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教案(通用7篇)
《人生的境界》教案〔通用7篇〕《人生的境界》教案〔通用7篇〕《人生的境界》教案篇1教学目的:1.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考虑,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2.大概理解中国哲学的一些特点,如它既是人世的也是出世的,它的任务是进步人的精神境界。
3.体会学者散文思路明晰、内涵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联络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
2.在阅读理解的根底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3.独立考虑、质疑课文,对自己的见解可以做到自圆其说、持之有据。
教学方法:1.学生默读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2.老师设计考虑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促进语文才能的进步。
3.讨论交流,开拓思路。
4.老师以漫谈式的讲解提升学生的认识,使之确有所得。
教学设计:理念课文的题目为“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场考虑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但文章的内容比拟深奥,语言又平实,所以学生难有浓重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在学术概念上兜圈子,那样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贴近生活,联络实际方能激发兴趣、搞活教学。
至于课文内容,有些应该吸收消化,用来丰富和充实自己;假设用今天的目光来审视,有些似有可商榷之处;有些比拟深奥的,大致理解即可,不必深究。
要求学生全面地透彻地理解课文,既无必要,也难以做到。
不可脱离课文,也不可拘泥于课文,可以把考虑和讨论延伸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上去。
步骤一、学生默读朗读二、归纳提要1.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
2.请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
3.请说明全文的构造特点。
这三个问题互相关联,可以放在一起考虑。
文章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阐述的主要问题,假如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和段落构造,就会走人误区。
本文主要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进步人的精神境界的。
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
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人生的四种境界。
《人生的境界》ppt课件
冯友兰
1
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提出了治学的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 “昨夜…… ” 第二境界: “衣带…… ” 第三境界: “众里…… ”
(提示: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 经过三种之境界…… ” )
现代哲学大师冯友兰提出了人生的四种境界。
2
解题
人生的境界(偏正)
人 生 :人的生命和生活。 境 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状况。
禅宗所说的“觉”有什么特定的含义?
(即问:禅宗觉解到了人生境界的哪个程度。)
禅宗所说的“觉”,其特定的含义,就是觉解 到宇宙,觉解到天地,觉解到出世之途。
14
难句解读
3.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你怎样理解“既入世而又出世”?)
入世:投身到社会里。出世:佛教指超脱人世。 中国的儒家圣人如孔子、孟子是积极入世的。而道家 如老子、庄子则力求出世。所以说中国的哲学既有入 世很深的一面,也有超脱人世的一面。
自然境界
3.四种境界功的利实境质界 是什么?
道德境界
4.冯友兰认天为地哲境学界 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2、四重境界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觉解指数高低
9
觉 解 指 数
10
人 生 四 种 境 界 实 质
结合实例谈谈对四种境界的认识。
11
难句解读
1.“自然境界、功利境界 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 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 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 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 神的创造。”
3
学习目标
1.了解冯友兰的生平和著作。 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3.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4
冯友兰(1895—1990),河南唐河人,著名哲学
读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读冯友兰《人生的境界》第一次接触冯友兰先生,就是从他的这篇文章开始的。
记得高一的时候有一个语文读本,在阅读的时候就接触到了《人生的境界》这篇文章,当时对冯友兰及其儒家传统思想都很模糊,只知道冯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关于人生的四个境界,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连这四个境界具体是什么都忘了。
说来也巧,大学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冯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由于这篇文章是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中附录的,当时这本书已经看了两个多月了,心情比较急躁,也就没怎么注意,草草了之,又一次与之错过。
最近又重温《中国哲学简史》,在翻的时候才真正注意到这篇文章中所蕴含的的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
在这篇文章中,冯先生把人生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四个境界,关于具体的解释,作者说的很清楚:“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
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这四个境界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逐次递进的,由最低的自然境界到最高的天地境界,就涵盖了世间所有形形色色的人,任何人都可以包含进这个体系中。
这本是一个哲学家所提出来的哲学命题,但为什么我说其中蕴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呢?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冯先生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命题,并且他想通过这个命题表达什么?关于第一个问题,很好理解,这是儒家的传统,从孔子那里就已经开始了。
