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周作人散文有感
读书札记——读《周作人散文》
读《周作人散文》文/春雨夜泊近日,闲暇读毕一本书——《周作人散文》,是较费劲地读下来的。
何也?下面慢慢道来。
该书也为经典,是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被列入《世纪文存》丛书系列之一。
周作人是鲁迅的弟弟,也很有名气,只是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文革”,一直以来都对他有不好的印象。
改革开放后有一个矫正,感到对一个人评价要全面,该肯定的地方还是要肯定,对他也就少一些偏见。
不过,抗日战争期间他为日本人做事,不管有多少原因,这个污点是没法洗掉的。
一码说一码,也不能因为一件事而否定他的一切。
至少,他在五四时期和新文化运动中还是出了力的,也写了很多好的文章。
其中,散文就具有很高的名望。
现在,有人把他的散文选入《世纪文存》就足以显示对他文章的认可。
这本书什么时候买的不大清楚。
好像是女儿买的。
在书房也放了好长好长时间了。
上班的时候很忙,没有时间看,也就一直放着。
不过当时还是想过,有时间还是要读一读的,想了解一下这些民国有名的文人都写了些什么,风格特色以及水平有多高。
等把书读完,才对这种感觉有所矫正。
原来这本散文分三大部分,分别为民俗风物篇、生活情趣篇和追忆故人篇。
说读得很涩的正是民俗风物篇。
原来周作人被称为近代民俗学的开拓者,想来对民俗风物情有独钟。
自然会格外用心,旁征博引,以说明某一习俗的来龙去脉。
以这样的认知写文章,考经据典就不足为怪了。
只是对于非专业爱好的读者,读感就差了许多。
值得一说的是,民俗风物篇中,还是记录了很多有趣的东西,而且许多风俗习惯也是我自己熟悉的。
这些风俗习惯能在他的文字里记述的如此详细,很是惊奇。
况且很多风俗习惯好像传播的很远,有的竟然横跨北方南方。
2020年5月10日。
周作人散文故乡的野菜读后感800字
英文回答:Zhou's essay, " The gourmet veggies of the homeland " , is a good example of poor farmers living in their home fields and rich natural resources。
In an objective and rigorous manner,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fields and field vegetables of his hometown, reflecting the guiding role of the party ' s routes,policies and policies in rural development。
Through his profound memories of her home food, the author has given a deep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 s deep attachmentto the land and its attachment to the homeland。
This emotional expression reflects the author ' s political positionand views, and also leads to attention and reflection on home and rural development。
周作人散文《故乡的野菜》充分展现了贫下中农在家乡的田园生活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作者以客观、严谨的态度描述了故乡的田野和野菜,体现了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对于农村发展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故乡菜的深情回忆,作者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和家乡的眷恋。
周作人散文初恋读后感3篇_读后感作文_
周作人散文初恋读后感3篇周作人初恋读后感1我们时常为自己还能够热情拥抱青春年华而暗自庆幸,然而对于处在这个时期让我们颤动,心跳,兴奋不已的爱情,仿佛不能抓住它的真谛,读了周作人先生的《初恋》我或许读懂了他一点,以及对于爱情有了些许更为深刻的感悟。
在傅老师的中国现代散文研究课上,我对周作人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大多数人应该都为周作人在文学上主张散文个性化而显示出深深的敬意,因为他为散文的个性发展不仅提出了理论,而且自己就是一个脚踏实地的践行者。
他一直用自己的笔在与千千万万个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他的深挚的情感,独到的见解与感悟全部都用最平常,甚至“俗不可耐”的词语表达,没有钱钟书《围城》中精辟的比喻和戏谑的调侃,也没有郭沫若《凤凰涅槃》中的热烈奔放的激情与火花,他用文字的水滴汇聚出一股涓涓溪流,读者只要轻轻尝一口,心田立刻就会得到滋润,有种莫名的,无法言表的感动。
在作品《初恋》中,周作人写自己初恋的姑娘,没有用太多的优美的辞藻来点缀他心仪的姑娘,甚至“也不曾看过她的容貌与姿态”但作者却明白三姑娘是单纯的,善良的,热情的,于是他用最常见的人情世故淡淡几笔做了一个对比,就让我们明白三姑娘在作者眼中是特别的,文中写道“宋姨太太和远邻的羊肉店石家的媳妇虽然很说得来,与姚宅的老妇却感情很坏,彼此都不交口,但是三姑娘并不管这些,仍旧推进门来游嬉。
”同样,周作人在写自己对三姑娘的感觉时,仿佛是在等令自己心潮澎湃的情感冷却之后,向一个知己在说说生活,拉拉家常中娓娓道来一样,没有任何激动之情,仍旧让他那个性的溪水在流淌着,淌进每一个读者的情感深处,文中写到“那时我十四岁,她大约十三岁罢。
”“我不很明白做婊子这些是什么事情,但当时听了心里想到:‘她如果真流落做了婊子,我必定去救她出来。
’”以及末段“我那时也很觉得不快,想到她的悲惨的死相,但同时却又似乎很是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
”作者惜墨如金,了了几笔,却让我们感到了她至深的初恋,要不他不会那么清晰地记住当年自己十四岁,也许在作者今后的人生的很多时候,他都会回忆十四岁那单纯的萌动;要不他也不会有奋不顾身的救她的冲动,更不会在听到一个人死于霍乱而去想象那悲惨的死相,因为如果三姑娘不能牵绕作者的心,作者就不会联想太多,只会一听而过而已;另外,正因为有现在的心里的大石头放下的感觉才能让读者体会到,这么多年虽然作者辗转异地,但心中是多么牵挂一个人,而且分量还如大石头般沉重 ......这样朴素的家常话语却又那么真切,深刻。
周作人散文自己的园地读后感
周作人散文自己的园地读后感篇一周作人散文自己的园地读后感读了周作人先生的《自己的园地》,我这心里呀,就像被投入了一颗小石子,泛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觉得周作人先生的文字有点“怪怪”的,不像我平常读的那些文章那么“规矩”。
可越读下去,我就越发现,这“怪”里面藏着一种别样的魅力。
他就像是个在园子里悠然自得的老农,不紧不慢地跟你唠着嗑,说着他对文学、对生活的那些看法。
也许有人会说,周作人先生的散文太过平淡,没有那种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激情澎湃的情感。
