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重点句翻译(1)教案资料
屈原列传一句一译
屈原列传一句一译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译文: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
做楚怀王的左徒。
(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
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
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
原文: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译文: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把草稿强取为己有,屈原不赞同。
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
”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原文: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译文: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
原文: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屈原列传》教案屈原列传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身世,感悟屈原的人格精神。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文言词汇的意思和用法,特殊句式。
2、屈原的人格精神的理解。
3、本文传评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教授法、串讲法、启发式、练习法。
教学课时: 4课时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传评结合的人物传记,是“太史公别调”。
叙事部分文字还比较简单,议论部分就比较艰深了,而且还有些历来存有疑义的地方,所以句句疏通和掌握就很重要。
1班可以稍微快些,重点难句要求笔头翻译。
2班则要慢些,其中练习尽量安排在课内,促其自觉完成,实现有效学习。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回顾已知的屈原。
2、研读1—3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回顾已知的屈原。
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屈原。
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
高二时我们学习过《离骚》节选,可以温习其中的名句。
如:日月忽其不淹兮,二、研读1—3段。
1、学生朗读1—3段,梳理三段的内容。
2、把握第1段内容。
这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左徒:楚官名。
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
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1)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2)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这是屈原的见任。
3、把握第2段内容。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
而最隐晦的原因却是屈原的功高震主,怀王的嫉妒和昏聩。
这是屈原的见疏。
见疏的理由很简单,简单到让人难以相信。
语文教案参考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概括屈原的主要事迹和贡献。
(3)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概括屈原的主要事迹和贡献。
(3)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对屈原的思想和行为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屈原的相关知识,如作者生平、作品背景等。
(2)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讲解屈原的主要事迹和贡献。
(3)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5. 写作练习:(1)布置相关的写作题目,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评价学生的思考题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2. 作业与测验:(1)对学生的作业和测验进行评价。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和问题所在。
3. 作文评价:(1)评价学生的作文内容、结构和表达。
(2)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屈原列传原文。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参考资料:相关的研究书籍、论文等。
4. 网络资源:用于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扩展阅读。
屈原列传 教案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断句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屈原列传》;(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运用文言文进行日常交流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敬文学家,热爱文学的情感;(3)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观点,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及其含义;(3)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断句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文言文句式的理解;(3)对屈原精神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2)阐述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激发学生对《屈原列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要求学生圈点勾画出生僻词语,课后查找资料弄懂其含义;(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经典段落,加强背诵。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2)每组选取一个经典段落,进行翻译和解读;(3)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文言文句式;(2)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思路;(3)对屈原的精神品质进行深入剖析。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经典段落;(2)进行文言文断句练习;(3)谈谈对屈原精神的感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中的经典段落;2. 查找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的了解程度;2. 学生对《屈原列传》中经典段落的背诵情况;3. 学生在课堂讨论、练习中的表现;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语言学习】《屈原列传》重点词句-完整版课件
6.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 (屈原《离骚》)
再见
古义: 第二年 今义: 今年的下一年
古义: 欺诈的言论 今义: 无理狡辩,动词
古义: 此处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今义: 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
古义: 面色,脸色 今义: 人对光的视觉感受 古义: 外貌,模样。 今义: 描述。
重点词句
文言句式
1.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2.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4.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定语后置句 判断句 被动句 被动句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
