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提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提纲)

作者:朱毓琴

一、《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的性质

《课程指南》是政府对上海市21世纪初的学前教育课程的整体规划,体现了政府的意志,体现了政府对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纲要》的基本文件。

《课程指南》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出了学前教育课程的“质量标准”,同时,为课程理念的落实提供了明确的实施途径。

因此,《课程指南》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行动纲领,是幼儿园和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的依据。

二、《课程指南》的框架结构

《课程指南》内容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的结构、课程目标和内容等,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以及几个附件等内容。

三、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对课程的几个基本认识

1、确立大课程观——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都是课程。

2、课程改革既要改革课程理念,又要改革教育技术。

3、课程改革要引导全员参与、整体互动。每一位教师都是课程改革的主体。

(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以幼儿发展为本”是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发展性

现代学习的目的: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

“让课程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副标题。

现代学习方式的宗旨:宏扬人的主体性。“为本”主要体现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依据: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课程应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育要遵循幼儿发展的逻辑,尊重孩子发展的规律、程序、个性特点等。

二期课改的落脚点: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挑战: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

2、注重早期幼儿潜能的开发——注重个别性。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证明人的潜能的多面性和开发的可能性。

脑科学的发展证明学前期儿童存在许多关键期、最佳期,此时进行智能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是承认差异、发现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让学生获得有差异的发展。

3、以素质的启蒙为核心——注重奠基性。

正确理解“启蒙”二字。幼儿园目标指向的全面性,要关注对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有用的素质加以培养,重视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要素:兴趣、情感、正确的态度、获取知识的能力等内容。

(三)《课程指南》中五条课程理念的内涵:

1、确立以幼儿和谐发展为取向的课程目标

目标是灵魂,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期课改着眼于为幼儿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打基础,因此,要从生活习惯、学习能力、情感与自我意识审美情趣等方面考虑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幼儿将来适应未来社会奠定最初的基础。(见P1)如《课程指南》在目标的表述上较多地运用“体验、感受、接触、发现、尝试、兴趣”等词汇,突出了情感、态度、习惯、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

2、建构以整合、开放为特点的课程内容(淡化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的编写)

根据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直接的体验,将课程内容整合为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和表现三大领域。并与幼儿参与的多种活动(包括生活、运动、学习和游戏活动),设计和组织课程的具体内容。(P1)

共同生活——主要指个人的健康生活及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

探索世界——主要指对自然现象、物质以及人造物等进行态势,从中获得亲自然亲社会的情感,培养探索的兴趣、正确的看法等。

表达和表现——主要指让幼儿用多种方式表达和表现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如语言、动作、符号等。倡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运用多种表征方式,反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并体现乐趣。

强调以学习者为主体建构课程。课程要面向全体幼儿,使他们共同发展,又有个性特点的发展。课程要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确立科学的培养目标,促使每一个孩子得到和谐发展。

3、优化以活动、体验为特点的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强调活动的教育价值;强调活动的过程体验;强调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课程实施强调活动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提倡集体、小组、个别学习的方式相结合,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机智,抓住最佳教育时机,以适应幼儿的个体差异。(P2) 4、以民主为原则的课程管理

增强了课程的选择性,赋予了幼儿园和教师选择和创编课程的自主权,强调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倡导弹性的课程管理,为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提供了空间。

5、完善以发展为导向的课程评价

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反馈调节功能,多渠道地收集有关幼儿的发展状况、教师的教育行为以及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信息和意见,逐步形成通过评价促进幼儿发展、教师发展和幼儿园发展的有效机制。

四、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通过课程的实施,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认知能力、技能等各方面的发展,使幼儿成为健康活泼、好奇探究、文明乐群、爱护环境、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儿童。

总目标突出了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具体的培养目标:共有六条。(同“市纲”的教育目标,略)。

理解上述目标时要注意:

A、理解和掌握每一条具体目标的多重指向。

B、目标是过程性的不是即时就可完成的。

C、每一条目标的完成需要大量的内容和方法、途径协同作用。

(三)目标的价值取向(P36)

1、和谐发展的取向

总目标突出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全面性、和谐性。

总目标体现包含二个要点:一是概括性;二是方向性。全面含盖了个体发展所要达到的高度,又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2、情感态度取向

情感态度是认知发展的动力机制。对积极的情感态度是影响幼儿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3、基础启蒙性

课程目标“也要为幼儿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础”。(P1)因此《课程指南》的目标定位让幼儿“初步了解……、初步形成……、初步接触……”等词汇,要求我们着眼于为幼儿的后继发展打基础的过程性目标,要避免急功近利,刻意训练,单科拔高等不良倾向。

如何处理“初步”与“挑战”的关系?即“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富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工作的难点。

这是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统一。教师要考虑二个问题:一是幼儿原有的基础,二是考虑在原有基础上的适宜性发展。(P9)考虑幼儿接受的可能性。

五、课程内容:

幼儿园课程内容是构成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要素,是课程的核心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

“课程内容主要从活动的经验指向角度进行表述。生活活动、运动、学习均以活动的基本经验为核心内容,并辅之相关的内容示例……”(《课程指南》P5)

1、《课程指南》中基本经验的内涵和价值

《课程指南》中基本经验是站在幼儿角度所描述的教育目标。既是站在幼儿角度上对课程总目标进行分解,又明示了课程内容所指向的要求,是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和依据。

基本经验强调幼儿与环境的互动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注重幼儿直接体验的过程,基本经验的提法,本身就是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引导教师客观地评价幼儿,不会用统一的标准去规范每一个孩子,注重原有基础上的主动发展。

2、基本经验所折射的课改理念

反映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和“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课程目标观。 20条基本经验概括了三大板块的内容(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与表现),体现了交叉性和渗透性和整合性。同时也体现了开放性和体验性。

3、基本经验的提示的作用

《课程指南》中基本经验可以帮助我们确立正确的课程观,克服“课程就是教材”的片面的认识,避免选择课程内容时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无系统性。

可以引导教师从关注文本走向关注幼儿,把课程内容视为幼儿的学习经验,而这种经验是幼儿真正理解和体验的,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

六、课程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