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与妻书》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与妻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能够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2)学习作者英勇献身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生僻词汇和句子。
2.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 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林则徐的生平和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与妻书》,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僻词汇和句子。
(2)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生僻词汇和句子。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3)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2)学习作者英勇献身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僻词汇和句子。
3. 结合课文,思考如何表达对家人的感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策略1. 生动讲解:用生动的语言和事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图片展示: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2024年语文教案-《与妻书》
一、教案基本信息《与妻书》适用年级:高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僻词语的含义。
2. 能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3. 能够理解并感悟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分析作者写作手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情感教育法:通过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背景及课文出处。
2. 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讲解生僻词语,解释课文中的难点。
4.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分享讨论成果。
3. 深入分析课文,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4.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僻词语。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读后感,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测试,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情况。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背景及课文出处。
2. 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讲解生僻词语,解释课文中的难点。
4.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分享讨论成果。
3. 深入分析课文,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4.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与妻书》2. 注释资料:为学生提供详细的注释,帮助理解课文。
3. 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作者及课文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课文内容。
初三语文下《与妻书》教学教案
初三语文下《与妻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与妻书》的背景及作者情感。
学习书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式。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会运用书中的表达技巧。
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情感。
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学习书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式。
2.教学难点:文章中的文言文阅读障碍。
对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对家庭的看法。
简要介绍《与妻书》的背景和作者。
2.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教师辅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式。
3.分析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划分段落层次。
分析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示例分析:a.第一段:介绍写信的背景和原因。
“余亦悔亡二女”:作者对失去女儿的痛苦。
“泪与血俱”: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b.第二段: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情感。
“愿言不辱”:作者对妻子的敬爱之情。
“将与君共老”:作者对未来的期许。
c.第三段:表达作者对家庭的责任感。
“此身虽在九泉之下”:作者对家庭的责任感。
“必当负荆请罪”:作者对家庭的责任感。
4.课堂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5.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名句。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深入理解课文,写一篇关于家庭责任感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活跃。
2.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在今后的教学中,需加强对文言文阅读障碍的辅导,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在分析课文时,通过对话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情感内涵。
《与妻书》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体会语气词在具体语境中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吾至爱汝。
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深刻含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体会作者写作时复杂心理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勇于担负时代使命的高尚情操。
教学时长25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
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
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
此证。
”乃民国时期婚书上的誓词。
前人受时代限制总是内敛含蓄,但表达情意却更加真挚,丝毫不输于当今火热的告白。
但战火纷飞,生灵饱受倒悬之苦的时代,以一必死之身,如何说出“我爱你”三字?今天,我们将从林觉民《与妻书》入手,感受那段雕刻着时光的深重。
二、写作背景林觉民1907年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时期,主要思想(“凡是有血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国的惨状呢?”)1911年3月26日。
在准备参加广州起义的前夕,他给妻子写了这封信。
1911年4月27日。
广州起义失败,林觉民英勇牺牲,年仅24岁。
三、题目解说“与妻书”即丈夫给妻子的书信,这是林觉民写给妻子的信。
这封信在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
四、过渡,设置情境1..范读重点段落语句,请学生朗读。
要求:①听准读音②听准节奏③听出感情。
2.课前预读问题汇总,分别总结。
明确:问题一:这一封书信即是家书,又是情书,还是赴死前的绝笔书。
包含了作为家人的亲情,作为丈夫的爱情,作为最信任之人的至情,三种情感合而为一。
问题二:文中多处用典,较为人所熟知的典故为“司马青衫”“太上忘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
用“司马青衫”的典故,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用“太上之忘情”的典故,意在表达作者关心民众的痛苦,无法做到不动感情。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与妻书》的作者背景、文学地位和主题思想。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人生、爱情和牺牲的思考。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与妻书》是南朝梁时期文学家萧统写给妻子的一封书信,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1.2.2 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句,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1.2.3 文化背景:介绍萧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以及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特点。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环境,激发学生对《与妻书》的兴趣。
2.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2.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4 课堂讲解: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文化背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感受课文中的爱情和牺牲精神。
2.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讨论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3.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3 课堂测试:进行课堂小测验,测试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4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4.1 教材:《与妻书》相关教材或选集。