名句积累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3.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4.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是以见放。
5.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词类活用
重点词句
1.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染黑) 名词用作动词
2.蝉蜕于浊秽(像蝉那样)
名词作状语
其后楚日以削(一天天地)
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以……为祖先,即“效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4.复释去张仪(使……离开)
动词的使动用法
5.方正之不容也(端方正派的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
重点词句
古今异义词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4.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5.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通假字
语言学习
“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通“罹”,遭受。 人穷则反本 “反”通“返”,返回。 靡不毕见 “见”通“现”,表现。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指”通“旨”,意义,含义。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濯”通“浊”,污浊。 皭然泥而不滓 “泥”通“涅”,染黑。 屈平既绌 “绌”通“黜”,指免除官职。 齐与楚从亲 “从”通“纵”,合纵。 厚币委质事楚 “质”通“贽”,见面礼。 亡走赵,赵不内 “内”通“纳”,接纳。 被发行吟泽畔 “被”通“披”,披散。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媒体辅助【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平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
诗人的悲剧。
是一个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统一天下,但这个主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故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一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
这是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媒体辅助〗【通假字】离通罹遭受;反通返返回;见通现显现;指通旨主旨;濯通浊浊水;绌通黜罢黜;质通贽见面礼;内通纳接纳;被同披披散;【古今异义】明于信而见疑其文约,其辞微故死而不容泥而不滓者齐与楚从楚诚能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兴师伐秦而齐竟怒不救楚与王图议国事王甚任之屈平属草稿未定争一宠一而心害其能平伐其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以一仪而当汉中地秦伏兵断其后冀幸君之一悟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上官大夫短屈原新沐者必振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同形异义】治乱悉发国中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因厚币用事者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形容枯槁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学生朗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四、练习与实践1、巩固梳理字词知识2、诵读全文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课时学习的字词二、学生找出疑难语句,师生共同研讨解决三、重点语句翻译训练【多媒体辅助】〖口述与书面练习结合〗其称文极小而其指极大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委质事秦。
《屈原列传》第1课时教案
拓展阅读
(1) 教师推荐屈原的其他作品,如《离骚》《九歌》等。
(2) 学生自由阅读,感受屈原的文学魅力。
(3)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屈原列传》和其他作品的异同。
(4)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5) 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
(6) 教师总结,强调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 参与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4. 汇报讨论结果,接受教师点评。
5. 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评价任务
1. 朗读课文:☆☆☆
2. 理解文意:☆☆☆
3. 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活动二:分析人物
分析屈原的形象
(1)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屈原的重要事迹和性格特点的句子。
4. 回答教师的提问。
评价任务
1. 观看视频:☆☆☆
2. 回答问题:☆☆☆
3. 预习课文:☆☆☆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屈原的生平和历史背景,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新课讲解
朗读课文
(1)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和停顿。
(2) 学生自由朗读,尝试理解课文大意。
1. 找出文中描写屈原的重要事迹和性格特点的句子。
2. 参与小组讨论,分析屈原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
3. 汇报讨论结果,接受教师点评。
4. 思考屈原的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分享自己的看法。
评价任务
1. 找出关键句子:☆☆☆
2. 分析人物形象:☆☆☆
3. 思考启示:☆☆☆
设计意图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屈原列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
(3)能够解读并理解《屈原列传》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屈原列传》。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屈原的人物形象和作品价值进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屈原的忧国忧民、忠诚正直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
(2)《屈原列传》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3)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屈原的人物形象和作品价值进行评价。
2. 教学难点:(1)理解《屈原列传》中的文言文句子。
(2)分析屈原的忧国忧民、忠诚正直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背景和《屈原列传》的文学地位。
(2)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屈原列传》,理解文意。
(2)鼓励学生借助词典、参考书,解决阅读中的困难。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屈原列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分析屈原的忧国忧民、忠诚正直的精神品质。
5. 文学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屈原列传》的文学价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讨论《屈原列传》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强调屈原的忧国忧民、忠诚正直的精神品质。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屈原列传》中的重点句子。
3. 推荐一本关于屈原或《屈原列传》的课外阅读书籍,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屈原列传(原文+翻译+文言现象总结)
