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教师文化

合集下载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差异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差异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差异从社会学视角来看,文化认同和文化差异是影响社会稳定和个体行为的两个重要因素。

文化认同指的是人们对自己所处文化的理解、接受和认同程度,而文化差异则是指不同文化之间在社会结构、价值观、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文化认同和文化差异的关系十分密切。

如果人们对自己所处的文化有较高的认同度,那么他们就会更加尊重和遵循该文化的传统,从而在社会中获得更多的认可和支持。

反之,如果人们对自己所处文化不认同或甚至反感,那么就有可能产生文化冲突和社会不稳定。

同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是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思考问题、价值观、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不同的习惯和方式,这种差异也会影响到他们对自己所处文化的认同感。

例如,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中国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孝道、敬老尊贤等是理所当然的,但对于西方国家的人来说,这些价值观可能并不那么重要。

然而,文化认同和文化差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和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认同和文化差异也可能会发生改变。

例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也在逐渐改变。

另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在不断地发生。

为了更好地促进文化认同和减少文化差异,我们需要加强跨文化交流和沟通,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以期实现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总之,文化认同和文化差异是社会稳定和个体行为的两重要因素。

我们需要运用社会学的视角来深入探讨这两个问题,并积极推动文化交流和融合,实现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交流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交流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交流问题文化交流一直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话题。

在今天的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深刻。

但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总是平衡和和谐的。

社会学视角下,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文化交流问题。

本文从三个角度出发,探讨文化交流的意义、挑战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I. 文化交流的意义文化交流既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也可以加深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互相尊重。

当我们了解其他文化时,我们更容易认识到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的独特性和局限性。

从社会学视角,文化交流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

它可以打破文化隔膜,促进互相学习和发展。

在社会学角度下,文化交流是一个多元化社会建立民主和包容性社会的必要前提。

II. 文化交流的挑战尽管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不可低估,但是当前普遍存在着一些挑战。

首先,文化霸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一些发达国家的流行文化和价值观已经占据了世界文化的主导地位,甚至成为了其他文化的标志。

这种情况下,其他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和削弱的风险。

其次,文化交流的不平等也贯穿文化交流的全过程。

在某些情况下,一方文化对于另一方而言是陌生和不可理解的,这容易导致文化冲突。

一些不平等的现实条件,如经济,政治和社会网络,也会加剧文化交流的不平等。

在这些条件下,文化交流可能更像是一种强制性的文化同化而非互相学习和理解。

III. 可持续发展的建议要实现可持续的文化交流,我们需要牢牢抓住平等和互惠作为原则。

文化交流需要是双向的,并且需要保持平等和和谐。

另外,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文化身份和多元性,并且着重支持弱小和边缘化文化的存在。

鼓励文化多样性和互相尊重是实现可持续文化交流的关键。

最后,我们应该重视发展国际社会网络和社群,提高文化交流平台和机会的可到达性。

这至关重要。

文化交流需要一个平台和机制,以便人们能够交流、协作、分享和创新。

在总结上述的讨论之后,我们可以得出,文化交流是多元和有利的能力。

文化交流可以推动社会多元化和培育包容性的社会,同时也可以打破文化的边界和障碍。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与社会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与社会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与社会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在社会学的视角下,文化和社会密切相关并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一、文化的社会性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包括了一切由人类创造的、对人类有意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物质实物等。

文化既是个体的精神财富,也是社会共享的资源。

首先,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文化,人们可以交流、理解彼此,并建立起共同的社会价值观。

其次,文化是社会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文化作为一种身份认同的符号,使个体与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建立起联系,共同追求和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最后,文化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动力。

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通过与社会相互作用,文化可以引发社会观念的转变,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二、文化的社会功能文化不仅是社会的基础,还体现了多种社会功能。

首先,文化具有社会秩序的功能。

文化通过制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其次,文化具有社会凝聚力的功能。

不同的文化可以凝聚具有相似价值观念的人们,形成一个共同体,使社会成员感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再次,文化具有社会变迁的功能。

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进程,一种新的文化思潮的涌现往往会带动社会的变迁和进步。

最后,文化具有社会创新的功能。

文化中的创新思想和观念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三、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文化不仅仅是社会的产物,同时也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文化影响社会的结构和组织。

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会塑造人们的社会角色和地位,进而影响着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结构。

其次,文化影响社会的意识形态。

文化所包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式,进而塑造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观念。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差异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差异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差异问题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社会现象,与人们的生活、价值观、信仰和习惯密切相关。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差异已成为我们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不仅涉及到经济、政治、学术等领域,更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通过社会学视角探讨文化差异问题,并提出一些看法和思考。

社会学家将文化定义为每个群体都主张和实践的共同的信念、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社会组织形式。

文化差异是指不同社会、不同群体在文化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既可以表现在国家层面,也可以展现在地域、民族和宗教等多个层面。

虽然每个群体都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但是文化差异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文化差异可能导致人们的相互误解和沟通困难。

不同地域、民族和宗教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想法,这种差异容易让人感到陌生和不适应。

比如在中国,喜欢独自一人思考问题和不善于表达自己的人并不少见,而在美国,人们更注重开放性和直率,这种思维方式不同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困难。