4.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学资料和学术研究。
4.3 多媒体工具:投影仪、PPT等,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
4.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增加对课文背景的了解。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第一课时:介绍课文背景,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024年语文教案-《与妻书》
一、教案基本信息《与妻书》适用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2. 深入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写作动机,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技巧。
2. 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技巧。
2. 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林觉民和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标注。
3. 讲解字词教师针对学生不懂的字词进行讲解,解释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4.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5.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和对国家的忠诚。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对课文进行阅读,加强理解。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文言文阅读技巧,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否被学生所理解。
五、课后拓展1. 学生可以查找关于林觉民的资料,了解他的生平事迹。
2. 学生可以阅读其他关于爱国题材的文言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续)7.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如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情感抒发等,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8. 分享讨论成果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9.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思考作者的情感表达,尝试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达作者的情感。
10.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巩固课堂所学。
七、作业布置(续)1. 学生回家后,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根据课堂练习的题目,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与妻书》教案简编
《与妻书》教案简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与妻书》的背景及作者林觉民的身份和革命精神。
(2)能够把握《与妻书》的主要内容,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3)能够分析《与妻书》的艺术特色,体会其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与妻书》。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林觉民对妻子深厚的感情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与妻书》的内容和主题。
(2)分析《与妻书》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林觉民的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
(2)把握《与妻书》中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林觉民的身份和革命背景,激发学生对《与妻书》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与妻书》,理解其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与妻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与妻书》的心得体会,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6. 总结提高: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与妻书》的内容,谈谈自己对革命先烈的认识和敬仰之情。
2. 请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与妻书》中的精神,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林觉民的革命事迹,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增强对《与妻书》背景的理解。
2. 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林觉民的革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林觉民《与妻书》公开课教案3篇
林觉民《与妻书》公开课教案3篇《与妻书》优质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文中所用典故,及其相关成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一)时代背景。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
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
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
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
但这次起义仍然失败了。
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
结果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
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
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
2024九年级语文上册《与妻书》教案
01教学目标与要求Chapter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阅读《与妻书》,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国家、为民族不惜牺牲个人幸福的崇高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0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
020304指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如略读、精读、朗读等,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拓展,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素养和综合能力。
学习策略与方法指导02教材内容及特点分析Chapter背景本文是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觉民在1911年4月24日晚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
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
他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
全文感情真切,笔调委婉动人,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作者简介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革命烈士。
少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
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年春回国,在福建、广东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同年4月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
起义失败后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最后从容就义。
《与妻书》背景及作者简介文本结构和写作特点文本结构写作特点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重点词汇句式修辞手法03课前准备工作安排Chapter学生预习任务布置010204教师备课资料准备准备课文《与妻书》的原文、译文和赏析资料。
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人物介绍等资料,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提问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妻书》教案简编
《与妻书》教案简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与妻书》的背景和作者。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与妻书》的文辞和情感表达。
学生能够解读并分析信中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与妻书》的内涵。
学生通过分析文本,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妻子的深厚爱意和对国家的忠诚。
学生通过学习《与妻书》,培养自己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与妻书》的作者背景和文本内容。
文本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并分析《与妻书》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主题。
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与妻书》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与妻书》的作者背景和文本背景。
