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俗节庆名称民俗文化词翻译方法研究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核心力量;此外.国家级非遗项目都以入选世界级非遗 名录为主要目标.其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非 遗项目的对外传播效果.及其冲刺世界非遗名录及走向 世界的进程
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传统T嗟万 别.非遗名称往往具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地方特色.因 此在译入语中往往难以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表达。如何 使译文既凸显其文化内涵与民族特色,又符合译入语受 众的认知能力和阅读期待.确实是一大难题。陈芳蓉 (2011)曾在文中明确指出:民族特色鲜明的非遗名称翻 译是一大难点这一观点已成为学界的共识;
n非遗名称翻译原则
国家级非遗项目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中国文化"走 出去”的背景下,已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的
ENGUSH SQUARE esieache「 s©l Te—027187158992
作者简介:阮红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英语教学
⑸ 杨爱美.对新闻英语翻译与跨文化意识问题探究[J].中国报 业,2018(4): 48-49.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与屜
□阮红波
广西河池市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要】广西境内少数民族众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民族文化更是异彩纷呈,是该地区宝贵的文化资产。截 止到目前,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就达 49项,这些项目文化内容覆盖面广,民族特色浓郁,其 名称翻译有一定的难度,但鲜少有相关成果。本文旨在 通过对非遗名称英译原则与方法的探讨,助力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英译研究及本地区非遗的对外传播。 [关键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原则;翻译方 法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167(2019)03-0044-03
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
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民俗文化是指在特定地域、特定社会群体中形成的具有地方性、传统性、群众性和符号性的文化现象。
翻译民俗文化需要考虑到其所特有的文化背景、意义和符号,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本文将从翻译方法和策略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翻译方法1、直译法直译法要求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意思和形式,是最基本的翻译方法。
在翻译民俗文化时,直译法可以逐字逐句地翻译,将原文中所包含的文化含义、文化符号和文化背景传递出来。
例如,“祭灶节”可以直译为“Offering-to-the-Hearth Festival”。
2、注释法注释法是在原文翻译下方或侧方进行其文化背景、意义和符号的注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该文化现象。
在翻译民俗文化时,注释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文化内涵和含义。
例如,“端午节”可以翻译为“Dragon Boat Festival”,并在旁注中加入其背景、习俗和由来的解释。
3、调整法调整法是指将原文的意思“调整”为目标语言的翻译,以使得其更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和表达习惯。
在翻译民俗文化时,调整法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得目标语言读者更容易理解该文化现象。
例如,“元宵节”可以翻译为“Lantern Festival”,并在文中传递出灯笼、汤圆等文化符号。
二、翻译策略1、文化等效原则文化等效原则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保持目标语言和原文的文化相似性和一致性。
在翻译民俗文化时,需要翻译出其本身包含的文化意义和文化符号,同时要求翻译工作者具有深入的文化背景和了解。
例如,“春节”在西方文化中与“元旦”有着类似的地位,但在中国文化中却拥有独特的含义和重要性。
2、本土化翻译原则3、自由翻译原则自由翻译原则指的是在翻译时,可以适当地根据目标语言的要求自由地翻译。
在翻译民俗文化时,可以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和表达习惯,进行一定的自由翻译。
例如,“春节”在英语中不仅仅是“Spring Festival”,还有“Chinese New Year”的称呼,更符合西方文化交流的需求。
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
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民俗文化翻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民俗文化在国际间的传播和交流日益频繁。
由于各国文化、语言和习俗的差异,民俗文化翻译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为了有效传播和推广民俗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翻译方法及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今社会,民俗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
通过翻译民俗文化,可以增进不同文化间的了解与沟通,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由于民俗文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翻译工作需要更加细致和专业,才能准确传达原意,避免文化误解和歧义。
为此,对民俗文化翻译方法及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民俗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研究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及策略,不仅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遗产。
民俗文化的翻译工作,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是对现代社会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支撑。
