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散的遗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陵散》的遗音
——浅谈道家对嵇康的影响
公元262年,刚入不惑之年的嵇康在狱中几度思索,了却后事之后,毅然步入东市。面对着寒气逼人,烁光闪闪的刀锋,他提出了人生的最后一个请求:弹一曲《广陵散》。此时,无数儒生名士,在百般施救无效的情形下,只能默默为他送行。也许,他们已有了某种绝望的预感,嵇康将死,名士难存。此时,他们既为他送中,也可能是在为自己的坚守送终。琴声悠扬,缓缓入耳。这位醒如孤松独立,醉若玉山将崩,堪为一代风流名士的人物,正拨弄琴弦,随性奏出自己的心声。任自然,尚虚静,重情义,精艺术,人生中的点点滴滴似乎恍恍惚惚浮现在他眼前,可是没有时间了。他只能把千言万语融入琴音,以此来奏出他生命中最后的绝响。琴声戛然而止,他长叹一声:“《广陵散》于今绝矣”。手起刀落,他的生命也随之而去。
早在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中,范滂就留下了警示后人的遗训: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清议、清谈、正始新义、竹林清音也由此而生,黄老之术又一次兴起,成为乱世之中,文人志士得以疗伤自慰的良药。
魏晋时期,几经易主,混战不断,民不聊生,儒家的那套道德价值体系,也早就荡然无存。只剩下一些沽名钓誉的强权,打着仁义道德的大旗,排除异己,以求号令天下。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历史又一次重演,不同的是,这一次司马氏比曹操更虚伪,更狠毒。作为亲身经历者,嵇康便目睹了司马氏在争权夺势之中精彩的表演,毅然辞官归隐,和一二知己畅叙人生。
嵇康生于公元223年,其父,嵇昭,字子远,官督军粮。他的父亲早逝,由母亲和哥哥抚养成人。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他曾提及“加少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性复疏懒”。在狱中,他曾作《忧愤诗》,诗中说“母兄鞠育,有慈无威;恃爱肆姐,不训不师。爰及冠带,冯宠自放,抗心希有,任其所尚;托好老庄,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可见,虽然嵇康生在儒学世家,可
是由于母兄宠爱和自身的性格因素,使他得以有机会接触当时正统儒学以外的思想,也就是老庄的道家思想。
等到嵇康长大之后,他娶长乐亭主为妻。长乐亭主是沛王曹林的孙女,而何宴又是曹林的岳父。由此,嵇康便与魏氏家族联姻,而且获得了中散大夫这样一个闲职。这个时候的嵇康对老庄应该还仅停留在兴趣爱好上。他依然有着建功立业,为国效力的渴望。他曾在《曾兄秀才入军》一诗中写到:良马既闲,丽服有辉,左揽繁弱,右接忘归,风驰电逝,蹑景迫飞,凌厉中原,顾盼生姿。这恰可以证明他并非一开始就选择了老庄。当然由他的性情可知他并非那种极力想谋取功名利禄的人。在这一点上,道家的“无为”,“顺乎本性”又显现在他身上。
他的士,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与魏氏联姻的关系。那个年代,一般经过达官显贵的推荐或是通过品行的评定来选取官员。嵇康仪表不俗,据《世说新语·容止》记载: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曰:“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魏晋时期,人物品评的标准已渐由道德规范转移到人物外貌和精神气质。根据这段记载可见嵇康给人的第一印象肯定是极好的。加之他出身的门第虽不是很高,但也是“家氏儒学”的书香世家,这也许是将长乐亭主下嫁给他的一个原因。嵇康与何宴因此有了亲戚关系,何宴又是当时清谈界的名士,可在清谈界中并未听闻嵇康的声誉。种种迹象表明,嵇康并未积极求取功名,趋炎附势。即使他有所求,也不过是任性而为,并无任何“匿心”。这恰恰与道家不谋而合。可以说,到目前为止的嵇康,应该是幸运的。因为,他有宠爱他的母兄,有自我发展的空间,可以顽劣不羁,去接触一些非正统的东西,而不必囿于经学。他生的仪表堂堂,在魏晋时期,也颇得人羡慕和敬佩,加之天生聪颖,便很轻松地攀上了魏宗氏,获取了官职。
