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泻下剂

合集下载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逐水)——疏凿饮子(《济生方》)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逐水)——疏凿饮子(《济生方》)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逐水)——疏凿饮子(《济生方》)
一、组成
泽泻(12克)、赤小豆炒(15克)、商陆(6克)、羌活(9克)、大腹皮(15克)、椒目(9克)、木通(12克)、秦艽(9克) 、槟榔(9克) 、茯苓皮(30克) 。

二、用法
等分,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侯(现代用法:按证酌量,改汤剂,加姜五片,水煎服)。

三、歌括
疏凿饮子泻水方,木通泽泻与槟榔;羌艽苓腹椒商陆,赤豆姜皮退肿良。

四、功用
泻下逐水,疏风发表。

五、主治
水湿壅盛。

遍身水肿,喘呼口渴,二便不利。

六、方解
本方治证乃水湿泛溢表里所致,故见遍身皆肿。

水壅于里,三焦气机闭阻,故见二便不通;上迫于肺,肺气不利,则为喘呼气粗。

水壅气结,津液不布,故见口渴。

治宜表里分消之法。

故方中用商陆泻下逐水,以通利二便;配合槟榔、大腹皮行气导水,茯苓皮、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利水去湿,使在里之水从二
便而去。

羌活、秦艽、生姜善走皮肤,疏风发表,使在表之水从肌肤而泄。

诸药合用,疏表攻里,内消外散,有如疏江凿河,使壅盛于表里之水湿迅速分消,故得疏凿之名。

八、文献摘录(方论)
汪昂:“外而一身尽肿,内而口渴便秘,是上下表里俱病也。

羌活、秦艽解表疏风,使湿以风胜,邪由汗出,而升之于上;腹皮、苓皮、姜皮辛散淡渗,所以行水于皮肤;商陆、槟榔、椒目、赤豆去胀攻坚,所以行水于腹里;木通泻心肺之水达于小肠;泽泻肾之水,通于膀胱。

上下内外分消其势,亦犹夏禹疏江凿河之意也。

”(《医方集解》)。

中药方剂学泻下剂

中药方剂学泻下剂

ABCD
脾胃虚弱者慎用
泻下剂多为寒凉药,对脾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脾胃虚弱者应慎用。
遵循医嘱
使用泻下剂时应遵循医生指导,不可自行盲目用 药。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05 泻下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 用与展望
临床应用
治疗便秘
泻下剂主要用于治疗便秘,通过 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缓解
便秘症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现代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泻下剂在临床应用中更加广泛,尤其在治疗急性肠梗阻 、肠道寄生虫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同时,现代药理学研究也为泻下剂的 疗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02 泻下剂的中药组成与功效
攻下药
总结词
具有强烈的泻下作用,适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燥结等症。
详细描述
攻下药多为苦寒性质,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等功效。常用的攻下药包括大黄、芒硝、番泻叶等, 它们能够刺激肠道蠕动,软化粪便,加速排便。
拓展泻下剂的应用范围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拓展泻下剂的应用范围,如将 其应用于肠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减肥药物的研 发等领域。
加强泻下剂的安全性评价
未来研究应加强泻下剂的安全性评价,确保其在 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用法
水煎服,芒硝冲服。
小承气汤
组成
大黄、厚朴、枳实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轻下热结,适用于大便不通、脘腹胀满、舌苔 黄腻、脉滑实等症。
调胃承气汤
组成
大黄、芒硝、炙甘草
功效
缓下热结,适用于阳明燥热内结 、口渴便秘、心烦口疮、舌苔黄 燥等症。
用法
水煎服,芒硝冲服。
大黄牡丹汤
组成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攻补兼施)——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攻补兼施)——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攻补兼施)——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一、组成细生地五钱(1克)、生甘草二钱(6克)、人参一钱五分(4.5克) 另煎、生大黄三线(9克)、芒硝一钱(3克)、玄参五钱(15克)、麦冬五钱,连心(15克)、当归一钱五分(4.5克)、海参二条,洗、姜汁六匙。

二、用法以水八杯,煮取三杯。

先用一杯,冲参汁五分,姜汁二匙,顿服之。

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也,候一、二时不便,再如前法服一杯;候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三杯。

如服一杯,即得便,止后服,酌服益胃汤(沙参、麦冬、冰糖、细生地、玉竹)一剂。

余参或可加入。

三、歌括1.新加黄龙汤新加黄龙草硝黄,参归麦地玄海姜;滋阴养液补气血,正虚便秘此方良。

2.黄龙汤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桔枣共生姜;阳明腑实气血弱,通便不碍气血伤。

四、功用滋阴益气,泻结泄热。

五、主治热结里实,气阴不足。

大便秘结,腹中胀满而硬,神疲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黄或焦黑燥裂。

六、方解本方原治阳明温病,应下失下,气阴大伤,正虚不能运药以致下之不通者。

阳明温病,热结于腑,腑气不通,故见便秘腹胀、苔黄等症;热结于腑,不仅阴血将竭,亦且精气大虚,故见神疲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舌苔焦黄,甚至焦黑干裂,虽用承气辈攻下,亦不得通。

