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技术进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国技术和经济基础
市场需求 文化与意识形态 发展前景
(2)适用技术的选择误区

发展中国家劳动充裕和资本稀缺,引进技术应该倾向于劳动密集型? 一味求新求高? 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一定要适用,要从成本和收益以及有利于加速本 国科技进步这个宗旨来考虑。

(3)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引进问题

巨大兴趣。

1. 技术进步概述 1.1 概念界定 (1)科学与技术
科学属于认识世界范畴,科学进步表示人类认识世界能力的提高, 但不能形成直接生产力;
技术是改造世界的手段,直接与生产力提高相联系。 科学与技术,二者存在着密切关系: 一方面,技术进步在科学产生前就已存在,但在科学产生后速度加 快; 另一方面,科学为技术进步提供理论基础,技术进步把科学知识转 化为生产力。
MPK K Y 工资比例 1 利润比例 利润比例


中性型技术进步:不改变工资与利润在总收入中的比例; 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利润比例上升,工资比例下降; 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利润比例下降,工资比例上升。
工资比例 MPL L Y 利润比例 1 工资比例

中性型技术进步:不改变工资与利润在总收入中的比例; 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利润比例上升,工资比例下降; 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利润比例下降,工资比例上升。
首先,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技术贸易中普遍处于受支配的地位。 新技术换代越来越快,而发明和创新成本则往往很高,因此发展中 国家会选择向发达国家买技术。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技术持有者往往是发达国家的垄断企业和跨国 公司,他们是国际技术贸易中技术出口的主体,往往会利用手中的 技术来赚取最大利益。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技术贸易中普遍处于受支配的地位,受发达国家 支配。 其次,技术引进没有象预期的那样发挥促进国内技术进步的作用。

(2)技术推力 熊彼特认为,消费者需求的自发性通常很小,甚至可以忽略 不计。因此,消费者的新需求一般不会引起经济系统中创新 的出现,创新往往源自于生产者行为的变化。 创新的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开辟一个新市场;开拓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 工业的新的组织。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动力来源于对垄断利润或超额利润的 追逐。




假定资本-劳动比不变,
1)边际产品比例法
技术进步导致资本边际产量与劳动边际产量比率的变化情况
E K

资本边际产量增加相对大于劳动边 际产量增加,是劳动节约型

资本边际产量增加相对小于劳动边 际产量增加,是资本节约型
K1

资本边际产量增加等于劳动边际产 量增加,是中性型。
A K2 C B Ic Ib Ia



(3)诱致性技术变迁模型 希克斯认为,当一种要素禀赋相对于另一种要素禀赋更为稀缺时, 就会引起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这种变化会诱导出要素节约偏向的 技术变迁。 速水佑次郎和拉坦提出了诱致性技术变迁模型: “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了瓶颈,为了解决瓶颈,技术得以变迁。同时, 对于一个瓶颈的解决一般会导致另一个瓶颈的产生,这样就使得技 术进步从一个生产过程传递到另一个生产过程”。 如,农业收割机、动力织布机





(4)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 技术革新:渐进式的技术进步 技术革命:技术革新进展到一定程度,技术或技术体系发生质的飞 跃性变革


(5)技术进步是“外生”还是“内生”? 技术进步是外生的观点:代表人物索洛。
不能用资本和劳动常规要素增加来解释的产出增长归于技术进步的贡献。 技术进步与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无关。
Baidu Nhomakorabea


1.4 技术进步的途径 (1)通过本国的研究和开发。 (2)通过技术引进。 (3)干中学:即在生产实践中,工人、管理者通过不断的积累经验, 提高生产效率。 从技术进步的过程来看,相当数量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进都是产生 于“干中学”。 (4)人力资本投资。 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显著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 长。

拉克奖”,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学术研究: 理论模型:索洛模型 总量生产函数的三个变量,L、K和A 结论:技术进步能导致人均产量的增长; 技术进步能导致经济的增长。


学术研究: 实证研究 索洛在分析1909-1949年美国的经济增长时发现,在这40 年中,美国的人均产出增加了一倍。其中只有12.5%归因于 资本的增长,而另外的87.5%却没有得到解释。索洛将它们
8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永 久的主题 1. 技术进步 2. 技术引进
3.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罗伯特·默顿·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 美国经济学家,以其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闻名。 曾任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董事、董事会主席,白宫首席经济顾问, 收入委员会主席,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等职务。 在1961年被授予美国经济学会授予青年经济学家的“约翰·贝茨·克




技术引进是手段,更重要的是提高自主研发能力,进行自主创新。
2.2 引进什么样的技术?

技术好不好? 经济合理性? “根据一国的资源相对稀缺程度和比较优势,选择既保证生产效率而 成本又是最低的要素投入组合方式。” 发展中国家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技术呢?


(1)中间技术和适用技术 舒马赫提出“中间技术”理论:在发展中国家,最适用于发展的技 术是中间技术,即介于先进技术和传统技术之间的技术。 “适用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对于技术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本 国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还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2.1.2 技术引进的可能性

技术商品的特点: (1)技术商品的研制成本一般要大大高于普通商品的生产成本,但 技术商品在运用中却无需再生产成本。 (2)技术知识作为商品使用后,并不减少原所有者的持有量,它特 别适合于大规模的运用。 (3)技术商品随时面临被仿效危险,从而垄断地位随时都可能丧失。 技术引进虽然对发展中国家有很多好处,但是长期依赖技术引进会 使得发达国家在技术上处于不利的地位。



(2)技术进步与技术发明 技术发明如果不能降低成本或增加产出,在经济上没有意义; 技术发明能降低成本或增加产出,但未应用到生产中,也不能算 是技术进步,而只能看作是潜在技术进步。 经济学家关心的是直接提高生产力的技术进步。


