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学派简介
扶阳学派运用附子之经验
扶阳学派运用附子之经验目录一、内容概览 (2)1. 扶阳学派的概述 (2)2. 附子的药性与应用 (4)3. 文献综述 (5)二、扶阳学派的理论基础 (6)1. 阳气的重要性 (7)2. 阴阳平衡理论 (8)3. 桂枝汤类方剂的应用 (9)三、附子在扶阳学派中的应用 (10)1. 附子理中丸的临床应用 (11)2. 四逆汤类方剂的临床应用 (12)3. 附子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13)上热下寒证 (14)咽喉肿痛 (15)四、扶阳学派运用附子的经验总结 (16)1. 附子的剂量与用法 (17)2. 个体化治疗的策略 (18)3. 配伍其他药物的考虑 (18)4. 注意事项与副作用处理 (19)五、讨论 (21)1. 扶阳学派运用附子的特色与优势 (22)2. 附子在扶阳学派中的地位与影响 (23)3. 对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启示 (24)六、结论 (25)1. 扶阳学派运用附子的经验总结 (26)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7)一、内容概览扶阳学派运用附子的历史背景:分析附子在扶阳学派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及其随着医学理论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应用经验。
附子在扶阳学派的临床应用:详细介绍附子在各种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包括具体病症、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估。
附子与其他药物的配合使用:阐述附子与其他药物配伍的原理、方法及其在治疗中的协同作用。
扶阳学派运用附子的经验总结附子在扶阳学派中的独特应用经验,以及历代医家对附子运用的独到见解和贡献。
附子运用的注意事项与风险防控:强调附子运用的安全性,提出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风险防控措施。
1. 扶阳学派的概述作为中医学领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这一学派起源于中国古老的阴阳五行学说,强调阴阳平衡在人体健康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扶阳学派的理论体系中,阳气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当阳气充沛且运行畅通时,人体各项机能得以正常运转,反之则会出现生理功能减退、疾病频发的状况。
扶阳流派与吴生元新 (1)
“阳虚邪凑”是扶阳学派临床诊治疾病应当 准确把握的一条核心病机,充分理解阳虚的属性 和特性,掌握感受外邪的差异性,方能将扶阳理 论活泛的应用临床于实践。 吴氏扶阳学术流派在治疗疾病时,擅用多用 附子、干姜、肉桂等温热药,是坚守中医辨证论 治思想核心和把握阳虚病机核心的具体表现。 吴氏认为将肉桂加入姜附中,有起死回生之 功,代表方如回阳饮(附子、干姜、肉桂、甘 草),功效既能扶阳温通,又能引火归元——潜 阳,才能使阳气更好地生长与收藏。
一 二
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 工作室介绍
吴生元学术思想
辨证及用药思路 扶阳理论应用
三
四
一、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 (一) 工作室介绍
发展
继承
抢救
创新
• 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 流派工作室,于2013年 1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 局评定为第一批全国 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 作室建设项目,并于 2016年12月高分通过国 家验收。
阳虚邪凑论
中医学认为机体正气 亏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 素,感受外邪是产生疾病 的重要条件。 正气亏虚,风寒暑湿 燥火六淫外邪容易乘虚凑 袭,致经脉气血阻滞不通, 则易发病。 正气之中,宗气为首, 元气为枢,阳气为根。若 阳气受损,不能卫外,阴 精不能内守,外邪易侵, 导致经络脏腑气机紊乱而 发诸病。
• 二、吴生元教授学术思想
阳气本论
阳虚邪凑论
吴生元教 授学术思 想 三阴化寒论
气血融通论
脾胃枢纽论 肝肾亏损论
阳气本论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 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 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 也。”由此可见,内经把人体阳气与太 阳相类比,以阐明阳气在人体中所处地 位的重要性,犹如太阳之光明具有不可 替代性,阳气具有积极向上、升发、防 御外邪的特性。因此,历代著名中医学 家大都推崇阳气和重视阳气及其作用。
扶阳学派
扶阳学派,一般称为“火神派”,是近代中医的一个学术流派,其创始人为郑寿全。郑寿全(1824-1911),字钦安,四川邛崃人,有医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传于世。他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以重视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辛热药著称,人誉“郑火神”,“姜附先生”,誉满川蜀。其传人有吴佩衡、祝味菊等著名医家,当代也有不少火神派的传人,如成都唐步琪先生等。今有卢崇汉、刘力红等。
首届扶阳论坛于2007年12月22日在广西南宁举行。
第二届扶阳论坛暨扶阳学派理论与临床应用培训班于2008年10月25日至30日在北京举行
第三届扶阳论坛于2009年10月23至25日在上海召开
