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及免疫学

名词解释

1.免疫: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在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非特异性免疫: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卫机制。

3.特异性免疫:人体免疫系统中免疫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等非己物质进行识别,进而增殖与分化,产生免疫效应,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能力。

4.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

5.补体:存在于新鲜血清中的一种不耐热的成分,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由于这种因子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

6正免疫应答:机体免疫细胞识别抗体后,被诱导活化,增殖和分化并产生免疫效应物清除抗原性异物。

7.抗原:能与TCR/BCR结合,启动免疫应答,产物与体内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8.(表位)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集团。

9.(变态反应)超敏反应:当机体受同一抗原再次刺激时,机体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10.病原生物学:是研究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性及与机体和走位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

11.细胞壁:位于细菌细胞最外层,紧贴在细胞膜外,是一种无色透明有弹性的结构。

12,细胞质:是无色有名胶状五,基本成分是水、蛋白质、脂类、核酸及少量糖和无机盐,为新陈代谢的场所。

13.核质:有染色体的功能,控制各种遗传性状,没有核膜,核仁和有丝分裂器。

14.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控制某些遗传性状。

15.核糖体:化学成分为DNA和蛋白质。

16,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绕一层黏液性物质,当厚度>0.2μm,边界明显,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

17.鞭毛:某些细菌菌体表面附着有细长呈波状弯曲的细丝物。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18.芽胞:某些细菌菌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细胞质托收浓缩,在菌体内形成多层膜状结构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19.菌毛:某些细菌菌体表面遍布些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的丝状物。

20.菌落: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后形成的肉眼观的细菌集团。

21.骨髓:是人类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也是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发源地。

22.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23.免疫细胞:泛指所有参加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细胞。

24.免疫球蛋白:泛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和模型,前者在血清中,发挥免疫功能;后者主要存在于B细胞膜上。

25.抗体: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性,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球能的球蛋白。

26.单克隆抗体:只识别一种抗原表现的具有高度特异性的抗体。

27.免疫应答:机体受抗原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物质的识别,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物质发挥特异性免疫效应的全过程。

选择题1.免疫的概念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能力】

2.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3.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监视、免疫稳定、免疫防御】

4.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是【胸腺和骨髓】

5.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胸腺】

6.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骨髓】

7.免疫细胞的发源地是【骨髓】

8.在淋巴结的滤泡和生发中心中大量存在【B淋巴细胞】

9.在淋巴结的生发中心周围和深皮质区存在【T淋巴细胞】

10.在脾脏的白髓中存在【T淋巴细胞】

11.在脾脏的髓素中存在【B淋巴细胞】

12,产生和分泌大量免疫球蛋白【B淋巴细胞】

13.在胸腺中分化成熟的淋巴细胞是【T淋巴细胞】

14.在骨髓中分化成熟的淋巴细胞是【B淋巴细胞】

15.外周免疫器官包括【脾脏、淋巴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16,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腔上囊】

17.淋巴结的免疫功能包括【成熟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滤过和清除异物;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的再循环】18.胸腺的免疫功能包括【建立免疫耐受的场所;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屏障作用】

19.ADCC具有的特点【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是非特异的;特异性抗体与靶细胞结合;细胞和吞噬细胞在抗体介导下杀伤靶细胞】

20.补体生物学功能包括【溶细胞作用;调理作用;炎症介质作用;免疫调节作用】

21.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是【参与免疫应答;诱导细胞凋亡;参与免疫调节;刺激造血;抗菌抗病素】

22.巨噬细胞具有【调节作用、ADCC】

23.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M】

24.再次体液免疫应答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G】

25.制备细菌培养基必须做到的是【营养足够;合适气体;合适的酸碱度;绝对无菌】

26.内毒素对机体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有【发热、感染性休克、DIC、微循环障碍】

27.关于干扰素的作用【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

28.结核杆菌耐干燥的原因与【脂质】有关

29.下列免疫现象对结核杆菌来说哪项不存在【B】 A.细胞免疫和迟发超敏反应同时存在 B.产生的抗体对结核杆菌有杀菌作用 C.抗体感染后或接种过疫苗,结核菌素试验呈现阳性反应 D.机体感染后为有菌免疫 E.以细胞免疫为主

30.那种情况下不属于结核菌素试验假阴性范畴【C】 A.全身严重结核菌感染,如粟粒性肺结核 B.细胞免疫缺陷 C.接种卡介秒失败 D.大量使用免疫一致后 E.AIDS病人

31.诊断斑疹伤寒应选择的检查是【抗“O”试验】

32.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疾病是【剥脱性皮炎】

33.肉毒梭菌食物中毒能表现【末梢神经麻痹】

34.肥达反应效果,H凝集效价超过正常值,O凝集效价低于正常值应

诊断【接种过伤寒菌苗或回忆反应】

35.肥达反应效果,O凝集效价超过正常值,H凝集效价低于正常值应诊断【不是肠热症】

36.肥达反应效果,甲型副伤寒H凝集效价超过正常值应诊断【副伤寒】

37.肥达反应效果,H、O凝集效价均超过正常值应诊断【伤寒】

38.痢疾杆菌引起的主要症状是【里急后重】

39.埃希菌属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

40.能引起泌尿系统化脓性炎症的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

41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是【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

42.能产生嗜神经毒素的细菌是【肉毒杆菌】

43.能用类毒素进行人工自动免疫的是【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

44.能通过消化道感染的细菌是【与绿脓杆菌、伤寒杆菌无关】

45.可通过皮肤消化道感染的细菌是【炭疽杆菌、布鲁菌】

46.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的细菌是【鼠疫杆菌、布鲁菌】

47.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疾病有【猩红热、风湿热、肾小球肾炎、蜂窝组织炎】

48.华裔伤寒病时发病第三周做哪些检查【粪便培养、肥大反应、骨髓培养】

49.幽门螺旋杆菌主要生化反应特点是【不发酵糖类、尿素酶试验阳性】

50.能引起化脓性炎症的革兰阴性菌有【脑膜炎球菌、产黑色素杆菌、韦荣菌属】

28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是【调理作用】

29在局部感染中起主要作用的抗体【sIgA】

30.免疫接种后首先产生抗体是【IgM】

31.3~6个月婴儿易患呼吸道感染主要是因为【sIgA】不足

32.介导ADCC的主要细胞是【NK细胞】

33.能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IgE】

34.CD分子在【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血小板】

35.具有细胞毒作用的淋巴细胞是【Tc细胞和NK细胞】

36.产生穿孔素、粒酶等细胞毒物质以及抗肿瘤的是【CD8+T细胞】

37.产生多种CK并能辅助B细胞形成抗体的是【CD4+T细胞】

38.产生抗体的细胞【B淋巴细胞】

39.NK细胞通过ADCC杀伤靶细胞【需补体介导】

40.NK细胞具有【调节作用、ADCC】

41.“专职APC”包括【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42.抗原必需具备的基本特性是【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

43.不需抗原刺激,直接杀伤靶细胞的是【NK细胞】

44.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反应原性】

45.T淋巴细胞杀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有特异性、无特异性】

46.抗体的作用机制有【中和作用、调理作用、激活抗体、ADCC、清除细胞外微生物的作用】

47.免疫应答的类型有【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正免疫应答、负免疫应答】

48.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血清病】

49.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理是【补体依赖的细胞毒】

50.一次大量注射抗毒素血清(马血清)可引起【Ⅰ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

51.激活补体可参与【Ⅱ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

52.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的细胞或分子是【巨噬细胞、NK细胞、补体】

53.结构与维持细菌形态有关【细胞壁】

54.G+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

55.细菌内毒素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56.细菌的结构中与其侵袭力有关的是【普通菌毛】

