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CT诊断学总论

合集下载

医学影像ct诊断总论教材

医学影像ct诊断总论教材

03
CT影像的解读与诊断
CT影像的解读方法
观察CT影像的密度和灰度
通过观察不同组织在CT影像上的密度和灰度,可以初步判断病变 的性质和部位。
分析病变形态和边缘
病变的形态、边缘、大小、位置等信息对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需 要仔细观察和分析。
结合临床病史和症状
CT影像的解读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 以便更准确地做出诊断。
法规要求
医学影像CT诊断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如《中华人 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等。
监管与自律
医疗机构和医生应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管,同时加强行业自 律,确保医学影像CT诊断的合法、合规和安全。
THANKS
感谢观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者医疗记录、对图像数据进行加密等。
防止数据泄露
02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防止患者数据被非法获
取或滥用。
知情同意与告知义务
03
医生在采集患者医学影像数据时,应告知患者相关隐私保护措
施,并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医学影像CT技术的伦理规范与法规
伦理规范
医学影像CT诊断应遵循医学伦理规范,尊重患者的自主权、 知情权和隐私权。
先天性心脏病诊断
通过CT检查可以观察心脏和大血管的形态和 结构,对先天性心脏病进行诊断。
CT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01
02
03
脑卒中诊断
通过CT检查可以快速确诊 脑卒中,为后续治疗提供 依据。
颅内肿瘤诊断
通过CT检查可以发现颅内 肿瘤的位置和大小,为后 续治疗提供依据。
颅脑外伤诊断
通过CT检查可以快速确诊 颅脑外伤的部位和程度, 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医学影像学(第8版)第一章 影像诊断学总论 第二节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医学影像学(第8版)

医学影像学(第8版)第一章 影像诊断学总论 第二节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医学影像学(第8版)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二、 CT设备与CT成像性能
螺旋CT的原理和技术
➢ 采用滑环技术取代常规CT的电缆控制 ➢ 机架内有许多平行的滑环,各滑环有特殊功能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二、 CT设备与CT成像性能
第一代:平移-旋转
第二代:平移-旋转
第三代:旋转-旋转
第四代:旋转-固定
第五代:电子束CT
(EBCT)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二、 CT设备与CT成像性能
1975年
1987年
第一台体部CT 第一台固体探测器CT
1976年 第一台旋转-旋转CT
1991年 第一台单排螺旋CT
2009年
后64时代
1998年
2002年
2004年
第一台4排CT 第一台16排CT 第一台64排CT
1995年
1997年
1秒螺旋CT 1秒螺旋CT
基于检查部位的组织成分和密度差异
➢ 标准演算法、软组织演算法和骨演算法等 ➢ 图像演算方式选择不当会降低图像的分辨率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一、CT成像的基本原理
CT扫描形成--“slice(层厚)”
➢ X线束通过准直器 ➢ 仅穿透物体轴向层面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五、CT图像特点
肺窗(W:1000 L:-700)
纵隔窗(W:350 L:40)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谢谢观看

CT最基础的知识

CT最基础的知识

C T诊断学第一章总论第一节CT发展慨论X线影像是把具有三维的立体解剖结构摄成二维的平面图像,影像互相重叠,密度分辨率不高。

1969年英国的Hounsfield首先设计成电子计算机体层成像装置(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CT)。

1972年这一成果在放射学年会上公布于世。

1979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

CT的优点:1 检查方便、迅速而安全,无创伤,无痛苦;检查时只要病人不动地卧于检查床上,即可顺利完成检查,易为病人所接受。

2 图像是断面图像,密度分辨率高,图像清晰,解剖关系明确,可直接显示X线照片无法显示的器官和病变。

因此病变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高。

3 可以获得不同的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X线吸收系数,以用于定性分析。

第二节CT成像原理与基本结构一、CT基本原理X线管发出的X线束得所选层面从多个方向进行扫描,探测器接收、测定透过的X线量,经模/数转换器转换成数字,转入计算机储存和计算,得到该层面各单位容积的X线吸收值,经数/模转换器在阴极射线管影屏上转成CT图像。

