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1.4有理数混合运算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1.4有理数混合运算
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和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概念。例如,展示一段购物场景,顾客购买了一件30元的商品,给了店员100元,问店员应找回多少元?
5.作业小结: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有理数混合运算知识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通过作业的完成,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细心程度。同时,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共同解决问题。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同时,设计评价量表,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引入:通过购物场景的实例引入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概念,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兴趣。
2.问题导向: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设置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法则,包括加、减、乘、除以及括号等综合运算。
2.培养学生运用有理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上册数学《2.1有理数》优秀教学案例(青岛版)

七年级上册数学《2.1有理数》优秀教学案例(青岛版)
七年级上册数学《2.1有理数》优秀教学案例(青岛版)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青岛版七年级上册数学《2.1有理数》为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有理数时,对正负数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正负数的加减法运算。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案例。
5.作业小结与实践应用:教师布置具有代表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及时给予反馈,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本案例的亮点在于:情境教学法的运用,问题导向与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反思与评价的融入,以及作业小结与实践应用的结合。这些亮点共同构成了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全面发展。
3.通过对有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合作中进步,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情境,如购物、运动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正负数的意义,引发学生对有理数的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律。在这种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会了倾听、理解他人,培养了良好的沟通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团队合作精神。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鼓励学生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

有理数教案 初中

有理数教案 初中

有理数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定义,掌握有理数的分类及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有理数的定义及分类2. 有理数的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3. 有理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有理数的定义、分类、运算及应用。

2. 难点:有理数的运算规律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有理数的重要性。

2. 运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采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温度、海拔等,引出有理数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有理数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举例说明有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课堂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有理数的运算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运算规律。