57.细菌外毒素的特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A毒性作用强B化学本质属蛋白质C耐热较稳定D经脱毒可制成类毒素E可以起特殊临床症状

58.被称为扩散因子的侵袭性酶是指【透明质酸酶】

59.与细菌黏附作用有关的结构有【普通菌毛】

60.细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称为【败血症】

61与细菌的运动有关【鞭毛】

62.与细菌质粒转移有关【芽孢】

63.可抵抗吞噬细胞吞噬【荚膜】

64.与细菌染色反应性有关【细胞壁】

65.是细菌生存的内环境【细胞质】

66.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共有的成分【黏肽】

67.革兰阳性菌特有的成分【磷壁酸】

68.革兰阴性菌特有的成分【外膜】

69.细菌的休眠阶段【芽胞】

70.可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荚膜】

71.只能观察细菌的大小、形态及排列、无鉴别意义【单染色法】

72.观察细菌的动力及生活状态【悬清法】

73.杀死物体上包括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灭菌】

74.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防腐】

75.致病菌突破防御功能,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侵袭力】

76.细菌引起感染的性能【致病性】

77.致病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毒力】

78.主要由G—菌产生【细菌内毒素】

79.可经0.3%~0.4%甲醛液脱毒【细菌外毒素】

80.破伤风杆菌产生的外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

81.病原菌不入血,所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外毒素血症】

82.病原菌由局部入血,但未在血中生长繁殖,随血流到达适宜部位后而繁殖而致病【脓毒血症】细菌的致病物质。

83.荚膜【抗吞噬和阻碍体流中杀菌物质的作用】

84.细菌全身感染包括【败血症:病原菌不入血,但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引起特殊毒性病状;毒血症:病原菌入血,但在血中未进行生长繁殖,随血流到达适宜部位后繁殖而致病】。

85.细菌侵入血流引起的全身感染可以有【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86.利用抗体致敏SPA阳性菌,检查微生物抗原的试验方法称为【协同凝集试验】

87.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杀白细胞素,只要可杀伤【中性粒细胞和吞噬细胞】

88.链球菌溶血素O所具备的【抗原性强;能破坏白细胞和血小板;对心肌有急性毒性作用;不稳定,易氧化】

89肥达试验是一种【定量凝集试验】

90.肥达试验的结果H 1:640 O 1:320 ,甲型副伤寒1:40,乙型副伤寒1:40。应诊断【伤寒】

91.关于大肠杆菌哪项是错误的【A】A.荚膜构成细菌的侵袭力B.是条件致病菌 C.某些大肠杆菌能产生肠毒素 D.肠道外感染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 E.是周鞭毛菌

92.关于霍乱菌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B】A.肠毒素可是肠粘膜分泌功能增强 B.引起肠黏膜溃疡,出现黏液脓血便 C.由于严重丢失水分,可造成电解质紊乱和严重脱水 D.通过污水和食物经消化道感染E.局部黏膜产生的IgA发挥免疫作用

93.下列哪种生化反应是空肠弯曲菌不具备的【A】A.发酵乳糖B.不发酵葡萄糖 C.VP试验阴性D.甲基红试验阴性 E.氧化酶阳性

94.哪种原因不是幽门螺杆菌致病的因素【D】A.能分解尿素产氨中和胃酸,导致胃酸减少,有利于细菌繁殖 B.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触酶,能阻止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C.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氨和多糖等介导局部黏膜损伤 D.细菌直接侵入肠黏膜,在局部生长繁殖,导致了局部组织损伤 E.能产生空泡毒素诱导上皮细胞损伤,并与尿毒酶等共同作用促进炎症反应

95.用抗菌素治疗破伤风的目的是【中和血液中游离的外毒素】

96.布鲁菌感染机体后能引起波浪热型,其原因是【为细胞内寄生菌,反复形成菌血症所致】

97.鼠疫杆菌不具备的抗原是【B】A. F1抗原B. M抗原C. V/W抗原 D. 外膜蛋白抗原E. T抗原

98.下列组合中哪项是错误的【C】A.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能引起肾小球肾炎---属于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B.产气荚膜梭菌---是厌氧芽胞梭菌---可引起食物中毒 C.结核杆菌---抗酸染色呈红色---故为革兰阴性菌 D.绿脓杆菌---为革兰阴性菌---能产生可溶性绿色色素 E.大肠杆菌---是条件致病菌---肠外感染时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

99.能产生自溶酶的细菌是【脑膜炎球菌】

100.链球菌能产生【溶血素O、S】

101.能引起霍乱的细菌是【V.Cholera】

102.肺炎球菌能【被胆汁溶解】

103.伤寒杆菌主要致病物质是【内毒素】

104.痢疾志智菌能产生【外毒素】

105.志贺菌属能【分解葡萄糖】

106.能分解乳糖的是【大肠杆菌】

107.兼性厌氧菌的感染属于【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

108.培养时能产生“汹涌发酵”的细菌是【产气荚膜梭菌】

109.有荚膜和菌毛的细菌是【脆弱类杆菌】

110.白喉杆菌能产生【异染颗粒、外毒素】

111.肉毒梭菌能产生【外毒素】

112.产生的毒素能造成组织严重坏死的是【白喉杆菌、破伤风梭菌皆不是】

113属于细胞内寄生菌的是【结核杆菌、麻风杆菌】

114.能引起化脓性炎症的细菌是【绿脓杆菌、流感杆菌】

115.致病过程与超敏反应无关的细菌是【炭疽杆菌】

116.可通过鼠蚤进行传播的细菌是【鼠疫杆菌】

117.可通过接触带菌家畜被感染的细菌是【布鲁菌】

116厌氧芽胞杆菌的共同特点是【革兰阳性大杆菌、有芽胞具有很强的抵抗力、产生强烈外毒素、厌氧环境生长】

117.关于流感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一起培养能形成卫星现象,主要引起急性化脓性炎症,寂寞构成细菌的侵袭力】

填空

1.免疫应答的类型有【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3.根据Ig重链抗原性的不同,可将Ig分为【IgG】【IgM】【IgA】【IgD】【IgE】

4.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全过程【识别阶段】【增生分化阶段】【效应阶段】

5.细菌按其基本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三类

6.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芽胞、菌毛】

7.细菌特殊结构中对外界环境抵抗力最强的是【芽胞】,临床上常以杀灭【芽胞】作为灭菌的指标

8.细菌的加膜具有【抗吞噬】作用,普通菌毛具有【黏附】作用,他们都是构成细菌侵袭力的主要因素

9.细菌所需的营养物质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类、生长因子】

10.细菌的合成性代谢产物有【热原质、细菌素、抗生素、维生素、色素、毒素、侵袭性酶】

11.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包括【生物拮抗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作用】

12,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基础有【侵袭力】和平【毒素】,构成侵袭力的物质基础是【荚膜、黏附素、侵袭性物质】

13.与细菌黏附作用有关的结构有【菌毛】,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细菌结构有【荚膜】

14.细菌的侵袭力是指其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在体内额【定植、繁殖、扩散】

15细菌的侵袭性酶类包括【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血浆凝固素酶】

16.外毒素的毒性【作用强】,对组织细胞有【选择性】毒害作用,按作用机理不同可将其分为【细胞毒素、神经毒素、肠毒素】

17.细胞常见变异现象有【菌落、形态与结构、毒力、耐药性】

18.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致病物质有【凝固酶、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六种,其中主要致病物质是【凝固酶】