2011年11月11日,首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四届扶阳论坛—中医扶阳思想理论与运用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召开
2012年11月27-29日,第二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五届扶阳论坛于在成都举行。
【解密】功效神奇的中医扶阳派(火神派)
【解密】功效神奇的中医扶阳派(火神派)什么是扶阳派?扶阳派:又称火神派,是指以郑钦安为开山宗师,理论上推崇阳气,临床上强调温扶阳气,以擅用附子、姜、桂等辛热药物着称的一个医学流派。
其中尤以擅用附子为突出特点,从一定意义上讲,不擅用附子,就不成其为火神派。
中医扶阳认为养生在于扶阳,生命是以阳气为主导的,阳气是生命之所需。
扶阳提倡“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
所以要想身体达到理想的状态,即养生的目的,平常就应该注重阳气的充足。
清末光绪年间,成都府知府朱大人的夫人患吐血病,已经一年多,医药无效,成都府属16个州、县,纷纷推荐当地名医来为夫人治病。
他们或认为夫人的病是血热妄行;或认为是阴虚火旺,逼血外溢。
结果愈治愈坏,日趋严重。
经人推荐,请名医郑钦安来府诊视。
当日郑钦安诊见夫人面容苍白,虽是夏至季节,床上还铺着皮毡,盖着丝棉大被,显得十分怕冷。
舌质淡红,苔白腻。
诊毕,郑钦安处方:制附片四两,炮干姜四两,炙甘草二两。
朱知府看方后竞瞠目结舌,且量大超常,治此等吐血重症,焉有不惊之理。
孰料,药后,病人自觉周身凉爽,胸口舒畅,吐血竟然止住,而且吃了两小碗稀饭。
病人坦途,由此而愈。
此方干姜附子都是大热之药,朱知府为表谢意,特赠郑钦安金匾一块,上书“医宗仲景”四字。
为什么艾火能壮阳气呢?古人就把太阳称为天之阳,把艾称为地之阳。
艾是纯阳之火,具有走三阴通十二经之功,连续温灸,可使艾的纯阳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又因和脏腑相互联系,能使阳气通达。
特别是关元穴,是足三阴与任脉之会,又居下焦真阴真阳关锁于此,称之为,故灸此温热之气,能直达精宫以助元阳。
元阳,为之真阳,是阳气活动的动力。
也可以说关元,是阳气之源,不懈的灸关元,可以打通,大补元阳。
再加上金艾扶阳素的特殊配方,使得扶阳罐艾灸时产生特殊频率的辐射,使其补阳之力更加显著,从而达到养生壮阳之功。
《内经》所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说阳气是生命的根本。
扶阳医学讲义要点
扶阳医学讲义要点扶阳医学是中医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核心理念在于重视阳气,强调扶阳以治病养生。
以下将为您详细阐述扶阳医学讲义的要点。
一、阳气的重要性在扶阳医学的理论体系中,阳气被视为生命的根本动力。
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状态都依赖于阳气的充足与运行通畅。
阳气就如同太阳,给人体带来温暖、活力和生机。
若阳气不足,就如同天空中的太阳失去了光芒,人体便会出现各种病症。
阳气具有温煦、推动、防御、固摄等多种重要作用。
它能温暖身体,保持正常的体温;推动气血津液的运行,使营养物质得以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抵御外邪的入侵,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还能固摄体内的津液、血液等物质,防止其无故流失。
二、导致阳气受损的因素生活中的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阳气受损。
首先,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过多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冷饮、冰淇淋、生鱼片等,会直接损伤脾胃阳气。
其次,过度劳累也是阳气的“杀手”。
长期的体力或脑力劳动过度,使得身体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阳气也会随之消耗。
再者,情志失调,如长期的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影响气血的运行,进而损伤阳气。
此外,环境因素也不可忽视。
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阳气容易被寒湿所困,导致其无法正常发挥作用。
三、扶阳的方法1、饮食调理选择温热性质的食物是扶阳的重要一环。
比如,适当食用羊肉、鸡肉、桂圆、生姜等具有温补阳气作用的食物。
同时,要避免食用过多生冷、寒凉的食物。
2、运动锻炼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阳气的生发和运行。
像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提升阳气。
但运动也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疲劳损伤阳气。
3、起居有常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升发。
特别是在冬季,要注意保暖,避免阳气外泄。
4、中药调理在扶阳医学中,常用一些温热性的中药来扶助阳气。
比如附子、干姜、肉桂等,但使用这些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掌握剂量和用法。
5、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有效的扶阳方法。
扶阳派的发展史
扶阳派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扶阳派强调温补、扶阳,注重调理人体阳气,认为阳气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主张通过药物、食疗、针灸等手段来提升人体阳气,以达到治疗疾病、增强体质的目的。
下面是对扶阳派的发展史的简要介绍。
在明朝中期,阳虚症增多,扶阳治疗思想开始出现。
一些医家开始重视阳气的不足,主张用大温大补之剂来提升阳气,以治疗阳虚之证。
