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近端复位标准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
正确的复位对于患儿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复位方法、操作步骤、复位成功的评估以及注意事项。
一、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概述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主要依据骨折类型、患儿年龄和骨折部位进行判断。
复位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骨折端整齐,无明显错位,骨折线呈线性。
2.骨折部位稳定:骨折部位无明显移位,固定后不易再移位。
3.关节功能恢复:复位后关节可正常活动,无明显疼痛。
二、复位方法及操作步骤1.麻醉:根据患儿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2.体位:患儿取仰卧位,患肢外展,肩部用沙袋固定。
3.手法复位:术者双手握住骨折远端和近端,轻轻牵引,沿骨折线方向缓慢用力,使骨折端逐渐对位。
4.复位过程中,应注意观察骨折端对位情况,如有困难,可适当辅助器械。
5.复位成功后,进行固定。
常用固定方法有石膏固定、小夹板固定等。
三、复位成功评估与注意事项1.复位成功评估:复位后,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关节功能恢复,无明显疼痛。
X光片检查显示骨折线呈线性,骨折端无明显移位。
2.注意事项:(1)复位过程中应轻柔操作,避免过度用力,以免加重骨折端损伤。
(2)复位成功后,固定要牢固,确保骨折部位稳定。
(3)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出现疼痛加剧、肿胀加重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4)指导患儿进行康复训练,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通过以上阐述,相信大家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肱骨近端骨折知识点
肱骨近端骨折知识点发病机制多为间接暴力,故多见于中老年人;预后不佳,常残留肩关节功能障碍。
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类Neer(1970年)在Codman的四部分骨块(肱骨头、肱骨干、大结节、小结节)分类基础上提出此分类方法。
Neer分类方法考虑到骨折的部位和骨折的数目。
但分类的主要依据是骨折移位的程度-即以移位大于1cm或成角畸形大于45°为标准进行分类。
肱骨近端骨折,包括几处的骨折,只要未超过上述的明显移位的机制多为间接暴力,故多见于中老年人;预后不佳,常残留肩关节功能障碍。
Neer(1970年)在Codman的四部分骨块(肱骨头、肱骨干、大结节、小结节)分类基础上提出此分类方法。
Neer分类方法考虑到骨折的部位和骨折的数目。
但分类的主要依据是骨折移位的程度-即以移位大于1cm或成角畸形大于45°为标准进行分类。
肱骨近端骨折,包括几处的骨折,只要未超过上述的明显移位的标准,说明骨折部位尚有一定的软组织附丽连接,尚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这种骨折为轻度移位骨折,属于一部分骨折。
二部分骨折是指某一主骨块与其他三个部分有明显的移位。
三部分骨折是指有两个骨折块彼此之间以及与另两部分之间均有明显的移位。
四部分骨折是肱骨上端四个主要骨折块之间均有明显移位,形成四个分离的骨块。
此时肱骨头成游离状态并失去血液供应。
Neer对肱骨近端骨折脱位的诊断有明确、严格的定义。
真正的骨折脱位是骨折伴有肱骨头脱出盂肱关节,而不能将肱骨近端骨折时伴有的肱骨头向下半脱位(关节内)或肱骨头的旋转移位混为一谈。
根据脱位的方向可分为前脱位、后脱位。
根据骨折移位的数目可分为二部分骨折脱位、三部分骨折脱位玫四部分骨折脱位。
肱骨头的劈裂骨折和关节面嵌压骨折是特殊类型的肱骨上端骨折。
根据肱骨头关节面嵌压的范围大小可分为小于20%、20%-45%和大于45%三种。
肱骨头劈裂骨折可参照上述标准分类。
1.四部分骨折移位方向:肱骨干受胸大肌牵拉向内前方移位,肱骨大小结节受肩袖肌牵拉向后上移位,肱骨头外移外旋移位;2.四部分骨折的关节部骨折块失去软组织附着从而失去血供导致骨坏死危险性增加;骨坏死发生率20%以上;3.外翻嵌插型骨折是四部分骨折的一个特殊类型,骨坏死发生率20%以下;可以选择经皮固定术;4.四部分骨折注意检查血管神经损伤及胸壁情况;5.四部分骨折闭合复位后骨折块不能保持稳定,仅适用于对手术风险大的患者和对功能要求低的患者;对于这些患者不行复位仅制动;或者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术;6.四部分骨折骨质差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手术并重建肱骨结节;7.四部分骨折骨质好者行ORIF,固定的目的达到可以接受的复位和充分固定,以利于骨折愈合及早期功能锻炼;手术的关键是恢复肱骨头与大小结节的关系;全麻或臂丛麻醉,患者平卧位或坐立位。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一)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一)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什么是肱骨髁上骨折?•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上端髁状突起处发生骨折,常见于肱骨近端。
