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碎片化知识的重构

合集下载

从“碎片化”到“整体化”

从“碎片化”到“整体化”

从“碎片化”到“整体化”【摘要】现代社会的碎片化现象日益严重,给个人和社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碎片化使人们难以集中注意力,增加压力,引发焦虑等问题。

而整体化的概念逐渐受到重视,强调将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整合为整体,提升工作和生活的效率和质量。

整体化不仅有利于个人发展,也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

实践方法包括专注工作,养成集中注意力的好习惯等。

实践整体化的优势在于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生活质量,促进思维发展等方面。

转变从碎片化到整体化是至关重要的,未来应加强整体化意识,推动碎片化问题的解决,为个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碎片化、整体化、个人、社会、工作、生活、优势、实践方法、转变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什么是碎片化和整体化碎片化是指信息过载和社会节奏加快导致个人思维和行为变得零散、零碎、断层化的现象。

在碎片化的社会中,人们往往无法集中精力,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跳跃不连贯,行为紊乱不成系统。

整体化则是指把零散的事物整合成一个整体,使之相互关联、互相支持、相互促进。

整体化的概念体现了人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需要重构思维和行为的需求。

整体化的背景主要包括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全球化的影响以及人类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整体化不仅仅是对碎片化的抵抗,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1.2 碎片化和整体化的背景碎片化和整体化是当下社会的热门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注意力不断被碎片化的信息所分散。

碎片化指的是信息、时间、空间等被分割成小块,使人们难以集中精力进行深入思考和沉浸式体验。

而整体化则是指将碎片化的元素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全局,从而更高效地处理问题和展现个人能力。

背景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庞大和琐碎。

社交媒体、移动应用、在线视频等让人们的注意力不断被分散,造成信息过载和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与此工作中的碎片化也日益明显,任务被分割成许多小部分,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互联网背景下碎片化知识重构与课程模块化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碎片化知识重构与课程模块化研究

第18卷第1期2018年&月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18,N〇. 1Mar. ! 2018doi:10. 1&960/j. i n. 2096 —2&8X. 2018. 01.016投稿网址:http ://xb. njit. edu. cn互联网背景下碎片化知识重构与课程模块化研究许悦,张玉春(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1167)摘要:互联网背景下的碎片化知识学习有其自身的利弊和特点,以南京工程学院动画专业为例,分析碎片化知识的重构并阐述其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设计了碎片化知识嵌入式的课程教学过程。

从课程模块化与传统结构化课程设置的分析出发,探讨了碎片化知识重构融入模块化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以动画课程模块化课程群为例,设计出课程模块化基础模型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碎片化知识&动画课堂&课程设置&模块化中图分类号:G642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4G时代的到来,网络成为了人们触手可及并能够迅速加以利用的普 及化资源。

传统的“闭门造车”的人才培养模式导 致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及行业需求严重脱 节,在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中,需更加突出以学 生为主体,常常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研 究能力为出发点[1]。

在此基础上,还有人提出艺术 设计教育应走出保守陈旧的教学模式,发掘一种理 论联系实际、教学相长、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并重、课堂理论教学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全新而行之有 效的教学模式[2]。

因此,基于具体学科特性,以课 堂教学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碎片化 知识的重构与动画课程模块化的整合研究。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碎片化知识学习特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学习过程具有其自身的 特点,即知识信息碎片化,同时,还包括时间碎片 化、学习碎片化和思维碎片化[&]。

碎片失忆与综合知识再现方式

碎片失忆与综合知识再现方式

碎片失忆与综合知识再现方式【摘要】碎片失忆与综合知识再现方式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领域,其影响因素包括个体认知能力和情感状态等因素。

在应用场景上,可以通过该方式帮助失忆症患者提高记忆力。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碎片失忆与综合知识再现方式的机制。

未来,该方式有望在认知康复领域取得更多突破,为个体提供更好的记忆恢复服务。

碎片失忆与综合知识再现方式在认知科学领域具有重要性,对个体认知能力和心理健康具有启示作用,展望未来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碎片失忆、综合知识再现方式、影响因素、应用场景、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未来发展、重要性、启示、展望。