通过深入研究民俗文化翻译的方法和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传播的挑战,促进各国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对民俗文化翻译方法及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民俗文化的定义及特点分析、翻译方法探讨、翻译策略总结、案例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深入剖析民俗文化翻译的关键问题,积累相关经验,探索有效路径,为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探讨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及策略,深入分析民俗文化的传播过程,挖掘和传承民俗文化中蕴含的历史、地域、人文等丰富内涵,提高民俗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具体目的包括:一、探讨民俗文化的定义及特点,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二、研究民俗文化翻译方法,探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传递民俗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三、总结民俗文化翻译策略,为翻译实践提供具体指导;四、通过案例分析,验证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五、分析影响民俗文化翻译效果的因素,为提高翻译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
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民俗是指特定地区、特定民族群体共同遵循的传统习俗和风俗文化。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研究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几种翻译民俗文化的方法,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直译是最常用的翻译方法之一。
直译是指将源语言的词汇、句法和语义直接翻译成目标语言的对应词汇、句法和语义。
在翻译民俗文化时,直译可以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色和习俗,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文。
直译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可能引起目标语读者的困惑和理解上的障碍。
意译是另一种常用的翻译方法。
意译是指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和习俗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变换。
在翻译民俗文化时,意译可以更好地传达源语言文化的含义和特色。
将中国的端午节翻译为Dragon Boat Festival,既传达了端午节的习俗和特点,又能让目标语读者更容易理解。
文化调整也是翻译民俗文化的重要策略之一。
文化调整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和习俗,对原文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变。
在将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翻译成英文时,可以适当加入目标语言文化中类似的习俗和仪式,以提高译文的可理解性和接受度。
文化说明也是翻译民俗文化的一种有效策略。
文化说明是指在译文中适当增加注解或者补充说明,以帮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源语言文化和习俗。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和文化信息,减少语义和文化的差异性所带来的理解困难。
翻译民俗文化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策略。
综合运用直译、意译、文化调整和文化说明等方法,可以更好地传达源语言文化的特色和含义,同时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翻译工作者在实践中应结合具体情境和要求,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文化翻译观理论视域下广西瑶族婆王节相关民俗名称英译研究
082《名家名作》·翻译[摘 要] “婆王节”是恭城瑶族传承至今的一项民族节庆活动,于2010年收录于广西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研究其民俗名称的英译,有利于桂林旅游资源向外推介,助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建设,推动我国民俗文化走出去。
以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为指导,遵循异化与归化的翻译原则,灵活运用四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归纳总结婆王节相关民俗名称的英译方法。
[关 键 词] 文化翻译观;瑶族婆王节;民俗名称英译文化翻译观理论视域下广西瑶族婆王节相关民俗名称英译研究兰雨婷一、引言瑶族婆王节是世界著名旅游名城桂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我国众多民间信仰之一——婆王信仰。
经其信众的自发推动,获得了政府的支持,于2010年收录于广西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时代发展,民族文化得到复苏和振兴,少数民族文化受到政府的关注和重视,但目前尚未有针对瑶族婆王节系统的英译研究,将瑶族婆王节英译推广不仅可以增强其他少数民族对其民俗文化的信心,从而推动我国众多民俗文化繁荣发展,更为世界了解和接触瑶族民俗文化提供了窗口和桥梁[1]。
在文化翻译观的视角下对其中的民俗名称进行英译研究,以期为更多研究婆王节乃至其他民俗文化翻译的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二、广西瑶族婆王节民俗文化“婆王节”是恭城瑶族传承至今的一项民族节庆活动。
传说“婆王”即瑶族的祖先——盘王之妻,在世时行善积德,受到人们的广泛爱戴。
瑶族婆王节历史悠久,每三年为一届,历年来举行婆王节这个活动,就是为了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在婆王会期里有婆王出巡、抢花炮、还炮、祭祀婆王神像、古装戏演出等由来已久的活动,也有近些年来举办的健身舞表演、体育竞赛等活动,引得四面八方的人们齐聚于此,共同庆祝。
“婆王节”相关的节日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是作为纽带将信仰婆王的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大大增强了人与人以及村与村之间的凝聚力。
民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2]。
民俗文化翻译的特点及实证研究