•该骨折通常由于扭伤、跌倒或高能度外伤引起,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
复位标准的重要性•复位是指将骨折骨片恢复到正确的位置,使骨折处恢复正常解剖结构。
•正确的复位标准可以保证骨折愈合良好,恢复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
•熟悉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对于骨科医生和医疗技术人员至关重要。
复位标准的具体要求•骨片重叠度:在肱骨髁上骨折复位中,骨片的正确重叠度是明确的复位标准。
通常要求骨片的重叠度小于2毫米。
•旋转角度:骨折骨片的旋转角度是判断复位情况的重要指标。
正确的复位应使骨片与邻近骨结构的角度一致。
•长度修复:骨片的长度修复是骨折复位过程中需要达到的目标。
应该保证骨片的长度与对侧肱骨相似。
复位标准的操作技巧•X线引导:复位前后的X线检查是判断复位标准是否达到的主要方法。
可以通过放置引导针或钢丝来辅助复位。
•力量控制:复位时需要准确地控制施加的力量,以避免进一步损伤骨片或周围组织。
•利用辅助装置:有时需要使用专门的外固定器、支具或钢板螺钉等辅助装置来实现复位标准。
复位标准的注意事项•医生经验:复位标准的判断需要丰富的医生经验和准确的专业知识。
•特殊情况:对于复杂的骨折,如合并关节脱位或软组织损伤的情况下,复位标准可能有所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随访和康复:复位后需要密切跟踪患者的康复情况,并根据需要提供相应的康复治疗来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功能。
以上是关于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的相关内容,正确的复位操作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骨折的良好愈合。
在进行复位操作时,医生和医疗技术人员应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结果。
pfna复位标准
PFNA复位标准一、近端锁定PFNA(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是一种常用的股骨近端抗旋转内固定器,其近端锁定是复位的关键步骤之一。
近端锁定需遵循以下标准:1. 锁定位置:PFNA的近端应位于股骨颈的上方,与股骨头关节面平行,以确保内固定器的稳定性。
2. 锁定角度:近端锁定的角度应与股骨颈的角度保持一致,通常为130°至135°之间,以实现最佳的固定效果。
3. 锁定钉:使用合适的锁定螺钉,确保其能够完全穿透股骨头和股骨颈,以达到抗旋转和稳定固定的效果。
二、远端锁定PFNA的远端锁定同样重要,以确保骨折部位的稳定性。
远端锁定的标准如下:1. 锁定位置:远端锁定应位于股骨矩的上方,以提供稳定的支撑和抗旋转作用。
2. 锁定角度:远端锁定的角度应与股骨矩的角度保持一致,以确保内固定器与骨骼的贴合度。
3. 锁定钉:使用合适的锁定螺钉,确保其能够穿透股骨矩,以达到固定骨折部位的目的。
三、角度控制PFNA的内固定器在复位过程中需保持与股骨颈和股骨矩的角度一致,以确保固定的稳定性。
角度控制的要点如下:1. 股骨颈角度:PFNA应与股骨颈的角度保持一致,以防止内固定器在骨骼内的倾斜。
2. 股骨矩角度:远端锁定应与股骨矩的角度保持一致,以确保内固定器在骨骼远端的稳定性。
四、复位效果PFNA复位的目的是恢复骨折部位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稳定性,以促进骨折的愈合。
以下是复位效果评估的要点:1. 骨折对位对线:复位后,骨折部位的对位对线应良好,无明显的移位和畸形。
2. 稳定性:内固定器应牢固地固定骨折部位,无松动和移位现象。
3. 功能恢复:复位后,患者的关节功能应得到良好的恢复,无明显的活动障碍和疼痛。
五、功能恢复PFNA复位后,患者需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骨折愈合和恢复关节功能。
功能恢复的要点如下:1. 早期活动:在医生建议下进行早期活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和恢复关节功能。
手术-肱骨近端骨折A1.2型骨折闭合复位固定技术
1、治疗原则
A1.2型骨折是大结节有移位的骨折。
因为肩袖(冈上肌及冈下肌肌腱)的牵拉,所以大结节骨折部位常常向后上移位。
如果大结节畸形愈合(超过5mm的移位),就会撞击肩峰,导致活动受限和疼痛。
从生物力学上来看,由于力臂较短,会减弱冈上和冈下肌的肌力。
2、大结节骨折的复位和临时固定
大结节的复位
首先可尝试闭合复位,尽管不容易成功。
亦可以在透视机下,通过小切口,置入一枚带螺纹的克氏针进行撬拨复位。
如果不成功,需要切开复位。
闭合复位的技巧
在较瘦的病人,将其上肢轻微外展,这样可以用拇指按压大结节骨折块使其复位。
直接复位
在透视机辅助下,准确的在大结节骨折块的侧面做一小切口,轻柔劈开三角肌,插入一个小的剥离器、拉钩或是顶棒,在大结节顶部边缘。
将其推回原位。
大结节的临时固定
经皮复位
应用器械使之复位时,用克氏针临时固定。
确认复位
复位以及克氏针合适的位置需要在透视机下确认。
3、大结节的固定