4. 练习巩固: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有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有理数的定义、分类及运算方法。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运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思考:有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有理数的整体掌握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分类、运算及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1有理数》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1有理数》优秀教学案例
(三)小组合作
1.分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小组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互相学习。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他们运用有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概念,理解有理数的定义和性质,能够正确识别和分类有理数。
2.培养学生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方法,包括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理解有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运用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他们运用有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自我总结,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总结:鼓励学生互相总结,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教师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3.利用多媒体资源: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增强学生对有理数概通过讲解有理数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概念,能够正确识别和分类有理数。
2.有理数的运算方法:详细讲解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运算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导入:通过引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如购物、烹饪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1.11.2)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1.11.2)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1.11.2)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复习课,主要内容包括有理数的定义、性质、运算及应用。在复习过程中,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提高运算能力,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
(二)问题导向
1. 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理数的定义、性质和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 合作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教师引导: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及时给予学生提示和帮助,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小组合作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 生活情境:以购物、计算面积等实际问题为背景,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
2. 故事情境:通过讲述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重要性。
3. 问题情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为什么有理数可以表示为分数形式?”“有理数的运算律是如何得出的?”
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还将情感教育融入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培养他们坚持不懈的品质。
2.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心得,互相解答疑问,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提示和帮助,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4.1《有理数的乘法》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4.1《有理数的乘法》优秀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情境导入:我会通过设计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如“购物场景”,让学生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有理数乘法的学习。
2.利用数学故事导入:我会讲述一个与有理数乘法相关的数学故事,如“负数乘法的由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3.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我会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动态演示、动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4.1《有理数的乘法》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4.1《有理数的乘法》,通过学习有理数的乘法,让学生掌握有理数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理解乘法的符号规律,并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活动,探索有理数乘法运算的规律。通过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评价方式上,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有理数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乘法运算。
2.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符号规律,能够正确判断乘法运算的结果。
3.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为基础,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活动,引导学生探索有理数乘法运算的规律。通过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乘法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初中初一数学上册《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初一数学上册《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合作,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案例中,小组合作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通过分组讨论、互助学习,学生能够在团队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解决问题。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共享精神。
4.反思与评价,促进自主学习
本案例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鼓励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优点和不足,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有理数加减法的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
3.设计不同难度的例题和练习,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4.注重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有哪些?如何运用到实际计算中?
2.在有理数加减法运算中,如何避免常见的错误?
3.结合实例,讨论有理数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和技巧。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3.鼓励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共识。
4.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我认知。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3.1有理数的加法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3.1有理数的加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我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如何计算以下有理数的和:(-3)+(-2),(+5)+(-4)?”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互相交流思路,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学生小组讨论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我会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总结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并强调这些法则的应用。通过总结归纳,学生可以加深对有理数加法的理解,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针对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有理数的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还将分层教学法融入到课堂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锻炼。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规律。通过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加法法则,提高运算能力。此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节课在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优秀实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五)作业小结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我会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意运算的准确性,培养他们的细心和耐心。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我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评,指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帮助学生提高。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作为“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1.3.1有理数的加法,具有以下五个亮点:
2.能够进行简单的有理数加法运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1.3.3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1.3.3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2.能够运用所学的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的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知识,进行简单的数学推理和证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规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设计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提高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反思意识,让学生在评价中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实例,如购物时找零、温度变化等,引发学生对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通过设计有趣的数学故事或问题,如故事中小明和小红相遇后的行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入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
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反思意识,让学生在评价中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2.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让学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在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方面的掌握程度,找到提高的方向;
4.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环节:本案例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同时,通过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让学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在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方面的掌握程度,找到提高的方向。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4有理数的乘法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4有理数的乘法优秀教学案例
4.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数学学习不仅是为了成绩,更是为了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和实际应用,我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例如,通过设计购物场景,让学生计算购买多件商品的总价,从而引出有理数乘法的概念。此外,还可以利用温度变化、物品增减等实例,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知有理数乘法的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案例以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结合生活实例,如温度变化、物品增减等,引导学生体会有理数乘法的意义。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发现有理数乘法的规律,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此外,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分层练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增强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自信心。在此基础上,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为后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
3.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梳理,强调有理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五)作业小结
1.布置适量的有理数乘法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总结自己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效率。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设计一系列有层次、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规律。同时,鼓励学生相互提问,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我将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水平和个性特点,合理分组,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此外,鼓励小组成员互相评价,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与进步。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5有理数的大小比较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5有理数的大小比较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5有理数的大小比较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5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是学生在掌握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运算法则后,进一步深化对有理数理解的重要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法则,能够运用这些法则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情境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设计上,我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有理数的基本概念,为其学习大小比较打下基础;接着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感受有理数大小比较的必要性,从而引出比较法则;最后,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启发式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终结性评价:通过布置适量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态度,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生活情境导入:以购物比较、温度变化等实际问题引起学生对有理数大小比较的关注,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评价方式上,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中,我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思考深度和团队协作情况;终结性评价中,我通过布置适量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法则,包括:①同号有理数比较大小;②异号有理数比较大小;③零与正负数比较大小。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有理数的乘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有理数的乘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已知的有理数知识出发,探索有理数乘方的规律。
2.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有理数乘方的运算规则,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有理数的乘方和加减乘除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来自三、教学策略(一)情景创设
1.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有理数乘方的规律。
2.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模型,直观地展示有理数乘方的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概念。
4.创设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有理数乘方的规律。
4.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有理数乘方的规律,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5.全面的评价与反馈:本节课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的评价与反馈,既肯定了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又指出了学生的不足之处。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教师的及时反馈和指导也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已有的有理数知识为基础,通过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索有理数乘方的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同时,结合具体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有理数的乘方和加减乘除运算进行混合运算,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有理数的认识大班数学教案

有理数的认识大班数学教案

有理数的认识大班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规则。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能够正确运用有理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有理数的概念和性质。

2. 有理数的运算规则。

三、教学难点1. 有理数的运算规则掌握。

2. 运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有理数的概念:比如,小明手里有2个苹果,小红手里有3个苹果,我们可以用“2+3”来表示小明和小红手里苹果的总数。

那么,如果小明手里有2个苹果,小红手里欠了他3个苹果,我们该如何表示呢?2. 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小红手里欠小明3个苹果,可以用“-3”来表示。