此时唯有泻热通便与滋阴益气并行为治,或可一战成功。

方中大黄、芒硝泻热通便、软坚润燥;玄参、生地、麦冬、海参滋阴增液;人参、甘草、当归补气益血。

使正气得运,阴血得复,则药力得行,大便可通,邪热自平。

温热之邪,最易伤阴,况又热结阳明,应下面失下,气阴大伤,下之不通,势极危急,故以硝、黄以大量滋阴益气药合用,不仅助正气以行药力,且救将竭之阴液。

尤其是加姜汁冲服,既可防呕逆拒药,更借姜以振胃气,不可单纯理解为反佐之意。

七、附方及方论黄龙汤(《伤寒六书》):大黄(12克)、芒硝(9克)、枳实(9克)、厚朴(12克)、甘草(3克)、人参(6克)、当归(9克)。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逐水)——十枣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逐水)——十枣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逐水)——十枣汤(《伤寒论》)一、组成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

二、用法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

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

强人服一钱,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

若下后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现代用法:上三味等分为末,或装入胶囊,每服0.5~1克,每日一次,以大枣十枚煎汤送服,清晨空腹服。

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三、歌括1.十枣汤十枣逐水效力佳,大戟甘遂与芫花;2.控涎丹控诞丹用遂戟芥,攻涤痰涎力不差。

四、功用攻逐水饮。

五、主治1.悬饮。

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脉沉弦。

2.实水。

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等。

六、方解本方所治诸证皆由水饮盛于里所致。

水停胸胁,气机受阻,故胸胁作痛;水饮上迫于肺,肺气不利,故咳唾短气,引胸胁疼痛,甚或胸背掣痛不得息。

饮为阴邪,随气流行,停于心下,气结于中,故心下痞硬;水气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干呕;饮邪上扰清阳,故头痛目眩;脉沉主里,弦主饮主痛,今饮邪结聚,胸胁疼痛,故脉沉弦;水饮之邪,停留于腕腹,气机阻滞,故水肿腹胀。

以上诸证,皆是水饮盛,随气攻窜,上下充斥,内外泛溢所致。

治疗时非一般化饮渗利之品所能胜任,当以峻剂攻逐。

本方中甘遂善行经隧水湿,大善泄脏水湿,芫花善消胸胁伏饮痰,三药峻烈,各有专攻,合而用之,其逐水饮、除积聚、消肿满之功甚著,经隧脏腑胸胁积水皆能攻逐。

由于三药皆有毒,易伤正气,故以大枣之甘,益气护胃,并能缓和诸药之峻烈及其毒性,使下不伤正。

此方在《圣济总录·痰饮门》又名三圣散。

《丹溪心法》将本方改为丸剂,名十枣丸,在服用时较为方便,是“治之以峻,行之以缓”之法。

本方为攻逐水饮之峻剂,如服后虽泻不爽,水饮未尽去者,次日渐加再服,总以快利为度。

如患者体虚邪实,又非攻不可者,可用本方与健脾补益剂交替使用,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润下)——济川煎(《景岳全书》)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润下)——济川煎(《景岳全书》)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润下)——济川煎(《景岳全书》)一、组成当归三至五钱(9~15克)、牛膝二钱(6克)、肉苁蓉酒洗去咸二至三钱(6~9克)、泽泻一半一钱(4.5克)、升麻五分至七分或一钱(1.5~2.1克或3克)、枳壳一钱,虚甚者不必用(3克)。

