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重疾标准定义的理解和探讨
急性心梗的诊断标准
急性心梗的诊断标准
急性心梗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及时准确地诊断急性心梗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急性心梗的诊断标准,希望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识别和治疗这一疾病。
1. 症状。
急性心梗的典型症状包括剧烈的胸痛,通常持续超过20分钟,可能伴随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出汗等表现。
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非典型症状,如胸闷、不适或者腹部不适。
2. 心电图改变。
急性心梗患者的心电图通常表现为ST段抬高、T波倒置或者Q波出现。
这些改变有助于诊断急性心梗,并且有助于确定心梗的范围和部位。
3. 血清标志物。
心肌坏死时,心肌细胞会释放一系列的血清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和心肌肌钙蛋白等。
这些标志物的升高可以帮助诊断急性心梗。
4. 影像学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急性心梗的“金标准”,能够直观地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和闭塞情况。
此外,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等影像学检查也有助于诊断急性心梗。
5. 临床评估。
除了上述的检查手段,临床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和病史等综合评估,来确定是否患有急性心梗。
总结。
急性心梗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临床症状、心电图、血清标志物、影像学检查和
临床评估等多种手段。
及时准确地诊断可以帮助患者尽早接受治疗,降低心肌损伤,改善预后。
因此,临床医生需要熟练掌握急性心梗的诊断标准,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保护患者的心脏健康。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危及患者生命的紧急情况,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挽救患者生命,保护心脏功能。
关于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许多书籍建议:1、“三分之二”或“三选二”:即必须至少具备下列三条标准中的两条:①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②梗死心电图的动态演变;③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的动态演变。
2、近期也有建议“1+1”的标准:即①有心肌酶学增高和②有心梗的症状或心梗的心电图改变二者之一。
整体分析下来是必须具备①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的变化(增高),然后加上一个典型心电图改变(动态改变准确性更高)和/或典型心肌缺血性症状(和/或病史)。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老年患者、糖尿病患者等对疼痛刺激不敏感,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常不典型;有的以呼吸困难、胸闷等心衰症状为首发表现,有的以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所以,心电图的动态演变过程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浓度的动态演变情况,在临床诊断中就变得至关重要。
建议对于老年、糖尿病等患者,入院时一定要做18导联心电图。
“心衰”的病人别忘了做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测定,而且对第一次心电图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检测正常的患者,应间隔2小时后复查一下。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心电图检查简单、方便,在心梗早期变化明显且迅速,有利于早期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并及时处理,建议最好每半小时复查一次。
还要注意的一点即是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升高虽然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即肌钙蛋白阴性表明不存在心肌损伤,基本可以排队心肌梗死,除非抽取血标本时间在心梗后2小时之内或时间太长。
但其升高还可见于缺氧,贫血,心律失常等原因,因而不能单独据此诊断心肌梗死。
典型的心梗诊断并不困难,难的是特殊类型的心梗,除了上述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不明显外,以呼吸困难、胸闷等心衰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心梗,和以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心梗,右室梗死等的诊断可能更加困难;伴有左束支传导阻滞时,由于继发ST 改变,影响了心肌梗死导致ST改变的准确判定,也给心梗诊断带来一定的难度。
心梗重疾理赔标准
心梗重疾理赔标准
心梗重疾理赔标准可能会因不同的保险公司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心梗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心肌梗死的诊断必须符合国际通用标准,如心肌坏死的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心肌酶谱升高等。
2. 心梗发生后需要存活一定的时间才能申请理赔,这是为了防止保险欺诈行为的发生。
存活期限一般为30天至90天不等。
只有经过专业医生的确诊,才能符合理赔条件。
同时,请注意不同版本的重疾规定有所不同:
1. 新规重疾-较重急性心肌梗死的理赔标准:需要满足1+1/5+1/6。
2. 新规轻症-较轻急性心肌梗死的理赔标准:需要满足1+1/5+0/6。
3. 旧规重疾-急性心肌梗塞:需要满足3/4。
由于保险条款和政策可能随时变化,建议咨询保险公司获取最新和最准确的信息。
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因素及分级评估标准
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因素及分级评估标准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于冠状动脉血流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坏死所导致。