此外,文化差异也会引起人们的误解和偏见,比如常有人认为同性恋是邪恶的,这种观点在部分地区得到了广泛的附和和传播,但是这种观点与同性恋的真实情况并不相符合。

其次,文化差异还有可能导致社会冲突和矛盾。

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价值观和利益追求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一些情况下有可能引发社会冲突和矛盾。

比如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由于种族、宗教和文化差异,社会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歧视和排斥现象,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不稳定。

此外,文化差异还有可能导致人们的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问题,这种问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凸显,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和探讨。

最后,如何解决文化差异问题也是一个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推进文化交流和交融,让不同文化群体之间进行多元化的交流和对话,增强相互了解和尊重;二是加强文化教育和宣传,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降低误解和偏见的产生;三是强化法律和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的法律和制度,维护文化权益和保障多元文化的发展。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研究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研究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研究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文化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而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则是社会学视角下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文化认同的概念与重要性文化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同和认可,具有国家、地域、民族等维度,也可以表现为对特定群体、社会阶层的认同。

文化认同扎根于个体生活所处的社会环境,从家庭、学校、社区中获取,也受到媒体所传递的价值观的影响。

文化认同作为个体的身份认同,对个体的行为、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文化认同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凝聚力:文化认同能够加强群体内的凝聚力,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和认同感,促进群体成员间的交流和合作。

2.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是个体与群体产生共情,加强归属感和自我认同的重要途径,从而影响个体行为和选择。

3.文化传承:文化认同是文化传承的基础,通过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保持文化的延续性和独特性。

4.文化多样性:不同文化认同的存在以及对多元文化的认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交流。

二、文化冲突的原因与特点文化冲突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为观念、价值观、习俗、风俗等不同所引起的冲突。

文化冲突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传统、习俗和价值观的存在,使得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和冲突的可能性。

2.认知差异:由于社会化过程、历史因素等原因,不同文化对同一现象的认知存在差异,导致观念上的冲突。

3.资源争夺: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同文化对资源的需求不同,易引发文化冲突。

4.全球化与民族主义: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侵蚀与民族主义的崛起也为文化冲突提供了基础。

文化冲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样性:文化冲突的多样性表现在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矛盾和冲突形式的多样性。

2.复杂性:文化冲突涉及到各个社会领域和层面的问题,具有复杂性和多维度性。

3.长期性:由于文化认同的牢固性和稳定性,文化冲突常常是长期存在的,需要长期的沟通和协商才能解决。

幼儿园教师的社会与文化教育

幼儿园教师的社会与文化教育

幼儿园教师的社会与文化教育在幼儿园中,教师扮演着培养儿童社会和文化意识的重要角色。

幼儿阶段是培养孩子社会文化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园教师的社会与文化教育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教师社会与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社会与文化教育。

首先,幼儿园教师的社会与文化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

在幼儿园中,孩子们正在形成自己的社会和文化认知,同时开始建立起与他人的互动关系。

教师通过不同的活动和游戏,可以引导孩子们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并且培养他们的尊重和接纳他人的观念。

这种社会与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并且培养他们的团队和合作精神。

其次,幼儿园教师的社会与文化教育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

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游戏和活动等手段向孩子们传递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通过教授正面的行为模式和分享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区分对错、善恶,并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质和道德意识。

这种社会与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儿童的道德水平,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然而,要实施有效的社会与文化教育,幼儿园教师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首先,教师需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的社会和文化认知特点。

这样一来,教师才能针对不同的个体设计和开展适合的社会与文化教育活动。

其次,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

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和技能,教师才能提供高质量的社会与文化教育。

最后,幼儿园教师们在进行社会与文化教育时,也需要与家长密切合作。

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社会和文化的场所,因此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尤为重要。

教师可以与家长分享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可以倾听家长们对儿童社会和文化教育的期望和需求。

通过教师与家长的紧密合作,儿童的社会与文化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师的社会与文化教育至关重要,对于儿童的成长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和与家长的合作,培养孩子们的社会意识、文化意识,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传统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传统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传统问题文化传统是人们在传递和继承中所保留的特有历史、民族、地域、时代和个人等方面的思想、价值、习俗、习惯等非物质遗产。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传统问题,既包括个人传承和群体传承问题,也包括文化传统和社会变革的关系。

在本文中,将从多个视角分析和探讨文化传统的多个问题,以期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生产和变迁。

一、社会学视角下文化传承问题文化传承是人类社会长久以来演化和发展形成的历史遗产之一,贯穿于思想、信仰、道德、规范、谚语、习俗、礼仪、法规、风俗等多个领域。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变迁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文化传承问题也产生了新的变化。

一个显著的问题是文化传承的收容性问题。

由于社会变化和文化碎片化的影响,许多文化传统已不再得到惯常的传承。

孝经、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某些戏曲、曲艺和文学唱本等都已逐渐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们的意义也逐渐消弱,甚至失去了原有意义。

此外,一些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经受了各种形式的浸润,可能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特色和励志精神,不再是我们此时所应该传承的文化。

