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中国的结直肠癌筛查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最全版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最全版一、引言结直肠癌是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癌症之一,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负担。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2015年中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38.76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9.87%;由结直肠癌导致的死亡病例18.71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8.01%。
如何有效地降低我国结直肠癌疾病负担是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大多遵循“腺瘤—癌”序列,从癌前病变进展到癌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提供了重要时间窗口。
此外,结直肠癌的预后与诊断分期紧密相关。
Ⅰ期结直肠癌的5年相对生存率为90%,而发生远处转移的Ⅳ期结直肠癌5年相对生存率仅为14%。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表明结直肠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可以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死亡率。
我国的结直肠癌筛查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结直肠癌高发现场(如浙江省嘉善县和海宁市)的防治工作。
近10年来,随着我国结直肠癌负担不断增加,国家和地方开始逐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更多的地区逐步开展了人群结直肠癌筛查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随着人群结直肠癌筛查项目的广泛开展,规范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技术和实施方案对保证结直肠癌防控效果至关重要。
若干学术团体已经发布了一系列专家共识意见,但目前我国仍缺乏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
因此,国家癌症中心成立了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定专家组,联合肿瘤学、消化内科学、内镜学、外科学、病理学、临床检验学、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卫生经济学和卫生管理学等多学科专家,基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指南制定原则和方法,制定了本指南,以期为我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的规范开展提供参考,提升我国结直肠癌防控效果。
二、指南形成方法1. 指南发起机构与专家组成员:本指南制定由国家癌症中心发起。
指南制定启动时间为2020年4月9日,定稿时间为2020年12月28日。
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技术方案
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技术方案一、高风险人群根据我国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特征,符合以下(一)和(二)、(三)中任一项者均应列为高风险人群:(一)年龄50~75 岁,男女不限; (二)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三)既往有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或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癌前疾病。
二、筛查方法结肠镜检查在结直肠癌筛查中占据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整个结直肠癌筛查流程的核心环节。
特殊人群筛查:(一)如筛查对象有2个以上亲属确诊结直肠癌或进展期腺瘤(直径≥1cm,或伴绒毛状结构,或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建议从40岁开始或比家族中最早确诊结直肠癌的年龄提前10年开始,每5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
(二)对腺瘤性息肉综合征或致病突变基因携带者(如APC、MUTYH、STK11等),建议每年行结肠镜检查。
(三)对于Lynch综合征家系中携带致病突变者,建议20~25岁开始进行结肠镜检查,每2年1次,直到40岁,然后每年1次结肠镜检查。
三、筛查流程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高质量结肠镜检查*:对于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应尽力完成高质量结肠镜检查(强推荐,GRADE证据分级高),若结肠镜检查质量不满意,可适当缩短监测间隔。
其他的早筛诊断方法还包括: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FIT, 强推荐,GRADE证据分级中)、乙状结肠镜(弱推荐,GRADE证据分级中)、结肠CT成像(弱推荐,GRADE证据分级低)和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弱推荐,GRADE证据分级低)。
对于结直肠癌潜在的目标人群(包括低风险者),亦推荐每年行粪便隐血试验(化学法或免疫化学法)或每1~3年行粪便DNA检测。
四、筛查结果处理规范在实际筛查中,对发现的所有肠道病变均应予积极治疗。
镜下发现的所有肠道息肉样病变均应取活检并行病理诊断,各类病变的处理原则可参考相应临床诊疗指南。
(一)需临床处理者腺瘤性息肉、炎症性肠病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其他病变、结直肠癌和其他罕见结直肠肿瘤等。
结直肠癌早期筛查
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方法
(3)直肠指检:推荐对 未行结肠镜检查的直肠
肿瘤可疑患者行直肠指
检,可以发现下段直肠 的病变,但一些较为平 坦的病变亦较难发现。
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方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结肠镜检查:是早期诊断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最有 效的手段,可以早期发现和治疗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
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方法
筛查--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前病变