但我觉得吧,这正是他的独特之处。
他的文字就像一杯温水,不烫嘴,也不冰冷,恰到好处地滋润着你的心田。
比如说他在书里谈到的“个性的文学”,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啥才是个性的文学?是那种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文字吗?可能是,但又不完全是。
周作人先生说,个性的文学应该是作者真实自我的表达,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东西。
我想想,好像还真是这么个理儿!我觉得读他的散文,就像是在一个宁静的午后,走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花园。
这里没有喧嚣,没有繁华,只有那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和自在。
在这个园子里,我可以随心所欲地思考,可以慢慢地品味生活的滋味。
不过,我也有点犹豫。
他的一些观点,我可能还没有完全理解透,也许需要我再多读几遍,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深意。
但不管怎么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学的另一种可能,让我对散文有了新的认识。
总之,读《自己的园地》这一路,真好!篇二周作人散文自己的园地读后感哎呀,读完周作人先生的《自己的园地》,我这心里真是五味杂陈!一开始,我是抱着好奇的心态翻开这本书的,心想:这能有啥特别的?结果一读起来,就像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拽进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周作人先生的文字,那叫一个随性!有时候感觉他东拉西扯的,可细细琢磨,又觉得好像都在点子上。
比如说他讲文学的“无功利性”,这让我不禁陷入了思考:难道文学真的就只是为了表达,而不图点儿啥?也许在这个功利的社会里,我们太习惯做什么都要有个明确的目的,可文学真的不能纯粹一点吗?他在书里还提到了一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就像园子里的小花小草,看似不起眼,却又充满了生机。
《周作人》读后感2020年精选优秀文章5篇
《周作人》读后感2020年精选优秀文章5篇《周作人散文全集》是2009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钟叔河、鄢琨。
本书收集了周作人先生的精选优秀作品。
周作人学识非常的渊博,他翻译过大量的著作,写过许多随笔、散文,他在现代文学史上最主要的成就是他的小品文,不管经历多少年,他恬淡自然的文风还会影响无数读者,值得我们后人学习,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周作人》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周作人》读后感11922年,周作人开了一个叫“自己的园地”的专栏,他在发刊词里说:“所谓自己的园地,本来范围就很宽,并不限定于某一种:种果蔬也罢,种药材也罢,种蔷薇地丁也罢,只有本了他个人的自觉,用了力量去耕种,便都是尽了他的天职了”。
在我看来,这段话也能概说周作人的一生,大多时候都在“自己的园地”里耕种和收获的一生。
读他的小品文,平实淡雅,很难看出写于战火缤纷动荡不安的岁月,他似乎有一种“能力”,抑或说是“天性”,就是隔绝外界的纷扰,不理会当世主流价值观的评说,只是把心思和力量都放在“自己的园地”里,勤力耕种,这是他一生成就的源泉,也是他一生悲剧的根源之一。
小时候被送进三味书屋读“正经书”时,周作人就不是主流价值下的“好学生”,他一边读着“之乎者也”,一边已经另有所爱,当然,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兄长鲁迅的影响。
他们看有图的画书,描画儿,读仙山鬼怪的故事,在百草园里徜徉,这些在大人看来都是“无用”的经历,却给了他独特的知识储备。
如何说童年看闲书的经历还源于一个孩子追求趣味的天性,那么进了位于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后,周作人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学堂的功课只求应付,其余时间里,他都按自己的意愿和志趣展开:读鲁迅介绍来的新派书刊,学外语,读文学书籍,他读《天方夜谭》,将《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换了中国的背景翻译出来,改名《侠女奴》发表在一本杂志上。
此后又翻译爱伦坡、柯南道尔的小说,还自己进行小说创作。
当时,即使在新式学校里,科举依然是社会上的主流风气,被视为“正途”,家里也曾写信催促他回家参加“县试”,都被他拒绝了。
乌篷船读后感
乌篷船读后感《乌篷船》是现代著名散文家周作人写的一篇书信体散文。
读者读了,有何感想?来看看店铺精心为你整理乌篷船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乌篷船读后感篇一著名作家周作人先生近年再度红火。
走红网络,走红校园。
故我也去找了他的代表作《乌篷船》来欣赏。
我一看,十分失望。
文章很短,我勉强看完的。
心想,这是不是他的涂鸦之作啊,“究竟知道一点情况”,“不必啰嗦地多讲”,“所以我就可以不说了”,“不过你总可以不必去坐”,简直有些文理不通,前后又自相矛盾,再说,你写信给朋友,到底要介绍你家乡的什么情况,总得让人家子荣君有些获益吧。
心底下暗暗嘀咕,写得太硕了,还没有那些非著名作家写得好。
他要不是鲁迅的弟弟,谁会注意到他这样的散文。
不是碍着鲁迅面子,谁会来捧它?天知道那些粉丝中,又有多少是居心叵测,打着自以为得计的小九九,趋炎附势,借船出海。
抬举他是假,显摆自己为真。
请名人唱戏,搞经济搭台。
还有将它编入了世界最美散文,当然这些人是为了自己的票房价值,我连电影和出版都混为了一谈。
还不知有没有稿费给他家里。
偷书不是贼。
盗版很风行。
不过也真是好像有点故意在讽刺他了。
其实,早在我们上语文课时,老师就说过了,他们兄弟不睦,是两个阵营的人,一个是革命者,一个是汉奸,而且是日本汉奸,要知道中国人有多恨日本人啊,你还去做他们的汉奸,你还讨日本女人做老婆,你是鲁迅先生的老弟呢,你真是不得了了。
可是为什么,心里老记挂着这篇散文。
是因为想探究一下,它为什么会走红吗?是想了解一下,是些什么人在喜欢它吗?毕竟他是散文大家,已属盖棺定论,这又是誉为代表作的。
于是乎反复看了好几遍。
网上有很多的评论,评论比文章好看。
真的有人质疑他人品骂他汉奸呢。
但更多的是欣赏,赞叹,钦佩和敬佩。
说它平和冲淡,清隽幽雅者众。
说它平淡如水,自然如风。
1926年11月作者写这篇文章时,中日未曾交恶,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发生。
二战时期日本的侵华战争,始于1931,终于1945。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读后感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读后感《故乡的野菜》读后感:周作人心底的乡愁,咱四川人也能懂
哎哟喂,读了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心里头那个滋味儿,就跟吃了咱四川的泡菜一样,酸酸辣辣,又带着点儿甜。
你说这文章写的,咋就那么贴切人心呢?