19.用于鉴别甲型链球菌和肺炎球菌常用的方法有【聚糖分解试验】和【胆汁溶菌试验】,其中最有意义的是【胆汁溶菌试验】

20脑膜炎球菌抗原主要有【荚膜多糖抗原、外膜蛋白型特异性抗原、脂多糖抗原、核蛋白抗原】四种

21.志贺菌根据抗原构造不同可分为【痢疾志贺菌、宋内志贺菌、褔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四群,我国常见的是【宋内志贺菌、褔氏志贺菌】

22.绿脓杆菌能产生多种致病物质,主要有【内毒素(LPS)、外毒素

A、弹性蛋白酶、磷脂酶C、绿脓菌素】

23.免疫球蛋白分子事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肽结构。

24.具有ADCC作用的细胞有【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中性粒细胞】

25.补体主要由【干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其中【C3】含量在血清中最高

26.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作用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

27.NK细胞的主要生物学作用包括【细胞毒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

28.按表达【NHC】的方式,APC可分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和【专职抗原提呈细胞】

29.肥大细胞表面,有IgE的高亲和力受体,可与【IgE】结合而被激活、黏膜下的肥大细胞是【Ⅰ型超敏反应】重要介导者。

30.牛抗原必须结合在相同【蛋白质载体】上才能产生【抗半抗原抗体】,此现象为载体效应。

31.作为完全抗原,通常是指大分子物质,分子量越【大】,抗原决定簇越【多】,该物质的【抗原性】越强

32.B细胞可增值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

33. Ⅱ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

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34. Ⅲ型超敏反应是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和【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和在【血小板】、【嗜碱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血管炎性反应】和组织损伤

35.人工主动免疫输入机体的物质是【抗原】,免疫力产生时间【较慢】,维持时间【较长】,主要用途为【预防】;人工被动免疫是指用人工方式输入【抗体】,免疫力产生时间【立即】,维持时间【较短】,主要用途【诊疗和紧急预防】

36.G+菌和G—菌细胞壁结构的主要区别在于【肽聚糖含量及结构】、【有无外膜】和【有无磷壁酸】

37.细菌生长繁盛的条件是【营养物质】、【酸碱度】、【温度】和【气体】

38.细菌的常见变异现象有【菌落】、【形态与结构】、【毒力】、【耐药性】变异

39.LPS的生物学活性包括【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中毒性休克】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40.临床常见的全身性感染包括【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和【内毒素血症】

41.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的主要区别在于【肽聚糖含量及结构】、【有无外膜】和【有无磷壁酸】

42.细菌的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普通菌毛具有【黏附】作用,他们都是构成细菌侵袭力的主要因素

43.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是【营养物质】、【酸碱度】、【温度】和【气体】

44.细菌所需的营养物质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类】和【生长因子】

45.与细菌黏附作用有关的结构有【菌毛】,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细菌结构有【荚膜】

46.细菌的侵袭力是指其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由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47.外毒素的毒性作用强,对组织细胞有选择性毒害作用爱作用机理不同可将其分为【细胞毒素】、【神经毒素】和【肠毒素】三类

48.典型大肠杆菌的IMViC实验结果是【+】【+】【—】【—】

49.机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特点是以【有菌】免疫为主,当结核杆菌感染机体时与迟发反应同时存在,机体对结核杆菌是否有免疫力常用【结核菌素试验】来检测。

问答题

1.简述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作用

答:非特异性免疫-----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局部细胞分泌抑菌和杀菌作用;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等对病原微生物及病毒感染靶细胞的杀伤作用;血液和体液中的补体,溶菌酶,细胞因子等生物学作用。

特异性免疫-----在最终清除病原微生物促进疾病治愈及防止再感染中起主要作用

2.淋巴结和脾脏各有那些功能?

答:淋巴结的功能----T、B淋巴细胞居留与接触抗原的场所;过滤作用;参与淋巴细胞的再循环

脾脏的功能----滤血作用;各类免疫细胞居住的场所;合成免疫活性物质的场所3.简述胸腺有哪些功能?

答: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建立免疫耐受的场所;屏障作用4.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包括哪些?

答: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激活补体;结合细胞表面Fc受体;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

5.五种免疫球蛋白各有哪些功能特征?

(1)IgG:能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中和毒素和病毒,它是抗菌、抗毒素和抗病毒的主要抗体。

(2)IgM:杀菌、溶菌、促吞噬、激活补体以及凝集作用。

(3)IgA:阻止病原体在局部黏附,发挥调理吞噬、中和病毒、中和毒素的作用,是黏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

(5)IgE:对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有特殊的亲和性。

6.简述单核/巨噬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答:抗原提呈;由PRR、Fc受体、补体受体等介导的吞噬作用;通过分泌生物活性物质进行炎症调节作用;对创伤或炎症所致组织损伤的修复作用

7.简述免疫耐受性的临床意义

答:由于免疫耐受的诱导,维持和破坏将会产生某些临床疾病,且会使一些疾病进一步恶化,但也可是某些疾病转归。如通过诱导和维持免疫耐受,可防止超敏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病以及移植物排斥反应。如果终止免疫耐受,可激发机体针对感染性病原体肿瘤的免疫应答,从而有利于病原体的清除和肿瘤的防治。

8.何为机体免疫调节,包括了哪几方面的调节作用?

机体免疫调节:指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系统内部各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相互促进和制约,构成正负作用的网络结构,并在遗传基因控制下完成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使免疫应答维持在一个适合的强度。

免疫调节包括:抗原抗体核抗体成分的调节;免疫细胞的调节;独特型网络的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

9.简述Ⅰ型超敏反应发病机理

答:IgE的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结合,Fab段与变应原特异性结合,使细胞活性化、释放产生生物活性的介质,导致效应器官功能紊乱

10. .简述Ⅱ型超敏反应发病机理

答: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后,通过激活补体、调理作用和ADCC 作用破坏靶细胞

11. .简述Ⅲ型超敏反应发病机理

答: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基底膜,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导致组织损伤

12. .简述Ⅳ型超敏反应发病机理

答:致敏的T细胞再次接触抗原所导致的细胞免疫效应,表现为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13.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答: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自身抗体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所致。自身抗体作用;免疫复合物作用;T细胞的作用;巨噬细胞、NK细胞。

14.简述细菌荚膜的定义,形成条件及医学意义。

答:某些细菌在生活过程中向细胞壁外分泌的一层黏性、胶冻状物质,为荚膜。其化学成分是多糖或多肽。在人与动物体内既含有丰富血清的培养基中容易形成。能保护细菌,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作用,使细胞免受补体溶菌酶等杀菌物质的损伤,进入人体不易被杀灭。

15.试述内外毒素主要区别

16.细菌感染的方式与途径有哪些?请各举一例

答:细菌感染的方式与途径主要有:呼吸道感染---肺结核、白喉;消化道感染----伤寒、菌痢;创伤感染----破伤风;接触感染----淋病;节肢动物叮咬感染---鼠疫;多途径感染---结核病。

1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如何进行微生物检查?说明其防治原则

(一)微生物学检查:1.直接涂片镜检:采取病人的脑脊液、血液或刺破瘀斑取其渗出液查菌、2.分离培养与鉴定:进行生化反应或血清凝集试验鉴定、3.进行快速试验

(二)防治原则:可接种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菌苗进行特异性预防。

18.简述肠热症发病机理和防治原则

(一)发病机理:1.肠热症病原菌: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2.传播途径传播3.进入小肠,细菌在吞噬细胞内生长繁殖4释放内毒素。(二)防治原则:加强饮水、食品等的卫生监督管理,切段传播途径19.肠热症病人如何采集标本进行检查,怎么分析判断肥大反应结果?标本采集:取血查抗体即肥大反应。1.因隐形感染或其他沙门菌的交叉感染,正常人体内有少量抗体。2.动态观察。3.O抗体和H抗体的诊断意义:O抗体和H抗体效价均超过正常值,则伤寒与副伤寒可能性大,若O高H低。

20.志贺菌属能产生哪些致病物质,所致病有几种类型,如何防治?(一)致病物质:志贺菌菌毛构成侵袭力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1.侵袭力;2.内毒素;3.外毒素。

(二)所致疾病:急性菌痢;慢性菌痢;中毒性痢疾。

(三)防治原则:控制传染源,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

21.霍乱弧菌主要能产生哪些致病物质,主要疾病特点是什么?

