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商务沟通案例与分析

合集下载

跨文化商务沟通案例-如何解决巴别塔沟通问题

跨文化商务沟通案例-如何解决巴别塔沟通问题
How to Solve the Communication Predicament in “Babel Tower”
如何解决“巴别塔”的沟通困 境
Content 目录
简介
Case Summary 案例简介
Problem Analysis 问题分析 Conclusion 结论
Page 2
进一步加剧问题的是,在多伦的公司许多人为英语苦恼。一些人不明白他 们需要做什么,谁去做,什么时候是完成期限。沟通受到限制,因为人们 习惯于说他们的本地方言。 Analysis: 公司内部没有定期组织对员工各方面技能的考核(语言能力) Solution:增强文化差异意识,建立相互尊重合作原则。公司应该规定统 一语言,并对不擅长者进行免费语言培训,增强员工沟通能力。
Page 5
2. Problem Analysis 问题分析
Problem: Sometimes receivers simply do not understand precisely what they need to do, or who is to do, what needs to be done, or deadlines for completion. nformal interaction is restricted in part, because people who are comfortable speaking their native tongue tend to use their primary language with other with similar backgrounds.
Page 3
2. Problem Analysis 问题分析
Problem: The most prevalent formal tool used for interdepartmental communication within the company is memos ---either electronic or print. There are few face-to-face interactions of any sort. When customers contact the organization they typically fax their communication. Many customers are foreign nationals with little or no background in the primary language used in Doron’s company, which is English.

跨文化商务沟通案例

跨文化商务沟通案例

阻碍全球企业成功的人事及企业文化冲突类案例一Mike Burgess(布格斯)是来自德州的一位项目经理,主管印尼的一支多元文化团队。

周五早上开会时,要求其团队成员9点到会。

然而,直到9点20分,6位印尼成员中的最后3人才露面,而且每人带来3名不速之客。

本来会议已晚开半小时,但迈克还得重新布置会场,以安排这9名额外与会者就座。

尽管会议协调员另外搬来9把椅子,迈克注意到4位日方成员还是调整了座位以便4人能坐到一起。

然后大家都坐等印尼方的高级成员布迪先生来做会议开场白。

当他终于到场时,却又将原定5分钟的讲话拖长到10分钟,结果9点钟的会议到9点45分才正式开始。

迈克宣布了会议议程并邀请各位提问。

令他惊讶的是,无人愿意首先提问。

这时他才意识到应先请布迪先生发言。

果然,布迪先生讲话之后,他的团队成员才一一开口。

起初,迈克还能较好控制讨论,但他很快发现印尼成员私下开起小会,迈克对此感到很气恼。

通常,他希望会议应集中精力商讨团队的发展目标及其最终结果。

讨论进行到一半时,迈克与美方技术总监罗伯特产生分歧。

两人之间的激烈争执,使来自印尼和日本的团队成员颇感吃惊。

10点30分,印尼与日本的团队成员气愤地提出休息。

休息期间,印尼的团队成员对迈克只准备咖啡而没有提供点心的做法表示惊讶。

奇怪的是,迈克已在印尼工作数月,竟没有注意到这个最基本的印尼习俗。

重开会议之后,迈克想以一项表决结束会议。

迈克已开始与美方成员一起准备就他们长期讨论的议程进行民主表决,但他还是希望日本的团队领导能投赞同票。

但这位日本领导请求给他一周时间以便他与东京总部协商,结果使迈克的项目日程不得不推后一周。

这令迈克很灰心。

但这位日本的团队领导却认为这是报复迈克让他难过的好机会,他当面质问迈克为什么他们二人同在一间办公室,两人相距不过25英尺,却只是一个劲地给他发送电子邮件,而不亲自找他面谈。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美国人与日本人在价值观方面的冲突。

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直率且时间观念强,日本人则喜欢面谈和集体协商。

跨文化商务沟通案例与分析

跨文化商务沟通案例与分析

跨文化商务沟通案例与分析案例一1925美国总理福特访问日本,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受命向美国转播福特在日的一切活动。