临床上将此图像再摄于胶片上。

因此,CT图像是计算机计算出的图像。

二、CT机基本结构1 扫描装置:由X线管、探测器及准直器组成。

X线管发射X线,探测器接收X线,准直器位于X线管前方,它的宽度决定扫描层厚。

2 计算机系统:是CT计神经中枢和心脏。

担负操纵整个扫描过程,处理和运算扫描数据,进行图像的重建和显示等重要工作。

3 外围设备:包括资料存储设备和显示终端两大类。

前者有磁盘机、磁带机和软盘机等;后者有扫描图像的显示终端和显示各种程序文件和指令等文字材料的计算机终端。

三、CT机的发展与分代CT机的发展速度很快,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问世至今,经历了第一代至第五代的演变。

扫描方式探测器元素探测器数扫描时间矩阵第一代平移/旋转式碘化钠1~2个3~5分/层256×256 已淘汰第二代平移/旋转式二氟化钠3~30个10~40秒/层256×256 已淘汰第三代旋转/旋转式氙气300个2~10秒/层256×256或512×512第四代旋转/静止BGO晶体1~4千个1~4秒/层512×512或固定或高效稀土陶瓷或1024×1024(当球管连续旋转、床匀速前进时形成螺旋CT)第五代超快速或电子束CT,以偏转电子束来产生X线进行扫描,扫描时间缩至50ms/层,17 层/秒,拓宽了CT在心血管方面的临床应用,但价格昂贵。

CT诊断学总论

CT诊断学总论

CT诊断学总论1.目的和要求(1)了解CT机的基本原理与构造和CT机的发展。

(2)熟悉CT图像特点和影响因素。

(3)掌握CT基本概念。

(4)熟悉CT诊断价值与限度。

(5)熟悉CT常规扫描方法和诊断技术。

2.方法(1)看录像 CT现状与发展。

(2)参观CT室。

3.内容提要(1)CT机的基本原理 CT是用x线来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的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各点衰减后的X线的数据,然后利用电子计算机的高速运算能力及图像重建原理求得该层面的图像。

(2)CT构造 CT设备主要有三部分。

①扫描部分,由X线管、探测器和扫描架组成。

②计算机系统,将扫描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储存运算。

③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

(3) CT机的发展按其适应的范围或依其结构特点以及在研制和发展过程先后分为第一代CT、第二代CT、第三代CT、第四代CT及电子束体层成像系统或称超快速CT(UFCT)或称第五代CT。

(4)CT设备①普通CT(常规CT)主要有以下三部分:(1)扫描部分,由X线管、探测器、扫描架组成;(2)计算机系统;(3)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

②螺旋扫描CT 管球旋转和连续动床同时进行,使X线扫描的轨迹呈螺旋状,扫描是连续的,没有扫描间隔时间。

突出的优点是快速容积扫描。

③电子束CT(EBCT)EBCT不用X线管是用由电子枪发射电子束轰击4个还靶所产生的X线进行扫描。

一个层面的扫描时间可短到50msec,对心脏大血管检查有独到之处。

(1)CT图像特点:①CT图象是由黑到白不同灰度来表示,反映器官和组织对X线吸收程度。

②CT的密度分辨率高,图像清晰,可以更好地显示由软组织构成的器官,如脑、纵隔、肝、胆、胰及盆腔器官等。

③CT图像可用CT值来说明密度高低的程度,具有量的概念。

④CT图象是横断面图像,还可重组冠状面和矢状面的断层图像。

⑤CT检查:操作简单、安全、现已广泛应用。

(5)影响CT图像的因素:①窗宽与窗位。

②噪声及伪影。

CT诊断学

CT诊断学

CT诊断学第一章总论第一节CT发展慨论X线影像是把具有三维的立体解剖结构摄成二维的平面图像,影像互相重叠,密度分辨率不高。

1969年英国的Hounsfield首先设计成电子计算机体层成像装置(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CT)。