二、用法水一盅半,煎七分,食前服。

三、歌括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阴虚血弱肠中燥,滋阴养血便自通。

四、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五、主治老年肾虚。

大便秘结,小便清长,头目眩晕,腰膝痠软。

六、方解肾主五液,开窍于二阴司二便,肾阳虚弱,则下元不温,气化无力,五液失所主,摄纳失司,开合失常,故小便清长而见大便秘结。

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痠软。

治宜温肾养精,润肠通便。

方中用肉苁蓉温肾益精,暖腰润肠,是为君药。

当归养血和血,润肠通便,牛膝补肾强腰,性善下行,共为臣药。

枳壳下气宽肠助通便,泽泻渗利小便而泄肾浊,共为佐药。

尤妙在稍加升麻以升清阳,清阳升则浊阴自降,配合诸药,以加强通便之效,为使药。

原书认为:“凡病涉虚损而大便秘结不通则硝黄攻击等剂必不可用。

若势有不得不通者,宜此主之,此用通于补之剂也”。

方后又有加减法云:“如气虚者,但加人参无碍;如有火加黄芩;若肾虚加熟地”,“虚甚者,枳壳不必用”。

皆可供临证应用时参考。

总之,本方在温补之中,寓有通便之功,故名济川煎。

济,相助也,益也;川,一作水之所聚,此处指肾,一指尾窍,此处指后阴。

顾名思义,便可知本方旨在温肾益精,以润肠通便,故对年老肾虚而大便秘结者,颇为适用。

方剂学第二章-泻下剂

方剂学第二章-泻下剂

在这种情况,你用寒下的办法,能够一下子就把 热顿然而解,大便一通,热就顿然而解,不是逐 渐的下降。
这里有几个问题要注意,它虽然肚子里面有很多 的有形之积,看上去肚子并不高起,跟气胀,水 都不同,但是它有一点:肚子硬,所以这个问题, 有时候讲到“痞满燥实,腹大满痛”,如果是初 上临床,或对这个情况少见的时候,往往产生怀 疑:它肚子有东西,怎么肚子是这样呢?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舌苔。
我们刚才非常强调颜色,强调上面津液的多少,但是我们 现在环境不同了,那么这些病人往往在医院里经过输液了, 输液以后,舌苔就改变了,从上面看是白滑,你透过白苔, 可以看到黄苔,还有一些透过白苔看不到黄苔,是寒凉药 用的太多了。
那么这里还有一个东西可以验证:辨舌验齿,有句话叫 “前板枯燥”,就是门牙,因为嘴一张开,就看到前面的 牙齿,比里边的牙齿清楚,而且前面的牙齿是平的,好看。
大黄牡丹汤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方解:
君 大黄——荡涤湿热瘀结。 丹皮——凉血化瘀。 臣 芒硝——软坚散结,助大黄攻下。 桃仁——活血化瘀 佐 冬瓜子——清肠利湿,排脓散结。
运用:
随证加减: 1、热毒重者,加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
败酱草; 2、血瘀较重,加赤芍、乳香、没药。
使用注意: 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后或体
所以在这个时候,就要“急下存阴”,因为到了 这个时候,所存的阴液很少了,不赶快急救的话, 就要阴竭阳亡,这是大承气的主要作用。
热厥,系由实热内结,阻滞气机,阳 气不能布达四肢所致,为真热假寒证。以 本方治疗,属“寒因寒用”治法。
痉病系由热盛伤津,筋脉失养而挛急所致。 发狂为胃肠实热上扰心神所致。
功用:峻下热结
(“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法”—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寒下)——大承气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寒下)——大承气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寒下)——大承气汤(《伤寒论》)一、组成大黄四两,酒洗(12克)、厚朴八两,去皮,炙(15克)、枳实五枚(12克)、芒硝三合(9克)。

二、用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现代用法:水煎,大黄后下,芒硝溶服)。

三、歌括1.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阳明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第一方。

2.小承气汤去硝名曰小承气,便硬痞满泻热良。

3.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4.复方大承气汤更有复方大承气,大承气加桃芍菔;能泻腑实消胀满,可治急性肠梗阻。

四、功用峻下热结。

五、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

下利清水,色纯青,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六、方解本方为寒下的重要方剂。

在《伤寒论》中所治证候凡十九条,治疗范围广泛,但以伤寒邪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与肠中燥屎相结而成之里热实证为主治重点。

由于实热与积滞互结,浊气填塞,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频转矢气,脘腹痞满疼痛;里热消灼津液,糟粕结聚,燥粪积于肠中,故腹痛硬满而拒按;邪热盛于里,上扰心神,故见谵语;四肢禀气于阳明,阳明里热炽盛,蒸迫津液外泄,则手足濈然汗出;热盛伤津,燥实内结,故见舌苔黄燥,甚或焦黑起刺,脉沉实。

“热结旁流”,是因里热炽盛,燥屎结于肠中不得出,但自利清水,色青而秽不可闻,并见脐腹部疼痛,按之坚硬有块;热灼津液,阴精大伤,不能上承,故口燥咽干,舌苔焦黄燥裂。

若实热积滞闭阻于内,阳气受遏,不得达于四肢,则可见热厥之证;热盛于里,阴液大伤,筋脉失养,又可出现抽搐,甚至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挛急之痉病;如邪热内扰,则见神昏,甚至发狂。

上述诸证,症状虽异,病机则同,皆由实热积滞内结肠胃,热盛而津液大伤所致。

方剂学 第七章 泻下剂

方剂学  第七章  泻下剂

用 法
先煎枳、朴,后入大黄、
芒硝烊化
返 回
大承气汤《伤寒论》 小承气汤
下一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大黄(四两)20g 枳实(三枚)15g
君 臣
轻下热结
厚朴(二两)10g

返 回
大承气汤《伤寒论》 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下一页
大黄(四两)20g 芒硝(半升)15g
君 臣
轻下热结
炙甘草(二两)10g 佐
三承气汤鉴别
枳实(半斤)10g
佐 行气
佐 行气
助通便
功用
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第四节
攻补兼施
黄龙汤《伤寒六书》
大承气汤
人参、当归
峻下热结
益气养血
甘草
桔梗
调药,补虚,缓急
宣利肺气,通肠腑
姜枣 功用
主治
养胃和中 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阳明腑实,气血两虚证。症见数日不 大便,脘腹胀满,神昏谵语,或热结 旁流,或循衣摸床,或四肢厥冷,舌 苔焦黑,脉来无力。
麻子仁丸《伤寒论》
下一页
主治
“脾约”。大便秘,小便数多,苔 黄,脉数。
阳明胃热,脾被热邪约束,脾不 能为胃行其津
主治
麻子仁(二升)20g 君 润肠通便
杏仁(一升)10g
白芍(半斤)10g
臣 润肠通便,利肺气以行大肠
臣 养阴润燥
蜂蜜 大黄(一斤)20g
佐使 润燥滑肠 臣 泻热攻下
厚朴(一尺)15g
阳明胃热,脾被热邪约束,脾不能为 胃行其津
1.悬饮(相当于胸水),症见咳唾胸 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
舌苔白滑,脉沉结。
主治
2.水臌(腹水),腹满胀大,皮薄色 泽,饮食减少,二便不利,苔白 滑,脉沉弦。 3.水肿,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肿