可以选用3.5mm空心螺钉(如图示)或普通螺钉。
备注:垫片可以适当的应用在骨质疏松或是碎裂的情况。
因为垫片会使钉尾突出并可能导致肩部撞击,所以,一般不主张使用。
大的骨块:
如果大结节的骨块较大,应用两枚螺钉固定会更好。
备注:在置入第二枚螺钉时,尽量靠近近端,以避开腋神经。
完成接骨术
一旦接骨术完成,移除所有的克氏针。
通过透视机来检查固定效果。
肱骨近端骨折诊疗技术要点
肱骨近端骨折诊疗技术要点一、概述肱骨近端骨折是指包括肱骨外科颈在内及其以上部位的骨折。
临床上较为多见。
据国内资料统计约占全身骨折的2.15%,国外资料统计占全身骨折的4%~5%。
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生率与骨质疏松有明显关系。
因此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部位骨折的发生率有进一步增高的趋势。
肱骨近端骨折中,年龄在40岁以上的患者占76%。
女性患者发病率为男性的2倍。
统计资料表明,与髋部骨折相似,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是肱骨近端骨折发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肱骨近端骨折大多数病例可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并可望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
但少数损伤严重、移位较大的骨折,治疗上仍有很大困难。
(一)解剖1.骨关节结构肱骨近端包括肱骨头、大结节,小结节及肱骨干骺端组成。
大小结节之间形成结节间沟。
肱二头肌腱长头在沟内通过,因此也称为肱二头肌腱沟。
在发育过程中,肱骨上端有三个骨化中心。
肱骨头骨化中心于出生后4~6个月开始骨化。
大结节骨骺于3岁时开始骨化。
小结节骨骺于5岁时开始骨化。
6~7岁时三个骨化中心融为一体。
20~22岁时肱骨上端骨骺与肱骨干融合。
在肱骨头与大、小结节之间有一很短的相对稍狭窄的部分称为肱骨解剖颈。
在大、小结节之下的部分称为肱骨外科颈。
肱骨外科颈是临床上常发生骨折的部位,由于骨折两端均有血液供应,因此骨折易于愈合。
肱骨解剖颈骨折较为少见,近骨折块多因损伤失去血循环供应,因此预后较差,易发生肱骨头缺血坏死。
在冠状面上,肱骨头与肱骨干有130°~135°角。
有的报道颈干角为143°。
在横断面上肱骨头向后倾斜,与肘关节横轴相交20°~30°。
肱骨头与肩胛骨的肩盂成关节,是盂肱关节骨性组成部分。
肩峰是肩胛冈向外延续的终端,位于肩部的外侧,对盂肱关节上方有保护作用。
三角肌部分纤维起于肩峰。
而且肩峰为三角肌的功能提供有效的机械杠杆作用。
肩峰与喙肩韧带及喙突共同形成喙肩弓。
《2021版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指南》解读
《2021版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指南》解读肱骨近端骨折是常见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之一,其发生率随着人口老龄化急剧上升。
最近Cochrane研究发现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总体临床疗效类似。
由于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目前对如何治疗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缺乏共识,因此,欧洲创伤和急诊手术协会(ESTES)订了《2021版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指南》,以规范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
1、肱骨近端骨折分型COdman把肱骨近端分为大结节、小结节、肱骨头和肱骨干等四个解剖部位,提出根据肱骨近端骨折累及的范围进行分型原则,成为现有肱骨近端骨折分型遵循的原则。
Neer肱骨近端骨折分型是目前最常用的分型。
骨折移位定义为肩关节创伤系列X线片上骨折块和肱骨头之间移位>lcm或成角移位大于>45。
即使借助肱骨近端CT三维重建技术,Neer肱骨近端骨折分型组间和组内可重复性差,无法开展大宗病例的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来比较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的疗效。
自1987年以来,针对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肱骨近端骨折AO分型进行了多次修改。
根据骨折是否累及关节面和粉碎性程度,常见的肱骨近端骨折可以简单分为关节外两部分骨折、关节外三部分骨折和关节内四部分骨折等,肱骨近端外翻压缩性骨折归为IlCl.I o Hertel二进制肱骨近端二分类(LEGO)分型系统将肱骨近端分为大、小结节,肱骨头和肱骨干等4个基本解剖平面。
不同骨折平面之间互相组合成12种基本肱骨近端骨折类型。
Hertel分型重视肱骨近端内侧距的完整性和形态。
内侧距长度、移位程度和粉碎性程度等是预测是否发生创伤性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重要参考指标。
短的内侧距、移位明显的内侧距提示伤后发生肱骨头创伤性坏死可能性较大;单用内侧距螺钉难以维持内侧距粉碎性骨折的复位。