民俗文化翻译的特点及实证研究民俗文化翻译是一项非常特殊的翻译任务,它需要深入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才能将其真正地传递给目标语言的读者。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民俗文化翻译的特点以及实证研究。
一、民俗文化翻译的特点1、需要深入的文化理解民俗文化是一种非常深厚的文化传统,它通常包括民间信仰、传统节日、习俗、传说等等。
因此,在进行民俗文化翻译时,翻译人员需要非常深入的文化理解,以能够精确地理解和传递民俗文化的内涵。
2、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民俗文化翻译涉及到许多专业的领域,例如历史、哲学、宗教等等。
因此,翻译人员需要具备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以便精确理解和传递民俗文化信息。
3、需要尊重文化差异民俗文化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尊重文化差异。
例如,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西方国家的节日有着明显的不同,翻译人员需要根据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习惯进行调整。
4、需要语言的韵律感和艺术感民俗文化涉及诗歌、歌曲、舞蹈等艺术形式,这些形式具有非常强的韵律感和艺术感。
在进行民俗文化翻译时,翻译人员需要传递这种韵律感和艺术感,使得目标语言读者能够感受到民俗文化的艺术美。
二、实证研究民俗文化翻译的实证研究主要是对翻译过程中的问题和策略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便提高民俗文化翻译的质量。
1、问题分析民俗文化翻译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文化差异、词语的多义性、歌词和诗歌的翻译等问题。
例如,在翻译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时,西方国家可能没有类似的节日,因此需要对节日的历史、文化背景等进行介绍。
另外,中国的民间诗歌和歌曲具有很强的意象和暗示,翻译时需要注意保留原文的意境。
2、策略总结民俗文化翻译的策略主要包括返译、注释、加译、意译等。
返译是指将诗句、歌词等直接译回原文,以保留原文的意韵。
注释是指在翻译中加入相关注释,帮助目标语言读者理解文化背景等。
加译是指在翻译时添加一些信息,以便更好地传递原文的意义。
意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翻译技巧,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习惯。
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
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一、引言民俗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长期的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民俗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等特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
本文旨在研究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期为提高民俗文化的翻译质量和准确性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民俗文化的特点民俗文化是指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各种文化实践和习俗。
民俗文化具有以下特点:1. 民族性:民俗文化是每个民族独有的文化形态,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地理、社会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2. 地域性:民俗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反映了地域上的差异和多样性。
3.时代性:民俗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其中融入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特点和现象。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或文化转化成另一种语言或文化的过程,翻译民俗文化同样需要运用一定的翻译方法。
1. 直译法:直译法是指将源语言的词语或短语直接翻译成目标语言,保持原文的形式和风格。
例如:“欢天喜地”翻译成英文可以直译为“joyful”。
2. 意译法:意译法是指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习惯,对源语言进行意义上的转化和调整。
例如:“过大年”翻译成英文可以意译为“celebrate Chinese New Year”。
3. 化用法:化用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类似的文化符号、典故或常用语,以达到对应的文化效果。
在翻译民俗文化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1. 保留原貌: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保持源语言的独特性和原汁原味,可以采取直译法或稍作调整的意译法。
2. 适应目标文化:在翻译民俗文化时,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习俗,以符合目标文化的认知和接受水平。
3. 解释注释:对于一些源语言中不存在或不易理解的民俗文化内容,可以适当进行解释和注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
五、结论。
基于语料库的民俗文化词翻译方法研究(全文)
基于语料库的民俗文化词翻译方法研究XX:1674-9324(20XX)23-0156-02一、引言广西民间节庆繁多,大体一年之中,大节以十数,小节以百计,世人有“四季皆聚庆,无月不过节”的俗谚。
节庆的形式和内容多姿多彩,地方特色浓溢,民族特点鲜亮,是广西各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节庆有祭祀、时令、交游、纪庆等节会之别,涉及生产、生活、宗教、民族历史等方面的内容,或娱人,或娱祖,或娱神,或三者兼而有之。
广西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
其中壮族的歌节、瑶族的盘王节、苗族的苗年、侗族的冬节、仫佬族的依饭节、毛南族的分龙节、回族的库尔邦节、京族的哈节、彝族的跳公节、水族的端节等最具代表性。
这些节日因各民族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传统差异而各展风韵,节俗迥异。
当今的许多传统节日,多姿多彩的歌舞文体活动已经成为节日的主题,既保留浓厚的民族传统,又有鲜亮的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容。
在国内的民俗文化翻译研究中,丁树德(1995)就民俗名称的英译进行了深入研究。
蒋红红(20XX)提出要重视民俗翻译中的文化身份问题和不可替换性,并挖掘深层结构。
马慈爱(20XX)就民俗文化词语的可译性提出翻译策略。
麦红宇等(20XX)对广西民俗文化词典英译进行了案例分析。
在广西的对外开放和交流中,少数民族民俗节庆是对外宣传的重点,其中节庆名称的翻译就是外宣的名片。