到了清朝时期,扶阳派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医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有郑钦安、卢铸之等。
郑钦安擅长运用温补药物来治疗各种阳虚之证,其学术思想被后人整理成书,成为扶阳派的重要经典之一。
卢铸之则是扶阳派的代表医家之一,他注重调理人体阳气,认为阳气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因素,因此主张通过药物、食疗、针灸等手段来提升人体阳气,以达到治疗疾病、增强体质的目的。
到了近代,扶阳派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一些中医专家和学者开始深入研究扶阳派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将其应用于现代医学和中医临床实践中。
同时,一些中医诊所和医院也开始引入扶阳派的疗法和治疗方法,如艾灸、药熨、按摩等,以治疗各种阳虚之证。
总之,扶阳派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扶阳派注重调理人体阳气,认为阳气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因素,主张通过药物、食疗、针灸等手段来提升人体阳气,以达到治疗疾病、增强体质的目的。
在现代医学和中医临床实践中,扶阳派的疗法和治疗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
当然,由于扶阳派的理论和实践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的中医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掌握。
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建议先学习一些基础的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再逐渐深入学习和实践扶阳派的医学理论和实践。
论扶阳学派理论基础与核心思想
而后 动 等 , 分 体 现 了 “ ” 主 充 阳 为
导 , 阴” 从属 的重 阳思 想 。 由于 “ 为
阳气 的主导 推 动作 用 , 阴 阳不 断 使
运 动 发 展 变 化 , 而 化 生 万 事 万 从
T a to a i e P M e m l u.a 2 r di n lCh n s  ̄c i n1 | 3 n
和 存 在 , 进 了 中 医 学 术 的 繁 荣 , 终 指 引 着 中医 学 的 发 展 并 指 导 着 道 , 是 规 律 和 方 法 , 地 万 物 之 促 就 天
并 推动 着 中医学 术 的 发展 。然 而 , 其 临床 实 践 。扶 阳 学 派 作 为 中 医 理 , 而宇 宙 , 而 一 草一 木 , 大 小 皆不
育 乃至衰 老整 个过 程 , 由于 肾 中 通 天论 》 , 为 阳气 先 虚 , 邪 乘 是 大有 益处 。 是 )认 外
阳气 盛 衰 变 动 而 主 导 的 结 果 。关 虚 而 人 , 引 发 “ 偻 ” 多 种 疾 可 大 等
综 观扶 阳学 派之 学 术 思想 , 其
若 推 力 于 正常生 理状 态 , 是 以 阳气 为主 病 。反 之 , 人 体 阳 气 充 实 调 顺 , 核心 就 是 重 视 阳气 , 崇 阳气 , 亦 导 的 。若 阳气 能 固密 , 阴气便 能平 则 外邪 难犯 , 于是 说 : 清静 则 肉腠 主 阳主 阴从 。也 就 是 说 不 论 在 理 “ 和 , 可 达 到 “ 平 阳 秘 , 神 乃 闭拒 , 则 阴 精 虽有 大 风 苛 毒 , 之 能 害 。 论 还 是 实 践 上 , 生 命 观 、 病 观 弗 ” 在 疾 都 治” 境界 , 人体 才有 健康 可 言 , 即所 ( 素 问 ・ 气 通 天 论 》 然 而 , 《 生 ) 尽 和 防病 治病 及养 生保 健 等 方 面 , 特别 强 调 阳气 的作 谓 “ 阴 阳之要 , 凡 阳密乃 固。 ( 素 管 阳气 贵为 至宝 , “ ”《 但 亢则 害 , 承乃 极其 注重 阳气 , 视 如果 阳气过 于亢 盛 , 或运 行失 用和 重 要 性 , 阴 盛 阳 衰 为 病 势 问 ・ 气通 天论 》 否 则 阳气一 旦 制”, 生 ) 阻 亦 故 观 。因 而 在 判 断 疾 病 时 总 以 阴 阳 破 散 , 气 便 随 之 消 逝 。所 以 《 阴 素 调 , 隔 不 通 , 可 为 邪 为 害 , 突 善 问 ・阴 阳别论 》 : 阴 之所 生 , 说 “ 和 《 问 ・ 阳应 象大 论 》 : 壮 火 为 纲 , 出 阴 阳 总纲 地 位 , 辨 阴 素 阴 云 “ 火识 假 热 。在 临 证 立 法 上 以 扶 阳 本 日和 , 是故 刚与 刚 , 阳气 破 散 , 阴 之气 衰 … … ; 火 食 气 …… ; 火 壮 壮
揭秘中医“火神派”(扶阳学派)
揭秘中医“火神派”(扶阳学派)四川火神学派(又称扶阳学派) ,为晚清四川名医郑钦安所创立,因其善用干姜、附子、肉桂等热药治疗各种危证、险证,而在民间广为传颂、口碑颇高。
尽管在中医各家流派中,火神派还非常年轻,但其独特理论和卓越疗效受到众多临床医家的追捧,并诞生了诸如吴佩衡、祝味菊等近现代名医大家。
开山鼻祖:郑钦安郑钦安(1824-1911),名寿全,字钦安,晚清著名医家,四川临邛(今邛崃县固驿镇)人。
郑氏早年学医于成都儒医刘止唐,刘止唐又是什么人呢?南怀瑾说:“乾嘉间,西蜀双流有刘沅(字止唐)者出,初以博学鸿儒,不猎功名……以儒者而兼弘佛道之学,著作等身,名震当世,世称其教曰‘刘门’”。
郑氏在刘止唐的指导下,不仅熟读四书五经、深研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而且精研《内经》、《周易》、《伤寒》诸书,深谙人身阴阳合一的道理及仲景立法立方要旨,刘氏曾赞许他将来的医学造诣必将光耀师门。
郑钦安到了二十四岁时就开始在成都正式悬壶行医,并广读医书,各取所长,不断在医疗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自身的一套治病理论和方法。
中年以后,为将医术传于后代,郑氏在诊病之余开始著书带徒,其传于后世的代表著作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其门徒及学术追随者主要有卢铸之、祝味菊、卢永定、徐佩衡、李可等。