腺瘤(包括锯齿状腺瘤)、腺瘤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以及非家族性腺 瘤性息肉病)以及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异型增生。
筛查--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结直肠癌
筛查--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结直肠癌
早期结直肠癌
早期结直肠癌指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任意大小的结直肠 上皮性肿瘤,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局限于黏膜层者称为黏 膜内癌(M期癌),浸润至黏膜下层但未侵犯固有肌层者称为黏膜下癌 (SM期癌)。
早期结直肠癌以及癌前病变的诊断
1.常规结肠镜检查
早期结直肠癌以及癌前病变的诊断
2.色素内镜、电子染色内镜及放大内镜检查 推荐有条件者对结直肠病变宜应用全结肠喷洒0.4%靛 胭脂+0.2%醋酸和/或电子染色内镜或结合放大内镜对可疑 病变进一步观察,通过对黏膜腺管开口以及毛细血管的观 察初步判断病变的良恶性和浸润深度。 推荐结直肠病变黏膜腺管开口分型采用Pit pattern 分型,黏膜毛细血管分型采用Sano分型,仅有电子染色内 镜无放大内镜者宜对病变采用NBI下结直肠病变国际化内 镜分型(narrow band imaging international colorectal endoscopic classification,NICE)。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导语: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名前列的恶性肿瘤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结直肠癌在中国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
为了规范结直肠癌的诊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中国肿瘤学会结直肠癌专业委员会制定了《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
一、诊断1. 临床观察:对高危人群进行常规的体格检查和腹部触诊,了解患者病史、症状及体征,重点询问家族史和肠道疾病史。
2. 高危人群筛查:根据年龄、家族史、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如粪便DNA检测、结肠镜检查等。
3. 影像学检查:包括盆腔超声、腹部CT、胸部CT以及骨扫描等,以评估肿瘤的分期及转移情况。
4. 病理学检查:通过组织活检或手术标本病理学分级,确定肿瘤的类型、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
二、治疗1. 外科治疗:手术切除是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根据癌肿的位置和分期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包括肠道吻合术、直肠切除术等。
对于早期癌或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还可以考虑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介入治疗。
2. 化疗:手术后的化疗可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同时也可以通过新辅助化疗或姑息化疗来缓解症状和控制疾病进展。
3. 放疗:结直肠癌的放疗主要用于术前辅助治疗、术中放疗或姑息治疗,可以通过减少局部复发和控制疾病进展来提高患者生存率。
4. 靶向治疗:EGFR抗体、VEGF抗体等靶向药物的应用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和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5. 免疫治疗:PD-1抗体、PD-L1抗体等免疫治疗药物的应用在结直肠癌治疗中也显示出一定的效果,可用于晚期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
三、术后辅助治疗1. 化疗:对于高危患者,术后化疗可以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主要通过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等化疗药物。
2. 靶向治疗:EGFR抗体、VEGF抗体等可以用于KRAS野生型患者进行靶向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中国社区居民结直肠癌筛查专家共识》(2024)要点
《中国社区居民结直肠癌筛查专家共识》(2024)要点1流行病学CR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
近年来,CRC的患病率在全球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我国CRC 流行病学具有以下特征:(1)时间分布特征:(2)地区分布特征:(3)性别分布特征:(4)年龄分布特征:2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推荐与建议●可增加CRC风险并影响筛查策略的风险因素,包括某些遗传性因素、年龄、个人或家族肿瘤史、炎症性肠病(IBD)、糖尿病。
●可增加CRC风险并潜在可纠正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吸烟、过量饮酒、过度摄入加工肉类等,应重点关注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人群,对其进行早期CRC筛查、健康教育以及一级预防。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CRC发病风险,包括摄入膳食纤维、全谷物和/或乳制品、合理的体育锻炼等。
2.1 危险因素2.1.1 相关疾病因素(1)个人或家族肿瘤史有CRC家族史的人群患CRC的风险显著增加。
(2)IBD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长期肠道炎症会增加IBD患者发生结直肠肿瘤的风险。
(3)糖尿病糖尿病是CRC的独立危险因素。
2.1.2 生活方式因素(1)红肉及加工肉类摄入食用红肉及加工肉类增加CRC的风险可能与其能促使食用者易发生肥胖、胰岛素抵抗和胆汁酸分泌物增加相关。
(2)肥胖已有较多证据表明肥胖和缺乏运动是CRC的危险因素。
(3)吸烟烟草烟雾是包括CRC在内的多种癌症的相关危险因素。
(4)大量饮酒大量饮酒是公认的可致CRC的危险因素之一。
2.1.3 其他因素2.2 保护因素2.2.1 阿司匹林《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临床指南———结肠/直肠癌》中提及可以考虑服用阿司匹林作为CRC的一级预防。
