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瀛洲先生谈元明清瓷器鉴定4个要点讲课稿
明、清瓷器鉴定要点!!!
明、清瓷器鉴定要点洪武瓷的鉴定要点:1.元代除少数玉壶春瓶和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扁菊纹大碗其他底部无釉。
2.元代碗类底足有斜削的习惯,洪武时除民间青花粗碗沿用,其他为平削足。
3.元代梅瓶口均为上狭下宽的梯形口,明代口若悬河改为直而翻唇,无梯形感。
4.元代青花龙少五爪,洪武官窑王爪多。
5.元代印花和青花同置与一器仍继续使用。
6.元代莲花叶子为标准的葫芦形,洪武变形不成葫芦形了。
7.元代牡丹叶子画得肥厚规矩,洪武已变得稍为细瘦而随便了。
8.元代的仰莲瓣都分开绘画,洪武朝除个别外大多莲瓣间借用边线,不分开,并有双勾描绘边线而不填色。
9.元代蕉叶之中茎或单线色绘或双勾填色,洪武则以双线勾出后不再填青花或釉里红色,中茎有空白。
永乐瓷特点:1.永乐创烧:瓢形扁壶、抱月瓶、大天球瓶、单面扁壶、双系(或三、四系)盖罐、花浇、压手杯、尖底莲子碗等。
2.盘、碗类撇口口沿极薄,手抚之较尖而无浑圆感。
3.出现极白的细砂底,抚摸有极细腻的糯米粉感。
4.细瓷底足平削,底釉有的呈波浪纹。
5.白瓷器底聚釉处呈水绿色特别明显。
6.甜白器盘、碗底部胎稍厚,不全部透亮,全透非永乐甜白半脱胎器。
7.青花器釉面肥亮,釉色多发青,青花有的有晕散现象,有铁斑,涂绘部分有不同深浅的笔触感。
8.多见缠枝四季花和折枝瓜果为主题的图案。
9.玉壶春瓶唇口外沿往往有稍厚的釉层,而呈淡青色的流淌斑块。
10.永乐款只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字体自然,凡特别规矩呆板应注意。
11.永乐瓷气泡一般大小不同,可用30倍显微镜观。
12.永乐与宣德比相同器物,永乐薄,宣德厚;永窑轻、宣窑重。
甜白瓷底足聚釉处,永窑比宣窑更显水绿色;青花器的釉面永窑比宣窑显肥厚。
宣德瓷特点:1.宣德釉面一般可见桔子皮的桔面纹。
2.用30倍显微镜可见气泡成大、中、小不同气泡群,群与群间距较疏朗,密而整齐者非宣德。
3.宣德盘、碗底足有棱边感,非滚圆之“泥鳅背”。
4.大盘底足内墙自上而下向外斜削,无法用手指抓住,凡清雍正仿品底足内墙接近垂直,可用手抓。
《明代青花瓷器鉴定》
《明代青花瓷器鉴定》明代青花瓷器鉴定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文物收藏越来越受到广大人们的青睐,明代青花瓷器鉴定。
作为文物的中国古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
由于其美观大方、凝聚着古代文化、能给人以高品位的精神享受、升值高且快,在收藏中更为热门。
而收藏古陶瓷首先要掌握的就是鉴定。
许多收藏爱好者都希望能较好地掌握鉴定这门技术,经常询问古陶瓷鉴定的一些方法、技巧和秘要。
实际上,中国古陶瓷的鉴定是文物科学研究重点工作之一,其研究对象形态迥异、内涵广泛、时代不同、工艺复杂,涉及知识面非常广泛。
要求对鉴定必须具体细致,求真务实,潜心研究,循序渐进,不断积累,持之以恒。
秘钥就是“八要八戒”。
一、要明察秋毫潜心研究,戒粗心大意不加思索。
鉴定古陶瓷主要是辨真伪、断年代、说窑口、评价值。
只要聚精会神,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潜心研究规律特点,认真全面系统地思考总结,形成自己对古陶瓷特有认识,就一定能够较好地鉴定古陶瓷。
在此,笔者根据自己的心得及研究经验,总结了五条:一是看胎质、釉色。
不同年代不同窑口古陶瓷胎质、釉色是不相同的。
如,商周原始青瓷,胎只有灰白色、灰褐色,釉色青。
明代永乐瓷胎色纯白质细腻,白釉似玉,迎光透视胎釉粉红、肉红或虾红。
二是看装饰、款识。
通过它能判断古陶瓷朝代和何人所用。
如,瓷器上有、八宝图和花捧、书写回文可考虑是正德年间的;瓷器上有刀马人物和清装射猎图可考虑是康熙时期的。
关于款识,从书法风格、用笔特点去看则快捷可靠。
三是看造型、工艺。
它能帮助弄清古陶瓷所在的不同时期。
仅鸡首壶而言,若高颈侈口,器身矮小,扁腹平底,尾短扁,则为三国的;若壶口xxxx 或漏斗状,束颈宽肩翘首眺望,嘴形由尖变成圆管形,则是西晋的。
为何看工艺。
因古陶瓷生产者动作娴熟、技术高超,生产的古陶瓷具有强烈的艺术性,而伪品工艺不自然不流畅、拘谨,不能传神。
四是看色彩、光泽。
不同古陶瓷有不同色彩效果。
一件瓷器釉里红红紫中闪黑,颜色不悦目,则为元代的,因其具备了元代瓷器釉里红色彩特征,而不可能是清代的。
孙瀛洲明代瓷器款识鉴定口诀
孙瀛洲明代瓷器款识鉴定口诀
孙瀛洲明代瓷器款识鉴定口诀
孙瀛洲(1893—1966),男,河北冀县人,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
曾向故宫博物院捐赠大量珍贵文物,其中仅陶瓷一项就有2000件之多,明成化斗彩三秋杯等25件瓷器被定为一级文物。
故宫任职期间,孙先生带领着工作人员,对故宫所藏的陶瓷进行了重新鉴定,并协助故宫为国家抢救性收购了大批的文物珍品。
孙先生对培养陶瓷鉴定人才更是倾其全力,其中关于明代瓷器款识的鉴定口诀就是孙先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反复推敲的经验总结,对我们今天的瓷器鉴定都很有意义。
永乐:永乐篆款确领先,印刻暗篆凸凹全。
压杯青篆在内心,不是确知不胡言。
意思:永乐之前的瓷器基本是不署年款的,从永乐开始用青花篆刻年款,且大多是刻压杯得内心。
刻款方式包括印刻暗篆凸凹多种。
宣德: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
横竖花四双单无,晋唐小楷最超群。
意思:宣德年款的位置不定,在器物的口沿、颈部、底都有,称为遍器身。