答:(一)致病物质:侵袭力;霍乱肠毒素

(二)疾病特点:传染源为病人和恢复期带菌者。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感染。致死原因主要是炎症脱水,引起水和电解质紊乱,发生酸中毒,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和休克而死亡。

22.简述气性坏疽发病机理及防治原则

[一]发病机理:1.致病条件: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芽胞发芽繁殖2.产生多种毒素和酶3.细菌分解组织中糖类,产生大量的气体,造成组织气肿,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

[二]防治原则:及时清创扩创,用双氧水冲洗处理伤口,切除坏死组织,用大剂量抗生素杀灭病菌和混合感染的其他细菌。23百日咳杆菌能产生哪些致病物质,其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

[一]致病物质:包括荚膜、菌毛、内毒素及多种毒素。

百日咳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二]防治原则:接种白百破三联疫苗(DPT)是特异性预防方法。

24.简述布鲁菌发病机理、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一]发病机理:荚膜和酶构成了其侵袭力,使细菌通过完整皮肤黏膜进入宿主体内并在细胞内大量繁殖。机体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表现为带菌免疫,主要发挥抗体的调理作用。

[二]微生物学检查:分离与鉴定;血清学诊断;皮肤实验

[三]防治原则:控制和消灭布鲁菌病家畜、切断各种可能的传播途径有助于控制布鲁菌病。

细菌壁的功能:维持细菌固有形态;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与细胞膜共同参与菌体内外物质交换;决定酶体的抗原性;某些成分与致病性有关

细菌的培养---液体培养基(研磨接种法);固体培养基(棋格划线法);半固体培养基(垂直穿刺法)

细菌的基因型变异:细菌毒的变异;耐药性变异

细菌的表现变异:形态变异;结构变异,酶活性变异

巨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识别、清除病原体;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加工提出抗原;分泌细胞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的生物学作用:抗肿瘤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抗病毒作用;促炎症反应;致热作用;引起恶病质

补体系统激活的途径:经典激活途径;MBI激活途径;旁路途径。在发挥抗感染作用过程中,最先发挥作用的是旁路途径和MBI途径,最后才是经典途径。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异物性——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核心条件;大分子物质——分子质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微生物分【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

细菌的繁殖规律:生长曲线四期:迟缓期—短暂的适应过程;对数期—直线上升;稳定期—平坦阶段;衰亡期—活菌期与拍样时间成正比,生理活动区于停滞

医学科学中的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

医学科学中的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医学科学中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的重要性 免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是医学科学中重要的两个分支。免疫学 研究机体对抗外来病原微生物的方式,病原微生物学则研究各种 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及其传播、防治等。这两个分支在医学 科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人类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治疗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一门学科,其中包括了两种免疫 反应: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先天免疫是人体固有的免疫系统,它能够通过非特异性途径消灭入侵体内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获得性免疫则是经过体内抗原的加工与呈递而获得的免疫能力。 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的防御和维持内环境的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旦免疫功能紊乱,就会导致免疫系统失衡,从而造成各种免疫 相关的疾病。 病原微生物学是研究传染病发生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动态分 布和感染机理的学科。不同的传染病是由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如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研究这些病原微生物的特 性和行为习性,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通

过深入了解这些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我们可以开发出更为有效和精准的抗病方法,提高治疗成功率。 在医学科学中,免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密不可分。免疫系统是人体对付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主要方式,而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则影响着免疫系统的应对。因此,免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医学治疗和健康促进有着非常大的贡献。 因为免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涉及到人体内部微观机制的探究,所以科学家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经历在研究这个领域。免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的发展非常迅速,也带来了许多揭示机体免疫系统的新技术和疾病治疗的新方法。 例如,近年来免疫检测技术迅猛发展,可以进行多核苷酸酶链反应等高灵敏、高特异性的检测。在核酸检测方面,目前已经应用到新冠肺炎检测中,在病情监测和诊断确认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毒素疫苗、DNA疫苗、胶体金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等也应运而生,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总之,免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是医学科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分支。通过不断深入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免疫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重点3篇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第一篇:免疫学复习重点 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在机体抵御病 原微生物感染、误差和肿瘤等方面作用的学科。以下是免疫学的复习重点: 1. 感染免疫的产生和分类: 感染免疫是指在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后所产生的免疫反 应和免疫记忆。感染免疫可分为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 2. 免疫细胞的基本类型: 免疫细胞分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两类。B淋巴细胞主要产生抗体,T淋巴细胞则包括T辅助细胞、T杀伤细胞、T 调节细胞等多个亚群。 3. 免疫反应的机制: 免疫反应主要包括抗原递呈、淋巴细胞活化、细胞因子 产生、免疫效应器官发挥作用等几个步骤。 4. 免疫调节的类型: 免疫调节可分为正向调节和负向调节两类。正向调节有 助于增强免疫反应,而负向调节则有助于抑制免疫反应。 5. 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疾病。 常见的免疫缺陷病包括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免疫复合物病等。 第二篇:病原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病原微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生长繁殖、

致病和防治的学科。以下是病原微生物学的复习重点: 1.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病原微生物可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几类。 不同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对人体的损害程度和机制不同。 2.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 病原微生物致病的基本机制包括:侵入宿主、生长繁殖、产生病毒素或毒素、释放代谢物及构成免疫复合物等几个方面。 3. 诊断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方法: 常用的诊断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方法包括菌落计数法、血 清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等几种。 4. 病原微生物的防治: 病原微生物的防治主要包括预防和治疗两种方式。预防 包括加强卫生和健康教育、注射疫苗等措施,治疗则包括使用药物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方式。 5. 热带病: 热带病是指在热带地区多发,由寄生虫、细菌、病毒等 引起的疾病。常见的热带病有疟疾、霍乱、肝炎等。 第三篇: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的交叉复习重点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紧密相关,两者在防治疾病中起 着重要作用。以下是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的交叉复习重点: 1. 抗原: 抗原是免疫系统识别病原微生物的关键,同时也是免疫 系统异常反应的诱发因子。病原微生物的抗原性质直接影响到机体针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反应。 2. 免疫反应和病原微生物感染: 免疫反应在抗击病原微生物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接触 病原微生物后,机体的天然免疫系统会先行开启应对,然后再

生物学中的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

生物学中的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引言 生物学中的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是一个重要且广泛研究的领域。病原微生物是引起疾病的微生物,而免疫学则是研究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反应。本教案将从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传播途径、致病机制以及机体的免疫防御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可以根据形态、代谢方式和致病特性进行分类。病毒则是非细胞的微生物,其遗传物质包裹在蛋白质外壳内。真菌包括酵母菌和霉菌等,寄生虫则是一类多细胞生物,依赖于宿主生物进行生活。 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 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媒介传播等。空气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空气中的微粒悬浮传播,如风疹、麻疹等。飞沫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接触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如手部接触、共用物品等。媒介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生物媒介传播,如蚊虫传播的疾病等。 三、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 病原微生物通过多种途径引起疾病。其中,细菌可以通过产生毒素、侵袭宿主细胞和干扰宿主免疫系统等方式导致疾病。病毒则依赖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感染宿主细胞后会破坏细胞结构和功能。真菌和寄生虫则通过侵袭宿主组织和干扰宿主免疫系统等方式引起疾病。 四、机体的免疫防御