❖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 楚怀王贪心因而听信了张
遂绝齐,使使如秦 仪的话,就同齐国绝交了,
受地。张仪诈之曰: 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商於六
“仪与王约六里, 百里土地。张仪骗楚使说:
不闻六百里。”
“我与楚王约定只割让六
❖ 楚使怒去,归告怀 王。怀王怒,大兴
里的地方,没有听说有六 百里。”
师伐秦。
❖ 楚国的使者愤怒地离开秦
屈原列传
史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 2、准确译讲一、二自然段。
简介屈原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 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他生于楚国贵族家庭,知识 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但由 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 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 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 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 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 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 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 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 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 进湖南省汨罗江自杀了。
❖ 博闻强志,明于 ❖ 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治乱,娴于辞令。 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
❖ 入则与王图议国
熟悉外交应对的言辞。
事,以出号令; ❖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
❖ 出则接遇宾客,
家大事,发号施令;
应对诸侯。王甚 ❖ 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
任之。
侯。楚怀王很信任他。
❖ 上官大夫跟屈原在朝廷上处于
❖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同等位次,想争得楚怀王的宠 争宠而心害其能。 信,内心妒忌屈原的贤能。
《屈原列传》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写法;4.体会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指导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
《史记》中的《屈原列传》,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
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二、文学常识1.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
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令,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
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令,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
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沅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
回长安后任郎中。
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
屈原列传(原文+翻译+文言现象总结)
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朗读
❖ 自学指导: ❖ 1、听录音,标注生字词的读音。 ❖ 2、注意停顿、语气。 ❖ 3、10分钟后轮读课文。
当堂检测
❖ 属( ) 惨怛( ) 帝喾( )
❖ 靡不毕见( ) 举类迩( ) 濯( )淖( ) 蝉蜕( ) 滋垢( ) 浊秽( )
❖ 皭( )然泥( )而不滓( )者也 ❖ 既绌( ) 商于( )之地
❖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怀王让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 屈平属草稿未定, 屈平写作草稿还没有定稿,
❖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屈平不与。因谗之曰:
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去看, 屈平没有同意。于是上官大夫
❖ “王使屈平为令,众 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
莫不知。每一令出, ❖ “大王叫屈平制定法令,大家
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没有出现过,也许就是因为人
其所谓忠者不忠,而 君所认为的忠臣并不是真正忠
所谓贤者不贤也。
诚,所认为的贤臣并不是真正 贤明啊。
❖ 怀 分王,以故内不惑知忠于臣郑之袖,怀所王以因在为内不被懂郑得袖忠迷臣惑的,职在分外, 外欺于张仪,疏屈 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平而信
❖ 疾痛惨怛,未尝 ❖ 在疾病、疼痛、内心悲痛
不呼父母也。
时没有不喊父母的。
❖ 屈平正道直行, ❖ 屈平道德端正,品行正直,
竭忠尽智,以事 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
其君,谗人间之, 的君主,小人离间他和楚
可谓穷矣。
怀王,可以说是处境非常
艰难了。
❖ 信而见疑,忠而 ❖ 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 被谤,能无怨乎? 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 博闻强志,明于 ❖ 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治乱,娴于辞令。 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
❖ 入则与王图议国
《屈原列传》全文翻译讲课教案
《屈原列传》全文翻译第一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翻译: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
做楚怀王的左徒。
(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
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翻译: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
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夺走(一说更改)草稿,屈原不给。
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
”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第二段: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翻译: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本源(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
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
最新-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现象。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下是小编帮助大家分享的5篇15、屈原列传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和相关知识,把握史传类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
2、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3、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4、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传”“评”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重点: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
