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也能让人生病——七情与脏腑的关系
五脏与七情的关系
五脏与七情的关系
正常的情志是五脏六腑健康时的一种功能,也是五神的一种使用。
有时也是在五脏出现郁结时的一种适度调整。
例如:心主喜,肝主怒,肺主悲,脾主思,肾主恐。
五脏六腑在健康时可以出现和产生这种功能。
例如心脏好的人往往心情愉悦;肝脏好的人往往比较执着;脾脏好的人往往可以长时间的思考,精神专注;肺脏好的人往往可以表示一定的关心,做人仗义;肾脏好的人往往表示出一定的担忧,心揽全局。
正因如此,五情是对五脏的发散,适度发散尚可,如果过度发散,就会使五脏损伤太大,身体出现问题。
如过喜伤心,过忧伤肺,过思伤脾,过怒伤肝,过怒伤肾。
因此需要适当的节制情绪。
肝吼,脾歌,肺哭,心笑,肾呻,是一种适度的宣泄,五脏在出现郁结时通过情绪的适度宣泄,可以缓解和疏散这种瘀堵,使内气得以宣扬。
过度的宣扬又会伤及内气,所以需要适可而止。
内气损耗太大,可能会看上去思绪平静,实际上已经“不可救药”了。
同样也可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对情绪进行克制。
火克金,经常忧愁的人可以听一下笑话;金克木,容易暴躁的人可以使其忧伤;木克土,思虑多重的人可以适度的发怒;土克水,容易惊恐的人可以多进行一些脑力的思考;水克火,容易笑的人不妨适度的对事物保持敬畏。
思想和身体通过七情可以进行高度的契合,达到统一。
凡是有情绪和思想人,必有各种不同的“自我”感觉,这几种“自我”对存在于五脏里的五神五气产生直接的作用,进而会影响到五脏的身体健康。
——《荷风塘》内证观察。
中医中“七情六欲”与五脏的关系
中医中“七情六欲”与五脏的关系打坐修行、站桩养生、丹道修炼、奇门遁甲打坐站桩打坐修行、站桩养生、丹道修炼、奇门遁甲31篇原创内容Official Account中医所说的“七情六欲”指什么?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
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
中医认为,这七种情态应该掌握适当。
如果掌握不当,例如大喜大悲、过分惊恐等等,就会使阴阳失调、气血不周,从而这种精神上的错乱会演变到身体上,形成各种病。
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
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
”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
”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
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
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六欲是指----耳、眼、口、鼻、身、意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
中医认为,这七种情态应该掌握适当。
如果掌握不当,例如大喜大悲、过分惊恐等等,就会使阴阳失调、气血不周,从而这种精神上的错乱会演变到身体上,形成各种病。
七情六欲与五脏的关系: 1、喜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身体疲劳。
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
如《淮南子·原道训》曰:“大喜坠慢”。
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从而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呆等。
《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老年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伤心病例。
2、怒伤肝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3、忧伤肺忧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极度忧伤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