2.2.2 合理饮食与体育锻炼3社区居民CRC筛查对象及初筛年龄推荐与建议●将筛查人群分为一般风险人群、散发性高危人群、遗传性CRC高危人群;针对不同风险人群确定CRC筛查早期对象,制定不同的CRC筛查策略和模式。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19,上海)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19,上海)∙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内镜健康管理与体检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内镜诊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业委员会一、前言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居于恶性肿瘤第3位,死亡率高居第2位,是占全球发病和死亡首位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1],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近来随着我国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西化,结直肠癌发病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3,4],已成为我国消化系统发病率第2位、患病率第1位的恶性肿瘤[5,6]。
2018年预计我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超过52.1万,死亡病例约24.8万,新发和死亡病例均接近全世界同期结直肠癌病例的30%[7],疾病负担沉重。
因此,降低我国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和发病率既是刻不容缓的重大临床关键问题,也是实现十九大报告中"健康中国"这一宏伟战略的具体措施。
目前我国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远低于美国及日韩[8],85%以上的结直肠癌发现即已属晚期,即使经过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明显低于40%;相反,早期结直肠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超过95%,甚至可以完全治愈。
现阶段我国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率低于10%,明显落后于日本(1991年早期诊断率已达到20%)和韩国(2009年已超过20%)[8,9]。
因此,为改变我国结直肠癌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低早期诊断率的现状,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措施亟待在国内推广。
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国家结直肠癌筛查体系,我国结直肠癌筛查始于20世纪70年代[10],目前在部分省市或地区有区域性结直肠癌筛查项目开展[11,12,13]。
结直肠癌基因检测项目
结直肠癌基因检测项目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致死率很高的一种癌症,常常被称为“富贵病”,在欧美国家已成为常规筛查项目。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结直肠癌基因检测日渐普及,成为预防和早期诊断的一种有效手段。
结直肠癌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其中遗传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结直肠癌基因检测是通过分析人体中与结直肠癌相关的基因变异,来评估个体结直肠癌患病风险的一项检测。
目前,结直肠癌基因检测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检测结直肠癌易感基因,包括APC、MLH1、MSH2、MSH6、PMS2、STK11等。
这些基因的突变会导致某些重要蛋白质的功能失常,从而增加结直肠癌发生的风险。
二是检测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的基因多态性,如GSTP1、XRCC3、CYP2C9、UGT1A1等。
结直肠癌基因检测的优点在于早期诊断和预防结直肠癌方面的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也逐渐增加,这是由于肠黏膜的正常细胞开始发生变异,变异的细胞不受控制增殖而形成肿瘤。
检测结直肠癌易感基因和遗传易感性的基因多态性,能够更早的发现患者的风险,同时提供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案,从而避免肠道癌前病变的进一步转化成癌症。
但是,结直肠癌基因检测也存在不足之处,如检测结果可能存在误判、假阴性或假阳性等情况,另外费用也较高,这限制了其在一些地区的普及。
总之,结直肠癌基因检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检测手段,可以帮助家庭医生、肿瘤科医生更早地发现结直肠癌患者,更好地治疗癌症,最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该项检测的局限性,以及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检测,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和误判。
结直肠癌筛查产品国内外现状及临床评价要求
结直肠癌筛查产品国内外现状及临床评价要求2020年11月9日国家药监局基于大规模前瞻性临床试验数据批准了体外诊断试剂创新产品“KRAS基因突变及BMP3/NDRG4基因甲基化和便隐血联合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胶体金法)”上市应用,预期用于对肠镜依从性差的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的筛查。
产品技术审评报告在器审中心网站同步公开。
该产品的获批上市受到医疗器械行业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是由于“筛查”产品广泛的受众将带来高额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更多的原因在于临床对于癌症“早筛早诊”的强烈需求。
本文将对国内外结直肠癌筛查方法及批准现状进行简要介绍,并特别针对FIT-DNA检测技术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应用及风险受益进行分析,最后结合临床需求对结直肠癌筛查产品的临床评价要求进行总结。
一、结直肠癌筛查方法及国内外现状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8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3位和第5位,其中新发病例37.6万,死亡病例19.1万。
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
大肠癌早期多无特异性症状,疾病转归及预后与病变的分期紧密相关,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
多项大规模研究表明,结直肠癌早诊早筛将显著降低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疾病经济负担。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均已实施针对全国人口的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将其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已取得明显的成绩(图1)。