这样,我们可以用“2-3”来表示小明和小红手里苹果的总数。

【探究】1. 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有理数的性质,如相等性、可加性、可乘性等,并进行概念解释。

2. 引导学生发现有理数的运算规则,进行讨论和例题演练。

【拓展】1. 给学生出示多个有理数,引导他们使用不同的运算方法进行计算,例如直接加减法、数轴法等。

2.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有理数的知识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归纳总结】1. 小结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规则。

2. 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和总结。

【巩固练习】1. 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有理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规则。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案例来拓展学生的应用能力,并适当增加课堂互动和合作学习的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有理数教案

初中数学有理数教案

初中数学有理数教案教案一:有理数的引入与比较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概念;2.掌握有理数的比较方法;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有理数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投影仪,教学课件学生:草稿纸,铅笔,橡皮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一张纸上有一堆点,问学生这些点是否有规律?2.提问学生,对于这些点的位置,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呢?二、探究(15分钟)1.教师出示“2/3”和“3/4”两张纸条,分别折叠,让学生讨论折叠后哪个更长。

引导学生发现“3/4”>“2/3”。

2.教师出示轨道图,让学生利用轨道图上刻度的位置比较“5”和“-3”的大小。

引导学生发现“5”>“-3”。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理数可以进行比较?三、讲解(15分钟)1.教师出示有理数的定义,并对有理数的大小进行讲解。

2.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向学生解释有理数的比较方法。

四、练习(15分钟)1.学生个别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2.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检查,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五、拓展(15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较有理数的知识求解。

2.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问题,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解答。

六、归纳总结(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有理数的比较方法。

2.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七、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通过教师导入和引导,学生对有理数的概念和比较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课堂上通过具体示例的比较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概念和方法。

通过训练和练习,学生对有理数的比较掌握的更加熟练。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1.提出思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思考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2.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组织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策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问题导向:我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4.反思与评价:我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同时,我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我在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从加法的定义到加法法则,再到有理数的加法计算,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我注重对学生的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是学生在掌握了有理数的概念之后,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的加法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的运算,如购物时找零、体育比赛中计分等。但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规则进行计算,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1.4.2有理数的除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1.4.2有理数的除法
2.教师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的有理数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对有理数除法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导入:通过利用生活实例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有理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种导入方式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1.4.2有理数的除法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1.4.2有理数的除法”。在之前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和乘法,对于数的运算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有理数的除法作为一种新的运算方式,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旨在通过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分工合作,每个学生负责一部分内容的探究和学习,共同完成小组任务。例如,每个学生负责研究有理数除法的某个方面,最后将结果进行整合和分享。
3.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能够更快地解决有理数除法的问题。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掌握有理数除法的运算规则。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有理数除法的运算规则是什么,以及如何应用这些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有理数除法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利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有理数除法的运算规则,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小学生有理数教案2篇

小学生有理数教案2篇

很高兴为你撰写一篇关于小学生有理数教案的文章。

小学生有理数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在小学生中培养出对有理数的认知能力和能够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的能力。

【教学内容】1.有理数的概念通过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了解有理数的概念,了解有理数的数轴表示方式,以及有理数的正、负、零的概念。

2.有理数的大小比较通过课堂讲授和实践练习,让学生学会用数线图比较不同有理数的大小,进一步熟悉有理数的表示方法和大小关系。

3.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通过演示和实践练习,让学生掌握有理数加减法运算的方法与技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有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让学生弄清有理数的正、负、零的概念。

2.实践演练教师通过实践演练的方式让学生熟悉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和加减法运算。

3.互动教学教师采用互动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自主思考,以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和加减法运算方法的讲解和实践练习。

2.教学难点:有理数的表示方法、大小关系的理解和掌握加减法运算的技巧。

【教学评估】通过每堂课的练习,听课展示,小考试等方式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小学生有理数教案2【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小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基本性质和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内容】1.有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讲解和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了解有理数的基本性质,如可逆性、结合律、交换律、分配律等。