七情致病与治病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概括了复杂情感过程的基本状态、情绪、情感等⼼理活动。
在⼀般情况下,情志变化是⼀种正常的⽣理活动。
如果突然受到强烈或持续过久的精神刺激,影响⼈体脏腑的功能,就可以导致疾病的发⽣。
情志致病,主要是影响内脏⽓机的功能紊乱,⽓⾎运⾏失常,因此属内伤疾病范围。
(⼀)情志与健康的关系 情志活动产⽣于脏腑精⽓,它与正常⼈体健康的关系⾮常密切。
1.情志正常,脏⽓调和在七情之中,适度的喜对⼈体的健康⼗分有利,喜能调剂精神,乐⽽忘忧,喜能流通营卫、和畅⽓⾎,促进⼈体⽣命活动,正常的情志活动,能够调达脏⽓,助正抗邪,增强⼈体抗病能⼒,预防疾病的发⽣。
由于情志产⽣于脏腑之⽓,所以情志变化反过来⼜会给脏⽓以相应的影响。
⼀般来说,和调的情志能够条达脏⽓,促进其功能活动。
因为:“⽓贵舒⽽不贵郁,舒⽽周⾝畅利,郁则百脉违和”(《红炉点雪》),⽽正常情志发⽣,则脏⽓舒达调畅,从⽽使功能活动得到加强。
2.情志异常,内伤脏腑情志的异常变化,对于⼈体是极为有害的,它不仅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且也是加重病情导致疾病恶化的重要因素,由于情志活动产⽣于脏腑的活动,所以,七情异常,超越了⽣理调节范围,就会引起脏腑,⽓⾎的功能紊乱,导致内脏发⽣疾病,如:怒伤肝、喜伤⼼、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所以情志过激常常加重病情。
疾病的全过程,即是⼈体脏腑阴阳⽓⾎失调的过程,由于情志过激,能够损伤脏腑的神和⽓,神伤,则脏腑阴阳⽓⾎⽆所主;⽓伤,则脏腑阴阳⽓⾎随之失调。
所以在疾病过程中,如果产⽣过激的情志变化,就会加重脏腑阴阳⽓⾎的紊乱,使病情加重。
(⼆)预防七情致病的⽅法 要预防七情致病,就必须做到保持精神乐观,调和情绪变化,避免七情过激。
1.保持乐观情绪精神乐观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乐观能促进⼈体⽣理功能,有益于健康,所以要⽤乐观情绪来克服其它不利于⼈体健康消极情绪。
⼈的性格各有不同,但是⽆论何种性格的⼈,都可以在⽣活中通过锻炼、陶冶,⽽逐渐培养乐观性格,增进健康长寿。
中医七情的概念
中医七情的概念
中医七情是指中国传统医学中认为的七种情绪,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
这七情与心脏、肝、脾、肺、肾、胆、小肠等内脏器官相应相连,当情绪过度或持续不宜时会影响内脏器官功能,引起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治疗疾病时,通常会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通过调节情绪来恢复身体的平衡。
在中医理论中,每种情绪都与一种或多种脏腑有关,具有不同的影响和病理表现。
七情影响脏腑的具体表现如下:
1. 喜:喜可以舒展肝气,促进气血流通,但也可能导致心肺气虚、气滞血瘀等疾病。
2. 怒:怒会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等疾病。
此外,经常生气还会影响血压、免疫力以及消化功能等。
3. 忧:忧会伤及脾气,引起脾虚湿重、气血不足等疾病。
忧虑心事也可能导致失眠、食欲不振等问题。
4. 思:思维过度,易伤及心脏,引发心神不宁、内分泌紊乱等问题。
5. 悲:悲伤可以刺激肺气,使气血畅通,但若过度悲伤会伤及肺气,导致肺气虚弱,产生胸闷、咳嗽等疾病。
6. 恐:恐惧可以刺激肾气,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但过度恐惧会伤及心神,引起虚惊、癫痫等疾病。
7. 惊:惊恐可以打乱人体的生物节律,影响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引发失眠、忘记、头痛等症状。
因此,中医注重维持情绪稳定和平衡,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节情绪,避免强烈、持久的负面情绪,以维护身心健康。
心、肝、脾、肺、肾,搞懂七情与五脏的关系!