孔子就有小人、君子、贤人、圣人的划分吗,最典型的就是宋明理学的创始者周敦颐提出的“三希”教育理念。
说起“三希”,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三希堂”或者《三希堂法帖》。
清朝乾隆皇帝一生酷爱古玩书画,当年,乾隆获得晋代书圣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乐不可支,藏于一室,命名为“三希堂”,从此,“三希堂”就成了乾隆皇帝的书房,之后把收藏的历代书法作品选择其中精良的令人镌刻成碑,镶嵌在北海公园的墙间,就成了后来的《三希堂法帖》,而乾隆皇帝为什么称为“三希”呢?“希”,有两方面的解释,一个是同“稀”,即稀少的意思,《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都是稀世珍宝,自然要称为“三希”,这是一个原因,但这其中更包含着深厚的儒家文化传统,这就是周敦颐提出的“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的人生目标。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3.《人生的境界》教参(含“练习与思考”)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3.《人生的境界》教参(含“练习与思考”)三人生的境界课文分析本文是一篇学术随笔,议论性散文。
文章从哲学的角度,逐层深入地阐述了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提出了提升人生境界的途径。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做事的意义本是客观存在的,有功利的意义,有道德的意义,有天地的意义。
但是人们觉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觉解了,就处于觉悟状态;不觉解,就处于“无明状态”。
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
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使人觉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第6自然段):阐述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
第1自然段首先解释人生境界的含义,再分析因人而异的差别,然后提出自己的设想,即人生境界的四个等级。
“觉解”是作者哲学著作《新原人》中的一个概念,“解”是了解,“觉”是自觉,“解”是一种活动,“觉”是一种心态。
作者认为人是有觉解的,人生是有觉解的生活。
“境界”也是作者《新原人》中的一个概念,可以理解为人对宇宙人生某种认识的情况和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某种价值和作用。
本段采用递进式手法,先谈人生境界的普遍意义,再谈特殊意义,最后在假定没有差异的情况下提出观点,将人生境界分为四个等级。
第2-5自然段分别阐述了人生的四种境界。
第2自然段阐述自然境界。
这种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就像……不甚觉解”采用例证法分析自然境界的含义。
“无觉解”、“不甚觉解”就是指做事凭本能或顺应习俗,对所做的事没有清楚的认识。
第3自然段阐述功利境界。
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也就是利己的意义。
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动机。
“并不……不”的双重否定句充分肯定了人的自然属性。
《人生的境界》课文赏析
《人生的境界》课文赏析一、文章结构《人生的境界》一文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文章首先引出“人生的境界”这一主题,接着阐述了冯友兰先生对于人生境界的分类和定义,然后通过举例和引用论证了各个境界的特点和意义,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人生的境界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整篇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语言特色《人生的境界》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为简洁明了、质朴自然、深入浅出。
作者运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境界的独到见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同时,文章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三、思想内涵《人生的境界》的思想内涵深刻丰富。
作者通过阐述人生境界的层次和特点,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文章强调人生的境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行得到提升。
同时,作者也提醒读者要正视现实,把握当下,从自我出发,逐步提高自身的境界水平。
这一思想内涵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四、人生境界的层次《人生的境界》中提出了四种人生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这四种境界由低到高,层层递进,构成了人生境界的完整体系。
作者通过对比和举例等方式,详细阐述了各个境界的特点和意义,让读者对人生境界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五、哲学思考与人生启示《人生的境界》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启示。
作者通过分析不同的人生境界,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鼓励读者积极向上,努力提升自身的境界水平。
同时,文章中还提出了“觉解”这一概念,认为只有对自己的行为和动机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境界。
这一思考和启示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与读者的人生观照《人生的境界》与读者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能够引发读者对自身的人生观进行反思和观照。
文章中的四种人生境界涵盖了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让读者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人生的境界》PPT课件
——就是了解(理解)、自觉(觉悟)的意思,可以具体 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 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重点:四种境界的内涵
马斯洛的七个需要层次理论:
难句解读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 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 不同的意义。每个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 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导读提问: • 1、“人生的境界” 是什么意思?
• 2、文中“觉解”是指什么?
• 3、不同的人生可以分为哪几种境界?是 以什么为标准来划分的?
