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泻下剂
第八章-泻下剂
使:甘草 — 和中调药。
* 配伍要点: · 大黄的作用特点;
· 附子 2020/8/11 + 大黄;
·温脾汤 ·
【运用】
1.辨证要点: 便秘,腹痛,手足不温,苔白,脉沉弦而迟。
2.临证加减: ·腹中胀痛者+ 厚朴、木香; ·腹中冷痛者+ 肉桂、吴茱萸
3.现代运用: 肠梗阻
2020/8/11
·第三节 润下·
1.辨证要点: (1) 临证以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而有“燥
、实、痞、满” 等证候为特征。 本方体现了急下存阴法、釜底抽薪法;
(2)热结旁流证 — 体现 “通因通用” 法。
(3) 热积壅结所致之热厥、痉病或发狂证
。
2020/8/11
运用-续
·大承气汤 ·
2.随证加减:
气虚+人参 津液不足+玄参、生地
3.现代用治:
·第二节 温下·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2020/8/11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组成】
大黄三两
炮附子三枚
细辛二两
大 黄
2020/8/11
附
细
子
辛
【用法】
·大黄附子汤 ·
原方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 分三服。
【功用】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
便秘腹痛或胁下偏痛; 发热; 手足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
* 黄、硝相须为用,攻柔相济,清泻热结力强, 燥、实并治。
佐:枳实 — 破气散结,消积除痞。 厚朴 — 宽肠下气,消胀除满
* 枳、朴相配,助黄、硝以推荡积滞,攻下热结。
* 配伍要点: · 大黄的作用特点; · 大黄 + 芒硝; · 泻下与行气并用,泻下力强。
第八章泻下剂
第八章泻下剂一、选择题[A型题]1、除……之外,下列均属泻下剂的适应范畴A、胃肠积滞B、实热内结C、大便不通D、寒积蓄水E、饮食停滞2、大承气汤的功用是A、轻下热结B、峻下热结C、温下热结D、缓下热结E、润下热结3、大承气汤的主治是A、阳明腑实轻证B、阳明腑实,胃肠燥热证C、阳明腑实重证D、下焦蓄血证E、大结胸证4、大承气汤主治热结旁流证,其治法属于A、塞因塞用B、通因通用C、寒因寒用D、热因热用E、因势利导法5、小承气汤的功用是A.缓下热结 B.峻下热结 C.清热泻下D.清热润下 E.轻下热结6、患者下利清水,色纯青,腹部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实,治当首选A.调胃承气汤 B.白头翁汤 C.葛根芩连汤D.大承气汤 E.真人养脏汤7、谭某,女,18岁,右下腹疼痛二日,拒按,右足喜屈,伸则疼甚,发热,舌苔黄,脉滑数,治宜选用A.大黄牡丹汤 B.小承气汤 C.大陷胸汤D.大承气汤 E.温脾汤8、刘某,男,68岁,症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迟,治宜选用A.麻子仁丸 B.济川煎 C.黄龙汤D.新加黄龙汤 E.调胃承气汤9、患者,男,20岁,高热数日,现四肢不温,大便不通,腹痛拒按,口干舌燥,脉滑实有力,治宜选用A、犀角地黄汤B、大黄牡丹汤C、黄连解毒汤D、大承气汤E、大陷胸汤10、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发热,神昏谵语,汗出,舌苔黄燥起刺,脉沉实。
治宜选方A、清营汤B、小承气汤C、调胃承气汤D、大黄牡丹汤E、大承气汤11、患者,男,22岁,症见自利清水,色纯青,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倦少气,谵语,舌苔焦黄,脉虚。
治宜选方A、增液承气汤B、小承气汤C、白头翁汤D、芍药汤E、黄龙汤12、患者,男,40岁。
症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弦紧。
治当首选A、理中汤B、四逆汤C、大黄附子汤D、小承气汤E、大建中汤13、患者,男,42岁,症见卒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苔白,脉沉。
第八章泻下剂
大承气汤
注意事项