在福特访日前两周,CBS谈判人员飞抵东京租用器材、人员、保密系统及电传问题。

美方代表是一位年轻人,雄心勃勃,提出了许多过高的要求,并且直言不讳地表述了自己的意见,而日方代表则沉默寡言,第一轮谈判结束时,双方未达成任何协议。

两天后,CBS一位要员飞抵东京,他首先以个人名义就本公司年轻职员的冒犯行为向日方表示道歉,接着就福特访日一事询问能提供哪些帮助。

日方转变了态度并表示支持,双方迅速达成了协议。

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美国人坦率外露的思维方式和日本人内部思维方式相冲突。

美国人反对过分拘泥于礼仪,办事干净利落,注重实际,语言表达直率,而且耐心不足;日本人讨厌过分施加压力,比较注重资历、地位。

CBS的要员充分掌握了日本人的性格及谈判风格,才促成了谈判的成功案例二•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最初来上海谈判时,正值美国政府要对中国进行制裁,并提出美国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不能提出国产化要求的时候。

但福特汽车公司代表一开始就提出合作期间可考虑50%的国产化要求,通用汽车公司接着在上海谈判时,又主动提出国产化率可从60%开始。

由于他们并未理会其政府的限制,我方代表也充满信心的与其谈判,最终达成协议。

分析:• 美国人热情奔放,性急但信心十足、很容易接近,认为自己是谈判高手,希望对方也是谈判高手,含糊隐晦、高深莫测的对手只会让美国人纳闷,只有同样充满信心才能获得对方的好感。

案例三• 1998年11月,德国戴姆斯----奔驰公司并购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的克莱斯勒公司,被全球舆论界誉为“天堂里的婚姻”。

戴姆勒是德国实力最强的企业,是扬名世界的“梅塞德斯”品牌的所有者,克莱斯勒则是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中盈利能力最强,效率最高的公司。

人们认为,这宗跨越大西洋的强强联合定会造就一个驰骋世界汽车市场,所向无敌的巨无霸。

跨文化商务交际案例

跨文化商务交际案例

跨文化商务交际案例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商务交际已经成为商业领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跨文化商务交际不仅仅是语言沟通的问题,更是涉及到文化、习俗、价值观等方方面面的复杂问题。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很多案例都可以给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我想分享一个关于中美商务谈判的案例。

在一次中美商务谈判中,中国方面习惯于在会议开始前进行一段时间的寒暄和交流,以缓解紧张气氛,而美国方面则更加注重会议的效率和时间管理。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很容易产生误解和不适应。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双方可以通过提前沟通,了解彼此的文化习惯和交流方式,以便在谈判中更好地协调和配合。

其次,我想分享一个关于日本商务礼仪的案例。

在日本,商务礼仪非常重要,包括交换名片、鞠躬等一系列仪式。

一位中国商人在与日本客户进行商务洽谈时,并不了解这些礼仪,导致了一些尴尬和误会。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增进双方的友好关系,也可以为商务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我想分享一个关于印度商务谈判的案例。

在印度,人们非常重视人际关系,商务谈判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建立信任和友好关系。

一位来自西方国家的商人在与印度客户谈判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导致了谈判的不顺利。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了解对方的文化特点和交际习惯对于成功的商务谈判至关重要。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文化的差异往往会给双方带来挑战,但同时也给双方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只有通过了解、尊重和包容对方的文化,双方才能在商务交往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因此,跨文化商务交际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希望以上案例能够给大家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跨文化商务沟通具体案例

跨文化商务沟通具体案例

跨文化商务沟通案例:美国与中国的商务谈判背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企业之间的商务谈判日益频繁。

美国与中国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商务谈判具有重要的全球影响力。

然而,由于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商业习惯的差异,跨文化商务沟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挑战。

本案例将以一次美国企业与中国企业之间的商务谈判为例,探讨在跨文化环境下如何有效地进行商务沟通。

过程1. 准备阶段美国企业准备与中国企业进行合作,并派遣代表团前往中国进行商务谈判。

在准备阶段,他们了解到中国注重人际关系、面子和长期合作关系等价值观念,并且在商业谈判中常常采用间接方式表达意见。

2. 建立关系代表团抵达中国后,首先要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他们注意到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尊重,在与中国代表交流时要保持礼貌和尊重。