1972年这一成果在放射学年会上公布于世。

1979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

CT的优点:1 检查方便、迅速而安全,无创伤,无痛苦;检查时只要病人不动地卧于检查床上,即可顺利完成检查,易为病人所接受。

2 图像是断面图像,密度分辨率高,图像清晰,解剖关系明确,可直接显示X线照片无法显示的器官和病变。

因此病变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高。

3 可以获得不同的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X线吸收系数,以用于定性分析。

第二节CT成像原理与基本结构一、CT基本原理X线管发出的X线束得所选层面从多个方向进行扫描,探测器接收、测定透过的X线量,经模/数转换器转换成数字,转入计算机储存和计算,得到该层面各单位容积的X线吸收值,经数/模转换器在阴极射线管影屏上转成CT图像。

临床上将此图像再摄于胶片上。

因此,CT图像是计算机计算出的图像。

二、CT机基本结构1 扫描装置:由X线管、探测器及准直器组成。

X线管发射X线,探测器接收X线,准直器位于X线管前方,它的宽度决定扫描层厚。

2 计算机系统:是CT计神经中枢和心脏。

担负操纵整个扫描过程,处理和运算扫描数据,进行图像的重建和显示等重要工作。

3 外围设备:包括资料存储设备和显示终端两大类。

前者有磁盘机、磁带机和软盘机等;后者有扫描图像的显示终端和显示各种程序文件和指令等文字材料的计算机终端。

三、CT机的发展与分代CT机的发展速度很快,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问世至今,经历了第一代至第五代的演变。

扫描方式探测器元素探测器数扫描时间矩阵第一代平移/旋转式碘化钠1~2个3~5分/层256×256 已淘汰第二代平移/旋转式二氟化钠3~30个10~40秒/层256×256 已淘汰第三代旋转/旋转式氙气300个2~10秒/层256×256 或512×512 第四代旋转/静止或固定BGO晶体1~4千个1~4秒/层512×512或1024×1024或高效稀土陶瓷(当球管连续旋转、床匀速前进时形成螺旋CT) 1第五代超快速或电子束CT,以偏转电子束来产生X线进行扫描,扫描时间缩至50ms/层,17 层/秒,拓宽了CT在心血管方面的临床应用,但价格昂贵。

医学影像诊断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影像诊断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一。