刻款方式有楷刻印篆暗阳阴多种。
“横竖”是指“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可竖排也可横排;“花”是刻款在花中;“四”是“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外面加两个方框和两个圆框,形成四个框;“双”是“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外有两个圆圈,“单”是“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外有一个圆圈的,也有没有圈的,即“单”。
“晋唐小楷最超群”是指宣德款大都是晋唐小楷,相传是明代书法家沈度的作品。
明清瓷器鉴定要点
明清瓷器鉴定要点( 一)、明代瓷器的特征1、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2、胎体,琢器指立体造型,如瓶、尊等,都较厚重。
圆器指平面造型,如盘、碗等,其胎体也较清代厚重。
3、明代青花资器,早期晕散,中期漂亮,晚期发灰、暗淡。
4、永乐、宣德瓷器的里子很规矩,俗称“净里”,其他时期的盘、碗类,内壁欠平整,有凹凸不平之感。
琢器的腹部有多至两层的衔接痕迹。
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显,正德以后,到嘉靖、隆庆、万历及明末各朝,胎体接痕特别显露,民窑器尤甚。
5、明代所有瓷器露胎处(底足、器口等)多有火石红痕迹的现象。
6、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品种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数器物釉面洁白外,其余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
这种白中闪青釉面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
器口及足边微有垂釉痕迹。
7、纹饰多为写意,画面豪放生动,画龙多凶猛,咀巴象猪咀,俗称“猪咀龙”, 怒发前冲,爪部团成圆形,有三爪、四爪、五爪,晚期龙纹有衰老之态。
前期所绘凤纹与元代一样,颈部无发毛,在龙、狮及兽身上多带有火焰纹。
嘉靖以后所画儿童形象,头部很大,额角及后脑勺凸出。
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
文字装饰有回纹、百寿字、福字等。
8、器足,大件器足,多为砂底,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
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
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圄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
9、款识,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书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物上书写本朝年号款,在民窑器上有图记款,吉祥语款,私家人名款。
款字多以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朱书等。
除永乐、宣德、弘治、万历有篆书外,其余多为楷书款,以六字双行和四字双行为主,亦有极少数为单行横款、环形款、竖款。
一般格式为“大明××年制”,隆庆时期多为“大明隆庆年造”,书写位置,一般写于器足底面口沿或器身上。
瓷器鉴赏知识
瓷器鉴赏知识(2009-11-24 11:47:41)孙瀛洲先生曾说:“学习鉴定要‘三多’,多看、多问、多比较;‘三勤’,勤学、勤问、勤记。
”也就是让收藏者要多实践,多交流,多比较。
只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只谈瓷器的纹饰和造型而不研究鉴定本质特征是不会真正懂得鉴定的。
在和收藏家的交往中常会听说某人收藏了很多“官窑”瓷器,但拿来一看却是赝品。
其实鉴别一件瓷器是否是“官窑”瓷器的一个最简单办法就是比较。
拿一件清末或民国的民窑传世瓷器与所谓的“官窑”瓷器作个比较,如果“官窑”瓷器在胎土、釉色、彩料的质量上都不如民窑传世瓷器的话,那么这件瓷器肯定不是官窑器,很有可能是赝品。
举这个例子是用来说明正确的比较方法在瓷器鉴定中的重要性。
器物的真伪是相对存在的,没有假何来真,真真假假只是在一线之差。
所以平时我们不但要经常去观察认识古代传世瓷器,同时也要经常去观察认识新仿瓷器。
只有清楚地认识了新仿瓷器的特征,才会帮助认识古代传世瓷器。
比较法还能使鉴定行为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
通过比较而获得经验,能使我们具有一种敏锐的观察力和鉴别力。
当然这种鉴别能力难在短时间里具备,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实践和比较,同时不断地总结实践和比较所获得的经验才有可能达到。
在古玩行有句俗语“买了假东西是没眼力,真东西看作假东西不买更是没眼力”。
传世的精品自古都是人们的珍藏,保存得好自然比现在新东西还要漂亮,把它当作仿品就等于自己放弃了收藏精品,也就永远成不了真正的收藏家。
所以在收藏中不要怕买到新东西,关键是买错了就要知道错在那里,在有怀疑的情况下就应该多去比较,在比较中认识各个时期胎土、釉色、彩料的细微差别,就能判断出新旧瓷器在这几方面的差异。