1. 引言1.1 碎片失忆与综合知识再现方式概述碎片失忆与综合知识再现方式是一种通过整合碎片化信息以再现完整知识的方法。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经常面临大量碎片化信息的困扰,难以从零散的信息中获取完整的知识体系。

碎片失忆是指记忆中断或缺失某些片段,导致无法完整回忆特定信息或事件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综合知识再现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梳理和整合碎片化信息,重新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综合知识再现方式包括整合各种碎片信息、建立联系和逻辑关系、重新构建知识框架等步骤。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对信息的整合和应用能力。

碎片失忆与综合知识再现方式不仅可以帮助个人更有效地学习和思考,也对信息处理和知识传递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碎片失忆与综合知识再现方式的影响因素、应用场景、研究方法、案例分析以及未来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主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应用碎片失忆与综合知识再现方式,提升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知识水平。

2. 正文2.1 碎片失忆与综合知识再现方式的影响因素碎片失忆是指记忆系统无法完整地恢复一段事件的全部内容,而只能记住其中的部分内容,造成记忆片段的缺失。

而综合知识再现方式则是通过不完整的碎片化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重构事件的整体情景,从而实现对事件的再现和理解。

知识的解构与重构

知识的解构与重构

知识的解构与重构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知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旧有的知识体系可能会逐渐失效,需要进行解构和重构,以适应新的环境和需求。

本文将探讨知识的解构与重构的意义,并以科学和教育领域为例进行阐述。

知识的解构是指对既有知识进行分析、拆解、归纳和理解的过程。

通过解构,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知识的本质和结构,揭示其中的概念、原理和关联。

同时,解构也有助于发现知识中的缺漏和矛盾,从而为知识的重构提供基础。

知识的重构则是根据新的需求和认知,对既有知识进行改进、整合和创新的过程。

重构可以是对知识结构的修复和优化,也可以是对知识应用的扩展和升级。

通过重构,我们可以将旧有的知识与新的思维和方法相结合,形成更贴近实际和适应时代发展的知识体系。

在科学领域,解构和重构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科学研究不仅仅是对已有知识的接受和应用,更是对知识的深入挖掘和改进。

科学家们通过解构现有理论和实验,寻找其中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重构来提出新的解释和方法。

例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就是对旧有生物学知识的解构和重构,为生物学领域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突破。

在教育领域,知识的解构和重构也是必要的步骤。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对知识的解构和重构。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学生需要具备更多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

因此,在教育中引入知识的解构和重构,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造力。

知识的解构与重构不仅涉及到专家和学者的努力,也需要广大群众的参与。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的产生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为广大人民提供了获取和分享知识的平台。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知识的解构者和重构者,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解决方案,并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总之,知识的解构与重构是知识发展和应用的基石。

通过解构,我们可以深入理解知识的本质和结构;通过重构,我们可以将知识与新的思维和方法相结合,形成更加实用和适应时代的知识体系。

抽象思维直观化碎片知识体系化

抽象思维直观化碎片知识体系化

抽象思维直观化碎片知识体系化
抽象思维是人类高级思维的一种形式,它能够帮助人们理解抽象概念、发现规律和解
决抽象问题。

抽象思维本身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概念,很难直观地理解和应用。

为了更好地
理解抽象思维,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直观化和碎片化的方式将知识体系化。

直观化是指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人们能够通过感官来感知和理解。

我们可以用图像、模型或者实物等具体的形式来呈现抽象的概念,这样就能够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在学习数学中的代数方程,我们可以通过绘制图像来展示方程的含义和解法,从而使学生
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碎片化是指将抽象的知识分解成一系列的碎片,每个碎片都是具体而有限的。

这样做
的好处是可以降低知识的复杂度,使人们能够更容易掌握和运用。

在学习语言的时候,我
们可以将语法规则分解成不同的句型和单词,通过逐步学习和练习每个碎片,最终达到掌
握整个语法系统的目标。

知识体系化是将直观化和碎片化的知识整合起来,构建有机的知识体系。

通过将各个
碎片的知识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结构,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抽象思维。

在学习科学时,我们可以将不同的科学概念进行分类,并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作用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科学知识的体系。