1.运用本方应注意脉象表现,一般以脉实 有力为主,亦可见到脉滑而数,若证实 脉虚者不可用。
第八章泻下剂
三承气汤异同点
相同:均有大黄,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
1
大承气汤 配伍:硝黄配枳、朴 用量:厚朴倍大黄 煎法:先煎枳朴、后 下大黄、冲服芒硝
功效: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重 证,痞满燥实。
第一节 寒下剂 苦寒泻下药为主组成 泻热通便
里热积滞实证
第八章泻下剂
第一节 寒下剂
配伍特点
苦寒泻下药--大黄、芒硝 行气药--厚朴、枳实 活血化瘀药--桃仁、丹皮
第八章泻下剂
大承气汤
《伤寒论》:“阳明病,谵语,有潮热, 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 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 则愈,宜大承气汤。”
热盛伤津,筋脉失 养--痉厥抽搐。
第八章泻下剂
病机
第一节 寒 下
“釜底抽薪”
“急下存阴”
治法
“通因通用”
“寒因寒用”
第八章泻下剂
方义分析
大承气汤
▪ 君 大黄—泻热通便 泻下之力大增
▪
“增水行舟
▪ 臣 芒硝–- 软坚润燥
▪ 佐 枳实、厚朴—宽肠行气,下气除满
▪ 既排除肠中蓄积之气,又推动硝、 黄荡涤之功,使气顺便通。
肠中粪便既燥且坚,按之坚硬
痞 满燥实
邪证俱实-大便秘结,腹痛拒按 ,苔黄而干,脉沉实有力。
第八章泻下剂
大承气汤
2.热结旁流
实热积滞较重,逼 迫粪水从旁而下
下痢臭秽的稀水,但 腹痛不减,按之坚硬 有块。
方剂学-泻下剂 PPT课件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泻
温下·大黄附子汤
下
剂
主治:寒积腹痛 临床表现: 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手足不温, 舌苔白腻,脉弦紧。
病因病机: 里寒积滞内停,阳气不运所致
泻
温下·大黄附子汤
下 剂
症状分析:
腹痛----寒邪入内,阳气不通,气血被阻。
便秘----寒实内结,阳气不运,肠道传化 失职,传送无力。 胁痛----寒邪凝于厥阴,气滞而胁下痛。 发热----阴邪壅滞,阳气被郁。
生姜、大枣——和胃补脾,扶助胃气
甘草——和中,调药
泻
攻补兼施·增液承气汤
下
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
剂
组成: 玄参30g 麦冬25g 生地25g 大黄9g 芒硝4.5g 功效: 滋阴增液,泄热通便
主治: 热结津亏证
泻
攻补兼施·增液承气汤
下
剂
临床表现:
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胀满,口干
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
手足不温----阳气不能布达四肢。
泻
温下·大黄附子汤
下 剂
方解:
附子----温里散寒,止腹痛
君
大黄----泻下通便
臣
细辛----助附子温里散寒止痛 佐
泻
下
分述
剂
寒下剂 温下剂
润下剂 攻补兼施剂
逐水剂
泻
分述·润下
下
剂
适应证:
肠燥便秘之证
病因病机:
热邪伤津,
或素体火盛,肠胃干燥;
肾阳不足,
或病后肾虚,关门不利。
常用于习惯性便秘、老人与产后便 秘、痔疮术后便秘等属肠胃燥热者。
泻
下
分述
剂
寒下剂 温下剂
泻下剂详解
第四十四页,共68页。
配伍特点:补中有泻,降中有升;
第四十二页,共68页。
病机:阳虚传导无力,精亏肠失濡润
治法:
温肾阳
而助传导
益精血
以润大肠
第四十三页,共68页。
配伍意义
肉苁蓉——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当归——养血润肠 牛膝——补肾强腰,性善下行 枳壳——下气宽肠而助通便 泽泻——降泄肾浊 升麻——轻宣升阳
(君)
(臣)
降泄下行
以(助佐传) 导
降中寓升 清升浊降
“痞”是自觉胸脘有闷塞压重感; “满”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 “燥”是指肠中粪便,既燥且坚,按之坚硬; “实”是指肠道燥粪与热邪互结,而见便秘、 腹痛拒按,或下利清水臭秽而腹痛拒按。 ③煎法:先煮枳、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作业: 热结津伤,方中为何未用滋阴之药?