难点: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本文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沉浮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
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
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高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二)作者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高中语文:2.3《屈原列传》 示范教案鲁人版必修3
《屈原列传》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和学习本课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作者作品。
整体感知全文。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
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涉江》。
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沅湘蛮荒之地,也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
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
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的《屈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
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
二疏通字词借助工具书,参考注释,通读一遍课文,圈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分清叙述和议论抒情的段落。
要求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学生不懂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三朗读课文学生齐读或指定几名同学朗读。
注意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错误。
四整体把握请找出文中记叙性质的段落,速读这些段落,用5个字概括屈原一生的遭遇。
提示除3、8、9、11四段外,其他均为记叙性段落。
屈原的一声遭际用任疏黜迁死5个字概括。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屈原列传》(教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翻译文章,积累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文言基础知识。
3.学习司马迁对人物的评价与人物事迹的介绍结合起来的写作方法;学习本文在叙事中融入大量的议论,论中有情,直抒胸臆的写作方法。
4.品味本文精湛的叙事艺术;理解屈原个人身世的沉浮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感受屈原的人格风采。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并掌握文中重要字词、句式等文言知识;研读文中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对《离骚》的评价,屈原与渔父的对话等三段文字,理解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2.难点:理解作者为屈原立传的目的,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
三、教学方法品读赏析、合作探究、讨论点拨。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积累常用文言字词句式;初步认识屈原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屈原,我们都不陌生。
每年的端午节,我们由粽香、龙舟,想起两千多年前汨罗江畔的独行者的形象。
屈原这一生,丰功伟绩与他无缘,但他的文字所承载的高贵情怀,早已融入到民族的血液中。
当我们遭受挫折,面临苦难时,屈原就在我们身边,告诉我们,路,该怎么走。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史学家的视角,解读更加真实的屈原。
二、课前预习内容展示1.作者及作品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该书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屈原列传》考点解析及原文翻译
司马迁《屈原列传》考点解析及原文翻译《屈原列传》考点通假字1、离:犹离忧也(通"罹")2、指: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3、反:人穷则反本(通"返")4、绌:屈平既绌(通"黜")5、质:厚币委质事楚(通"贽")6、见:靡不毕见(通"现")7、内:亡走赵,赵不内(通"纳")8、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一词多义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名词,学识)②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2、志: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志)3、直: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志,以事其君(名词,正直)②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与"横"相对)③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通"值",价值)④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对的)4、疏: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④《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词类活用1、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动作状,对内)2、出:出则接遇宾客(动作状,对外)3、谗:因谗之曰(形作动,讲坏话)4、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取意见)5、邪曲: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的小人)方正: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6、明: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7、蝉:蝉蜕于浊秽(名作状,象蝉蜕壳那样)8、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地)9、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名作状,象虎狼那样)10、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继承)11、日: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古今异义的词1、颜色:古义:脸色,气色(颜色憔悴)今义:色彩2、形容:古义:形体,容颜(形容枯槁)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3、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若4、反复:古义:反,覆转;复,恢复今义:颠来倒去5、诡辩:古义:谎言,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屈原列传》解析司马迁认为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
《屈原列传》教案讲解
《离骚》是中国诗歌史上仅见的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通篇
《九歌》原为古代乐曲名,屈原用作这
、《云中君》、《湘她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
、《河伯》、《山鬼》、《国殇》、《礼魂》,是屈原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
《国殇》所祭是为国
2)司马迁谈屈原。“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惆代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构
虽:即使。
即:如果。顾:只是。
、词类活用
朝:作动词,召见。
“先生少之乎?” 少:意动用法,以为少。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张开翅膀一样。
,
,
?