另外,文化传承的契机问题也影响到了文化传承问题。

近年来,儒家文化的重新崛起,让日本、中南半岛等地区日益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相继产生了多场关于中华文化的研究和讨论,中国文化传承的机会更加显著。

这也说明,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问题是如何让人们更好地接触和学习好的传统文化并保持文化本质的独特性。

二、社会学视角下文化传统和社会变革的关系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革,文化传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如何进行文化传统的传承和重塑已成为一个时代命题,同时,在这一领域中的多个主体决策也证明了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并引起多重的问号。

最重要的是,文化传统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被接受和传播是一个问题。

将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输出到海外,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既是我们取得自己文化传统认同的重要方式,也是对中国文化价值的全球化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产生了影响,自古以来就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往往被重新解释和利用,如衍生出来的现代旅游、饮食文化等。

教育社会学与学校文化

教育社会学与学校文化

教育社会学与学校文化教育是一个社会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的其他方面紧密相连。

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探讨教育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教育的塑造作用。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接受知识和价值观念的重要环境。

学校文化是学校中根植于校园生活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社会交往方式。

它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更是塑造学生个性和行为的重要力量。

教育社会学关注的是学校文化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学校文化可以分为正式文化和非正式文化。

正式文化是学校制度化的规则、程序和规范,如课程设置、考试制度和教室纪律等。

非正式文化则是学校中不官方、隐性的文化,涵盖了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校内交往中形成的行为和价值观。

学校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行为方式和社交关系。

举例来说,某些学校强调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和合作,这样的学校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相反,一些学校可能更注重竞争和个人成绩,这样的文化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我价值。

学校文化还对学生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起着重要作用。

在一个倡导多元文化的学校中,学生将接触到不同的价值观和观念,从而更加开放和包容。

而在一个传统、保守的学校中,学生可能更容易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念,并形成相应的身份认同。

此外,学校文化还与教育不平等密切相关。

一些学校的文化可能更偏向于某些特定社会群体,这会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例如,一些高质量的学校可能会吸引更多资源丰富的家庭,而较差的学校则面临资源匮乏和学生失利的问题。

了解学校文化的重要性是为了更好地改进教育体制和提升教育质量。

通过研究学校文化,我们可以了解学校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

同时,通过塑造积极健康的学校文化,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综上所述,教育社会学与学校文化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揭示学校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问题人类社会的不同文化也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发生着变化,并且被不同的社会学家和文化学者所分析和解读。

文化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概念,它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切非自然要素,也包括一国民族、社区甚至家庭之间的信仰、价值观、习俗文化的各种特征和表现等。

社会学家们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社会中的文化问题。

文化因素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而且也影响着社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本文着重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文化问题,包括文化传承、文化多元化、文化融合等。

一、文化传承人们的文化传承与其所处的环境和背景密切相关。

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始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社会学家认为,文化传承需要一个完善的体系来保证。

传承体系包括文化教育、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文化价值的传承等方面。

文化教育是把文化知识传授给人们的过程,主要表现在教育体系、媒体宣传和家庭教育等方面。

文化知识不单需要表现出来,还需要运用,所以文化人才的培养也显得很重要。

培养出文化人才能更好的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

而文化价值的传承,则是保证文化的传承连续性的关键。

在传承过程中,文化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历史的积淀,更包含了对于未来生存和发展的知觉。

文化通过传承才能够在新的环境中发挥出自身的独特价值。

传承是文化的继承,也是文化的延续。

二、文化多元化随着全球交流和交往的加深,文化多元化成为一种趋势。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化意味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吸纳和融合多元文化。

文化多元的发展是必然的,因为不断进步的科技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人们之间的交流已经跨越了地域和民族藩篱。

文化多元化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是具有积极、丰富和创造性的。

多元文化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彼此,增加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认知,避免文化冲突甚至对抗的产生。

因为了解对方的文化和习俗可以缩小文化之间的差距,减少互相误解以及冲突的发生。

三、文化融合文化融合是多元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它可以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也可以是在文化交流和交往的过程中,文化之间发生了碰撞和交汇而形成的新文化。

教师文化资料

教师文化资料

一、对教师文化的理解教师文化的内涵可以从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所谓教师文化的内容,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它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态度倾向与行为方式等。

其中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属于深层因素,内隐于人的内心,属于隐性文化;而态度倾向与行为方式是表层因素,形发于外,是可直接观察到的,属于显性文化。

其中隐性文化对显性文化起制约、支配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文化的核心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决定着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直接产生影响的态度倾向与行为方式。

所谓教师文化的形式,是指教师与同事之间关系的特定联接方式。

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把教师文化的形式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个人主义文化(individualism),派别主义文化(balkanization),自然合作文化(collaboration)。

教师的个人主义,表现在对自己的要求上是独立成功观,对其他教师的态度上是不干涉主义,行为上表现为往往只坚守自己在业务和学术上的独立王国,而不愿与他人合作互动。

教师派别主义者,分别忠诚、归属于某一派别,在各派别内部,教师之间往往联系密切,共享一定的观点和共同追求利益。

而在各派别的成员之间,则互不交流、漠不关心,或者相互处于竞争状态。

自然合作文化追求者能超越纯粹个人的反思或者依赖外来的专家,转向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一起分享和交流他们各自的专长,从而促进教师的发展。