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的免疫防御主要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方面。先 天免疫是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粘膜、巨噬细胞和天然杀伤细胞等。获得性免疫则是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的第二道防线,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主要由T细胞和B细胞介导,而体液免疫则主要由抗体介导。五、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意义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了解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传播途径和致病机制,可以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同时,研究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有助于开发新的免疫治疗方法和疫苗。 结论 生物学中的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研究领域。通过对病原微 生物的分类、传播途径和致病机制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机制。同时,研究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之间的关系,为人类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

第一章免疫学绪论 1.免疫学概述 免疫是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的过程。 免疫的三个功能:防御、自稳、监视 免疫类型: 固有性免疫 又称天然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特点: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免疫记忆 适应性免疫 又称获得性免疫 特点: 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免疫记忆 2.免疫器官与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 骨髓功能: 1)骨髓是成人各类血细胞(包括免疫细胞)的发 源地 2)骨髓是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 3)骨髓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 胸腺功能: 1)胸腺是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主要器 官 2)胸腺是自身免疫耐受和维持的重要器官 3)免疫调节作用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功能: 1)执行黏膜局部免疫功能 2)分泌SIgA 第二章抗原 1.抗原的概念和性能 抗原(Ag)是指能与T/B细胞的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使其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效应淋巴细胞/抗体),并能与之特异性的结合的物质。抗原有两个性能,即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抗原性)。 免疫原性指抗原特异性激活免疫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的性能。 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半抗原:即不完全抗原,无免疫原性,只有抗原性的物质。 抗原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其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AD)。 抗原通过表位与T/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激活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抗原也借抗原表位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 表位的化学组成和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不同抗原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表位,这些抗原可互称为共同抗原。 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1)异物性 2)理化性质(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 3)分子构象及易接近性 4)遗传因素 5)年龄、性别及健康状态3.抗原的分类 异嗜性抗原是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不 同种属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 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是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时 无需Th细胞辅助的抗原。 4.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激活物 佐剂指先于抗原或同时与抗原注入体内,可增强机 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程度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 质。 第三章免疫分子 1.免疫球蛋白 抗体(Ab)是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 胞所产生的球蛋白,主要分布于血清等体液中,通 过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介导体液免疫效应。 免疫球蛋白(Ig)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 体相似的活性球蛋白。 Ig分为膜型和分泌型两种类型。膜型免疫球蛋白(m Ig)分布于B细胞表面,即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 (BCR);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 Ig)存在于血清和 组织液等体液中,即通常所指的抗体。 免疫球蛋白单体由四条肽链组成,包括两条相同的 重链(H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L链),各肽链由 数量不等的二硫键链接。 在Ig的H链和L链近N端约110个氨基酸残基的区 域内,其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称可变区(V区) VL和VH内各含三个氨基酸序列变化非常大的区域, 称为高变区(HVR)。该区即为与抗原表位互补结合 之部位,又称互补决定区(CDR)。 VH和VL的6个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 位,结合一个抗原表位。 Ig近C端L链的1/2及H链的3/4或4/5区域内, 氨基酸序列现对稳定,称为恒定区(C区)。 木瓜蛋白酶可使Ig在铰链区水解成两个Fab段和一 个Fc段。 免疫球蛋白(Ab)的生物学功能: 1)中和作用 2)激活补体 3)结合具有Fc受体(FcR)细胞介导的生物学功 能(调理作用、ADCC作用、介导Ⅰ型超敏反 应) 4)跨细胞输送作用 5)免疫调节作用 IgG: 1)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 2)是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最主要抗体 3)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可跨胎盘转 运,从母体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为新生儿提 供被动的免疫保护 IgM 1)多为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 2)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胚 胎晚期就能产生,脐带血IgM增高提示胎儿有 宫内感染 3)是初次免疫应答中出现最早的抗体 4)是体液免疫尤其是初次应答中重要的效应分子 IgA 1)是局部黏膜免疫的主要效应抗体 2)婴儿可从母亲初乳中获得sIgA,是一种重要 的天然被动免疫 IgE 1)IgE诱导Ⅰ型超敏反应 2)发挥抗寄生虫免疫作用 IgD 1)mIgD表达于B淋巴细胞表面,为BCR的另一 种类型,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 单克隆抗体(mAb)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杂交瘤产生 的只识别抗原分子某一特定表位的特异性抗体,也 称第二代抗体。具有结构高度均一、纯度高、特异 性强和效价高等特点。 2.补体系统 补体(C)是存在于任何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 胞膜表面的一组经激活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介 导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C裂解片段成分:小片段为a,大片段为b(C2除 外)。 补体激活途径: 1)经典途径 2)旁路途径 3)MBL激活途径 抗原抗体复合物又称为免疫复合物(IC),是经典途 径最主要的激活剂。 C4b2a复合物,具有活化C3活性,是经典途径C3转 化酶 C4b2a3b是经典途径C5转化酶 C5b6789n为膜攻击复合物(MAC) 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保护 C3bBb复合物是旁路途径C3转化酶 C3bBb3b是旁路途径C5转化酶 MBL激活途径在感染早期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保护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1)溶细胞、溶菌作用 2)调理作用 3)炎症介质作用 4)清除免疫复合物 3.MHC及其编码分子 MHC是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 原、控制免疫细胞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 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HLA复合体位于人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 HLAⅠ类分子结合抗原肽的部位由重链的α1和α2 两个功能区组成。 HLAⅡ类分子结合抗原肽的部位由重链的α1和β1 两个功能区组成。 HLAⅠ类分子广泛表达于体内几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HLAⅡ类分子分布相对局限,主要表达于树突状细 胞、B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专职抗原提呈细胞。 HLAⅠ类分子递呈内原性抗原肽,供CD8+T细胞识 别。 HLAⅡ类分子递呈外源性抗原肽,供CD4+T细胞识 别。 4.其他免疫分子 细胞因子是免疫细胞和其他细胞经刺激后合成分泌 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 细胞因子作用特点: 1)高效性 2)多效性和叠重性 3)局部效应 4)拮抗性和协同性 5)网络性 细胞因子种类: 1)白细胞介素(IL) 2)干扰素(IFN) 3)肿瘤坏死因子(TNF) 4)集落刺激因子(CSF) 5)生长因子(GF) 6)趋化因子(chemokine) 人白细胞分化抗原(HLDA)是造血干细胞在分化为 不同谱系、不同阶段及其活化过程中,表达于细胞 表面的膜分子。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1 、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 、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B 细胞转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3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4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细胞识别抗原,自身的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物质,将抗原破坏、清除的全部过程 5 、超敏反应:是指某抗原或半抗原再次进人致敏的机体,在体内引起特异性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由此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6 、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与核质的单细胞微生物。细菌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完整的细胞器 7 、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一般不能全部杀死非病原菌和芽胞。 8 、灭菌:是指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非病原菌和芽胞。 9 、支原体: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0 、衣原体:是一类能通过除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并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二、填空题 1 、抗原具有两个基本特性,即: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 2 、抗体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内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 3 、自身抗原有三种类型:隐蔽自身抗原,修饰自身抗原,自身正常物质。 2 .细菌的基本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螺菌。 4 .细菌的基本结构从外向内分别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菌毛。细菌 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芽胞。 5 .临床上常以杀灭:芽孢作为灭菌是否彻底的指标。 6 .革兰染色的步骤分: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 %酒精脱色,稀释复红复染四步。 7 .革兰染色阳性菌呈:紫色,阴性菌呈:红色。 8 、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9 .高压蒸气灭菌的压力为103 .4kPa ,温度可达121 .3℃,维持时间是 15 ~30min 。 三、选择题 1 、有关半抗原的说法,正确者为( D ) A .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B .无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C .有免疫原性,无免疫反应性 D .有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 E .多数为蛋白质 2 、下列物质中抗原性最强的是( D ) A .脂多糖 B .多糖 C .类脂 D .蛋白质 E .多肽 3 、抗毒素对人体来说是( A ) A .抗原 B .抗体 C .半抗原 D .抗原抗体复合体 E .以上都不是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知识总结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 第一章 1,免疫系统的功能: ①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排斥外源性抗原的能力。正常时防止病原微生物感染,异常时超敏反应(过高)或免疫缺陷(过低)。 ②免疫自稳: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组织的能力。异常时发生自身免疫疾病。 ③免疫监视:是指机体杀伤和清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异常时细胞突变或持续感染。 2,中枢免疫器官包括:①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②骨髓:B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黏膜淋巴组织。脾脏是最大的免疫器官。 第二章 1,抗原: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之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组织)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统称~。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如细菌、细菌外毒素等。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2,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基团,又称抗原表位。 3,抗原免疫途径以皮内最佳,皮下次之,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效果差,口服易导致耐受。免疫耐受静脉最明显。 4,异嗜性抗原:是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第三章 1,免疫球蛋白:又称抗体,是B 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显示免疫功能。 2,互补决定区:V区有3个HVR(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由于这些高变区序列与抗原表位互补,故称~。 3,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得到两个相同的Fab和一个Fc. 胃蛋白酶水解IgG得到一个F(ab')2 和一个pFc'. 4,调理作用:IgG抗体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 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微生物 1、概念: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 镜放大后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特点: 独立生活的单细胞 新陈代谢旺盛 适应力强,易变异 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 3种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 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 4作用:普通微生物(对人类有利)工业上:发酵酿造制革 农业上:固氮杀虫 环保上:分解污染物 基因工程:载体工具酶 病原微生物(对人类不利)引起疾病 二、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一、经验时期:酿酒、制醋、盐腌、糖渍、烟熏、风干保存食物、喝开水不腹泻 二、实验时期: ●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1676年自制成首台能放大266倍原始显 微镜——形态学时代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证明有机物发酵与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创造巴 斯德消毒法——生理学时代 ●英国外科医生李斯德(Joseph Lister)开创无菌外科手术——医学消毒灭菌 ●德国学者郭霍(Robert Koch)创立平板分离法,提出郭霍法则(Koch postulate) ?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者则不存在; ?此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纯种; ?此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发生同样病症; ?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菌纯培养。 ●Fleming发现青霉素 1929年 Fleming 发现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penicillin)能抑 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开创了临床抗生素治疗的新时代 ●其他有贡献学者: ?俄国学者伊凡诺夫斯基(Iwanovski)发现烟草花叶病毒 ?我国汤飞凡教授首先分离培养出沙眼衣原体 1955年首先分离培 养出沙眼衣原体,是世界上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是迄 今为止唯一的一个中国人 ?美国青年医生立克次(Howard Taylor Ricketts)对立克次体研究的 贡献与献身。 三、新病原体的发现