单选题(每题仅一个最佳答案)1。

X线在人体内的透过率从大到小,其正确排列为()A. 气体。

液体及软组织. 脂肪。

骨B. 骨。

脂肪。

液体及软组织。

气体C. 脂肪。

气体。

液体及软组织. 骨D. 骨. 液体及软组织。

脂肪。

气体E。

气体。

脂肪。

液体及软组织. 骨2。

X 线成像因素是()A。

密度和厚度B。

T 1 弛豫时间C。

T 2 弛豫时间D. 流空效应E. 部分容积效应3. 指出与X 线诊断和治疗无关的特性( )A。

穿透性B。

衍射作用C. 荧光效应D。

摄影效应E. 电离效应4. 装有心脏起博器的病人不能进行下列哪种检查()A。

MRI B。

CT C。

X 线平片D。

SPECT E。

PE5。

下列哪项不是CT 扫描的适应证()A. 眼部外伤B。

眼眶内异物C. 眼的先天性疾病D。

近视眼E. 眼球及眶内肿物6。

下列造影不用碘剂的是( )A. 动脉造影B. 静脉造影C. 逆行肾盂造影D。

脊髓造影E. 胃肠道常用的双对比造影7。

目前最广泛应用于临床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子核是( )A。

1H 氢B。

19F 氟C。

钠(23Na)D. 磷(31P)E。

其它8。

MRI 成像参数有()A.T 2B.T 1C. 流速D。

质子密度E. 以上全对9. 下列不属于数字化影像的是()A.CTB. 荧光摄影C。

MRI D。

DSA E。

CR10。

PACS 中文意思是( )A.X 线成像设备B。

数字荧光成像设备C. 存储和传输图像的设备D。

直接数字化X 线摄影设备E. 将模拟信息数字化的设备11。

目前运用于永久保存医学影像的存储元件应选()A。

磁盘B。

硬盘C。

磁带D. 光盘E。

记忆片12.MR 造影剂的增强机理为()A。

改变局部组织的磁环境直接成像B。

改变局部组织的磁环境间接成像C。

增加了氢质子的个数D。

减少了氢质子的浓度E. 增加了水的比重13. 关于MRI 检查安全性论述,错误的是( )A。

体内有金属异物. 人工铁磁性关节等不应行MRI 检查B。

医学影像-CT诊断总论

医学影像-CT诊断总论
第一章CT诊断总论
1969年英国Hounsfeild发明CT,72年公诸于世,79年正式应用于临床并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CT不同于X线成像,它是用X线束对人体层面进行扫描,取得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图像.所显示的是横
断面解剖图像,其密度分辨力(density resolution)明显优于X线图像.
新医大一附院 CT室塔西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应用普遍.对颅内肿瘤,脓肿与肉芽肿,寄 生虫,外伤性血肿与脑损伤,脑梗死与脑出血以及椎管内 肿 瘤与椎间盘突出等病诊断效果好,诊断较为可靠.螺旋CT扫 描,可做出血管重建图,即CT血管造影(CTA)
新医大一附院 CT室塔西
新医大一附院 CT室塔西
新医大一附院 CT室塔西
新医大一附院 CT室塔西
新医大一附院 CT室塔西
对比增强扫描(Contrast Enhancement,CE)和造影检查.上述三种 扫描在普通CT,螺旋CT和电子束CT上均可 进行,也是CT检查的基本扫描方法,特别是 前两种.
新医大一附院 CT室塔西
新医大一附院 CT室塔西
高分辨力CT扫描(Hight ResolutionCT,HRCT):是一种特 殊检查,用薄层扫描,层厚为1~1.5mm;高空间分辨力CT扫 描,可清楚显示微小的组织结构,如肺间质,小的器官如内耳 与听骨和肾上腺 等.
新医大一附院 CT室塔西
新医大一附院 CT室塔西
螺旋扫描CT(SpiralCT):是在旋转式扫描基 础上,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描床连续平直移动 而实现的.螺旋CT的球管同弓形排列的探测 器同步旋转,同时进行扫描.扫描是连续的,没 有扫描间隔时间.不象普通CT那样,一个层面 接一个层面地扫描,有扫描间隔时间.结果螺 旋CT大大缩短了整个扫描时间.

CT诊断学总论教材教学课件

CT诊断学总论教材教学课件

总结词
介绍呼吸系统疾病的CT诊断方法和案例,包括肺炎、肺癌等常见 疾病。
肺炎
描述肺炎的CT表现,如肺部炎症病灶的大小、形态、密度等,以 及病灶的分布和进展情况,分析诊断要点和难点。
肺癌
阐述肺癌的CT表现,如肺部结节或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缘、密 度等,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分析诊断要点和难点。
循环系统疾病案例分析
THANKS
感谢观看
做出诊断结论
结合上述信息,做出准确的诊断结论。
常见病变的CT图像表现
肺部病变
01
02
肺炎:肺实质炎症,密度增高,边缘模糊。
肺癌:肺内结节或肿块,形态不规则,边 缘有毛刺。
03
04
腹部病变
肝脏囊肿:肝脏内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灶 ,边界清晰。
05
06
胰腺炎:胰腺肿大,密度不均,周围炎症 渗出。
04
CT诊断的临床应用
CT图像的获取与处理
数据采集
通过CT扫描仪获取原始数据。
重建算法
采用不同的重建算法,如滤波反投影、迭代重建等,以提高图像质量。
CT图像的获取与处理
窗宽窗位调整
根据组织类型,调整窗宽窗位,以更好地显示病变。
图像后处理
如三维重建、血管造影等,以多角度展示病变。
CT图像的解读方法与步骤
双盲法
读片者与患者信息分离,提高诊断准 确性。
CT诊断学的应用范围
全身各部位疾病的检查
CT诊断学可以对全身各部位进行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部、颈部、 胸部、腹部、盆腔等。
肿瘤的诊断与分期
CT诊断学在肿瘤的诊断和分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发现肿瘤并评 估其大小、位置和侵犯范围。
血管疾病的诊断