(3)广义和狭义的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指一定量的投入能生产更多的产出或一定量的产出只需 要更少的投入。 狭义的技术进步是指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中运用科学知识所形成的 物质改造能力、劳动经验、知识和操作的技巧。 一般是指在生产、流通和信息交流等方面所使用的工具和程序水平 的提高,也就是在“硬技术”应用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如采用新工 艺、开发新产品、提高劳动者技能等。 广义的技术进步指 “产出增长中扣除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增加的作用 之后所有其它因素作用的总和”。 管理水平的提高、改善新的组织与管理方法、采用新的决策方法、 改善资源配置方式等“软技术”方面的进步。
O
C
Ic
L1
L
(2)技术进步与分配
利润总额 MPK K 工资总额 MPL L

中性型技术进步——不改变工资与利润在总收入中的比例; 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利润比例上升,工资比例下降; 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利润比例下降,工资比例上升。

(3)两种表示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相同点:虽然形式不同,但内容是一致的。 如果要素价格比例不变,则技术进步只能影响资本—劳动比;如果 资本—劳动比不变,则技术进步只能改变要素价格比率。 不同点: 从范围上说,要素比例方法更多地是针对单个厂商的。单个厂商面 临既定的生产要素价格,它们只能在既定的价格条件下选择资本和 劳动的使用量;而边际产品比例方法主要以整个经济为对象,如果 充分就业存在,资本-劳动比既定,技术进步就只能改变生产要素 的相对价格。 从性质上说,要素比例方法强调技术进步后要素间的替代关系,是 一个生产要素的选择和使用的工艺标准;而边际产品比例方法着重 于技术进步对要素收益的影响,是一个有关收入分配的标准。
I
O
L2
L1
L

假设只有两种投入:资本和劳动,且其价格比率不变;资本与劳动比率的变化 情况
2)要素比例法
K
技术进步导致资本-劳动比的变化情况
E
K1

资本-劳动比上升,就是劳动节约
型技术进步;
Ia Ib A B I

资本-劳动比下降,就是资本节约
型技术进步;

资本-劳动比不变,资本与劳动同 比例的下降,就是中性型技术进步。

1.2 技术进步的分类 1.2.1 希克斯分类 (1)三类技术进步的定义与表达 中性(neutral)技术进步:资本-劳动比一定,劳动与资本这两种生 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同比例增长。 资本节约型(capital-saving)或劳动使用型的(labor-using)技术 进步:资本-劳动比一定,劳动要素边际生产率提高大于资本边际生产 率提高。 劳动节约型(labor-saving)或资本使用型的技术进步(capitalusing):资本-劳动比一定,资本边际生产率比劳动边际生产率提高 要快。 希克斯分类的两种表示方法:边际产量比例法 、要素比例法


技术进步是内生的观点:代表人物熊彼特
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 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社会不断地实现新组合。


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外生的技术进步是存在的,但生产率提高有一部 分并不体现于资本等常规要素的增加。如规模经济、产业结构变化、 工艺改进、管理提高和制度(如产权)完善等因素都能促进技术进 步和生产率提高。


(2)索洛分类 建立在劳动-产出比(L/Y)基础上的。 假设劳动边际生产率不变(工资率不变),在技术进步后,如果劳 动-产出比不变,则技术进步就是中性的; 若劳动-产出比上升,技术进步就是资本节约型的; 若劳动-产出比是下降的,技术进步就是劳动节约型的。

(3)哈罗德分类与索洛分类:分类与分配


2. 技术引进与发展中国家

2.1 技术引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1 必要性 (1)技术引进能够大量节约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成本。 (2)技术引进能够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 (3)技术引进有利于本国人才的培养。
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引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必不可少。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很大,二者之间的科技 差距在60-80年;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科研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制度不完 善等制约技术进步的因素。 据统计,97%的研发资金是由发达国家投入的,只有3%在发展中国家。
都归结到技术变化中。

这些未被解释的部分被人们称为索洛余值,索洛的这种测算 方法被称为索洛余值法。 至今,索洛余值法仍然是人们测算和评价技术进步对经济增 长的作用最常用的方法,而且人们常用这个余值对经济增长 率的贡献份额的大小来区分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 长。


“索洛余值”的提出,引起经济学家们探索经济增长源泉的



第三,盲目引进问题普遍。
关于“以市场换技术”的讨论

“市场换技术”源自80年代初汽车工业提出的“技贸结合”。 花钱进口汽车的同时,应该要求外方无偿提供相关的技术,促进当 时资金困乏的中国汽车工业提高制造和开发水平。 自此以后“以市场换技术”这个概念就日益流行起来,不仅仅是汽 车工业,还有其他的产业。 通俗的说,“以市场换技术”就是我们让出一部分国内需求,让外 资企业赚我们的钱,而这样做的目标是希望能通过干中学和知识溢 出等方式获得国外先进的技术。 “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成功了吗?



1.2.2 哈罗德分类与索洛分类 (1)哈罗德分类 建立在资本-产出比(K/Y)变化的基础之上的。 假设资本边际生产率不变(利润率不变),在技术进步后,如果资 本-产出比不变,则技术进步就是中性的; 若资本-产出比上升,则技术进步就是劳动节约型的; 若资本-产出比下降,就说技术进步是资本节约型的。


1.2.4 希克斯中性与哈罗德中性的图形表达
(P131、133)

1.3 技术进步的源泉 (1)需求拉力 施穆克勒提出“需求拉力”理论 科学探索引发发明创造,但是一项科学发现可能包含许多潜 在的发明创造,究竟是哪一个发明创造被开发出来依赖于经 济因素,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新的、潜在的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