不断的实践、比较和总结可以积累更加丰富的经验,鉴定能力也会有本质性的突破,这样所获得的鉴定能力是理性的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鉴定瓷器不会受到器物的表像和外在环境的影响,所观察到的自然也就是物质的本质特性,也就能确认瓷器的真伪。
元明清磁器鉴定的要领
元明清磁器鉴定的要领
1.研究历史背景:鉴定元明清磁器首先要了解该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制
作技术。
瓷器在元明清时期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因此了解时代背景对
磁器的鉴定非常重要。
2.检查瓷器的形状和装饰:元明清磁器在形状和装饰上有着一定的特点。
注意观察瓷器的器型、口沿、底足等,以及其所采用的装饰方法,如
绘画、刻花、贴花等。
这些特点可以帮助确定磁器的时代和制作工艺。
3.检查釉面和釉色:瓷器的釉面和釉色也是鉴定的重要指标。
元明清
时期的磁器釉色多样,有青白、青绿、苍绿、黄色、蓝白等。
注意观察釉
面的质地和色泽,以及釉面上是否有气泡、开片或磨痕等瑕疵。
4.观察器身胎质:元明清磁器的胎质通常坚硬细腻,但也会有例外。
观察器身有无瑕疵、开片等问题,以及表面是否有冰裂纹或鱼鳞纹等特点,可以帮助判断胎质的好坏和制作工艺。
7.参考专家意见:对于初学者来说,鉴定瓷器并不容易。
因此,在鉴
定过程中可以寻求专家、学者或鉴定机构的意见和帮助。
他们的专业知识
和经验可以提供更准确的鉴定结果。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
1.瓷器的类型与制作工艺:元明清时期的瓷器主要有青花瓷、五彩瓷、红彩瓷、釉下彩瓷等。
鉴定时需了解各种瓷器的制作工艺和特点,比如青
花瓷使用青花釉,五彩瓷釉下绘制彩绘等。
2.瓷器款识与题款:元明清时期的瓷器上常有款识或题款,是瓷器鉴
定的重要依据之一、鉴定时需研究并比对款识与题款,了解其字迹、风格、内容等特点,以确定其真伪和年代。
3.瓷器胎质与胎釉:元明清时期的瓷器胎质多为白色或黄色的高岭土瓷,胎釉多为青白釉、铁丝釉、天青釉等。
鉴定时需观察瓷器的胎质和釉面,分析其成分与特点,与真品进行对比,以判断其真伪。
4.瓷器造型与纹饰:元明清时期的瓷器造型多样,有瓶、盘、碗、壶
等各种形状。
纹饰方面,青花瓷常见的纹饰有花卉、山水、人物故事等;
五彩瓷多采用红、绿、黄、蓝、紫等鲜艳色彩,绘制各种纹样。
鉴定时需
观察瓷器的造型和纹饰,分析其风格、工艺以及与真品的相似程度。
5.瓷器胎质与烧制特点:元明清时期的瓷器烧制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
水平,瓷器的胎质坚硬、脆韧并具有一定的质感。
鉴定时需掌握不同时期
瓷器的烧制特点和工艺,比如元代青花瓷烧制成熟,明代青花瓷品质有所
下降,清代青花瓷烧制再次达到巅峰等。
6.瓷器器型与尺寸:元明清时期的瓷器器型多样,大小各异。
鉴定时
需了解各种器型的特点和常见尺寸范围,辨别是否符合古代制作标准。
8.瓷器口沿、底款与底纹:元明清时期的瓷器口沿有许多款式,底款
和底纹也有一定的特点。
鉴定时可通过观察瓷器的口沿、底款和底纹,与
真品进行对比,判断其时代和制作工艺。
古瓷基因探索(第1期)古瓷器“微观结构鉴定”系列讲座之一《绪言》
古瓷基因探索(第1期)古瓷器“微观结构鉴定”系列讲座之一《绪言》“微观结构鉴定”是古瓷器初学者进步的“加速器”,也是老法师提高鉴赏水平的“助推器”。
比“眼学鉴定”更精准;比“科学检测”更便捷,不仅可以把“现代仿品”剔除干净,还可以把“老仿老”瓷器同“本朝”瓷器分离开来。
“微观结构鉴定”是在“眼学鉴定”的基础上,充分吸收收了“科学检测”结果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古瓷器鉴定理论和方法,完全能够应对新时期古瓷器鉴定所面临的挑战。
一、什么是微观结构鉴定1、“微观结构鉴定”的定义“微观结构鉴定”是用100倍双筒放大镜对古瓷器釉面进行观察,寻找其内部微观结构变化情况,准确判断古瓷器生产窑口和生产年代的过程。
“微观结构鉴定”汲取了“眼学鉴定”的精华,克服了“科学检测”的不便,而且有理论支撑,有科学依据,是比较行之有效的古瓷器鉴定方法。
2、微观结构鉴定的起源最初发现这种鉴定方法的是古瓷器收藏家孙瀛洲先生,早在1958年,他就讲到汝窑瓷器的“寥若晨星”以及与哥窑、官窑二者的区别。
后来,耿宝昌、叶喆民先生都相继进行过有关研究,但是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他们都没把“微观结构鉴定”研究继续下去,仅停留在某一瓷器品种的特征比对层面。
在孙瀛洲先生的启发下,本人从2010年开始对古瓷器的“微观结构”进行深入探索,走访了全国各大古瓷窑遗址,在观察了大量的实物标本基础上,系统总结出古瓷器“微观结构鉴定”的六个“基因单元”和八个“主要规律”,初步确立了“微观结构鉴定”理论体系和检测方法。
3、微观结构中“气泡”的来源“气泡”是指漂浮在瓷器胎上和釉中充满气体的泡状圆形体,一般可以分为大型气泡、中型气泡、小型气泡和细微气泡四种形态,有的光彩照人,有的暗淡无光,有的明亮饱满,有的老化变色。
不少资料都说“气泡”是胎、釉外加的水分雾化后形成的,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
有关专家指出,以高温瓷器烧造为例,胎、釉的外带水分是会随温度升高而变成气体,并在胎上和釉中形成第一代“气泡”。
元青花瓷的特点与鉴定
元青花瓷的特点与鉴定元代青花瓷器属于高温釉下彩瓷。
它是用钴料彩绘于制成的瓷胎上,再加罩一层透明釉料,以高温一次烧成的。
大量的考古出土品证明,元青花的蓝色稳定、沉静,图象纹饰清晰、华美,白色透明釉纯净、润泽。
元代青花瓷器是一种成熟的釉下彩瓷,是元代彩瓷的代表。