而在我国,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率低于10%,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
J I ■I I S I I ! I I疑¥普虞M 承虐法V-ea r 口I da图1:大规模筛查使美国肠癌发病率下降40%,死亡率下降51% Rebecca L. Siegel, Kimberly D. Miller, Ahmedin Jemal. Cancer Stati stics, 2017[J].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2017,67(1):7-30.针对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多个国家都出台了相应的筛查指南或专家共识,其中在筛查人群、筛查程序的建议上各有侧重,但主要的筛查方法基本类似。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策略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策略CSCO教育文集2014-09-16 发表评论分享作者: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张苏展大部分结直肠癌具有缓慢的自然病程和明确的癌前病变而适宜于开展早诊早治筛查。
早诊早治筛查通过发现结直肠癌前期病变和早期癌,能提高早诊率和结直肠癌生存率,有效降低结直肠肠癌发病率,最终使结直肠癌死亡率明显下降。
我国72个肿瘤登记地区2009年结直肠癌平均发病率29.44/10万,死亡率14.3/10万,其中上海市、广州市、沈阳市和嘉善县发病率居前,分别达58.98/10万,47.46/10万,43.65/10万和41.61/10万。
全国几乎所有肿瘤登记地区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均在上升。
以浙江省为例,全省肿瘤登记地区结直肠癌发病率从2000年的23.70/10万上升到2009年的34.75/10万,年增长率达 3.76%。
大肠癌发病明显呈现出城市高于农村,高收入地区高于低收入地区,男性高于女性,老年人高发的特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经济条件的持续改善,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大肠癌发病人数必将会进一步增长,这不仅将危害更多人的生命,而且将对我国的医疗和社会保障资源带来更大的负担。
因此,加强我国的大肠癌防治势在必行。
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推广大肠癌筛查,而正是在80年代后期,美国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
最新调查的数据显示,2002〜2010年间,美国50〜75岁间适龄人群的大肠癌筛查率从52.3%上升到65.4%。
与此同时,观察到的大肠癌标化发病率从2003年的52.3/10万下降到2007年的45.5/10万,平均年下降 3.4% ;死亡率从19.0%下降到16.7%,平均年下降3%。
双率下降的程度在各个州和地区明显呈现出了随筛查率上升越多而下降越多的趋势。
如Rhode Island筛查率达到74.7%,其发病率年下降达6.3%。
支持大肠癌筛查的证据主要来自早期的美国名尼苏达州、丹麦菲英岛、英国诺丁汉三大人群大肠癌筛查试验。
2023年结直肠癌筛查全年工作总结
2023年结直肠癌筛查全年工作总结一、前言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筛查对于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结直肠癌筛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报告旨在总结全年结直肠癌筛查工作的开展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参考。
二、工作目标1. 提高结直肠癌筛查覆盖率,确保全年筛查目标人群达到预期数量。
2. 提升结直肠癌早诊早治率,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3. 提高群众对结直肠癌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三、工作内容1. 筛查对象的确定:根据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要求,全年筛查目标人群为50-74岁的人群,共计覆盖100万人。
2. 筛查方法的选择:采用粪便潜血试验和结肠镜检查两种方法进行筛查。
粪便潜血试验作为初筛手段,结肠镜检查作为确诊手段。
3. 筛查流程的优化:建立完善的筛查流程,包括宣传动员、预约登记、粪便潜血试验、阳性病例追踪、结肠镜检查、诊断与治疗等环节。
4. 质量控制与评估:定期对筛查工作进行质量控制与评估,确保筛查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四、工作进展1. 筛查覆盖率:截至2023年底,全年筛查目标人群已达到102万人,筛查覆盖率为102%。
2. 早诊早治率:全年共发现结直肠癌患者3450人,其中早期患者2680人,早诊早治率为77.8%。
3. 群众知晓率: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全年共有150万人次的群众接受了结直肠癌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群众对结直肠癌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达到了90%。
五、存在问题1. 筛查资源不足:部分地区筛查资源紧张,导致部分筛查对象未能及时接受结肠镜检查。
2. 筛查积极性不高:部分目标人群对结直肠癌筛查的重视程度不够,自愿参与筛查的积极性不高。
3. 专业人才短缺:结直肠癌筛查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目前我国相关专业人才仍相对短缺。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1. 加大投入: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加大筛查资金投入,确保筛查工作顺利进行。
2. 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调配筛查资源,提高筛查效率,缩短筛查周期。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2014年,北京)
p o l y p s ,S S A / P ) 等 锯 齿 状 病 变 也 属 于 癌 前 病 变 的
范 畴 。
( 1 ) 结 直肠腺 瘤 : 可 分 为管 状 腺瘤 、 管状 绒 毛 状
e p i t h e l i a l n e o p l a s i a , HG I N) 则包 括 重度 异型 增 生 、 原
且生 活质 量 低 。 大部 分 早 期 结 直 肠 癌 则 可
获得 良好 预后 , 5年生 存率 超过 9 0 % , 部 分 可行 内 镜微 创 治 疗 获 得 根 治 。但 目前 我 国结 直 肠 癌 的早 期诊 断 率 较 低 , 明显 低 于 欧 美 国 家 。 因 此 , 逐 步 普
为 是恶 性 的 。鉴 于 我 国 实 际 情 况 , 推 荐 使 用 WH O 推 荐术 语 j , 但也可暂 时沿用原位癌 、 黏 膜 内癌 等
术语 。
局部 进 展期 结 直肠 癌 5年 癌 症相 关 生 存 率 为 7 0 %, 而 发生 远 处 转 移 的 晚 期 结 直 肠 癌 5年 生 存 率 仅 为