关键词解读
人生 境界
在全盘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重点从第1段找线索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 状况。
觉解——对所做的事(人生)觉悟和了解的程度
所构成的精神状态。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道德两难故事
有一位妇女因患罕见的癌症而濒临死亡, 医生认为有一种可以救她的药,即该市一位药 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镭。药剂师以十倍于成本 的价格2000元出售该药。得病的妇女的丈夫 Heinz向每一位熟人借钱,但总共只凑够了一半 左右的钱,他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危在旦夕, 请他便宜售药,或是迟些日子付款,但药剂师 拒绝了。Heinz绝望了,闯进药店,为妻子偷了 药。
关键词解读
“觉解”一词文中出现了11次,请依据下面三个语句对“觉解”作出自 己的理解。
①……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 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4段)
②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 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 种事。 (5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生的境界》课件 人教版第五册
因为大部分人处在功利境界,做事情是从自己出 发的。如果一味地弘扬义,没有给利留足空间, 必须会导致好事无人做,行义之人很少,社会反 而会缺乏道德。儒家把义与利对立起来,强调 “正其义而不谋其利”,这种观点的根源在于儒 家对于人性的认识上。虽然古代既有性善论,也 有性恶论,还有一些其他的提法,但长期以来, 性善论居主流地位,几千年来,中国的读书人是 哼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长大 的。在这种情况下,私就是一种罪恶。所以我们 的文化是极力摒弃私的。这种摒弃有着多种表达, 在不同的时代,“存天理,灭人欲”“大公无 私”“毫不利已,专门利人”
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
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 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 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 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 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 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 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 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 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 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回主页
!“望”是有意识的,这样子。(举手做远眺状, 众笑)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 “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 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 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 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 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 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 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 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 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觉解程度是很高的, 是那些真正的无觉解或者很少觉解的乡民所无法达 到的。而这个樊笼,可能指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 陶潜已经越过了这个境界。
《人生的境界》教案(人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人生的境界》教案(人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人生的境界》教案(人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1《人生的境界》是人教版高中选修3中的一篇语文课文。
这篇教案设计将围绕着这篇文章来开展,旨在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文本,并掌握相关的情感、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一、教学目标1.语言知识:学生能理解、分析、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短语和句式。
2.语言能力:学生在写作中能运用本篇文章中所涉及的词汇、短语和语言知识,逐渐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探讨如何认识人生、感悟人生哲理。
二、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生命的真谛,通过思考人生的意义,引导学生进入《人生的境界》这篇文章的话题。
2.阅读(20分钟)让学生在10分钟内独立阅读这篇文章,并完成一些预备工作,如画出关键词、概括文章主旨等。
接着,让学生进行阅读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理解,互相讨论,并汇报结果。
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举一些例子来解释和理解下文中提到的人生境界和人生感悟。
3.词汇和语言点梳理(20分钟)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通过老师所提供的相关资料和分析,了解和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和短语,并掌握一些文章中出现的语言点,如比喻、排比、句式等。
4.写作(25分钟)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尝试写一篇文章,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
假设王峰写了一篇文章,表现出他对“人生的境界”的认识和理解。
让学生通过阅读王峰的文章,理解怎样表达才是深刻的表达。
然后,让学生在从王峰的文章中获得启示自己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提高写作能力。
5.总结(5分钟)通过讨论和探讨,回顾了学生在本次教学过程中的收获,并强化了学生对人生境界和人生感悟的理解。
最后,要求学生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出感悟,以此作为本次教学的结束。
三、教学方法本教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思考创造性地理解和分析文章。
如阅读、讨论、写作及分组活动等。
人生的境界_《人生的境界》教案