《方剂学·泻下剂》

《方剂学·泻下剂》

定义: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攻积、逐水等作用,以治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

适应病证注意 :①并非所有的里实证的治法都是下法,有的用消食法或化瘀法。

②通大便只是下法的手段,而不是下法的目的。

分类 :1、寒下--因热而结 2、温下--因寒而结 3、润下--因燥而结 4、逐水--因水而结5、攻补兼施--因虚而结使用注意:⑴权衡里实证的轻重,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双解。

⑵兼瘀血、虫积、痰浊,则宜配合活血袪瘀、驱虫、化痰等。

⑶年老体弱、孕妇、产后或正值经期、病后伤津或亡血者,均应慎用或禁用泻下剂,必要宜配伍补益扶正之品。

⑷中病即止。

⑸分清寒热。

第一节 寒下大承气汤 Ⅰ类 《伤寒论》适用体质:体质壮实,过食肉食、甜物,缺少运动,形成热积。

释名:“承气”1、承顺胃气吴瑭《温病条辨》:“承气者,承胃气也”2、胃气:①以胃概脾(平胃散)②概括生机、预后(平脉、见面打招呼反映的饮食文化) ③肠(“胃中有燥屎”) ④胃(胃气上逆)1.阳明腑实证★痞:自觉症,胃脘部胀,触之无抵触感 满:他觉症,腹部按之有抵触感热结胃肠1、★痞满燥实四大症2、热结旁流3、热厥、痉病、狂病第二章 泻下剂燥:肠燥伤津,黄燥苔实:大便不通,腹痛拒按⑴症状:下利清水,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沉实。

⑵实质:热实互结阻滞肠道⑶表象:旁流3.热厥病机:实热内结,阻滞气机,阳气不能布达四肢所致。

治疗:“寒因寒用”4.痉病热盛伤津,筋脉失养而挛急所致5.发狂胃肠实热上扰心神所致功用:峻下热结君:大黄:苦寒通降,泻下实热积滞实臣:芒硝:咸寒润降,泻热通便,软坚润燥燥佐:厚朴:下气除满。

满枳实:行气消痞。

痞大承气汤用法:先煎枳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

”《伤寒来苏集》配伍特点:1、泻下药加行气药2、通因通用3、寒因寒用4、釜底抽薪运用:辩证要点:以痞、满、燥、实四证及舌红苔黄、脉沉实为辨证要点。

中药方剂学-泻下剂

中药方剂学-泻下剂

麻子仁丸《伤寒论》
【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
病证解析:
脾不布津,但输膀胱—小便频数
脾 约
大便秘结-燥热伤津,肠失濡润
证 苔微黄,脉细涩—燥热伤津之象
肠脾肠 胃津失 燥不濡 热足润
配伍意义:
润 麻润大肠 泻

热 白 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
通 便
升麻—轻宣升阳,欲降先升
君 臣
佐使
配伍特点:补泻升降并用,寓通于补,寄
降于升。
十枣汤《伤寒论》
【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悬饮, 水肿。
病证解析:
咳唾胸胁引痛
水饮停胸,
短气胸背掣痛不得息 气机不利
心下痞硬,干呕—水饮犯胃
腹胀喘满 二便不利 水停肠腹,气机不利
头痛目眩—饮邪内阻,清阳不升
全身水肿—水邪泛滥全身
水停泛 邪于滥 壅胸全 盛胁身
配伍意义:
攻 甘 遂—善逐经隧之水湿

逐 芫 花--善消胸胁伏饮痰癖
水 饮

戟--善泻脏腑之水湿

大 枣—培土制水,缓和诸药峻烈和毒性
用法:
三药为散,大枣煎汤送服。 小剂量开始(1~2克);清晨空腹服用 得快利后,糜粥自养
黄龙汤《伤寒六书》
【功用】攻下通便,补气养血 【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三、分类: 寒下—里热积滞证。 温下—里寒积滞证。 润下—肠燥津亏便秘。 逐水—水饮壅盛实证。 攻补兼施—里实正虚便秘。
四、注意事项: 1、表证未解,里已成实者,宜先解表、后治里
或表里双解。 2、年老体虚,孕妇、产妇,妇女经期,病后伤
津亡血者,慎用或禁用。 3、顾护胃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4、服药期间禁油腻及不宜消化食物。