爱爱医资源CT诊断学入门基本知识

爱爱医资源CT诊断学入门基本知识

第五节 生殖系统CT诊断
二,正常CT表现
1 前列腺:
上下前后左右
30岁以内 3 2 3 Cm
60岁以上 5 4 5 Cm
2 精囊腺及膀胱精囊角:
3 子宫:
4 双侧附件:
PPT文档演模板
爱爱医资源CT诊断学入医资源CT诊断学入门基本知识
正常膀胱和精囊腺
正常肝脏CT表现
正常肝脏CT表现
PPT文档演模板
爱爱医资源CT诊断学入门基本知识
第五节 生殖系统CT诊断
一,检查方法 (1) 检查前病人准备
1,肠道准备:检查前3小时分次口服2% 泛影葡胺800~1000ml; 清洁灌肠和保留灌肠
2,膀胱准备:憋尿充分充盈膀胱;或静 注造影剂后扫描,使膀胱 内充满高密度造影剂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CT诊断
一 CT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应用
颅内各种病变均适合于CT检查 1 颅内肿瘤 2 脑血管病 3 颅脑外伤 4 颅内感染性疾病 5 脱髓鞘及变性疾病 6 先天性畸形及遗传性疾病
PPT文档演模板
爱爱医资源CT诊断学入门基本知识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CT诊断
二 检查方法
1 检查前准备: 增强扫描者作碘过敏试验 2 扫描基线:眶耳线(OML)或上眶耳线 3 层厚/层距=5~10mm 4 增强扫描:含碘造影剂1~1.5ml/kg体重
胆总管:位于门静脉前外方,直径小于10mm 胰腺:界限清楚,形态规则,密度均匀,胰管
不显示,可见胰小叶, 钩突呈三角形
第四节 消化系统CT诊断
(三)正常CT表现 脾脏:低于肝脏密度,厚度小于4cm,前 后经小于5个肋单位 肾脏:轮廓光滑,实质呈均匀密度(低于 脾),肾盂肾盏无扩张积水 腹膜后:血管周围清晰

CT诊断教学大纲.doc

CT诊断教学大纲.doc

CT诊断教学大纲、八、.刖BCT诊断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人体断面图像,通过组织结构间及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间密度差异来诊断疾病,随着设备和技术的进步,合理应用CT检查技术、有机结合临床资料使影像诊断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CT诊断的基本知识,了解CT机的基本结构和成像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概念和应用范围,熟悉人体的CT解剖和有关临床病理知识,能对常见病、多发病作出诊断。

本课程的教学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解剖标本、幻灯片、教学片、录像片和光盘等形象教学,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结合部分实际病例,进行启发式教学,着重阐明CT 表现的病理解剖基础,与其它影像学方法的联系和比较,指出CT诊断的价值和限度; 实习课要在理论指导下进行,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组织必要的讨论、答疑、复习,考试应依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和阅片能力进行评定。

本课程为126学时,理论课和实习课比例约为2: 1课时分配如下:内容理论课时实习课时第一章总论20第二章骨骼肌肉系统10第三章呼吸系统16第四章循环系统6第五章消化系统14第六章6泌尿生殖系统和腹膜后12第七章中枢神经系统12第八章五官和颈部10第九章乳腺第一篇CT总论(2学时)讲授内容:计算机体层成像目的与要求:掌握CT基本概念。

掌握CT分析与诊断、CT成像基本原理。

熟悉CT图像特点,CT检查技术及临床应用、CT设备。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CT的基本概念,CT图像特点,CT检查技术及临床应用,CT分析与诊断。

难点:CT成像基本原理。

预习要求:重点预习CT的发展史及结构、CT基本概念、CT图像特点、CT成像基本原理、CT分析与诊断及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CT基本概念。

CT成像基本原理。

CT图像特点。

CT检查技术及临床应用。

课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参考资料医学影像学第五版。

吴恩惠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第二篇骨骼肌肉系统讲授内容:骨关节及软组织疾病目的要求1、了解CT在骨关节及软组织疾病中应用价值和限度2、熟悉常见骨关节、软组织疾病的CT表现3、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带与关带创伤、骨髓炎、股骨头缺血坏死、骨结核、骨肿瘤与肿瘤样病变、脊柱病变。