第十二页,共68页。
1、原则:痞、满、燥、实四症
一、含义: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
肠道积滞,荡涤湿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用以治 疗里实证的方剂,通称泻下剂。
(泻下药、通便攻邪、里实证)
二、立法依据 :胃肠属于六腑,六腑之气以通降为顺。
《内经》:“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实者,散而泻之。”
三、特点:
1、组方多用大黄。
概述
代表方:大承气汤(一级)、大黄牡丹汤(二级)
2、温下—温里散寒、攻积通便—寒冷积滞证
代表方:温脾汤(一级)
3、润下—润肠通便导滞—肠燥积滞证
代表方:麻子仁丸(一级)、 济川煎(二级)
4、逐水—攻逐水饮—蓄水重证
代表方:十枣汤(一级)
5、攻补兼施—攻邪扶正—正虚里实
代表方:黄龙汤(二级)
方剂学精选03泻下剂PPT课件
剂
寒下剂 温下剂
润下剂 攻补兼施剂
逐水剂
8
泻
分述·寒下
下
剂
适应证:
里热与积滞互结之实证
(积滞包括:燥屎、瘀血、水饮、 宿食等)
9
泻
分述·寒下
下
剂
临床表现: 大便秘结、腹满或胀或痛 , 甚或潮热, 苔黄、脉实等
10
泻
分述·寒下
下
剂
常用药物:
以寒下药物大黄、芒硝等为主, 还常配伍行气药枳实、厚朴等, 若气滞血瘀较甚者,还常加入桃仁、 丹皮等活血化瘀药。
34
泻
分述·温下
下
剂
适应证: 因寒成结之里实证
临床表现: 大便秘结, 脘腹胀满,腹痛喜温, 手足不温,脉沉紧等。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14
泻
寒下·大承气汤
下
剂
主证病机分析:
阳 热 痞:自觉胸脘闷塞不舒
明
实 互 满: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
腑结
实 于 燥:肠中燥屎干结不下,舌苔黄燥
证
胃 肠 实:腹痛拒按,大便不通,脉实有力
15
肠道津液
气机阻滞
肠道
泻
寒下·大承气汤
下
剂
燥屎+ 热邪 (热结)
热扰神明 热深厥深 实热阻滞气机, 热伤津液
概述
下
剂
?
泻下剂为何经常配伍理气药
5
概述
有形之结
加重
燥屎、水饮、痰、湿、瘀血 ……
气机阻滞
6
泻
概述·使用注意
下
剂
➢(1)表证未解而里实已成者,或先表后 里,或表里双解;
➢(2)年老体弱及病后正虚而有里实者, 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
中医方剂学第4讲--泻下剂
里热炽盛,伤阴化燥,燥 屎内结于肠中
腑 甚或潮热 —热在阳明,旺于申酉时
实 谵语 —热扰心神
证 手中戢然汗出 —阳明主四肢,热迫津液外泄
舌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 脉象滑实
里热炽盛,热盛伤津, 燥热内结之体征
2、热 结 旁 流 (通因通用)
下利清水,色纯青 其气臭秽
腑热炽盛,积滞内结不出, 迫肠中津液从旁而出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温 君 附子—温补脾阳,祛除寒邪
补
大黄—泻下攻逐积滞
脾 阳 臣 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温阳祛寒
攻
佐 人参—甘温,补脾益气。
下
与附子温补阳气以扶脾弱。助阳先益气之意
冷
积 使 甘草—助人参补脾益气;防大黄泻下伤中;
调和诸药。
润下
麻子仁丸《伤寒论》
组成:麻子仁15g 大黄12g 杏仁10g
四、分类:
寒下—里热积滞实证。 温下—里寒积滞实证。 润下—肠燥便秘。 逐水—水饮壅盛于里的实证。 攻补兼施—里实积滞而正虚者。
五、使用注意:
1、用于表证已解,里实已成。若表证未解,里实已成, 则应视表里证的轻重,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
2、兼有血瘀、虫积或痰饮,分别配伍相应药物治之。 3、泻下剂除润下剂外,均属峻猛,多年老体弱,新产血
均 可 治 疗 大黄后下
阳 明 腑 实 大 黄 、 枳 轻下热结
证。
实、厚朴
减枳朴量 三药同煎
大 黄 、 芒 缓下热结 硝、甘草
主治
痞满燥实 俱备的阳 明腑实重 证。
痞满实而 不燥的阳 明腑实轻 证。
阳明燥实 内结而无 痞满之证。
大陷胸汤《伤寒论》
心下痞满而痛,甚则从心下至 水热互结
水 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方剂学泻下剂课件
方剂学泻下剂
26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方解:
大附芒干人当甘
黄子硝姜参归草
君
臣
佐使
方剂学泻下剂
27
配伍特点:
温通、泻下、补益三法兼备,寓温 补于攻下之中,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
方剂学泻下剂
28
运用:
辨证要点: 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弦。
随证加减: 腹中胀痛,加厚朴、木香; 腹中冷痛,加肉桂、吴茱萸。