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会受到多种影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需要进行严格的分级评估,以确定患者需要采取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因素以及分级评估标准。
一、影响因素1.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是心肌供血的主要血管,当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如形成血栓或斑块,会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
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
2.年龄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并且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心肌梗死。
年龄和性别都是不可改变的因素,但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管理心脏健康来降低风险。
3.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家族中有心脏疾病的人,个体患上心肌梗死的风险会增加。
因此,了解家族病史对于个体的心脏健康管理至关重要。
4.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体力活动、长期压力以及过度饮酒等都会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心肌梗死至关重要。
二、分级评估标准1.血清肌钙蛋白水平:血清肌钙蛋白水平是评估心肌梗死严重程度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根据其水平的升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等级:轻度心肌损伤、中度心肌损伤和严重心肌损伤。
血清肌钙蛋白水平越高,患者的心肌梗死程度越严重。
2.心电图变化:心电图是判断心肌梗死的另一个重要工具。
根据心电图的表现,可以将心肌梗死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ST段抬高型、非ST段抬高型、Q波型等。
不同类型的心肌梗死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3.心功能评估:心功能评估可以通过测量心率、血压、心输出量等指标来进行。
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是心肌梗死严重程度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此外,还可以通过心脏超声检查等技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4.并发症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可能伴发多种并发症,如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破裂等。
“急性心肌梗塞”重疾标准定义的理解和探讨
“急性心肌梗塞”重疾标准定义的理解和探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共同制定的《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于2007年8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有利于我国重大疾病保险发展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
《规范》对我国重大疾病保险中最常见的25种疾病进行了统一的定义,并且将其中6种疾病规定为“重疾险”的必保疾病。
《规范》的推出不但使每种疾病都比较容易进行专业和权威性的解读,也方便了消费者理解、比较和选购重大疾病保障产品,有效减少了相关投诉和纠纷的发生,更好地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
“急性心肌梗塞”作为6种必保重疾之一,其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尽管《规范》中对其定义描述得比较清晰,但在理赔实务操作中仍然经常会看到责任认定尚未十分明确,便草率作出理赔决定的情况,而客户由于对专业知识的缺乏,尽管可能对理赔决定存在异议,也往往很难提出有力的抗辩。
本文通过对“急性心肌梗塞”重疾标准条款的详细解读,对理赔实务操作提供了借鉴参考,同时也对目前的“急性心肌梗塞”重疾标准条款是否可能存在改进空间作了初步的探讨。
一、关于对“急性心肌梗塞”重疾标准条款的理解按照《规范》的定义,急性心肌梗塞,是指因冠状动脉阻塞而导致的相应区域供血不足造成部分心肌坏死。
它至少必须满足下列四项条件的三项: 1.有典型临床表现,例如急性胸痛等; 2.新近的心电图改变提示急性心肌梗塞; 3.心肌酶或肌钙蛋白有诊断意义的升高,或呈符合急性心肌梗塞的动态性变化;4.发病90天后,经检查证实左心室功能降低,如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50%。
在分析重疾标准条款中“急性心肌梗塞”的几个条件的具体含义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急性心肌梗塞”是一过性概念,是心肌梗塞的一个发展阶段,每个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存活下来都会演变成陈旧性心肌梗塞,反过来每个陈旧性心肌梗塞也都是由急性心肌梗塞演变而来。
因此,个人认为在心肌梗塞的理赔事务中不应该过分强调“急性”这个概念,而应该更为重视“因冠状动脉阻塞导致的相应区域供血不足造成部分心肌坏死”这一根本特征。
急性心肌梗死指南解读
1 冠心病
心脏冠状动脉发生斑块, 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
2 血栓形成
当冠状动脉内的斑块撕裂 时,血小板会聚集并形成 血栓。
3 血管痉挛
冠状动脉痉挛会导致血流 中断,引发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与体征
1 胸痛
剧烈的胸痛,常伴有压迫感或紧缩感。
3 恶心和呕吐
可伴有恶心、呕吐或胃灼热感。
2 呼吸困难
呼吸急促或困难,可能出现气喘。
急性心肌梗死指南解读
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解读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原因、症状与体征、诊断 与鉴别诊断、治疗目标、常用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什么是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血液供应中断导致心肌坏死的严重心脏疾病。它通常由 冠状动脉的阻塞引起,主要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和恶心。