我们所研究的教师文化综合内容与形式,主要研究基于教师价值观的教师个体文化、团队文化、师生交往文化和教师家长沟通文化等。

并探索其中的价值认同机制和教师文化建设实施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人类学”的无所不包又太局限于美学意义上的思辨性。

[2]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多地从具体存在意义和观念存在意义的角度谈论文化。

前者指的是以器物、制度及行为的准则等形态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活方式”,它以物质的存在及人际关系中明显的结构形态和人文规律的形式表现出来,体现在社会的知识、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层面。

社会学角度下的文化与社会生产力

社会学角度下的文化与社会生产力

社会学角度下的文化与社会生产力在社会学的视角下,文化和社会生产力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

文化被视为社会的基础,而社会生产力则是文化的外在表现。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文化变革的先决条件,而文化自身的演变则会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文化的作用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从宏观层面上看,文化是社会的基础,它包括人们的信仰、价值观、风俗习惯、习惯用语等等,这些都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它不仅是人们生活的指南针和行为准则,也是人们交往的基础。

文化传承和创造,让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了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又会促进更多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从微观层面上看,文化也可以影响到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人们接受了某种文化习惯或者价值观的影响,就会在这些基础上塑造自己的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又会在社会中传递和加强这种文化习惯和价值观。

社会生产力则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它代表了社会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离不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其中文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文化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文化塑造了人们对技术的态度和认识。

每个人在社会中被文化父母、学习环境、教育等各种因素影响,这些都为每个人的行为和认识奠定了基础。

这些行为和认识的塑造反过来也会影响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进步速度。

其次,文化也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协调作用起到重要的作用。

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信仰通常会影响到人工作的形态,如工作的时间安排、工作的性质和方法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协调。

最后,文化也在经济世界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文化习惯和社会道德责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市场的运作,如跟踪生产方下属的价值观和生产方式等等。

因此,文化和社会生产力是不可分割的。

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个体生活、政治观念和宗教主义等方面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会促进文化变迁、文化创新和文化交流,从而推动文化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研究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学领域中,社会学家们通过研究文化现象和文化变迁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了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将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探讨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功能以及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首先,文化既是个体行为的产物,又是群体行为的表现。

在社会学研究中,文化被定义为一组共享的观念、价值观、行为模式和物质产品。

它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关于世界的概念和规范。

文化在个体层面上引导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同时也通过群体共享传递信息、建立群体认同感和共同价值观。

比如,在某个社会中,人们对于家庭、婚姻、教育、工作等方面的观念和行为都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其次,文化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首先,文化提供了人们共同的意义框架和价值观,对社会秩序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维持作用。

文化共同体通过共享的价值观和规范,形成了社会的道德和伦理准则,并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将其传递给新一代。

其次,文化也是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

通过共享文化,人们能够建立自身与他人的联系,获得群体认同感和社会支持。

此外,文化还为个体提供了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框架,帮助人们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并指导人们在特定环境中的适应与交往。

文化的产生和变迁常常受到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影响。

社会结构包括社会地位、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要素,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在一个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更注重集体利益和社会关系的维系,而在一个个体主义的社会中,个人权益和独立性更受重视。

同时,社会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的变迁。

例如,政治体制、教育制度和经济模式等因素都会对文化的传承和改变产生影响。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这些因素,揭示了文化变迁的原因和机制,进一步拓展了对文化的理解。

然而,文化也可以反向影响社会结构和制度。

当一个文化价值观念被大量的人所接纳和持续传承时,它就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主导文化。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传承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传承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传承一、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传承在当今社会,文化传承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文化传承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承文化遗产,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延续和演变。

通过对文化传承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文化传承是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现象,它不仅仅是将传统文化传承给后代,更是一种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不断地被重新诠释和演绎,形成了多样化和丰富性。

正是这种多元化的文化传承,使得社会更加丰富多彩。

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传承对于一个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文化传承,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历史和传统,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化认同感。

同时,文化传承也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凝聚人们的共同价值观和信仰。

另外,文化传承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人们可以不断地开拓思维,推动社会的进步。

正是这种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相互作用,使得社会不断地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文化传承的挑战和机遇然而,文化传承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和消失的风险。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文化传承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更好地传播和推广传统文化。

通过创新的手段和方法,我们可以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走向世界。

四、结语在社会学的视角下,文化传承是一个复杂而又多样的现象。

通过对文化传承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好传统文化,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冲击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冲击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冲击文化是一种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体系。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不断发生,文化传承与文化冲击也成为了许多社会学家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探讨这一问题。

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

文化传承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社会群体来说,都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在个体层面,文化传承形成了个人习惯、观念和价值取向,它们对于个人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社会层面,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作为整体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根基,更是民族自信心和自我认同的依托。

二、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然而,文化传承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

随着信息、人员、商品、资本等诸多方面的跨国流动,许多曾经看似具有稳固性并且深植于民族意识形态中的文化元素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摧毁。

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怎样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继承自己的文化精华,如何在博大精深的文化当中找到独特的文化自信。

