郑和所带的船队不仅仅是一次对海洋力量的尝试,更是一项外交活动的计划。

郑和下西洋研究论文

郑和下西洋研究论文

郑和下西洋研究论文探讨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原因,有两种途径。

第一种,是从宋元以来和明初的历史背景出发,宏观分析明朝出动大军下西洋的实力、条件、动力,由此得出的“外交说”[1]与“贸易说”[2],的确言之成理、信而有据。

但是,永乐时期的明朝何以在国家急需全力对付北方压力、稳定内部的同时,先后七次派出如此庞大的船队,前无古人地深入遥远的大洋,动辄在外游荡、滞留数年之久呢?仅仅从外交目的和贸易角度解释,尚且不够完满,所以,还存在第二种途径,即从微观的角度,探究下西洋的具体动因,由此得出了“踪迹建文说”等结论。

“踪迹建文说”种种其实不能成立,需另撰专文讨论,本文的目的,是从郑和下西洋军队的庞大规模这个特别引人瞩目的环节出发,从历次下西洋时的明朝政治、军事行动中,去寻觅下西洋的另一种具体动因。

永乐初年,西洋各国在明朝使节的鼓动下,纷纷前来朝贡,一派祥和盛况。

西洋使节之遣,多为文官多为行人,间有按察副使、给事中、翰林待诏,武官多为千户,唯不见派遣大队海军随行。

所以,郑和船队下西洋的确是一种十分突兀的重大军事行动,船队两万七千人的规模,仅仅用护航或操作大型船只来解释[3],是远远不够的。

郑和出使不止七次,所谓下西洋,应以郑和等自述“统领舟师”的七次为准,即永乐三年至五年、五年至七年、七年至九年、十一年(或十二年)至十三年、十五年、十九年、宣德六年(或五年)[4]。

但郑和等人或以受命、或以自南京一带出发、或以自福州等地出发时间为起始年份,或以归港、或以赴南京复命、或以赴北京复命为结束年份,故所记年份不能反应决策、受命、出发、归港等的精确时间。

郑和下西洋需要利用南海和印度洋的季风,所以一般是冬春出洋,夏秋归国。

无论官方记载受命和复命于何月,均不能用以修正这个由自然地理规律所限定的事实,而受命、复命与实际出洋、归港时间的不同,正可以展示历次下西洋与政治、军事行动的密切关系。

第一次下西洋,郑和受命于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目标是古里、满剌加等已经建立往来的国家。

试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

试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

试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是历史上两个重要的航海探险事件,它们在时间、规模、目的和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1.时间: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的时间相差了大约五个世纪。

郑和的航海活动主要发生在明朝时期,具体时间为1405年至1433年,而地理大发现则发生在欧洲的15世纪末至17世纪初,例如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的航海探险是在1492年至1504年之间。

2.规模与范围: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庞大,最多时曾达到300多艘船,船员超过28000人。

而地理大发现时期的欧洲航海家通常只有几艘船,最多不超过十艘。

在范围上,郑和的船队多次远航至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而欧洲的地理大发现则开拓了新大陆,发现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道。

3.目的与动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宣扬明朝的威德、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和贸易,以及寻求新的领土和资源。

而地理大发现的目的是为了开拓新的贸易路线和殖民地,以获取黄金、白银、香料等贵重商品,以及探索未知的地理区域。

4.方法与科学技术的应用:郑和的船队采用了罗盘、星盘、海图等航海工具,并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造船技术。

但与地理大发现时期的欧洲航海家相比,他们在观测天文现象方面的技术和方法相对有限。

欧洲航海家使用了更为精确的计时仪器(如四分仪)和水文测量方法(如水道测量),并引入了三角函数等数学工具来进行航线和距离的计算。

5.政府与民间参与:郑和下西洋的活动主要由明朝政府组织并资助,属于官方性质的航海活动。

而地理大发现时期的欧洲航海探险则主要依靠私人力量,由商人和航海家自发组织并进行,政府对其提供的支持和资助相对较少。

这也反映了两种文化对航海探险的态度和价值观的不同。

6.文化和物种交流: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中国的文化、技术和商品得以传播到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等地,增进了中国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

同时,郑和的船队也带回了许多外来的植物、动物和文化习俗。

《2024年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范文

《2024年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范文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篇一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一、引言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世界海洋历史上一段绚烂的篇章。

