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学 专题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如何界定班级组织的性质,最大限度发挥班级组织的教育功能建议阅读资料:第二章班级组织/第一节班级组织的性质

一、组织性质分类

1.按组织的目标分类

根据组织的目标,可以把组织分为:(1)互益组织:如工会、俱乐部、政党等。(2)工商组织:如工厂、商店、银行等。(3)服务组织:如医院、学校、社会机构等。(4)公益组织:如政府机构、研究机构、消防队等。

班级组织应属于服务组织。

2.按满足心理需求分类

以满足心理需求来分类,可将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1)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经过有计划的,设计,将组织业务分配给各层次,做出系统的综合并由规则来支持职责,并强烈地反映出管理者的思想和信念,但其成员并不一定重视或接受管理者的社会、心理和行政的假设。

正式组织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经过规划而不是自发形成的。其组织机构的特征反映出一定的管理思想和信念。第二,有十分明确的组织目标。第三,讲究效率,协调地处理人、财、物之间的关系,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达到目标。第四,分配角色任务,影响人们之间关系的层次。第五,建立权威,组织赋予领导以正式的权力,下级必须服从上级。第六,制订各种规章制度约束个人行为,实现组织的一致性。第七,组织内个人的职位可以相互替代。

(2)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满足需要的心理推动下,比较自然地形成的心理团体,其中蕴藏着浓厚的友谊与感情的因素。

非正式组织的特征:第一,组织的建立以人们之间具有共同的思想,相互喜爱,相互依赖为基础,是自发形成的。第二,组织最主要的作用是满足个人不同的需要。第三,组织一经形成,会产生各种行为规范,约束个人的行为。这种规范可能与正式组织目标一致,也可能不一致,甚至发生低触。

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来讲,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功能。非正式组织的正面功能主要体现在:非正式组织混合在正式组织中,容易促进工作的完成;正式组织的管理者可以利用非正式组织来弥补成员间能力与成就的差异;可以通过非正式组织的关系与气氛获得组织的稳定;可以运用非正式组织作为正式组织的沟通工具;可以利用非正式组织来提高组织成员的士气等等。非正式组织的负功能主要体现为可能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等等。

班级组织应属于正式组织。

3.按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分类

根据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来分类有两个标准即运用权力与权威的程度以及个人参与组织活动的程度。每类又可分为若干种。

以运用权力和权威的程度来分,可分成三种组织。

(1)功利型组织。在运用合法权威过程中,同时实行经济和物质等功利报酬手段,如工商企业、农场等。

(2)强制型组织。以强制权力来加以控制的组织,如监护性精神病院、监狱、管教所等。

(3)规范型组织。以内在价值及地位为报偿来加以控制的组织、如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

班级组织应属于规范性组织,同时兼有强制性成分。

以个人参与组织活动的程度来分,又可分成三种组织。

(1)疏远型组织。这种组织个人与组织活动很少有共同之处,成员在心理上并不介入组织,而是在强制力量下成为组织成员。

(2)精打细算型组织。参加工作的原则是以自身所得的代价而作出相当于代价的工作。

(3)道德涵养型组织。自觉自愿完成组织的任务,积极参与组织活动,个人与组织目标一致。

班级组织应属于道德涵养型组织。

二、班级组织的代表性观点

大机器生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它决定了现代教育的本质之一就是它的大生产性。班级组织和集体授课制就是和大机器生产相适应的办学模式。大机器生产的产业模式没有改变,班级组织和班集体授课制还自然不会消失。

董泽芳和伍海云在《班级社会属性的相关理论与多元分析》一文中概括了学术界对班级组织性质的几种观点[1]。认为,在教育社会学界,关于班级社会属性的研究由来已久,由于视角不同,观点亦各不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六种:

1.社会体系论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帕森斯(T·Parsons)在系统考察美国中小学班级的基础上,从社会行为理论分析框架出发,把班级明确的作为一种社会体系进行分析。他的观点主要体现在1959年发表的《作为一种社会体系的班级:它在美国社会中的某些功能》一文中。帕森斯按照教育社会学的观点,把班级看成是一种社会系统,这一社会系统具有如下特征:(1)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人群的交互作用;(2)一个行动者与其他行动者处于“社会情景”之中;(3)行动者之间与规范及和谐的认知期待,因而通常具有某些相互依存的一致行为表现。他认为,班级既是一个由师生组成的正式组织,又是一个学生群体,每个学生成员的个人情意、认同感与归属感都影响着班级正式组织的活动。能否把个体的行为与组织的行动统一起来,取决于教师的指导,而教师的指导又与他的价值取向有关。于是,帕森斯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价值取向的模式类型。他认为,在班级社会中,教师指导学生行为时,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下列五种配对形式的价值取向模式的选择问题。(1)感情性与感情中立。指师生在互动情景中,须处理好感情因素与理智因素的关系,既要真心诚意地热爱学生,又要保持一定的分寸。(2)扩散性与专一性。指师生在互动情景中,承担义务的范围要适度,既不可能像父母与子女之间那样广泛,也不应该像店员与顾客那样过分专门化。要把全面关心每个学生与不同情境下的个别交往结合起来。(3)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师生在互动情景中对学生做出评价时,要处理好按共同标准统一要求与特殊情况下须区别对待的关系。(4)自致性与先赋性。指师生在互动情景中考察学生行为时,要处理好实际表现与先天条件,如种族、家庭背景、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关系。(5)自我导向与集体导向。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和自己做出行动时,要处理好个人需求与群体需求的关系。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行为体系都具有对外适应、模式维持、目标实现、系统整合四个功能。将班级视为一个社会体系,那么,班级同样具有这四个功能,据此就可以发现社会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解释班级社会体系中各种行为的社会原因。帕森斯的这一理论还强调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教师的角色行为。这一理论对于我们如何处理班级中的师生关系,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2.社会组织论

国外将班级看成是一种社会组织的学者主要有J·W·盖哲尔(J·W·Getzels)与H·A·谢仑(H·A·Thelen),他们在《研究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班级团体的概念结构》一文中认为:“从另一个意义上来看,学校本身或学校内部的单个班级,就其本身的名义来说,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组织。”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班级团体尽管是明显地具有独一无二的事物,但它最深刻的特征是它像任何其它团体一样,具有一定的机构、分担一定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职责。[2]影响班级社会组织中的行为,通常有两种因素。一是体现着社会文化要求的制度因素,表现为社会对个体的角色期望;另一种是受个体生理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个人因素,表现为个体的需求倾向。因此,班级社会体系中个体的行为变化,也必然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约束个人倾向,使个体行为与社会文化的要求相适应,达到“人格的社会化”;二是调整社会的角色期望,使一般的社会化要求与个体的性格特征、能力倾向相适应,达到“社会角色的个性化”。能否使人的社会化与角色的个性化协调统一起来,取决于班级社会体系活动的组织方式。盖、谢二氏认为,教师在组织班级活动时,有三种可供选择的方式:(1)注重社会要求的方式。教师强调行为的一般规律,把重点放在社会要求与角色期望上,不关心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发展需求。(2)注重个性发展的方式。教师强调行为的特殊规律,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