方剂学泻下剂

方剂学泻下剂

调胃承气汤
组成:大黄、 芒硝、甘草
功效:泻热通 便,消食导滞
主治:阳明腑 实证,热结便 秘,腹胀腹痛, 苔黄厚,脉滑

方解:大黄泻 热通便,芒硝 软坚润燥,甘 草调和诸药, 共奏泻热通便
之功。
麻子仁丸
组成:麻子仁、芍药、 枳实、大黄、厚朴、杏 仁
功效:润肠通便,行气 消胀
主治:肠燥便秘,腹胀 腹痛
寒热泻下剂:适用于寒热错杂, 脾胃虚弱,大便不通,腹痛腹胀 等症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热泻下:适用于热邪内侵,脾胃 积热,大便秘结,口干口臭等症 状。
寒热泻下剂的注意事项:使用寒 热泻下剂时,要注意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 药物。
03
泻下剂的禁忌症
孕妇禁用
泻下剂可能导致孕妇流产、早产等不良后果 孕妇应避免使用泻下剂,如必须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孕妇使用泻下剂时,应密切观察身体状况,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孕妇使用泻下剂时,应严格遵循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过量或长期使用
产后及月经期妇女慎用
产后妇女: 产后身体 虚弱,不 宜使用泻 下剂
月经期妇 女:月经 期使用泻 下剂可能 导致月经 不调、痛 经等问题
孕妇:孕 妇使用泻 下剂可能 导致流产、 早产等问 题
老年人: 老年人体 质较弱, 使用泻下 剂可能导 致脱水、 电解质紊 乱等问题
儿童:儿 童使用泻 下剂可能 导致腹泻、 脱水等问 题
作用机理:泻下剂通过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缓解便秘症状。
使用注意事项:泻下剂使用需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注意用量和用法,避免过度泻下,损 伤正气。
虚证泻下
病因:脾胃虚弱,运化无力 症状:大便稀溏,腹胀腹痛,食欲不振 治疗原则:健脾益气,补中益气 方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

中医常用方剂-36种泻下剂功用主治组成用法出处

中医常用方剂-36种泻下剂功用主治组成用法出处
逐水
风痰,热痰、湿痰、食积痰,及痰饮、流注、痰毒等。
苍术、生南星、生半夏、甘遂各二两(60g),白术、芫花、大戟、大黄、葶苈、黄柏、黄芩、黄连、栀子、枳实、陈皮、青皮、香附、灵脂各一两(30g),连翘、桔梗、薄荷、白芷、赤苓、川芎、当归、前胡、郁金、瓜蒌、槟榔、灵仙、羌活、防风、苏子、皂角、明矾、白芥子、萝卜子、僵蚕、全蝎、木鳖仁、延胡、细辛、菖蒲、雄黄各七钱(21g),白附子、草乌、木香、官桂、黑丑、吴萸、巴仁、红花、干姜、厚朴、轻粉、炮甲(研)各四钱(12g),姜汁、竹沥各一碗,牛胶(或加党参犀角)一两(30g)。
水煎服,或胃管注入,每日1-2次。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11
泻下剂
寒下剂
大承气汤
峻下热结
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下利清谷,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1、现代用法:水煎服。
2、古代用法:上药㕮咀,每服半两(15g),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30
泻下剂
逐水剂
舟车丸
逐水行气
水热内壅,气机阻滞证。症见水肿水胀,口渴气粗,腹胀而坚,大小便秘,舌苔白滑腻,脉沉数有力。
黑牵牛(炒)四两,大黄(酒浸)二两,甘遂(面裹煨)、大戟(面裹煨)、芫花(醋炒)、青皮(炒)、橘皮各一两,木香五钱,轻粉一钱。
桃仁、羌活、大黄、当归、火麻仁。
宜空腹口服
《奇效良方》
29
泻下剂
润下剂
芍药汤
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湿热痢疾。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方剂学》第二章,泻下剂!

《方剂学》第二章,泻下剂!

• [重点,难点] • 1,病机:阳明腑实,气血不足。 • 2,辨证要点: • 本方为攻补兼施的代表方。 • 又是治疗阳明腑实证兼气血不足证的常用方。 • 自利清水,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身热口渴,
神倦少气,
• 舌苔焦黄,脉虚。
• 3,加减法: • 老年,去芒硝,增参,归量。 • 4,黄龙汤是泻下剂,为何用桔梗? • 5,比较黄龙汤与新加黄龙汤。
• 腹痛便秘,手足不温,畏寒喜热,苔白,脉 沉弦,迟。
• 3,配伍特点: • 攻下与温里并用,攻补兼施。 • 4,加减: • 腹胀痛加——厚朴,木香。 • 腹冷痛加——肉桂,吴茱萸。 • 5,温下的常用方剂
方名 同
功效 异 病理
病症 病情 特点
温脾汤
大黄附子汤
温散寒凝,攻下冷积,治寒积阻滞肠中 便秘腹痛证
• [重点,难点] • 1,病机:胃热肠燥,脾津不足。 • 2,辨证要点: • 本方为治疗胃肠燥热,脾津不足之脾约
证的常用方。
• 又是润下法的代表方。 • 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
• 3,脾约: • 4,加减法: • 痔疮便秘,加——桃仁,当归 • 痔疮出血,加——地榆,槐花 • 燥热伤津,加——生地,玄参,石斛。 • 5,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方名 同
麻子仁丸
五仁丸
润肠通便之功,治疗肠道失润之便秘证
功效 异
病理
特点
泄热行气 气滞热结 功偏泄热结
润燥滑肠 津枯燥结 功专润肠燥
济川煎(2)
• [组成] 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 升麻,枳壳
• [功用]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 [主治] 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
• [方解]
• 君: 肉苁蓉——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方剂泻下剂PPT课件