心、肝、脾、肺、肾,搞懂七情与五脏的关系!人在认识周围事物或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对任何人、事、物总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在我们中医称之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在正常情况七情变化对健康影响不大,也不会引起什么病变。
但是,一旦因内外刺激而引起七情太过就会导致人得多种疾病。
首先来说七情太过会损伤相应之脏:即心在志为喜,过喜则伤心;肝在志为怒,过怒则伤肝;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则伤脾;肺在志为悲为忧,悲忧过度则伤肺;肾在志为恐,过恐则伤肾。
1怒则气上、怒伤肝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喜怒思忧恐,简称“五志”。
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如《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灵枢·本神》又说:“肝气虚则善恐(容易受惊吓)、目无所见、或阴囊缩筋挛,实则多怒、两胁少腹痛。
大怒常常致使肝气上逆,甚则血随气逆。
临床主要表现为:头胀痛,面红固赤,急躁易怒;血随气逆则呕血,甚则昏厥卒倒;若肝气横逆犯脾,可兼见腹痛、腹泻等症。
2喜则气缓、喜伤心“喜伤心”的典型例子,就是《儒林外史》里的“范进中举”,一个落魄书生,几次考举人不中,在他已经绝望的时候,突然传来了好消息,居然考中的举人!这个好消息让他乐极生悲,居然当时就乐疯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喜伤心”的例子。
过度喜乐,会使心气涣散或心神惮散。
轻者可见心悸失眠、少气无力、精神不集中等;重者神志失常、狂乱,或见心气暴脱而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等。
3思则气结、思伤脾心情不好时皮肤、内分泌等等一些病症都会出现。
《黄帝内经》中提到“思伤脾”,从中医角度讲,每一种情绪都可以影响内脏器官,导致人体气血运行方面出现问题。
中医认为:“思则气结。
”思虑过度,容易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讷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病由心生—看情志如何致病
病由心生—看情志如何致病首先,七情致病可直接伤及所对应的脏腑。
突然、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的正常承受范围,就会导致相应脏腑的病变。
比如大怒则伤肝,过度思虑则伤脾,过度悲忧则伤肺。
比如之前文中提及的大怒伤肝而致晕厥、脑卒中的例子;再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性格悲观,经常梨花带雨,悲忧不止,所以才有咯血及喘证的发生,这就是过度悲忧而伤肺的例子。
许多青少年在高考阶段,脾胃功能会大大下降,表现为脾胃虚弱,常常饭后觉得困乏,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高考压力过大、思虑过度所致。
其次,情志失调最易影响气机运行。
《素问·举痛论》中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过怒则肝气易于上逆,甚至血随气逆,出现面红目赤、头目胀痛。
比如吵架吵得面红脖子粗,就是因为怒气太盛,肝气上逆所致。
有时愤怒到极点,还会气得吐血、晕厥。
喜则气缓,过喜则心气涣散不收,神不守舍,出现神志失常,癫狂、神昏,甚至心气暴脱,出现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等症状,范进中举就是最好的例子。
悲则气消,过悲则肺气耗伤。
人在悲伤时,常会哭哭啼啼,导致肺气大虚,同时损伤气血,出现精神不振、气短、乏力、胸闷等症状。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就是悲则气消的绝好例证。
恐则气下,过度恐惧则肾气不固,最常见的就是二便失禁。
如当人遇到惊恐之事,心理素质薄弱者,常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的情况,这就是由于恐则气下所致。
惊则气乱,突然受到惊吓则气机紊乱,出现心神不定、慌乱失措、神志错乱等。
如“惊出一身冷汗”“一惊之下手足无措”。
另外,受惊之时,气血紊乱,还会影响思维能力,反应迟钝,一时呆在当场。
思则气结,过度思虑则伤脾,导致脾气郁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便秘等。
比如刚刚失恋的人,由于伤心过度,思虑过多,最易出现的就是食欲不振。
情志疾病最易影响心、肝、脾三脏。
这是因为在中医里,心藏神,主人之神志活动;肝主疏泄,条畅情志;脾主运化,主思。
情绪与疾病:中医讲七情与五脏的关系!