CT诊断学--总论 ppt课件

CT诊断学--总论  ppt课件

医学
19
CT的进展
CT检查技术的进展:平扫,增强→动态增强→ 双 期或多期增强,后处理重建。 学科发展:单纯CT诊断→CT诊断+ CT介入。 形成如下优势: 1、提高了扫描速度;2、提高病变密度测量; 3 、提高了病变发现率; 4 、可能减少造影剂用 量; 5 、在造影剂最高时成像; 6 、层厚、间隔重建 可 20 医学 变;7、可行多层面及三维重建。
医学 35
平扫
医学
增强
36
CT检查技术
二 高分辨力CT扫描
高分辨力CT(HRCT)是指在较短时间内, 取得良好空间分辨力CT图象的扫描技术。 对CT机有如下要求: 1、 固有空间分辨力小于0.5mm; 2、图象重建用高空间分辨力算法; 3、薄层扫描,层厚为1~1.5mm; 4、 矩阵用512×512。 HRCT可清楚显示微小的结构及密度差大的 组织如肺间质、听骨链等,明显优于普通 CT。 37 医学
医学 25
医学
26
CT图象特点

窗宽(WW)与窗位(WL)
人体组织在CT上表现出2000个不同的灰度, 层次甚多,人眼不能分辨出如此微小的灰度差别, 一般只能分辨出16个灰度。当两种组织的CT值相 差125HU以上(2000/16=125)以上时,人眼才能 分辨出来。而人体软组织的CT值多数+20~+70HU 之间,相差不足125HU。为了提高组织结构细节的 显示,使CT值差别小的组织能分辨,CT机在设计 上引入了窗宽与窗位进行调整,称为窗口技术。
医学 32
CT图象特点
六 图像伪影 CT图像上可出现各种各样的伪
影,应当认识,以免造成误诊或解释上的困难。 伪影出现的常见原因及表现: (1) 病人运动或扫描器官自身的运动影,常 表现为高低密度相伴行的条状伪影; ( 2) 两种邻近结构密度相差悬殊的部位, 如骨嵴、钙化、空气或金属异物与软组织邻近处, 常表现为星芒状或放射状伪影; (3)CT机故障,表现为环形或同心圆伪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CT值



定义: 代表CT图像中每个像素中组织与X线衰减系数相 当的对应值。 计算公式: 某物质的CT值=K×(U物-U水)/U水 单位: 亨氏单位(HU)
CT值的特点

是一个相对值; 反映了组织的X线密度; 对机体不同组织而言,CT的绝 对数值没意义,有意义的是CT 值的范围。
CT检查技术

平扫(plain scan)不用造影增强或造影的普通扫描。 一般都
是先作平扫。

增强扫描 (contrast enhancement scan) 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剂后扫描,增加了密度差,可使病变显 影更为清楚。 主要有团注法: 动脉期,静脉期,平衡期

CT造影扫描:在器官或结构引入对比剂,再行扫描。如CTM等
7、部分容积效应 在同一扫描层面内有两种以上不同密度横行 走行而又相互重叠的物质时,所测得的CT值不能 如实反映其中任何一种物质的CT值。
8、周围间隙现象
在一个层面内,与层面垂直两个相邻且密 度不同的物体,其物体边缘部的CT值不能准确 测得,结果在CT图像上,其交界的影像不能清 晰分辨。使密度高的物体边缘其CT值变小,密 度低的物体其CT值变大。
螺旋CT的优点