周作人老先生啊,他笔下的野菜,不光是田埂上的那些绿疙瘩,那是他心尖尖上的乡愁啊。
一读到他写荠菜、马兰头,我就想起小时候,跟着爷爷去地里头掐野菜,那时候哪知道啥是讲究,只知道野菜和着稀饭吃,香得很。
周作人说那些野菜是“故乡的符号”,我琢磨着,这不就是嘛!咱四川的野菜,也是咱这方水土的魂儿,走到哪里都忘不了。
再翻到写蕨菜那段,哎哟,周作人写得那个细啊,就像是在咱耳边轻声细语地说着悄悄话。
他说蕨菜要趁嫩掐,老了就不好吃了。
这不就跟咱四川人吃折耳根一样嘛,时节不对,味道就不对了。
看到这里,我就忍不住想,这老先生要是来咱四川走走,怕是得写一本《四川的野菜》咯!
读完这篇文章,我像是跟着周作人走了一圈他的故乡,心里头那个暖和劲儿,就别提了。
想想现在,虽然身在城里,但每次回乡下,看到那些熟悉的野菜,心里头还是亲切得很。
周作人写的野菜,不只是野菜,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咱们四川人,虽然讲的是川话,吃的是川菜,但那份对故乡的感情,跟周作人老先生是一样的,都是那么真,那么深。
好了,今儿就聊到这儿,下次咱们再接着侃!。
周作人喝茶读后感
周作人喝茶读后感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以其幽默、讽刺和深刻的洞察力而著称。
其中,他的散文作品《喝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篇散文中,周作人以喝茶为主题,通过对喝茶的品茶、泡茶、赏茶等方面的描述,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不禁感慨万千,下面就让我来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首先,我被周作人文章中对茶的品茶、泡茶、赏茶等方面的描述所吸引。
在文章中,周作人通过对品茶、泡茶、赏茶等方面的描写,展现出了他对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茶的香气、茶的味道、茶的色泽,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茶的魅力。
同时,他还通过对喝茶的过程和仪式的描述,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些描写不仅让我对茶的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
其次,我被周作人文章中对人生的思考所感动。
在文章中,周作人通过对喝茶的过程和仪式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认为,喝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他认为,人生就像喝茶一样,需要细细品味,需要慢慢品尝,需要用心去体会。
他认为,人生就像泡茶一样,需要用心去泡,需要用心去等待,需要用心去感受。
他认为,人生就像赏茶一样,需要用心去赏,需要用心去体会,需要用心去感悟。
这些思考不仅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最后,我被周作人文章中的幽默和讽刺所感染。
在文章中,周作人以其幽默、讽刺和深刻的洞察力,对茶的品茶、泡茶、赏茶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展现出了他独特的文学魅力。
他用幽默的语言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人们在品茶、泡茶、赏茶等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和荒诞,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同时,他还通过对生活的幽默和讽刺,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些幽默和讽刺不仅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体会,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总之,周作人的《喝茶》是一篇充满睿智和幽默的文章,通过对喝茶的品茶、泡茶、赏茶等方面的描述,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周作人的作品苦雨读后感
周作人的作品苦雨读后感读周作人先生的,初时只觉文字平淡,仿若老友在耳边絮絮叨叨地说着一场雨带来的烦恼。
然而,细细读来,却品出了其中别样的滋味。
周作人在文中描述的那场雨,可真是让人印象深刻。
那雨不是淅淅沥沥的小雨,也不是疾风骤雨,而是一场“缠缠绵绵无绝期”的苦雨。
雨不停地下,仿佛要把整个世界都淹没在它的“泪水”之中。
他说这雨“将门外的南墙冲倒了,并且碎了一块挺大的泥砖”,就这么简单的一句,却让我仿佛亲眼看到了那面破败的墙和散落一地的砖块。
这雨可真是够“厉害”的,威力不小啊!文中还提到他住的那房子,因为这雨也遭了殃。
“书房的窗户已经被打得湿透,皱着眉头的纸糊窗也挡不住雨水的侵袭,滴滴答答地往屋里漏。
”我能想象到周作人先生看着那被雨水浸湿的书房,一脸无奈又烦闷的神情。
这哪是下雨啊,简直就是老天在故意捣乱!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周作人先生写到他和友人的书信往来。
友人在信中说自己“卧在乌篷船里,静听打篷的雨声,加上欸乃的橹声以及‘靠塘来,靠下去’的呼声,却是一种梦似的诗境。
”可周作人先生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在这漏雨的屋里,只有“苦”,没有“诗”。
这一对比,真让人忍俊不禁。
同样是雨,在不同的情境下,给人的感受竟是天差地别。
还有他提到小孩子们,因为下雨不能出去玩耍,只能“苦闷地在屋里坐着”,“或者在乌木板凳上坐着,偷偷地剥着莲蓬”。
这画面感太强了,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小孩子一脸不情愿的样子,心里肯定在埋怨这讨厌的雨,挡住了他们出去撒欢的脚步。
周作人先生在文中的抱怨,一点也不做作,反而让人觉得真实可爱。
他说“这回的大雨,只有两种人最是喜欢。
第一是小孩们。
他们喜欢水,却极不容易得到,现在看见院子里成了河,便成群结队地去‘淌河’去。
赤了足伸到水里去,实在很有点冷,但他们不怕,下到水里还不肯上来。
”瞧瞧,把小孩子那种贪玩的天性描绘得淋漓尽致。
再说说他自己,被这雨搅得心烦意乱,却又无可奈何。
“晚上蚊子又猖獗起来,叮得人不能睡觉。
周作人散文读书心得1000字
【最新】周作人散文读书心得1000字
生命在流逝,往事以随风渐去,一丝晨风透过淡淡的雾隙,拥簇着太阳慵懒的晨光飘入一个幽幽古镇,她,恬静.悠然.惬意.柔美,他,却也热烈.忙碌.充分.坚强.她(他)伴随着一位老人的生命记忆,老人已故,生命已逝,在人生旅途中填满了自己无穷的感悟,他的文章悠然.闲适.刚毅,他赋予了他们--文章以新生,来维系他生命的延续,让我们来享受他的恬淡及悠然和生命中的刚毅,他就是周作人,一位在中国历史动乱文化动乱的年代将荣辱集于一身的散文家.诗人.翻译家.
晨风穿过古镇狭小的街道,飘入〞台门〞,浮过书桌,用他飘忽的手指掀开一本泛黄的书,由此,掀开了他的人生之旅......
〞十字街头〞文明的贫民文化精神深深的反射出了周作人内心复杂及精微之处:我愿待在十字街头的象牙塔中.从而表达了,他不愿完全被十字街头淹没,却又喜欢观望.感受十字街头的文明.
“在我人文深处有两个鬼,一个流氓鬼,一个绅士鬼.〞在>中提及此句,将〞主张革除三纲主义的理论以及附属的旧礼教旧气节旧风化等等,这种态度......〞视为是〞流氓鬼〞,因为它们〞不能为旧社会的士大夫所容〞;而富有〞天性〞的,〞写点闲适的所谓小品,聊以消遣〞〞究竟绅士鬼还只占居其小局部“.虽然,只占居了小局部,却是周〞流氓〞却又是一个出色的,受众人追捧的〞绅士〞.