虚者不宜使用。
方剂学泻下剂
16
❖ 随证加减: ❖ 热毒重者,加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
败酱草; ❖ 血瘀较重,加赤芍、乳香、没药。
方剂学泻下剂
17
第二节 温下
方剂学泻下剂
18
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
方剂学泻下剂
19
大黄附子汤--主证病机分析
寒邪积滞阻于肠道—— 腹痛便秘 寒 积 寒滞厥阴—— 胁下偏痛 里 实 寒凝气滞—— 发热,手足厥冷 证
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痛,或 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 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
方剂学泻下剂
11
3、复方大承气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 组成:厚朴 炒莱菔子 枳壳 桃仁 赤芍 大黄 芒硝
❖ 功用:通里攻下,行气活血。 ❖ 主治:单纯性肠梗阻属于阳明腑实而气
胀较明显者。
大承气汤
《伤寒论》
方剂学泻下剂
1
大承气汤--主证病机分析
阳
热 实
明
互
腑
结
实 证
于 胃 肠
方剂学泻下剂
2
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 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 口舌干燥,脉滑实。
2 方剂学泻下剂+和解剂
03 泻下剂-润下-济川煎
组成
当归三至五钱(9~15g) 牛膝二钱(6g) 肉苁蓉酒洗去咸,二至三钱(6~9g) 泽泻一钱半(4.5g)
升麻五分至七分或一钱(1.5~3g) 枳壳一钱(3g)
用法
功用与主治
水一盅半,煎七分,食前服 (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
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
方解
方中肉苁蓉味为君药。当归、牛膝共为 臣药。枳壳、泽泻、升麻共为佐药。诸 药合用,既可温肾益精治其本,又能润 肠通便以治标。用药灵巧,补中有泻, 降中有升,具有“寓通于补之中、寄降 于升之内”的配伍特点。
运用
1.本方为温润通便,治疗肾虚便秘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大便秘结,小便清 长,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迟为辨证要点。 2.本方常用于习惯性便秘、老年便秘、产后便秘等属于肾虚精亏肠燥者。 3.凡热邪伤津及阴虚者忌用。
03 泻下剂-温下-大黄附子汤
组成
大黄三两(9g) 附子炮,三枚(12g) 细辛二两(3g)
用法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 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 四五里,进一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与主治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 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银花 蒲公英 牡丹皮 大黄 川楝子 赤 芍 桃仁 生甘草 水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行气活血。 主治:急性阑尾炎蕴热期,或脓肿早期 ,或轻型腹膜炎。低热,或午后发热, 口干渴,腹痛,便秘,尿黄。
阑尾清解汤(《新急腹症学》)
金银花(60g) 大黄(25g) 冬瓜仁 蒲公英(各30g)牡 丹皮(15g) 川楝子 生甘草(各10g) 木香(6g)水煎服 。 功用:清热解毒,攻下散结,行气活血。主治: 急性阑尾炎热毒期。发热恶寒,面红目赤,唇 干舌燥,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痛拒按,腹 肌紧张,有反跳痛,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 燥或黄腻,脉洪大滑数。
泻下剂
一、寒下剂【大承气汤方论】金·成无已:承,顺也。
伤寒邪气入胃者,谓之入腑,腑之为言聚也。
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源,水谷会聚于胃,变化而为荣卫。
邪气入于胃也,胃中气郁滞,糟粕秘结,壅而为实,是正气不得舒顺也。
《本草》曰:通可去滞,泄可去邪。
塞而不利,闭而不通,以汤荡涤,使塞者利而闭汤,通,正气得以舒顺,是以承气名之。
王冰曰:宜下必以苦,宜补必以酸,言酸收而苦泄也。
枳实苦寒,溃坚破结,则以苦寒为之主,是以枳实为君。
厚朴味苦温,《内经》曰:燥淫于内,治以苦温,泄满除燥,则以苦温为辅,是以厚朴为臣。