大学生碎片化阅读与知识体系构建——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

大学生碎片化阅读与知识体系构建——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
为大学生阅读的一种常态,作为一种阅读方式,碎片
化阅读究竟是产生 消 极 影 响 还 是 积 极 影 响,取 决 于
主体的习惯和对它的把控,如果运用得当,碎片化知
识对主体知识体系 的 构 建 依 然 会 产 生 积 极 的 影 响.
正是站在这一辩证 视 角 上,本 研 究 基 于 扎 根 理 论 的
方法,以大学生群体作为深度访谈对象,并对访谈资
阅读的利弊分析 及 对 策. 贺 逸 群 等 认 为,碎 片 化 阅
模式,同时,碎片化 主 要 分 为 信 息 碎 片 化、媒 体 碎 片
读极易培养主观依 赖 性 严 重、缺 乏 积 极 主 动 的 主 观
化和受众碎片化三方面” .可见,多数学者倾向于
思考能力的思维模式,使人们成为互联网的奴隶 [7].
蕊等提出,学校可以 举 办 线 上 线 下 相 结 合 的 读 书 活
受,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访谈策略,访谈完毕后
动,号召大学生加强阅读,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碎片
在 24 小时内将访谈内容转换为文字信息.
化时间去阅 读 知 识 类 信 息,进 而 促 成 质 的 变 化
.
[
10]
梁丹丹认为,国家应 完 善 相 关 法 律 法 规 的 制 定 和 颁
时长
地点
条目编码及频次
手机(
42)、平板(
5)、电脑(
4)
0-3h(
30)、
3h-6h(
7)、不固定(
6)、
6h 以
上(
1)
宿舍(起 床 后、睡 觉 前 )(
57)、交 通 车 上
(
)

)

)
11 教室(
9 图书馆(

知识整合教学理论解读:将碎片化知识转化为连贯性想法

知识整合教学理论解读:将碎片化知识转化为连贯性想法

知识整合教学理论解读:将碎片化知识转化为连贯性想法作者:赵国庆张丹慧陈钱钱来源:《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01期摘要:过去30多年的学习科学研究发现,知识告知型教学的效果非常不理想。

意义学习等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流学习理论都认为,学生已有的想法(知识)应该成为他们学习新知识时的首要资源。

知识整合教学理论是马西娅·C·林教授基于科学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发展出来的一套教学理论,其核心目标是帮助学习者形成连贯性的科学理解。

知识整合教学理论认为,与主要聚焦于新想法相比,尊重学习者的已有想法并将新旧想法进行对比,学习者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

知识整合教学正是通过诱出想法、添加想法、辨分想法、反思和整理想法等环节将学习者碎片化的知识转化为连贯性想法的过程。

实施与评价知识整合教学理论时,要按照让科学触手可及、让思维看得见、帮助学生向他人学习和促进学习自主四大核心原则,关注学生是否形成了连贯的科学理解,以及能否应用证据在不同的想法间建立连接。

关键词:马西娅∙C∙林;知识整合教学理论;连贯性理解;科学教育;技术增强学习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95(2018)01-0003-13doi10.3969/j.issn.1009-5195.2018.01.001编者按:马西娅·C·林(Marcia C. Linn)是国际科学教育领域的著名学者,现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育学院教授,技术增强的科学学习中心(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 in Science,简称TELS)主任。

她系统提出了知识整合教学理论,并在知识整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发出WISE科学探究学习平台和大量体现探究式学习特色的科学探究项目。

林教授团队的学术成果颇丰,在《科学(Science)》《科学研究杂志(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学习科学杂志(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等顶级杂志或学术会议发表论文300余篇。

《碎片与重构》读书笔记

《碎片与重构》读书笔记

《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读书笔记《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中一共有八章,分别是:第一章,被打碎的花瓶:复原还是重构;第二章,学校教育:课内还是课外;第三章,网络教育:希望还是泡沫;第四章,网络学习:如何整合碎片;第五章,信息超载:连通还是建构;第六章,包容性思维:如何统合歧见;第七章,学习与创新:如何开启心智;第八章,知识嫁接:如何重塑教育。

针对对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展开:第一,简单分析这本书的框架和主要内容。

第二,根据自己的整体理解,谈谈自己觉得这本书里面的感兴趣的部分,写一下要点和评价。

第三,读书后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启发。

本书框架如图:一共有八章第一章:被打碎的花瓶:复原还是重构第二章:学校教育:课内还是课外第三章,网络教育:希望还是泡沫第四章,网络学习:如何整合碎片第五章,信息超载:连通还是建构第六章,包容性思维:如何统合歧见第七章,学习与创新:如何开启心智第八章,知识嫁接:如何重塑教育从上面本书的主要知识框架可以看出,本书主要讲的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怎样利用碎片化的知识来进行学习。