长理职培依靠顶级的师资阵容和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秉承〝效劳学员,超越自我〞的宗旨,培训涵盖国家电网考试.南方电网考试.农信社考试.银行考试.部队军校考试.烟草系统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教师招聘考试,面向全国培训学员超过_000余人次,培训质量国内一流,通过率远超同行业水平,是国内培训人数较多.口碑良好的培训机构,为莘莘学子的考试成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周作人散文初恋读后感
周作人散文初恋读后感初恋是拿来怀念的,不是占有,因怀念而美好,因得不到而加倍怀念,而周作人笔下的初恋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您整理的周作人散文初恋读后感,希望您喜欢!周作人散文初恋读后感篇一在很多场合,总有朋友之间互相询问初恋的细节,而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以为第一次正式地交男女朋友才称作初恋,直到我读到了它,周作人的《初恋》。
《初恋》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内容没有什么特别精彩的地方,但当我看到最后一句:“但同时却又似乎很是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便一下子被吊起了兴趣,他竟能这么冷酷?据我个人所知,《初恋》并不是周作人最富盛名的篇章,但它却有着令人过目难忘的魅力。
明明应该悲伤,却为什么又像石头放下了呢?我赶紧细细地又读了几遍,生怕是自己看漏了些关键的句子。
文章仍旧是那篇文章,好似懂了点,可要想到那一点上却又什么都想不出。
开头的“那时”将我们带回到了作者十三四岁尘封的年纪。
讲了宋姨太太,讲了石家媳妇儿,讲了姚家老妇,最后终于讲到了女主人公,三姑娘。
三姑娘并不是畏畏缩缩的小女孩儿,她不管两家的冰冷关系,会抱着一只大猫看“我”练字。
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少年闰土,也许她也只是趁了童真无知的年纪才这么潇洒,若不是害了霍乱,还不知成什么样子了。
就是这样一个三姑娘,“我”爱上了她。
不曾讲过一句话,甚至连样子都没有仔细看过,在我们现在看来还真有些荒.唐可笑。
就是这样一个不知什么模样的三姑娘,却“为她的光辉所掩”,使得“我”感到亲切,又无所谓她的模样,一个劲的只知道爱慕着她。
虽然“我”知道自己是“丑小鸭”,但还是会在她面前表现出振作与欣喜。
回想我们小时候,便深觉感同身受,那种懵懵懂懂,不求目的,就是简单地开心并乐意见到的欣喜。
细腻的心理描写,没有粉饰,却把少年之间单纯委婉的爱慕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后的“英雄救美”的心声,更是锦上添花,多了含蓄的真挚,让人动容。
最后一部分,“我”和三姑娘分开半年后,得知她死于霍乱,心里不快,却又如大石落地般觉得妥帖。
周作人散文自己的园地读后感
周作人散文自己的园地读后感篇一周作人散文自己的园地读后感读了周作人先生的《自己的园地》,我这心里呀,就跟那打翻了五味瓶似的,啥滋味都有。
周先生的文字,初读起来,觉得平平淡淡,没啥大波澜。
可细细咂摸,嘿,还真有点意思!他就像个邻家的老大爷,坐在那摇椅上,不紧不慢地跟你唠着嗑。
也许有人会说,这有啥好看的?可我觉得呀,这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在他的园地里,我看到了他对生活的那种细腻观察。
就好比他说的那朵小花,别人可能瞅一眼就过去了,他能盯着看上半天,琢磨出好些个门道来。
我就寻思,我咋就没这心思呢?可能是我太浮躁,成天风风火火的,错过了好多身边的美好。
不过呢,读着读着,我又有点迷糊了。
他有些观点,我觉得吧,可能有点太随性了。
比如说他对某些传统观念的看法,我就不太能接受。
难道传统的就一定不好吗?我觉得这事儿啊,还得两说着。
但是,反过来想想,也许正是他这种敢于表达不同看法的劲儿,才让他的文章有了独特的味道。
毕竟,人人都一样,那多没意思啊!这一路读下来,我觉得自己好像在跟周先生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有时候我点头称是,有时候我又忍不住反驳几句。
这感觉,真奇妙!总之,读周作人的《自己的园地》,让我对散文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
这书,读得值!篇二周作人散文自己的园地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周作人先生的《自己的园地》,我这脑袋里简直像开了一场热闹的派对!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多好看?”可没一会儿,我就被他那独特的文笔给吸引住了。
他写的那些东西,就好像是从他心窝子里掏出来的,实实在在,一点儿也不做作。
他在书里讲的那些关于文学、艺术的看法,有的我能理解,有的我就觉得:“嗯?这是啥意思?”比如说他提到的“为艺术而艺术”,我就琢磨了好久。
也许这就是大家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我觉得周先生就像一个在园子里辛勤耕耘的园丁,精心呵护着自己的每一棵苗,每一朵花。
他那种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坚守,让我佩服得不行。
北平的春天周作人读后感
北平的春天周作人读后感读完周作人先生笔下的,我仿佛被拉进了那个充满韵味的老北平的春天里。
周作人的文字,平实中带着一种特别的韵味,就像是一位熟悉的老友,在你耳边不紧不慢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他笔下的北平春天,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堆砌,却有着一种能让人心神宁静的力量。
他说北平的春天“太慌张”,短得让人抓不住。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那些匆匆而过的春天。
我生长在一个南方的小城,春天的到来总是伴着绵绵的细雨和逐渐转绿的树叶。
可与北平的春天相比,似乎少了那份独特的韵味。
记得有一年春天,我去了北方的一座小城旅行。
那也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北方春天的魅力。
刚到那儿的时候,天气还有些微凉,风里带着一丝冬天的余味。
但我能感觉到,春天正在悄悄地靠近。
我走在小城的街道上,脚下的石板路还带着些冬日的清冷。
街道两旁的树木,枝干光秃秃的,像是还没从冬天的睡梦中完全苏醒。
然而,仔细看去,你会发现那些树枝上已经鼓起了一个个小小的芽苞,它们就像是一个个害羞的孩子,躲在母亲的怀抱里,偷偷地张望着这个世界。
过了几天,天气渐渐暖和起来。
阳光变得更加明媚,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走在街上,突然发现那些芽苞不知何时已经绽放出了嫩绿的叶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春天的到来。