由于郑氏及其门人注重扶助和保护人体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治疗多种疑难杂证,以能单刀直入、拨乱反正著称,故被称为“火神派”,郑氏亦被尊为“火神派”开山鼻祖。
以阴阳为纲,统分万病郑氏医书之一的《医理真传·自序》开篇即云:“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
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别阴阳。
”故其一生临床,均统以阴阳立门,以阴阳为纲,统分万病。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郑钦安的著书中也屡次批评世医一味在“五行生克上追求”,郑氏认为“逐经、逐脏、逐腑论之,旨多反晦,诚不若少之为愈也”,指出辨病只识脏腑、经络,而不辨阴阳正是舍本逐末、不明医道正理的做法。
解密中医扶阳理论
解密中医扶阳理论以上说的很多都是在如何给身体增加阳气,也就是温度,这也就是扶阳一派的理论。
在一个很偶然的情况下,几年前了,我才知道我的祖上名医不少,居然有著名的“曾火神”,火神就是扶阳的代名词。
曾火神的书我至今也没有看过,但上自火神之祖郑钦安的三大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我都很认真地读过,其下火神一派的范中林、祝味菊、吴佩衡、唐步祺、李可、卢崇汉、刘力红等的医书和医案我都看过,有的人没有医案,但理论都是在补火扶阳的框架里转,因为我的体质很对补火的路数,所以我即使是看别的书也都是一下就看到了里边的扶阳,如孙秉严治肿瘤,我看他的方法就是扶阳,又如武国忠讲,或是他的治疗,都说自己的悟道正在于找到了固护阳气这个玄机。
说起来,我现在的师父赵文忠先生,他的师父名玄鹤子(朱鹤亭),为道家一派的,也是极其重视阳气。
当我看到武国忠医师的师门,既有道医,也有意拳大隐朱垚葶先生,我就知道治病的理路一定有重合的。
护阳扶阳一派的理论成一个大流派,始自郑钦安,但其来源就在《医法圆通》:“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明代张景岳对此加了个注:“生杀之道,阴阳而已。
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
”也就是说,人体有病,好比体内是阴冷潮湿,只要太阳一出来,一切就好了。
所以,,就是养阳气,养这个太阳。
历代好多的大医家,治病都是在调动人体的阳气上下功夫,只不过是到了郑钦安,发展出了一个完整的流派,郑钦安《医理真传》说:“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阳气乎?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
阳气若伤,群阴即起,阴气过盛,即能逼出元阳,元阳上奔,即随人身之脏腑虚处便发。
”因为大部分人都需要扶阳,郑钦安于是确立了这一派的医理和医法:“大凡阳虚阴盛之人,满身纯阴,虽现一切证形,如气喘气短,痰多咳嗽,不食嗜卧,面白唇青,午后、夜间发热,咽痛,腹痛泄泻,后背酸痛并重,心烦爱发脾气,无故目赤,牙痛,腰痛膝冷,足软手弱,声低息微,脉时大时劲,或浮或空,或沉或细,种种不一,皆宜扶阳。
扶阳派(火神派)主要著作:
扶阳派(火神派)主要著作:
扶阳派(火神派)主要著作:
郑钦安的《医理真传》成书于清同治八年(1869),这是扶阳派的
菊医案选》等;吴佩衡之
《麻疹发微》、《伤寒论新注》、《吴佩衡医案》等;卢铸之之案,历代医家经典论述及古今医家应用经
《扶阳经方临证精要》
是以扶阳经方的临床应用为主线,对扶阳经方进行全方位的阐释,
读者对扶阳中药有一个较为详细的认知,以便用于临证、提高疗效。
《扶阳名家治验良方》
《扶阳名家医案评析》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
例,其中不乏名医名家,在记述医案的同时还附有医家对病案的。
中医温阳派
中医温阳派温阳派:又称“火神派”或“扶阳派”,是指以郑钦安为开山宗师,理论上推崇阳气,临床上强调温扶阳气,以擅用附、姜、桂等辛热药物著称的一个医学流派。
其中,尤以擅用附子为突出特点,乃至诸多火神派医家被誉称“某火神”或“某附子”的雅号。
由于“火神派”之称谓更通俗,它见之于文献并流传于群众之中,因而此称谓更能够体现这一学派的特色。
1.创始人及传人温阳派的开山鼻祖是郑钦安。
郑钦安(1824—–1911),名寿全,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温阳派”,《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
以重视阳气,善用附子、干姜、桂枝等辛热药物著称,人誉“郑火神”,“姜附先生”,誉满川蜀,成为当时独树一帜的火神派领军人物。
郑钦安晚年设帐授徒,自然桃李众多,传人不在少数。
从有限的资料中可知,人室弟子有卢铸之(1876~1963)先生,光绪十六年(1890年)从师于郑钦安,“三载亲炙,有闻必录”,继承郑氏学术思想,屡起沉疴,时人尊为“卢火神。
其子卢永定传其衣钵,在60余年实践中善用大剂附子、桂枝、生姜等品,屡起沉疴痼疾,民间亦尊为“卢火神。
卢铸之之孙卢崇汉亦以擅用大剂附子、姜桂著称,为当代火神派代表人物,现为成都中医学院教授。
可谓一门三代,薪火相传。
郑钦安的学说著作传播较广,私淑、遥承火神派者更多,举其要者录之。
吴佩衡(1886~1971),四川会理县人,云南四大名医之一。
推崇郑氏学说,认为“郑钦安先生的著作是在实践中阐扬仲景医学的真理,其独到之处,能发前人所未发,我认为在治疗疾病上很有价值,可以作为中医科学化的基本材料。
”解放后任云南中医学院院长,可谓桃李满门。
其子吴生元、孙吴荣祖(现为云南中医学院附院主任医师)承其衣钵,皆为火神派传人。
祝味菊(1884~1951),浙江人,弱冠人蜀,从刘雨笙等研读医经,42岁移沪行医,以擅用附子名噪沪滨,竞至“遂有祝派之称,可见影响之大。
门人有陈苏生、王兆基、徐伯达、徐仲才、胡觉人等。
领悟扶阳学术思想要先学好伤寒论
中医的学术流派和学术观点是不少的,但不论是何种流派,疗效是硬道理。近些年来,扶阳学术思想以其独特的理论学说和临证实践中的良好疗效,得到了不少患者的认可和一些中医的重视,而同时,也引起了一些医者对扶阳学术观点和流派的争鸣和质疑。在学术上,争鸣和质疑是一种不同观点和思维的碰撞及理性思辨,理愈辨愈明,有利于一个学术思想和流派的不断完善,这应当是正常的。