元青花瓷的成功烧制已经有七百年的历史。
由于元青花瓷在选料、配方、工艺技术和造型与装饰、审美等方面均有重要成就,使它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并对尔后青花瓷以至整个彩瓷的工艺技术与陶瓷美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然而,近代人对元青花的认识却一直停留在十分模糊的状态。
最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考古调查发掘的更多展开以及大规模的动土工程和各种挖掘出土等,不仅考古及文博单位拥有一批新发现的元青花瓷器,在民间也有一定数量的元青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只是由于民间收藏的元青花,并不具备准确的出土时间、地点的“标签”。
近些年来,收藏家们手里的元青花和市场上流通的元青花,都可说是“鱼龙混杂”。
它们给元青花瓷的收藏、鉴定和市场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这种从未有过的“元青花现象”,要求我们理清对元青花的认识。
元青花瓷的鉴别,已有不少人做过工作,提出了许多看法和意见,总结出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国内较早者有上世纪六十年代孙瀛洲的《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新近的代表性著作是中国国际收藏协会发布的《元代瓷器鉴定评估标准》等①。
国外新近发表的《伊朗国家博物馆的元青花》和《托普卡帕宫博物馆的中国瓷器藏品》两文②,在元青花瓷的鉴定方面,也讲出了一些比较中肯的意见,都十分值得借鉴。
《元代瓷器鉴定评估标准》的“总则”中说:“鉴定元青花瓷器,应该以元代瓷器的时代特征及构成要素为依据,对当时的历史文化与贸易背景等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再进行综合评定”。
述无疑是正确的。
笔者直接触摸元青花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尔后,中国文物海外展览工作的需要和在工作中的有利条件,有更多接触历代陶瓷,包括元青花瓷的机会。
浅谈明代和清代瓷器鉴定要领
浅谈明代和清代瓷器鉴定要领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以景德镇为主的官窑器有了很大的发展,明朝生活陶瓷,建筑陶瓷和其它类型的陶瓷制造大大地超过了以前历代,展示了陶瓷业大发展的局面。
明代青花、五彩、斗彩瓷器是瓷器生产的主流。
明代瓷器鉴定,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进行。
01瓷器鉴定1、胎釉明代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红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
如以洁白细润着称于世的成化胎体,迎光透视显出颜色深浅不同的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莹润光泽。
如着名的永宣细砂底器,露胎处均可见到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
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
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圈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民窑略显粗糙,容易辨认。
2、造型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
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成就。
若能熟练并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较可靠的鉴定方法。
明代造型总的特点是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永乐、宣德年间瓷器,史称“永宣瓷”。
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掌握各时代瓷器品种的特征及时代风貌的同时,应侧重对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藏品想送拍至国内一线拍卖行(北京保利,睿嘉四季,北京翰海)可询:壹捌九肆久捌贰五贰五壹;朱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
明代永乐年间的器型古拙秀美,宣德时期造型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制作精细,独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绝后之作,若不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难以仿制成功。
至于成化时期,宫庭喜好首先选用纤巧,精致的器型,碗、把杯、罐等,大的器型宫廷较少选用。
余下的和大多数大的器型推向民间市场。
但大多都出色地代表了当时轻盈秀致的风格,并为仿品所望尘莫及。
弘治、正德时期虽器型品种不多,但却端庄秀逸。
明清时期瓷器“鉴别四法”与民间精品瓷器鉴赏!