扫描速度明显提高,已经达到亚秒级别。能够动态
地观察病变的增强特征,提高了诊断率。

促进了CT由解剖影像向功能影像方向的发展。如CT 脑血流灌注成像。

为CT数据的后处理创造了有利条件。多层面重建、 立体三维重建、CTA、虚拟内镜技术、容积再现技 术。
CT成像原理及设备
CT的基本原理与普通的 X线横断层原理相似。但 由于通过电子计算机排除了散射线和重叠影像干扰, 并借助人体组织 X线吸收系数矩阵可作不定量分析, 解决了密度分辨率的问题。其本质是一种 X线断层图 像,借助于电子计算机来进行成像和数据处理。
基本原理示意图
X线管球
选定扫描对象
探测器
数据采集系统(DAS)
数/模转换器
模/数转换器
计算机系统
显示器、存储设备
CT装置示意图
有关名词解释
1、X线衰减系数(简称υ)
υ是表示X线穿透物质时其强度成指数方式衰减的 常数。
I = I0e-d
I: I0: : d:
衰减后的X线强度 射入的X线强度 组织的线性吸收系数 受检组织的厚度
高分辩率CT扫描
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空间分辨力 CT 图像的扫描技术,要求 CT 机固有空间分辨力 小于0.5mm,图像重建用高空间分辨算法,有薄 层扫描,矩阵用 512 × 512 。不是所有的 CT 机都 能做HRCT。
CT检查新技术

定量CT CT再现技术
三维成像 多平面重组 表面显示三维重组、容积显示三维重组 最大强度投影技术
二、CT的基本结构
典型的CT设备包括:

扫描机架和检查床 X线系统 数据收集系统 计算机和阵列处理机 操作台 照相机 硬盘驱动器及其他外部存储设备
扫描部分
计算机系统
存储设备
CT检查技术



普通CT扫描 动态CT扫描 靶CT扫描 高分辩率CT扫描 实时动态显像
X-tube (X线球管)
各向同性
Detector (探测器)
5、窗宽与窗位
窗宽是CT图像上显示的 CT值范围;在此范围内 的组织和病变均以不同的模拟灰度显示, CT 值高 于此范围的组织和病变,均以白影显示。 CT值低 于此范围的组织和病变,均以黑影显示。 窗位是窗的中心位置,即所显示灰阶的中心; 同样的窗宽,由于窗位不同,其所包括的 CT 值范 围的CT值也有差异。
5min
1 —
20-60s
3-30 5°-10°
5-10s
256-350
5-1s
450-1500
<1s
30°-45° 50°-90° 30°-45°
1

2
头部
1
全体
1
1
心肺动态 器官
普通CT与螺旋CT扫描模式图 普通CT
螺旋CT
特点:解除电缆束缚 速度快,时间小于或等于1秒 容积扫描
高档螺旋扫描 CT ,一个层面的扫描时 间已缩短到亚秒级(<1秒),图像重建时间, 在矩阵 512 × 512 时,可短到 1 秒,几乎达 到实时成像的水平。

脊椎结核、骨髓炎、椎间盘感染、


脊柱及四肢关节、软组织肿瘤
脊椎及四肢退行性病变

先天性畸形
胸部CT适应证

炎性病变、结节病 胸部外伤 肺血管病、变异(肺隔离症) 肺部肿瘤 纵隔肿瘤、囊肿及其与大血管的关系 大血管病变 各类动脉瘤、腔静脉血栓等
心脏及心包肿瘤,心包其他病变 胸膜弥漫病变及肿瘤
CT工作原理
CT是用高度准直的X线束围绕身体某一部位作一 个断面扫描,扫描过程中由检测器记录下大量的衰减 信息,再由模数转换器将模拟量转换成数字量,然后 输入电子计算机,高速计算出该断面上各点的X线衰 减值,由这些数据组成矩阵图像,再由图像显示器将 不同的数据用不同的灰阶等级显示,这样横断面上的 诸解剖结构就由显示器清晰地显示出来。
实事求是,合理应用 知晓何部位何种病首选哪一种检查 一般肺疾病:平片、正侧位 一般四肢骨折疾病:平片、正侧位、正斜位 颅脑外伤:CT 腹盆腔实质脏器:超声
禁忌症

昏迷、烦躁不安 休克、大出血等危重病 妊娠(胎儿) 青少年敏感部位检查
CT的限制

形态学诊断而非病理学诊断 空间分别率低 病灶遗漏 肠管、胆管等不适合该检查 设备昂贵,价差费用高 电离辐射、造影剂有一定危险性
C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检查前准备

