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名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字部分

1、甲骨文:简称甲文,指近代以来发现的商周时期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贞卜文字、殷墟书契等。

2、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青铜铭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一带的文字。

4、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后,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称秦篆。

5、籀文:旧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现在一般认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学上主要指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各诸侯国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战国时期六国古文的一种别体,可能是对战国时流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变异而来的。

8、今文:文字学上特指汉代流行的隶书。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汉代隶书以后的文字,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

11、隶变:指发生秦汉时期由秦国篆文、六国古文演变为隶书的过程。这一过程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2、隶定:指用隶书(后来也包括楷书)转写战国以前古文字的过程。

13、小学: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机构,后来又指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

14、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5、四体二用:四体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方法,二用指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学上指反映一个字造字本义的初始写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采”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义的字,与“借字”相对。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用来代替某种意义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古今字: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义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21、异体字:完全同音同义,只有字形不同的字,也叫重文。

22、重文:即现在所说的“异体字”。《说文解字》中指与小篆相对的“古文”、“籀文”等异体字。

23、许慎: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主要著作有《五经异议》、《说文解字》等。

24、《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所著,是中国第一部说解字义、字形、字音的字典,并首创了部首检字法,分540部首,共收字9353个和1163个重文。对后代的语言文字研究影响十分深远。

25、《说文》四大家:清代以研究《说文解字》著称的四位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

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26、说文学:指以《说文解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因为包括古代文字学的主要内容,也成为文字学的代名词。

27、文字学:广义的文字学包括对古代汉字形、音、义的研究,义近于古代的“小学”。狭义的文字学指对汉字形体结构、形义关系等的研究。一般所说的文字学即指狭义的文字学。

28、三仓:又作三苍,是秦代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的合称,是用小篆作为规范文字书写的字书,也是当时儿童识字的课本。29、《史籀篇》:相传是周宣王太史史籀所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字书。原书已佚,《说文解字》中有引用,与秦国的大篆近似,后世称《史籀篇》的字体为“籀文”,即大篆。

30、石鼓文:唐代初年在陜西出土的先秦时期十块鼓形石上用大篆所刻的文字,称为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31、三书说:现代学者唐兰主张将汉字的结构归纳为象形、象意、形声三种,称为三书说。后来文字学家裘锡圭主张将汉字结构归纳为表意、形声、假借三种,也称为三书说。

32、右文说:宋代学着王子韶首倡从声符推求字义的一种文字学见解,即声符相同的字,其意义也相同。如从“戋”得声的字都有“小”义,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等。这一学说对探讨同源词和文字的音义关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后世学者也指出其具有牵强附会之弊。

33、孳乳:文字学上指源词派生出新词后,便要造一个记录新词的新字,这种现象叫孳乳。由孳乳派生而产生的新字叫孳乳字。

34、省形:文字学上指作为形声字形符的字形有所省略的现象。如《说文》“耊,从老省,至声。”

35、省声:文字学上指作为形声字声符的字形有所省略的现象。如《说文》“炊,从火,吹省声。”

36、亦声:文字学上指合体字的一个偏旁作义符,另一个偏旁也作义符同时兼作声符的现象。如《说文》“坪,地平也,从土从平,平亦声。”

二、训诂、词汇、修辞部分

1、训诂:解释疏通古代书面语言的工作,即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

2、训诂学:对解释古代词语的方法、术语和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因为《尔雅》是训诂学最早的经典,有时也把训诂学称作“雅学”。

3、训诂的基本方法:

(1)形训(据形索义):通过分析字形来解释字义的一种训诂方法,也叫据形索义。这种方法有助于探求字的本义,“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可用于形训的解释。

(2)声训(因声求义):又叫音训,即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也叫因声求义。其作用在于明假借、溯语源、探词义、寻词族。

(3)义训:用定义、归纳等解释字词内涵和外延的训诂方法。

4、义训的具体方法:

(1)同训:用同一个词来解释两个以上的同义词的方法。如“初、哉、首、基、徂、落、权舆,始也。”

(2)互训:用同义词相互训释的方法。如《说文》:“吹,嘘也”、“嘘,吹也”。(3)递训:以乙训甲,又以丙训乙,层递而下的训释方法。如《说文》:“讥,诽也”、“诽,谤也”、“谤,毁也”。

(4)反训:也叫反义为训、相反为训,用反义词来作训释的方法。训诂学上也叫“美恶不嫌同名”、“美恶同辞”。如《说文》:“乱,治也”,《尔雅》:“故,今也”。

(5)直训:用已知或常用的词揭示同义词或近义词的方法,即直接以词解词。(6)转训:即甲字有某义项,则可与该义项意近的乙字辗转相训。如:“许”有“可”义,“容”有“许”义,故“容”可训“可”。

5、训诂常用术语:

(1)曰、为、谓之:被解释的词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作用是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2)谓: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往往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3)犹: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解释被释词。

(4)之言、之为言:用于声训,训释词和被释词有音同或音近关系。

(5)读曰、读为:一般用于以本字训释通假字,即所谓“破读”。

(6)读若、读如:一般用于注音,“读如”往往同时兼带释义。

(7)貌:一般加在动词、形容词之后,用来说明被训释词所表示的某种状态,相当于“的样子”。

6、对文与散文:训诂学术语。

(1)对文则异(对文则别):“对文”指“相对为文”。即在同一文句中对举的同义词,在句中显示的意义是有区别的。

(2)散文则通(散文则不别):“散文”指“单个为文”。即单独使用同义词中的一个,上下文中没有与之比较对举的其它同义词,该词在文句中显示的是一组同义词的类义。

7、统言与析言:训诂学术语,即“统言不别,析言则别”。

(1)统言:也叫浑言,就是笼统地说,即只就一组同义词的共同点而言,它们的意义没有区别。

(2)析言:就是分开来说,即就着一组同义词各自的特点而言,它们的意义是有区别的。

8、本义与引申义:

(1)本义:指词的本来意义,即由汉字形体结构显示的和文献语言所能证明的词的最初意义。

(2)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如“引”的本义是开弓,开弓就要把弓弦拉长,故引申为“延长”。

9、单音词和复音词:

(1)单音词: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叫单音词。

(2)复音词:具有两个音节以上的词叫复音词。

(3)偏义复词:双音节复音词的两个词素中,只由一个来表达词义,另一个只起陪衬或占音节的作用,叫偏义复词。如《墨子》:“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中的“园圃”指果园,“圃”字无义。

(4)联(连)绵词:也叫连(联)绵字、联(连)语、连文、连言等,是单纯复音词的一种,指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组成联绵词的两个语素之间一般都有语音上的联系,主要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