人生的境界_《人生的境界》教案1.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3.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4.体会文艺随笔的写作特点:思路明晰、内容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
教学重点和难点1.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
2.对文中哲学术语或哲理性语言的理解。
课时安排本篇课文属于学术随笔,学术味较重,时代感、可读性与针对性相对不足,学生学习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课文有其思想价值,有助于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认识,能引发学生对人生意义的独立思考。
课文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含金量,学习它有助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陶冶。
课文的题目又是“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学生来说,也是颇有吸引力的。
特别是关于人生的四种境界说,相信学生在学习中会引起共鸣,产生联想。
基于此,这篇课文的教学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展示才智的平台。
这篇课文在教学设计上要把握的原则就是深文浅教,要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具体做法就是,尽可能地抓住课文的紧要处、精彩处与学生的共鸣点、兴奋点相交汇的地方作为教学内容。
教师设置几个通道,使学生透过课文繁难的、深奥的说理处能联系实际,从而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实交融起来,这样就有了亲近感,具体感。
披文以入情,不能空泛地分析课文内容,而要引导学生借助于课文语言走进课文,这样就更要选好教学的切人点。
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就要注重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不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试图弄清文中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的意义,势必要造成少慢差费。
事实上课文中有些东西,需要穷其一生的经历来体验。
因此在深文浅教的原则下,用两个课时。
教学内容1.导语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形成一套自己的人生哲学;我们接受它的启发,在它的指导下调整自己。
高中语文人教普通版第五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生的境界》课件
现在大家看功利境界这一段。
(稍等片刻)功利境界的人有什么特点?他们做事情是为自己。
为自己就是自私了,自私就是不道德,但我搞不清楚,课本里为什么要说“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利已同时可能有利于别人。
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
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
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境界说只考虑动机,不考虑结果。
比如我办一个公司,为自己赚钱,但是同时也可能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所以利已与损人没有必然联系。
请大家判断一下,刘邦与项羽,哪一个境界高?那他们争天下的动机是什么?为了谁?是苍生吗?不是,是他自己。
那他们在什么境界?功利境界。
对,我们考虑问题要从根本入手,我让大家判断境界高低,大家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判断境界高低的标准是什么。
然后考虑他们的动机,这个动机有时候不能光看他们说了些什么,要追究他们的真实动机。
我再问:成吉斯汗与曹操,哪一个境界高?英雄与奸雄,如果都是为自己,那么境界就一样,都处在功利境界。
现在大家继续看道德境界。
(稍待片刻)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的区别在什么地方?一个为已,一个为社会。
功利境界的人认为人与社会是对立的,“他人即地狱”,所以才只顾自己。
而道德境界的人认为人与社会是统一的,自然会为社会做贡献。
:“正其义不谋其利”,哪一个同学解释一下?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
师:完全正确!要更切合本意,就要看一看注释了。
“正”在这里是什么用法?使动用法。
:舍利趋义。
儒家认为义与利是统一的还是对立的?对立的。
对!孔子就说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小人”是什么意思?有些同学一想,小人就是卑鄙无耻下流跟韦小宝一样的人。
(众笑)其实孔子所说的小人包括大家在内的,也包括我,谁也别想逃!(众笑)这里的小人是与君子相对的,不是君子就是小人了,而能达到道德境界的才是君子,所以大部分凡人都是小人,与现代汉语中小人的意思有所不同,大家要注意一下。
《人生的境界》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①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②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③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④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⑤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⑥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人生的境界》说课稿
《人生的境界》说课稿《人生的境界》说课稿1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大家好!今天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说课:一、说教材、学情;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程序;四、说预期、反思。
第一个环节,说教材、学情。
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
本篇课文处于高教版语文课本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是第三课。
本单元主要学习关于人性美的一组文章。
本文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思索人生的意义,不断提升人生的境界。
具体来说,本文属于学术随笔,学术味较重,时代感、可读性与针对性相对不足,学生学习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课文有其思想价值,有助于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认识,能引发中学生对人生意义的独立思考;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生四种不同境界;体会学者散文思路明晰、内涵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的特点;(2)方法与过程:通过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探究阅读进行理解,再通过联系现实,深入探讨领会人生不同意义;(3)情感与价值观:促进思考,明白做平常事情也应有精神追求,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成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3、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作者提出的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难点,品味作者笔下含义隽永的词句,体味其深入浅出、平易流畅的语言艺术。