代表团的领导人在会议开始前与中国代表进行了亲切的寒暄,并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敬意。

3. 谈判策略在商务谈判中,美国代表团需要根据中国文化的特点调整谈判策略。

他们了解到中国商务谈判常常是一个长期过程,而不是一次性的决定。

他们采取了渐进式的谈判策略,逐步达成共识并建立信任。

4. 沟通技巧在谈判过程中,美国代表团需要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来确保双方理解和接受彼此的观点。

他们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并尽量避免使用复杂的行业术语。

他们还注意到中国人喜欢使用比喻和寓言来表达意见,因此他们也尝试使用这种方式来增加理解和共鸣。

5. 文化差异解决在谈判过程中,美国代表团遇到了一些文化差异问题。

在某个议题上,双方存在分歧,美国代表团希望通过直接提出问题来解决分歧,而中国代表则采用了回避和间接表达的方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代表团主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向中国代表解释他们的意图和期望。

6. 达成共识经过多轮谈判,双方最终达成了共识。

在谈判结果中,美国企业同意在一定条件下与中国企业合作,并签署了合作协议。

双方对于这次商务谈判的结果都感到满意,并期待未来的合作。

结果这次跨文化商务沟通案例中,美国企业通过适应中国文化和调整谈判策略,成功地与中国企业达成了合作共识。

跨文化商务谈判案例分析及沟通技巧

跨文化商务谈判案例分析及沟通技巧

(一) 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
• 语言是信息传递的媒介,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工具。商 务谈 判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谈判者运用语言进行协调磋商、 谋 求一致的过程。一般人在相同文化背景下理解讲话内容 尚有误差,那么不同文化背景导致的理解误差可能会更大。 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有其独特的建构信息方 式。除了用语言传达信息外,双方还可通过非语言方式沟 通。非语言的表现形式分为三大类:一是无声语言,包括停 顿和体语,其中体语又分为动态体语(手势语、目光语和微 笑语等) 和静态体语(身态语和服饰语) 两部分;二是类语 言,主要是指说话时的重音、语调和笑声;三是时空语言, 主 要是指环境和时间。非语言交流以其丰富的内涵、多 变的 形式及语言表达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占据着信息表 达的重 要空间。
July 2021
2、Our destiny offers not only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Richard Nixon, American President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二〇二一年六月十七日2021年6月17日星期四
分析:
• 这两个例子都是由于词汇中的差异 而致使商务活动失败。“NAVO”在 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doesn’t go”,即不能开,墨西哥人当然不 会买了;在英语中有一句成语“to snow the white feather”,意思 是临阵脱逃,白色羽毛象征的胆小 鬼,那么这种钢笔自然销售不好。
• 1. 决策意识 当面对复杂的谈判时,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将 使用不同 的方式做出决定。比如,对于日本人来说,决策 是集体的事 情,需要得到管理层的一致同意。日本人的价 值观念和精 神取向都是集体主义的,以集体为核心。而在 德国,决策权 一般在公司的最高层手中。 2. 人情意识 中国有别于西方的一个特色就是人情问题,凡事讲究 人情, 讲究面子,所以在谈判中,也不可避免受此影响。而 且,中 国谈判者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认为个人间的融 洽关 系对于谈判的成败有很大影响。西方人在现行的市场 经 济条件下,强调对利益的追求。虽然也很注重谈判中的 人 际关系,但他们一切以利益为重,在人情和利益两难的情 况下,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 3. 利益意识 商务谈 判的目的主要是获取经济利益。在现代社会, 中西谈判者 都具有利益意识,双方谈判的目标集中而鲜明 地指向利益, 并以利益作为谈判的主要评价指标。但是,中 国谈判者的 利益意识没有西方谈判者那么明确和强烈