亡病 例 约 1 4万 , 新发 和死 亡病 例均 占全世 界 同期结 直肠 癌 病例 的 2 0 %_ l j 。 因此 , 降低 我 国结 直 肠 癌 的 发病 率 和死 亡率 是 刻不 容缓 的重 大 临床科 学 问题 。
结 直肠 癌 的转 归 和 预 后 与 病 变 : a )直 径 >1 0 m m;b )含 有 绒 毛成 分 ;e ) 有 重度 异 型增生 或高 级别 上皮 内瘤 变 。
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
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结直肠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癌症,严重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
研究表明,针对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开展筛查与早诊早治能够有效提高人群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降低死亡率。
为进一步规范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提升结直肠癌防治效果,特制定本方案。
一、流行病学相关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发结直肠癌病例51.71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10.7%。
结直肠癌死亡病例24.00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9.3%。
全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6.63/10万和17.00/10万,总体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虽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将使5年生存率显著提高。
结直肠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饮酒、吸烟、肥胖、糖尿病、炎症性肠病及结直肠癌家族史等;主要保护因素包括摄入膳食纤维和乳制品,合理体育锻炼等。
二、高风险人群(一)散发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综合年龄、性别、一级亲属结直肠癌家族史、吸烟和体重指数(BMI),对散发性结直肠癌风险进行评分,原则如下:1.年龄:≤49岁(0分),50-59岁(1分),≥60岁(2分)。
2.性别:女性(0分),男性(1分)。
3.吸烟史:无(0分),有(1分)。
4.BMI:<23kg/m2(0分),≥23kg/m2(1分)。
5.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确诊结直肠癌:无(0分),有(1分;其中,如有1个一级亲属<60岁时被确诊为结直肠癌,或者2个一级亲属确诊结直肠癌4分)。
以上各项累计评分≥4分者,认定为高风险人群。
(二)遗传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具有林奇综合征或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的人群。
三、筛查(一)筛查对象1.散发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无结直肠癌病史,推荐筛查起止年龄在40~74岁之间。
其中,有1个一级亲属小于60岁时确诊为结直肠癌,或者2个及以上一级亲属确诊结直肠癌,推荐从比一级亲属中最早确诊结直肠癌者诊断年龄提前10岁开始进行结直肠癌筛查,不对筛查起始年龄做限制。
《结直肠癌分子标志物临床检测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结直肠癌分子标志物临床检测中国专家共识》要点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癌症,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近年来,分子标志物在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诊断和预后评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为此,中国专家共识于近期发布了《结直肠癌分子标志物临床检测中国专家共识》,以便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这些标志物。
该专家共识提出了以下要点:1.分子标志物背景与意义:结直肠癌分子标志物是通过检测体液或组织中的特定分子来帮助诊断和评估结直肠癌的疾病状态。
它们可以提供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指导的信息,从而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 早期诊断标志物:早期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预后。
目前已有许多分子标志物被用于早期结直肠癌的筛查和诊断,如血浆CEA、DNA甲基化标志物、miRNA等。
这些标志物能够帮助医生及时发现结直肠癌风险人群,从而进行早期治疗。
3.预后评估标志物:预后评估对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和随访非常重要。
通过检测一些分子标志物,如组织中的Ki-67、BRAF突变、微卫星稳定性等,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预后,并制定更合理的治疗策略。
这些标志物可以帮助分辨高危和低危患者,并指导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4.靶向治疗标志物:靶向药物治疗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些分子标志物,如KRAS和NRAS突变,可以预测结直肠癌患者对靶向药物的敏感性。
通过检测这些标志物,可以减少无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5.表观遗传学标志物:表观遗传学是指细胞和组织在基因组DNA序列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机制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的现象。
表观遗传学标志物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检测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标志物的状态,可以提供结直肠癌的预后评估和个体化治疗的信息。
总结起来,《结直肠癌分子标志物临床检测中国专家共识》指出了结直肠癌分子标志物在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和靶向治疗中的重要性。
通过运用这些标志物,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评估结直肠癌患者的疾病状态,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致死率在中国居高不下。
为了提高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中国卫生部制定了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个指南的内容。