学情分析:1、知识经验。
中职学生基础薄弱,知识结构零乱、能力水平偏低,高一下半年,阅读、理解、表达能力都有提升;2、技能态度。
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压力与兴趣不高,文学功底不深,涉猎不广;但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有疑必解;3、特点风格。
中职学生思维活跃,富有个性,活泼聪明,自控能力差;钟爱于网络和多媒体,善于质疑思辨。
第一个环节,说教材、学情。
分别是教材分析:教材地位、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特点风格。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人生的境界》word教案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人生的境界》word教案单元(章节)教学授课计划一、单元(章节):第一单元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教学内容:《人生的境界》三、课时授课计划授课时间。
课题。
第周。
星期。
第节第1课时。
《人生的境界》。
第1周。
星期一。
第1-2节教学目标:1.体会研究散文思路明晰、内涵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的特点。
2.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3.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继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素养。
教师活动:一、导入:介绍境界的概念,引入人生境界的讨论。
二、作者简介:介绍XXX的背景及其贡献,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做铺垫。
三、教材分析:分析全文的段落层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结构。
学生活动:1.补充作者相关信息,增加对文章的理解。
2.跟随老师分析文章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准备:教材、课件、教案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介绍境界的概念,引入人生境界的讨论。
2.作者简介(10分钟)介绍XXX的背景及其贡献,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做铺垫。
3.教材分析(80分钟)分析全文的段落层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结构。
4.总结(10分钟)回顾全文内容,总结人生境界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全文结构特点:全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提出问题,第二层讲述人生四个境界,第三层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哲学的任务就在于帮助人获得对宇宙人生的觉解,从而提高人的人生境界。
”解释: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们理解宇宙和人生的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和人生境界。
著名的哲学家XXX,从哲学的角度把人生划分了四层境界,这四层境界也非常清晰的给哲学教育提出了任务。
”解释:哲学家XXX从哲学的角度将人生划分为四个层次,这些层次对于哲学教育提出了明确的任务。
三、课堂练: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人生的境界》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
《人生的境界》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人生的境界》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生的境界》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生的境界》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深刻理解“四重境界”“觉解”的概念以及相关的哲学知识;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讨,对“觉解”“四重境界”等进行鉴赏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促使学生对人生的精神境界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四种境界的内涵;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教学难点认识“觉解”的深刻性和局限性。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解话题1、小故事引入:有一个笑话,说下雨天,大家都拼命的在雨中跑,有一个人却慢慢的走,别人问他为何不跑,他说,你没看见前面也在下雨吗,跑那么快有用吗?他说的没道理吗?在下雨天,在空旷的野外,没有避雨的地方,跑那么快和慢慢在雨中走,反正都是要淋湿,有什么区别?别人认为他傻,也有人觉得他是大智若愚。
笑过之后想想,那人何尝不是一个豁达之士啊,平静地面对风雨,既来之则安之。
或许这是不同的生活态度,不同的人生境界。
2、我国的漫画家丰子恺曾说:人生应该有三层楼,底楼住物质,二楼住精神,三楼住灵魂。
法国的雨果也认为,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能生活。
他们都有自己的人生哲学,追求一种高品质的人生境界。
3、古人有关于用山水来谈人生三境界的,它是禅宗开创者慧能一则著名公案:“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几经阅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4、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他是用串联古诗名句来描述的。
《人生的境界》教案(优秀3篇)
《人生的境界》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本文是可爱的编辑帮大家分享的《人生的境界》教案(优秀3篇),欢迎借鉴。
《人生的境界》教案篇一《人生的境界》课堂实录河南省南阳市二中郭成杰473055师:今天我们学习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
谁知道冯友兰是什么人?生无言。
师:冯友兰是当代数一数二的哲学大家。
是我们南阳人,他出生在南阳市唐河县祁仪乡,他和他弟弟妹妹,都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称为“冯氏三兄妹”。
这么亲近的名人,我们为什么不知道?这是有原因的。
因为我们对哲学非常陌生,我们所接触的哲学只有马克思基本原理,它是我们的官方哲学。
相比之下,冯友兰只是民间哲学。
现在改革开放程度深入到哲学了,我们才能够接触到像冯友兰这样的哲学家。
师:闲言少叙,书归正传。
考虑一个问题:冯友兰认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师:第二个问题:冯友兰认为精神境界可分为几种?都是什么?它们的关系是什么?生:冯友兰认为人的精神境界可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它们的关系是依次从低到高。
师:第三个问题:各种境界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生:是觉解的不同。
师:“觉解”的意义是?生:觉解的意义是人对自己做的事情的了解,并且从而使他做事情有了意义。