赞扬项羽是一位宁死不屈的英雄,批评北宋统治者逃跑、南宋统治者偏安的丑恶行径。
毛泽东
1自然段)
2自然段)
、活用词:
、重点实虚词:
、古今异义词。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何如”
骑皆伏
6——8自然段)
一>基础知识梳理:
、古今异义
、活用词
、实虚词
、重点句
9自然段)
、通假字
、活用词
、古今异义
、重点句
、实虚词
;既仁爱恻隐(思民苦),又残暴无情(坑杀战俘,火烧咸阳);既义重如山
离忧 人穷反本 靡不毕见
濯淖污泥 屈平既绌 详去秦
赵不内 被发行吟 泥而不滓
报:告知。
逮:及,到。
厌:满足。
擅:独揽,掌握。
恣:听任,听凭。
略:侵占。
信:信物。
遇:对待。
,又吝啬小气(官印迟迟不分给功臣);有时果毅决断(杀宋义自
屈原列传教学案
《屈原列传》教学案(一)日期:3月21日整理者:石高荣【课程标准】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考点分析】文言文在考试中以四道选择题和一道翻译题的形式出现。
其中四道选择题涉及到的题型分别为重点实词意义判断、重点虚词用法和意义归类判断、人物形象判断和文章整体内容判断题,每题3分;翻译题分值是8分,一般是3个句子,翻译时要求在字字对译的基础上做到通顺、文雅。
要做好上述题型,我们就需要做好平时重点实虚词和特殊句式的梳理和记忆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举一反三,在保证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做好各种题目。
【学习目标】1、通过翻译重点句子,进一步巩固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特殊句式。
2、通过跳读原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清文章思路。
3、通过精读文段,进一步了解文本内容和屈原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崇高品德。
【知识回顾】1、《唐诗宋词》午读内容默写5分钟。
2、“每日一练”重点讲析,5分钟。
【课文研读】问题一(目标1):结合上下语境,在字字对译的基础上通顺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7分钟。
1、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屈原列传(词句疏通)(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词句疏通)(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屈原列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分析并解读《屈原列传》中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运用句子疏通的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屈原的人格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屈原坚持真理、忠诚正直的品质。
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屈原列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 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 句子疏通的方法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屈原列传》中难点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2. 屈原的文学成就和历史贡献。
3. 如何在阅读中把握屈原的人格特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历史贡献。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词汇和句子,提高阅读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屈原的人格魅力。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例子,深入剖析屈原的文学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词汇和句子,教师辅导答疑。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屈原列传》的内容,分析屈原的文学成就和历史贡献。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屈原的人格魅力。
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例子,深入剖析屈原的文学特色。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屈原列传》中重点词汇和句子的掌握程度。
学生对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历史贡献的理解。
学生通过句子疏通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情况。
学生对屈原人格魅力的分析和评价。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词汇、句子和文本内容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国君无论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哪个不想寻求忠 臣来为自己,推举贤臣来辅佐自己的,可是亡国破家的事件一个 连着一个,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的原因, 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
10、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 之宠姬郑袖。
到了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 让他在怀王的宠姬郑袖的面前编造谎言。 11、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 于秦而归葬。
怀王非常气愤,不答应。逃到赵国,赵国不接纳。 又回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后才弄回来葬在楚国。
20、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但他们都只效法屈原说话得体,善于应酬,始终不敢 直言进谏。 21、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 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等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 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 这样的道路! 22、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18、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 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 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它的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 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 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19、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谁能让自己洁净的身躯,蒙受污浊的外物污染呢?
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 视之,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国风》好写男女恋情却从不过分失当,《小雅》 好写臣子的批评指责却无背叛之心。而《离骚》 则兼有二者的优点。
5、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他阐明道德修养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 无不完全显现出来。 6、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洁, 他的品行正直。 7、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他描述的是平常事物,但他的旨趣很大;举的是近事, 但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8、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他的志趣高洁,所以称许美好的事物。他的品行方正不苟, 所以至死也不被世俗容纳。
9、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 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 环境,超脱于尘埃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他 是一个洁身自好、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我们探究 他的这种志趣,即使同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15、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终于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的面前诋毁屈原,顷 襄王很恼怒,把他放逐了。
16、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边一面走,一面吟叹着。 脸色憔悴,身体容貌干瘦。
17、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
屈原列传重点句翻译(1)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
《离骚》。
屈平痛心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谗言和 谄媚遮蔽了君王的眼睛,邪恶的人妨害国家,端 方正直的人不被朝廷容纳,所以忧愁深思,写了 《离骚》。
4、《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12、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屈平早已痛恨子兰,虽然被流放,仍眷恋楚国,惦 记怀王,时刻不忘希望返回朝廷,希望怀王能彻 底醒悟,社会风气能完全改变。
1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他爱护国君,想振兴楚国并希望把楚国衰弱的国势改变 过来,在《离骚》中多次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