自明朝永乐年间起,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次远航至东南亚、南亚、中东乃至东非等地,不仅促进了中国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海洋贸易的发展。

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

本文将通过三种不同的史料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历程与影响。

二、文献一:明史郑和传首先,我们参考《明史·郑和传》。

此文献为官方修撰的史书,对于郑和下西洋的记载较为详细。

根据此文献,郑和的航海活动主要在永乐年间进行,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展示明朝的国力,同时与各国进行贸易往来。

船队规模庞大,装备先进,人员众多,显示了明朝的强大实力。

此外,此文献还详细记录了郑和所到之处,包括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的国家与地区,以及这些地方的特产与文化。

三、文献二:郑和航海图及相关航海日志其次,我们参考郑和航海图及相关航海日志。

这些资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航海信息,如航行路线、天气状况、海洋现象等。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以及当时的海洋知识。

同时,这些资料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与各国的贸易往来情况,如贸易物品、交易方式等。

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与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四、文献三:民间传说与文学作品最后,我们参考民间传说与文学作品。

这些资料虽然不是正式的历史记载,但它们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对于我们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与影响也有一定的帮助。

例如,一些民间传说讲述了郑和在航行过程中所遭遇的艰险与挑战,以及他与当地人民的友好交往。

这些故事虽然带有一定的夸张与想象,但它们却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线索。

五、结论综合三种史料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

首先,官方史书《明史·郑和传》为我们提供了郑和航海的官方记载,展现了明朝的国力与海洋实力。

明代的对外探险:郑和下西洋

明代的对外探险:郑和下西洋

明代的对外探险:郑和下西洋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事件和探险活动。

其中,郑和下西洋是明代对外探险中最为著名的一次。

本文将对明代的对外探险和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目的、船队组成、航线以及影响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明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疆域庞大的帝国时期,延续时间长达276年。

在此时期,明朝皇帝推行闭关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和交往的发展。

然而,郑和作为一名在外交和海洋探险领域经验丰富的人物,提出了开展对外探险的建议,并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支持。

二、探险目的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开拓海洋贸易,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并维护中国的声誉。

同时,还有一些非正式的目的,如寻找失散的皇室成员、巡视夷狄、扩张领土等。

三、船队组成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十分庞大,被称为“巨无霸舰队”。

根据历史记载,船队由几十艘巨型宝船、护卫舰、运输船和军舰组成。

其中,郑和的旗舰是宝船“大明宝船”,长约130米,宽约50米。

四、航线郑和下西洋的航线涵盖了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等地区。

航线主要分为七次航行,从中国的福建出发,途经马六甲海峡,抵达印度尼西亚、印度、阿拉伯半岛、非洲东岸等地。

探险航行时间长达28年。

五、影响郑和下西洋对中国以及其他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经济方面,他的探险活动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为中国带来了丰厚的财富。

其次,在外交方面,他的出使活动增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树立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誉。

此外,对于其他国家来说,郑和的探险活动为他们带来了与中国进行贸易和外交的机会。

综上所述,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对外探险活动。

这次探险不仅是为了开拓贸易、外交,也带来了经济、外交和文化上的影响。

郑和以其强大的船队和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航海家之一。

通过他的探险活动,明代中国在对外交往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展示了中国的实力和文明。

综合探究五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综合探究五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综合探究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本课主题:探究西方工业文明和中国农业文明的不同发展道路的深层次因素。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由四部分组成,围绕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而展开。

“历史学家的讨论”意在提出问题,并提供了基本的、初步的材料,同时提供了比较分析的角度,如目的、规模、航海技术、影响。

“动手做一做”让学生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按照课文的要求,从收集的材料中提取相应的信息。

它主要考查学生收集材料、提炼材料的能力,侧重点在于学生对“事实”的把握。

“动脑想一想”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看学生能否从材料中提炼出有关观点,侧重点在于学生对“观点”的把握。

“大家议一议”则进一步要求学生在把握“事实”“观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探究。

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收集的材料说明一定的问题,而且要求学生能够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及事件进行评价。

本课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目的,并不是以扩充和延伸知识面,探讨为什么郑和没有发现新大陆这些问题为主;而是希望通过比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原因和中国落后的根源,并通过这种对比最终揭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因。

因此,本课的教学必须结合当时人类社会形态大转变的时代背景。

本课的总体设计是在对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中国近代苦难史与当今改革开放新时代进行对比,从中华民族盛衰的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更深刻地理解本课的主题,弘扬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激励学生报效祖国,振兴中华。

