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泻下剂

中医方剂学

【泻下剂—寒下法】
一、大承气汤《伤寒论》
【处方】 大黄12克(酒洗)厚朴15克(去皮)枳实12克(炙)芒消9克
【药理作用】 l.增加胃肠道推进机能及肠容积 《天津医药杂志》1965(10):790~791,大承气汤经小白鼠口服投药后有明显增加消化道推进性运动的作用,在投药后10分钟,作用就已明显。但经静脉给药组,炭末在胃肠道的推进距离,未见有增强。经口投予大承气汤,并有明显增加肠容积的作用。
2.促进肠套迭的还纳,解除梗阻 《天津医药杂志》1965(10):792~793,在观察大承气汤对解除肠梗阻的一般作用机理的实验表明,给药组10只家兔(人工肠套迭)完全还纳,平均还纳时间为15分30秒,还纳率100%,对照组中仅3只还纳。实验还认为,大承气汤对肠管的作用,以局部为主。
【功能主治】峻下热积。主阳明腑实证。潮热谵语,手足潸然汗出,矢气频频,大便不通,脘腹满痛拒按,舌苔焦黄起刺,成焦黑燥裂,脉沉滑或沉迟有力;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臭秽难闻,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热厥,高热神昏,扬手掷足,烦躁饮冷,便秘不通;痉病,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角弓反张,口噤蚧齿。现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以及某些高热性疾患,见有阳明腑实证者。
【用法用量】上四味,用水1升,先煮厚朴、枳实,取500毫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200毫升,去滓,纳芒消,再上微火煎一二沸,分二次温服。得下,余勿服。
【备注】方中大黄泄热通便,厚朴行气散满,枳实破气消痞,芒消润燥软坚。四药配合,具有峻下热积之功。

君 大黄 → 泻下通便,荡涤积滞 实
臣 芒硝 → 泻热通便,润燥通便 燥
? 枳实 → 行气消痞 痞
? 厚朴 → 行气除满 满

方解
大黄→苦寒通降,泻实,热实互结主要靠它荡涤泻下;
芒硝→咸寒,润燥软坚,增强大黄的泻下作用;
厚朴→下气除满,行气下气,消除胀满;
枳实→也是行气药,行气消痞。
痞满燥实四证,一个药对一症。

大黄后下,芒硝溶服,厚朴、枳实先熬
《伤寒来苏集》总结“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缓行”。越熟的越走在后面。
走在最前面是芒硝,因为它煮都不煮,紧跟着是大黄,最后还是厚朴,枳实。
虽然四个药不多,但发挥作用的层次不同。

附方1、小承气汤《伤寒论》
【处方】 大黄12克(酒洗)厚朴6克(炙,去皮)枳实9克(大者,炙)
【功能主治】轻下热结,除满消痞。治伤

寒阳明腑实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
胸 腹痞满,舌苔黄,脉滑数,痢疾初起,腹中疠痛,或脘腹 胀满,里急后重者。
【用法用量】上药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备注】方中大黄泻热通便,厚朴行气散满,枳实破气消痞,诸药合用,可以轻下热结,除满消痞。
【比较】大承气汤→痞满燥实
小承气汤→痞满实而不燥
小承气汤和大承气汤比较,大黄没有变,厚朴减少了,枳实也减少了,
而且大黄又不后下,所以这个方泻下作用,就缓和得多,叫它轻下热结。

附方2、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去皮,清酒洗,12克) 甘草(炙,6克) 芒硝(9克)
【功用】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大便不通,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
【用法】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纳芒硝,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附方3、复方大承气汤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组成】 厚朴(15-20克) 炒莱菔子(15-30克) 枳壳(15克) 桃仁(9克) 赤芍(15克) 大黄(9-15克) 芒硝(9-15克)
【功用】 通里攻下,行气活血。
【主治】 单纯性肠梗阻属于阳明腑实而气胀较明显者。治急性肠梗阻。
【用法】 大黄后下,水煎服,芒硝冲服。最好用胃管注入,经2-3小时后,可再用本方灌肠,以加强攻下之力,有助于梗阻之解除。
【方解】 复方大承气汤由大承气汤(枳壳易枳实)加炒莱菔子、桃仁、赤芍而成,故行气导滞、活血祛瘀作用增强,适用于单纯性肠梗阻而气胀较重者,并可预防梗阻导致局部血瘀气滞引起的组织坏死。
【提示】实验提示本方有预防术后腹腔粘连的作用。