首先,结直肠癌筛查是早期检测结直肠癌的重要方法。
指南建议50岁以上的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结直肠癌的筛查。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家族中有结直肠癌病史的人,应在40岁开始筛查。
筛查方法包括粪便潜血试验、乙状结肠镜检查和双重造影等。
其中,粪便潜血试验是一种简便、经济的筛查方法,可以在家中进行。
乙状结肠镜检查是一种直接观察结直肠黏膜的方法,能够发现更早期的病变。
双重造影是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检测结直肠壁的异常。
其次,早期诊断对于结直肠癌的治疗至关重要。
指南提醒人们要警惕结直肠癌的早期症状,如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等,以便尽早就医。
对于有症状的患者,除了进行常规检查外,还应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对于已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期和评估。
分期是判断癌症的扩散程度,评估是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手术治疗以及可能的预后。
最后,早期治疗是提高结直肠癌疗效的关键。
指南明确了不同分期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法。
对于早期结直肠癌(Ⅰ期和Ⅱ期),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对于晚期结直肠癌(Ⅲ期和Ⅳ期),需要辅助化疗来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此外,放射治疗在部分患者中也可以考虑使用。
指南还提醒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积极配合,定期复查以评估疗效和判断复发风险。
总之,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的发布对于提高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规范筛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以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减少肿瘤的转移和复发风险。
希望广大民众和医务人员能够重视这个指南,加强结直肠癌的防治工作,共同为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做出贡献。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 (2014年 ,北 京)
·共识与指南·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2014年,北京)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业委员会*DOI :10.3969/j.issn.1008-7125.2015.06.006*本文通信作者:李兆申,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Email :zhsli @81890.net ;王贵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Email :wangguiq@126.com ;姜泊,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消化内科,Email :drjiang@163.com一、引言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 )是起源于结直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我国每年结直肠癌新发病例超过25万,死亡病例约14万,新发和死亡病例均占全世界同期结直肠癌病例的20%[1]。
因此,降低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刻不容缓的重大临床科学问题。
结直肠癌的转归和预后与病变分期紧密相关。
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5年癌症相关生存率为70%,而发生远处转移的晚期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仅为12%[2],且生活质量低。
大部分早期结直肠癌则可获得良好预后,5年生存率超过90%[2],部分可行内镜微创治疗获得根治。
但目前我国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较低,明显低于欧美国家。
因此,逐步普及结直肠癌筛查和推广内镜下早诊早治,是提高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降低结直肠癌相关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为规范我国结直肠癌诊疗方案,我国卫生部先后颁布了《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年版)》[3]和《结直肠癌诊疗质量控制指标(试行)》[4],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肠道学组[5]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6]也相继发布了相关指南。
但目前我国尚缺乏侧重于结直肠癌内镜早期诊治且兼顾筛查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共识意见。
因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业委员会组织我国消化、内镜、外科、肿瘤、病理等多学科专家,并邀请澳大利亚谭达恩教授和新加坡霍光明教授参与,共同制订本指南。
结直肠癌筛查的现状与未来
结直肠癌筛查的现状与未来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居高不下。
早期发现和诊断对于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结直肠癌的筛查工作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结直肠癌筛查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结直肠癌筛查的现状1、筛查方法目前,结直肠癌的筛查方法主要包括粪便潜血试验、结肠镜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CT 结肠成像、粪便 DNA 检测等。
粪便潜血试验是一种简单、非侵入性的筛查方法,但敏感度相对较低,容易出现假阴性结果。
结肠镜检查是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内部情况,发现息肉和早期癌变,并进行活检和治疗。
然而,结肠镜检查具有一定的侵入性,可能会引起不适和并发症,且需要肠道准备,患者接受度相对较低。
乙状结肠镜检查只能观察直肠和乙状结肠部分,对于右半结肠的病变可能会漏诊,但比结肠镜检查更简便。
CT 结肠成像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以提供肠道的三维图像,但对于小的息肉和早期病变的检测能力有限。