2、重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特点是骨力学强度下降、骨骼脆性增加,轻微外力作用就可能超过骨骼形变极限导致骨折的发生。
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入路
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入路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小儿和老年人是其易感人群,手术是其治疗的主要方式,而手术的入路对手术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入路进行介绍。
一、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原则手术的目的是恢复肱骨干骺端肌肉和关节的功能,主要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恢复肱骨干骺端的长度。
如果不恢复长度,会导致肌肉和关节力臂改变,影响肩关节的平面稳定性。
2、确保肱骨骨头的旋转中心,以便肘关节的正常运动。
3、恢复肱肌群的力臂,以便更好的重建横向稳定性。
二、手术入路的选择手术入路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手术入路的选择应该根据肱骨骨折类型、骨折位处、破坏程度、共病及手术经验等因素进行选择。
1、前臂外侧切口入路这是治疗肱骨骨折最常用的入路,对于线控锁定板和锁定针的固定较为方便,适用于多种类型的肱骨骨折,但是不适用于三折位处的骨折。
2、肱二头肌切口入路该入路一般用于治疗肱骨干骺端骨折,在有效保护前臂神经和外侧支神经的情况下,相对容易锚定锁定板或锁定针,另外该入路对于脆弱骨质的病人也比较适用。
3、肱三头肌后侧入路该入路主要用于治疗肱骨近端高位骨折和肱骨外侧壁骨折,对于膝下四头肌而言,其对前臂神经和外侧支神经的保护更好,另外也能更好地探查和修复肱骨的远端部位。
4、前臂内侧切口入路这是适用于复杂的肱骨骨折,特别是旋转性三折位骨折的入路,同时其对前臂神经和外侧支神经的保护也比较好。
三、手术常用的锁定装置1、直板直板主要用于治疗肱骨高位骨折,它与肱骨干骺端骨折的治疗有很大的关系,直板用钢制材料制成,主要通过螺钉和板固定肱骨骨折部位,可恢复和保持肱骨干骺端的长度和横向稳定性。
2、控制针控制针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肱骨骨折,它最初是作为治疗高位骨折的方法,但是后来被证实在肱骨干骺端骨折和肱骨粉碎性骨折中也能发挥作用。
控制针的优势是可以直接减轻骨的应力,并能固定骨折部位。
3、锁定针锁定针在解决单一骨折固定方面,其固定效果只受到骨质压缩的限制,同时,在肱骨高位骨折和粉碎性骨折中,可与其他锁定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其固定效果,其适应范围比较广,主要用于治疗粉碎性骨折和骨折部位有严重破坏的骨折。
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技巧-吴世良
A 传统加压钢板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肱骨头外翻塌陷 B 髓内钉固定治疗后出现内翻塌陷和内固定松动
与此相反,锁定钢板所使用的螺钉钉尾带有 螺纹,可以和钢板之间进行“锁定”,螺 钉和钢板之间形成固定的角度。锁定钢板 具有角度稳定性,不需要对钢板和骨骼之 间进行加压,可以保护钢板下骨膜。通常 将螺钉按照发散或会聚的方式进行固定, 不仅仅是螺钉螺纹周围的骨质而是螺钉固 定区域下的所有的骨质都可以对抗牵拉应 力(如下页图)。
肱骨近端骨折 手术治疗方法(1)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 (微创手术)
闭合复位或利用 钢针撬拨复位, 对肱骨头血供干 扰小,肱骨头坏 死率较低。骨折 复位后可采用经 皮克氏针固定术 或外固定架固定 术。
肱骨近端骨折 手术治疗方法(2)
髓内钉内固定术(微创)
髓内针固定术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 方法,此类内固定器材有克氏针、斯氏针、 髓内针、螺钉(包括空心螺钉)等。 德国的 Stefaan J.B 进行了一项临床研 究,探讨并介绍第三代髓内钉技术治疗肱骨 近端骨折的方法和临床效果,其研究结果发 表在 2013 年第 28 卷的 Techniques in Orthopaedics 上。
肱骨近端骨折 手术治疗方法(4)
肩关节融合术
肩关节融合手术是很早就采用的一种治疗严重肱骨近 端骨折的方法。虽然术后能明显减轻疼痛,但关节活动受 限,生活质量差,大多数患者难以接受。随着生活质量的 提高,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水平的提高,对于肱骨头严重粉 碎的骨折多采用关节置换术,采用关节融合术日趋减少。
肱骨近端骨折 手术治疗方法(5)
人工肱骨头置换 肩关节置换术包括半肩关节(肱骨头)置换 术和全肩关节置换术,主要适用于肱骨近 端严重的4部分骨折。对于肱骨近端严重粉 碎性骨折,半肩关节置换术可能更为有利。
功能复位标准
锁骨骨折:重叠移位≤1cm,旋转或成角移位≤10度。
各种脱位:关节复位
肱骨近端骨折:各部分骨折块分离移位≤1cm,成角或旋转移位≤45度(尤其是大结节骨折块应尽量纠正分离及旋转移位,以免影响肩袖功能)。
肱骨干骨折:内外侧方移位≤1/3骨干直径,向前成角≤20度,外翻成角≤30度,旋转≤15度,短缩≤2cm,尽量不出现前后方向的侧方移位。
肱骨内上髁骨折:骨折端分离≤5mm,骨折端无旋转移位。