师:冯友兰把他的四种人生境界分为两个层次,怎么分的?这么分的依据是什么?生: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一层次,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第二层次。
划分的依据是前者人们现在就是的,后者是人应该成为的。
前者是现实,后者是理想与追求。
师:关于课文的内容,问较后一个问题:什么是出世?什么是入世?生:入世是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出世就应该是超脱人世,看破红尘吧。
师:《人生的境界》这篇文章阅读理解并不难。
但是,我发现了一个问题。
冯友兰说哲学的任务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如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按理说,他应该给我们举一些例子,可是他在文章中却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地举例说明。
高三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知识点《人生的境界》
高三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知识点《人生的境界》导读:《人生的境界》是冯友兰所著,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将“境界”定义为个人在做事时的意义。
小编准备了高三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1、理清全文思路(1)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老师:你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文章论述的是哲学的任务。
那文章为什么要以《人生的境界》为题呢?(布白,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
猜测:学生可能阐述的理由不同,但是老师不要提出哪个对哪个错,让学生毫无拘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虽然学生的答案可能有缺陷,但比老师直接说出参考答案来要意义深远得多了。
)。
(2)构造分析(这部分较简单,老师直接用课件展示出来就行了。
)。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提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的问题,并简要作答,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第二部分(第2~7节):阐述人生四种不同的境界。
第一层(第2节):概述因每人的觉解程度不同而形成从低到高四个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
第二层(第3~6节):分别阐述什么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第三层(第7节):综合评价人的四种境界。
第三部分(第8~12节):照应第1自然段。
第一层(第8、9节):在明确什么是人生境界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哲学的任务,阐述实现哲学任务的方法,回答哲学任务的问题,指出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们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第二层(第10~12节):中外哲学家对于如何到达天地境界的不同阐述以及由此引出中国哲学的特点和对中国哲学发展的展望。
老师:从以上可以看出,本文的行文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先是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即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进而阐述什么是人生境界,有几个层次、有什么不同,从而更加明确了哲学的崇高任务是教人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
于是顺理成章.弛提出如何成为圣人的方法的问题,从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角度来阐述,得出了中国哲学既出世又入世的特征,展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第3课《人生的境界》《人应当坚持正义》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3课《人生的境界》《人应当坚持正义》同步练习一、简答题1.经常听人们用“出世”“人世”“既出世又人世”来形容一些人对待生活或事业的态度,请联系课文《人生的境界》中的相关内容,具体解说这些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入世”、“出世”:投身社会、超脱人世。
“出世”的人:庄子、《满话清高》中列举的人,不能实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理想就面对苍穹卧轨遁世的天才诗人“海子”。
“入世”的人:孔子周游列国讲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刚学过的文言文,讲到孟战国时代的孟子,面对烽烟四起,“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残酷现实,对梁襄王讲述不嗜杀人才能统一天下的大道理,劝齐宣王“保民而王”,“与民同乐”,实行“仁政”,都是置身于社会斗争之中,又以道德、天地境界为自己的人生境界,这就是既人世又出世的表现。
“出世”和“入世”,一些人认为,想要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
一些人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积极用世。
我们应该有超越人世的渴望又不逃避现实,踏踏实实地做事又不囿于人世。
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
2024冯友兰《人生的境界》精品课件
01背景02目的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是探讨人生哲学的重要作品,对于理解人生意义、境界等方面有深远影响。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提高对人生境界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课件背景与目的冯友兰简介及其思想概述冯友兰简介冯友兰(1895-1990),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思想概述冯友兰的哲学思想以新理学为代表,强调理性与方法,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境界。
他认为人生的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个层次。
《人生的境界》内容简介内容概述《人生的境界》主要阐述了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与特点,以及如何通过修养和实践提升人生境界。
四种境界简介自然境界是最低层次的境界,表现为顺其自然、无所作为;功利境界是追求个人利益的境界,表现为自私自利;道德境界是追求社会公义的境界,表现为仁爱、正义;天地境界是最高层次的境界,表现为天人合一、宇宙情怀。
提升人生境界的方法通过学习、修养和实践,不断超越自我、拓展视野、提升境界。
具体包括培养理性思维、树立远大理想、践行道德规范、关注社会公益等方面。
自然境界概念解析自然境界是指人们对于事物本然状态的认知和体验,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不刻意干预。
在自然境界中,人们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和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避免过度追求和执着。