三承气汤的比较(组成、用法、功用、主治)
大承气汤为参照标准。
如果气滞不明显,热实互结较轻,或者热邪郁于上部为主。要使它引热下行,
以泻代清,可以用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很重要的特点,大黄和甘草同煎,
芒硝溶化,这体现的功效是缓治。
小承气汤,它是痞、满、实而不燥,燥实互结不重,所以大黄和减量以后的
枳实、厚朴同煎。起到轻下热结的作用。用于阳明热结轻证。
所以这三个承气汤的比较,是大承气汤为代表的,寒下法的一个重点。现在
一般这类方,要照顾到一些配伍活血的,平和的活血行气药,所以像复方大
承气汤,它增加行气活血作用,防止这类阳明腑实,导致肠道血瘀组织坏死,
有这个作用,所以

从这个配伍,除了大黄也能作用到血分,照顾到血分,但
是加了像赤芍
、桃仁这些,通畅血行,在这方面更好。

二、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一类方
【处方】 大黄12克 牡丹3克 桃仁9克。瓜子12克 芒消9克
【功能主治】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主肠痈初起,右少腹疼痛拒按,甚则局部有痞块,发热恶寒,自汗出,或右足屈而不伸,苔黄腻,脉滑数者。
【用法用量】上五味,用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纳芒消,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方义之一】本方治症属于热毒蕴结于肠,气血瘀滞不通而成。
方中大黄清热解毒,祛瘀通便;丹皮凉血散瘀为君,
芒消助大黄清热解毒,泻下通便为臣;桃仁、丹皮
活血化瘀为佐,冬瓜子排脓散结为使。五味合用,
共奏泻热逐瘀,散结消痈之功。

这是一个治疗肠痈,泻热破瘀的一个基础方。就大黄牡丹汤来讲,主要还是
立足于消肿,能够初期消除热毒,像银花、蒲公英结合,增加清热解毒,这
个方清热解毒不够。所以后来在三个治疗阑尾炎方里,经常都配上金银花,
金银花清热解毒,增加全方的清热解毒作用。所以在运用大黄牡丹汤当中,
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往往考虑三个方面的适应问题。它是个基础方。

【方义之二】
君 大黄 泻下通腑、化瘀
丹皮 活血化瘀、凉血
臣 芒硝 泻下通腑
桃仁 活血化瘀、通腑
佐 (冬)瓜子 祛湿

【使用注意】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后或体虚者不宜使用。
肠痈破溃以后,不能用太大力量,攻坚散结。


【泻下剂—温下法】
适用病证
里寒积滞实证。

一、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
【处方】 大黄6克 附子9克(炮)细辛3克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通便止痛。主寒邪与积滞互结肠道,胁下或腰胯偏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紧弦。
【用法用量】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若强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温服,每相隔约一小时。
【注意】方中附子、细辛温经散寒,大黄泻下通便。三味合用,共成温经散寒,通便止痛之功。
【各家论述】
1.《金鉴》引张璐: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盖暴感之热结而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
2.《温病条辨》:附子温里通阳,细辛暖水脏而散寒湿之邪;肝胆无出路,故用大黄,借胃腑以为出路也。大黄之苦

,合附子、细辛之辛,苦与辛合,能降能通,通则不痛也。
3.《
成方便读》,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之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用大黄得以行其积也。

主证病机分析
寒积里实证:
寒邪积滞,阻于肠道 → 腹痛便秘。
寒滞厥阴 → 胁下偏痛
寒凝气滞 → 发热,手足厥冷
寒实佐证 → 苔白腻,脉弦紧。
(外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大黄附子汤是温散结合的里寒积滞实证,温脾汤是温补结合的虚实夹杂证)

方解
君 附子、大黄 温里祛寒和泻下通腑相结合,附子大黄相配,一般附子量大于大黄
臣 细辛 既助附子祛里寒,又散表寒

(在此附子的用量(三枚)是张仲景用量里面用的最大的)