带齐相关检查资料 碘过敏试验 腹部检查需空腹 腹部检查需作肠道准备(造影剂,排钡) 下腹需充盈膀胱、灌肠、阴道置气囊 去除金属物 呼吸训练及制动
颅脑CT适应证

颅内良恶性占位病变 脑血管性疾病:梗死、出血、动脉瘤、AVM等 颅脑外伤性疾病:脑挫裂伤、外伤性颅内血肿等 感染性疾病:脑脓肿、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结核等 脱髓鞘性或变性类疾病:多发性硬化(MS)等 先天性畸形、脑积水、代谢性疾病


窗宽 窗位 (HU) 脑窗 60 35 骨窗 1400 600 纵膈窗 350 40 肺窗 700 -600 腹窗 250 40 脊柱窗 300 60
6、伪影
伪影是指在被扫描物体中并不存在的而在图 像中却显示出来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影像。 伪影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与病人有关,一类 与CT性能有关。常见伪影如:运动伪影、硬化伪 影、系统伪影等。
第一章 CT总论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CT&MRI室
张 林

CT成像原理及设备 CT检查技术 CT的临床应用
CT机的发展沿革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 1917年奥地利数学家J.Radon证明了CT的数学基础 1963年A.M.CormAck发明了X线投影数据重建图像 1969年G.N.Hounsfield制成 第一台头颅 CT 机 1974年由美国工程师 Ledley 设计了全身 CT 机 1979年 Hounsfield 和 Cormack 教授一起获得了诺 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螺旋CT是依靠X线管的连续运转和体轴 连续移动的组合,它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 多层数据的收集,从而得到体轴方向的具 有良好分辨率的容积扫描图像。CT三维重 建技术是滑环CT扫描和计算机三维结构重 建两种新技术的高度结合。
螺旋CT扫描具有速 度快 , 覆盖面 广 ,无 间隙,采集容积数据, 便于进 行各种 方式 , 各种角 度影像 重建等 优点 , 很快应 用于全 身各个系统。

仿真内窥镜技术 造影剂跟踪技术 CT脑血流灌注成像
CT的临床应用
CT诊断由于它的特殊诊断价值,已广泛 应用于临床。但对某些部位的检查,诊断价 值,尤其是定性诊断,还有一些限度,所以 因在了解其优势的基础上,合理的选择应用。
CT临床应用的选择原则

遵从救治原则:先抢救后检查,先止血、骨折固定 后检查 为病人服务的原则 掌握禁忌症与适应症
腹部CT适应证
主要用于部分实质性器官的肿瘤性病变


肝胆脾胰肾及肾上腺等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
胰腺炎诊断程度分析及预后评估 感染性疾病 腹部外伤 胆道及泌尿系结石 胃肠道肿瘤侵犯、转移程度评估
腹膜后及盆腔CT适应证

腹膜后、膀胱、前列腺、子宫及卵巢肿瘤诊断 膀胱结石 腹膜后纤维化


3、矩阵
矩阵是一个数学概念,它表示横成行、 纵成列的数字阵列。 有两种技术指标来表明矩阵的情况,一是 矩阵的大小,如 320 × 320 , 512 × 512 等,一 是矩阵中数字的精度,如10bit、12bit等。
4、像素与体素
CT 的图像实际上是人体某一部位有一定厚度体 层的图像。我们将成象体层分成按矩阵排列的若干 个小的基本单元,而以一个 CT 值综合代表每个小单 元内的物质密度,这些小的单元称之为体素。同样, 一幅图像是有许多按矩阵排列的小的单元组成,这 些组成图像的基本单元被称为像素。体素是一个三 维概念,而象素是一个二维概念。像素实际上是体 素在成象时的表现。
面颈部CT扫描适应症


眼眶外伤、异物 眼眶肿瘤 眼眶、耳部、副鼻窦炎性疾病 耳部畸形 眼眶、副鼻窦、耳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鼻咽、喉部、腺体肿瘤 颈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甲状腺病变
脊柱和四肢CT适应证

外伤
骨折、脱位、椎管内有无骨折碎片 椎间盘变性、膨
脊柱退行性变和椎管狭窄症 隆、突出、游离 炎症性疾病 硬膜外脓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