情绪与疾病:中医讲七情与五脏的关系!七情是哪七情中医学认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的七种精神情志活动,是人们对于外在各种刺激所引起的不同心理状态。
五脏是什么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
脏,古通藏。
五脏具有“藏”的特点,藏精、藏气、藏血、藏神为其共性,故又名五神脏。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广泛联系六腑和其他组织器官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因而五脏对人体的生理、病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医这样说: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主要临床表现:喜伤:心神不宁,精神恍惚,甚至神志错乱,语无伦次,哭笑无常,举止异常。
怒伤:见头晕或胀痛,面红目赤,口苦,胸闷,两胁胀痛,急躁易怒。
有的可见呃逆,呕吐,腹胀,泄泻,甚则神昏暴厥。
思伤:头晕目眩,怔忡,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形体消瘦,失眠多梦。
忧伤:情志抑郁,闷闷不乐,神疲乏力,食欲不振。
悲伤:面色惨淡,吁叹饮泣,精神萎靡不振。
恐伤:少腹胀满,遗精滑精,二便失禁,或惊惕不安,常欲闭户独处,如恐人捕之。
惊伤:则情绪不宁,甚则情志错乱,语言举正异常。
七情与五脏人体因外界环境而引起的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的生理活动产生,所以将七情称做五志,分属于五脏。
七情损伤五脏而致病,是由于气机逆乱、血行失常、阴阳失调。
过度的七情,作为精神致病因素,能直接损伤相应的五脏。
一般认为:喜、惊伤心:喜乐或惊吓过度,可出现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甚至躁狂谵语。
怒伤肝:大怒时气血上升、肝火亢盛,表现为面红目赤、急躁易怒。
思伤脾:思虑过度可导致气机郁结、脾失健运、食少便溏、消瘦乏力。
悲、忧伤肺:悲哀和忧伤可使肺气耗损,出现声低息微、声音嘶哑。
恐伤肾:恐惧时,伤气血,出现面色苍白、头昏欲倒甚至二便失禁。
心主喜,喜则气散,不可过度心主喜,喜就是高兴,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说心花怒放,没有说肝花怒放的。
我们也看到很多老年人,是心脏不好的病人,为什么等孩子都回来了,特别高兴,哈哈一笑就走了?因为喜则气散,过于高兴的时候,他的心气就耗散了。
中医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一生总有一种情困扰着你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
七情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就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作为病因,七情是指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的情志变化,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的情志活动。
因七情而病称为因郁致病。
此外,由于某些慢性疾病,体内脏腑功能长期失调,引起人的精神情志异常,称为因病致郁。
七情还与机体本身的耐受、调节能力有关。
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而七情则直接影响有关脏腑而发病。
七情不仅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疾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可促进病情的好转与恶化。
由于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
其基本规律是: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惊、恐,过惊过恐则伤肾。
这说明脏腑病变可出现相应的情绪反应,而情绪反应过度又可损相关之脏腑。
七情生于五脏又伤五脏的理论在诊断和治疗中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七情与气血的关系:气和血是构成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
气对人体脏腑具有温煦推动作用,血对人体脏腑则具有濡养作用。
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情志活动与气血有密切关系。
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
故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脏腑的生理活动必须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而精神情志活动又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表现,所以人体情志活动与人体脏腑气血关系密切。
(三)七情的致病特点1.与精神刺激有关:七情属于精神性致病因素,其发病必与明显的精神刺激有关。
七情对五脏的影响
七情对五脏的影响作者:24小时健康加油站发表时间:昨天13:37:28七情是内伤杂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
一般情况下七情并不致病,而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
作为病因是指这些活动过于强烈、突然或持久,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致病。