自然境界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精髓,强调顺应自然、回归自然。
顺应自然原则及实践方法顺应自然原则尊重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注重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倡导简约生活,减少资源浪费。
实践方法通过观察自然、体验自然来增进对自然的理解和敬畏;采取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如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自然意识和环保意识。
无为而治思想内涵与启示无为而治思想内涵无为而治并不是真正的无所作为,而是强调在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前提下,采取不干预、不强制、不刻意的方式来实现治理目标。
它强调的是“无为”背后的“有为”,即通过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律来达成更好的治理效果。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课件PPT(32页)
05 拓展延伸
TUOZHANYANSHEN
3
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 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 德意义,使他们达到了更高的人生境界。
我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仁人志士, 请列出一些这样的人物,并写出体现了他们 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拓展延伸
体现了仁人志士崇高 人生境界的名言
从“天地境界”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 所说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 空间。“宇宙的利益”包括社会利益而又不限于 社会利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宇宙之中除了社 会利益之外,确实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 益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内容探究
(5)我们如何达到天地境界?作者在哪里告诉了我们答案?
内容探究
(2)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 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 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 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 有区别的。
谢谢观看
THANK YOU
内容探究
(7)既然向来如此,为什么说未来的 哲学才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答:这里所说的“未来的哲学”是指世界未来 的哲学。作者认为,世界未来的哲学很可能走 中国哲学的方向,这样,中国哲学就可能对世 界哲学的重构有所贡献。
24
内容探究
(8)冯友兰先生把哲学 的任务单纯地界定为“提 高人的精神境界”,“教 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 法”,是不是过于简单了?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RENSHENGDEJINGJI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江与中学生对话《人生的境界》——中学语文课教学境界的“觉解”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怎样开发利用冯友兰《人生的境界》一文潜在的教育功能,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反对这样的教学模式——老师带领学生通读课文,找出各段所谓的关键词,然后又由学生循章摘句用冯友兰的话作出相应的解释。
那么怎么解读才有更大的收效呢?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笔者曾到天津市塘沽区紫云中学与学生及语文教师共同研读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随后,《天津教育》杂志社与天津大港一中就这篇课文又组织了一场研讨会。
前后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在学生深入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了以下四个方面共计12个问题。
本文是我们的对话课志,对话历时60分钟。
这篇课志就是我与学生的对话实录。
一、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1.在课文中有哪些生字?有哪些生词?如何认识“觉解”、“人生境界”、“道德”的内涵?学生:没有什么生字。
觉解:人做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做。
境界:做的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
道德:有觉解的基础上,为社会利益做各种事,“正其义不谋其利”。
徐江:语文课,基本任务有四——识字、积理、冶情、致用。
识字,解词,这是最基本的任务。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把这一点都已淡化了,或者说消弱了。
这一点从同学们的解词中可以看得出来。
同学们只会照着书本抄某个词的解释,不能从词的本义与课文的结合上用自己的话语准确解释有关词语。
当然,这不能怪咎于学生。
很显然,这体现出教学方面的缺陷,现今的语文教学忽视从基本的方面入手,因而导致学生运用语言及思维能力的孱弱。
我在这里选择这三个“词”入手,不但向同学及中学老师展示如何注意语言素质的提高,而且要认识从语言问题入手,准确地理解、解释有关概念,并由此进入对文本本身的探究和认识。
直接说,这三个“词”是本文的三个关键概念。
对他们的探究将是我“撬”开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文章破绽、缺口的线索,由此将为后面质疑这篇文章奠定基础,埋下伏笔。
下面我来解释这三个词。
①觉解:“觉”,上面是“学”字,让孩子们明白事理,也就是使之“明悟”。
下边是“见”字,“见”由“目”与“儿”(其实是“人”)组成,表示人用眼睛看到了,所以引申为“发现”、“见解”。
这样上下合起来就是有所“悟见”,有所“认识”。
“解”这个字更清楚,“角”、“牛”、“刀”,这就是宰牛剔骨,“分解”之意。
由此自然引申出“分析”、“理解”。
所以,“觉解”就是“觉悟理解”。
同学们的解释是对的。
②道德:“道”,“导引”的“导”。
“德”,又作“悳”,由“直”与“心”组成。
“直”,视正行直。
“心”有良心,有人性。
把这两个字组成一个词,显然“德”是“目标”,“导”是一种使人趋向“德”的力量,是所走的“路”,即“道”。
如果我再把“道”这个字依古人会意法拆解的话,“道”从“辶”从“首”,那么就可意会为“道”是人们用头脑指挥自己沿着一条该走的“路”,把自己“导”向一个很正很直很有良心很有人性的目标。
把这一切再归纳一下,所谓“道德”,就是指一个人要开动自己的脑筋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去行事。
对“道德”作这样的诠释,不仅是汉字的本义透示出来的信息,而且还与现代西方哲学家的解释同归一路——“道德给了我们与他人共同生活的规则。
它为我们的欲望和行为设置了界线。
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不允许的。
它还给予了我们作决定的指导原则,告诉我们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但这种高高在上的、如此没有人情味的‘道德’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则很好地刻画了道德规则的隐喻,尼采是这样描述它的:‘一块美德的匾额悬挂在每个人的上方。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美>罗伯特.所罗门著,张卜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第280页)用这位哲学家的话再简括一下就是——“道德是一套指导我们行动的原则或规则”。