整个书的大小标题都是以疑问句或者选择问句的形式进行展开的,主要是引起读者的思考,也便于读完本书之后回顾的时候检测是不是理解了书中内容的精髓。

整本书的视野很开阔,思维很新颖,用通俗的文笔描绘了一幅网络时代教与学的“清明上河图”。

内容涵盖学校教育、网络教育、网络学习、包容思维、知识创新和教育创新等方方面面,对目前教育信息化热点话题如电子书包、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均有独到的见解。

适合大中学校教师、本科生、研究生、教育研究者、网络教育和在线教育从业人员、教育部门领导,以及网络学习者阅读。

《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对于正处在世界大变革中的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了互联网时代下的有益研究与探索,推出了针对移动学习的研究成果——新建构主义理论,标志着信息时代人们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传播与分享、不断激发新创意的循环式思维的一种普遍的新模式,为人们进行数字化学习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高效的方式、方法。

教学设计如何理解碎片化、模块化、系统化

教学设计如何理解碎片化、模块化、系统化

教学设计:如何理解碎片化、模块化、系统化我们在听专家讲解在线课程设计的时候经常会听到碎片化,系统化,模块化等名称,具体到课程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并进行在线课程的教学设计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三种叫法的定义:碎片化本意为完整的东西被破成诸多零块。

对于我们一门课程而言,被拆分成诸多知识点,这就是将课程进行碎片化设计。

模块化将碎片的内容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相对独立,可以跟别的模块通过接口衔接。

在课程设计中,我们通常将多个知识点的组合称为一个模块,知识点之间通过上下文衔接,也可以通过作业、练习等衔接。

系统化系统相对于模块更为复杂,系统则表示整个课程的设计,这里需要有机地将之前设计的模块拼装在一起。

系统是否完整,需要进行整体测试来验证,这就是课程的考核要求。

如何实现系统化的教学设计相对于在线课程而言,系统化设计需要按照“整体论”的观点进行教学设计。

这部分包括:▪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基于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设计▪对应教学目标的考核要求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教学设计系统化这是一个“闭环系统”,课程在设计之初就应该明确教学对象及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明确学习之后的收获。

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也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设计。

考核要求更需要与教学目标一致。

基于教学目标的模块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可大可小,在设计高校人才培养时我们通常会定义“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上海交通大学之前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知识探究、能够建设、人格养成。

今年更新为: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够建设、人格养成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同样,专业培养目标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分为知识、能力、情意。

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模式将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在设计中按周划分,每周一个系列,包括若干个知识点(通常3-5个知识点)及相关的教学活动与考核要求。

而这一周的教学内容就更具体,我们可以在设计之初明确每周的教学目标。

知识点串联如何将碎片化知识整合为完整解答

知识点串联如何将碎片化知识整合为完整解答

知识点串联如何将碎片化知识整合为完整解答知识点串联:如何将碎片化知识整合为完整解答在今天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碎片化知识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难以避免的一部分。

碎片化知识指的是零散的、分散的知识点,缺乏完整性和连贯性。

为了将这些碎片化的知识整合为完整的解答,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种有效的知识点串联的方法。

一、主题思维导图主题思维导图是一种常用的整理知识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组织和串联各个知识点。

通过绘制主题思维导图,我们可以将不同的知识点归类,并使用逻辑关系将它们串联起来。

首先,选择一个主题,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点。

然后,将相关的知识点作为分支连接到中心点上。

最后,使用箭头或线条表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将它们串联起来。

这样一来,我们便可以清晰地看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高整体理解和记忆。

二、逻辑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是一种通过推理和分析来整合知识的方法。

当我们面对碎片化的知识时,可以采用逻辑分析法来找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它们有机地连接在一起。