导致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Nhomakorabea心电图
心电图可显示心肌损伤的特征 性变化。
血液检查
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和肌酸激 酶同工酶等指标的升高可支持 诊断。
冠状动脉造影
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可以确定血 管阻塞的位置和程度。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目标
1 恢复冠状动脉血流
2 缓解症状
通过溶栓药物或介入手术恢复血流。
控制疼痛、呼吸困难和其他不适症状。
3 预防并发症
减轻心肌损伤,预防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常用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法
1
溶栓治疗
使用药物溶解血栓以恢复冠状动脉血流。
2
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通过导管手术清除血栓并修复阻塞的血管。
3
药物治疗
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和其他相关药物。
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措施
急性心梗新定义带来的问题与思考
急性心梗新定义带来的问题与思考多年以来心肌梗死一直沿用WHO的定义,即症状、心电图和酶学三者中任意两项阳性即可确诊。
但是,症状对心肌梗死的诊断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心电图对是否采用再灌注治疗具有决定性意义,但其诊断心肌梗死的敏感性最高仅75%。
心肌损伤标志物进展促成新定义20世纪90年代,肌钙蛋白首次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其敏感性、特异性得到认可,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200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学会(AHA)和世界心脏联盟(WHF)基于更加敏感和特异的血清标志物检测和更精确的影像诊断技术,联合公布指南对心肌梗死进行了全球统一定义。
新定义根据病因将心肌梗死分为5型:①1型,自发性心肌梗死,与原发性冠脉事件如斑块糜烂或破裂、裂隙或夹层等导致的缺血有关的自发性心肌梗死;②2型,继发性心肌梗死,因氧供需不平衡如冠脉痉挛、贫血或低血压等导致的缺血而继发的心肌梗死;③3型,心脏性猝死,有缺血症状的猝死,伴新发ST段抬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或者血管造影或病例证实冠脉血栓,但在获得血样前已发生死亡;④介入相关性心肌梗死,4a型为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关的心肌梗死,4b型为与支架血栓形成相关的心肌梗死;⑤5型,与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相关的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统一定义的诊断标准1型和2型AMI的诊断标准将心肌标志物水平的升高作为最重要条件,并优选肌钙蛋白(I或T)作为心肌标志物指标(至少一次测定值>99th百分位值即可认为其升高),伴缺血症状、心电图改变(新发缺血表现或病理性Q波)、影像学检测中有室壁运动的缺失等上述任一一项即诊断为心肌梗死。
有心电图新发现病理性Q波、影像学室壁运动缺失表现,或者病理情况下有正在愈合或已愈合的心肌梗死即可诊断为陈旧性心肌梗死。
再梗的诊断标准为初次梗死后再次发生缺血症状和(或)心电图改变,同时伴有生物标志物再次升高(至少一次测定值>99th百分位值即可认为其升高),在首发心梗后生物标志物水平会降低,当其再次升高≥20%可认为再发心梗。
急性心肌梗塞与购买重疾保险
急性心肌梗塞与购买重疾保险环境的污染,使人们的健康受到极大威胁。
造成心梗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而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一种危重表现,特别是在发病后的24小时内死亡率最高。
那么什么是急性心肌梗塞?下面大家就一起来了解下。
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状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状主要有以下的5点。
第一点就是疼痛,疼痛为此病最突出的症状。
发作多无明显诱因,且常发作于安静时,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久,有长达数小时甚至数天,用硝酸甘油无效。
病人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
少数病人可无疼痛,起病即表现休克或急性肺水肿。
了解这一点是相当关键的。
第二点就是休克,20%的病人可伴有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
病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皮肤湿冷,脉搏细弱,甚至昏厥。
所以必须要注意。
第三点就是心律失常,多见于起病1-2周内,而以24小时内最为常见,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
第四点就是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塞后心脏收缩力显著减弱且不协调,故在起病最初几天易发生急性左心衰竭,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烦躁、不能平卧等症状。
第五点就是一种全身症状:有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增快等。
这主要由于组织坏死吸收所引起,一般在梗塞后1-2天内出现,体温一般在38℃左右,持续约一周左右。
重疾保险能保障急性心肌梗塞吗苏州的王先生身体一直都不是很好,患有急性心肌梗塞,所以在很早之前,儿子就为他在招商信诺购买了一份重大疾病保险。
虽然儿子并不富裕,但为了保障父亲的健康,儿子仍然一直坚持为他续交保费。
今年的三月份,王先生突然发病了,情况是十分紧急,家人们立即将他送到医院救治。
当时医生就建议立即动手术,家属们见情况危急,也就答应了做手术,虽然不知道结果如何,但只能够听天由命了。
手术以后,医生告知家属手术很成功,王先生在医院休养了一个星期就慢慢恢复了健康。
最后,到了出院的日子,王先生在家人的陪同下去医院的结算窗口缴纳医疗费用,虽然相当昂贵,但王先生知道自己购买了重大疾病保险,按照相关的规定,能够报销其中一部分费用。
解读心肌梗死诊断的新标准
一、急性心肌梗死定义的变迁(一)透壁梗死、非透壁梗死和心内膜下梗死透壁和非透壁本来为病理诊断,但却使用心电图判断,如心电图出现QS波,则认为是透壁梗死,如果仍有r(R)波,则为非透壁梗死;如果没有Q波形成,仅仅表现为明显的ST段压低或者T波倒置(>24小时),一般认为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此分类方法与病理实际情况非常不符,甚至有些诊断为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的病人实际上不是心肌梗死,后被抛弃。