微生物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

1.(现代)免疫: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非己”物质,通过 产生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2.正常菌群:人体表面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种类不同,数量 不等的微生物。 3.病原微生物:少数微生物可引起人类或动植物的疾病,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作病原微生物。 4.抗原:被机体免疫细胞特异性识别而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在体内外结合的物质。 5.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6.半抗原:不具有免疫原性但具有抗原性的物质。 7.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8.胸腺(T 细胞)依赖性抗原:其刺激B 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 细胞辅助,TD 抗原刺激机体主要产生IgG 类抗体,有 免疫记忆。 9.类毒素:病原菌分泌的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毒性消失但仍保留免疫原性。 10.抗体:B 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具有与抗原发生 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11.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R 球 蛋白的形式存在。 12.单克隆抗体:一个克隆B 细胞产生,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特异性抗体。 13.补体:存在人与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球蛋 白。 14.抗原提呈细胞:能捕捉,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抗原 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15.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分泌,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 16.干扰素:由多种细胞产生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糖蛋白。 17.适应性免疫应答:体内抗原特异性下B 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 产生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全过程。 18.初次应答:特定抗原初次刺激机体所引发的应答。 19.再次应答:初次应答中所形成的记忆淋巴细胞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后可迅速、高效、持久的应答。 20.免疫耐受:对某种抗原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21.超敏反应:被某种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引起的以生 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2.人工主动免疫: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机体输入疫苗或类毒素,刺激 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 23.人工被动免疫:用人工方法给机体直接输入抗体,使抗体立即获得某种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 24.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双股环状DNA ,可携带细菌的某些遗传信息,能独立进行复制。 25.中介体:细胞膜向胞质内凹陷折叠形成囊状物。 26病毒: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有一种核酸,严格细胞内寄 生,以复制方式增殖,对抗生素不敏感的非细胞微生物。单位:纳米 nm 27.核衣壳:由核酸内心和蛋白衣壳组成。 28.复制:以亲代病毒核酸为模板,在DNA 多聚酶或RNA 多聚酶及其他因素作用下合成子代病毒。 29.干扰现象 :2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 病毒的现象 30内毒素: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外膜层中的脂多糖,当细菌死亡裂解 时才释放出来。 31.结核菌素试验: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是否存在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以此判断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无免疫力。32.大球形颗粒:具有感染性的完整乙肝病毒(HBV ) 33小球形颗粒:不含DNA 和DNA 聚合酶不具有传染性,是病毒装配过程 中过剩的衣壳。 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因素:A 、异物性(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成分改变及隐蔽的自身成分释放 B 、理化性状(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构、抗原表位的易接近性、物理性状 C 、其他因素(宿主因素、免疫方式) 2.双体IgA :血清型IgA (炎症反应)、分泌型IgA 3.单克隆抗体的特点:1、性质纯2、特异性强3、效价高4、可大量生产 4.补体系统三条激活途径:1、经典途径激活(感染后期)(识别、活化、膜攻击)2、旁路途径激活(感染早期)3、MBL 激活途径(感染早期) 经典途径 经典途径 旁路途径 MBL 途径 激活物质 抗原抗体复合物 脂多糖、酵母多糖 MBL 、C 反应蛋白 作用 在特异性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 在感染早期发挥固有免疫效应 同旁路途径 5.补体五大作用:【溶解细胞作用】【调理作用】【免疫黏附与清除免疫复合物作用】【炎症介质作用】【其他作用(病毒、干扰素)】 6.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组成 7免疫系统按功能分:【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8.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9外周免疫器官的功能:包括【淋巴结】、【脾】和【皮肤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成熟免疫细胞定居、增殖和接受抗原刺激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部位 10.淋巴细胞:【T---负责细胞免疫】【 B---负责体液免疫】 这两者为免疫活性细胞(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 NK---非抗原特异性杀伤多种抗原(无抗原受体)】 11.抗原提呈细胞分为3类:【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其他 抗原提呈细胞】 12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吞噬杀伤功能】【提呈抗原功能】【调节 免疫功能】 13.细胞因子的六大类:【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趋化因子】 14.适应性识别抗原阶段分为【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和【B 细胞 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15.适应性免疫应答的3个阶段:【特异性识别抗原阶段】【活化、增殖分化阶段】【效应阶段】 16.屏障结构【:皮肤、黏膜】【血-脑脊液屏障】【胎盘屏障】 17.免疫分子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乙型溶素】【防御素】 18.超敏反应:【I 型(速发型超敏反应)】【II 型(溶解型)】【III 型(免疫复合物型)】【IV 型(迟发型)】I 、II 、III 由抗体介导, IV 由T 细胞介导 19.I 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快,消退也快】【由特异性IgE 介导3、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20.I 型超敏反应主要参与成分:【变应原】【抗体】【效应细胞】【生 物活性介质】 21.I 型超敏的3个阶段:【致敏阶段】、【激发阶段】、【效应阶段】 22.防治I 型的发生的原则:【查找变应原】【脱敏治疗】【药物治疗】 23人工主动常用生物制品:【减毒活疫苗】【死疫苗】【类毒素】【自 身疫苗】【新型疫苗】 24.人工被动免疫生物制品:【抗毒素】【人免疫球蛋白制剂】 25.人工被动免疫注意事项:【防止超敏反应】早期足量】 26.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主要成分肽聚糖)】【细胞膜】【细 胞质】【核质】 27.细菌特殊结构包括【荚膜】(致病有关)【鞭毛】【菌毛】【芽胞】 28.荚膜的功能【抵抗吞噬】【抗有害物质损伤】【黏附作用】【抵抗干燥】 29.