方剂泻下剂PPT课件

黄龙汤《伤寒六书》
君 大黄、芒硝 枳实、厚朴 臣 佐
泻 热 通 便 益 气 养 血
攻下热结,荡涤胃肠实热积滞
人参、当归 —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使攻不伤正 桔梗—宣肺通肠腑 生姜、大枣—养胃和中
使
甘草—补脾胃以助扶正,且能调和诸
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
“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 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一、定义: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
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
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
属“八法”中的“下法”。
二、适用范围:
便结不通与水饮内停所致的里实证。
如:热结、寒结、燥结、水结等。
三、分 类:
寒下—里热积滞实证。(热结)——大承气汤
温下—里寒积滞实证。 (寒结)——温脾汤
便 秘
十枣汤《伤寒论》
1、本方剂型?
2、本方为何用大枣不用甘草?
3、本方主治?
4、本方用法?
十枣汤
用法:
《伤寒论》
1、三药等分为散,枣汤送服;
2、从小量开始,清晨空腹温服,服后下少次日加量; 3、服药得快利后,食糜粥以保养脾胃。
黄龙汤《伤寒六书》
黄龙枳朴与硝黄, 参归甘桔枣生姜, 阳明腑实气血弱, 攻补兼施效力强。
济川煎
主治:肾虚便秘证
《景岳全书》
肾虚
便秘

大便秘结, 小便清长, 腰膝酸软,头目眩晕, 舌淡苔白,脉沉迟。
肾虚精亏 肠失濡润
膝壳升泻苁蓉归
温肾益精 润肠通便
肉苁蓉 当归 牛膝↓ 枳壳↓
下行助通便
升麻↑
欲降先升
泽泻
祛肾浊
济川煎
肾阴虚

2 方剂学泻下剂+和解剂

2 方剂学泻下剂+和解剂

03 泻下剂-润下-济川煎
组成
当归三至五钱(9~15g) 牛膝二钱(6g) 肉苁蓉酒洗去咸,二至三钱(6~9g) 泽泻一钱半(4.5g)
升麻五分至七分或一钱(1.5~3g) 枳壳一钱(3g)
用法
功用与主治
水一盅半,煎七分,食前服 (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
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
方解
方中肉苁蓉味为君药。当归、牛膝共为 臣药。枳壳、泽泻、升麻共为佐药。诸 药合用,既可温肾益精治其本,又能润 肠通便以治标。用药灵巧,补中有泻, 降中有升,具有“寓通于补之中、寄降 于升之内”的配伍特点。
运用
1.本方为温润通便,治疗肾虚便秘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大便秘结,小便清 长,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迟为辨证要点。 2.本方常用于习惯性便秘、老年便秘、产后便秘等属于肾虚精亏肠燥者。 3.凡热邪伤津及阴虚者忌用。
03 泻下剂-温下-大黄附子汤
组成
大黄三两(9g) 附子炮,三枚(12g) 细辛二两(3g)
用法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 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 四五里,进一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与主治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 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银花 蒲公英 牡丹皮 大黄 川楝子 赤 芍 桃仁 生甘草 水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行气活血。 主治:急性阑尾炎蕴热期,或脓肿早期 ,或轻型腹膜炎。低热,或午后发热, 口干渴,腹痛,便秘,尿黄。
阑尾清解汤(《新急腹症学》)
金银花(60g) 大黄(25g) 冬瓜仁 蒲公英(各30g)牡 丹皮(15g) 川楝子 生甘草(各10g) 木香(6g)水煎服 。 功用:清热解毒,攻下散结,行气活血。主治: 急性阑尾炎热毒期。发热恶寒,面红目赤,唇 干舌燥,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痛拒按,腹 肌紧张,有反跳痛,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 燥或黄腻,脉洪大滑数。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

大承气汤用法(yònɡ fǎ)
先煎枳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生者气锐而先行(xiānxíng),熟者气钝而和缓。”
《伤寒来苏集》
第十九页,共85页。
大承气汤
配伍(pèiwǔ)特点
❖ 1、泻下药加行气(xínɡ qì)药 ❖ 2、通因通用 ❖ 3、寒因寒用 ❖ 4、釜底抽薪
第二十页,共85页。
通便止痛
积滞阻于肠道—— 便秘
积滞
外寒入里
(shízhèng)
寒 积
寒滞厥阴——
胁下偏痛

实 寒凝气滞—— 手足厥冷,发热(郁热)