明清时期瓷器“鉴别四法”与民间精品瓷器鉴赏!一、外型明清瓷器的各类器型,多能较为精确地反映明清各朝其时的日子习俗、审美标准、社会面貌和技能条件。
在区分中,要注重对时代面貌的研讨,并对其不相同的个性进行具体了解,剖析对比,有了精确的器型概念,就不难把握其规则,对低质的赝品就不难识破。
仔细调查、经常丈量,详尽地辨认胎质、釉面,随时收存历代瓷片标本,勤加调查和对比都是必不行少的基本功之一。
也只要经过实践,积累丰厚的经历,才能逐渐把握器型的主要特色。
明清时期瓷器“鉴别四法”与民间精品瓷器鉴赏!二、纹饰明清不相同期间的瓷器纹饰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不相同的个性特色。
在断代和区分真伪时,主要的是调查、对比同期间与附近朝代其它工艺品的图画、画意等特征,触类旁通,彼此印证,即可发现时代的特征和一起的规则。
作很多详尽的对比剖析,了解其流行的时代和社会布景也是必不行少的。
还要把握纹饰施彩方面的时代特征。
断定真伪,还可依据纹饰的笔法。
断定还需联系别的方面的特征,重视侧视,仔细调查,研讨剖析。
明清时期瓷器“鉴别四法”与民间精品瓷器鉴赏!三、胎釉就瓷器而论,胎为骨,釉是衣。
详尽调查胎体和釉面,是断代和区分中很主要的。
不相同期间、不相同区域,在胎釉成分和烧造工艺上都有对比显著的不一样,能够代表其时的时代个性。
区分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调查,留意胎土淘炼的纯洁与烧结的细致程度。
以各个期间所具典型足形来断代和辩伪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路径。
研讨并类推各个时代不相同方式的器足特色,找出其承继、开展、演化的规则,和研讨外型、纹饰相同至关主要。
关于明清两代各种类釉面的调查,除以双眼直观外,必要时还可凭借放大镜。
从釉面的新旧光泽上,能够区分真伪。
各期间施釉的厚薄,釉面的莹润与乾色,釉质的细致和疏松,及浓缩、积釉状况,也是断定真伪的一个主要依据。
关于明、清瓷器胎和釉所体现的时代特征,有必要联系调查,不行偏执一方,并需联系别的方面来一起判断。
文物鉴定班讲课内容(瓷器)
文物鉴定班讲课内容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是文物鉴定工作者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工。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经验的掌握,本人将瓷器鉴定的方法和要点归纳如下八句话:先看器型后看画,不伦不类看底下;观颜察色要仔细,款识铭文辨真假;新老现仿窑口定,是真是假胎足查;出土传世分开论,地质浸色与伤疤。
大家知道,鉴定是有标准的,没有标准,鉴定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任何一项鉴定都是有严格的标准或标准器来衡量被鉴定之物的。
鉴定中所采用的标准或标准器不是指的某一个具体的与被鉴定物一模一样的器物,而是指与被鉴定物相对应的年代的真品的风格特征和实质。
如某些年代所具备的一些固有的器型特征:如唐代长沙窑瓷壶的八方流(壶嘴),宋代景德镇窑影青釉壶的长管状流和南宋至元的长曲折管状流等等,都体现了不同窑口和不同年代的风格特征;拉坯风格,釉色和施釉方法,修胎方式,绘画风格,特有的图案,青花发色,胎体轻重厚薄,胎质疏松还是紧密,胎泥颜色:如白泥胎,灰白胎,香灰胎,米白胎,米黄胎,铁灰胎,红泥胎等等,各个年代各个窑口所生产的胎泥颜色都是有差异的。
如淅江南宋官窑和哥窑,其胎色大多为铁灰胎。
同时期宋代的景德镇窑口就没有这种瓷胎。
还有铭文、年款、题款和花押款等等。
以上都是要掌握和熟记的内容。
一个成熟的鉴定工作者必须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全面正确地了解和掌握标准物的内涵,才能娴熟地运用于鉴定工作之中。
就瓷器鉴定而言,首先从器型特点入手,记住器型式样,感受时代特征,是认识古瓷器,熟悉古瓷器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每一件摆在我们面前的瓷器,并非只是简单的器型式样之分,对于鉴定工作者来说,每一件古瓷器上都印记着那个逝去年代的种种信息,显示出特定时代制瓷工艺的风格特征,特别是古瓷器的器型,是瓷器式样传承演变的直接反映,对时代风格特征的反映更为清晰明了。
所以古陶瓷鉴定家都十分重视对瓷器器型的研究工作,都把瓷器器型鉴定列为古瓷鉴定的第一要素。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各年代各种瓷器器型的风格特征。
大家孙瀛洲阅读材料及答案
大家孙瀛洲阅读材料及答案当代中国文博界,被人称之为专家甚至著名专家好似不太难,但称得上大的不多,孙瀛洲先生即是这少数中的一个。
孙瀛洲1893年出生于河北冀县一个贫苦的家庭。
1900年到北京同春永古玩铺做学徒,后又到聚宝斋、铭记古玩铺任职。
他聪明好学,积累了丰富的文物根底知识。
早在20世纪30年代,孙瀛洲先生就对历代瓷器了如指掌,先于他人准确鉴别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以及元代至明代的永乐、宣德、咸化、弘治瓷器。
1956年,孙瀛洲受聘到故宫博物院专门从事古陶瓷研究、鉴定工作。
面对故宫数以万计的陶瓷藏品,孙先生如鱼得水,他曾说:活到60多岁,没想到还能为人民做一点事,内心很乐意承受这一工作,并愿意把我几十年在文物认识上的一点经历奉献给祖国的文化事业。
孙先生对自己在古陶瓷鉴定方面的经历进展总结,先后发表了《明嘉靖青花加彩鱼藻罐》、《试谈永乐、宣德景德镇官窑瓷年款》、《元明清瓷器的鉴定》等有关瓷器研究鉴定的9篇,文章中归纳的鉴定经历,对古陶瓷鉴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期间,有一次孙先生让人们把宋代官窑、哥窑、汝窑瓷器及一些明清的仿品放在一起,他背过身,人们打乱摆放次序,他闭上眼,转过身,用手摸,一一准确地说出了各自的名称。
明清时期的墓葬出土瓷器很少,带纪年的更少;造型不像唐宋及更早期的瓷器那样有相对固定的标准。
明清各个朝代的年限不长,瓷器的品种又繁杂,连续性又较强,因此明清瓷器的鉴定有自己的特殊性,对其进展准确的断代是非常困难的。
孙瀛洲先生以明清带年款的官窑瓷器作为标准器,把不同朝代的瓷器所具有的不同时代特征排比出,进展研究归纳,并将这些鉴证提到理论化的高度再用以指导鉴定实践,为明清瓷器的科学鉴定奠定了根底。
孙瀛洲先生是我国采用类型学方法对明清瓷器进展排比研究的第一人,他使明清瓷器的鉴定从朦胧走向清晰。
孙瀛洲先生还是一位真诚待人、诲人不倦的教育家。
身为古陶瓷界德高望重的大专家却从不摆架子,热心培养青年一代,毫无保存地将自己的知识、经历传授给同行。
元、明、清瓷器鉴定
元明清瓷器鉴定一、康熙青花瓷的30个特点1、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
2、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
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
3、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
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
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
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
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
4、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5、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
6、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于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