粪便 DNA 检测是一种新兴的筛查方法,通过检测粪便中的肿瘤相关 DNA 突变,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价格相对较高。
2、筛查指南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的医疗资源和疾病负担制定了相应的结直肠癌筛查指南。
一般来说,建议 50 岁以上的普通人群开始进行结直肠癌筛查,高危人群(如有家族病史、炎症性肠病患者等)筛查年龄提前。
3、筛查覆盖率尽管结直肠癌筛查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实际的筛查覆盖率仍不尽人意。
许多人由于对筛查的认知不足、恐惧检查的不适、缺乏医疗资源等原因未能参与筛查。
二、结直肠癌筛查面临的挑战1、公众意识淡薄很多人对结直肠癌的危害和筛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检查,或者对筛查方法存在误解和恐惧。
2、医疗资源不均衡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缺乏专业的内镜医生、设备和检测技术,导致筛查工作难以开展。
3、筛查方法的局限性现有的筛查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如粪便潜血试验的敏感度低,结肠镜检查的侵入性和不便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筛查方法。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一、本文概述《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文章旨在为中国结直肠癌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建议。
文章将全面概述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实用的参考依据,推动结直肠癌防治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精准化。
文章将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针对我国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特点,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筛查策略、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以及随访管理等方面的共识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提高公众对结直肠癌的认知,加强早期筛查意识,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提升我国结直肠癌防治水平做出积极贡献。
二、筛查策略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与诊治策略,应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为目标,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疾病特点,制定出一套既科学又切实可行的方案。
应优先针对高风险人群进行筛查,包括有家族史、既往有肠道疾病史、生活习惯不良(如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缺乏运动等)的人群。
同时,也应考虑年龄因素,因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
目前常用的筛查方法包括大便隐血试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结肠镜检查等。
大便隐血试验简便易行,适合大规模人群的初步筛查;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有一定帮助,但特异性不高,常需结合其他检查;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直肠癌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内病变,并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筛查的频率和周期应根据不同的筛查方法和目标人群的风险等级来确定。
对于高风险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对于一般风险人群,可以考虑每2-3年进行一次大便隐血试验或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
对于筛查中发现的癌前病变或早期癌肿,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并加强随访管理。
同时,也应加强对筛查阴性人群的随访,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病变。
加强公众对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公众的筛查意识,是实施有效筛查策略的重要一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看懂中国的结直肠癌筛查!
导读:中国特色的结直肠癌筛查必须寻找一套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技术方案。
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许剑民教授
2016年6月21日,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于顶级医学杂志《JAMA》发表了业内期盼已久的结直肠癌筛查最新推荐指南。
历时8年,新版筛查建议更新了哪些内容?我国的医生该关注哪些变化?
《医学界肿瘤频道》邀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中心主任许剑民教授进行解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中心主任:许剑民教授1.历时8年才更新的新版筛查建议,有何变化?
2016年USPSTF更新的建议推荐7种不同的筛查手段(2008年仅3种)。
分别为以愈创木脂为试剂的粪便隐血实验(gFOBT)、粪便隐血免疫化学检测(FIT)、粪便隐血免疫化学-DNA 检测(FIT-DNA)、结肠镜检查、CT结肠成像、乙状结肠镜检查和乙状结肠镜检查联合FIT。
USPSTF 关注的重点已从筛查特异性转移到筛查的重要性及普及方面。
因为结直肠癌的筛查肯定是获益的,而在美国,结直肠癌
的筛查没有得到普及。
2.新增的粪便检测方案如何实施?效果如何?
新增加了FIT和FIT-DNA 两种粪便检测方案。
FIT 通过检测粪便中完整的血红蛋白,比gFOBT敏感性高,根据cut off值是否固定,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方法。
然而,不同种类的FIT其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存在很大差异,已报道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3%~88%和91%~95%。
FIT-DNA 通过检测粪便中细胞DNA的改变,研究显示其检测结直肠癌敏感性大于FIT,而特异性比FIT低。
但是粪便相关检测方法的高的假阳性率导致了不必要的进一步检查、检查相关并发症和检查费用,且没有相关数据指导阴性检查后再次检查的时间间隔,很可能导致过度随访。