首先,我们需要仔细研读每个知识点,理解其含义和相关概念。

然后,通过比较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

接下来,进行逻辑推理,找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关系或递进关系。

最后,将这些逻辑关系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解答。

逻辑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知识,并将其有机地串联起来,使解答更加准确和完整。

三、案例分析方法案例分析方法是一种将碎片化知识整合为完整解答的实用策略。

通过选取相关案例,我们可以将各个知识点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应用方法,并将其整合为完整的解答。

首先,选择一个与所需解答相关的案例。

然后,分析该案例中涉及到的各个知识点,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应用方法。

接下来,将这些知识点整合到解答中,并给出相应的论证和解释。

通过案例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将碎片化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形成一个具有完整性和实用性的解答。

四、问题驱动法问题驱动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知识整合方法。

利用碎片化学习提升化学学习素养的教学探索

利用碎片化学习提升化学学习素养的教学探索

利用碎片化学习提升化学学习素养的教学探索
碎片化学习是指将知识点拆分成小块进行学习,并通过碎片化的学习资源进行补充和训练。

在化学学习中,利用碎片化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整理和分类知识点,将化学知识拆分成小块,并且在教学中重点突出每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通过针对性的例题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还可以利用碎片化学习资源,如视频教学、在线课程等,提供多种学习渠道给学生。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

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学习工具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碎片化学习资源。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任务型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或研究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些任务型学习活动,学生可以将碎片化学习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加深理解和记忆。

还可以利用碎片化学习法进行复习和巩固。

在学习某个新的知识点之后,学生可以通过分解和整理原来的学习笔记,将重点和难点进行重点复习和练习。

学生还可以通过查阅书籍、网络资源等,补充和拓展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教师还可以通过家庭作业的方式进行碎片化学习的延伸。

布置一道关于化学化合反应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从中提取出关键信息进行回答。

通过这样的作业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读书心得整理技巧如何将碎片化的阅读体验串联起来

读书心得整理技巧如何将碎片化的阅读体验串联起来

读书心得整理技巧如何将碎片化的阅读体验串联起来在信息爆炸和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文字和知识,但如何将这些碎片化的阅读体验串联起来,形成有价值的知识架构,对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读书心得整理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将碎片化的阅读体验整理成有机的知识网络。

一、构建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将各种主题和观点通过节点和连线进行组织和表示的方法。

当我们读书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书中的知识点整理出来,并与其他相关知识点进行连接。

通过构建一个个节点,将各个主题和观点串联起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网络。

二、归纳总结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和主题,而这些观点和主题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共通点。

因此,在读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后,我们可以通过归纳总结的方式将其中的观点和主题整理出来,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共性。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的内容,还能够将碎片化的阅读体验整理成连贯的知识。

三、摘录笔记在阅读中,我们可以通过摘录笔记的方式将重要的观点和观点片段记录下来。

这些摘录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图片、图表等形式。

通过摘录笔记,我们可以将碎片化的阅读体验固化为实体的信息素材。

当我们需要回顾或者整理所读的内容时,只需要翻阅摘录的笔记即可,提高了整理信息的效率。

四、文摘与评论读书心得不仅仅是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更是我们个人对于所读内容的思考和感悟。

在阅读后,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进行文摘和评论。

通过将这些文摘和评论整理出来,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读书所得,还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从而拓宽我们的思维和视野。

五、追本溯源在面对碎片化的阅读体验时,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观点的来源和引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的内容,我们可以追本溯源,找到这些观点所在的原始书籍或者文章,并进行进一步的阅读和研究。

通过追本溯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某个观点的来龙去脉,从而更好地将碎片化的阅读体验串联起来。

碎片化不成体系的知识

碎片化不成体系的知识

碎片化不成体系的知识
碎片化不成体系的知识是指知识被分散、零散地学习和获取,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或框架。

这种知识的特点是信息断断续续、无法整合和应用,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碎片化的知识可能来源于各种渠道,如社交媒体、新闻、杂志、书籍、网络等,但这些知识没有被整理、组织和归纳,难以形成有机的整体。

碎片化的知识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碎片化的知识往往只涉及到一些浅层次的信息,缺乏深度和广度。

其次,碎片化的知识难以进行整合和应用,因为缺乏一个明确的框架或体系。

最后,碎片化的知识容易使人产生认知负荷过重的感觉,因为信息过多、杂乱无章。

为了解决碎片化知识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

首先,我们可以选择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获取知识,避免盲目追求碎片化的信息。

其次,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优质的资源和渠道进行学习,如专业书籍、学术论文、权威机构的网站等。