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与妻书》,理解文本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
4. 主题探讨:教师引导学生解读并分析信中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5. 情感教育: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妻子的深厚爱意和对国家的忠诚。
学生通过学习《与妻书》,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五、作业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与妻书》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准备下一节课的相关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与妻书》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通过作业和读后感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能够把握《与妻书》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3)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会通过分析文本,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和对国家的忠诚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 《与妻书》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3. 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与妻书》的文本材料。
2. 教师准备相关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资料。
3. 教师准备教学PPT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林则徐的生平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妻书》的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与妻书》,理解文本内容。
(2)学生标注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自主学习。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和对国家的忠诚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家庭观念。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体验作品中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与妻书》的阅读笔记。
(2)学生选择一首古代诗歌,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本中的关键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语文教案《与妻书》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与妻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与妻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和牺牲精神。
(2)培养学生对家庭、爱情的尊重和珍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与妻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古代文学的特点。
(2)提问:你们对爱情和家庭有什么看法和经历?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与妻书》。
(2)学生总结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对课文《与妻书》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与妻书》的启发,写一篇给亲近人的信。
(2)学生互相交流并给予评价,教师进行指导和总结。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与妻书》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注释。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延伸1. 小组活动:(1)学生分组,选择一个与课文《与妻书》相关的主题。
(2)各小组进行研究和讨论,准备进行全班分享。
2. 全班分享:(1)各小组代表进行分享,展示他们的研究和讨论成果。
2024年语文教案-《与妻书》
2024年语文教案-《与妻书》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课文《与妻书》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林觉民的身份背景及其写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2.1 课文《与妻书》的基本内容。
2.2 作者林觉民的身份背景及其写作背景。
2.3 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3.1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厚情感。
3.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四、教学方法4.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4.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4.3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林觉民的身份背景及其写作背景。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5.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5.4 教师讲解:对课文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准备6.1 教材:《与妻书》及相关背景资料。
6.2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6.3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七、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课文阅读和分析,第二课时进行总结和拓展。
八、教学步骤8.1 课文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8.2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林觉民的身份背景及其写作背景。
8.3 情感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深厚情感。
8.4 修辞解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
8.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8.6 课堂提问: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
九、教学评价9.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讨论表现。
与妻书教案
《与妻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林觉民烈士的生平事迹,感受其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2)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理解《与妻书》的内容和情感表达,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
(3)学习并运用借景抒情、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家庭、关注亲情,培养良好的家庭美德。
二、教学内容1.林觉民烈士生平事迹介绍2.《与妻书》原文阅读与分析3.《与妻书》写作手法探讨4.《与妻书》情感表达与家国情怀5.课堂讨论与互动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林觉民烈士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其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与妻书》,了解文章大意。
(2)学生标注生词、难句,借助工具书进行查阅。
3.课堂讲解(1)教师对《与妻书》进行逐段讲解,分析文章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借景抒情、以物喻人等写作手法。
4.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与妻书》中的情感表达与家国情怀。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课堂互动(1)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林觉民烈士的其他事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与妻书》的理解程度。
6.总结延伸(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林觉民烈士的家国情怀。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与妻书》的读后感。
四、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成果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以及课后对家庭、亲情的关注程度。
与妻书 省优获奖 公开课教案版
《与妻书》省优获奖公开课教案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与妻书》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激发学生对本文的阅读兴趣,培养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林觉民的身份、背景。
简述《与妻书》的创作背景。
强调本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思考。
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增强课堂趣味性。
第二章:文本解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分析《与妻书》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本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等元素。
探讨作者通过文本表达的主题思想。
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2.3 教学方法采用分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分析,总结文本特点。