喜与惊是心的情志的体现常言说:“人逢喜事精神爽”。
当人喜乐、高兴的时候,就会感到精神愉快,全身舒畅。
因为它能促使气血流畅,营卫通调,所以适度喜乐有益身心,是健康人正常的情志活动。
但是,如果过度喜乐,不仅无益,反而使心气散乱,精神不能集中,所谓“喜伤心”。
过分的喜,不仅伤心,而且能伤肺,因为心肺同属上焦。
惊即惊恐,是突然遇到意外之事而精神紧张的一种表现。
惊恐对心的影响最大,一般受惊,并不致于使心的功能紊乱。
但是,当人突然受到惊恐时,会使心神受伤,功能紊乱,所谓心无所依,神无所附,惊慌失措,甚至神志错乱,发生痴呆之症,即所谓“惊则气乱”。
尤其是小儿脏腑娇嫩,心神怯弱,最易受惊。
小儿受惊,轻则惊悸、大哭大啼,严重时可出现“惊风”或“癫痫”等证。
怒是肝的情志的体现肝气宜疏泄、条达而不能抑郁,也不能过于愤怒。
若过度愤怒,就会伤肝,使肝的功能失常,导致肝气横逆、上冲,所谓“怒则气上”,症见面赤、头晕、胁痛、胸满、纳少。
严重时可导致血随气逆,蒙蔽清窍,引起昏厥。
愤怒不但能伤肝,而且能伤脾,因为肝病最易累及脾脏。
忧与悲是肺的情志的体现忧即忧愁,也就是心情愁闷不愉快。
当忧愁不解时,多感到肺气不舒,胸闷气短,颓丧懊恼,精神不振等,这是因为忧愁过度,损伤肺气的缘敌,即所谓“忧伤肺”。
这就是说,忧愁太过使气机不利,脉道闭塞,升降失常。
忧愁不仅伤肺,而且也能伤脾。
因为脾居中州,上焦心肺之气受伤,势必影响中焦。
悲即悲哀或悲痛。
悲哀太过,则意志消沉,导致肺气耗伤,所谓“悲伤肺”、“悲则气消”。
悲不仅伤肺,有时也伤心神,除了心肺同居上焦外,因为心主神志,一切情志变化等精神致病因素都有可能伤及心神。
七情是五脏六腑健康的“晴雨表”
七情是五脏六腑健康的“晴雨表”七情既属人体七种情志变化的表现,又为致病因素之一,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内容。
掌握七情致病的原理,对防病保健及临床诊疗均有积极的意义。
生活中,我们常听见有人这样说:“气死我了,气得我肝疼!”虽然这是很多人在生气时顺嘴说的一句“调侃”,但是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七情绝对与内脏的健康有关,七情也是五脏的健康“晴雨表”。
大家都看过《红楼梦》,现代人给林妹妹诊断的疾病为肺结核,因为她肺不好,肺主忧,主悲,所以她老是郁郁寡欢,老是哭!哭是肺不好的特点,相反过悲过忧也伤肺。
所以悲忧情绪要收敛些,才能养好肺。
我有一位老病号,得的是肺气肿,来我这儿看了好几个月的病。
每次来总对我说:“大夫,我看见你,我就想哭!”说着说着,眼泪就吧嗒吧嗒往下掉。
我说:“没事,等你的病治好了,就不哭了,因为你肺上有毛病了,肺和悲这个情绪直接相关联,所以你爱哭,以后病治好了,咱就不哭了!”所以,家里有肺病患者,爱哭,家人要能够理解,多给予包容和开导。
在《黄帝内经》中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之说,可见七情对于人体的健康危害有多大,直接伤及内脏。
这同样说明七情与五脏有很大的关联。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黄帝内经》中所讲的七情与五脏六腑相对应的关系。
第一,怒伤肝。
《素问·本病论》说:“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
”过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对健康不利。
所以爱发怒的人要多养肝,吃一些舒肝解郁的食物,如香蕉、薏仁等。
第二,喜伤心。
可能有些人说,喜多好呀,可是过喜、狂喜就成问题了,会伤心。
《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就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范进多次不中举,生活很清贫,猛然间得知喜讯——自己中举了,狂喜,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所以人就疯了。
《医碥·气》说:“喜则气缓,志气通畅和缓本无病。
然过于喜则心神散荡不藏,为笑不休,为气不收,甚则为狂。
实论“七情六欲”与“五脏六腑”的关联
实论“七情六欲”与“五脏六腑”的关联实论“七情六欲”与“五脏六腑”的关联“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
七情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常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作为病因,七情是指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的情志变化,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的情志活动。
因七情而病称为因郁致病。
此外,由于某些慢性疾病,体内脏腑功能长期失调,引起人的精神情志异常,称为因病致郁。
七情还与机体本身的耐受、调节能力有关。
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而七情则直接影响有关脏腑邪的统称。
而发病。
七情不仅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疾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可促进病情的好转与恶化。
由于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其基本规律是: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惊、恐,过惊过恐则伤肾。
这说明脏腑病变可出现相应的情绪反应,而情绪反应过度又可损伤相关互为辩证)。
七情生于五脏又伤五脏的理论在诊断和治疗中均有之脏腑(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七情与气血的关系:气和血是构成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