三、文化冲击的影响文化冲击会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

传统的社会体系、权力结构、规范准则等等都会因为文化冲击事件而受到巨大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会相互交错,产生文化间的差异和冲突。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形式之间的冲突同样削弱了维系社会秩序的基础,这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进程。

四、文化传承与文化冲击的抉择文化传承与文化冲击的抉择,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在继承文化的形式不断发生变化的时代,我们应该把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得益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把许多传统文化资料进行数字化存储,便于保护和传承。

在这一基础上,传统文化也可以融合新的形态,在新的平台与载体上,对于新人群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冲击的抉择不仅需要有个人的自我认知和参与,还需要在政府层面投入巨大的精力。

适当的政府干预与扶持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保障,可以促进文化传承的创新与发展,使文化传承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和要求。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在当代社会中,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认同之间的冲突日益突出。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文化认同是塑造个体身份认同和社会联系的重要因素。

然而,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从社会学角度探讨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的现象,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同感。

文化认同既涉及个体对于自身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认同,也涉及他们对其他文化的接受程度。

文化认同是个体在群体中寻找归属感和身份认同的途径之一。

通过认同某种文化,个体能够与同样认同的人建立联系,并在社会中形成团结和凝聚力。

例如,在多元文化社会中,许多人通过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同来寻找归属感,在同样认同的人中建立起社区感。

然而,与文化认同紧密相连的是文化冲突。

文化冲突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冲突而产生的,包括价值观、信仰、习俗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冲突。

文化冲突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并带来一系列问题。

首先,文化冲突可能导致社会的分裂和撕裂。

当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冲突激化时,人们往往会选择与自己的群体保持距离,形成封闭和排斥的态度。

这种分裂可能导致矛盾加剧,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其次,文化冲突还可能给个体带来心理压力和身份危机感。

当个体所属的文化与主流文化存在冲突时,他们可能会感到痛苦和困惑。

例如,移民工人在融入新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时,可能会面临生活习惯、语言沟通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造成心理压力和身份认同的困扰。

此外,文化冲突也可能影响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当不同文化之间无法和平共处时,社会的合作和协调受到威胁。

这种冲突可能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不同文化群体难以共享资源和共同发展。

面对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的挑战,社会学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提倡多元文化主义是解决文化冲突的一种重要方法。

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尊重和接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鼓励各种文化的平等共存。

通过加强跨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可以减少文化冲突的发生,并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分析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灵魂,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社会学的研究范畴中,文化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文化进行分析。

一、文化的定义和内涵文化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

不同的社会学家对文化的定义有不同的解释。

然而,无论是哪一种定义,文化的内涵都是包括知识、信仰、价值观、习俗、语言、艺术、道德等。

文化具有以下特征:1. 文化是一种传承。

文化只有通过传承才能延续下去,从而成为一种标志性的符号。

2. 文化是生产的产物。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

3. 文化是群体共享的。

文化不是个人所拥有的,而是一种群体共享的社会现象。

4. 文化是多元化的。

不同的社会、地区、民族还有时代都有不同的文化。

二、文化与社会变迁文化与社会变迁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作用。

文化对社会的变迁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文化在社会变迁中具有导向作用。

文化的不断更新变迁,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步伐。

2. 文化在社会变迁中具有适应作用。

人们对于文化的认同和参与,促进了社会变迁的平稳进行。

3. 文化在社会变迁中具有塑造作用。

文化不仅仅是社会的产物,它还能够塑造人们的思想、行为和观念等。

4. 文化在社会变迁中具有推动作用。

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文化与身份认同在现代社会中,文化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因为不同的文化特点能够塑造人们的特定身份,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思想。

1. 文化对于身份认同的归属具有决定性作用。

文化能够让人们感到特殊的归属感,从而让人们深刻感受到自己的文化身份。

2. 文化对于身份认同的塑造具有长远的影响。

在接受文化的过程中,人们的所有思想、行为、语言等都会被文化所塑造。

3. 文化对于身份认同的内在化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外部标志,它已然深地内在于人们的血脉和灵魂。

四、文化与社会维稳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它还具有一定的社会作用,尤其是对于社会维稳的作用。

社会学视角下的教育发展

社会学视角下的教育发展

社会学视角下的教育发展教育是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教育是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制度之一,它可以影响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

因此,在教育方面的改革、发展和政策制定中,社会学视角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教育的最基本功能是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获得社会所需的基本技能和知识素养。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还有其他的作用,如社会化作用、文化传承作用、经济增长作用等。

首先,教育是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学校和教育体系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社会文化中符合该社会的行为习惯和知识背景。

在学校中,学生不仅会获得学科知识,还可以了解社会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实践等内容。

其次,教育体系对社会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教育体系,我们可以将文化知识传承下去,使新一代人了解文化知识,并将其传承下去。

最后,教育对社会的经济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可以为社会注入人力资源,不仅能够增加国家的经济人口,也能够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

而且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生产中的必要成分,可以为社会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发展。

教育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也在不断地进行。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教育的发展趋向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和网络化。