第三章:情感体验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与妻书》所表达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3.3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营造有利于情感体验的氛围。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进行引导和鼓励。
第四章:创作实践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能力。
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汲取灵感,进行文学创作。
4.2 教学内容分析《与妻书》的创作手法,引导学生尝试模仿。
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寻找灵感,进行创作。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分析《与妻书》的创作手法。
学生现场进行文学创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五章:课堂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与妻书》的理解。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究欲望,进行拓展学习。
5.2 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拓展学习。
5.3 教学方法采用问答法,巩固学习内容。
推荐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第六章:文学背景探究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晚清民初的历史背景。
分析《与妻书》在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价值。
6.2 教学内容介绍晚清民初的社会状况,政治环境。
九年级语文上册《与妻书》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与妻书》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第一章:教学内容简介1. 课文背景介绍:《与妻书》是近代革命家林则徐在清朝末年,为了抗议英国的侵略而写的。
他在信中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2.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林则徐的背景,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二章:课文解析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2. 词语解释:解释文中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句子翻译: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让学生掌握句子的意思。
第三章:文章结构分析1. 段落划分:让学生分析课文的段落结构,理解每个段落的主题。
2. 逻辑关系:分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作者的思路。
第四章:修辞手法分析1. 比喻: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分析其修辞效果。
2. 排比: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分析其修辞效果。
第五章:情感分析1. 作者情感:让学生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2. 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心。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作者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悟。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掌握生词。
2. 课堂互动:采用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七章: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情感教育: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的教育。
2024版与妻书优秀教案
与妻书优秀教案目录•课程介绍与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学生情况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师自我反思与提高01课程介绍与目标教案背景及目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解读《与妻书》,使学生了解并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家国情怀。
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分析和鉴赏《与妻书》,培养其文学审美能力。
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通过林觉民烈士的革命事迹,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掌握《与妻书》的背景、作者及文学特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家国情怀。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培养其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030201课程目标与要求教材分析与选用教材分析《与妻书》是林觉民在黄花岗起义前写给妻子的绝笔信,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深情厚意和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
教材选用选用《与妻书》原文及注释详尽的教材版本,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同时,结合相关历史背景和人物传记等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02教学内容与方法重点深入解读《与妻书》中的情感表达。
分析林觉民在信中所展现的家国情怀与夫妻深情。
•理解书信体散文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深厚的情感内涵。
如何将时代背景与文学作品相结合,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如何通过比较阅读,突出《与妻书》的独特之处。
01020304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代背景。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韵味。
•讨论法: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提高思维深度。
利用PPT 展示相关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
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与《与妻书》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影视资料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拓展阅读,开阔视野。
网络资源课时安排与进度第1课时第3课时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九年级语文上册《与妻书》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与妻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和对革命的忠诚。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课文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
3. 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林则徐的生平和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与妻书》,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2)教育学生学习作者的忠诚精神,培养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预习下节课内容,提前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3. 选取一段课文进行朗读,培养语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课文中的具体句子为例,讲解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 采用情感教育法,以课文内容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等,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妻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中的至情至性。
(二)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三)沉潜涵泳,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幸福的革命豪情和理性自觉。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鲁迅先生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民主战士林觉民就是一位至情至性的真豪杰、大丈夫。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那感人至深的绝笔——《与妻书》。
2文学常识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
福建闽侯(现在福建省福州市)人。
他的父亲在当地中学堂任国文和图画教师。
林觉民1900年进入福建高等学堂,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年轻时代就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
他思想先进勇于接受新生事物,曾动员自己的妹妹、嫂嫂和妻子到女子师范学堂读书。
1905年,林觉民东渡日本留学,进庆应大学学习,在此期间读了许多革命书报,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还写了《原爱》、《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等论文和小说《莫那国之犯人》,翻译了《六国宪法论》。
1911年4月初,黄兴、赵声等在孙中山领导下,酝酿广州起义,同盟会日本总部派遣林觉民回国,准备回福建起义响应。
林觉民到香港后,黄兴留他协助广州起义,于是他改变计划,回到福州,召集在福州的同盟会会员十余人,筹办军火,在福州西郊西禅寺制造炸药。
为了避开清政府的耳目,原计划叫自己妻子陈意映装扮孀妇,以出殡的形式,把炸药装在棺木里,运往广州。
但是陈意映已怀孕八个月,难以长途跋涉。
后来只好由方声洞的妹妹方声璧等人化装掩护,秘密到达广州。
那已是4月27日,他们立即投入起义。