□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中医界有一个以重点应用并善于活用四逆汤等经方为代表的学术流派叫做“扶阳派”,又称为“火神派”,李可老中医又称之为“古中医派”,这个学术流派的创始人为清末伤寒大家郑钦安,自其《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问世以来,这个学派就渐成体系,传人有卢铸之、吴佩衡、范中林、祝味菊等各以扶阳学术特点临证而享誉一方的著名医家。
对于急危重症,疑难杂症,需要应用大剂四逆汤和大剂量的附子时,必须把握准确方证病机,胸有定见,既要敢于用,又要谨慎用,用药期间,勤观察,勤随访,把握好病证机转,随证加减,正所谓“胆欲大而心欲小”。
实际上,扶阳学术思想的基本内核仍然是阴阳相对平衡的,也就是生理上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互根互用,相互转化,并不是不重视阴。在病理上,认为生病就是阴阳平衡失调。治病的关键就是调和阴阳,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防止阴阳互损,或阴阳离绝的现象发生。扶阳派医家多是伤寒大家,在临证中深刻领悟了《伤寒论》四逆汤、桂枝汤等方证的精义,并将四逆汤、桂枝汤等经方活用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火纯青,临证疗效卓著。
由此可见,要想领悟扶阳学术思想,就必须先学好《伤寒论》。应用姜桂附,特别是四逆汤类方,必须认证准确,严格依据病证和体质情况,依据病机来掌握应用指征,方药配伍比例必须严格遵照《伤寒论》经方理法,配比合理,具体使用多大剂量,可因人而宜,因病证而宜,从小量开始,逐渐据证加量,中病即止。特别是附子,只要辨证准确,有时小剂量也可见效,小剂量不行时,可据证逐渐增加剂量,直至达到有效治疗量。
扶阳文化源流
扶阳文化源流扶阳派,又称火神派,是指以清代郑钦安为开山宗师,理论上推崇阳气,临床上强调温扶阳气著称的一个医学流派。
该学派诞生于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因此有学者称之为“传统国医中最年轻的一个流派”。
扶阳派的理论渊源上古神农炎帝著《神农本草经》,神农炎帝古称“火神”,在神话中又称太阳神,“火”在中华文化中寓意丰富。
在阴阳理论中,火为阳;气有余,便是火;火,热之极也。
扶阳法,是扶助补益人体阳气、治疗因体内阳气虚弱或阴寒所致病症的大法。
扶阳派起源于四川,但是究其学术思想的根源,却是源远流长。
它萌芽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经过宋、元、明、清朝等诸多医家的探索和创新,至清代由四川著名医家郑钦安(1804-1901)最终发展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重视阳气的思想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体现,《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光明”。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在阴阳的关系中,认为阳气是主要的,阳气不足,人体卫外功能就下降,百病乃生。
使阳气受到损伤的,最严重者莫过于寒邪阳气受伤则易形成阴证、积证。
张景岳阴阳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阳重于阴,反对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针对性地提出“阳非有余论”,认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脉真阳”,为其温补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扶阳派的理论特点扶阳派最主要的学术思想就是重视阳气,认为阳统乎阴,阳主阴从。
提出“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乎。
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之阴之主也”。
“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扶阳派最鲜明的理论是:人患病的生理基础是阳虚,病理基础是水盛。
扶阳一派正当时现代医家多数认为,当今社会物质条件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体质已经不再是过去的“藜藿之体”,而多是营养过剩的状况,困扰人们生活健康的已经由烈性传染病变成了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
从历史角度谈中医“扶阳学派”的复兴
方今显学,除伤寒、温病而外,莫过于扶阳。
温病与扶阳,一则偏重寒凉,一则偏重温补。
可谓是伤寒之下,一蕙两歧,旁人看来水火不能相容,到底内在因素如何?且看整理如何剖析!在清末同治、光绪年间,以郑钦安为首的“扶阳学派”,俗称“火神派”,曾风靡一时,他们重视阳气,善用附子、干姜起大证、重证,堪称“传统国医中最年轻的一个流派”。
近年来,该学派的代表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等书被再版发行,另外一些力倡重阳扶阳的书,如《扶阳讲记》、《扶阳论坛》以及《姜附桂临床应用》、《危症重病倚附子》等,还有研究火神派的专著《中医火神派探讨》、《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等相继出现,这些书都很畅销,中华中医药学会举办了两届扶阳论坛,异常火爆,扶阳学派大有复兴的势头。
以史为鉴,对其作一分析。
一、“纠偏正弊、曲折前进”,是中医历史发展的规律在中医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学派林立,而每一个学派的产生,都离不开时代背景。
“各家医派的学术主张都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医疗现状以及时弊提出的”,“学术争鸣从来就是催生医学流派的时代因素”。
在东汉时期随着《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书的而世,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和疾病的辨治方法。