气对人体脏腑具有温煦推动作用,血对人体脏腑则具有濡养作用。
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情志活动与气血有密切关系。
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故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脏腑的生理活动必须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而精神情志活动又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表现,所以人体情志活动与人体脏腑气血关系密切。
中医情志失调与身体疾病的关系
中医情志失调与身体疾病的关系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情志失调与身体疾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它们是人对外界事物和自身状态的正常反应。
然而,当这些情绪过度、持久或突然发生剧烈变化时,就可能导致身体的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
比如,“喜伤心”,过度的喜悦可能会使心气涣散,出现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怒伤肝”,暴怒会导致肝气上逆,出现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甚至吐血、昏厥等;“忧思伤脾”,长期的忧愁思虑会使脾气郁结,影响消化功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悲伤肺”,过度的悲伤会损耗肺气,使人气短、咳嗽、乏力;“恐伤肾”,过度的恐惧会使肾气不固,出现遗尿、遗精、腰膝酸软等。
以“怒伤肝”为例,当一个人愤怒时,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
肝气会迅速上冲,气血随之涌动。
这不仅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还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脏腑。
肝气郁结久了,就可能会出现胸胁胀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问题。
同时,气血上冲还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再比如,“忧思伤脾”。
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常常处于忧虑和思考过度的状态。
长期如此,脾胃的运化功能就会受到影响。
脾胃是后天之本,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输送到全身。
脾胃功能失调,就会导致营养吸收不良,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等。
情志失调不仅会直接影响脏腑功能,还会通过影响气血的运行而导致疾病。
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正常情况下,气血在经脉中运行通畅。
但当情志失调时,气血的运行就会受到阻碍。
比如,愤怒会导致气血上冲,忧愁会使气血郁结,惊恐会使气血逆乱。
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在体内形成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又会进一步阻塞经络,影响脏腑功能,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如冠心病、肿瘤、风湿性关节炎等。
七情生郁变化多端 脏气决定发作
七情生郁变化多端脏气决定发作郁病属於身心病,主要跟不良情绪有关系。
中医师蔡佩玲表示,传统中医认为,内伤七情是郁病的致病原因,加上外在精神刺激、持续时间诱发之下,一个人的脏气强弱将决定郁病是否会发作。
简单来说,长期情志致病、心理损伤,最後将导致身体出现过度反应。
七情因素诱发郁病,除了跟精神刺激强度有关之外,跟持续时间长短也有很大的关系,意即情志作用导致身体产生郁病,通常不是瞬间、短时间就会发生,通常还必须具有足够的作用时间,可能需要几个礼拜,甚至需要好几个月之久。
蔡医师指出,郁病初起病变通常以气滞为主,而且常因体质而兼具血瘀、化火、痰结、食滞,一般来说多半属於实证。
不过病情拖久则容易由实转虚,同时随著病情持续影响脏腑、耗损气血阴阳,最後往往形成心、脾、肝、肾等脏腑亏虚、病变。
其实中医很早就注意到身心病,以及情绪对脏腑所产生的影响,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百病常生於气,例如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亦即七情会伤人,进而演变成各种疾病,郁病就是最好的例子。
施睿宏医师表示,传统中医认为光靠药物治疗郁病,可能无法痊愈,患者在生理、心理症状互相重叠情况下,通常会选择最可能的生理病因到医院求诊,但是治疗时常常出现病情起伏、症状表现多样化而且不易控制等特性;这种病症不易治疗,因为七情皆能生郁,郁病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所致,郁病日久,病情恐怕将会变化多端。
施医师指出,门诊中一名六旬以上潘老太太前来求诊,主诉近三个礼拜以来突然出现右胸痛、呼吸困难、头晕无力等症状,经进一步询问後发现,病患近期思念亡弟,以致悲伤不能自已,怀疑因悲伤过度而致病,病因为七情致病,病人罹患郁病,主要是以忧悲情绪为主,同时伴有脸色苍白、声音低微、喘息无力、手脚冰冷、长期失眠、舌质淡红、苔薄白乾等症状。
研判潘姓患者属於气郁血瘀里寒证,治宜解郁、理气、活血、助阳散寒,适合服用丹栀逍遥散等中药方,以及延胡索、炮附子、郁金、乌药、木香等中药材。
内伤病因七情内伤