知识建构:历史学家的讨论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大家议一议→→→(提出问题)(搜集分析)(思考问题)(展开讨论)课程标准:3-3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3-4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4-2列举古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贡献。

4-3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论郑和下西洋的利与弊

论郑和下西洋的利与弊

论郑和下西洋的利与弊对于郑和下西洋,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的支持有的反对,有人提出郑和下西洋是消耗物资,对明朝并没有什么帮助。

那么对于明朝而言,郑和下西洋是赚了还是赔了呢?我们可以通过对史料的检阅,将其中所记载的海盗、倭寇侵犯中国的次数进行一次统计,以这个数据对比来看看永乐大帝一手建立的强盛海军及海权对中国本土所起的作用。

看看这是不是确实如刘大夏等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件“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于国家何益”的“敝政”,是“大臣所当切谏”之事。

官史覆盖面广,相关的笔记野史则大都术有专攻,而相关地方志对一地之事迹记载更是详细。

因此这样互相比照考证得出的统计,虽然还不能肯定是100%的完全统计数据,但相信基本上能涵盖绝大部分数据了,入侵事件脱漏出统计范围的可能性很小,因此这是能够说明问题的。

根据这十二种史料,可统计出洪武时期海盗为祸中国有21次,倭寇进犯36次,合计57次。

永乐时期则是海盗13次,倭寇26次,合计39次;宣德时期,海盗和倭寇各进犯3次,合计6次;而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四朝合计,海盗做乱为16次,倭寇10次,合计26次。

从上面这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永乐时期比之洪武时期的海患下降了整整百分之30%,但考虑到朝代的长短差异,可以理解为持平。

洪武朝是三十一年,永乐朝为二十二年,而宣德到天顺朝的时间却长达三十九年。

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三十九年中,海盗和倭寇活动处于急剧下降状态,与永乐朝相比较的话,其比例下降了近60%,如果再考虑到为患规模和时间间隔的话,那么倭寇活动就几乎可以说接近绝迹了。

同时,要考虑到永乐九年日本与中国绝交的问题,如果去除以本国人为主的海盗活动,以永乐时期与洪武时期相比,虽然洪武时期倭寇进犯频频,但洪武时期歼灭倭寇数量有数字记载的,经常是数十数百人,最高是两千多人。

而永乐时期歼灭倭寇的记载则常以千人为单位计算,歼灭三、四千人是经常的,多的歼灭数合计高达七千余人、船只上百艘,且与洪武时期相比,海战明显增多,并基本保持大胜战绩。

郑和下西洋研究综述范文

郑和下西洋研究综述范文

郑和下西洋研究综述范文第一篇:郑和下西洋研究综述范文郑和下西洋有关问题的研究综述社会学院092邵雅琴09161205摘要:郑和的七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是空前绝后的。

它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绝无仅有的。

郑和下西洋充分展现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强盛,同时也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

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关键词:身世动因目的意义江苏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此,本文就郑和下西洋的有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归纳。

一、郑和的身世及思想文化云南晋宁昆阳是郑和出生和少年时期成长地。

云南民族大学谢本书教授认为,郑和特定的家世、自然环境和少年的活动,对他后来的航海事业有相当影响。

云南大学朱惠荣教授认为,郑和多种优秀品格的形成与其与家庭和故乡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云南昆明地方志办马颖生从五个方面论证了郑和是赛典赤六世孙。

南京郑自海先生以郑和后裔的独特身份和视角记述了云南、南京两地郑和家谱的流传、散落经过及重修《咸阳世家宗谱》主要内容。

云南民族大学王子华教授认为,郑和尊儒、信伊、奉佛、崇道和重海,其多元文化观是其创造出惊天动地伟绩的重要原因,儒家文化观是其多元文化观的核心。

宁夏社会科学院薛正昌研究员认为,宗教文化是郑和下西洋的思想基础和航海业绩的文化内核。

郑和七下西洋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伊斯教、佛教、道教文化思想,体现了他的宗教文化思想的成熟。

中央民族大学陈楠教授以藏汉材料为依据,探讨了郑和崇信佛教的基本史实及郑和崇信佛教与藏传佛教的关系。

此外,南京静海寺博物馆杨波对郑和下西洋从海外带来的“水陆罗汉像”进行考证,阐述了水陆罗汉像的文化意义。

福建莆田湄洲妈祖文化研究中心周金琰、蒋维琰探讨了郑和远航与妈祖文化的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周茹燕教授对明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一书的主要内容、版本及流传经过作了介绍。