那时候,我特别喜欢去小城的公园里散步。
公园里的草地,一开始还是枯黄的一片。
但随着春天的脚步临近,渐渐地,从枯黄的草丛中钻出了一根根嫩绿的草芽。
它们那么小,那么嫩,就像是大地刚刚睁开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
湖边的柳树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细长的柳枝上挂满了翠绿的柳芽,风一吹,柳枝轻轻摆动,就像是一位位绿衣少女在翩翩起舞。
我站在湖边,看着那随风舞动的柳枝,心里充满了喜悦。
还有那公园里的花朵,也是春天的使者。
先是一朵朵粉嫩的桃花,在枝头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接着是雪白的梨花,一团团,一簇簇,像是给树枝披上了一层洁白的纱巾。
而杏花则是羞答答地开放着,粉色的花瓣透着一丝淡淡的红晕,让人忍不住想要亲近。
周作人谈酒读后感
周作人谈酒读后感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幽默的风格而著称。
其中,他的散文作品《谈酒》更是被誉为经典之作。
在这篇散文中,周作人以饱满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探讨了酒这一物质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酒对人们情感和精神上的影响。
通过阅读《谈酒》,我深深感受到了周作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同时也对酒这一文化现象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在《谈酒》中,周作人以幽默风趣的笔调,描述了酒对人们情感和精神上的影响。
他认为,酒可以使人忘却忧愁,放松身心,同时也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让人们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
他还通过对酒文化的深入探讨,揭示了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通过对酒这一物质的分析,周作人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以及人们对于情感和精神的追求。
在我看来,周作人的《谈酒》不仅仅是对酒这一物质的探讨,更是对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酒的分析,周作人揭示了人们对于情感和精神的追求,以及人们在生活中所面对的困惑和挑战。
他以幽默的笔调和深刻的洞察力,让人们在阅读中不仅仅能够感受到对酒的热爱,更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有更加深入的思考。
通过阅读《谈酒》,我深深感受到了酒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以及酒对人们情感和精神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工具,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同时,酒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代表着人们对于情感和精神的追求。
通过对酒文化的深入探讨,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情感和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周作人的《谈酒》是一篇充满深刻思考和幽默风趣的散文,通过对酒文化的深入探讨,他不仅仅揭示了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和生活的复杂性。
通过阅读《谈酒》,我对酒这一物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情感和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周作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让人们在阅读中不仅仅能够感受到对酒的热爱,更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有更加深入的思考。
周作人喝茶读后感
周作人喝茶读后感周作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清新、淡雅、幽默、自然的风格著称。
其中,他的《喝茶》一文更是广为人知,成为中国散文的经典之作。
这篇文章通过对喝茶这一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周作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有了许多感悟和思考。
首先,周作人在文章中对喝茶进行了精彩的描写,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喝茶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说,“喝茶,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这句话道出了喝茶的独特魅力,喝茶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周作人在文章中还提到了茶的品种、泡茶的技巧、喝茶的仪式感等方面,使得读者对喝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对喝茶的描写,周作人不仅展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其次,周作人在文章中对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说,“喝茶,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理解,他认为喝茶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态度。