肱骨外髁:骨折端分离≤2mm,骨折端无旋转移位。
尺桡骨双骨折:桡骨上端旋后≤30度,尺骨远端旋转移位≤10度,尺桡骨成角≤10度,桡骨旋转弓恢复。
尺骨干骨折:尺骨骨折成角畸形≤10度,旋转畸形≤10度。
孟氏骨折:桡骨头无脱位征,尺骨骨折成角畸形≤10度,旋转畸形≤10度。
盖氏骨折:下尺桡关节无脱位征,桡骨旋转弓存在。
桡骨远端骨折:恢复桡骨长度及桡腕关节面的平整,掌倾角≥5度,尺偏角≥15度,无下尺桡关节脱位征。
踝部骨折:各关节面平整,下胫腓关节无分离,踝关节间隙正常。
跟骨骨折:跟距关节面平整,跟骨结节关节角及跟骨交叉角恢复至正常范围,腓骨下间隙存在。
儿童肱骨对线和对位标准
儿童肱骨对线和对位标准儿童肱骨对线和对位标准是指评估和诊断儿童上肢骨折的一种方法。
肱骨是上肢骨折中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尤其在儿童中更为常见。
正确评估肱骨对线和对位对于确保正确的骨折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儿童肱骨对线和对位标准的相关知识。
一、儿童肱骨对线标准儿童肱骨对线标准主要用于评估肱骨干骨折的骨折连线。
在一般情况下,当上下肢在正常对位时,肱骨干的骨折连线应该与正常对位肱骨干平行。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参数来评估肱骨对线:1.透明间隙(radiolucent interval):即骨折间的纵向透明线,也是干痂的象征。
肱骨对线标准中规定,透明间隙在正常对位时应该较小。
2.骨折连线(fracture line):即两断端之间的连线。
肱骨对线标准中规定,骨折连线应平行于骨干,不应有明显偏移。
3.骨折连线上的骨移位(fracture displacement):骨折连线上的两断端之间的距离。
肱骨对线标准中规定,呈现对称性,不应有明显的间隙。
二、儿童肱骨对位标准儿童肱骨对位标准主要用于评估肱骨干骨折在侧位X线片上的对位情况。
在正常对位的情况下,骨折断端应该保持正确的对位,并且与相邻骨骼结构的关系协调一致。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参数来评估肱骨对位:1.上骨骺关节突(capitellum)与肱骨头(humeral head)的对齐情况:正常对位时,上骨骺关节突应与肱骨头对齐。
2.肱骨滚动现象(humeral head rolling phenomenon):即肱骨头沿上骨骺关节面滚动的情况。
正常对位时,肱骨头应沿上骨骺关节面逐渐减小,没有明显滚动现象。
3.鱼嘴形变(beak deformity):即肱骨头对位不良,呈现鱼嘴状的形变。
正常对位时,肱骨头应保持光滑的形状,没有明显的鱼嘴形变。
4.两端骨骼间距(distance between the bony ends):即两断端之间的距离。
正常对位时,两端骨骼间距应平行且距离相等。
肱骨近端骨折复位方法
肱骨近端骨折复位方法
肱骨近端骨折的复位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闭合复位:在局麻或全麻下,通过手动或外力作用下,使断骨片恢复正常解剖位置。
这种方法适用于骨折块相对稳定且不严重错位的情况。
2. 手术复位:需要进行开放手术,通过切开皮肤和软组织,直接暴露骨折部位并精确复位。
这种方法适用于严重错位、骨折碎片较多或有关节紊乱的情况。
3. 辅助设备复位:使用辅助设备,如图像引导器或X线机械导航系统,可帮助医生精确定位和复位骨折。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复杂的骨折或需要高度准确性的情况。
4. 联合复位:在外科手术时,可以通过结合上述方法的组合来实现最佳的复位效果。
例如,先进行切开手术,然后使用辅助设备进行精确复位。
需要注意的是,肱骨近端骨折的复位方法应该由专业医生根据骨折的类型、位置和严重程度来决定,并在手术台上进行。
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
II解剖颈
III外科颈 IV大结节 V小结节 VI骨折脱位
肱骨头 劈裂
肱骨近端骨折多为此类型,只要肱骨近端的 骨折块<1cm或成角<45°
无论骨折线是否多个部分,均为一部分骨折。
嵌插型 1、外科颈骨折 非嵌插型、
粉碎型 2、解剖颈骨折 3、单纯大结节骨折 4、单纯小结节骨折
1、 外科颈骨折 + 大结节骨折 2、 外科颈骨折 + 小结节骨折
这种类型骨折占肱骨上端骨折的绝大多数。
这种没有明显移位的骨折,由於仍有软组织 将骨折块连为一体,因此称为"一部分骨折"。
关节段移位骨折按解剖部位命名即为肱骨解
置入过浅,则导剖致撞击颈和肩骨袖功能折不良,且骨端间移位大於l厘米或成角大
未移位骨折(一部分骨折)
於45°。 喙肱韧带、
VI型:肱骨上端骨折合并肱盂关节脱位 未嵌插骨折,上臂悬吊2~3周 渐进性活动度训练
此种骨折肱骨头的血循环受到破坏,常发生 关节囊附着处:肱骨解剖颈、肩关节盂周缘
结节愈合不良会对肩关节功能产生很大影响。
肱骨头缺血坏死。 2、外翻压缩型骨折其肱骨近端内侧软组织铰链相对完好,肱骨头的血运破坏相对较少,肱骨头坏死率较其他四部分骨折低。
正确重建肱骨原有的长度 目标:进一步增强关节活动度及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17%~38% 四部分骨折(4-part and/or dislocation)、坏死率
33%~56% 肱骨头劈裂骨折(head splitting)。
I型:(未移位骨折) II型:解剖颈骨折 III型:外科颈骨折 IV型:大结节骨折 V型:小结节移位骨折 VI型:肱骨上端骨折合并肱盂关节脱位
要素:
骨折关系
5个要点,全面解析肱骨近端骨折!