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概况

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概况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1405年 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异域 珍宝特产的需求;加强与海外 诸国的联系。 和平亲善 封建自然经济 1487年 寻找黄金,掠夺土地和财富等。 殖民扩张 逐渐兴起的资本主义经济 正面影响:使世界开始走向整体。加 强各大陆的联系,促进了不同地区人 民的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促 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区 域文明之间的交流…… 负面影响:造成亚、非、拉长期贫困 和落后。掠夺土地和财富,毁灭印第 安文明,贩卖黑奴……
2.消极:
(1)掠夺土地和财富; (2)屠杀印第安人,毁灭印 第安文明; (3)贩卖黑奴。 总之,造成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长期的贫 困与落后。
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内容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
共 同 点
开始 时间
不 目的
同 手段 经济 点 基础 影响
内容 共同点 开始 时间 目的 不 同 点
手段 经济 基础 影响
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人 民的友谊,促进了中国与 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有助于中国人对世界的了 解。
议一议:请你们结合如下材料谈谈各自的航海目 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之富强.” ——《明史· 郑和传》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 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 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 现的海岸时所;要找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 民族国家的产生》
材料一:15世纪左右,欧洲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货币已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哥伦布说过: “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可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就 能获得他在世界上所需要的一切.” 材料二:《马可.波罗行记》中说:东方某国“据有黄金,其数 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 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

综合探究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综合探究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印尼Βιβλιοθήκη 下页:目的与局限性?郑和(1405— 1433)
哥伦布(1492— 1433)
达· 伽马 (1497— 1530)
次数
7次历时28年
4次历时13年
2次历时6年
第一次4只 第二次20只 50—70吨级约 150人 绕非洲到印度 1500英里
各次船 每次260多只,大 最少3只,最多17只 中型巨型宝船 只 60只 每次吨 1500吨级约 100—200吨最少90 位人 2.7—2.8万 人最多150人 数 人 航海里 中国至东非海岸 欧洲至加勒比海约 程 1500英里 4500英里
郑和下西洋与迪亚士、哥伦布航行比较
项目 迪亚士、哥伦布 1.从东方掠夺黄金等财富; 目的 2.扩张领土,占有市场和殖 民地 3.传播基督教。 (经济为主) 1.经济 2.政治 影响 3.科技思想文化 郑和 1.扬国威(政治为主) 2.获得外国的珍宝 特产
1.加强了中国与亚 非国家的交流; 2.宣扬了中国国威。
贡赐贸易、外交活动
性质 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活动
参考意见
郑和下西洋宣扬了国威 ,促进了与亚 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但这是封建制度下 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 损耗重大,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对国家 造成重大损耗。而西方新航路的开辟为 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促 进了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加强了世界 各地的联系。
性质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活动贡赐贸易外交活动参考意见郑和下西洋宣扬了国威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但这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损耗重大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对国家造成重大损耗
新课延伸
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 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人类由此从各民族 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而 中国明朝时的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 开辟新航路要早半个多世纪,为什么没 有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综合探究五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比较课件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综合探究五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比较课件 新人教版

问题解答
• 4、(1)、反映郑和下西洋气势宏大,所到之处受到各地欢迎 的情景。(2)、郑和下西洋带去了丰富的物品,带去了友谊,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当地人们以他的名字作地 名及为他建庙宇纪念他。(3)、学习他吃苦耐劳的精神,英勇 无畏的气概,以及他为人谦和,良好的外交能力等优秀品质。


好望角

麦哲伦海峡
首航时间 船只数量 船只大小
携带货物 最远到达
郑和下西洋(七次) 1405年(7月11日) 最多200多艘
大宝船长125.65米,宽 50.9米
丝织品、瓷器、茶叶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随行人员
多达27800人左右
哥伦布航海(四次) 1492年 3—17艘
长24.5米,宽6米
西洋人开辟了新航路,航海 事业进一步发展起来,引起了 “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是同时也给拉美人民造成了 巨大的灾难。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 1405-2005
江苏太仓航海节(刘家港) 洋》
舟山“绿眉毛”号 拍摄《郑和下西
凤凰号重走“郑和路”
印尼郑和清真寺新落成
• 19、(1)、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B、启蒙运动 时期。C、宗教改革时期。D、文艺复兴时期。(2)、 4、3、1、2。(3)、A、率议会军队作战取得胜利, 打败英国国王查理一世。B、启蒙运动的思想家,提出 “人民主权”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C、向罗马教会 挑战,进行宗教改革。D、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 剧作家,创作了数十部反映人文精神的剧本和诗歌。
牲畜、农具、种子、粮食
美洲
1000多人
郑 和
哥 伦 布
从两者的对比中,你得到了怎样的信息?