2.有理数的乘法运算通过课堂讲授和实践练习,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方法和技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3.有理数的除法运算通过演示和实践练习,让学生学会有理数的除法运算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采用讲授法让学生了解有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方法。

2.实践演练教师通过讲解和实践演练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技巧。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1.2有理数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1.2有理数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有理数的定义,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交流、启发,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3.运用实例讲解,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性质,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4.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安排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数学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生活情境导入新课,例如,通过讲解购物时找零、烹饪时调味等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有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设计有趣的数学故事,如古代数学家刘洪的故事,让学生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3.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理数的图形表示,如数轴,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和性质。
2.问题导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相关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启发,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使得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归纳法的思想,体会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划分学习小组,布置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共同探究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则。
2.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正确思考,解答学生疑问,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3.小组成员互评、自评,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1.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需求,合理分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实践性的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和分享,鼓励学生相互借鉴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帮助学生发现和纠正自己的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有理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3.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注重知识点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教学策略
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梳理和整合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2.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3.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为学生的复习和巩固提供导。
(五)作业小结
(一)情景创设
1.生活情境: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与有理数相关的情境,如购物、烹饪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有理数的含义和运用。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优秀教学案例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案例中设置了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思考,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使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4.反思与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案例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5.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本案例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生活化情境、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将三者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教师应定期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设计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如购物找零,引出有理数加法运算的问题。例如:“同学们,我们去购物时,经常会遇到付钱和找零的情况。如果小明买了一支笔花费了5元,他给了售货员10元,售货员需要找给他多少元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本案例以购物找零这一生活情境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场景中感受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问题导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案例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规律。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加法运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案例
黄陂区罗汉中学易宇华 43031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新教材在编排顺序上与旧教材基本一致,都是上承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下接有理数的除法及乘方运算等内容,其中有理数的除法是转化成有理数乘法运算进行的。

有理数乘法在整个有理取运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新教材更加注重设置情景,从实际问题人手,引出新知识,重视渗透建模意识。

旧教材直接给出模型,利用“向量”观念说明,缺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有理数乘法的法则。

2、能熟练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

能力目标:
1、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各个环节,探究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并从中
获得成就感,获得学习数学的经验。

2、培养学生有创意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实践、再与他人交流
的自主学习方法。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归纳过程,并会运用法则进行运算。

四、教学难点
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师:我想提一个问题,不知大家想过没有,小学学过两个正数可以相乘,一个正数和零也可以相乘,那么两个负数、或者一个正数与一个负数、或者一个负数与零是不是也可以相乘?
(学生开始议论)
师:看来,很多同学都相信能相乘,应该可以相乘,但是如何相乘?相乘的结果是什么?它与我们小学的乘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如何
建立有理数乘法的问题,开始今天的探索。

<板书课题:有理数的乘法) (二)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师:我们学习了负有理数之后,如何进行乘法运算呢?
(多媒体演示:一只训练有素的青蛙每跳一次可以跳2分米,规定向东跳为正,向西跳为负;和跳动的方向一致的次数为正,否则为负。


下面让这只在数轴上原点待命的青蛙,完成如下操作,并请同学们思考:如何用所学过的知识列式表示?
发令:向东跳,并且连续跳3次

1
:记作:(+2)×(+3) = 十6
发令:向西跳,并且连续跳3次

2
:(—2)× (+3)= — 6
发令:向东跳,但青蛙不听指挥,反向跳3次

3
:2 ×(-3)= — 6
发令:向西跳3次,结果青蛙反向跳3次

4
:(-2)×(-3)= 6
发令:向东或西跳3次,结果青蛙累了,没有跳

5
:(+2)× 0 = 0 或(-2)× 0 = 0
【评析:这样的处理,可以联系农村生活实际,符合农村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信息,发现所要研究的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进而主动地投入到“青蛙运动”的研究中,去观察、分析、操作,进而解决“青蛙运动”的问题。