首先,随着教育概念的多元化,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人们对于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教育应具有的特质也越来越多,例如创新、批判性思维、合作等。

教育的内容也变得更加多样化,涉及科学、技术、人文、艺术等多个领域。

其次,教育的差异化越来越明显,即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等差异会引起教育质量的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应适应不同的人群和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这样才能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

再次,网络化的教育已经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通过网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社会学视角下的班级文化与教师评价

社会学视角下的班级文化与教师评价

社会学视角下的班级文化与教师评价班级文化是指在一个班级中形成的一种共同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共同特点。

它是由学生和教师在长期的相处中形成的,与学生个体的思想、行为以及班级组织、管理和教学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

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关系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有深远影响。

首先,班级文化对教师评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班级氛围的营造与教学效果的提升上。

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营造出积极乐观、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提升教师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例如,如果一个班级文化强调团结互助,那么学生之间的合作氛围将会更好,他们会多主动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这将有助于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质量和教师对学生的整体评价。

其次,班级文化还对教师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产生重要影响。

班级文化不完善或存在偏差时,可能会使学生个体受到不公正的评价。

例如,如果一个班级存在着以成绩见长、追求竞争等文化特点,那么那些没有在成绩上优秀的学生可能会受到教师评价中的种种偏见。

因此,对于教师而言,需要注意不将班级文化中的其中一种价值取向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态度来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

此外,班级文化还会影响教师对学生个体的评价。

班级文化不仅仅是指学生之间的共同特点,也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评价方式。

例如,如果一个班级的文化倾向于以成绩为导向,教师可能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和发展。

另一方面,如果一个班级文化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那么教师会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表现来进行评价。

因此,班级文化与教师评价是相互作用的,二者共同塑造班级及学生的发展轨迹。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与社会认同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与社会认同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与社会认同一、引言文化和社会认同是当代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

文化作为一种集体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的综合体现,对于个体和社会的认同和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而社会认同则是个体对于自己所属社会身份的认同,是社会联系和凝聚力的基础。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文化与社会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影响。

二、文化对社会认同的影响1. 文化的塑造力文化是个体认同的基石,它包括语言、宗教、艺术、习俗以及其他各种社会交往和表达方式。

通过社会化和教育,文化可以深入人心,对个体的思维方式、认知模式和行为准则进行塑造。

举个例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人们在态度、价值观和行为上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认同。

2. 文化认同的固守和融合文化认同既是多元的也是独特的。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个体既可坚守自身文化的认同,也可以与其他文化进行融合。

文化认同的固守和融合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日益频繁,对个体和社会的认同产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

三、社会认同的意义和表现1. 社会认同的重要性社会认同是个体与社会的连接纽带,它决定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一个个体通过社会认同与社会进行积极互动,参与社会生活并获得认同感。

同时,社会认同也有助于个体内部的一致性和平衡,是形成个体自我认同的重要基础。

2. 社会认同的表现形式社会认同在个体行为和社会组织中有多种表现形式。

在个体层面,社会认同可以通过语言和服饰展示出来,例如某些族群通过特定的服饰和饰物来识别彼此。

在社会组织层面,社会认同可以通过团体行为、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来表现。

例如,在某些社区中,居民通过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实现社会认同和归属感。

四、文化与社会认同的关系1. 文化是社会认同的重要来源文化作为社会认同的塑造力量,不仅反映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也影响了个体对社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人们通过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和符号体系来建立社会认同,从而与其他群体进行界定和区分。

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与多元文化的互动

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与多元文化的互动

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与多元文化的互动作者:侯亦珠来源:《卷宗》2015年第10期摘要: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考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互动,将有助于为人类社会的多样性文化找到一条“通向文化整合的道路”,为其共同繁荣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并开拓出一片肥沃的土壤。

关键词:文化;文化社会学;多元文化互动1 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的文化文化社会学是综合运用了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探讨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以及文化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作用的一门新学科。

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文化不仅是人类社会的特殊产物,而且还是人类用以提升自身生存能力、营造良好生存环境、改善生活质量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是人类社会生存方式与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文化的特征1、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离不开社会。

与自然现象不同,文化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所以,文化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离不开社会。

当然,在文化社会学中,说文化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离不开社会,离开了人和社会,文化将不可能生存发展,其生命也就宣告结束。

2、文化是社会群体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作为社会群体或民族分野的标志,文化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或民族的特有行为方式和生活理念,是我们在社会属性上区分不同社会群体或民族的最为重要的依据。

所谓文化具有超个人性,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只有通过群体的社会互动才能实现,文化冲突的发生从根本上看则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矛盾的激化,文化冲突的解决往往也意味着不同社会群体在相互承认和尊重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实现了和平共处。

3、文化是人类社会生存方式与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说文化是人类社会生存方式与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不仅因为文化反映了人类生产力的进步水平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还因为文化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或民族的特有行为方式和生活理念,而不同社会群体或民族的特有行为方式和生活理念又决定了不同的生存方式并进而影响到其生存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8-04-23 基金项目: 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提升教师文化的学校管理改革———上海某学校个案研究》(编号06ZS3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周海玲(1969—),女,河南信阳人,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