5个要点,全面解析肱骨近端骨折!一、外科解剖肱骨近端解剖特点•肱骨头关节面呈半圆型•前外为大小两结节•大结节靠外,其下为大结节嵴•小结节居前,相当肱骨头中心,下为小结节嵴后倾角与颈干角肩袖的组成•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穿插附着于大结节,可从后上方牵拉骨折块。
肩胛下肌附着于小结节,可向内侧牵拉骨折块•肩袖中以冈上肌的血运最重要,冈上肌腱与肱骨大结节相连处血运较差,称危险地带,损伤后较难愈合腋神经及其走行•发自臂丛后束,穿过四边孔,绕肱骨外科颈至三角肌深面,发支分布三角肌、小圆肌(肌支)•余部纤维自三角肌后缘穿出,分布于肩部、臂外侧区上部的皮肤,称为臂外侧上皮神经(皮支)•肩峰前下缘至腋神经的平均距离5-7cm损伤后:•感觉:三角肌表面皮肤感觉障碍,肩部、臂感觉障碍•运动:三角肌麻痹、萎缩,肩外展功能障碍肱骨近端的供血注意事项要正确辨别解剖颈骨折和外科颈骨折。
肱骨解剖颈骨折后肱骨头骨折块的主要血供通常被破坏,很有可能发生缺血性坏死;肱骨外科颈骨折相对好些,因为肱骨头的血供通常保留得较好。
旋肱前动脉的外侧升支位于肱二头肌长头腱和肱二头肌腱沟的后外侧几毫米处并平行上行;旋肱前动脉的外侧升支对于肱骨头的血液供应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血管遭到损伤,就会导致缺血性坏死;旋肱前动脉的外侧升支的解剖位置对于分类和预后、手术入路和内固定的放置都非常重要。
关节囊内侧面的血供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肱骨头内侧如果有较大、完整的骨折块,对于骨折的预后具有积极的作用。
肱二头肌长头腱对于辨认旋肱外侧动脉升支和复位大、小结节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骨折不能通过闭合的方法进行复位,有可能是肱二头肌长头腱嵌入骨折块之间而影响了复位。
肩峰、喙肩韧带和喙突形成喙肩弓,将肱骨头的运动限制在其下方,肩袖在喙肩弓下方滑动。
在内固定手术和假体置换术时,使大、小结节解剖复位将能很好地恢复肩部的力量和活动范围,能够防止诸如撞击症等并发症的发生骨今中外二、影像学评估骨今中外三、分型一、Neer分型1、依据:肱骨近端4部分理论(肱骨头、大小结节、肱骨干近端),和骨折移位情况。
肱骨近端骨折
四部分的肱骨近端骨折
老年人和骨质疏松患者的发病率相当高。在 Neer的四部分骨折分型中,分为外展嵌插型、 Neer的四部分骨折分型中,分为外展嵌插型、 真正的四部分骨折和四部分骨折脱位
骨折-脱位
骨折脱位可以是两部分、三部分以及四部分 的。在临床处理上,一般先处理脱位,再进 行骨折的固定。对于两部分的骨折脱位,可 以采用闭合或切开复位的方法。
治疗决策
判断对于特定的患者,位移和成角是否可以 接受; 判断肱骨头和肱骨干能否作为一个整体运动。
二者皆满足,骨折是稳定的,且在一个合适 的位置,采用吊带悬吊保持一个舒适体位, 通常在一周内开始采用钟摆式功能锻炼进行 物理治疗。
若肱骨头和肱骨干不能作为一个整体运动, 且患者因年龄而不适合外科手术,对功能要 求不高,或由于并发症而预知无法进行康复 锻炼,物理治疗可延迟2 锻炼,物理治疗可延迟2-4周。 年轻、活跃的患者,应考虑早期手术治疗。 制动时间、治疗时间越长,功能障碍程度越 大。
特殊骨折类型固定
大结节2 大结节2部分骨折
肩关节对结节移位耐受较差,主张对移位超 过5mm的即可采取手术治疗,以减少功能障 5mm的即可采取手术治疗,以减少功能障 碍和并发症的二次打击。 经骨缝合固定; 螺钉内固定; 结节间区也必须修复。
有移位的外科颈2 有移位的外科颈2部分骨折
首选髓内钉固定技术,具有软组织干扰小、 失血少的优点。 移位较大的骨折、粉碎性骨折、难复位的骨 折采用LCP固定。 折采用LCP固定。 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降落伞”手术方法, 外翻嵌插截骨术和张力带固定合并经骨缝合。
肱骨近端3 肱骨近端3部分骨折
优先考虑采用LCP固定,使肱骨头和肱骨干 优先考虑采用LCP固定,使肱骨头和肱骨干 对合复位,加上结节准确复位固定,允许术 后早期的关节活动。
儿童肱骨对线和对位标准
儿童肱骨对线和对位标准
儿童肱骨对线是常用的影像学评估方法,用于判断儿童肱骨骨折的严
重程度。
根据标准,正常情况下,肱骨骨折的对位应该是良好的。
对
位标准是指判断肱骨骨折是否对位,并评估骨折片段的连接情况。
对
位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齐度:骨折片段是否严密贴合,无间隙或位移。
2. 骨折端是否尖锐:骨折端是否锐利,没有明显的骨撕裂。
3. 长程骨皮质的连续性:正常情况下,骨皮质的连续性应该完整,不
能有明显的断裂。
4. 内侧骨皮质是否对齐:骨骼内侧骨皮质的对齐情况也是判断对位的
指标之一。
综合以上因素,经过专业医生的判断和评估,可以确定肱骨骨折的对
位情况,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为了确保准确评估,医生通常
会借助影像学检查,如X线片或CT扫描来辅助诊断。
通过及时诊断和
准确评估,可以为儿童肱骨骨折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康复恢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肱骨近端复位标准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肱骨近端复位是骨折复位手术中常见的操作,也是影响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之一。
肱骨近端骨折是上肢骨折中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一旦发生骨折就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固定处理。
而复位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第一步,复位不良会影响骨折的愈合,进而影响到患者的手肘功能和生活质量。