芒硝感寒,《内经》曰:热淫于内,治以感寒,人伤于寒,则为病热,热气聚于胃,则谓之实,咸寒之物,以除消热实,故芒硝为佐。
大黄味苦寒,《内经》曰:燥淫所胜,以苦下之。
热气内胜,则津液消而肠胃燥,苦寒之物,以荡涤燥热,故以大黄为使,是以大黄有将军之号也。
承气汤,下药也,用之尤宜审焉。
审知大满大实,坚有燥屎,乃可投之也。
如非大满,则犹生寒热,而病不除。
况无满实者,而结胸痞气之属,由是而生矣。
是以《脉经》有曰:伤寒有承气之戒,古人亦特谨之。
《伤寒明理论》明·方有执:承气者,承上以逮下,推陈以致新之谓也。
曰大者,大实大满,非此不效也。
枳实,泄满也;厚朴,导滞也;芒硝,软坚也;大黄,荡热也,陈之推新之所以致也。
(《伤寒论条辨》)明·吴昆:伤寒阳邪入里,痞、满、燥、实、坚全俱者,急以此方主之。
谓胃承气汤不用枳、朴者,以其不作痞满,用之恐伤上焦虚无氤氲之元气也;小承气汤不用芒硝者,以其实而未坚,用之恐伤下焦血分之真阴,谓不伐其根也;此则上中下三焦皆病,痞、满、燥、实、坚皆全,故主此方以治之。
厚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泄满,芒硝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泄实去热。
(《医方考》)明·吴有性:三承气汤功用仿佛,热邪传里,但上焦痞满者,宜小承气汤;中有坚结者,加芒硝软坚而润燥,热病久失下,虽无结粪,然多粘腻极臭恶物,得芒硝则大黄有荡涤之能;设无痞满,唯存宿结而有瘀热者,调胃承气汤宜之。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温下)——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温下)——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一、组成大黄一两(30克)、干姜一两(30克)、巴豆一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30克)。
二、用法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内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贮之,勿令泄。
用时以暖水,苦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差;如未差,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差;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现代用法:上药共为散,成人每服0.6~1.5克,小儿酌减,用米汤或温开水送下;若口噤不开者,可用鼻饲法给药)。
三、歌括1.三物备急丸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猝然腹痛因寒积,速投此方急救先。
2.三物白散三物白散桔梗贝,再把巴豆一齐配;寒实结胸痰涎壅,祛痰泻积功力倍。
四、功用攻逐寒积。
五、主治寒实冷积。
卒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
六、方解本方专为寒实冷积,暴急发病而设。
冷食积滞阻结肠胃,致使气机痞塞,故为心腹胀痛,或痛如锥刺大便不通;甚则气机逆乱,可见脘腹胀满高起,气急面青口噤,或昏仆不省人事等危急证候。
此时非用大辛大热之品,不能开结散寒,非用急攻峻下之品,不能去其实,故方用巴豆辛热峻下,开结通闭为君药;干姜辛温,助巴豆以祛寒开结,并顾脾阳,是为臣药;大黄苦寒,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且能监制巴豆辛热之毒,为佐使药。
三药配合,力猛效捷,为急下寒积之峻剂。
本方重点在于攻除冷积,服后或吐或泻,务使邪去正安,所以方后云:“当腹中鸣,吐下便差。
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
”本方巴豆大辛大热,力猛毒剧,孕妇、年老体虚者,以及温暑热邪所致的暴急腹痛,均不能使用。
如服后泻下不止,可喝冷粥止之。
方名之意,是因虽三药制为丸剂,但力猛效捷,可备寒实急证之用,故名三物备急丸。
正如汪昂所说:“三药峻厉,非急莫施,故日备急”。
七、附方及方论白散(《伤寒论》):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和服,强人半钱,赢者减之。
初级中药士考试《方剂学》章节讲义:泻下剂
初级中药士考试《方剂学》章节讲义方剂学——泻下剂细目一概述要点一泻下剂的适用范围适用于大便秘结、胸腹积水等里实证。
要点二泻下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泻下剂是为治疗里实证而设,必是表证已解,里实已成者,方可应用。
若表证未解,里实已成,则需衡量表里轻重,采用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之法。
2.老年体虚,新产血亏,病后津亏,以及孕妇、素有出血疾患者宜慎用。
3.中病即止,慎勿过剂。