在周作人看来,喝茶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他认为,人生在世,应该像喝茶一样,懂得享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懂得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通过对喝茶的思考,周作人让人们意识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应该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活,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最后,通过对周作人的《喝茶》一文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周作人通过对喝茶的描写和对生活的思考,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让我懂得了如何去品味生活,如何去对待生活。
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应该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活,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通过对周作人的《喝茶》一文的阅读,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总之,周作人的《喝茶》一文是一篇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的优秀散文。
通过对喝茶的描写和对生活的思考,周作人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美好,让我懂得了如何去品味生活,如何去对待生活。
周作人散文读书心得(三)
周作人散文读书心得(三)周作人的散文是哀士的倾向,是情趣的,是常识的,他的文章比起鲁迅的要含蓄。
“鲁迅是政治的文人,周作人是文人的文人。
”晨风继续着思绪的旅程,漂浮过被日月洗礼过的书桌,留下的是斑斑记忆。
《初恋》淡淡的忧郁的美好的,周作人将初恋的微妙情愫滑过笔尖跃然纸上,娓娓到来,使人们在淡淡的爱恋中感受真诚,在最后以悲剧而告终,那一字“仿佛”揪动了人心与人性,那是震撼人心及人性的力量,好象这一切已结束,却是成为了一生的回忆与痛,初恋是美好的,初恋的美好是在于她是单纯的,是人性最纯真的一面,就好比周作人人的文学,纯粹而真实。
相对于爱情,周作人在亲情上的感情却是热烈的多,他自认是情热很少的人,比较理性的人,但在《若子的病》中体现的那份父爱却是真切感人的,这篇文章与他的文风是有一定的距离的。
周作人整体的散文风格是平和、冲淡的,犹如他的为人。
他作品平静下的火热但却是不会喷发的。
在教育孩子方面鲁迅是一位溺爱主义者,不比弟弟周作人在教育上通达,周作人教育孩子重在给孩子一定自由,有自我观点。
但是若子生来就是多病的,周作人也是寄予对这个女儿的一份愧疚,于是更加的疼爱这个孩子。
与同伴社会的矛盾,与兄弟的矛盾,使周作人从公共生活中退回家庭,这些交叉,人生苍凉、颠簸,让他系起了对孩子的感情,也是一种亲情的慰藉,弥补内心的感情,宣泄内心的感情。
家庭、社会、个人内心深处,使周作人改变。
文章是以一大段景色描写告终,不常写景色的周作人写了如此一大段优美之景,暗含了家庭事故后他的那份释然欢娱之情,此情此景说是“景语”不如说是“情语”更为贴切。
那是份多么有分量的爱啊!让我们忘却周作人的是非功过吧!只求那份悠然、清淡、恬静!是新泡的一壶香茗,浮——漂浮,转——旋转,沉——沉淀,静——沉静,那份千丝万缕的纠结,层层叠叠,叠出那份苦涩,那份浓郁,那份深厚,那份沉郁。
品茶是享受,到了人生尽头它还是一份体味,是回味,是余香。
你了解他吗?你体会到了吗?慢慢感悟吧!晨风旋转出那段舞曲,转走了那层积郁的尘埃,转走了暗淡的思绪,转走的是那份不为人知的感伤,他悄然跃过书本浮现出一行字“日本是中国永远的死敌”即而滑落飘入香茗中浮起阵阵涟漪,不知从哪里一滴小水珠悠然、坚定的滴入了香茗的中央,沉淀,安静!。
苦雨周作人读后感
苦雨周作人读后感篇一苦雨周作人读后感《苦雨》这篇文章,读完后,我觉得心里好像堵了点什么,又好像被一种莫名的情绪包裹着。
周作人先生的文字,初读起来,感觉平平淡淡,就像那连绵不断的苦雨,没有什么激烈的起伏。
可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那藏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情感。
也许这就是大家之作吧,看似寻常,实则韵味无穷。
他写雨,写那“乌篷船”在雨中的无奈,写自己在屋内听着雨声的烦闷,我仿佛能看到那个被困在屋内,望着窗外雨幕发呆的身影。
这让我想起自己也有被雨困住的时候,可能是放学路上,可能是外出旅行,那种被困住的感觉真的不好受。
文中说“卧在乌篷船里,静听打篷的雨声,加上欸乃的橹声,以及‘靠塘来,靠下去’的呼声,却是一种梦似的诗境。
”我就在想,这真的是诗境吗?在那样的雨天,被困在船上,行动不便,难道不会觉得烦躁吗?也许对于周作人先生来说,这是一种别样的宁静和享受,但对于我来说,可能更多的是无奈和焦急。
周作人先生在文中一会儿抱怨雨带来的不便,一会儿又似乎在享受雨中的宁静,这种矛盾的心情,不正是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时常常有的吗?我们可能会一边吐槽着困难,一边又在努力从中寻找一些美好的瞬间。
这篇《苦雨》,让我感受到了周作人先生独特的视角和复杂的情感,也让我对雨有了更深的思考。
难道雨就只是带来麻烦和困扰吗?或许在某些时候,它也是我们内心宁静的一种寄托?篇二苦雨周作人读后感读了周作人先生的《苦雨》,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一开始,我被他那看似随意的叙述给吸引住了。
什么“伏园兄”,什么“北京仿佛没有夏末秋初”,就感觉像是在跟一个老朋友唠嗑,特亲切。
可是越往后读,我越觉得这雨咋就这么烦人呢?周作人先生说“这回的大雨,只有两种人最是喜欢。
第一是小孩们。
他们喜欢水,却极不容易得到,现在看见院子里成了河,便成群结队地去‘淌河’去。
赤了足伸到水里去,实在很有点冷,但他们不怕,下到水里还不肯上来。
”我就想,这小孩可真够调皮的,难道他们就不怕着凉生病?不过,回头一想,咱小时候不也这样嘛,啥都不怕,就图个乐呵。
周作人散文读后感3篇_读后感作文_
周作人散文读后感3篇周作人读后感1活在民国年代,战火纷飞中一不留神,小说中血肉横飞的情节就会在自己身上上演。
谈起那时文人的为人处世,虽说的确需要积极面对与投身变革,但在某些时节沉郁淡泊些或许能活得相对“轻松”和“舒坦”些。
这是我读罢《周作人早期散文选》的第一感受。
说起文才笔法,周作人未必逊于其兄鲁迅,甚至某些方面有所超越,却因对事物看得极为透彻的眼光以及生来易于烦躁激动的性格,字里行间总是透出一股独特的幽怨郁愤之气。
其实他也曾做过鲁迅那样斗士般的文人,以满腔热忱毫不留情地一次次直戳时代、社会或人民的痛处,为的是大众听到这些呼喊与击打能有所反应、想法甚至行动。
而从这本书中,我恰好看出他蕴含着的或激愤或淡然的复杂情感。
从头读过,通篇带着闲寂恢诡的日式幽默与变革时代的批判思想,彼此从思想上似乎是对立的,读来却顺理成章。
倘若排除时代与社会因素,饮茶听雨、尝鲜品酒、谈鬼说蝇,不经意间天南海北的零七碎八已经被周作人摹了个遍。
以掩藏于温吞之下的犀利目光扫视着埋藏在家常里短中的风花雪月,然后将其转换成袅袅婷婷的文字,宛若一叶随波荡漾的小舟,不紧不慢地掠过一处处山川草木,总要在某处有所停留,幽雅地打个怜惜而玩味的转儿,待吸够了香气、尝遍了滋味再悄然前行,于不经意回眸间又在某处风景留下一道浅而雅的痕。