舌脉—— 苔白腻,脉弦紧
温里散寒
第三十九页,共85页。
治法:温里散寒,通便(tōnɡ biàn)止痛
君:附子: 温里散寒(用量须大于大黄) 大黄 :荡涤(dàngdí)积滞(去性存用)
运用
辩证要点(yàodiǎn) 以痞、满、燥、实四证及舌红苔黄、
脉沉实为辨证要点(yàodiǎn)。
第二十一页,共85页。
大承气汤
使用(shǐyòng)注意
1、体虚慎用、孕妇禁用 。 2、中病即止。 3、热邪伤津,可见苔黄或焦黄,但临床上常常由于输液或寒凉
药过用后,导致舌苔白黄(透过白苔可以看到黄苔)或白苔, 可借助验齿(齿干甚至(shènzhì)如枯骨)来确诊热结伤津。
难点: 通因通用 寒因寒用
第二十九页,共85页。
大黄(dàihuáng)牡丹 汤
Ⅰ类 《金匮要略》 寒下剂
第三十页,共85页。
大黄(dàihuáng)牡丹汤右少腹疼痛拒按 痛如淋,小便自调
主主治治::肠肠痈痈(湿湿、、热热、、瘀瘀))
食肥甘厚味(hòu wèi) 辛辣之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方为泻下逐水的代表 方,又是治疗悬饮及阳水实证 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咳唾胸 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 利,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十枣汤
【使用注意】
不能久服、多服,年老体弱慎用,孕妇禁用。使用本 方应注意几点: 1、三药为散,大枣煎汤送服,不可与大枣同煮,否则可 引 起腹痛、吐泻等副作用。而且甘遂的有效成分不溶于水, 煎汁服则影响疗效; 2、清晨空腹服用,从小量开始,若服后下少,次日加量 (增至3g); 3、服药得快利后,宜食糜粥保养脾胃; 4、服用本方后,泻下不止,可服冷稀粥或冷开水以止之;
四、使用注意:
1.泻下剂不可多服、久服,否则易耗伤 胃气。
2.年老体弱、经期、孕妇、产后、病后 慎用泻下剂。
3.里实内结易阻碍气机,故泻下剂常配 理气、行气药。
4.表证未解,里实以成,应先解表,后 攻里,或表里同治。
5.5.忌食油腻。
五、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泻下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 类及使用注意。大黄附子汤、
三.代表方:
大黄附子汤、温脾汤。
温脾汤
《备急千金要方》 (阳虚寒积证的代表方)
【组成】 大黄 当归 干姜 附子 人参 芒硝 甘草
【功用】 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病因病机】 脾阳不足,阴寒内盛,寒积中阻
【主治】
阳虚寒积证 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
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 脉沉弦而迟。
温脾汤
【方解】
于肠胃,以致冷积中阻。常见大便秘结,脘腹 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甚或厥冷,脉沉 紧等。
二、方剂配伍特点
以温里药与泻下药为主组方,常用泻下药大 黄、巴豆等与温里药附子、干姜、细辛等配伍,变 寒下药为温下之用。 常用配伍:(1)补气助阳 药,如人参、党参等。脾阳不足,阳虚寒凝致腹痛 便秘,需泻下药配伍补气助阳药。
功效:泄水逐饮,祛痰止咳,杀 虫疗疮
应用:1、胸肋停饮,水肿,臌胀 2、咳嗽痰喘 3、头疮,白秃,顽癣、痈 肿
甘遂
药性:苦、寒、有毒。归肺、 肾、大肠经
功效:泄水逐饮,消肿散结 应用: 1、水肿,臌胀,胸肋停饮 2、风痰癫痫 3、疮痈肿毒
大戟
药性:苦、寒、有毒。归 肺、脾、肾经
功效:泄水逐饮,消肿散 结
大黄牡丹汤
【方解】