随证加减
1.腹痛重反映出寒邪重。里寒重,寒像明显加肉桂。桂、附联合,祛里寒力量更强。
2.如果有体虚情况,加党参、当归温补结合。
3.如果寒积阻滞气机胀痛,加厚朴、木香,行气除满止痛。
4.如果积滞比较轻,反映在疼痛不明显或较轻,胀满也不显著,或者体质较虚,可以用制大黄,或者减少用量,大来减缓它的功下能力。

二、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处方】大黄15克 当归、干姜各9克 附子、人参、芒硝、甘草各6克
【功能主治】温补脾阳,攻下冷积。治脾阳不足,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服,一日三次。临熟下大黄(现代用法:大黄后下,水煎服)。
【备注】方中附子、干姜温阳祛寒,人参、甘草益气补脾,大黄荡涤积滞。诸药相配,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则诸证可愈。

主证病机分析:阳虚寒积证。(内生寒为主)
寒积阻滞于肠道 → 腹痛便秘,脐下绞痛,绕脐不止。
脾阳不足 → 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方解
君 大黄 附子 大黄附子温散(大黄附子汤的结构)大黄芒硝联用,泻下积滞作用也
臣 芒硝 干姜 芒硝增强大黄的功下,干姜增加附子的温里祛寒,姜、附同用,温里祛寒力量很强
佐 人参 当归 温补里寒
使 甘草 助人参补气,和附子干姜构成温补结构,又调和药性,调和寒热两类药。


【泻下剂—润下法】
适用病症: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
脾约“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秘,故曰其脾为约。”

一、麻子仁丸(脾约丸) 《伤寒论》 
【处方】麻子仁500克 芍药250克 枳实250克(炙)大黄500克(去皮)厚

朴250克(炙,去皮)杏仁250克(去皮、尖,熬,别作脂)
【制法】上六味,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润肠通便。治肠胃燥热,津液不足,大便秘结,小便频数。现用于习惯性便秘见有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每服10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功用
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方解
君 麻子仁 润肠通便
臣 杏仁 润肠,降肺气,通腑气
白芍 润肠,益阴养血,缓急止痛
佐 大黄 泻下通腑(大黄厚朴枳实是小承气汤)
枳实 \
厚朴 / 消痞除满
佐使 白蜜 润肠清热


二、济川煎《景岳全书》
【处方】 当归9~15克 牛膝6克 肉苁蓉(酒洗去咸)6~9克 泽泻4.5克 升麻2~3克 枳壳3克
【功能主治】温肾益精,润肠通便。治老年肾虚,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酸足软,背冷畏寒。
【用法用量】用水220毫升,煎至160~180毫升,空腹时温服。
如气虚者,加人参;肾阴亦虚者,加熟地;虚甚者,枳壳可减去之。
【备注】肾司二便。肾气亏虚,下元不温,五液不化,肠道失润而大便不通,法当温肾润肠。方中肉苁蓉温肾益精,润燥滑肠;当归养血和血,辛润通便,牛膝补肾强腰,其性下降;枳壳宽肠下气,泽泻入肾泄浊;少加升麻以升清阳,使清升而浊降。张景岳称此方是:“用通于补之剂。”故适宜于肾虚便闭者。

主证病机分析
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津液不布,开合失司。→小便清长,大便秘结,舌淡苔白,脉沉迟。
肾精不足 → 腰膝酸软,头晕目眩

君 肉苁蓉 温肾阳补肾精,润肠通便
臣 当归 牛膝 当归养血润肠,牛膝补肝肾壮腰膝,针对肾虚腰痛又引药下行
佐 枳壳 泽泻 升麻(炒) 枳壳降脾胃气,泽泻升脾胃清阳(泽泻具有升降二重
性?),两味联用升降气机,协助润肠药发挥作用,泽泻有利
水渗湿作用,相比其他利水渗湿药,它能泻肾浊,肾虚精亏会
产生肾浊,历代医家都喜欢泽泻配升麻通大便,这组药对擅长
于治便秘,泽泻配柴胡能治泄泻

配伍特点
1.标本兼顾─补肾益精治其本,润肠通便治其标。
2.补中有泻,降中有升─寓通于补之中,寄降于升之内。

加减运用
气虚加人参。
有火加黄芩。
肾虚加熟地,虚甚去枳壳。


【泻下剂—逐水】

十枣汤《伤寒论》
【处方】 芫花(熬)甘遂 大戟各等分
【制法】上药各别捣为散。
【功能主治】(悬饮、腹水)攻逐水饮。治悬饮或支饮,停于胸胁,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梗,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水肿腹胀,二便不利,属于实证者。现用于肝硬化腹水,渗出性胸膜