第24卷第3期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学 报 (社科版) Vol .24No .32008年6月 Journal of North China I nstitute of W 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 oelectric Power (Social Science ) Jun 12008论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教师文化周海玲(上海理工大学,上海200093)摘 要: 教师文化支配着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教师文化的优劣对于学校的发展有重大关系。

阐述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文化概念,在此基础上厘清了文化社会学视角下文化概念及教师文化的内涵。

揭示了教师在文化与社会互动关系中的反思是支配、变革教师文化的动力机制,这一视角的研究克服了理想化研究立场的缺陷,更好地促进教师发展。

关键词: 教师文化;主体性价值;社会性价值;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 A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444(2008)03—0091—04 教师文化是支配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意义网络,它的优劣对于学校的发展有重大关系。

所以,研究教师文化、提升教师文化是把握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笔者认为,在文化社会学的视角里,文化与社会是两种独立的基本力量,从文化社会学角度研究教师文化,就是要在文化与社会这两种独立力量所形成的张力中,研究教师行为的内在驱动机制,全面把握教师行为变化的走向,从而有助于教师文化的提升。

一、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概念要从文化社会学视角研究教师文化,首先必须知道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指的是什么,只有如此,才能将文化和社会区别开,才能形成文化社会学的视角。

我们将众多的文化概念分成依次缩小的三个不同层次,其中与社会相分离的、且与社会相互制约的文化概念即是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概念。

文化的第一层次概念是传统的文化人类学的概念,它有着最宽泛意义。

其中,泰勒的文化概念很有代表性。

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从其广泛的人种学意义上理解,是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及其它能力和习惯的综合体。

”这种大文化的视角在揭示人类生活方式的独特起因,理解相异的人类生活方式方面很适合。

但是,这一层面的文化概念是将社会包括在内的文化概念。

在这里,社会不能独立于文化,不可能与文化之间形成张力,因此,这一层次的文化概念不是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概念。

文化的第二个层次概念是将它作为意义符号系统,彼得森的文化概念属于此类。

彼得森认为,文化由四种象征符号构成:其一,价值:将行为和目标分为各种等级的选择命题;其二,规范:与行为交往相关的价值观的特定表现;其三,信仰: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存在命题,常常起到为价值观和规范提供合法根据的作用(反过来,信仰又常常为日常意识、科学和宗教所合法化);其四,最后的表意象征。

[1](P13)在这四种象征符号中,价值是贯穿于其中的核心性因素。

这一层面的文化概念有其独特的意义,它将文化从具体的形态中抽离出来,提供了一整套意义网络,让人们彼此理解与沟通,并理解内隐这一套意义网络的社会生活方式。

不过,这一层次的文化概念仍不是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概念。

因为这一层次的文化概念包括价值、规范、信仰和最后的象征符号,其中,价值不仅包括个体价值,也包括社会价值。

在这里,社会未独立于文化,社会与文化之间仍形成不了彼此独立且具有张力的文化社会学视角。

文化的第三个层次概念是指直接反映于人们实践行为的价值体系,这一价值体系体现了人的主体性。

意义符号体系包含两种值得注意的、不同的价值体系,一种是社会价值体系,它们是为社会权力或等级秩序结构服务的。

正如C.赖特・米尔斯所讲,这种价值“是用来证实或反对权力结构和在这种权力结构中的位置的。

”[2](P15)一种是体现于现实实践行为中的价值体系,由于其反映个体或群体作为主体的能动选择与改造,本文将之称为主体价值体系。

第三层次的文化就是这一直接反映于人们实践行为的主体价值体系。

在第三层面的文化概念中,文化与社会是相互分离的两种力量,社会价值体系是为使个体行为符合社会要求、为个体提供的价值指南或标准,主体价值体系则是直接驱使个体行动的内在价值体系,而且这一层次的文化与社会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体形成什么样的主体价值体系必然受社会价值体系的影响,反过来,人又是具有能动选择的人,主体价值体系的存在决定个体对社会价值体系是否定还是肯定的态度。

也就是说,第三层次的文化与社会可以形成相互独立且相互制约的视角,因此,第三层次的文化是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概念。

二、文化社会学视角下教师文化的含义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概念是直接反映于人们实践行为的主体价值体系,其下位概念教师文化就是直接反映于教师教育实践行为的主体价值体系。

从文化社会学视角理解教师文化概念,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内涵。

第一,教师文化是文化与社会关系框架中的教师文化,要理解教师文化必须理解教师文化与教师社会规范的关系。

教师文化与教师社会规范的关系有两种基本表现,首先表现为一致关系,比如,在一个崇尚学术权威的学校等级组织中,学术权威不仅是学校管理人员的担当者或候选人,而且是教师非正式群体中的领头羊。

在这里,对学术权威的服从既是学校组织结构的要求,也是文化的要求。

此时,教师文化与教师社会规范是一致的。

其次表现为矛盾关系。

比如,按兴趣、生活品味等价值组织起来的教师群体与按学校结构组织起来的教师群体不属于同一群体,这体现了教师文化与教师社会规范的不一致。

从教师文化与教师社会规范的一致和不一致的情况中考察教师文化,既可以使我们检查教师文化受到支持或受到制约的复杂方式,又可以看出教师文化在受到支持与制约时,是如何在教师的日常生活中起作用的。