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教师此时就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去比较、
去发现生
1和生
2
的关键所在,即“方向”不同,进而提出解决的办法。


(三)分析探究形成法则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比较(1)一(4)式中,左边两个因数各是什么符号又是什么符号?这些式子中,因数的绝对值和积的绝对值有什么联系?
(1) ( + 2)× ( + 3 ) = + 6;
(2) (一2 ) × ( + 3 )=一6;
(3) ( + 2) × (一3 ) =一6;
(4) (一2) ×( 一3 ) = + 6。

生:(1)式是正数乘正数积为正数;(2)式是负数乘正数积为负数; (3)式中正数乘负数积为负数;(4)式中负数乘负数积为正数。

生:因数绝对值的积正好等于积的绝对值,若有一个因数为零,则积为零。

师:结合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请同学们再归纳一下,有理数乘法的法则究竟
是怎样的?
生: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师:归纳得很好,我们一起再来看一遍。

(教师多媒体展示)
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师:请大家自编三道你理想中的有理数乘法运算题,再和同桌交换解答,并把你认为最典型的好问题推荐给大家,(学生埋头做,约3分钟)
生: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评析:上述四个算式,都是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的结果,对于法则的正确认识也就在情理之中。

引导学生类比四个算式中积的符号与乘数之间的符号关系,以及积的绝对值和乘数绝对值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法则。


(四)应用法则
例2,引导学生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算式.训练学生初步运用法则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进行学法指导,先确立积的符号,再确立积的结果。

例3,让学生体会,倒数的定义在有理数范围内继续延用,从而扩大了运算中数的范围,揭示了数的通性。

【评析:因为有了前面的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索做铺垫,若按部就班地就会显得呆板和重复,所以我在本课的设计中,在引导学生解答了两例之后,由学生自主提问,大胆开发学生资源,鼓励学生创新,这正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的关键之所在。


(五)作业布置
练习1,第39页练习1、3
练习2,设置了一组综合训练:第4题是进一步训练学生对法则的运用能力;第5题是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增设的,力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练习3.让学生认识,任何数与。

相乘,结果仍等于o
练习4,阅读课本,出示课后思考题:
1〉若地面上两只蜗牛的爬行速度分别是每分钟2 cm和3 cm,那么3分钟后它们4;即巨多远?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运动,如“小汽车的运动”,“人的运动”等。

你能否借助其它事例,编写一道有关“方向”或“时间”问题的乘法应用题?
2〉树高10 m,若蜗牛白天上爬4 m,夜晚又下滑3 m,想一想,它要几天才能爬到树顶吃到葡萄?
【评析:依据“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虽是重点但并不太难,若在课内做大量的训练显得多余,故在课的结尾安排了一组课后思考题,既能起到巩固新知识的作用,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
(六)归纳小结
(学生总结后,教师归纳)本节课一共学习了“三个一”,即:一个法则(有理数乘法法则),一个定义(倒数的定义),一种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对本节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总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突出人的终身发展。

就人的培养目标而言,着重于培养会学习、善思考、能创造的新型人才,以适应我国社会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及个人发展的需要。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重知识的传授、以学生获取知识为目的的培养目标的旧观念。

而新的教学目标的制定,确立了课堂教学必须多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来进行。

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过去那种只是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也要改变,要自主地参与整个过程,主动地去获取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在这一点上,老师有必要、也有责任对学生作出指导。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特别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的兴趣在了解探究任务中产生,让学生的思考在分析真实数据中形成,让学生的理解在集体讨论中加深,让学生的学习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进行。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教师能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索、交流,并让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大胆地猜测提问,你问我答,你交流我补充。

一堂“法则”课就这样在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活跃气氛中得到了应有的效果。

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也不费力。

从而使学生获得了对“有理数乘法则”的掌握。

最后,采用课本上内容补充思考题的形式巩固新课,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参考文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教学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局组织编导)
(3)罗汉中学“MM三环课堂教学模式”成果,《成才》杂志,武汉出版社2000年9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