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
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
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
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
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
讲座7-2元、明、清时期的瓷器
图片7-2-12
明代官窑瓷器之二
图片7-2-10
永乐、宣德时的高温颜色釉瓷器也有很大进步,除 甜白外,当时的红釉产品也极负盛名。永乐时,官 窑工匠已能熟练掌握铜红釉的烧制技术,烧出色泽 鲜红的产品,宣德时的红釉更烧得如红宝石般美丽, 人称“宝石红”,也称“祭红”、“霁红”、“鸡 血红”等。因此,宣德时的“祭红”与青色浓艳, 纹样优美的青花如同一朵并蒂莲,皆备受后人赞誉。 左图上为永乐红釉高足碗,下为宣德祭红盘,右上 图为宣德枇杷绶带鸟纹盘。 图片7-2-11 声音7-2-7
明代的民窑瓷器
图片7-2-20
明代各地民窑生产的瓷器也各有特色,其中福建德 化窑的瓷塑作品尤为世人所称道。德化窑始于唐代, 宋代开始生产白瓷,至明代达到高峰。其产品呈半 透明的猪油状白色,俗称“猪油白”。这尊达摩立 像为民间瓷塑大师何朝宗的作品。何朝宗是德化县 后所村人,早年常为民间庙宇泥塑佛道神像,后从 事瓷塑创作,至嘉靖、万历年间,其艺术成就已臻 于巅峰,所作达摩、弥勒、观音、罗汉、吕洞宾等 塑像,皆造型优美,微妙传神,成为人们争相购藏 的珍品。
中国古代瓷器
元、明、清时期的瓷器
元、明、清时期的瓷器
元代的瓷器
明代的瓷器
清代的瓷器
声音7-2-1
元代的瓷器:
元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宋代瓷业呈现的是诸窑 并列,争奇斗艳的局面,而元代制瓷工艺的种种突破性成就,则集中体 现在景德镇瓷业的迅速发展及其技艺的巨大进步上。于是,中国传统瓷 业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景德镇的瓷都地位得以逐渐确立。 景德镇窑的进步首先表现在制胎原料上,由于在白瓷胎料中引入高岭土, 致使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最终确立,从而实现了由软质瓷向硬 质瓷的飞跃,使胎质达到“冰肌玉骨”的境界,并由此提高了烧成温度, 减少了器物变形,使许多大型作品得以产生。 青花、釉里红的烧成是景德镇窑的又一重大成就,这使中国绘画艺术与 制瓷工艺的结合更趋成熟,标志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釉下彩瓷发展到 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瓷器工艺的一个新纪元由此开始。 颜色釉的烧制成功,也是景德镇窑的巨大进步,高温烧成的卵白釉、红 釉和蓝釉,是熟练掌握各种呈色剂的标志,至此,中国传统瓷器以青、 白、黑釉色为主的局面宣告结束。
收藏知识:元明清瓷器鉴定的要领(二)
收藏知识:元明清瓷器鉴定的要领(二)(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陶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观,而且瓷器中物的条件不合,或只看外表而忽略器里,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字和道教画,康熙瓷的双犄牡丹和月中的分析研究。
(三)掌握住明、清两代款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法结构以及时代风格和所用材料,并华中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得一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干只是描绘皴点,工力虽细,但笔力纤弱,物察底足。
大致说来,元代器皿底足多露胎而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
例如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康熙郎窑红釉则有所谓“脱口垂足郎不流”以博物不及前朝,一般多归咎于“麻仓土”渐次告竭瓣(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在晋瓷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尤其古轩、尘定轩)、斋名款(如拙存斋、乾惕中物,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物博(四)细致观察胎釉的特征由于时代和地区去一色釉的单调局面。
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更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边框的限制,不易舒展,又如乾隆时物华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观,而且瓷器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过程,因此也可据以推断器物年代的远近。
如早期的青款识笔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中物。
必须进而结合其他方面的特征,作全面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博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较少,而且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
但大所仿字体十分逼真,极难识别,必须同博中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纹饰布局都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方面详如考虑)。
【师说】孙瀛洲等谈元代瓷器的鉴定·宝典汇编
【师说】孙瀛洲等谈元代瓷器的鉴定·宝典汇编过去人们对于元代瓷器,多认为粗糙而不加重亲,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
元代瓷器一般说来,可以说是“粗者甚粗,精者颇精”。
这种情况和宋代瓷器粗精并存基本上是一致的。
例如北方一些地方窑的产品,象白地黑花、白釉及黑釉器皿很少有过去那样精美,但是南方的景德錤窑和龙泉窑等不仅未断烧造,而且在以前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特别是景德镇窑在当时没有受到很大的破坏,同时又集中了各地的工匠,在技术上更加全面。
产品中以青花、釉里红、钝蓝、饨红及青花加紫可为代表,其中青花瓷器甚至大量传播国外,至今亚洲南部有些国家还保存有不少精美的我国元青花瓷器。
近年在保定出土的几件元代瓷器(见《文物》(1965年2期),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烧造水平。
本文想就景德镇瓷器方面根据个人多年的一些心得体会,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元瓷的造型及胎釉元代景德镇瓷器与宋代名窑作风有所不同,一般多比较厚重,而且形制巨大,为以前各代所未有。
例如常见的大碗,腹部下垂,道口,圈足,底足内部无釉(俗称“墩子式”,图一、二。
传世品有的口径达到49厘米,高至17厘米);大盘底厚体重,圈足砂底,而且底径略小,盘身弧度亦小而浅,由于体积过大(传世品有的口径达到58.5厘米,高至11厘米),多有翘棱、夹扁、凸底凹心的毛病。
然而也有形制较小的制品,如釉里红菱花口盏托(图五),口径不过19厘米,高不过25厘米;釉里红碗(图三、四)口径20厘米,高98厘米;有的蓝釉小盘则较于浅,通体薄胎,砂底,无足,造型别致(图六);有的枢府釉小碟,底心厚,口边薄,这类多是浅圈足或实小足而无釉露胎。