这恐怕正是周作人前期的闲适杂感散文风格受到诸多好评的原因所在。
从《初恋》中对“她”的“淡淡的一种恋慕”,到《喝茶》中“瓦屋纸窗下、可抵十年陈梦”的“清泉绿茶”;从《乌篷船》中充满旧江南风趣情味的明瓦乌篷船,到《谈酒》中感到喝酒之时“怀着‘杞天之虑’,生恐强硬的礼教反动之后将引起颓废的风气”,无不以怜惜品味的态度、丰润雍容的京派笔法雕琢着每一个本不腴润的平凡物事,从中提炼出庸人体会不到的不平凡来。
比起平和冲淡来,周作人的犀利浮躁之风格同样老辣痛肤,尤其在涉及封建礼教之愚昧、国民性格之丑恶及军阀统治之暴虐等方面,愈发激烈敏感,其思想深度也愈发深入骨髓。
周作人散文读书心得(二)
周作人散文读书心得(二)周作人的文章学术文化意味多,社会问题几乎是没有的,他作品风格闲淡,对于文章细小的东西研究注重。
从简单中品评趣味,是他谈生活琐事小品文的最重要特征,这些作品比较散漫。
他是一个写文章切入口小,却从中展开人本主义充满生命情趣的作家。
他的文章带有思想家的作风。
晨风悄然浮过书面,恬静的歇息在书旁的一壶香茗上,舒展睡意,即而,带着调皮与享受卷走了香茗那层漂浮起的幽香。
突然忆起周作人的《喝茶》,正如他的文风,重在知识讲解。
在其中提出:人的意识需求是人的本源,人的一言一行有时是无意识的,这才是人生艺术。
正如喝茶,不是为口渴而喝,喝茶实为一种艺术审美,一种生活享受,只是在恬淡中品评他的趣味罢了。
喝茶也好比周作人人生的写照,苦郁、香浓、回味,感悟人生!说到喝茶也想到了周作人在《喝茶》一文中所提到的茶食,在日本“茶道”是很受推崇的,写此文以茶为主,也暗含了周作人乡恋之情,一直将日本视为自己第二故乡的周作人对日本的茶食感觉极好,他认为日本的茶食味道朴素,行色幽雅,不会冲淡茶的本味与品尝的感觉。
好比周作人喜欢日本文学那样,日本文学的小、清、淡、雅让他非常的喜爱。
日本文学的细腻幽雅对他的影响很深,这些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了。
《喝茶》中也谈到了中国的茶食,周作人认为中国的茶食味道过于浓重且过于独立展现自我了,所以就冲淡了茶的本味,失去了品茶的意义,只是无意中一味的为了解渴、消食用了,而正因中国人特别讲究吃,中国也是饮食文化的经典国度,中国的菜是满足“舌头”的味觉,所以每种菜都会独立拥有它浓重的地域风情。
周作人很多文章都是关于“吃”的,这也是和他生活的社会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想起文章《故乡的野菜》,从此文中可以看出在感情的力度上周作人写作不亚于鲁迅,周作人散文强调人的发现,个人性品格特别高,以个人体验为重,《故乡的野菜》表现的是周作人的思乡之情,是一篇以身边琐事为主体的散文,带有抑涩之情,又带有忧愁带有心灵的悲伤,好象在告诉世人:伟大的作品都带有忧郁之情,美都是忧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周作人散文有感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曾经是中国新青年心目中一个辉煌的名字。
即使后来的逐渐暗淡也并没有淹没他在现代散文创建上的巨大功绩。
通过他与鲁迅在“杂文小品”上的大胆尝试与辛勤实践,使这种古已有之的文体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而对美文的倡导与创作,又给新文学开辟出了一块新土地。
他的文笔朴素流畅、舒徐自如中略带幽默和轻松,读后给人一种亲切而自然的感觉。
很多学者都曾以科学的态度评价过周作人,谈他的人生态度、文学造诣与历史功绩。
谁都不能否认他在新文化运动中作出的多方面贡献,而更值得人称赞的便是他在散文创作上的突出成就。
他的小品文创作近千篇,这在我国现代散文作家中,堪称稀有。
这使得人们提起他的名字,便和“小品文”联系在一起,深植于读者心中。
一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大体有“人事的评论”和以抒情、记叙为主的“美文”这两类。
相应地,也就出现了“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每种风格又各有自身的特点,显示了他深湛的艺术造诣。
(一)浮躁凌厉所谓浮躁凌厉的风格特色在周作人“关于人事的评论”中显得很明显。
这类注重了议论、批评的杂感,触及现实,针砭时政,战斗的锋芒包藏在“湛然和蔼”的平淡叙述中。
这又是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
在当时的文艺界中,很多人以满腔热情、激愤之词,写出了慷慨激昂的话语,用尖锐之词控诉一切不合理的事物。
而周作人却没有因为所要表达事物的不同而改变其一贯的习文风格。
依旧是那样的温文尔雅,但却在字里行间、行文之处来评时政,发感慨。
我们且看他是如何展现的:第一:对于封建传统思想的批判,写的淋漓酣畅又亦庄亦谐。
在《祖先崇拜》这篇一千来字的短文里,周作人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对于“在自然律上,明明是倒行逆施的封建伦理观念”进行了理直气壮的批判。
但他的批判、反抗又自与别人不同,于挑战、评判的态度中又见中庸与平和。
对于封建礼教宣扬的那一套虚伪的所谓“风纪教化”,周作人也毫不客气地加以嘲讽。
如当时上海的湘沪警察厅明令禁止携带十岁上下的女孩进浴堂,理由是“有关风纪”。
周作人在《风纪之柔脆》一文中写到:与此段文字,周作人把道学家的这种荒谬与虚伪,看作是特别可笑、可恶的。
而且中国人长期在这种假惺惺礼教束缚下,产生了一种更加虚伪、变态的心理,礼教之弊害及非人道也就可见一斑了。
第二:在讽刺军阀暴政的文章中,他所借鉴的是日本现代散文家户川秋骨的“幽默与讽刺”的写法,让被讽刺的人看了不舒服,却又挑不出刺儿来。
属于非常含蓄的写法。
因而他自己把这种讽刺的辛辣感比喻为芥末而不是辣椒,也就是说他的文笔称不上是鲁迅那样的“匕首”和“投枪”,但却显示了他人道主义者的正义感。
一般情况下周作人都是温文尔雅、娓娓道来,充满着一种素朴清淡、别致优雅的风采,但对于国民党政府对外一味妥协退让,对内加紧复古倒退的言行,周作人则显示了他个性中不可忽视的一面:尖锐泼辣。
尤其对于礼教和妇女问题,周作人总是一改往日的淡然之态而变得格外敏感和激烈。
第三:周作人这种评论的笔触同时涉及了十分广泛的社会现象。
触到了社会的各个阴暗角落,触到了“病态社会”的种种痼疾。
如把妇女从礼教的束缚和大男子的威压中解放出来这一思想,周作人作了不懈的努力。
他指出几千年的封建道德所养成的女性观是个极严重的问题,势力很大。
到了宋元以后更加重了对妇女的束缚。
他在《旧女性观》一文里列举了种种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污蔑不实之词,并加以精辟的点评。
对一些率先觉醒,大胆追求自由、解放,进行女权运动的一些知识女性表现出极大的肯定和赞赏。
周作人当时的艺术触角对现实的感应还是相当灵敏的,正因为他敏感地接受了生活的刺激,使得平凡的意思发起酵来,才能将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见闻,升华为艺术创作。
所创作出的檄文,态度鲜明,说理透彻,在当时的最负盛名的《每周评论》、《新青年》发表后,影响很大,被认为是体现了“五四”文学批判精神的典范之作。