本文将通过自建语料库分析广西少数民族民俗节庆名称的翻译方法,来进行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研究。
二、基于语料库的民俗节庆词翻译研究严复先生语:“一名之立,旬月踟蹰。
”翻译的基本方法是直译和意译。
然而,通过自建语料库的统计,作为专有名词的民俗节庆名词的翻译方法基本为两种:音译法和直译法,意译法却很少采纳。
1.音译法。
仫佬族的依饭节译为Yifn Festivl。
依饭节又称“敬依饭公爷”,是仫佬族祭祖、祭神及庆丰收、保人畜的盛大传统节日。
“依饭”是仫佬族的祖先名,为专有名词,可以采纳音译方法进行英译。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翻译的策略及方法
2402020年34期总第526期ENGLISH ON CAMPUS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翻译的策略及方法文/莫连花供了很好的条件,对广西非遗的研究和翻译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查阅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得知,截至2020年5月,广西共有5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762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另外还有更多的项目被列入了市级、县级的非遗,网站上名录及简介都是只有汉语版的,而没有对应的英译文,笔者参观广西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世代相承的、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各种传统文化,蕴含着各个民族的情感与智慧、价值观和审美观。
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着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
广西的非物质文化绚丽多彩,是广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广西非遗的外宣提【摘要】广西有着独特的文化。
至目前为止,广西共有5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762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绚丽多彩,源远流长,民族特色浓郁。
本文旨在通过对广西非遗名录的英译策略和方法的分析,促进广西非遗的外宣翻译及对外传播。
【关键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作者简介】莫连花,广西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2020KY63016。
一个部分的具体例证。
动词right第①义项是位置正到使……正(位置)的转喻过程,准确理解:使……正(位置)。
例如:right a capsized canoe(使倾覆的船归正位置)。
第②义项是从位置域到状态域/情况域的映射,表达使某种状态/情况正,准确理解:使……正(状态/情况)。
例如:right the economy(恢复经济)。
3. right整体语义网络图示。
义6 核心义项:Adj. 正的、不偏的不副词义项: 正地、不偏地名词义项:正的事物动词义项:使……正义6义1义2义3义4义5义7义5义4义2义1义8义3义4 义5义6义2 义1义2义1义7义3 正当的事物在right整体语义网络中,用到的认知方式是隐喻方式和转喻方式。
广西壮族三月三民俗风情文化英译外宣研究
2021年第11期32文学研究广西壮族三月三民俗风情文化英译外宣研究彭佳慧 周湘君 陈美萍 陈金红 吴佳玲一、引言“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然而,我国国内学界现阶段对于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文化英译研究系统不够完善,存在一些术语、译名不统一等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研究广西“壮族三月三”民俗风情文化的特色词汇英译文本,探索更加贴近实际,便于国外受众理解接受的英译方法,进一步推动广西壮族民俗文化走向世界,促进广西壮族传统文化的旅游与经济和壮族文化翻译的发展。
二、案例分析广西壮族三月三的历史源远流长,是在另一个古代传统重要节日“上巳节”的影响下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熏陶下逐步演变而来的。
在此语境下,张伯敏对华夏另一民族黎族三月三(海南实用旅游英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29)提出用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对“三月三”进行翻译:Sanyuesan, also named Lunar March Third Festival of Li Nationality, is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 of Li nationality on Hainan Island which takes place on the 3rd day of the 3rd lunar month of the year.主语以拼音保留了汉文化标志,同位语的注说为读者提供文化参考,强调独特的民族与地域元素,最后用定语解释举办时间。
在这一译本中,独特的文化标签、民族、地域与庆典时间都得到了多层次的展示,且兼顾了译入语与译出语的跨文化交际代沟考量,对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翻译工作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歌圩是广西一张独特的文化品牌。
传统上认为,壮族农历三月三又称“歌节”或“歌圩”。
歌圩有多种译法,目前笔者根据前人文献所查阅到的有:“song fair”、“song festival”、“song market”,根据文献查阅及笔者到广西民族博物馆走访考察,语称为“圩欢”“圩逢”等,“圩”不仅仅指一般的集会,而是指壮族特定的时间,因此将“歌圩”译成“song fair”更为合适。
广西民俗文化词的外宣翻译研究
广西民俗文化词的外宣翻译研究作者:陀巧鸿秦琰婷麦红宇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以广西大学内来自东盟国家的留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了解国外读者对广西民俗词汇不同英译版本的接受程度,以此总结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从而探讨更好的对外传播策略。
【关键词】民俗文化词;外宣翻译;接受度【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引言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往来的重要门户,广西与东盟等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广西的地方性文化需要通过对外翻译来表达自我,与其它文化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广西民族博物馆作为当地文化对外传播的核心阵地,其对民俗资料的翻译质量直接影响着读者对广西民俗的了解和接触,也影响了广西民俗文化的对外宣传效果。