“儒之分始于宋,医之分始于金元”,从金元时期中医开始有门派之分。
究其原因,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当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盛行,此书是宋代官方颁发的药剂整理规范,人们“据证捡方,即方用药”,非常方便,深受医家和病家的欢迎。
一时间“官府守之以为法,医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恃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成俗”。
宋代官修《局方》时弊,医家立论纠偏而盛极一时的《局方》在当时造成两个时弊,一是《局方》固然方便,业医者避难就易,相率以为《局方》之学,对《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厌而弃之”,而坠入中工水平者众;另一个原因,就是《局方》选方多用辛香燥热之剂而失之于偏。
在这种背景下,有一些医家立论纠偏:刘河间研究《内经》中的运气学说和病机19条等医学理论,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说,他从火热立论,治疗力倡寒凉;张从正对于当时人们喜补恶攻,医者投其所好,过用补药的风气深恶痛绝,从邪论病,创汗下叶三法,为治病大法;朱丹溪更是认为《局方》之学,流于粗浅,四处拜师,学习经典,博采众长,从滋阴立论,以斥温燥。
中医扶阳流派学说
中医扶阳流派学说哎呀呀,说起中医扶阳流派学说,这可真是个神奇又有趣的东西呢!我一开始听到这个词的时候,脑袋里全是问号:啥是扶阳流派学说?这能有多厉害?就跟我刚接触数学里的方程式一样,感觉懵懵的。
后来呀,我从一位老中医那里听到了关于它的故事。
那是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因为感冒一直不好,被妈妈拉着去看中医。
老中医伯伯看上去特别慈祥,他一边给我把脉,一边就跟我和妈妈说起了中医扶阳流派学说。
他说:“这扶阳啊,就像是给身体里的小火炉添柴加火。
你们想想,身体要是没有足够的阳气,那不就跟冬天里没暖气的屋子一样,冷冰冰的,能舒服吗?”我一听,好像有点明白了。
伯伯接着说:“孩子身体弱,容易生病,就是阳气不足。
咱得把阳气扶起来,让身体这个大机器好好运转。
”我忍不住问:“那怎么才能扶阳呢?”伯伯笑着说:“这方法可多啦,比如用一些温热的药材,像附子、肉桂,就像给小火炉里加了优质的煤块。
”我妈妈在旁边着急地问:“那平时我们能做点啥帮孩子扶阳呢?”伯伯回答道:“这可得注意啦,别让孩子总是吃那些冷冰冰的东西,像冰淇淋、冰饮料,那都是给阳气泼冷水呢!多晒晒太阳,就像植物吸收阳光一样,能补充阳气。
还有啊,适当运动,出出汗,把身体里的寒气赶跑,这也是扶阳的好办法。
”我心里想:难道阳气就这么容易被影响?那要是阳气太足了会不会也不好呀?伯伯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说:“凡事都得有个度,阳气也不是越多越好。
就像给火炉加柴,加多了也会烧过头的。
”这中医扶阳流派学说真的好神奇啊!它就像是身体的大管家,精心呵护着我们的健康。
我不禁感叹,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就是厉害!现在我明白了,要好好保护自己的阳气,让身体这个神奇的机器一直充满活力地运转下去。
中医扶阳流派学说,真的是咱们健康的好帮手!。
扶阳派创始人及传人百草居(原华夏中医论坛)
扶阳派创始人及传人百草居(原华夏中医论坛)扶阳派,又名火神派,形成于清末,是指以郑钦安为开山宗师,中医学中一个比较年轻的流派,理论上推崇扶阳,临床上善用姜,附,桂、附子等辛热药物。
清末光绪年间,成都府知府朱大人的夫人患吐血病,已经一年多,医药无效,成都府属16个州、县,纷纷推荐当地名医来为夫人治病。
他们或认为夫人的病是血热妄行;或认为是阴虚火旺,逼血外溢。
结果愈治愈坏,日趋严重。
经人推荐,请名医郑钦安来府诊视。
当日郑钦安诊见夫人面容苍白,虽是夏至季节,床上还铺着皮毡,盖着丝棉大被,显得十分怕冷。
舌质淡红,苔白腻。
诊毕,郑钦安处方:制附片四两,炮干姜四两,炙甘草二两。
朱知府看方后竞瞠目结舌,且量大超常,治此等吐血重症,焉有不惊之理。
孰料,药后,病人自觉周身凉爽,胸口舒畅,吐血竟然止住,而且吃了两小碗稀饭。
病人坦途,由此而愈。
此方干姜附子都是大热之药,朱知府为表谢谢意,特赠郑钦安金匾一块,上书“医宗仲景”四字。
宗师和传人郑钦安扶阳派的开山鼻祖是郑钦安。
郑钦安(1824~1911),名寿全,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扶阳派,《邛崃县志》称其为“扶阳派首领。
以重视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辛热药著称,人誉“郑扶阳,“姜附先生”,誉满川蜀,成为当时独树一帜的扶阳派领军人物。
郑钦安晚年设帐授徒,自然桃李众多,传人不在少数。
从有限的资料中可知,人室弟子有卢铸之(1876~1963)先生,光绪十六年(1890年)从师于郑钦安,“三载亲炙,有闻必录”,继承郑氏学术思想,屡起沉疴,时人尊为“卢扶阳。
其子卢永定传其衣钵,在60余年实践中善用大剂附子、桂枝、生姜等品,屡起沉疴痼疾,民间亦尊为“卢扶阳。
卢铸之之孙卢崇汉亦以擅用大剂附子、姜桂著称,为当代扶阳派代表人物,现为成都中医学院教授。
可谓一门三代,薪火相传。
郑钦安的学说著作传播较广,私淑、遥承扶阳派者更多,举其要者录之。
郑钦安晚年设帐授徒,自然桃李众多,传人不在少数。
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
一阳本先天乾金所化,故有龙之名。一阳落于二阴 之中,化而为水,立水之极(是阳为阴根也)……若虚 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水即阴也),水盛一分,龙亦 盛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 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
乃市医一见虚火上冲等症,并不察其所以然之要, 开口滋阴降火,自谓得其把握,独不思本原阴盛阳虚, 今不扶其阳,而更滋其阴,实不啻雪地加霜,非医中之 庸手乎?