(二)Q波心肌梗死(QwMI)和非Q波心肌梗死(NQMI)是正在使用的心肌梗死的定义方法。
实际上在心肌梗死病人,能否形成Q波是回顾行的,对于心肌梗死的快速诊断和再灌注治疗没有实际意义;而且由于再灌注疗法的应用和普及,许多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可以不形成Q波,反之,即便是ST段不抬高的心肌梗死,有些病人最终也可以形成Q波(图1)。
图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旧的分型(三)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和ST段不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此分型或者定义方法既考虑了心电图变化的快速直观性,也考虑了ST段抬高与ST段不抬高心肌梗死在病理生理基础、治疗及预后方面的明显差别。
ST段抬高者多是血栓闭塞冠状动脉的结果,血栓成分是以纤维蛋白为主的红色血栓;而ST段不抬高的病人,往往是非闭塞性以血小板成分为主的血栓形成的结果。
两者的治疗方法以及预后也明显不同,ST抬高者应尽早行再灌注治疗(溶栓或者直接PTCA),开通已经闭塞的冠状动脉;而ST段不抬高者不宜溶栓,应对这类病人进行危险分层,在有效抗栓治疗的基础上冠状动脉造影,高危者早期介入干预,防止病情进展导致冠状动脉闭塞。
二、ST段不抬高的心肌梗死(一)CK-MB>正常上限的2倍1.CK-MB的特点(1)CK-MB于心肌梗死6小时后增高,持续约24~48小时。
(2)敏感性不高,不能诊断微小心肌梗死。
(3)CK-MB的心肌特异性较差,亦存在于骨骼肌中,骨骼肌损伤时增高。
急性心肌梗死新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心脏病,它导致心肌组织缺血和坏死。本演示将介绍其 定义、流行病学数据、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策略、预后和复发 风险,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
1 心肌缺血
血液供应中断引起心肌缺 血,可能导致心肌细胞坏 死。
2 血栓形成
血管狭窄或破裂会导致血 栓形成,进一步限制血液 供应。
3 心肌梗死
心肌细胞坏死会导致心脏 功能丧失,甚至危及生命。
流行病学数据
高发性别 高龄人群 风险因素 发病率
男性 65岁及以上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全球每年约有1,600万人患急性心肌梗死
致病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壁上的斑块破裂可能导致 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痉挛
冠状动脉痉挛可引起血流受阻, 导致心肌缺血。
栓塞
血栓从其他部位移行到冠状动 脉,堵塞血流。
临床表现和诊断
1
典型症状
胸痛、呼吸困难、出冷汗、恶心和呕吐。
心电图
2
ST段抬高和T波倒置是心肌梗死的典型表现。3Fra bibliotek血液检测
血液中心肌坏死标志物如肌钙蛋白T和肌 红蛋白浓度升高。
治疗策略
急诊抢救
立即实施急救措施,稳定患者病情。
冠脉介入
通过冠状动脉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恢复血流。
药物治疗
使用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和血脂调节剂等药物。
心脏康复
通过药物和康复计划改善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
预后和复发风险
心肌梗死后,定期随访和监测是关键,以及改善生活方式和控制危险因素。 复发风险取决于患者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展望
未来的研究将集中于早期预测和预防心肌梗死、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及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科普篇之急性心肌梗死
科普篇之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常被形象地称作“心脏的突发灾难”,是一种威胁生命的严重心脏疾病。
在这个现代快节奏的时代,心脏健康显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深入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本质,从其定义、危险因素,到发病机制和关键的诊断与急救方法。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将能更好地了解如何预防、辨识和应对这一心脏疾病,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护航。
1、什么是急性心肌梗死1.1 心肌梗死的定义急性心肌梗死,通常被称为心肌梗塞,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它发生于冠状动脉的一段血管突然发生堵塞,导致心肌(心脏肌肉)某一部分因缺血而死亡的病症。
这种情况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生理变化,严重时可能威胁生命。
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最危险的一种。
1.2 病因心肌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的阻塞,通常由于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使得血管内膜受损,形成血栓。
这个血栓有时会完全堵塞血管,阻止了血液、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
心肌细胞在缺氧的情况下逐渐死亡,形成心肌梗死区。
1.3 症状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之一是剧烈而持续的胸痛,通常描述为压迫感、烧灼感或钝痛,可能向左臂、颈部、下颚扩散。
此外,患者还可能感到呼吸困难、出冷汗、恶心、呕吐等。
这些症状往往是突然出现的,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1.4 危险因素①高血压是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长期的高血压会使心脏过度负担,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从而增加心肌梗死的患病风险。
②高血脂(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血栓的风险,进而引发心肌梗死。
③糖尿病会损害血管内膜,增加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加速动脉阻塞,因此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上心肌梗死。