关于民俗文化的翻译,前人已做过许多研究。
梁美清(2018)以广西三江侗族特色词汇为例,提出了拼音译法和注释法、意译法和混合译法等相关翻译策略;文静(2015)以广西主要城市的纸质版外宣资料英文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广西外宣翻译现状,并赞成对等文化层面上的异化;李晓滢(2014)通过自建的民俗文化双语平行语料库为例,研究民俗节庆名的翻译方法等,但大多数的学术研究都是从主观分析入手,注重于翻译文本质量的提高。
笔者认为,外国受众的接受度是检验文化外宣翻译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格局下,我们以英语为目的语进行对外宣传工作,不仅仅是面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群,同时也面对着大量使用英语但并非来自英语国家的人群。
因此,本文将以东盟留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国外读者对广西民俗文化词不同英译版本的接受情况。
一、研究方法(一)研究目的广西民族博物馆对于民俗文化词的翻译,主要使用直译、意译以及音意结合法等翻译方法,同时少量使用音译法。
本文针对广西民族博物馆民俗文化词所采用的多种英译版本展开调查,以筛选出其中最受欢迎的译本,了解其被选择的原因,并总结出民俗文化词的翻译原则。
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
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翻译这种文化需要有专业性的方法和策略。
本文将探讨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一、翻译方法1、字面翻译法:字面翻译法是最基本的翻译方法,它是指直译源文译成目标语文。
但是,由于民俗文化涉及到很多民间语言和俚语,字面翻译往往会失去文化内涵和特色,甚至会产生误解。
因此,在翻译民俗文化时,不应过度使用字面翻译法。
2、意译翻译法:意译翻译是指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文化的习惯和语境,以新的表达方式来呈现源文,体现了翻译的创造性和变通性。
在翻译民俗文化时,由于其独具特色且易于产生歧义,采用意译翻译法是非常必要的。
比如,汉语中有不少与动物有关的成语和语言习惯,在翻译成英语时,可采用关联词的方法来转化成习惯用语。
如“狐假虎威”可翻译为“a fox in sheep’s clothing”。
3、文化化翻译法:文化化翻译法是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将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相互转化的方式。
在翻译民俗文化时,需要多方面的考虑,如背景、信仰、宗教、习俗等。
比如,在翻译中国春节时,应用英文中“New Year’sDay”“Lunar New Year”等表达,以便让外国人更好地理解。
二、翻译策略1、采用拓展翻译:采用拓展翻译是指使用目标语言中与源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尽可能贴近其文化特色和内涵。
因此,在翻译民俗文化时,应该采用拓展翻译,降低翻译的难度和失误率。
2、避免过度文化化:过度的文化化不仅会降低翻译的可读性,也会使翻译的内容变得枯燥乏味。
因此,在翻译民俗文化时,需要适度发挥文化特色,但不应过度。
3、注意适当借译:适当借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较难翻译的词语或语句,选择具有相似内涵的目标语言词汇进行翻译。
如将“年糕”的翻译为“rice cake”。
总之,民俗文化的翻译需要结合源文的特点和目标语文化的习俗和语言特点,采用多种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尽可能地传达源文原意及其文化内涵。
基于文化翻译观的广西三江侗族特色词汇翻译
基于文化翻译观的广西三江侗族特色词汇翻译本文以广西三江侗族特色词汇为例,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阐述了特色词汇的英译问题,提出了拼音译法和注释法、意译法和混合译法等相关翻译策略,以达到宣传侗族文化,吸引外国友人了解侗族民俗文化的兴趣。
标签:文化翻译观;侗族特色词汇;翻译策略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聚居地逐渐成为新的热点,民俗文化成为一个民族和地区珍贵的旅游资源。
在此背景下,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介绍的译文日益增多,成为外国游客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但很多译文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译者不断改善。
本文立足于文化翻译观,以广西三江侗族民俗文化的特色词汇为例,探讨特色词汇的不同翻译方法,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效果,激发外国游客来体验广西侗族民俗风情的兴趣。
一、文化翻译观1990年,英国学者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提出了“文化翻译”观。
她认为,翻译不是一种“纯语言”的行为,更是一种交流行为,包括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翻译应该深深地植根于语言所处的文化当中。
通过语言,人们得以了解各个民族的习俗、思维特点和生活方式。
巴斯奈特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实现和促进文化交流。
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和文化交融,译者应使译语和源语在文化功能上等值。
她提出,译者应该以文化为翻译单位,在译入语重现原作的文化功能,从而达到文化功能的等值。
也就是说,翻译是要满足文化交流的需要,而不应该局限于源语文本的描述。
在两种文化差异较大时,译者可以根据需要对原文进行较大的调整,从而达到文化意义上的功能等值。
“文化翻译”观的提出,对少数民族特色词汇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广西侗族特色词汇的文化性翻译失误每一种文化都是经过长期历史沉淀形成的,反映了特定的地理位置、政治制度、人文历史、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少数民族文化更是多样性,其文化特色词汇涵括了民族的衣食住行、艺术、建筑等方面。
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
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民俗文化是特定地区、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及文化交流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其内容包括习俗、礼仪、信仰、节日等方面。
在翻译民俗文化时,需要注意其独特性及文化背景的影响,下面从翻译方法和策略两个方面来探讨民俗文化的翻译。
一、翻译方法1、文化语境翻译法在翻译民俗文化时,需要将其置于文化语境中进行翻译。
比如,中国的清明节、中秋节在翻译成英语时,可以使用文化语境翻译法,即采用直译或者译名加说明的方式,使得翻译后的意思更加准确、可理解。
例如: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在将民俗文化翻译成外文时,需要将其内容进行文化的转换。