近似实火处:
面赤如硃而似实火者(元阳外越也,定有以上病情可 凭)
有脉极大劲如石者(元阳暴脱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
有身大热者(此条有三:一者元阳外越,身必不痛不 渴,无外感可凭;一者产妇血骤虚,阳无所附;一者 吐血伤阴,元气无依,吐则气机发外,元气亦因而发 外也)
有满口齿缝流血者(阳气虚不能统血,血盛故外越也)
真气也,天之体也,气虽在下,实无时而不发于 上也。若离中真阴,地体也,虽居于上,实无时 而不降于下也。故《易》曰:“本乎天者亲上, 本乎地者亲下”,此阴阳升降之要,万古不易之 至理也。
论坎卦:
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 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
真阳二字,一名相火,一名命门火,一名 龙雷火,一名无根火,一名阴火,一名虚火。发 而为病,一名元气不纳,一名元阳外越,一名真 火沸腾,一名肾气不纳,一名气不归源,一名孤 阳上浮,一名虚火上冲,种种名目,皆指坎中之 一阳也。
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
内容:
一.“火神派”与“扶阳派” 二.主要学术观点 三.讨论
一、“火神派”与“扶阳派”
郑钦安 (1824-1911)
卢铸之 (1876-1963)
卢永定 (1901-1986)
卢崇汉 (1947-)
窦材的扶阳学术思想探讨
窦材的扶阳学术思想探讨
扶阳学术思想是晚清知识分子尤其是医家窦材所提出的思想学术流派。
他提出:天子扶阳,臣弟助阳,把康复少数病人作为进行新病医学研究的一条路径。
他主张,发现新病的诊断、治疗和终止的机制,可以借助现有的思想和现实。
窦材认为,医学不能完全靠理论,必须用实践来完善。
因此,他提出了实验医学的概念,建议基于实证化的观念,建立起一个明确的理论体系和方法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病的研究,从而推动医学和病理学的发展。
窦材强调了保护公众安全健康的重要性。
他提倡疾病的预防,认为医学应该做到对病原体的储存与鉴定,以及控制和防止疾病的传播。
他的教学理念与学术思想相一致,强调当代医学的综合性,以求贴切的病理治疗。
窦材的学术理念被广泛地介入中国历史上发生的种种重大历史病例,被证明这种理论有良好的效果。
他的学术思想对近代中国医学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影响着医学家和医学学术界。
欲进扶阳门,该读哪些书?