跨文化商务交际案例

跨文化商务交际案例

跨文化商务交际案例在今天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中,跨文化商务交际变得越来越重要。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业文化差异巨大,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对于商务交际的成功至关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来探讨跨文化商务交际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案例背景:公司A位于中国,计划与公司B位于美国进行一项重大的商业合作。

双方在商业合作中遇到了一些跨文化交际上的问题。

问题一,沟通方式。

在商务交际中,公司A习惯于使用微信和电话进行沟通,而公司B更倾向于使用电子邮件和视频会议。

这种沟通方式的差异导致了信息传递上的困难和误解。

解决方法:双方需要意识到沟通方式的差异,并尊重对方的偏好。

公司A可以尝试使用电子邮件进行沟通,而公司B也可以尝试使用微信或电话。

双方还可以约定一个统一的沟通方式,以便更好地协同工作。

问题二,商务礼仪。

在商务交际中,公司A习惯于在会议中互相打招呼,握手并交换名片,而公司B更注重会议的正式性和程序性。

解决方法:双方需要了解对方的商务礼仪,并尊重对方的习惯。

公司A可以在会议开始前了解公司B的规定,尊重对方的正式性和程序性。

公司B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公司A的方式,以建立更加融洽的合作关系。

问题三,语言障碍。

在商务交际中,语言障碍可能成为一大挑战。

公司A的员工英语水平普遍较低,而公司B的员工可能并不擅长中文。

解决方法:双方可以寻求专业的翻译或者使用翻译工具来解决语言障碍。

另外,双方也可以在合作之前进行一些语言和文化的培训,以提高员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结论:跨文化商务交际需要双方的理解、尊重和适应。

在面对不同文化和习惯时,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会倾听和尊重对方的观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商业关系,实现跨文化商务交际的成功。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跨文化商务交际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议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适应。

只有通过理解、尊重和适应,我们才能够在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中取得成功。

希望以上案例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挑战。

跨文化商务沟通案例

跨文化商务沟通案例

跨文化商务沟通案例在今天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中,跨文化商务沟通变得越来越重要。

跨文化沟通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行为和价值观的理解和应对。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来探讨跨文化商务沟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应对跨文化沟通挑战。

案例背景:一家中国企业希望与一家美国企业合作开展跨国项目。

在商务谈判过程中,双方出现了一些沟通上的问题,导致谈判陷入僵局。

问题分析:1. 语言障碍,双方使用英文进行沟通,但由于双方母语不同,可能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是误解。

2. 商务礼仪,中美两国的商务礼仪和行为准则有很大的不同,可能会导致双方在商务谈判中产生误解和冲突。

3. 文化差异,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非常明显,包括价值观、思维模式、时间观念等方面,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双方的商务合作。

解决方案:1. 语言沟通,双方可以考虑雇佣专业的翻译人员,或者使用翻译工具来确保双方的沟通准确无误。

2. 商务礼仪,双方可以事先了解对方的商务礼仪和行为准则,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避免因为商务礼仪不当而引发冲突。

3. 文化差异,双方可以通过文化培训或者文化交流活动来增进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增进双方的信任和合作。

通过以上解决方案的实施,双方最终成功地解决了沟通问题,顺利达成了合作协议。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跨文化商务沟通是商务合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只有充分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商务合作关系。

在今后的跨文化商务沟通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灵活应对各种挑战,从而实现更加成功的商务合作。

希望以上案例能够对大家在跨文化商务沟通方面有所启发和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商务沟通案例与分析
跨文化商务沟通案例与分析
案例一
1925美国总理福特访问日本,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受命向美国转播福特在日的一切活动。

在福特访日前两周,CBS谈判人员飞抵东京租用器材、人员、保密系统及电传问题。

美方代表是一位年轻人,雄心勃勃,提出了许多过高的要求,并且直言不讳
地表述了自己的意见,而日方代表则沉默寡言,第一轮谈判结束时,双方未达成任何协议。

两天后,CBS一位要员飞抵东京,他首先以个人名义就本公司年轻职员的冒犯行为
向日方表示道歉,接着就福特访日一事询问能提供哪些帮助。

日方转变了态度并表示支持,双方迅速达成了协议。

分析:
• 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美国人坦率外露的思维方式和日本人内部思维方式相冲突。

