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专题-空间布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状分析
(一)现状城市结构与城市发展
永州现状城市形态为双核结构,含冷水滩和芝山两个组团,中间以零陵大道连接。上版总规主城区范围内还包括岚角山镇和接履桥镇,零陵机场位于两城区之间(图1)。
永州中心城区本在芝山,芝山古城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历来为华南地区的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至1996年撤地建市前总人口已达57.90万,以卷烟、化工、造纸等为主的工业区已形成一定规模。1938年湘桂铁路建成通车并在冷水滩区设站,给冷水滩带来较大发展,到1996年之前经济实力已与芝山不相上下,城市人口和建成区面积已高于芝山。
1995年,永州撤地改市,市政府所在地由芝山迁到冷水滩。行政机关的迁移带来了几年间冷水滩区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经济中心逐步向冷水滩转移,同时也带来了芝山区建设上的停滞不前,城区内甚至出现了相当程度的衰败迹象。虽然两区的产业发展侧重点有所不同,加上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存在一定滞后现象,但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来,双城模式加上重点发展冷水滩的战略并没有在近五年内带来冷水滩经济比重的增强,1995年冷水滩区国内生产总值占永州市的44.2%,2000年仅增加了0.2个百分点。1995年冷水滩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永州市的46.2%,2000年反降了2个百分点。同时经济发展中心的迁出、城市建设的停滞使得芝山的发展陷入了放任自流的状态。
如何对永州市的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做出一个全面而合理的判断,如何通过对现有城市的调整和改变最终实现城市综合效益上的最大回报已成为本次专题研究的最终目标和本次规划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设环境
永州四面环山,潇水湘江穿流而过的地形特征决定了城市的空间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均衡性的扩张不会成为用地增长的主要方式,有目的、有选择性的拓展应当成为城市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永州的自然因素与地质环境来看,除湘江、潇水流经区域内,尤其是在宋家洲电站建成后其上游的淹没区由于防洪、排涝以及水运问题将对城市建设造成一定影响以外,永州周边的丘陵地区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永州周边的丘陵地貌不适宜建设的可分为两
种,低缓丘陵覆盖型岩层坚硬,地形舒缓波状起伏,平整场地较困难,地基稳定性较差,在查明工程地质条件的前提下适宜各类工程建筑;高丘地形岩层较坚硬,地形起伏大,沟谷窄小,平整场地十分困难,交通不便,存在滑坡、崩塌、岩溶等各种工程地质灾害,适宜一般建筑。以上地貌均为三类建筑场地区,占了永州丘陵地貌的绝大部分,开发建设需要较大成本,不宜用作城市建设用地。
从永州市用地评价图可以看出(图2),永州市周边的一、二类用地主要分布在芝山的东部,紧靠冷水滩城区的东南部、西部、北部,芝冷两区之间靠近湘江的带状区域,上岭桥一带以及接履桥东北部。从三类用地的分布来看,冷水滩东岸向东发展的势头已经受到地质条件的限制,芝冷两区之间湘江西岸的一二类用地被压缩在一条狭窄的带状区域以内,芝山北部包含萍洲开发区存在部分三类用地,芝山南部的扩展也要付出较大代价。
由于零陵机场位于芝冷两区之间,起降方向基本正对两城区,为两区和中间地带建设带来一定限制。零陵机场属海军一级永备机场,按4C级机场标准建设。机场侧净空区4000米范围内不能有高于45米障碍物,端净空区在10公里范围内不能有高于150米的障碍物。对区域的土地开发强度方面将会造成一定影响。
永州市的建设用地后备资源较大,选择面较宽,现状建设用地32平方公里左右,周边可建设用地总量在110平方公里以上,耕地分布比较平均,占总用地的20—30%左右。水资源总量较大,地区环境容量能够满足城市人口和用地长期增长的需求。
图1:主城区用地现状图
图2:主城区用地评价图
二、前版总规用地发展方向判断解析
从前版规划所做的分析判断来看,永州市最终理想的结构模型并非为人们谈论较多的双核结构而是三足鼎立外加两点的多核结构。前版规划认为永州市的发展应当控制住冷水滩、芝山两大组团间的联系地带,在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两大组团的发展趋向饱和,应当重点发展以上岭桥为主的第三大组团。针对上版规划对城市发展方向判断的分析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特点:
(一)以城市基础设施(主要是零陵大道和火车站)的运行保障决定城市发展的最终结构;指出了城市历史是城市形态发展的基础,城市形态的发展要处理好保护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建设的关系;
(二)对现状地理条件进行了细致的打分评价,并认为城市形态的发展首先向一类用地发展,其次向二类用地发展,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才利用三类用地;
(三)对永州的交通运输条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
(四)在地理条件和交通条件分析之后指出城市经济直接影响城市规模、用地结构、运输布局等,并对城市形态产生重要影响。同时根据“九五”期间的经济发展速度得出今后十五年永州将持续快速发展的结论,并据此判断永州的城市形态处于快速扩展期,2015年城市人口和用地将翻一番多;
(五)指出城市规划是国家干预城市建设的有效手段,规划应当控制城市向交通节点和高产农田发展;
(六)根据不同的城市人口规模确定了不同时期的城市形态。
而它在分析方法上的问题体现在:
(一)缺乏对用地发展各方面影响因素的系统评价与权重研究;
(二)对经济影响的分析停留在了规模发展的量化上,而没有对城市扩展的内在动力以及产业发展对用地方向、结构的选择要求上提出更深入的看法;
(三)根据城市人口规模的发展阶段来确定城市形态的方法过分理想化和模式化,缺乏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实际上城市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演进过程,存在着运动性和不均衡性,以人口规模决定割裂的发展时序和城市形态的方法缺乏理论和实践操作上的基础。
(四)忽略了跨越模式对一定规模城市发展的利弊影响分析;
(五)现状评价较为粗糙,分类标准值得商榷,以至于过高估计了现状城市规模和绿地指标;
(六)忽略了作为永州发展用地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组团间联系地带的定位和性质研究;
前版规划对于用地发展方向的判断分析因素比较重视地质条件和交通区位的分析研究,事实上,地质条件和交通状况虽然是影响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城市规模达到一定水平的条件下往往不太可能成为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动力,常常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和成本因素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地质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意味着城市发展成本上投入的加大,但如果处理得当,必要的投入同样可能在短期内换来巨额的回报以及城市发展上的重大机遇和快速升级,以基础设施的保障确定发展方向的研究方式无疑是规划手段与目标不分、过程代替结论的方法论研究产物。判断城市发展方向离不开对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分析,离不开经济发展规律、城市发展规律以及管理实施规律的引用与论证,离不开以实现综合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价值观认识与手段上的平衡,并以此最终影响总体规划的编制和成果的实施。
图3:96版总体规划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