④烟草中的化学物质会损害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硬化,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2、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机制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其中心脏血管系统的病理变化起着关键作用。
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始于动脉粥样硬化,这是一种逐渐发展的动脉血管病变。
专家共识:2023年中国对心肌梗死危急值的理解
专家共识:2023年中国对心肌梗死危急值的理解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对中国的健康和医疗系统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提高心肌梗死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中国的专家共识于2023年对心肌梗死危急值进行了重新定义和理解。
1. 心肌梗死危急值的定义心肌梗死危急值是指心肌梗死患者在就诊时需要立即采取紧急处理的临床指标。
根据2023年中国专家共识,心肌梗死危急值的定义如下:- 心绞痛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 ST段抬高超过0.2毫伏(mV);- 血清肌钙蛋白I(cTnI)水平超过0.5微克/升(μg/L)。
2. 心肌梗死危急值的理解根据2023年中国专家共识,心肌梗死危急值的理解如下:- 心肌梗死危急值的确定应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和生化标记物的检测结果;- 心肌梗死危急值的识别和确认应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必要时可以寻求其他专家的意见;- 心肌梗死危急值的判断应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以减少误诊和延误治疗的风险;- 心肌梗死危急值的理解应与当前国际指南和标准保持一致,以便与国际社区进行交流和合作。
3. 心肌梗死危急值的意义心肌梗死危急值的重新定义和理解对中国的医疗系统和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能够提高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率,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 能够加速心肌梗死的紧急处理和介入治疗,减少心肌梗死的心肌损伤和死亡率;- 能够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减轻医疗系统的负担;- 能够促进国内外专家的合作和交流,推动心肌梗死治疗水平的提高。
4. 结论2023年中国专家共识对心肌梗死危急值的重新定义和理解将为中国的心肌梗死患者带来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这一共识将指导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更准确地判断心肌梗死危急值,并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从而保护患者的心肌和生命。
新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
新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特征是冠状动脉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和坏死。
它是由于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或破裂后形成的血栓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受阻所引起的。
心肌梗死是一种急性病症,发病突然且迅速进展,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心肌梗死的主要症状是剧烈的胸痛,通常发生在胸骨后部。
这种疼痛常常被形容为一种沉重感或压迫感,有时还会放射到左臂、颈部、下颚和背部。
此外,心肌梗死还可能伴随着呼吸困难、心悸、恶心、呕吐和出冷汗等症状。
对于某些特殊人群,例如老年人、女性和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的症状可能较为不典型,因此容易被忽视或误诊。
心肌梗死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心电图和血液检查。
心电图可以显示心肌梗死引起的心肌损伤,而血液检查则可以测量心肌梗死时释放的特殊蛋白质标志物。
此外,冠状动脉造影术也是确诊心肌梗死的重要方法,它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的狭窄和血栓形成情况。
心肌梗死的治疗应该尽早开始,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心肌损伤。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血栓溶解治疗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和血脂调节药物,它们可以减少血液凝固、改善血流和降低血脂水平。
血栓溶解治疗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可以尽快恢复心肌的供血。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导管在冠状动脉内放置支架来扩张狭窄血管的方法,它可以迅速恢复血流,并减少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
心肌梗死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严重影响。
在康复阶段,患者需要积极参与心脏康复计划,包括改变生活方式、锻炼身体和坚持药物治疗等。
此外,心理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可以通过与家人和医疗团队的交流来减轻心理压力,并提高康复的效果。
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及时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生存和康复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心肌梗死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可以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幸福。
急性心肌梗塞
医生会询问病史并进行身体检查,以了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心电图