郑和下西洋与明初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与明初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与明初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毫无疑问是中国和世界古代航海史上规模最大、活动范围最广的航海活动。

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扩大了明初的海外贸易。

当时的海外贸易形式分成三种: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互市贸易。

在明太祖即位之时,对外实行“怀柔远人”的外交政策,多次遣使海外。

结果,东南亚和印度半岛上的许多国家都先后遣使来华报聘,入贡方物。

当时政府在江苏太仓黄渡、宁波、泉州和广州设立市舶司,对朝贡贸易实行严格管理,不许沿海豪民私自下海通番经商,而只许外国使节来华进行朝贡贸易。

明朝廷以“厚往薄来可也”的原则对来华朝贡的诸番实行优厚的贸易政策。

甚至还准许外国使臣携带私货与民间互市,且给予优惠。

鉴于明政府实行优惠的朝贡贸易政策,有利可图,再者当时东南亚各国社会生产力已有相当发展,商业日趋繁荣,故海外诸国纷纷遣使来华,“假进贡之名,行贸易之实”。

这种形式的“朝贡贸易”,在洪武初、中期一度形成高潮。

但是其实洪武时期对贡朝、贡道、贡品和入贡使团人数有着种种限制。

例如,除对“叛服不顺”的日本规定“十年一贡”和素来“恭顺”的琉球实行“任其时至入贡”外,对其余诸番频频入贡不堪其烦,由“岁一贡献”改为“三年一朝”。

这些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朝贡贸易的发展。

朝贡贸易的兴起滋生了流逋、海盗等问题,致“商旅阻遏,诸国之意不通”。

再加上明廷的诸多禁忌,从洪武中期以后至洪武末年,原来与明朝建立朝贡的诸番多半停止入贡,朝贡贸易乃至中外关系走进低潮。

此时段朝贡贸易由盛转衰表面原因如上。

但从根本上看,可归结余下:由于明太祖在位期间,致力于恢复国内经济和巩固边海防,无暇顾及其他。

从根本上来看,明廷受“重本抑末”思想影响,仅仅将朝贡贸易作为“怀柔远人”的一种经济手段,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还有闭关有余,开放不足,如罢废市舶司、实行严厉的海禁。

到了永乐年间,明成祖吸取洪武朝教训,改变策略。

除遵祖训继续坚持“防”的政策,如下令不许沿海军民私自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活动和政治活动,在对外关系上,“遣使四出”向海外诸番发起连年的强大攻势,积极营造和平宽松的环境,“宣德化而柔远人”,最大限度上实行开放,积极发展海外贸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航路开辟后, 西方利用技术上 的优势,公开掠 夺落后地区。
印加文化遗址
创 司了 英 间 始 。一 镑 , 人 他家 的 他 内 。 就大 财 就 尔 是型 富 靠 森 英的 。 劫 加 国手 回 掠 入 有工 国 和 拓 名工 后 贩 殖 的场 用 卖 队 ,这赚, 创笔取仅 公办 钱 了 两 司了 开 上 年 的公 办 万 时 SBK


本课的总体设计是在对比郑和下西 洋与哥伦布航海的基础上,进一步将 中国近代苦难史与当今改革开放新时 代进行对比,从中华民族盛衰的历史 中总结经验教训,更深刻地理解本课 的主题,弘扬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激励学生报效祖国,振兴中华。
二、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围绕要探究的问 题,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 2、能够运用历史、辨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 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 3、运用探究,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 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4、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 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 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5、学会运用历史规律和经验去联系、分析社会 现状。
4、从理论上讲,中国应该比西方更具备开 辟新航路的条件。但实际的情况却恰恰相 反,西方人开辟了新航路,社会巨大发展; 而中国却日见衰落。原因是什么?为了更 深刻地阐释原因,列举三则史料。
5、在突出主题后,将中国近代的落后面 貌与当今改革开放新时代国家日益富强的 情况相对比,将历史经验教训联系到社会 现实,最终落实情感价值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比较,理解西方资本主义兴 起、发展和中华文明衰落的原因。 2、通过中华民族盛衰的对比,弘扬 民族精神。