内伤病因七情内伤
七情内伤致病多见于情志病,如伤及内脏或影响脏腑气机。
情志活动与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因此,生活工作环境急剧变化,人际关系不良,以及内脏精气虚衰,气血失和,均可引起七情失常,影响相应脏腑功能,导致疾病发生。
1.伤及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也有医家认为五志过极,皆可化火。
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忧则气聚,思则气结。
内经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所以情志对人体气机的影响也应引起重视。
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
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医养生五脏与情绪的关系
中医养生五脏与情绪的关系中医养生注重人体的整体平衡和调节,认为人体的五脏与情绪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每个脏器都与特定的情绪相关联。
正确理解和处理五脏与情绪的关系,对于保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心与喜悦情绪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掌管人的意识、思维和情感。
心脏的健康与喜悦情绪息息相关,喜悦情绪能够促进心脏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
相反,长期的忧郁、抑郁情绪会导致心脏气血不畅,出现心悸、失眠等症状。
肝与愤怒情绪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气舒畅则情绪稳定,肝气郁结则易生愤怒情绪。
长期的愤怒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出现头痛、口苦、胸闷等症状。
因此,保持心情愉快,学会释放负面情绪,对于肝脏的健康至关重要。
脾与思虑过度情绪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气健旺则思虑适度,脾气虚弱则易生思虑过度情绪。
长期的思虑过度会导致脾气虚弱,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疲乏等症状。
因此,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对于脾脏的健康至关重要。
肺与忧伤情绪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肺主气机,肺气通畅则情绪稳定,肺气郁结则易生忧伤情绪。
长期的忧伤情绪会导致肺气郁结,出现气短、咳嗽、哮喘等症状。
因此,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释放压力,对于肺脏的健康至关重要。
肾与恐惧情绪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肾气充足则情绪稳定,肾气不足则易生恐惧情绪。
长期的恐惧情绪会导致肾气不足,出现腰膝酸软、遗精、尿频等症状。
因此,保持自信和勇敢的心态,学会面对恐惧,对于肾脏的健康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五脏与情绪的关系密不可分。
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于五脏的健康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长期的负面情绪对五脏的损害。
此外,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良好的作息习惯也是保持五脏健康的重要因素。
通过综合调理五脏,我们可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提高生活质量。
情绪与疾病:中医讲七情与五脏的关系!
情绪与疾病:中医讲七情与五脏的关系!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体脏腑⽣理和精神活动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的情志反应,⼀般不会使⼈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体本⾝的正常⽣理和⼼理适应能⼒,损伤机体脏腑精⽓,导致功能失调,或⼈体正⽓虚弱,脏腑精⽓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低下,因⽽导致疾病发⽣或诱发时,七情则成为病因,称之为“七情内伤”。
七情与脏腑精⽓的关系⼈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五脏精⽓是情志活动产⽣和保持正常的物质基础。
《素问·阴阳应象⼤论》说:“⼈有五脏化五⽓,以⽣喜怒悲忧恐。
”五脏藏精,精化为⽓,⽓的运动应答外界环境⽽产⽣情志活动。
因⽽五脏精⽓可产⽣相应的情志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论》所说:肝在志为怒,⼼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因此,若脏腑组织或⽓⾎发⽣病变,就会影响⼈的情志,如《素问·调经论》说:“⾎有余则怒,不⾜则恐”。
《灵枢·本神》说:“肝⽓虚则恐,实则怒……⼼⽓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故七情与内脏⽓⾎关系密切。
怒则⽓上、怒伤肝⼤怒常常致使肝⽓上逆,甚则⾎随⽓逆。
临床主要表现为:头胀痛,⾯红固⾚,急躁易怒;⾎随⽓逆则呕⾎,甚则昏厥卒倒;若肝⽓横逆犯脾,可兼见腹痛、腹泻等症。
喜则⽓缓、喜伤⼼过度喜乐,会使⼼⽓涣散或⼼神惮散。