比如,将中国的龙舟节翻译成英文时,可以采用“Dragon Boat Festival”或者“Duanwu Festival”(即巧克力节)等方式,它们虽然不是直接的翻译,但是可以更好的传达出其文化内涵。
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 / Duanwu Festival在翻译民俗文化时,可以使用比喻翻译法。
比如,在将中国的七夕节翻译成英文时,可以使用“Chinese Valentine’s Day”来表达它的爱情主题。
这样的翻译不仅可以让外国人更好地理解,同时也可以传达出其文化内涵。
七夕节:Chinese Valentine's Day二、翻译策略1、充分了解文化内涵在翻译民俗文化时,需要充分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比如,在翻译中国的春节时,需要了解其源远流长、寓意深刻的文化背景以及其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这样才能将其翻译得更加准确、完整、充分。
2、注意词汇的贴切性3、考虑人群的背景在翻译民俗文化时,需要考虑目标人群的语言背景和文化水平,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生僻的词汇,否则可能导致翻译不准确,影响传播效果。
比如,在将中国的“棕榈节”翻译成外文时,应该选择“Palm Sunday”而不是“Yunhe Festival”(云和节),因为后者难以理解,外国人一般不会知道。
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
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作者:罗砚李姚安祺汪小琳范安宁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12期【摘要】永福县的福寿文化译介有助于对外推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文章首先描述了永福县福寿文化翻译现状,其次是对具体的永福福寿民俗翻译进行探讨分析,主要运用了音译加注法、借代、意译、图像传译法、以及音译、直译结合阐述多种翻译策略,从而达到使目标语读者更好了解广西福寿民俗的目的。
同时,文章以民俗文化翻译为出发点,表达了作为翻译人员对于文化翻译的思考。
最后,相信广西的民俗文化在众多译者的努力下能够更好地走向世界舞台。
【关键词】广西民俗;永福县福寿文化;福寿民俗翻译;翻译技巧一、引言自古以来,福寿双全、多福多寿是人们普遍的追求和向往。
从福寿文化自身来说,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被赋予新意义。
永福县享有“福寿之乡”的美誉,并于2010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研究和传播福寿文化的基地之一,也是让外国学者、游客了解福寿文化的重要窗口。
因此,永福县福寿文化的相关译介对于该文化走向世界以及借助文化魅力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永福县福寿文化翻译的现状分析国内目前可得的研究资料大多从本国自身的发展角度出发,如《论广西福寿文化的傳承与创新途径》【1】(秦玮鸿,2014)提出“中华福寿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广西作为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省份之一,具有久远而丰富的原生态福寿民族文化资源。
广西的福寿文化源远流长,资源分布较广,与独特的山水、地理、人文紧密相连。
引导传播广西福寿文化,有利于推动西部省份和边疆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可见现有材料主要停留在永福县福寿文化的挖掘、研究、传承以及通过文化推动该地经济发展的层面上,而在该县福寿文化的译介上留有相当大的空白。
然而,要广泛地发扬、传播永福县的福寿文化,进一步推动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对福寿文化的翻译介绍必不可少。
广西民俗节庆名称民俗文化词翻译方法研究
广西民俗节庆名称民俗文化词翻译方法研究作者:莫婉妮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第04期【摘要】在我国经济及对外开放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少数地区民俗文化的翻译与传播成为国家形象建设关注的主要问题。
相比其他民族自治区,广西地区存在着壮族、苗族、彝族、水族和京族等多个民族,有大大小小数百种民俗节庆,民俗节庆中又包含着多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本文主要探讨广西民俗节庆名称以及民俗文化词汇的翻译,并对民俗文化内容的翻译与传播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广西;民俗节庆名称;民俗文化词汇;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较多的自治区,也是具有历史积淀及复杂文化的地区。
广西各个民族都有自身的传统节日,苗年节、分龙节、依饭节、盘王节等节日,共同构成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生活。
基于此,对这些民俗节庆、文化词汇进行翻译,大力宣传与输出优秀的民族文化,成为推广民俗节庆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广西民俗节庆和文化词语的英译研究,以期推动民俗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一、广西民俗节庆与民俗文化词汇的主要内容广西各民族有着丰富的民间节庆活动,每年要举办上百个民俗节庆,“四季皆欢聚、无月不是节”为广西少数民族节庆的真实情况。
壮族在每年三月三要举行盛大的歌圩节,苗族会在农历十月、十一月举行苗年节,毛南族有分龙节,瑶族有达努节(祝著节),仫佬族有依饭节,京族有唱哈节等。
在不同民族传统节日的举办过程中,又存在着多种仪式和社会交际活动,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词汇。
本文以壮族歌圩节、毛南族分龙节以及各民族都会举行的傩舞傩戏为例,进行民俗节庆与民俗文化词汇的内涵剖析。
壮族农历三月三的歌圩节,已经存在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且成为壮族民俗文化娱乐的重要内容。
“歌圩”也就是唱歌、对歌的意思,以青年人为主体对唱山歌,同时还会开展男女之间的社交活动。
歌圩节中的文化娱乐活动包括抛绣球、碰彩蛋、抢花炮、舞狮子和演戏等。
而分龙节为毛南族一年一度的重大节日,主要在农历五月举行祭奠三界公的活动。
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
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引言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传统习俗、习惯和传统文化的集合体,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和民族特色。
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对民俗文化的翻译工作也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及策略,以期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民俗文化翻译的特点和挑战1. 多样性: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民俗文化存在着丰富多彩的特点,包括节庆、风俗、传统技艺等。