四、教学过程
发展 历史背景的缩影。在具体的事例中进行讨 论,能够使学生的理解更直观、深刻。 2、在此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分 析这种现象背后隐含的信息。 3、为了更深刻说明这个根本动因,把重 点引到在相同历史机遇面前西方与中国一 盛一衰命运的对比。课本上的比较表作为 一种过渡和铺垫。
综合探究五 郑和下西洋与 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一、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新航路的开辟在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的历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郑和下 西洋命运的背后更是隐含了中国历史命运兴 衰的征兆。 本课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主要 目的,并不是以扩充和延伸知识面;而是希 望通过比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西方资本 主义兴起的原因和中国落后的根源,并通过 这种对比最终揭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因。
从内尔森的例子中分析新航路开辟对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起到的作用?
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西方的海外扩张
和掠夺。虽然掠夺是暴力和血腥的, 但客观上讲,西方殖民者掠夺的大量 财富,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成为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源源不断的动 力。
从新航路开辟中分析西方对待陌 生世界和事物的态度

从以新航路开辟为代表的西方全球扩 张的浪潮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西方是 一个有着极度迫切需求的世界。他们的 需求和对陌生世界以及财富的追求,从 某种意义上讲也反映了西方社会一种积 极进取的精神和开放的心态。这正是人 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因。
内尔森是16世纪英国伦敦一名普通 的毛纺织作坊主,拥有两台毛纺机。当 时,欧洲出现了大量的手工工场。内尔 森想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增加机器, 雇用工人,开一家毛纺织工场。但是, 这需要一比不小的资金,而他自己却无 法解决。他该怎么办?
民间借贷
海外淘金
民间借贷的利息高,期限短,属
于典型的高利贷。如果遇到经济 不景气的年份,高利贷将成为巨 大的负担,可能会破产。所以利 用民间借贷来解决资金问题风险 很大。
进、国力强盛,居世界前列的泱泱 大国。从积极进行对外交往的史实 中看出,中国是一个极度开放进取 的国度。而也正是开放进取成就了 中国古代的繁荣。
1、“三保下西洋,费银钱数十万,军 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与国家 何益?” 2、嘉靖27年(1548年),浙江巡抚朱 纨上疏请行海禁。 3、清廷厉行海禁“寸板不许下水”。 乾隆22年(1757),下令封闭其他海 港,只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要善于发现不足,善于学习
和吸收先进文化、接受新事 物。积极进取、与时俱进, 跟上社会发展潮流,才不会 被时代淘汰。
资料链接:
/
/zhenghe/default.h
tm /other/zxwebpa ge/18/jxwy/index.htm /home/haitang/zhen ghe/
《辛丑条约》的签定
从中国古代社会盛衰史实的比较中, 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无论是国家、民族、社会还是 个人集体,要发展要进步,首先 必须具备一种开放的态度,要有 一种进取的精神。
30年代的上海
今 天 的 上 海

改革开放20几年来,中国在经济、 科教、文化、技术、军事等全方位的 大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我们正 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一 个繁荣富强的文明大国。 民族在困境中反思,在逆境中奋起 的事实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思考:从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 海的对比中得到什么样的信息?
中国当时的航海技术远远超过 西方!
海上丝绸之路
数港 实 。有 可 大云泉 海唯州 伊船 一 为 本百 之 世 拔艘 最 界 图, 大 最 小港大 塔 者,港 无余之 见一 是,
—— -
从上述的材料分析,当时的中国 的社会状况?
古代中国是一个经济繁荣、技术先
从上述材料看,当时的中国社会 在对外政策上以及社会状况方面发 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从积极发展对外交往到厉行海禁、闭关 锁国,中国从自信开放逐步走向了封闭 保守。在盲目自大情绪的作用下,中国 未能跟上历史发展的潮流,日益落后, 从一个繁荣富强的大国沦为列强争相侵 略、掠夺的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
八国联军侵华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比较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航海
船只数量
船只大小 携带的货物 随行人员数 量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比较
郑和下西洋
船只数量 船只大小 200多艘 长151.8宽61.6米
哥伦布航海
3——17艘 长24.5宽6米
携带的货物 丝绸、瓷器、茶叶、 牲畜、农具、 印花布、铁器 种子和粮食 随行人员数 最多时达到27800 最多1000多人 量 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