因此,制定肱骨近端复位的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肱骨近端复位标准包括术前评估、手术操作和术后康复等方面,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内容。
一、术前评估
1. 了解患者的损伤情况,包括骨折类型、骨折位置、骨折稳定性等,通过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来确定肱骨近端骨折的情况。
2.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骨质情况等因素,综合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确定手术方案。
3. 对于存在伴随损伤的患者,如神经血管损伤等,需提前做好手术准备和应对措施。
二、手术操作
1. 麻醉: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会感到疼痛。
2. 体位:患者采取侧卧位,肘关节屈曲约90度,保持肱骨近端和尺骨平行。
3. 皮肤消毒:对手术部位进行彻底消毒,减少术后感染的风险。
4. 外展肱骨:通过外展肱骨来放松肌肉,有利于骨折的复位。
5. 复位:在X线透视下,通过适当的力量和角度,将骨折复位到正确的位置。
复位过程中需注意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
6. 固定: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如钢板、钢钉等,将骨折部位固定好,确保骨折不再移位。
7. 闭合伤口:对手术伤口进行良好的闭合,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三、术后康复
1. 术后第一天即可进行主动功能锻炼,如手指活动等。
2. 术后第二天开始进行被动功能锻炼,如屈伸肘关节等。
3. 术后一周拆除外固定,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
4. 术后一到两个月进行康复锻炼,包括肌肉力量训练、关节活动训练等。
5. 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时调整康复方案。
总之,制定肱骨近端复位的标准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
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非常重要。
医生在进行肱骨近端复位手术时,
需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流程,提高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为患者带来
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同时,患者术后要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提高手肘功能和肌肉力量,达到最佳效果。
【2000字】
第二篇示例:
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常见于年轻人的骨折中,由于
骨折部位位于近端,治疗起来也比较复杂。
复位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的重要步骤之一,正确的复位可以恢复肱骨的结构和功能,促进愈合。
而肱骨近端复位的标准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肱骨近端复位的标准。
1、复位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肱骨近端复位之前,要先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
评估骨折的类型和位置,明确骨折的種類,了解骨折的位置、骨折线
的角度和长度。
其次要评估周围软组织的情况,如是否伴有周围软组
织损伤、血管神经的受损情况等。
最后需要做好骨折部位的清洁工作,保证操作区域的无菌,避免感染的发生。
2、操作步骤
肱骨近端复位的标准操作分为内收3步和外旋3步,分别是内收后伸、内收上提、内收旋转和外旋后伸、外旋上提、外旋旋转。
下面我
们来详细介绍这些操作步骤:
(1)内收后伸:患者平卧位,由医师用一只手轻按在患者的矢状面上臂根部,用一只手抓住患肢的前臂,将前臂向胸部内收。
同时用
外科匾等工具将肱骨上提,从而使肱骨的尺骨小头复位。
(6)外旋旋转:在实施外旋上提的医师用一只手扶住患者的肘关节,用另一只手托举患者的前臂,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前臂,从而使
尺骨小头与肱骨的髁内球复位。
3、标准复位的评定
肱骨近端复位的标准是很重要的,只有符合标准才能保证骨折的
恢复。
标准复位主要包括:骨折线对齐、肱骨的稳定、功能恢复。
具
体的评定标准如下:
(1)骨折线对齐:经复位后,骨折两端的骨折线应该完全对齐,无偏移或错位。
如果出现一定程度的错位,还需要通过适当的手术或
其他处理手段进行矫正。
(2)肱骨的稳定:复位后的肱骨应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不应该有明显的移动和摆动。
如果肱骨存在不稳定现象,可能需要进行进
一步的固定操作,如使用外固定器或手术固定。
(3)功能恢复:复位后的肱骨应该能够自由地进行活动,如握力、上举、屈伸等功能。
如果肱骨功能不能正常恢复,可能需要进行康复
训练和功能锻炼。
4、注意事项
在进行肱骨近端复位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操作要轻柔:在实施肱骨复位的操作过程中,医师要轻柔细致,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2)保持患者舒适:复位过程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疼痛感,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感受及时进行调整,保持患者的舒适。