我们假想一下,如果没有“高平陵之变”的话,嵇康也许会慢慢走入仕途,怀揣着忠义孝道的价值观经世济民。然而,历史却换上了另一幕,司马氏为争夺
权利,灭了曹爽,何宴等八族,嵇康的人生由此而转,思想也愈加深厚。他既与魏氏联姻,耻于司马氏的逆反,又生性刚毅率真,便毅然辞官归去。这一次,是时局把他推向了道家。归隐,其实就是对司马氏的反抗。嵇康,虽然好老庄,可是他却是性情中人,无法做到真正的逍遥。他的归隐,不是简单地摒弃一切功名利禄,而是不与叛贼为伍的坚贞。从这一点上说,嵇康其实是真正的儒者。他对君是忠,对亲是孝,可谓得儒家精髓。他的“越名教”越的是司马氏大张旗鼓推行的繁文缛节的虚伪;他的“任自然”是“顺天和以自然”,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至和与至乐。当讲求忠孝礼义的儒家理想无法实现时,文人也便失去他的精神寄托,于是他们需要去寻找另一种精神的支柱——道家。此时的嵇康,才真正地去领悟道,探索道的境界。
一个文人的思想得以流传往往是通过文字的记载,而我们对于嵇康思想的分析其依据也主要是他的作品。在嵇康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或直接或间接地抒写自己对老庄的爱慕之情,或多或少地反映了道家思想。先来看他的几首诗。
《赠兄秀才入军师》之十:
携我好仇。载我轻车。南凌长阜。北厉清渠。仰落惊鸿。俯引渊鱼。盘于游田。其乐只且。
《赠兄秀才入军师》之十三:
浩浩洪流。带我邦畿。萋萋绿林。奋荣扬晖。鱼龙瀺灂。山鸟羣飞。驾言出游。日夕忘归。思我良朋。如渴如饥。愿言不获。怆矣其悲。
《赠兄秀才入军师》之十四: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赠兄秀才入军师》之十六:
乘风高逝。远登灵丘。托好松乔。携手俱游。朝发太华。夕宿神州。弹琴咏诗。
聊以忘忧。
《赠兄秀才入军师》之十七:
琴诗自乐。远游可珍。含道独往。弃智遗身。寂乎无累。何求于人。长寄灵岳。怡志养神。
其诗整体风格清新隽永,真挚自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后世的陶渊明。诗人于治世无望,便醉心于自然的悠游。驾一辆轻车,肆意奔驰在山林田野之中,虽然颠簸,却怡然自得。那种忘却世俗心机的畅快岂是一般的人所能拥有?正如诗人所说说“其乐只且”。
其后的十三与十四,更是将诗人陶然于天地之间,在自然之中优游忘我的境界描绘的淋漓尽致。浩浩荡荡的流水奔腾不息,摇摇曳曳的树林翠绿碧清。鱼龙在水中欢快地腾跃,群鸟在空中自在地游翔。诗人偶然有了兴致,便驾一辆小车,轻快地奔驰着,微风徐徐,景色清丽,此时的诗人只想叙叙自己的知己,一同畅叙天地,悠游于世外,早已忘了日落西山,该是归去的时候了。那种自然的韵味,在嵇康的笔下是如此的传神。后面的“息徒兰圃”一诗更是表现出诗人融于自然,物我合一,升华至“无我”的境界。他随手拨弄着琴弦,让心声随琴音远逝,在玄妙之境中畅游。此时的嵇康纯粹地沉浸在自然的美好之中,个人的喜怒,世间的计较已消失在广袤深邃的宇宙之中了。此时的嵇康,似乎快要步入庄子的逍遥游之境了,然而诗人始终也拂不去内心的隐忧,终于在“谁与尽言”的无奈中,结束了逍遥之旅。随后的几首我们都可以看到诗人时刻在勉励,提醒或是抒写自己的老庄之志。读者在欣赏诗人所描写的情境之余,又能够很清晰地觉察到他内心的苦闷。老庄给他的是率真任性之心,虚心静气之法,暂时的忘我悠游之境,却无法使他真正地摆脱君王被弑,亲友惨遭杀戮之痛,无法把朝政的虚伪狡诈在他心中留下的隐痛抚平。因此,有人称他为“外道内儒”,我觉得很有道理。
在嵇康的文字作品中,他总会不期然间提到自己的老庄之志。他的作品也会或多或少地体现一些老庄的思想。例如《声无哀乐论》中的“用均同之情,而发万殊之声”,“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吹万不同”等观点就受到了《庄子·齐物论》的影响。再如《琴赋》中的“于时也,金石寝声,匏竹屏气,……感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