鞭毛的细菌能做位移运动与细菌的致病有关 30.菌毛的黏附作用与细菌的致病有关 荚膜抵抗吞噬作用与致病有关 31.芽胞的功能:【保护芽胞度过不良环境】【有重要的鉴别价值】【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32.细菌所需的营养物质:【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 PH7.2-7.6 37度 氧气、二氧化碳】 33.细菌对氧气的需要可分成:【专性需氧菌(结核杆菌)】【微需氧菌(幽门螺杆菌)】【兼性厌氧菌(大多数病原菌)】【专性厌氧菌 (破伤风)】 34.细菌的生长曲线特点:【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无性二次分裂的方式 35.合成代谢产物分为3类:【与致病有关的合成代谢产物(热原质、 毒素与侵袭性酶)】【与鉴别细菌有关的合成代谢产物(色素、细菌素)】【与治疗有关的合成代谢产物(抗生素、维生素)】 36,。细菌遗传变异物质基础:【细菌染色体】【质粒】【转位因子】【噬菌体】 病毒的基本结构由核心和衣壳组成两者构成核衣壳,有些病毒的核衣 壳外有膜状结构,称为包膜(脂质多层和糖蛋白) 37.复制周期可以分为5步:【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释放】 38.结核杆菌常用【抗酸染色法】染色,若染成【红色】,就是抗酸染色【阳性】;2、若染成【蓝色】,就是抗酸染色【阴性】 39.脂质为其致病物质。 40.结核杆菌的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传染源是【结核病病人】,传播途 径为【呼吸道】【消化道】【破损的皮肤黏膜】等。 41.结核杆菌所致的疾病:【肺部感染(原发感染、继发感染)】【肺外感染】 42.抗结核治疗的原则:【早期】【适量】【联合】【全程】【规律】 43.因为流行性感冒甲型表面抗原易变异,所以致病性最强。 44.包膜内层为【基质蛋白】,外层为【脂质双层膜】。 44.5.分型、变异、流行: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的抗原性,分为甲、乙、丙、甲型根据【表面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分为若干亚型。 45.甲型抗原变异有两种形式:【抗原漂移(量变)】和【抗原转变(质 变)】 46.麻疹病毒:【麻疹】,【麻疹后脑炎】、【肺炎】、【亚急性硬化 性全脑炎】 47.大肠杆菌是卫生细菌学检查的指标,致病性:肠产毒素、肠致病型、肠侵袭型、肠出血型、肠集聚型 48.沙门菌会引起【肠热症】【食物中毒】【败血症】标本检查:1周取液;2-3周取粪便;1-3周取骨髓 免疫学检查:与【病人血清做定 量凝集试验(肥达反应)】 49.急性菌痢与内毒素有关,症状是:里急后重、发热、腹痛、腹泻、起病急、排出脓血黏液。 50.经消化道感染的病毒为:【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 甲型肝 炎病毒一般为急性甲肝,经粪-口途径传播。 51.乙肝病毒3种不同形态的病毒:【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 52.大三阳:HBsAg+、HBcAb+、HbeAg+ 小三阳:HBsAg+、HbeAb+、HbcAb+ 553.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感染特点:感染灶局限与周围组织界限明显浓汁黄而粘稠。 54.链球菌化脓性感染特点:病灶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明显,脓性分泌物薄稀。 55.A 群链球菌所致病:化脓性炎症、中毒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 56.破伤风致病条件:伤口局部的厌氧微环境(伤口深而窄,混有泥土,坏死组织较多,伴有需氧菌混合感染) 57.致病物质:破伤风外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破伤风溶血毒素) 58.防治原则:【正确处理创伤】【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抗生素杀菌】 59.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比较? 细胞壁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 强度 较坚韧 较疏松 厚度 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 50层左右 1~3层 肽聚糖含量 占细胞壁干重50%~80% 占细胞壁干重5%~28% 糖类含量 约45% 15%~20% 脂类含量 1%~4% 11%~22% 磷壁酸 + - 外膜 - +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一、免疫学 1. 免疫系统和免疫反应的分类 免疫系统可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先天免疫是指身体自身天生具备的对抗病原体的非特异性防御系统,包括物理屏障(皮肤、黏膜)、炎症反应、吞噬细胞、天然杀伤细胞等。获得性免疫是指身体在接触到抗原后,通过学习与演化而形成的特异性免疫防御系统,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免疫器官包括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T细胞、B细胞等。 3. 免疫反应的类型和调节 免疫反应可分为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调节免疫反应的主要因素包括细胞因子、抗体以及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4. 免疫记忆和免疫耐受 免疫记忆是指身体在接触过抗原后,对该抗原形成的针对性免疫反应保留下来的能力。免疫耐受是指身体对某些抗原产生免疫容忍的状态,主要包括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 5. 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结构与功能 免疫球蛋白是指在获得性免疫防御系统中产生的抗体分子,是特异性免疫反应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抗体的结构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组成,包括可变区和恒定区。抗体的主要功能包括中和病毒、结合细菌毒素、沉淀抗原、淋巴细胞识别等。 二、病原微生物学

1. 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细菌是原核生物,不具有真核细胞核和真核细胞器。细菌可按形态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等,按细胞壁的结构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按营养类型分为自养细菌和异养细菌。 2. 细菌的致病性机制 细菌通过产生肝素酶、凝血酶、溶血素等毒素直接对宿主细胞造成损伤,或通过表面分子如鞭毛、菌毛等对细胞黏附,或通过释放蛋白质或核酸分子进入宿主细胞内引起炎症反应等方式致病。 3. 病毒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病毒是不具有细胞结构和自主繁殖能力的类生物物质,通过寄生于宿主细胞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活动进行复制。病毒可按基因组的类型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按颗粒形态分为裸病毒和包膜病毒。 4. 病毒的致病性机制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活动进行复制,导致细胞死亡或变异。病毒通过钉定宿主细胞表面分子或直接进入宿主细胞细胞质或细胞核等方式进行感染。 5. 真菌、寄生虫和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分类 和致病性机制 真菌是真核生物,其体形呈现为酵母菌和菌丝菌。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和蠕虫,通过直接侵袭宿主细胞或在宿主体内进行复制。梅毒是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传染病,通过直接侵袭宿主细胞或间接引起宿主免疫系统的反应导致组织损伤。这些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机制主要包括产生毒素、直接侵袭宿主组织、诱导免疫系统反应等。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 第一章微生物基本概念、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微生物基本概念 微生物是一类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无法被肉眼直接观察,需要使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至数万倍才能看到。微生物的种类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真菌和病毒。根据细胞结构和繁殖方式的不同,微生物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 第二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形态有球形、杆状和螺旋形,测量单位为微米。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包括质粒、核糖体和胞质颗粒)和核质。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不同,革兰阳性菌的肽聚糖层较多,磷壁酸有,无外膜,较为坚韧,对青霉素敏感;而革兰阴性菌的肽聚糖层较少,磷壁酸无,