由于文化语境的不同,这些民俗文化往往难以直接翻译成其他语言。
2. 传承性:民俗文化承载着历史和传统,翻译时需要考虑如何准确传达文化内涵,以保持其原有的历史价值和传承意义。
3. 情感性:许多民俗文化与人们的情感、信仰紧密相关,翻译时需要将这些情感因素完整地传达出来,以获得读者的共鸣和理解。
二、民俗文化翻译方法1. 直译法:对于一些直接可理解的民俗文化内容,可以采用直译法,逐字逐句地翻译成目标语言。
这种方法能够较好地保持原文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色彩。
2. 归化和异化:归化是指在翻译时尽量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理解产生源语文化的现象,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文化的习惯和喜好。
异化则是尝试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和风格,使译文更贴近源语文化。
在民俗文化翻译中,需要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
3. 文化调整:在民俗文化翻译中,有时需要根据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进行适当的文化调整,以使其更易接受和理解。
三、民俗文化翻译策略1. 语言水平的提升:民俗文化翻译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翻译技巧,以确保准确传达源语文化的细微差别和特殊含义。
2. 文化积累和理解:熟悉源语文化和习俗对民俗文化翻译者来说至关重要,只有深入了解源语文化,才能准确理解和传达其中的文化内涵。
3. 多种途径的参考:民俗文化翻译者在翻译时可以参考各种文献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多种途径,以充实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4. 全面沟通和协作:在民俗文化翻译工作中,翻译者需要与相关专家和文化传承者进行全面沟通和协作,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
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摘要: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特殊的表达方式。
在翻译民俗文化时,需要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才能准确地传达文化的内涵和特色。
本文将从翻译方法和策略两个方面对民俗文化的翻译进行探讨,旨在为研究者和从事民俗文化翻译工作的人员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民俗文化;翻译方法;翻译策略1.引言民俗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特殊的文化内涵。
民俗文化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信仰习俗等方面的特点,是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的今天,民俗文化的翻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促进民族文化传播的桥梁,也是增进不同民族间相互了解与交流的纽带。
2.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2.1 直译法直译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翻译方法,它是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不对原文内容进行过多修改和改动。
在翻译民俗文化时,直译法可以较好地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韵味,使译文更具有地道性和真实感。
“庆祝春节”可以直译为“celebrate the Spring Festival”。
2.4 变通法变通法是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适当地对原文进行改动和增减,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言习惯。
在翻译民俗文化时,变通法可以使译文更具有地道性和真实感,更贴近读者的生活习惯和情感体验。
“端午节吃粽子”可以变通为“eat zongzi on the Dragon Boat Festi val”。
3.1 文化转移策略文化转移是翻译民俗文化时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是指在译文中引入目标语言文化的因素,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
在翻译民俗文化时,可以通过引入目标文化的相关知识和常识,使译文更具有亲和力和可读性。
“中国的元宵节是中国农历的正月十五”可以转移为“Chinese Lantern Festival falls on the fifteenth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基于语料库的民俗文化词翻译方法研究--以广西民俗节庆名称为例
基于语料库的民俗文化词翻译方法研究--以广西民俗节庆名称
为例
李晓滢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4(000)023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少数民俗文化外宣翻译越来越重要。
本文以自建的民俗文化双语平行语料库为例,研究民俗节庆名的翻译方法,以此来进行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研究,促进民俗文化的对外交流。
【总页数】2页(P156-156,157)
【作者】李晓滢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测试环境下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显化现象研究——以连接词和人称代词主语为例[J], 张律;胡东平
2.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生死疲劳》俄译本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与方法研究 [J], 刘玉宝;陈娟
3.基于语料库的赣南客家民俗文化词翻译探究--以赣南客家茶文化词为例 [J], 邹丽;
4.基于语料库的民商事法律动名兼类词汉英翻译研究——以我国《公司法》中的"
规定"为例 [J], 龚茁; 牛晓伟
5.海洋民俗文化词翻译探析——以广西沿海地区疍家民俗文化词为例 [J], 李晓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民俗节庆名称民俗文化词翻译方法研究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较多的自治区,也是具有历史积淀及复杂文化的地区。
广西各个民族都有自身的传统节日,苗年节、分龙节、依饭节、盘王节等节日,共同构成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生活。