大黄:泻热逐瘀,荡涤肠中湿热瘀结 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泻热破瘀

芒硝:软坚散结,泻热导滞 桃仁:活血破瘀,合丹皮散瘀消肿
佐——冬瓜仁:清肠利湿,排脓消痈
大黄牡丹汤
【配伍特点】
泻热逐瘀与凉血利湿共用,二便分消.
【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热血瘀肠痈的常用方。临床 应用以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黄腻,脉滑数为 辨证要点。
功效:泻下攻积,润燥软 坚,清热消肿
应用: 1、积滞便秘 2、咽痛,口疮,目赤,痈
疮肿痛
携手共进,齐创精品工程
Thank You
世界触手可及
温脾汤
【药理研究】
1、温阳通便作用 温脾汤对脾胃虚寒型便秘 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2、改善肾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作用 可用于慢性肾功能不全。
温脾汤
【药理研究】
1、温阳通便作用 温脾汤对脾胃虚寒型 便秘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2、改善肾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 作用 可用于慢性肾功能不全。
温脾汤
【现代运用】
方剂泻下剂
一、定义: 1、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
2、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 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
3、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二、立法依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下者,引而 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三、分类
1、寒下—湿热内结—大承气汤等 2、温下—寒湿内结—温脾汤等 3、润下—燥热内结—麻子仁丸等 4、逐水——水饮内结——十枣汤攻 5、补兼施——正虚邪实——黄龙汤
大黄牡丹汤
【加减应用】
热毒较重者 + 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败 酱草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血瘀较重者 + 赤芍、乳香、没药以活血祛瘀
大黄牡丹汤
【使用注意】
凡肠痈溃后,老人、孕妇、产后 或体质虚弱者,应慎用或忌用。
大黄牡丹汤
【药理研究】
1、对肠道运动的影响 能增强阑尾蠕动,并促进其血液循
环。 2、抗炎抗菌作用
水饮壅盛于里的实证。常见胸胁 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实有 力等症。
三.代表方:
十枣汤
十枣汤
《伤寒论》 (峻下逐水第一方) 【组成】 芫花 甘遂 大戟 大枣
【功用】 攻逐水饮
【病因病机】 水饮壅盛于里,停于胸胁,或 水饮泛溢肢体
【主治】
1.悬饮。咳唾胸胁引痛,心下 痞硬胀满,干呕短气,头痛 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 舌苔滑,脉沉弦。
2、亡阳证
3、寒饮喘咳
附子
药性:辛、甘、大热。 有 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应用:1、亡阳证 2、阳虚证 3、寒痹证
人参
药性:甘、微苦、平。归肺、 脾、心经。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气, 生津,安神益气。
应用: 1、元气虚脱症 2、肺脾心肾气虚症 3、热气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 症
麻子仁丸、黄龙汤、济川煎。 2、掌握: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温脾
汤、十枣汤。 3、了解:大陷胸汤。
第一节 寒 下
一、适应证
里热积滞实证。症见大便秘 结,腹部胀满疼痛,甚或潮热,苔 黄厚,脉实等。病机为里热与燥屎、水 饮、气滞、瘀血、宿食登搏结,肠胃传 化功能失常,气机阻滞所致。
二、方剂配伍特点
对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 大肠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大黄牡丹汤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慢性单纯性阑尾 炎、肠梗阻、急性胆道感染、 胆道蛔虫、胰腺炎、急慢性盆腔 炎、输卵管结扎后感染等属湿 热瘀滞者。
大黄牡丹汤
第二节 温 下
一、适应证 里寒积滞实证。其病机为寒邪与积滞互结
大承气汤
自学
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比较三承气汤
大黄牡丹汤
《金匮要略》
【组成】 大黄 牡丹 桃仁 冬瓜仁 芒硝 【功用】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病因病机】 肠中湿热郁蒸,气血凝聚所致
【主治】
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
痛如淋,甚则局部肿痞,或右 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小便 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 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以苦寒泻下药为主组方,如大黄、芒硝 等。常用配伍: (1)行气药,如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等。 (2)清热药,如败酱草、黄芩、栀子
三.代表方:
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
大承气汤
《伤寒论》
【组成】 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功用】 峻下热结 【病因病机】 阳明腑实证
【主治】
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
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 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 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
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大承气汤
【方解】
君——大黄
苦寒通降,泻热便 荡涤胃肠湿热积滞
臣——芒硝
咸寒润降,泻热通便 软坚润燥以除燥坚
● 兼阴津不足者+玄参、生地等 以滋阴润燥。
大承气汤
【使用注意】
本方为泻下峻剂,气 虚阴亏、燥结不甚者, 以及年老体弱等均应 慎用;孕妇禁用;注 意中病即止,以免耗 损正气。 。
大承气汤
【药理研究】
1.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2.对肠管血流量的影响 3.抗炎作用 4.抑菌作用
大承气汤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 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 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幽 门梗阻,以及某些热性病过程 中出现高热、神昏谵语、惊厥、 发狂而见大便不通、苔黄脉实 者。
温脾汤
【加减应用】
腹中胀痛者 + 厚朴、木香以行 气止痛
腹中冷痛 + 肉桂、吴茱萸以增 强温中祛寒之力
温脾汤
【使用注意】
本方属温下剂,若为里实 热结,津伤便秘者,但用寒下 之剂。临床应用本方时,应注 意寒凉药与辛热药之间的比例 关系,只有辛热药的用量大于 寒凉药的用量,才能达到温下 的目的。
2.水肿。一身悉肿,尤以身半 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 不利。
十枣汤
【方解】
君——甘遂:长于行经隧之水湿

大戟:善泄脏腑之水湿 芫花:善消胸胁之痰饮
消经隧脏腑 胸胁之水湿
缓和诸药毒性;益气护胃,减少 佐——大枣 药后反应;培土制水,邪正兼顾
十枣汤
【配伍特点】
药性峻列,功专效宏
十枣汤
【证治要点】
应用: 1、积滞便秘 2、咽痛,口疮,目赤,痈
疮肿痛
大黄
药性:辛、寒。归睥、 胃、大肠、肝、心 包经。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 火,凉血解毒,逐瘀通 经。
应用:1、积滞便秘 2、血热吐衄,目赤咽肿 3、热毒疮疡,烧烫伤 4、瘀血诸证 5、湿热痢疾、黄疸、淋证
厚朴
药性:苦、辛、温。归 脾、胃、肺、大肠经
甘草
药性:甘,平。归心、肺、脾经。 功效: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
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应用:
1、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 2、脾气虚证 3、咳喘 4、脘腹四肢挛急疼痛 5、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食中毒 6、调和药性
芒硝
药性:咸、苦、寒。归胃、 大肠经。
功效:泻下攻积,润燥软 坚,清热消肿
应用: 1、水肿,臌胀,胸肋停
饮 2、疮痈疮毒,瘰疬痰核
大枣
药性:甘、温。归脾、胃心 经。
功效: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应用:1、脾虚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