有外膜,较为疏松,对青霉素不敏感。细菌还有一些特殊结构,如鞭毛、菌毛、荚膜和芽孢等。 第二章细菌生理 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pH值和气 体环境。细菌的生长繁殖方式为无性二分裂,大多数细菌20-30分钟分裂一次,而结核分枝杆菌则需要18-24小时分裂一次。在培养基中,细菌会出现生长现象,如对营养物质的利用和生长速度的变化。 本文介绍了细菌培养基和细菌产物的概念及其意义,以及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相关的知识点。 细菌培养基分为液体、半固体和固体三种。不同类型的细菌在不同的培养基上会呈现出不同的生长形态。细菌产物包括热原质、抗生素、毒素、侵袭性酶、色素、维生素和细菌素等。这些产物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正常菌群是指人体表面和腔道中存在的微生物群,对人体无害且有益。条件致病菌在特定条件下会引起疾病,而菌群失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篇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一、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一)关于微生物 1、微生物的概念:存在于自然界中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用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和。 2、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3、微生物的分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 4、细菌:1)细菌的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 2).测量单位:微米 3).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5.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功能结构功能 荚膜:1.抗吞噬2.抗干燥3.具有致病性4.具有免疫原性鞭毛:1.运动能力2、具有致病性3.免疫原性 菌毛:1.普通菌毛:粘附作用,数量多,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2、性菌毛:传递遗传信息,1-4根芽孢:是细菌休眠状态,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芽孢又可以发育成菌体。抵抗力强耐热注意:其中与致病性有关的结构为:荚膜、鞭毛、菌毛。 二)1.细胞壁的区别: 【细菌染色: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的区别: 2.意义:G+对青霉素、溶菌酶敏感 三)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1.营养物质2.温度3.酸碱度4.适宜的

气体 四)细菌合成的代谢产物: 1、对人体有害的(与致病性有关的物质):热源质、毒素、侵袭性酶、 2、有利的: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3色素鉴别 五)概念:1、消毒: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2、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 3、无菌:无活的微生物存在 4、无菌操作:防止或抑制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称灭菌操作或无菌技术 5、正常菌群:在正常人体的体表以及外界相通的腔到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 量的细菌,这些通常对人体无害,甚至有益,称正常菌群。 6、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与人体间的平衡状态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被打破,使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也能引起疾病,把这些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7、医院获得性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六)正常菌群成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⑴正常菌群的寄生部位改变⑵宿主免疫功能低下 ⑶菌群失调:常可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即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发生了另一种新致病菌引起的感染。七)物理灭菌的方法: (一)热力学灭菌法1.干热法:焚烧、干烤、烧灼 2.湿热法:间歇灭菌法、煮沸法、流通蒸合灭菌法、巴士消毒法。高压蒸气灭菌 (二)辐射的杀菌法:1.紫外线:空气物体表面 2.电离辐射:用于不耐热的医用塑料、注射器、导管、食品的消毒3.滤过除菌发:血清、抗毒素、抗生素的不耐热的。4.干热与低温:保存细菌 八)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用途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是关于疾病病原体的研究,是医学、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等多学科交叉的领域。而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和外部的防御机制,保护生命免遭外来损害的科学。两者在疾病防治和人类健康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病原生物学研究的病原体很广泛,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原生动物等。病原体与宿主之间的互作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病原体如何与宿主发生互动,导致病理损害又是一个大问题。通常情况下,病原菌进入宿主体内后开始大量繁殖,释放毒素和代谢物,然后激起机体免疫反应。然而,免疫系统不能总是有效地对抗病原体,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针对不同类型病原体,病原生物学具体研究内容也有所不同。 1. 病毒学 病毒是一种杂交的生物结构,可以说既是生物,也是非生物的。病毒只有在宿主中才能生长繁殖,因此称之为病原体。病毒学研究病毒的种类、病毒的构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机制、病毒基因表达、病毒行为、病毒的传播途径等方面的内容。 2. 细菌学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包括许多不同的形态和结构的菌株。细菌病原体外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菌进入宿主的机制、定殖和繁殖等细节都是细菌学研究内容的一部分。

3. 真菌学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微生物,包括许多不同的形态和结构的菌株。真菌可引发多种疾病,例如真菌感染疾病、过敏性疾病和毒素性疾病等。真菌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真菌的种类、真菌的构造、真菌进入宿主细胞的机制、真菌基因表达、真菌行为、真菌的传播途径等方面。 4. 寄生虫学 寄生虫学是研究疾病寄生虫的科学,可以包括形态各异的寄生虫,比如丝虫、阿米巴、绦虫、蛔虫,肉虫、血吸虫等。寄生虫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的感染、生长、繁殖和毒素的作用、寄生虫病的传染途径和预防、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理等方面。 5. 免疫学 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和外部防御机制的学科。主要研究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应答和疫苗免疫等领域。免疫系统包括两种免疫反应,即免疫细胞介导免疫和抗体介导免疫反应。免 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免疫学可以研究病原体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机体的免疫系统调节,防止或减轻疾病的发展。 总之,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可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基础信息,而免疫学则为生物体的免疫反应提供调节措施。两个学科在交叉研究中也可以相互促进,加速疾病的控制和治疗的发展。一、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人类免疫系统及其对病原微生物的应对机制的一门学科。在常规的医学课程中,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是必修课程,因为它们提供了我们在抵御和预防感染方面的基础知识。 免疫系统是身体的抵御外来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防御系统。它包括两个主要部分:非特异性防御和特异性防御。非特异性防御机制是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黏膜和各种生理液体(例如唾液和胃酸)。特异性防御则是人体对特定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主要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 免疫系统对病原微生物的应答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免疫原性和免疫效应。在免疫原性阶段,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并启动免疫应答以摧毁入侵的病原体。在免疫效应阶段,人体的免疫系统已开始制造抗体,以便将抗原与其他细胞和分子进行配对。 病原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和它们对机体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预防和治疗的学科。这门学科自成立以来已有很长的历史,但现在被视为医学中最重要的子领域之一。在病原生物学这个领域内许多研究涉及到分析和识别微生物,并建立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微生物是一类很小的生物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它们是许多疾病的根源,因为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染给人们。疾病的治疗需要充分理解微生物的结构和行为,以确保针对它们的治疗方案能够成功。

在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研究中,针对一些国际性疾病的研究也是比较常见的。例如,艾滋病、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等具有强传染性的疾病,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来防治疫情。同时,在研究中还需要对被统称为抗生素的化学物质进行实验,以确定其杀菌效果和对人体有无伤害。 总之,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为了预防和治疗疾病而开展的领域。理解人体或其他组织对病原体进行的自我防御机制以及病原微生物如何进入机体并引起疾病是非常关键的。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科学家制定出精确的预防和治疗方案,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做出贡献。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面临的新型病原体和医学问题也在不断涌现。例如,自2020年底以来,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已经快速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个疾病是一种新发现的冠状病毒引起的感染病,因其高传染性和致死率而引起了全球各国政府、学术界和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在这种情况下,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研究变得至关重要。 病原生物学的重点是了解特定病原体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它们如何感染并引起疾病。病原体的生物学特点包括其生长、分裂、传播、进入细胞等方面的相关信息。通过这种了解,科学家们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和药物。例如,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疫苗和抗生素就是基于这些信息开发出来的。在接触到不同种类的病原体时,机体会展现出不同的免疫应答。为了了解机体如何应对病原体,人们研究机体的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的类型、产生的抗体种类和数量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可以制定出一系列针对免疫反应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