最后,我们可以尝试将碎片化的知识整合起来,建立一个自己的知识体系或框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总的来说,碎片化不成体系的知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有序的学习和整合,建立起一个更为系统和有深度的知识结构。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碎片化及其重构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碎片化及其重构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碎片化及其重构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时期,继承和弘扬、借鉴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在运用文献资料法研究和实地调研中得出,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在碎片化问题,有物态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碎片化。

主要是因为追求经济利益、群体生活方式改变、显性制度落地困难、行为文化载体萎缩导致,需要科学认识重构意义,构建和谐物态文化,实施文化宣传活动,注重显隐制度结合,续存行为文化符号,才能重构、传承、发展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关键词: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碎片化;文化传承;文化重构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由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的融合体。

在文化人类学中,文化碎片化与重构,是全球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重点研究课题,主要探讨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变迁、整合与重构等,帮助民族传统文化走出困境与危机,更好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

在工业化与城镇化等的影响下,文化碎片化是指某种文化脱离原有和整体的文化结构,其内在逻辑与深层意义发生改变,呈现碎片化的现象。

广西作为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境内分布着壮族、汉族、苗族、瑶族、侗族等多个民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主要表现有背篓投绣球、高杆投绣球、高脚马、三人板鞋、抢花炮、跳竹竿、射弩、舞龙舞狮等,但是已经存在碎片化的问题。

1.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碎片化的表现和原因1.物态文化的碎片化和原因“十万大山”的广西,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造就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物态文化,表现出广西地区独特的族群民族性格与文化特点。

比如,抢花炮、背篓投绣球、高脚马、打磨秋等都是广西民族体育文化中物态文化的重要代表。

由于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加速,加上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无规划状态城乡结合区等的影响,导致物体文化失去生存空间,呈现碎片化现象[1]。

知识整合教学理论解读:将碎片化知识转化为连贯性想法——访学习科学国际著名专家马西娅·C·林教授

知识整合教学理论解读:将碎片化知识转化为连贯性想法——访学习科学国际著名专家马西娅·C·林教授

知识整合教学理论解读:将碎⽚化知识转化为连贯性想法——访学习科学国际著名专家马西娅·C·林教授本⽂由《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授权发布作者:赵国庆、张丹慧、陈钱钱编者按马西娅·C·林(Marcia C. Linn)是国际科学教育领域的著名学者,现任美国加州⼤学伯克利分校教育学院教授,技术增强的科学学习中⼼(Technology EnhancedLearning in Science,简称TELS)主任。

她系统提出了知识整合教学理论,并在知识整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发出WISE科学探究学习平台和⼤量体现探究式学习特⾊的科学探究项⽬。

林教授团队的学术成果颇丰,在《科学(Science)》《科学研究杂志(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学习科学杂志(Journal of theLearning Science)》等顶级杂志或学术会议发表论⽂300余篇。

她主持开发的WISE科学探究平台吸引了来⾃全球超过15000名科学教师、研究者和课程开发⼈员,超过25万名中、⼩学⽣通过在线⽅式体验了科学探究活动。

摘要过去30多年的学习科学研究发现,知识告知型教学的效果⾮常不理想。

意义学习等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流学习理论都认为,学⽣已有的想法(知识)应该成为他们学习新知识时的⾸要资源。

知识整合教学理论是马西娅·C·林教授基于科学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发展出来的⼀套教学理论,其核⼼⽬标是帮助学习者形成连贯性的科学理解。

知识整合教学理论认为,与主要聚焦于新想法相⽐,尊重学习者的已有想法并将新旧想法进⾏对⽐,学习者能够取得更⼤的成功。

知识整合教学正是通过诱出想法、添加想法、辨分想法、反思和整理想法等环节将学习者碎⽚化的知识转化为连贯性想法的过程。

实施与评价知识整合教学理论时,要按照让科学触⼿可及、让思维看得见、帮助学⽣向他⼈学习和促进学习⾃主四⼤核⼼原则,关注学⽣是否形成了连贯的科学理解,以及能否应⽤证据在不同的想法间建⽴连接。