至于把杯、把碗之类,把有高低方圆之别,或如甘蔗段(图七),或为光素,且多中空。
无论把杯、把碗或一般圈足碗、碟,底心凡露胎者多有一脐状凸起,此为元瓷中常见的特征之一,在决疑辨伪时很值得重亲。
元瓷式样颇多,以罐、盘、碗、瓶、尊等较为常见。
另有几种创新的器形,如短颈、小口、扁方、砂底的四系壶(图);洗口、扁腹、兽面耳、卒砂底的大罐;撇口、丰腹的大尊(图九);洗口、长腹、象耳的大瓶;长流、细颈、长圆腹的执壶(图一○、一一);八方带盖梅瓶(图一二、一三)和菱花口盏托、藏草瓶、侩帽壶、军持、宝座等等。
孙洪琦讲述父亲孙瀛洲先生的年款鉴定口诀
孙洪琦讲述父亲孙瀛洲先生的年款鉴定口诀
孙洪琦讲述父亲孙瀛洲先生的鉴定口诀:龙丽蓉笔录永乐官窑瓷器年款口诀
永乐纂款确领先,印刻暗款凹凸全;
压杯青纂在内心,不是确知不胡言。
宣德官窑瓷器年款口诀
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纂暗阴阳;
横竖花四双单无,晋唐小楷最出群。
成化官窑器年款口诀
大头尖圆头非离,成字撇硬直到腰;
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
明日窄平年应悟,成字三点头肩腰。
成化官窑瓷器天字款口诀
天字无栏确为官,字沉云蒙在下边;
康雍乾仿虽技巧,字浮云淡往上翻。
正德官窑瓷器年款口诀
打字横短头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
正字底丰三横平,德字心宽十字小;
年字横化上最短,制字衣横少越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明清瓷器鉴定4个要点(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
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
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
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
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
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
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
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
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无花足盘)。
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
特别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
永乐时期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
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在暗花纹饰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
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种仿品。
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时期造型有:鸡心碗、花浇、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天球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四季委角兽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
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
弘治传世瓷器虽不多,但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
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插屏、墩式碗、磨盘式香盒、七孔出戟圆腹高足瓶等。
嘉、万以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文献上有所谓“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记载。
只以文具一项来说,就有笔架、笔盒、笔洗、水丞、砚台、颜色碟、颜色仓(俗称温盂)、印盒等多种多样。
更有大鱼缸、大罐、大瓶、大盘(嘉靖黄地青花大盘口径有达80厘米的)等,器形之巨尤胜过元代;其他如镂空瓶、壁瓶、捧盒、方斗杯、灯台、绣墩等不胜枚举。
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成时期的作品来未免粗制滥造。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
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
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
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
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
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
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
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
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
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
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
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
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
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
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
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
文物工作者在鉴别新旧真伪时每以这些作为一部分依据。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纹饰画法和胎釉原料前后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
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
然而如仔细加以对比,便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宣德碗腹微削。
雍正时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着碗腹微削的缺点。
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往往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前与真器原形尽同,但经过高温烧成后,其形与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别。