第二,教师文化是教师主动选择的价值,这一选择体现了教师主动顺应或突破社会限制的主体力量。

包括结构功能论等在内的传统社会学强调这样的观点,即社会一旦存在,就会形成一种客观力量,制约着社会中的个体。

与传统社会学不同,文化社会学拓展了传统社会学的视野,突出了文化对于社会的建构力量,由于文化是由个体主动建构形成的,所以,文化社会学强调了个体的主体力量。

从这个视角理解教师文化,不仅要关注教师文化对于教师社会规范的建构作用,更要认识到教师文化对于教师社会规范的建构作用归根结底来自教师个体的主体力量,来自教师对价值的主动选择。

教师选择了与教师社会规范一致的价值观,意味着教师主动顺应社会限制,教师选择与教师社会规范不一致的价值观,意味着教师试图突破或变革社会规范。

第三,要将教师文化看成价值体系结构,这一结构由不同层次或等级的价值所组成,且具有意义一致性。

主体面对的世界包含复杂多样的事物,主体按照它们对于自身的不同意义进行等级排列,这就决定了主体价值体系具有层次性或等级性。

由于主体要把自己所面对的对象———由各种事物所组合的世界———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尽管主体对于不同事物有不同的倾向或看法,但由这些倾向所组成的价值体系也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价值观念在不同的体系位置上,形成具有意义一致性的网络,它是解读主体生活的脉络。

教师是主体,他们面对整体的教育生活世界时也同样会形成一整套具有意义一致性的意义网络,并以此解读教育生活并指导自己的行动。

三、从文化社会学视角揭示教师文化变革的内在动力机制从文化社会学视角研究教师文化,不仅要厘清教师文化的涵义,更要揭示教师文化变革的内在动力机制。

只有揭示出教师文化变革的内在动力机制,才可能从根本上提出提升教师文化的有效策略。

文化社会学认为,文化与社会是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

在学校领域里,文化与社会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体现为教师社会规范和教师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一互动关系通过教师的角色反思与课堂教学反思实现,这一反思是形成、变革教师文化的内在动力机制。

首先,教师社会规范与教师文化的互动通过教师的角色反思实现,角色反思成为形成、变革教师文化的内在动力机制。

教师的角色反思一方面让教师体悟着角色规定,“个体间彼此互动,互相体味他人的姿态,进而从他人的观点中看到自身。

他们想像着他人如何评价他们,从中他们获得自我形象或自29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8年6月我感觉以及自我态度。

”[3](P3)另一方面,教师的角色反思也促进教师改造角色规定,实现个性化的角色表演。

“人们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发展自我态度与情感……行动者是以一种能够强化自我概念的方式表现自己的。

”[3](P51)互动是不断沿伸的持续过程,体悟与反思也总是不断沿伸的,这种不断沿伸的体悟与反思即是形成、变革教师文化的动力机制。

其次,教师社会规范与教师文化的互动体现于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对这一实践反思也是形成、变革教师文化的内在动力机制。

在课堂教学中,教材体现的是社会要求,教师的课堂诠释体现了教师文化。

社会要求与教师文化的互动体现在教师对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中。

教师反思让教师更准确把握教材内蕴的社会要求,明确教材提供的诠释空间,同时,教师反思促进教师结合自己的经验与见解、判断对教材进行何种程度以及何种方式的再创造。

教师对角色以及教材的反思激活了教师文化的发展机制,在以下两种情形下最为典型。

一种是教师面对自上而下改革的情形时,教师反思促进教师主动、系统提升自己经验,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要求;另一种情形是,当教师角色过于保守与传统、教材内容相对落后时,教师的深度反思可以启发、促进教师对角色重新定位,并主动进行创新性教育实践活动。

总之,教师对教师角色与课堂教学的持续反思正是形成、变革教师文化的内在动力机制。

教师的反思越系统、深入、成熟,变革教师文化的内在动力机制发挥的作用就越大。

四、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教师文化研究克服了应然研究立场的缺陷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教师文化研究采取实然的研究立场,这种立场克服了应然研究取向的缺陷,能更好地理解教师文化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教师文化。

教师研究一般有两种基本立场,一种是应然的立场,一种是实然的立场。

所谓应然立场,就是研究者站在社会的立场上,对教师行为进行理想化的要求和评判,即认为教师应该如何如何;所谓实然立场,就是研究者从教师所处的现实环境和具体条件出发,研究教师在此实际条件下如何得到发展或提升。

实际上,应然立场是种重要的表达角度,但如果对教师的研究全部是这个立场的话,那么,教师工作就难以得到理解,教师问题也难以彻底解决。

“对于教师的批判与期待愈是泛滥,教师自身就愈是对于这些话语里所充斥的对于教职的困惑,感到愤懑与绝望,乃至丧失了见证自身存在的话语,迷失了教师的自豪感与使命感;而教师们丧失了自身的话语,愈是沉默,对于教师的过分严酷的期待与多余时空论,便愈演愈烈,形成了恶性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