基于此,对这些民俗节庆、文化词汇进行翻译,大力宣传与输出优秀的民族文化,成为推广民俗节庆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广西民俗节庆和文化词语的英译研究,以期推动民俗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一、广西民俗节庆与民俗文化词汇的主要内容
广西各民族有着丰富的民间节庆活动,每年要举办上百个民俗节庆,“四季皆欢聚、无月不是节”为广西少数民族节庆的真实情况。
壮族在每年三月三要举行盛大的歌圩节,苗族会在农历十月、十一月举行苗年节,毛南族有分龙节,瑶族有达努节(祝著节),仫佬族有依饭节,京族有唱哈节等。
在不同民族传统节日的举办过程中,又存在着多种仪式和社会交际活动,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词汇。
本文以壮族歌圩节、毛南族分龙节以及各民族都会举行的傩舞傩戏为例,进行民俗节庆与民俗文化词汇的内涵剖析。
壮族农历三月三的歌圩节,已经存在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且成为壮族民俗文化娱乐的重要内容。
“歌圩”也就是唱歌、对歌的意思,以青年人为主体对唱山歌,同时还会开展男女之间的社交活动。
歌圩节中的文化娱乐活动包括抛绣球、碰彩蛋、抢花炮、舞狮子和演戏等。
而分龙节为毛南族一年一度的重大节日,主要在农历五月举行祭奠三界公的活动。
过节时男女老少皆盛装出席,先到庙堂参加敬庙,之后唱神歌、跳神舞、听师公戏。
在饮食与祭祀活动方面,分龙节期间毛南族会制作五色糯饭、粉蒸肉,并“椎杀”公牛来祭祀龙,祭祀时有法师喃经、跳神。
除祭祀外,还存在踢毽子、爬杆、打陀螺、木面戏、对歌等文化娱乐活动。
二、基于广西民俗节庆名称及民俗文化词汇的翻译策略
(一)直译法在广西民俗节庆及民俗文化词汇翻译中的应用
对于民俗节庆、民俗文化名词的翻译,主要采用直译、音译和意译等翻译方法。
但由于部分传统民俗活动的名词在西方文化中不存在与其对等的词汇或物象,所以民俗文化名词翻译的双语文本转换,依然以直译、音译为主,意译只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才会出现;直译是根据民俗节庆、民俗文化名词的表面意思,选择英文中对应的名词进行词语翻译,主要强调忠实于民俗词汇的原有意义。
但直译法并不是对词汇中历史典故、丰富内涵的剖析,而是对词汇背后情感的照顾与体现。
以“中国龙”的翻译为例,很多西方学者在介绍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常常将“龙”翻译为长着类似蝙蝠肉翼的恶兽(Dragon),但Dragon与中国龙的内涵与形象存在本质区别。
由此延伸至广西民俗节庆的翻译,运用直译法进行民俗文化名词翻译时,也要照顾到源语的情感因素。
牛魂节作为壮族、侗族、瑶族、苗族和仫佬族等的传统节日,其在翻译中被直译为Ox-soul Festival或者Cattle Soul Festival。
“Ox-soul Festival”对于牛魂节的翻译,“Ox”在英文中表示阉割牛的意思,“soul”指的是牛的灵魂;而“Cattle Soul Festival”对牛魂节的翻译,“Cattle”指的是牛这一群体的总称,“Cattle Soul”也就是牛的灵魂。
运用以上直译方法对“牛魂节”一词进行翻译,可以帮助读者直观理解“牛魂节”的真正含义与活动内容。
除此之外,还有译者将“牛魂节”翻译为“bull soul festival”或者“bull king festival”,这里“bull”指的是雄性的公牛,有一种英勇或者雄壮的外在形象,通过“bull soul”或“bull king”进行“牛魂”一词的翻译,可以树立语言传播中正面的民俗文化形象,传达出牛魂节的文化价值与内涵。
与牛魂节类似的直译翻译,还有广西侗族所举行的盛大节庆活动“百家宴”,“百家宴”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有一百家人参加的宴席,但其真正涵义为同乡或同族人举办的大宴会活动,大多数宴席的规模均超过百家。
有关“百家宴”一词的翻译,主要存在“Banquet of hundreds”“One hundred families banquets”两种翻译模式,首先“One hundred families banquets”的翻译,是按照其表面意思“一百个家庭的宴会”进行翻译。
而另一种百家宴翻译,“Banquet”指的
是英文宴会,“hundreds”在英文中意思为许许多多、成百上千,这种虚指式的名词翻译可以客观与形象地展现出“百家宴”的内涵。
另外,广西各地区的民俗节庆活动中,还存在着大量民俗文化词汇,也都是使用直译法进行词汇内容的翻译。
壮族花婆节的“花王圣母”“花神”,被翻译为“Flower God”(花的上帝);广西侗族民俗文化遗产“三江风雨桥”,被翻译为“Wind-rain bridge”,或者根据侗族对其的称呼“花桥”直译为“Flower bridge”;将少数民族打下稻谷进行谷子去壳的地方,翻译为“rice-husking house”,意思是去除稻谷壳的房间。
以上翻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存少数民族民俗词汇的文化传统,并带给西方受众直观的文化价值理解,词汇翻译也具有简洁明了的特征。
(二)音译法在广西民俗节庆及民俗文化词汇翻译中的应用
对于部分民俗节庆或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常常难以找到英文中与其对等的物象,这种情况会造成人名、地名或物象名的不可译性。
所以,在有关传统民俗文化、民族独有文化的翻译中,主要运用音译的翻译方式,来表达过于复杂或抽象化的文化内容。
中国传统物象中的“阴阳”“太极”和“风水”,就被音译为“Yin-Yang”“tai chi”“Feng Shui”,由此可以看出音译法对民俗词语、民俗文化表达的重要性。
广西巴马瑶族的传统民俗节庆“达努”(祝著),在英文中被译为“Danu Festival”或“Zhuzhu Day”。
有些学者还根据“瑶年”这一民俗词汇,将其翻译为“the Yao’s New Year”,这几种翻译都能较为清晰、鲜明地展现出达努节的东方意蕴。
而仫佬族的民俗节日“依饭节”主要为祭祀与敬仰先祖依饭公爷,所以,英文中将其祖先名称“依饭”作为翻译的主要依据“Yifan Festival”,“Yifan Festival”可以使受众联想到仫佬族祭祀祖先的情境。
广西京族传统节日“唱哈节”,是以“唱哈”(唱歌)为主要活动的节日,具有“请神听歌”的意思,唱哈节在英语翻译中也被音译为“Changha Festival”,或者根据其演唱的涵义被翻译为“Folk Songs Festival”。
诸如此类的音译翻译还出现在彝族、苗族等民族的民俗节庆活动中,彝族跳公节(跳弓节)、苗族苗年节,都按照节日音译直接翻译为“Tiaogong Festival”“the Miao’s New Year”。
因此,對于存在
较多活动项目或者其文化内涵丰富的民族节日,在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中很难使用简短的意译英文词来表达地区民族的真正意义。
只有通过音译法进行民俗词汇的翻译,才能准确地传达出传统节日的情境与氛围,才能起到民俗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作用。
三、结语
在有关民俗节庆与民俗文化的翻译方面,学术界通常秉持着文化交流的观念,对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内容、文化心理进行翻译,并针对翻译的难点展开分析与探讨。
既要尽可能阐明民族群体的文化身份,又要有效避免文化输出、文化移植中的误解,从而完成广西民俗词汇翻译的文化传播。
因此,对于民俗节庆名称、民俗文化词汇的翻译,主要根据源语的文化内涵,以及源语、译语之间存在的对照与关联等特征,采用直译或音译的翻译方法进行广西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以推动民俗节庆与文化涵义的传播,从而实现民族语言文化对外宣传的规范化与准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