4.禁忌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细目二寒下要点一大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四两厚朴(炙)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秘结不通,矢气频转,脘腹痞满而硬,疼痛拒按,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谵语,舌苔焦黄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
下利清水,色纯青而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实。
3.热厥、痉病和狂证。
见有里热实证者。
【组方原理】一者,由于伤寒之邪化热,内传阳明,邪热与燥屎相结,热盛伤津,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不通,矢气频转,脘腹痞满而硬,疼痛拒按;四肢禀气于阳明,阳明经气旺于申酉时,里热炽盛,蒸腾于外,故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浊气上攻,心神被扰,则谵语;舌苔焦黄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均为热盛伤津,燥屎内结之象。
治宜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二者,由于里热炽盛,燥屎结于肠中不得出,以致少量粪水从旁而下,色纯青而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实。
治宜通因通用,泻热以存津液。
三者,由于实热积滞闭阻,阳热受遏内郁,不能外达四末导致阳盛格阴,故见四肢厥冷而为热厥;实热内结,热盛伤津,筋脉失养则症见抽搐而发为痉病;阳明热甚,上扰神明,则神昏谵语,发为狂证。
治宜急下热结,保存阴津。
上述各证虽临床表现各有不同,但其实质都与实热内结有关,根据“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故可同用下法治之。
方中大黄苦寒,泻热通便,既泻热以除病因,又通便以治主证,且生用并后下,荡涤之力更锐,治“实”而为君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应症及分类
▪
1.实热内结便秘—寒下剂 2.寒冷积滞便秘—温下剂 3.体虚津枯便秘—润下剂 4.水停气滞水结—逐水剂 5.里实而正虚者—攻补兼施
注意事项
▪
1.表邪已解,里实已成;若表邪末解,里实已成,应表里双解。
2.年老、体弱、孕妇、产后或月经期间、病后伤津、失血者应慎用 或禁用。
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气汤
《伤寒论》:“阳明病,谵语,有潮热, 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 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 则愈,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
组成
大黄、芒硝、 枳实、厚朴
峻下热结
功效
大承气汤
主治
1 .阳明腑实证
2.热结旁流
▪ 臣 芒硝–- 软坚润燥
▪ 佐 枳实、厚朴—宽肠行气,下气除满
▪ 既排除肠中蓄积之气,又推动硝、黄荡 涤之功,使气顺便通。
辨证要点 加减
大承气汤
1.本方为治阳明腑实证的 基础方,又 是寒下剂的代 表方。以痞、满、燥、实, 苔黄、脉实为辨证要点
2.大肠热结,气滞血瘀者,加桃仁、赤芍、炒莱菔子,以通里 攻下,行气活血,若兼气虚者,加人参以防泻下气脱;若兼津 液不足者,加玄参、生地以滋阴润燥;若痞满较重,可重用厚 朴。
下痢臭秽的稀水,但腹痛不 减,按之坚硬有块。
症状
3.热厥、痉病属里热实证 者
实热积滞内闭,阳气被郁,不 达四末--四肢不温之热厥
热盛伤津,筋脉失养-- 痉厥抽搐。
病机
第一节 寒 下 “釜底抽薪”
治法
“急下存阴”
“通因通用”
“寒因寒用”
方义分析
大承气汤
▪ 君 大黄—泻热通便 泻下之力大增
▪
“增水行舟
教学目标
1 掌握各类泻下剂重点方剂的组成、功效、
主治、方解及组方特点及临床应用。
2
熟悉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注
意事项。
3
熟悉二类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
及主要配伍意义。
4 了解三类方剂的功效、主治。
主
泻下剂的概说
要
内
容
概念
适应证
分类
注意事项
各类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方解
泻下剂概念
▪
概念 凡以泻下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泻热、通便、
大承气汤
注意事项
1.运用本方应注意脉象表现,一般以脉实有力 为主,亦可见到脉滑而数,若证实脉虚者不 可用。