轻者可见⼼悸失眠、少⽓⽆⼒、精神不集中等;重者神志失常、狂乱,或见⼼⽓暴脱⽽⼤汗淋漓、⽓息微弱、脉微欲绝等。
思则⽓结、思伤脾过度思虑,导致⼼脾⽓机郁滞,运化失职。
临床可见⼼悸、失眠、多梦、精神萎靡及倦怠乏⼒、⾷少、腹胀、便溏等症状。
悲(忧)则⽓消、悲伤肺指过度悲忧,导致肺⽓耗伤或宣降失常。
临床常见意志消沉、精神不振、⽓短胸闷、乏⼒懒⾔等症。
恐则⽓下、恐伤肾指过度恐惧,致使肾⽓失固,⽓陷于下。
临床可见⼤⼩便失禁,遗精、滑精、⾻痿等症状。
惊则⽓乱指猝然受惊,导致⼼神不定,⽓机逆乱。
七情伤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
七情伤: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转)注:中医认为五志(分别是怒、喜、思、悲、恐)与五脏(分别是肝、心、脾、肺、肾)相连,五志过极会影响其所对应的脏器的功能。
七情内伤是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作用于内脏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说:“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不宁而为病,故曰五劳。
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
是皆不量禀赋,临事过差,遂伤五脏。
”所以说情志伤是直接伤及内脏,且不同的情志刺激所伤的脏器也有所不同。
怒伤肝,是指过度恚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医医偶录》说:“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
怒者血之贼也。
”喜伤心,是指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
《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医碥·气》说:“喜则气缓·志气通畅和缓本无病。
然过于喜则心神散荡不藏,为笑不休,为气不收,甚则为狂。
”心藏神,心神散荡,喜笑不休则伤心。
思伤脾,是指思虑过度,脾失健运,气机郁结。
《望诊遵经·变色望法相参》说:“思则气结于脾。
”《医述·卷七》说:“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资生汤》说:“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
”《琉球百问·琉球原问》说:“思虑过多,脾血必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绪也能让人生病——七情致病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正常的情志活动及情绪体验。
中医认为,情志的产生与脏腑精气密切相关,是人体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在环境所做出的反应。
七情本是正常的情志活动,但太过或不及,以致人体无法调控时,不仅会影响到人的精神生活,还会伤及脏腑,影响气机运行,产生相应的疾病,即七情内伤。
比如,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的,某人因为一些事情而盛怒,会突然晕厥,或者口眼涡斜而脑卒中。
这就是典型的怒气太过导致疾病的例子。
除了情志失宜伤及脏腑外,脏腑精气虚衰,正气虚弱,对情志刺激应答减弱,同样会引发疾病。
比如有人会有这样的体验,某段时间内经常会感到害怕,很容易被吓到,这就是胆气不足或心气不足所致。
七情内伤是中医常见的病因之一,其他还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疠气、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其他如寄生虫、外伤、药物使用不当或药毒等。
《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将病因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类,即三因学说。
其中七情内伤属于内因之列,六淫属于外因,饮食劳倦、虫兽金刃所伤等为不内外因。
七情与脏腑的关系
情志活动与人体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有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中医认为,情志活动以脏腑精气为基础,尤与气机(气的运行)的关系最为密切。
打个比喻,假如人体是一座房子,那么精就是房子的外部结构。
而先天之精就是钢架结构,决定了房子本身的形状、稳固程度等;房子的装修就是后天之精,决定了房子内部的呈现。
而气就是房子外部结构所形成的空间,它虽看不见、摸不着,但与房子的外部结构一起,支撑着整个房子的存在。
当然,神就是房子里的主人。
假如外面狂风暴雨,主人会锁紧门窗,如果房子够好,那室内将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主人可以在房子内安然躲过暴风雨。
也就是说人体精气基础扎实,那么身体的防御力会很强。
但是倘若房子密封性不好,甚至房子的地基打得不稳,在狂风暴雨面前摇摇欲坠,风雨进入屋内,以至于主人在房子里惶恐不安。
这就是,人体精气基础薄弱,免疫力低,在遭受外邪侵袭时,不仅产生身体上的变化,还会对情志活动产生影响。
因此,脏腑精气是情志活动的基础,且情志活动的产生是精气对外部环境所做出的反应,人体身心互相影响,是身体和心理合而为一的整体。
情志与五脏存在特殊的对应关系,即五志:肝在志为怒,五行属木;心在志为喜,五行属火;脾在志为思,五行属土;肺在志为忧,五行属金;肾在志为恐,五行属水。
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同样适用于五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