炎等见有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强人每服1克,羸人0.5克。
用水300毫升,先煮肥大枣10枚,取240毫升,去滓,纳入药末,平旦温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0.5克,得快下利后,可进米粥,护养胃气。
【注意】体虚及孕妇忌用。
【备注】方中甘遂善行经隧水湿,大戟善泄脏俯水湿,芫花善消胸胁伏饮,三药合用,逐水之力甚强。然三药皆有毒性,故又用大枣益气护胃,缓和诸药之毒,减少药后反应。

君 甘遂 苦寒泻下逐水范围较宽,祛除水湿力较强,层次较深。
臣 大戟 大戟治疗五水(五水是指五脏,脏腑的积水)
芫花 偏温。涤痰,化痰,开痰结,开痰结力量较强。作用的
部位偏于中上部。驱胸膈的伏饮痰癖。
佐 大枣 护胃


【泻下剂—攻补兼施】
黄龙汤 《伤寒六书》

【药物组成】 大黄、芒消、枳实、厚朴、甘草、人参、当归。
【功用】攻下通便,补气养血。攻补兼施。
方解
君 大黄 芒硝 厚朴 枳实 大承气汤:阳明里热,大便不通
臣 人参 当归 益气养血
佐 桔梗 开宣肺气,以畅通腑气,帮助承气汤泻下通腑
佐使 生姜 大枣 生姜大枣看作药引,调和气血,调和脾胃
甘草 甘草既帮助人参益气,又缓和诸药,缓和峻下

配伍特点: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
辨证要点
主要是热结旁流证,伤及气血。特别伤阴很快。所以可以用于大便秘结,气血不足的。

附方、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
【组成】细生地(15克) 生甘草(6克) 人参(另煎,4.5克) 生大黄(9克)
芒硝(3克) 玄参(15克) 麦冬(15克) 当归(4.5克) 海参(洗,2条)
姜汁(6匙)
【功用】泄热通便,滋阴益气。
【主治】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证。大便秘结,腹中胀满而硬,神倦少气,
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黄或焦黑燥裂。
【用法】以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一杯,冲参汁上分,姜汁二匙,顿服之。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也,候一二时不便,再如前法
【方论】方中大黄、芒消急下燥热以存阴气;人参、当归补益气血;麦冬、生地、玄参、海参激阴养液;姜汁、大枣、甘草固护胃气,调和诸药;桔梗开宣肺气,通调胃肠。全方泻热通便与滋阴益气并行为治,使正气得运,阴血得复,则药力得行,大便可通,邪热自平。
【方解一】本方主治热结里实,应下失下,正气久耗,阴液耗竭尤重,故方以调胃承气汤以缓下热结,并重用养阴增液之品,使之增水行舟,兼顾气阴之虚。
【方解二】

君 大黄

芒硝
臣 生地 玄参 麦冬 海参 这四个形成一组,有很强的养
阴力量
佐1 人参 当归 益气养血
佐2 姜汁 1.和胃降逆,振奋胃气 2.有反佐意义
使 甘草 1.养胃气,安定中焦 2.增强益气作用3.调和诸药

1.新加黄龙汤是黄龙汤与调胃承气汤作基础方,加养阴清热的增液汤生地、
玄参、麦冬,这个增液汤配海参,这四个形成一组,有很强的养阴力量。
2.海参的特点,晒干了就一点点,新鲜的时候体积很大,很滋润,养阴力量很强。
3.反佐:这类阳明腑实证,因下失下以后气阴两伤,往往伴有这种胃气上逆,
下面不通,用药容易药病格拒,用姜汁少量偏温,在全方起到防止药病格拒作用,
它的性味和全方的偏凉性,又有不同,它偏温,符合反佐的含义。

新加黄龙汤和黄龙汤的不同之处
1.新加黄龙汤强调气阴两伤,黄龙汤是强调气血不足。
2.滋阴力量强,这和温病学派学术思想有关,温病学派很强调保胃气,存津液。
伤寒派是强调温阳气,化津液,角度有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