心电图是检测心肌梗塞的常用方法。心电图可以检测心肌缺血和心肌死亡。
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可以检测是否存在心肌梗塞,并确定谷丙转氨酶等生物标志物的水平是否异常。
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
急救措施
• 呼吸道治疗 • 吸氧 • 纠正心脏骤停 • 使用阿司匹林、肝素
形成原因
心肌梗塞的典型原因是动脉粥 样硬化,一种导致血管内层形 成沉积物的疾病。这些沉积物 可能破裂并形成血栓,导致冠 状动脉阻塞。
导致疾病的机制
当冠状动脉阻塞时,心脏无法 得到充足氧气的供应,因此开 始使心肌组织死亡。这就是心 肌梗塞的发病机制。
症状和体征
1
疼痛
患者通常会感到剧烈的胸痛或不适。
呼吸困难
2
此外,腹痛、喉咙痛、肩痛等也可能 是心肌梗塞的症状。
不规则的呼吸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常见
体征之一。呼吸困难可能由于体内缺
氧引起。
3
心慌
患者可能感到心慌或恐惧
恶心和呕吐
4
脏可能会有异常的跳动。
由于心肌梗塞围绕胸口区域发生,因 此患者可能会感到恶心和呕吐。
诊断和检查
饮食和营养
饮食应该低盐、低脂肪,多吃 水果、蔬菜和全谷类等健康食 品。多吃鱼、坚果和橄榄油等 富含有益脂肪酸的食品。
戒烟和纾压
戒烟有助于降低心脏病的患病 率。同时,纾解压力也可以降 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冥想、 工作休闲和日常休息可以有助 于纾解压力。
等药物
药物治疗
•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氯吡格雷、替格瑞洛
• 抗凝剂:低分子肝素、 普通肝素
• 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 • 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
走进重疾之:急性心肌梗塞
恶心、呕吐和上腹疼痛。
发热。病后 1~3 天出现,体温 38℃~38.5℃,有时 39℃。
梗塞的预防
足够的睡眠,让心脏充分休息。
合理饮食,应少食多餐、避免过冷或过热的膳食;饮食平衡、清淡且富有营养, 低盐饮食;注意不要饮食过量,不要抽烟、酗酒,注意冬季的保暖,限制运动量,保
持精神平静等。
保持日常生活的安定,心情舒畅也是非常重要的。 增强体质,避免感染。
——传递爱与责任
每一份保单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每一次保单的送出,都是一次保障的启航 我们始终在汇聚美好的力量 用专业的服务,倾听客户的心声 用诚信的品质,为更多人送去关怀 用慈善的精神,感恩回馈社会
走进重疾
——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心肌梗塞
了解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即是心肌的缺血性坏 死,临床常表现为胸痛、急性 循环功能障碍,并出现心肌急 性损伤、缺血和坏死,心电图 产生进行性改变。90%的心肌 梗塞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少数由梅毒性主动脉炎、冠状 动脉栓塞及冠状动脉痉挛引起。 心肌梗塞发病前常有明显诱因。
心肌梗塞的高危人群
急性心肌梗塞多见于年纪较大的人群,且多在下班后或是睡眠当中突然发病,病势往往极其凶险,但是, 在发病前身体也大多会出现各种先兆症状: 胸骨下或心前区剧烈而持久的疼痛。常在安静或睡眠时发生,疼痛难忍,持续时间长,同时伴有面色 苍白、心慌、气促和出冷汗等症状,休息和口含硝酸甘油片仍不奏效。而糖尿病人的急性心肌梗死,却往 往没有疼痛症状,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血压下降或休克。有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病时血压下降,发生休克,病人这时往往面色苍面,皮肤 又湿又凉,脉搏细弱而快,尿量减少,神志模糊,严重时会昏迷。 心律紊乱。75%~95%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起病1~2周之内发生心律紊乱。心律紊乱以室性多见,尤 其是室性早搏,并可导致室颤。 心力衰竭。主要是左心衰竭,常在发病最初几天之内。
专家共识:2023年中国对心肌梗死危急值的理解
专家共识:2023年中国对心肌梗死危急值的理解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对心肌梗死的识别和处理能力,中国专家共同制定了以下对心肌梗死危急值的理解。
定义心肌梗死危急值是指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治疗前的紧急情况指标,用于确定患者是否需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危急值指标1. 心电图: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等心电图异常表现。
2. 血清肌钙蛋白:血清中肌钙蛋白I或肌钙蛋白T水平升高。
3. 临床症状: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
4. 心肌酶谱:血清中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等水平升高。
急救措施对于满足心肌梗死危急值的患者,应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1. 通知急救医疗人员:及时通知急救医疗人员,以便他们能够迅速到达现场并提供必要的急救服务。
2. 给予氧气:给予患者氧气吸入,以维持正常的氧供需平衡。
3. 使用急救药物: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以减少心肌损伤。
4. 心肺复苏: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操作,以尽快恢复心脏功能。
诊断与治疗除了急救措施外,对于心肌梗死患者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1. 心电图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变化,以评估病情和指导治疗。
2. 血液检测:定期检测血清肌钙蛋白和心肌酶谱等指标,以监测心肌损伤情况。
3. 冠状动脉造影: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定梗死部位和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4. 血栓溶解治疗: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以进行血栓溶解治疗,以恢复冠状动脉血流。
5. 心脏介入治疗:对于血栓溶解治疗无效或不适用的患者,可以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如支架置入等。