第四:在对愚昧落后的国民性鞭挞中,由于自身的“绅士气”作怪,使他对中国国民怀有很深的偏见。
因而缺乏像鲁迅那样改造国民性的热情。
尤其是后期对社会现实产生了一定的悲观情绪,因此这即便是周作人所着力的一方面,但却始终未写出一篇好文章来。
这些议论性的散文于平淡叙述中别有一种战斗力量,虽不能以寸铁杀人,却于凌厉之中显示出强烈的社会意识、盎然的战斗意气。
(二)平和冲淡周作人前期的散文的确跳动着鲜活泼辣的节奏,但纵观全体呈现更多的是以冲淡为特色的抒情、叙述的散文小品。
而当人们提及周作人时,首先想到的也是这种展现他闲适怀抱的“平和”的写作特色。
他的文笔不是鲁迅那样的犀利,而是把一种迥异的风格特色呈现在读者面前。
若从单纯的艺术审美角度来审视,这些散文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甚至可以说达到了中国现代闲适文的极至。
其中,无论是从自身态度上,还是从取材上,亦或是多种写作手法上都展现了他的独有的风格,引领着当时文艺界一股清新的写作特色。
1、在自身态度上的平和冲淡周作人以他真诚、随意的态度形成了朴实自然的作风。
前期的小品文无论从取材、立意,以至行文各方面,都体现了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任意而谈、信笔而写的特点,只用平白无华的语言来造成幽隽淡远的意态。
平等、平和的态度还让他所述的对象,“兼收并蓄”,包容各家。
这就形成了他散文内容“宽”而“杂”的特征,无论是对待自然界的生物还是人类,都以朋友的身份待之。
如周作人在《苍蝇》一文中,曾对日本的俳句诗人小林一茶的诗歌十分推崇,因为他能“以一切生物为弟兄朋友,苍蝇当然也是其一”。
并且特意举了几首咏苍蝇诗为例。
由此可见,他对于自然界的任何生物都是“疼爱有加”,把它们放在与人类平等的地位去抒写。
对待读者,周作人也能保持自己与读者之间人格与心理的平等,形成了其散文委婉、平和、温润的特色。
在平等、平和的基础上,周作人开拓了中国现代散文的创作视野。
他把散文写成可细细品味、玩味的“小品”。
不点明主旨,而把文章变成了品味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周作人在介绍他的文章经验时,经常归之为“不切题”,即尽可能的笔随人意,兴之所至地自然流泻。
他解释说:“这好像是一道流水,凡有什么汊港湾曲,总得潆洄一番,有什么岩石水草,总要披拂抚弄一下子才往前去。
”这不仅是行文的自然,同时也是行文的摇曳多姿与迂回、徐缓,表现一种“笔墨趣味”。
从这句话,我们也可以深刻体会出其文章的精髓之处了。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周作人后期在政治上产生了一定的消极的态度。
因而有些人便把他后期散文所表现的闲适的美也归结为一种消极性,认为他在中国最危急最黑暗的时代,用一种闲适的美来陶铸青年的灵魂,来消磨其斗志。
这种在二三十年代相当流行的评论是把他在艺术上对“平和冲淡”的追求和他在政治上的脱离现实斗争直接联系起来。
到了今天,读者的看法自然会随着时间的改变,历史的前进而有所不同。
这种表现性灵、情趣的闲适小品文,出于抒情言志的需求,用最平淡的讲话来包藏深刻的意味。
在生活的艺术下展示悠然的心情,体现了周作人其独有的风度与幽闲的怀抱。
2、从取材上显现出的平和冲淡其散文取材随便,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写苍蝇虱子、品茶饮酒、谈狐说鬼、评古籍、玩古董等,内容驳杂,以其趣味性和知识性来吸引人。
而且写法随便,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娇揉、不造作,没有感情与笔墨的夸张,意蕴深远,需要读者细细品味。
《吃茶》、《谈酒》、《乌篷船》、《故乡的野菜》等名篇所写都是平平常常的事,平平常常的生活,虽无多大的思想意义,然其中另有一番情趣和哲理,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
他所看中的是通过平凡的事物的描写来抒写自己的情怀,这是周作人的生活艺术在他的言志小品中的表现。
这种将雅趣与野趣融合,提炼而成的闲适冲淡的艺术趣味,是周作人散文的个性和灵魂。
一切都贯注着周作人的艺术趣味,一切都因艺术的精炼而冲淡平和,连“杞天之忧”也只是淡淡的忧思,连写初恋也只是淡淡的相思。
这就是周作人独立于人生的“人生艺术”,一种有着鲜明风格、自我表现的言志的艺术。
而在这类散文中,也展现了作者学识之丰富。
试想,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没有接触到广泛的生活,怎能写出如此生趣盎然的作品。
虽然后期的散文有“掉书袋”之嫌,但足可见作者的渊博学识。
熟悉周作人散文的人都会发现他散文中有一种题材最引人注目,那就是“风”和“雨”的意象,感受着“雨天”的阴沉,风雨之苦寂,这些“水”的哲学让周作人思考忧虑了一生,他的不少散文就是这种思考与忧虑的结晶,而且水的外在声、色与内在性格、气质也深刻影响了周作人其人、其文。
而其散文思想的澄明,色彩、气味的清淡,情感的温润,无不联系着“水”。
在某种程度上,周作人的散文已经与“水”融为一体。
在他的《雨天的书》里,这带着“水气”的文章显现了作者本人的超脱和冲淡。
朱光潜评价为:“在当时的散文作家中,除周作人很难找得第二个人能够作得如此清淡的小品文字。
”并把这种隽冷冲和的风韵归结为三个特点:清、冷、简洁。
其中“冷”是他最显著的特点。
文章的冷正是作者心情之冷、人生态度上的冷的写照,这是与周作人的文化心态分不开的。
在他的思想中,有着对各种“热”的否定,否定当时的热血与热情,预示了他日后的隐士之路。
3、与平和冲淡相辅相成的特色之笔首先是简素的特色。
美文这种极具艺术性的散文小品,被周作人概括为“真实简明”的。
“真实”便是说真话,说自己的话;“简明”则是对文字的要求。
既名为小品,篇章必然大多短小简洁,在《知堂说》这篇“小品”中,全文连标点符号在内还不到一百四十字。
文字不事藻饰,却确有他一向追慕的含蓄耐读的“简单味”,简素与平淡显得十分和谐。
而周作人自己也曾说,他欣赏日本人“在生活上的爱好天然,崇尚简素”。
这八个字也正是他自己在文学艺术上的理想。
这里又有许多内容,如不求华绮,不施脂粉,本色天然.又如不夸张,不作态,不哗众取宠。
又如不谈深奥理论,只说平常道理,而有平易宽阔气象。
又如不求细纹密理,不用细针密线,只求大裁大剪,粗枝大叶,却又疏劲有致。
凡此都是周作人主张的天然简素之美。
他又把这一切概括之曰:“写文章没有别的诀窍,只有一个字曰简单。
”关于初恋的回忆,通常总是浓的,而周作人回忆的初恋却要说:“自己的情绪大约只是淡淡的一种恋慕。
”如此极力淡化感情,是根于他整个的人生审美标准。
此种审美标准,表现在文学艺术上,就是爱好天然、崇尚简素。
其次是腴润的特色。
以极短之文达到极淡之美的风格使他创作了许多出色的作品。
然而这种平淡不等于枯槁,相反地倒是要腴润,用腴润的笔将并不腴润的事物写得丰满起来。
首先,在内容方面,他在作品中融进了胸襟气度的宽厚,融进了对生活的广泛兴趣和广博知识。
在《雨天的书·鸟声》中即使干枯的鸟声也写得很有情致。
如:“老鸹,乡间称为老鸦,在北京是每天可以听到的。
但是一点风雅气也没有,而且是通年噪聒,不知道他是那一季的鸟。
麻雀和啄木鸟虽然唱不出好听的歌来,在那琐碎和干枯之中到底还含有一些春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