美国人反对过分拘泥于礼仪,办事干净利落,注重实际,语言表达直率,而且耐心
不足;日本人讨厌过分施加压力,比较注重资历、地位。

CBS的要员充分掌握了日本人的性格及谈判风格,才促成了谈判的成功
案例二
•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最初来上海谈判时,正值美国政府要对中国进
行制裁,并提出美国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不能提出国产化要求的时候。

但福特汽车公司代
表一开始就提出合作期间可考虑50%的国产化要求,通用汽车公司接着在上海谈判时,
又主动提出国产化率可从60%开始。

由于他们并未理会其政府的限制,我方代表也充满信心的与其谈判,最终达成协议。

分析:
• 美国人热情奔放,性急但信心十足、很容易接近,认为自己是谈判高手,希望对
方也是谈判高手,含糊隐晦、高深莫测的对手只会让美国人纳闷,只有同样充满信心才
能获得对方的好感。

案例三
• 1998年11月,德国戴姆斯----奔驰公司并购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的克莱斯勒公司,被全球舆论界誉为“天堂里的婚姻”。

戴姆勒是德国实力最强的企业,是扬名世界
的“梅塞德斯”品牌的所有者,克莱斯勒则是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中盈利能力最强,效
率最高的公司。

人们认为,这宗跨越大西洋的强强联合定会造就一个驰骋世界汽车市场,所向无敌的巨无霸。

然而谁会想到,这桩“婚姻”似乎并不美满。

并购后并没有实现公
司预期的目标。

到2001年,公司的亏损额达到20亿美元,股价也一路下滑,并且裁减
员工,公司的发展一直都很艰难。

分析:
• 大西洋两岸不同文化差异的冲突是这场婚姻危机的根本原因。

戴姆斯——奔驰公
司的CEO施伦普一开始没有意识到两家企业无论在组织结构、薪酬制度,还是企业文化
上都相
差非常大,他却采取德国的完全控制方式把克莱斯勒当成一个部门来看待,在公司
管理制度上,董事会结构成员都是以德国为主。

但是,他却在媒体上说:“这是一次平
等的合并。

”这使克莱斯勒美国员工无所适从。

再加上,施伦普在企业合并不久就解雇
了作为并购整合经理的克莱斯勒总裁,导致克莱斯勒员工产生敌对情绪,许多优秀的美
国设计师、高级管理人员纷纷离职投奔了福特、通用汽车等竞争对手。

这样,也就不难
理解为什么这次开始被称为“天造的合并”最后如此失败。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认识到
不同国家,不同名族间的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文化差异与翻译
世界各国的商人都有其自己的本民族语言及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各国商人的相互商
贸往来即是一种跨文化交际。

有着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商人们在交流时便需要克服彼此
之间的文化障碍,以共同达到各自的目的。

在各国经济、文化、军事等交往中,英语是首
选语言。

英语的词汇量丰富,它不断吸收各国语言词汇,具有多样性、易变性,因此人们
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须特别关注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
下的语义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差异,尽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等值或对等。

奈达博士在谈到翻译问题时说:“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
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

”翻译家让.德
利尔教授也说过:“代码转译是确立词的一致关系;翻译是寻求信息的等值。

”“词义等值”、“语言等值”等是“代码等值”的同义词;“意义等值”、“语境等值”、“信息
等值”等是“翻译等值”的同义词。

我们希望产品的图案和色彩能照顾到欧洲人的心理。

”有译者译成“We hope that
the design and color of the products would suit European psychology.”这句译文
的偏差出在理解上,译者把“心理”译成“psychology
本协议及附件用中英文书就,两种文字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有译者译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language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 al validity.”这里译者把“两种文字”译成“both languages”值得探讨,通过仔细分析原文,这里的“两种文字”应理解为“用两种文字
写成的文本”,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哪种“文字”享有更高法律效力或更低法律效力。

因此译文似应改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texts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
有人把“白酒”译成“whi te win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