三承气汤异同点
相同:均有大黄,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
1
大承气汤 配伍:硝黄配枳、朴 用量:厚朴倍大黄 煎法:先煎枳朴、后 下大黄、冲服芒硝
功效: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重 证,痞满燥实。
“脉洪数,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 丹皮汤主之。”
大黄牡丹皮汤
组成
大黄、芒硝、牡丹、冬瓜 仁、桃仁
泻热破瘀, 散结消肿
功效
大黄牡丹皮汤
主治
肠痈初起证。
病机
肠中湿热郁蒸,气血凝滞所 致。
大黄牡丹皮汤
症状
1.湿热瘀结蕴于肠中,气血凝滞 ,肠络不通--右少腹疼痛拒
按,甚则局部肿痞,右腿屈而
不伸;
2.肠痈初起,气血郁滞,营卫失 调,邪正相争--时或发热、 恶寒、自汗;
现代应用
大承气汤
▪ 1:峻下热结,荡涤肠胃:用于急性 单纯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幽 门性肠梗阻、等急腹症,见有发热 、呕吐、腹痛、便秘者,以及某些 传染性疾病、感染性中毒性休克出 现高热神昏、惊厥、发狂见有大便 不通,苔黄脉实者。
▪ 2.通腑泻热,解毒祛瘀:大黄能通 腑泻热,且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 活血祛瘀的作用。用于急性胆囊炎
大黄牡丹皮汤
▪ 1.常用于急性阑尾炎、阑尾 脓肿、子宫附件炎、盆腔炎 属湿热郁蒸,血瘀气滞者。
大黄牡丹皮汤
注意事项
❖ 1.对重型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阑尾合并腹膜炎、婴儿急性阑尾炎、 妊娠期阑尾炎合并腹膜炎者,不宜使用。
❖ 2.老人、孕妇、体质虚弱者,也应慎用。 ❖ 3.肠痈属于寒湿瘀滞者,不可用。
辨证要点
临床应用
1.本方为治肠痈初起,尚末成脓或脓成末溃的常用方, 以少腹疼痛拒按,右足屈而不伸、苔黄腻、脉滑数 为辨证要点。
加减
2.若热毒较重者,加蒲公英、金银花、败酱草、紫花地丁以 增 清热解毒之力;若血瘀较重,加赤芍、乳香、没药以增
活血化瘀之力,若腹胀者,加木香、厚朴、枳壳以行气消 胀。
现代应用
3.热厥、痉病属里热实证者
1.阳明腑实证
伤寒邪传入阳明之府,入里化 热 ,与肠中燥屎相结形成里实热证
痞
满
燥
实
病机
大承气汤
主证
自觉胸脘有闷塞压重感 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
肠中粪便既燥且坚,按之坚硬
痞
满
燥
实
邪证俱实-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苔黄而干 ,脉沉实有力。
2.热结旁流
大承气汤
实热积滞较重,逼迫粪水 从旁而下
2
小承气汤 配伍:大黄配枳、朴 用量:大黄倍厚朴 煎法:三药同煎
功效: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轻证 ,痞满实而不燥。
3
调胃承气汤 配伍:硝黄配甘草 用量:硝黄倍甘草 煎法:先煎黄草, 冲服芒硝 功效: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肠胃燥 热,燥实而不痞满 。
大黄牡丹皮汤
大黄牡丹皮汤
《金匮要略》:“肠痈者,少腹痞肿,按 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 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末 成,可下之,当有血;”
组成
大黄、附子 细辛
温里散寒 通便止痛
3.湿热郁滞--苔黄腻,脉滑数 。
大黄牡丹皮汤
方义分析
▪ 君 大黄--泻热逐瘀; ▪ 既荡涤肠中热毒,又活血化瘀以通滞。 ▪ “主下瘀血,荡涤肠胃,推陈致新” ▪ 丹皮--凉血散瘀,消肿而“疗痈肿” ▪ 臣 芒硝--泄热导滞,软坚散结, ▪ 与大黄合用,通腑泻热,逐瘀软坚 ▪ 桃仁--活血破瘀, ▪ 与丹皮合用,凉血散瘀消肿
3.易伤胃气,应中病即止,不可过剂。
4.忌食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伤胃。
第一节 寒下剂
重点方剂:大承气汤 熟悉方剂:大黄牡丹皮汤
药物组成 功效 主治
第一节 寒下剂 苦寒泻下药为主组成 泻热通便 里热积滞实证
第一节 寒下剂
配伍特点
苦寒泻下药--大黄、芒硝 行气药--厚朴、枳实 活血化瘀药--桃仁、丹皮
第二节 温下剂
重点方剂:温脾汤 熟悉方剂:大黄附子汤
药物组成
温下剂
温里药与泻下药配伍组成
功效 主治
温里祛寒通便 里寒积滞证
配伍特点
温下剂
泻下药--大黄 温里药--附子、干姜 行气药--厚朴、木香
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胁下偏痛,发热,其脉 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 汤。 “
大黄附子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