欲进扶阳门,该读哪些书?郑钦安(1824-1911)中医扶阳学派(还有火神派、火神门、郑卢医学等名称)近些年异军突起,颇有星火燎原之势。
该派祖师郑钦安将“一阳潜于水中”这一底蕴搜出,纠正了“滋阴降火,杀人无算”之“千古流弊,医门大憾”。
”郑钦安弟子卢铸之提出:人身立命以火立极,治病立法以火消阴。
立法用药以桂、附、淫羊藿立极,以术、草立中轴,以诸姜、桂枝为佐使,以人身阳气生长化收藏气化失常为病机,并以此立法用药,以治病养生延年为治疗目的。
其独特的理脉法药在杏林独树一帜,成为中医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学派。
卢铸之(1876-1963)当今,中医界有个不良的习惯:在没有深入了解一个学派之前,只凭着极为有限的材料、道听途说的言辞、肤浅粗疏的临床运用,便大肆口诛笔伐,甚至有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念头。
扶阳学派的学术思想独特,理脉法药完整,临床疗效卓著,极为适合当下国人体质普遍阳虚的现状。
该学派一直在吸收新的养分,弥补自身的不足,有海纳百川之量,因而极富生命活力。
想要完整地传承一个流派的法脉,最好的办法是:研读该门派的完整典籍、跟师学习和临床运用。
在当下,研读扶阳学派的典籍会遇到三个困难:一是公开出版的书籍只占该门派全部典籍的极少一部分;二是不少冠名“火神派”“扶阳医学”的书籍并没有真正在传播纯正的扶阳学派思想;三是,批判扶阳学派的言论到处可见。
本文的目的只是为认可扶阳学派思想并想加以研习的读者,提供一些值得阅读的书籍。
当然要想传承扶阳学派法脉,仅仅阅读这些已经出版的书籍是不够的,尚未出版的内部资料,精彩纷呈。
笔者学习中医的体会是:人生苦短,拜师趁早!一、理论经典·郑钦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黄元御:《四圣心源》二、学派专著·卢铸之、卢永定、卢崇汉:《卢氏药物配合阐述》·卢铸之、卢永定、卢崇汉:《卢氏临证试验录》·卢铸之:《金寿老人药解》·彭重善:《郑钦安卢铸之医学讲授》、《大医火神师徒传道录》(前书的香港版本,文字内容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扶阳学派简介
中国医学之重阳、扶阳思想源自《周易》及《黄帝内经》,并于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中得到充分体现。
仲景以降,此一思想虽延绵不绝,然或损或益,或偏于理上一得之解,或限于临证一方之用,终未能成体系之学。
及至晚清,邛州郑寿全出,始将此一思想之来龙去脉,临床运用之层层次第,揭露无遗。
若于学派言,至此乃得构成。
郑氏之学,卢氏等继之,是方有今之扶阳学派云尔。
郑寿全,字钦安,蜀南临邛人。
生于1804年(清嘉庆九年),卒于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享年97岁。
嘉庆末年秀才。
师从清代著名通家刘沅(止唐),修习《黄帝内经》、《周易》及仲景《伤寒》之学。
于斯沉潜二十余年,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美,始明坎中真阳,乃人身立命之根。
治病立法,重在扶阳;处方遣药,善使姜附,遂有“火神”之誉。
同治八年著《医理真传》,同治十三年著《医法圆通》,光绪二十年著《伤寒恒论》。
晚岁设席课徒,禹臣铸之为其衣钵弟子。
卢禹臣,字铸之,晚号金寿老人,四川德阳人。
生于1876年(清光绪二年),卒于1963年,享年87岁。
清光绪十五年秀才。
出生世家,历代业医。
少时随姑父颜龙臣习文学医。
1890年(光绪十六年)拜于邛州郑寿全门下,随师侍师十一载,直至郑师去世,乃郑师之关门弟子。
十一年间,朝夕受教,协助郑师完成《伤寒恒论》,尤于郑师最后七年之学术思想继览无余,乃钦安思想之最重要继承人。
师逝后,尊其所嘱,外出游学,历时三载,足迹遍及二十一省区。
其间,或视民风,或观物宜,或察医家之所秉用,兼以师授心法与人疗疾,每每随手奏效。
三载归来,遂于师门授受,了然无碍矣。
乃于成都政府街开办“养正医馆”。
1908年,为绍隆所学,以承师志,特建“扶阳讲坛”,亲自主讲《周易》、《内经》、《伤寒》及郑氏三书。
此坛一设,远近闻风,所化者众。
临证讲学之外,悉心课子(卢永定)教孙(卢崇汉),郑氏之脉,卢氏所学,乃得有传焉。
铸之秉承师学,参以己慧,扶阳之路,更为精粹,亦有“火神”之称。
卢永定,字云龙,禹臣长子,亦号“火神”。
生于1901年,卒于1986年,享年85岁。
幼承庭训,刻苦努力,初习外科及太乙神针,16岁即能行针疗疾,后渐习内科,20岁即独立应诊。
学术上一承父教,善用辛温扶阳,60余年医道,屡起沉疴大疾,活人无数。
临证尤精脉法,断人生死,毫厘不爽,诊时勤于笔录,计医案无数,现尚存者即有30万人次,于钦安卢氏医学之累积整理,其功甚伟。
1950年代末,即于“扶阳讲坛”担任助讲,铸之逝后,乃独立任教,直至1980年代方止。
永定一生,心系病众,其于耄耋之际,有“八十舒怀”,于此可观其志也:医之为道,广博精深,历数千年,渊源奥秘,岂乎穷哉!然其旨万理归一,在乎济世活人,强壮民族。
虚怀若谷者成,固步自矜者毁。
愿诸君光扬医德,恢宏医道,不齿名利,戮力奋进,各展鹏翼,其能恪守,吾愿足矣!
吴钟权,字佩衡,四川会理县人,云南四大名医。
生于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卒于1971年,享年85岁。
18岁习医,师从当地名医彭恩溥先生,修习《内》、《难》、《伤寒》之学。
1921年迁居云南昆明。
学术膺钦安,宗仲景,善以大剂附子起死回生,一时誉满天下,有“吴附子”之称。
先生医术精湛,胸怀博远,终其一生,为中医之事业,不遗余力。
1930年代,曾代表云南中医界赴沪,力斥取缔中医之不法条例,匹夫之志,于斯可见。
而后留沪行医六年。
抗战前乃回昆明,先后创办《国医周刊》,及云南省中医药专科学校,开创云南中医办学之先河。
解放后,历任云南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云南省中医学校校长,云南中医学院院长等。
教学中,倡导郑氏之学,桃李遍布,于钦安思想之传播,功莫大焉!主要著述:《吴佩衡医案》、《麻疹发微》、《附子的理论及临床应用问题》、《医药简述》、《伤寒论新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