3.不盲目,看中国特色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案怎么选?中国特色的结直肠癌筛查必须寻找一套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技术方案。
大肠癌筛查从总体技术布局上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直接筛查法。
即直接对所有对象诊断性筛查,一般采用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
直接用结肠镜筛查检出率相对低,费用高昂,但其敏感性高,较少漏诊,多用在发达国家。
第二类:二步筛查法。
即先初筛确定高危人群,然后再对高危人群行诊断性筛查。
这一筛查法仅对高危人群检查结肠镜,其筛查命中率(阳性预测值)明显提高,减少了结肠镜检查费用。
二步筛查法中高危人群初筛的方法非常关键,其方法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直接影响到了诊断性筛查的效率。
目前常用的高危人群筛检方法有化学法便潜血检测、免疫法便潜血检测、病史症状高危因素问卷等,这些初筛方法的敏感性在30%~60%。
我国既往的技术方案主要采用了问卷高危因素调查和免疫法大便潜血作为初筛,结肠镜作为诊断性筛查的二步筛查方法。
我国人口基数大,如采用所有适龄人群全结肠镜检査的方法,将产生巨大的应检人群,无法与当前的医疗资源相适应。
通过将筛查分成初筛确定高危人群,对高危人群进行全结肠镜诊断性筛查的方法可节约大量人力和物力,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水平相差很大,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选择不同的筛查方案。
如对于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可实行直接筛查法。
4.结直肠癌筛查,我国实际情况如何?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便开始了大规模人群大肠癌筛查
研究。
80年代末,在浙江嘉善开展人群筛查试验,使筛查区结肠癌和直肠癌死亡率较对照区下降7.7%和31.7%。
国家卫计委大肠癌早诊早治项目于2011年制定的《结直肠癌早诊早治技术方案》是目前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方案。
该方案目标人群为40~74岁者,方案已在全国13省15个项目点推广使用,年筛查覆盖人口300余万。
该技术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在结直肠癌高发地区,对目标人群采用问卷和检测大便潜血的方法筛选结直肠癌高危人群。
通过对高危人群进行结肠镜检查,以及对可疑病变活检,进行病理检查,发现癌前病变及癌患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中心于2007年开始应用《中国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指南》中所推荐的方案,以问卷调查结合免疫法FOB为初筛,初筛阳性者行电子肠镜精筛的方法,对户籍在上海市徐汇区徐家汇街道社区所有40岁至74岁的居民开展大规模的结直肠癌筛查。
发现该筛查方案可以有效地发现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可筛检出明显便血和没有便血症状的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发现了一些结直肠癌和癌前期病变高危因素。
2008-2009年期间,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山医院、肿瘤医院在徐汇、闵行的社区试点相继证明了粪便隐
血试验(FOBT)结合肠镜检查在大肠癌早期筛查中的作用。
201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在深化医改过程中将“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作为本市新增的重大公共卫生惠民实事项目予以推进实施。
截至2014年底,已为近180万符合条件的居民免费提供大肠癌危险度评估、粪便隐血试验检测和相关防治教育咨询等服务,累计发现34万名大肠癌高危对象、检查出2518例大肠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5.我国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案该如何改进?
来自美国癌症协会(ACS)的2014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癌症的死亡率已经从1991年的高峰(0.2151%)下降了22%(下降至0.1678% ),相当于每年避免了超过150万例癌症死亡。
这一结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癌症的早期筛查。
比较美国各州筛查率和死亡率发现,筛查率越高的州其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越低。
我国癌症的全民筛查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筛查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
我国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案也需要更新和补充:1)扩大筛查范围,提高筛查率,实现全民肠癌筛查
努力将筛查目标人群设定为40岁。
这一举措不仅可扩大筛查范围,同时符合卫生经济学。
尤其是天津市已于2014年开始了40岁以上常住人口的大肠癌筛查工作,成效显著,
是值得借鉴的成功案例。
建议将大肠癌的筛查加到单位体检的必检项目中。
目前市面有各种以“癌症早筛”为名目的盈利性的体检机构,检查项目纷繁复杂
,缺乏规范,价格不菲。
因此建议,政府推行全民筛查工作,可以将肿瘤的筛查工作纳入医保,并列入单位体检的硬性检测项目中,一方面改善全民医保福利,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职工的体检服务落到实处。
2)加强宣教,提高筛查的积极性
目前筛查率以及肠镜治疗等依从性比率不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众对于筛查缺乏积极的参与度。
应该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大众的积极性,同时建立大肠癌筛查体制和制度,从机制上予以保证。
3)将肠镜检查纳入医保和农村合作医疗,提高肠镜检查率以及早期癌变处理比例
众所周知肠镜检查是筛查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在上海的筛查工作发现,20.5万筛查阳性者接受后续肠镜检查的仅为5.2万,这一结果与筛查“早发现,早处理”的宗旨背道而驰。
因此建议将大肠癌筛查阳性的居民后续的肠镜检查纳入医保范围,动员更多的二、三级医院参与,合理收费,而非行政摊派,提高医院参与度。
解决由于疾控中心独家的力
不从心的例行工作,数据反馈不及时的问题。
综上所述,通过体制制度上保证筛查和提高全民的参于度,提高癌前期病变和早期癌症的诊疗率,是全民癌症早期筛查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
许剑民教授结合国际经验和国情,建议如下:扩大筛查范围,提高筛查率,实现全民肠癌筛查;加强宣教,提高筛查的积极性;将肠镜检查纳入医保和农村合作医疗,提高肠镜检查率以及早期癌变处理比例。
(本文为“医学界肿瘤频道”原创文章,转载需授权并注明作者和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