林觉民率领敢死队冲入两广总督衙门后堂,发现总督张鸣岐已逃走,就愤然点了一把火,在退出东门时,同迎面冲来的大队清兵遭遇,血战中,不幸因中弹负伤而被俘。
在清朝官吏审讯时,林觉民康慨陈词,纵论世界大势和献身革命的道理,怒斥清廷的昏庸反动,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
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不多:“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
大罪乞恕之。
”另一封给他的妻子,就是《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
3时代背景清代末年,清政府政治腐败,国势衰弱,面对列强的侵略采取了屈辱投降的办法,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对人民则更加残酷地压榨剥削,因而激起民众强烈的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
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意在推翻满清统治。
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认真总结了过去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并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
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起义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
但由于准备不够充分,缺乏广泛的响应与支持,又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支,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
结果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
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人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
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上百名烈士。
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岗,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岗起义”。
这次起义,是同盟会历次起义中战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
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推动了全国的革命高潮,是五个多月后的武昌(辛亥)起义的前奏。
(二)活动过程1正音听读(1)下列加点的字该怎么读?(板书或以多媒体显示,学生认读后配上拼音)意映卿卿如晤(wù)几家能彀(gòu)必不能禁失吾之悲(jīn)嗟夫(jiē)吾灵尚依依旁汝也(bàng)使之肖吾(xiào)(2)老师范读全文,要求同学听准读音,听清句读,体会情感。
范读旨在以教师的美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引导学生吟诵涵泳,体味文中的儿女情长和革命豪情。
2朗读质疑(1)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停顿恰当。
(2)质疑活动3讨论交流(1)落实下列加点的字词的意义①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完毕②适冬之望日前后恰好③吾之逃家复归,汝泣告我请求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能承受⑤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确实,的确⑥且以汝之有身也怀孕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自身⑦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写⑧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代词,他吾亦望其言是实代词,那独善其身代词,自己汝其勿悲副词,表示期望(2)了解下列词语的活用现象①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快乐。
②瓜分之日可以死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切瓜一样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前一个“老”与“幼”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分别解释为“敬爱”和“爱护”;后一个“老”与“幼”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分别解释为“老人”和“小孩”。
④汝幸而偶我名词活用为动词,嫁给⑤当尽吾意为幸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竭尽(3)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体察句子的语气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敬爱自己的老人,要扩大到敬爱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小孩,要扩大到爱护别人的小孩。
②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我曾经对(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你在我之前死。
”③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这就是我敢于(为天下人)去死而不顾你的原因。
4诵读设疑(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设疑激趣:文章第一段作者说“恐汝不察吾衷”,“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请问作者的“吾衷”是什么?又是怎样言衷的?(3)诵读策略:指导同学抑扬顿挫地诵读课文,养成吟诵、咀嚼、揣摩、品味的习惯。
诵读中思考上述两个问题,从原文中找到回答的依据。
5讨论活动(1)作者的衷情是什么?明确:作者“忍悲”所言衷情是:“吾至爱汝”并“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从而“使吾勇于就死”,并“敢先汝而死”,进而慰“汝不必以无侣为悲”。
(2)作者是怎样表达衷情的?明确:全文以“忍悲为汝言吾衷”的“吾衷”为主线,结合抒情忆事,进行深刻的说理,表达了“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全文按主线“吾衷”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忍悲为汝言吾衷”——交代写信的原因和心情。
为什么要悲呢?“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为什么要诉“吾衷”?“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
”这两个为什么就引出了全文的主旨——“忍悲为汝言吾衷”。
那么“吾衷”到底是怎样的呢?就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从情理、事势、后事等几方面具体阐述“吾衷”。
①从感情上来说:“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
”②从理义上来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③从事势上来说:“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④从后事上来说:“吾今死无余撼,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
”“汝清静过日而已。
”抒情、议论、叙事相结合,情说得真切,理说得深刻,事势说得形象,后事说得感人。
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对“吾衷”作了真实、深刻、详尽的阐述,感人肺腑,教人激奋,慰人勿悲,从而达到了作者写信的目的。
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加深言情,情深永相旁;深入说理,志高不幸生。
这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和加深。
①加深言情:“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恐日日为吾担忧”。
②深入说理:“吾爱汝至”;“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这样就全面地阐明了“情至生死永相旁,志高不幸生中国”的真情实理,使全文的言情说理达到了至善至深的地步,显示了作者的情操、理想之高尚,突出了作者文笔之精粹。
活动策略:抓住“吾衷”这一主线,逐一划出各段的关键句;也可以通过划分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
(3)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想一想,这篇绝笔为什么感人?明确:钟叔河序叶绍袁《甲行日注》云:“大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国家民族作出一点牺牲,而不是专门讲大话唱高调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间,亦必有真感情、真爱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够有民胞物与的胸怀,有对国家民族的真正责任感。
”这番话,验之于林觉民之信之死是非常深刻的,也道出了本文感人至深的原因。
文章第三段,作者以深情的笔墨记叙了几件往事,表达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的一片真情。
这种“吾至爱汝”的夫妻之情外,至诚美好令人感到;但更令人感动的是,“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的献身精神及由此而阐述的道理。
林觉民为造福天下放弃自己幸福和生命的说理过程,是对其挚爱陈意映的说理,更是对自己的说理。
正是因为它是对革命者本身的说理,革命者本身才由意志作出决断,自愿牺牲本身的生命、幸福、自由,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家人、好友的幸福、情感,投身于革命洪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革命者的人性的光辉和理性的自觉。
活动策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在情与理的矛盾中,作出决断的。
6朗读活动活动策略:请学生自由地高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三)总结活动1诵读体“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2课外迁移课外读方志敏的《我的中国》和瞿秋白的《多余的话》,了解这两位革命者“精诚之至”的情感。
不妨写一篇研究性的小论文,比较一下三位烈士的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各自的情感所产生的深层原因。
板书设计与妻书林觉民吾至爱汝↓儿女情长吾衷勇于就死↓豪情万丈为天下人谋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