(3)监测复位效果:在进行肱骨近端复位的过程中,医师需要实时监测复位效果,检查肱骨位置是否正确,避免出现错误。
肱骨近端复位是治疗肱骨骨折的重要步骤之一,正确的复位可以
增进骨折的愈合,恢复肱骨的结构和功能。
标准的复位操作包括内收3步和外旋3步,评定标准主要包括骨折线对齐、肱骨的稳定、功能恢复。
在进行复位操作时,医师需要注意操作要轻柔、保持患者舒适、监测
复位效果。
希望本文对您了解肱骨近端复位的标准有所帮助。
第三篇示例:
肱骨近端复位是外科医生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时常用的术语,它
指的是通过手术或非手术方法将肱骨近端正确归位的过程。
肱骨近端
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常常发生在肘部区域,例如鹰嘴、滑车
等部位。
如果没有及时正确复位,会导致肘部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
活和工作。
正确的复位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关键步骤之一。
在进行肱骨近端复位时,需要按照标准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要求,
以确保复位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下文将详细介绍肱骨近端复位的标准
操作流程和技术要求。
一、术前准备
在进行肱骨近端复位手术前,需要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
首
先是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患肢的神经血管情况、既往病史、骨折类型和程度等。
其次是对手术器械和设备进行检查和准备。
术前准备工作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手术效
果。
二、操作流程
肱骨近端复位手术一般分为手术复位和非手术复位两种方式。
下
面将分别介绍两种复位方式的操作流程。
1. 手术复位
手术复位是通过开放手术的方式将肱骨近端进行复位的一种方法。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麻醉: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2)切口:在肘部区域做出适当切口,暴露出肱骨近端。
(3)复位:通过对骨折端进行牵引和旋转,将肱骨近端复位到正确位置。
(4)固定:使用骨板、钢钉等器械将肱骨近端固定在正确位置,保持稳定。
(5)缝合:对切口进行缝合,包扎敷料。
(6)术后恢复:术后及时进行相关康复训练,加快康复速度。
以上是肱骨近端复位的标准操作流程和技术要求。
在进行手术复位或非手术复位时,医生需要熟练掌握操作技术,保证复位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避免出现并发症。
患者术后也需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康复训练,加快康复速度,恢复肘部功能。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对肱骨近端复位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第四篇示例:
肱骨近端复位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操作,常用于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或脱位等问题。
正确的复位是手术治疗的关键,而复位的标准对手术效果和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影响。
下面就肱骨近端复位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需要明确的是,肱骨近端是指肱骨的上端,与肩胛骨的关节部相连接。
肱骨近端骨折是比较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多发生于高强度的外伤或意外事故。
骨折后,肱骨近端的复位是治疗的第一步,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进行肱骨近端复位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
应该保证患者处于合适的位置,一般要求患者躺在手术台上,肩部要稳固支撑,以避
免肩关节的移动。
接着,医生需要对肱骨近端进行适当的麻醉处理,
以减轻患者疼痛感。
在进行复位时,医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标准。
要确保肱骨的正常
位置,即使在受伤后,肱骨的正常结构也是很重要的。
要避免过度拉
伸或压缩肱骨,以免引起肌肉损伤或血管神经受损。
要尽量减少软组
织损伤,复位时应该避免对周围组织造成过多的压力。
在进行复位时,医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手
动复位,即通过医生的手动操作来调整肱骨的位置。
另一种方法是利
用外固定器进行复位,可以通过外固定器来固定肱骨近端的位置,保
证复位的准确性。
除了手动复位和外固定器复位外,还可以利用X线引导进行复位。
通过X线检查,可以清楚地看到肱骨近端的位置,有助于医生准确地
进行复位操作。
在复位完成后,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固定和护理。
一般来说,会给患者戴上适当的石膏固定器,以固定肱骨近端的位置,避免
再次脱位或移位。
患者还需要进行相关的康复训练,以恢复肌肉力量
和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