这可能是由于原料的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而经高温后纵横收缩膨胀的结果,为鉴别器形的关键)。
至于有些仅凭传闻或只靠臆测而制成的仿品,如后世所仿的各式各样的所谓“永乐压手杯”之类,在造型上更是愈变愈奇(自嘉、万间开始越仿越大,甚至后来的已不成杯而变为大碗),只要见过真的实物,自然就不致妄断臆测。
(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
例如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在晋瓷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的单调局面。
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更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过程,因此也可据以推断器物年代的远近。
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而且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
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纹饰布局都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至明代中期以后此种画法渐绝,虽间或采用,但为数不多。
此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画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极不稳定,很不适于画人物,因而在元代纹饰中画人物的较少,也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
至于成化斗彩,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却也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而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点,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着一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
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对于鉴别真伪会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根据现在掌握的实物资料看,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
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不是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
其他如粉彩的出现,现知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
至于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从而有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
这种瓷以乾隆中期以后的制品较多。
其他如明代正德时期的官窑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装饰的。
清代外销瓷器中也有画着西洋纹饰图案的,都是比较别致的一种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
如明代瓷器有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而用大篇诗、词、歌、赋以及表、颂等作装饰文字的则是康熙时期的创作。
例如“赤壁赋”、“腾王阁叙”、“前后出师表”、“圣主得贤臣颂”等,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
明确这一点,对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根据纹饰的笔法同样也可看出时代特征。
例如康熙瓷器由于当时对绘瓷方法十分重视,因而官、民窑瓷器在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观,而且瓷器上的图案纹饰多是模仿名画家的笔法。
只以画树方法而论,康熙枝干喜用披麻皴,显得老笔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绘枝干只是描绘皴点,工力虽细,但笔力纤弱,索然乏味。
若能仔细从它的起落转折等处看清笔法,自然会有助于我们的鉴定工作。
至于明、清官窑纹饰多较为工整而板滞无力,民窑纹饰则气韵生动而粗放不羁,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点。
不过,在官窑中又有所谓“钦限、部限”之分,民窑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窑的作品,这种以清代带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民窑瓷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问题。
这种封建社会的典型纹饰,一般说来固然也提供给我们一条判断真伪和区分窑口的线索,然而并非是绝对的。
相反,在民窑瓷器中既有五爪龙的纹饰,而官窑瓷器画三爪、四爪龙的作品也不是没有的。
例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窑青花鱼龙变化折沿洗”等均画三爪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画四爪龙。
而元代民窑青花纹器皿则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并且明、清民窑瓷器中也不乏此种例证。
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
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
清道光皇帝嗜爱鸟、犬、草虫,因而这一类的画面也出现得较多。
又如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举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赐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并以海水纹饰绘瓶口者为多(此种赏瓶通身共有九层花纹)。
使用这种纹饰的含义,据说是表示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为重,莲是廉(莲、廉同音)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
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万年青)、二蟹(甲)传芦(胪)、三羊(阳)开泰、四十六子、五伦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莲登、百福、百寿、红蝠(洪福)齐天等,类似这些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纹饰,在明、清瓷器上出现的很多,如能进一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我们掌握其发展规律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