(罗伯特.所罗门语,同上,第264页)从这样的关于“道德”的诠释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道德”是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问题,并没有否定“利”的问题,特别是“私利”问题。
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德”字里面“直”和“正”的要求,它本身对行为主体的行为也规定了“质量”的要求,“能力”的要求。
也就是说,把事情办得要相对好一些,才是正,才是直,才是“道德”的。
比如一个医生,他不仅有乐于为人治病的“心”,而且还要能够很好地解除患者病痛,他才是一个有医德的人,我们不可能把医德的桂冠戴在庸医的头上。
有关“道德”之理解,同学们按照冯友兰的话抄写诠释,你们对冯友兰的“道德”内涵的认识并不错,但冯友兰的解释本身是狭隘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
由此便可以在后面直击冯友兰文章的“软肋”。
③人生境界:这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境界”可以应用于很多方面,比如诗有“境界”,画有“境界”。
我们这里讲的“境界”是人生境界。
搞懂人生境界还得先说清“境界”。
从汉字本身的意涵去讲“境界”,其中“境”字是名词“境”,即“境况”、“境地”,柳宗元《小石潭记》所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中的“境”就是这个意思;“界”也是名词之“界”,即“界线”,如范晔《后汉书》中《马融传》有云“奢俭之中,以礼为界”,意思是说奢侈和省俭的区分标准要以合乎“礼”为“界”。
“境”、“界”二字组成一个词“境界”,根据方才所讲意涵作会意性解释,很显然它是一个褒义词,往往指事物的某种现状从积极的方面达到了一定的档次。
所以我这样解释“境界”——是指事物的状况从积极方面达到一定的界线要求或者达到一定的标准。
在这样认识“境界”本义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讨论“人生境界”。
这个词能否准确解释将标志着对冯友兰这篇文章的理解是否深刻。
根据某些语文老师讲《人生的境界》实录判断,我以为人们并没有将这个词搞清楚,这也就意谓着没有读懂《人生的境界》。
老师讲人生的境界,不明白“人生境界”的含意,这表现了语文教学专业性判断存在极大的缺陷。
关于“人生境界”,可以从冯友兰的文章推究。
这一点他讲的很好,提出了人生的大问题。
这是学此文意义之所在。
冯友兰说:“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从这个阐释中可以体会到“人生境界”的构成——“觉解”的行动及行动的意义,所以,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升华归纳——“人生境界”——是自觉了的生存意识下的生存状态。
生存意识,就是所“觉解”的,包括生存的追求以及理想的合适的追求手段、方式等,这种“觉解”就是有“境界”的人生之“界线”。
“自觉了的生存意识下的生存状态”,它不是一种精神,许多人都认为人生的境界是一种精神境界,不对。
人生的境界,是在一种明确意识到的人生精神指导下的生存境况。
它是一种现实的状态,既含有精神层面的东西,又含有实践方面的东西。
再抽象一点儿说,“人生境界”是一个人知其“应然”到应“应然”的“实然”。
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及怎样追求,然后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努力奋斗,这种人生状况就是他的“人生境界”。
这是讲解《人生的境界》最核心的概念,明白这一问题,将会让我们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彻底颠复冯友兰人生四境说。
关于这个概念的解释,同学的解释也只能依赖书本中冯友兰所说。
在实际上,同学们并没有弄懂什么是“境界”。
现在的语文教学缺少我在这里所示范的重新表述归纳的能力,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只能照课本背诵一些浅显的问题。
同学们,你们应该锻炼自己理解这种哲学化理性概括的能力。
人家外国高中生考大学作文题目是《我是谁》、《自由是否是拒绝一切的权利》、《孤独是否是对人的重大惩罚》,我们能写吗?不是我们同学的思维能力比他们差,而是我们的语文园地中理性思辨的“化肥”太少了。
2.请回答冯友兰在文中讲了什么问题?具体又分哪些情况?学生:人生的四种境界,具体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徐江:一般的读者阅读此文都认为这篇文章讲的是“人生的境界”,并且具体又分为四境。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阅读这篇文章给人们所留下的东西也就是这些。
可是偏偏有人硬说这篇文章是讲“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甚至说“精神境界”就是“人生境界”。
在这里冯友兰没有说清楚。
这是此文一大弊端。
“精神境界”≠“人生境界”,“人生境界”是有一定境界的“精神”及在这种“精神”指导下的人生实践的“和”。
3.请一一解释上述有关问题的基本特征。
学生:自然境界:对自己的行为“无觉解”或“不甚觉解”;功利境界:行为的“动机”是“利已”的;道德境界: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不谋已利;天地境界:为宇宙的利益做事。
徐江:同学们经过自己的认真默读,回答得很准确,说明大家基本掌握了这篇文章的要义。
尽管如此,但我的心中还是有一些感慨和忧虑:同学们默读就能掌握这些问题,为什么有的老师还要领着同学去串读?此外,我们的学生一般只能回答这些表面问题,而转换一种回答方式,即用自己的话语作理性概括就不行,比如前边我所提“人生境界”的诠释,而这才是要紧的。
二、关于课文内容的质疑4.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这几个问题是分开的吗?理由是什么?讲“道德”是否意味着不谋“已利”?学生:不是分开的。
因为这些问题就像一条链条贯穿在我们生存的道路上,有着顺承的关系,而且交织在一起。
最起码来说“道德境界”的人他要活着就必须去琢磨赚钱。
尽管可以辩解说“我赚钱活着是为了别人,为了社会。
”但你琢磨为自己赚更多的钱,使自己更好地活着的时候,就有为自己的成分。
其实这也意味着讲“道德”的同时,还需要谋“已利”。
讲“道德”与谋“已利”并不一定对立。
徐江:这位同学的思考还是很有深度的。
冯友兰四种境界的划分本来就是他的臆想和杜撰,特别是他所推崇的“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就有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
什么“天民”说、“宇宙”说,单纯讲这一切我以为就是一种“灭人欲”的哲学。
因为在这些所谓较高、最高的人生境界中,冯友兰忘记了“我”,“我”也是人。
忘了“我”也是人,心中没有“我”,那么他就是“圣人”、“超人”,“圣人”、“超人”就不是人,所以这种哲学就不是人生哲学。
在我发的材料中有台湾作家三毛的文章,她说:“过分为自己,是为自私自利。
完全舍我,也是虐待了一个生灵——自己。
”(《三毛文集.主角》,哈尔滨出版社出版)大家再看宋人李觏在《原文》中所说:“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欲可言乎?曰:欲,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言而不以礼,是贪与淫,罪矣。
不贪不淫而曰不可言,无乃贼人之生,反人之情!世俗之不喜儒以此。
孟子谓:‘何必曰利’,激也”。
(《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组编,中华书局出版,第8页)我以为作为人的人生哲学里面不应该没有“我”这个元素,不管多么崇高的“人生境界”。
“我”不存在,同样也就没有“他”。
“我”与“他”是相对而存在的。
不能忽视“我”的“利”,“我”的“欲”,否则,就是李觏所说,是“贼人生”,“反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