结论通过明确心肌梗死危急值的定义和指标,并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和进一步的诊断与治疗,可以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中国专家共识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了指导,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心肌梗死紧急情况,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关于急性心梗病名的含义、谈谈自己的看法
28 8 第 卷 期 WrH l i 0 年 月 5 第8 o eh g 0 l a De d t  ̄
・ 专科 论坛 ・
关于急性心梗病名的含义、谈谈自己的看法
宋雅 平 颜 晓红 金 立新
( 吉林省双辽 市中心 医院 16 0 ) 340
状, 为了给这个疾病讨回一个公道的话, 应该把急性心肌梗塞 改为急性冠状动脉梗塞,更为符合理性和规律性 。
2 从生理解剖上看这种叫法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理
心脏的营养来 自冠状动脉血液的供给, 如果不存在冠状动
脉 ,心脏 是无法工作 的, 么可想而知 ,冠状动 脉的作用非常 那
大 。从解剖上看 ,血管组织和心肌组织 , 它们在组织结构上不
在粥样斑块 常发生破裂 的部位——斑块 的肩部 、 炎性反应最 明
显。附分 子是 细胞用 于相互及信 息交流 的可溶性递质 。 它使血
液 中自细胞与 血管 内皮细胞相互黏附 。继而迁 移进 入血管 内 膜 ,这一过程是 炎症反应发生的一个早期关键事件 。 通过上述 多方面 的论述,不仅从疾病发生的因果关系、主
急性心肌梗塞 这个疾病名称 ,在解剖上是不允许叫的。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发病机理上也是不允许 的 冠状 动脉综合症 发生的机理是 由于冠状 动脉出现粥样斑
率很高、出现三高症 ,既高发病率 、高复发率和高死亡率。关
于急性心肌梗塞疾病名称 是否用 的正确 、 是否能一下就能突 出 疾病 的发病原因 , 有待进 一步讨论 , 急性心肌梗塞是临床上 多
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 。 究中还证明 A S患者 的病灶部位有炎 研 C
细胞浸润 , 血中细胞因子增 多、 同时也证实该组患者血循环 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心肌梗塞”重疾标准定义的理解和探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共同制定的《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于2007年8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有利于我国重大疾病保险发展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
《规范》对我国重大疾病保险中最常见的25种疾病进行了统一的定义,并且将其中6种疾病规定为“重疾险”的必保疾病。
《规范》的推出不但使每种疾病都比较容易进行专业和权威性的解读,也方便了消费者理解、比较和选购重大疾病保障产品,有效减少了相关投诉和纠纷的发生,更好地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
“急性心肌梗塞”作为6种必保重疾之一,其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尽管《规范》中对其定义描述得比较清晰,但在理赔实务操作中仍然经常会看到责任认定尚未十分明确,便草率作出理赔决定的情况,而客户由于对专业知识的缺乏,尽管可能对理赔决定存在异议,也往往很难提出有力的抗辩。
本文通过对“急性心肌梗塞”重疾标准条款的详细解读,对理赔实务操作提供了借鉴参考,同时也对目前的“急性心肌梗塞”重疾标准条款是否可能存在改进空间作了初步的探讨。
一、关于对“急性心肌梗塞”重疾标准条款的理解按照《规范》的定义,急性心肌梗塞,是指因冠状动脉阻塞而导致的相应区域供血不足造成部分心肌坏死。
它至少必须满足下列四项条件的三项:1.有典型临床表现,例如急性胸痛等;2.新近的心电图改变提示急性心肌梗塞;3.心肌酶或肌钙蛋白有诊断意义的升高,或呈符合急性心肌梗塞的动态性变化;4.发病90天后,经检查证实左心室功能降低,如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50%。
在分析重疾标准条款中“急性心肌梗塞”的几个条件的具体含义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急性心肌梗塞”是一过性概念,是心肌梗塞的一个发展阶段,每个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存活下来都会演变成陈旧性心肌梗塞,反过来每个陈旧性心肌梗塞也都是由急性心肌梗塞演变而来。
因此,个人认为在心肌梗塞的理赔事务中不应该过分强调“急性”这个概念,而应该更为重视“因冠状动脉阻塞导致的相应区域供血不足造成部分心肌坏死”这一根本特征。
很容易理解,两个心肌坏死程度相同、都比较严重的心肌梗塞患者,一个因为在心肌梗塞的急性期做了相应的检查,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就能够得到理赔,另外一个可能在心肌梗塞的急性期并没有及时的诊治,而是在急性期过后由于症状持续存在或者出现了心肌梗塞的某些并发症才诊治得知已是陈旧性心梗,于是便不能得到理赔,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同时也并不符合重大疾病保险的本意。
重疾标准条款中“急性心肌梗塞”的四个条件的描述比较准确,不易产生歧义,但由于医学概念和含义本身具有的专业性,广大消费者甚至一些初级理赔人员如要对其准确理解仍然具有一定难度。
结合医学和保险原理对条款的含义进行合理的分析,对于理赔实务操作和避免理赔纠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逐款分析如下:1.“有典型临床表现,例如急性胸痛等”,本句实质并无太多实际操作意义,因为“胸痛”完全是一种自身主观感觉,缺乏可供验证手段,另外,本句中描述的“例如急性胸痛”就并不限于“急性胸痛”,也就是说可以是任何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事实上心肌梗塞不仅会表现为胸痛、胸闷、下颌痛、肩痛、手臂痛等,而且还会有发热、消化道症状,有心律失常、休克以及心衰等临床表现,此外,大约还有10%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并没有任何症状,但并不是没有症状的急性心肌梗塞就一定不严重。
上述所有患者都有可能因心肌梗塞严重而影响生命质量,而严重的心肌梗塞患者都应该得到重大疾病的保险理赔金,以减少疾病对于其生活质量和后续治疗的影响。
2.“新近的心电图改变提示急性心肌梗塞”,如何理解“新近”呢?它并不是一个明确的时间概念,相对于1年的时间它可以是2、3个月,相对于10年来讲它甚至可以是2、3年,因此我们有理由将它理解为只要是保单有效期内出现的指定心电图表现都是符合要求的。
另外,此句中还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提示”两个字,《规范》中要求被保险人的心电图表现可以提示出急性心肌梗塞即可,而不是要求其一定是急性期的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表现。
换句话说,如果被保险人在保险期内曾有过正常的心电图表现,而一段时间过后在心电图上又表现出陈旧性心肌梗塞,也同样可以提示被保险人曾患急性心肌梗塞,因为每个陈旧性心肌梗塞都是由急性心肌梗塞演变而来的,这是一个基本医学常识。