应用型本科学生知识碎片化及系统性重构研究

应用型本科学生知识碎片化及系统性重构研究

第37卷第1期 2019年1月西'航空学院学报Jo u rn a l o f X i an A e ro n a u tic a l U n iv e r sityVol.37No.1Jan.2019应用型本科学生知识碎片化及系统性重构研究赵炜华,张耀虎,王栋(西安航空学院汽车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安710077)摘要:应用型本科教育过程中,大量课程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呈明显碎片化特征,以致学生系统解 决问题的能力较低。

造成学生知识碎片化的重要原因是学生已掌握知识系统性差,缺乏综合运用 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与训练,相关课程教学也多以知识点的模式呈现等问题。

在学生知识传 授过程中,应通过课程族群化系统街接、基于职业岗位知识的系统化总结教学、设计综合知识运用 类学习项目,以及开设开放性讨论课程等方法,就碎片化知识进行系统性重构,以提高学生专业能 力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知识碎片化;知识重构;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 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33(2019)01-0082-05On Knowledge Fragmentation and Systematic Reconstruction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sZ H A O Wei-hua , Z H A N G Y a〇-hu , W A N G D ong(Vehicle Detec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enter,Xi’anAeronautical University,Xi’an 710077,China) Abstract:In ap p licatio n-o rien ted u n d e rg rad u a te e d u ca tio n,co u rse k n o w le d g e sh o w s th e d istin ctc h arac teristic o f fra g m e n ta tio n in th e m ind o f s tu de n ts,th u s re su ltin g in th e lo w ap ro b le m s sy ste m a tic a lly.Im p o rtan t re a so n s fo r k n o w le d g e fra g m e n ta tio n are th e p o o r k n o w le d g e sy ste m o f s tu d e n ts,k c k o f th e train in g ab o u t a p p ly in g k n o w le d g e to so lv in g p ro b le m s,and the p re se n tatio n o f re le v a n t co u rses in the m ode o f k n o w le d g e p o in ts.D u rin g th e p ro ce ss o f k n o w le d g e im p artm en t to s tu d e n ts,fra g m e n te d k n o w le d g e sh o u ld be re co n stru cte d s y ste m a tic a lly th ru g h m eth o d s su ch as co u rse c lu ste r sy ste m lin k a g e,sy ste m a tic su m m ary te ach in g b ased on occu p atio n­al p o st k n o w le d g e,co m p reh e n sive k n o w le d g e ap p licatio n p ro ject d e s ig n,and open d iscu ssio n co u ses so as to en h an ce th e in te g ra tin g d eg ree o f stu d e n ts,p ro fe ssio n a l ca p a b ility and social de­m an d.Key words:ap p licatio n-o rien ted u n d e rg rad u ate e d u ca tio n;k n o w le d g e fra g m e n ta tio n;k n o w le d g e re­c o n stru c tio n;teach in g re fo rm收稿日期=2018-07-23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SG H17H377)作者简介:赵炜华(978—),男,山东潍坊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汽车服务工程研究。

碎片化学习模式下《虚拟现实技术导论》课程教学研究

碎片化学习模式下《虚拟现实技术导论》课程教学研究

碎片化学习模式下《虚拟现实技术导论》课程教学研究本文从虚拟现实技术导论的理论概念和教学方式,运用碎片化学习模式结合知识技能,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导论课程教学的研究方法,具体内容如下:一、虚拟现实技术导论理论概念分析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图像处理和多媒体等技术,以便在计算机的可视化环境中进行描述、仿真和表示三维实体模型。

虚拟现实技术导论介绍了虚拟现实的理论和技术,包括虚拟现实技术和应用、虚拟现实系统和组件、虚拟现实技术结构、虚拟现实分析方法等。

虚拟现实技术导论教学需要结合多种专业知识,以及计算机体系结构、虚拟现实原理和实现技术,以及虚拟现实系统及其部件的相关知识。

二、虚拟现实技术导论的碎片化学习模式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基于碎片化学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碎片化学习是指将学习内容以独立碎片结构形式进行组织,将课程内容分成多个小颗粒,便于用户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和学习。

碎片化学习模式强调知识自觉性,通过不同节点进行反复推断实现知识重构。

应用碎片化学习模式,将虚拟现实技术导论课程分解为不同的知识碎片,利用虚拟现实系统的实时可视化显示、视觉监控与控制、多媒体图像处理等组件,以及虚拟现实分析方法,实现了虚拟现实的实时仿真和可视化。