此外还需要注意,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表现除了典型的动态的特征性改变之外,还存在“心内膜下心肌梗塞”、“仅有T波的心肌梗塞”和“乳头肌梗塞”等不典型的心肌梗塞心电图变化,这些不典型的心肌梗塞心电图表现也同样符合标准中本条款的描述。
3.“心肌酶或肌钙蛋白有诊断意义的升高,或呈符合急性心肌梗塞的动态性变化”,本句中“有诊断意义的升高”是一个医学术语,是指某些化验指标如果仅仅是稍微偏离正常值,并不具有确切的临床意义,只有当大幅度偏离正常值时才具有诊断意义,但是具体要升高多少才具有诊断意义呢?其实有时很难明确界定,所以在仅仅依靠升高幅度还不能确定临床意义的情况下,就要考虑这些化验指标是否已表现出急性心肌梗塞的动态性变化,我们知道心肌酶或者肌钙蛋白在急性心肌梗塞时都会表现出各自特定的动态变化曲线,比如:CK-MB表现为在心梗后6小时左右开始超出正常值,24小时左右达到峰值后下降,约48至72小时后恢复至正常水平;肌钙蛋白则在心梗后3小时左右开始超出正常值,逐渐达到峰值后下降,最长可以到大约10天左右才恢复至正常水平,这样,在化验指标升高不是很明显的情况下,只要其连续监测结果表现出特定的动态变化,依然可以作为心肌梗塞的诊断依据。
4.“发病90天后,经检查证实左心室功能降低,如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50%”,笔者认为在“急性心肌梗塞”重疾标准条款中本款是十分重要的一款,因为在四个条件当中本句更倾向于对于心梗的严重程度的描述,而保障比较严重的心肌梗塞患者才是重大疾病保险的意义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如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50%”,所表述的含义不仅仅限于“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50%”的情况。
心脏功能检查的方法很多,通常分为有创性和无创性两大类。
有创性检查主要指心导管检查;无创性检查方法有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心阻抗图等,其中超声心动图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无创伤性心功能检查方法。
仅就超声心动图来讲,其所监测的指标中可以反映“左心室功能降低”的也有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每搏量等很多种类。
因此判断被保险人是否符合本条款时,一定要根据其所提供的病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而不应仅仅局限于左心室射血分数一项。
二、关于对“急性心肌梗塞”重疾标准条款的探讨尽管“急性心肌梗塞”重疾标准条款以其用词专业、精确、规范的特点明显改变了之前重疾产品中“急性心肌梗塞”定义混乱,操作性差的问题,但不能因此说目前的“急性心肌梗塞”重疾标准条款就不存在可以改进的空间了。
重大疾病保险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南非的一位心脏外科医生发现他的患者在患病的同时,还要承受医疗费用的陡增和收入水平的下降这两种经济上的压力。
患者在需要医疗救援的同时,更需要经济上的救援。
所以他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了重大疾病保险,以此来帮助那些身患重病而且急需治疗和生活经费的人们。
重大疾病保险的主要用途应该是为被保险人支付因疾病或手术治疗所花费的高额医疗费用,以及为被保险人患病后提供经济保障,以尽可能避免被保险人家庭在经济上陷入困境,因此其所承保的疾病也一定是比较严重、治疗花费巨大、可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严重影响到患者及其家属正常工作与生活的疾病。
然而,分析目前的“急性心肌梗塞”重疾条款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仅满足条款中的前三项条件,虽然按照条款应该予以赔付,但仍有可能会出现病情并不够严重的情况。
首先,心肌梗塞的症状是一个主观性指标,被保险人说有就是有,无法判断其真实性,实际可操作性较低。
其次,典型的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表现,其心电图变化会由于心肌梗塞时的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等不同情况而表现出相应的不同的心电图特征图形,尽管这几种情况的愈后可能完全不同,但它们都会被统称为“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表现。
而如果能在心肌梗塞早期就进行积极治疗,那么,有些心肌损伤的情况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可逆性,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这样对于患者日后生活质量的影响就可能相对较小。
第三,心肌酶和肌钙蛋白检验都是十分敏感的诊断指标,运用肌钙蛋白检查,现有的技术能检出小于1克的坏死心肌,但这样的心肌梗塞很可能愈后良好且并不会对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显然这也并不符合重大疾病保险本来打算承保的风险范围。
因此,心电图、心肌酶和肌钙蛋白等指标的主要作用是限定了心肌梗塞和心肌坏死为心功能减退的主要原因,也就是确定了疾病的性质,但是很难准确反映出疾病的严重程度。
在“急性心肌梗塞”标准条款中,与前三个条件不同,最后一项条款“发病90天后,经检查证实左心室功能降低,如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50%”则主要是侧重于反映心肌梗塞的严重程度,因此该款应该是“急性心肌梗塞”标准条款中比较关键和重要的一项条款。
严重影响了心脏功能的心肌梗塞必然会导致被保险人工作生活能力的下降和日后健康维护成本的显著提高,这才是真正的“重大疾病”,防范这样的风险也正是重大疾病保险的本意和初衷。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认为理想的心肌梗塞重疾条款应该有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由具有一定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诊断性检查如“急性心肌梗塞”重疾标准条款第二款和第三款所描述的心电图、心肌酶和肌钙蛋白等指标组成,以限定疾病的性质;而另一部分则由反映心脏功能的指标如急性心肌梗塞”重疾标准条款第四款所描述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其他如左室每搏量等反映心功能减低的检查指标组成,以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
两者缺一不可,至于急性心肌梗塞”重疾标准条款第一款所描述的心梗症状的指标由于其可操作性较小,基本可以考虑放弃不用。
这样可能更切合重大疾病保险的本意,更具有可操作性,且能够避免并不是很严重的疾病却由于条款的问题而不得不给付保险金的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