三、虚拟现实技术导论的研究思路分析碎片化学习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虚拟现实技术导论也可以利用碎片化学习模式进行教学。

碎片化学习模式可以实现虚拟现实技术导论课程的系统设计,以改善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研究的重点在于设计虚拟现实技术导论碎片化学习的模型,可以使学生在更高效价值的视角下学习和熟悉虚拟现实技术。

四、对虚拟现实技术导论碎片化学习模式未来发展的思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碎片化学习模式可以改善课程教学效率,有助于学生掌握虚拟现实技术。

未来,可以结合智能技术,将碎片化学习模式与虚拟现实技术融合,开发出更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教学模式,快速传播学习成果,提升虚拟现实技术学习的效率。

元认知视角下碎片化认知结构重构研究

元认知视角下碎片化认知结构重构研究
(二)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被称为心智图、心灵图、脑图等,1970年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赞提出。它是由一个中心节点、许多分支节点及连接之间的线段构成的一个放射性的网状立体结构。随着新的节点的添加、删除与调整,这个网状立体结构也在不断变化。这个网状立体结构与认知结构的表征方式非常相似,因此,运用思维导图作为工具,将内隐的认知“黑盒子”——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进行外显表征,能方便我们使用肉眼观察同化或重组的过程和结果。
由于时间、学习内容等的碎片化,导致碎片化学习形成的认知结构也是碎片化的、松散的,甚至可能会产生认知片面、认知误差、认知无序和认知超载等现象,学习者很难形成系统的、结构化的、完善的认知结构。因此,有必要运用元认知理论和思维导图等合理的学习方法弥补碎片化学习的短板,促使学习者逐渐建立系统化、体系化的认知结构。
学习者习得的处于游离状态的杂乱无章的信息通过联结键构建小的认知结构片段,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新的概念和新的联结键在习得后逐渐形成概念组块,最终生成结构化的认知结构体系。
依据干支模型和混沌模型,并以思维导图作为图解手段,将碎片化学习中的认知过程用思维导图表示出来,运用元认知理论,对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做出相应的监控和调节,辅助学习者建立结构化的、组块化的认知结构,使学习者彻底克服碎片化学习中存在的容易遗忘、认知超载和认知无序的现象。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基于元认知与思维导图重构碎片化认知结构模型(见图2)。
第二阶段为认知结构重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者主要的认知活动是:在元认知活动的参与下,在思维导图软件中试图发现并建立离散节点间的联系,从而形成概念组块。随着新的知识的不断学习,新的离散节点和新的离散片段不断生成,这时我们可以在思维导图软件中通过肉眼观察寻找联系,通过干支模型或混沌模型视图尝试建立离散节点或离散片段间的联系,并通过“联系”按钮将两个离散节点间建立联结,形成概念组块,无法建立联系的游离概念仍以离散节点存在。元认知在这一环节中具有重要作用,其能调动大脑中积累的相关认知策略的知识,监控建立联系这一任务的难易度、任务的把握度及任务进展情况的体验,评估已建立联系的耦合度,监控和调整建立联系所需的计划、策略,选择更为合适的策略,并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不断评估和调整,促进任务的完成。

碎片化阅读化零为整,你可能搭建了一个无效的知识体系

碎片化阅读化零为整,你可能搭建了一个无效的知识体系

碎片化阅读化零为整,你可能搭建了一个无效的知识体系碎片化阅读,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以为搭建了知识体系谈到终身学习、碎片化阅读很多的作者和文章都在提醒我们先搭建一个知识体系,有的甚至列出来了一些搭建知识体系的路径,成绩,逻辑结构等等。

但一个釜底抽薪,本质的问题很多伙伴可能根本没想过,那就是没想清楚自己要什么,跳过了目标对焦这个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直接再去搭建知识体系。

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遇到一点刺激,就在想去搭建知识体系,搭建到一半或者刚刚搭建好就置之不理,或者搭建起来,但是从来没有和我们的阅读以及学习产生一些推动力与关联性。

下面咱们就从以下6个维度,从深层次的心理上和外在表现的行动上等方面探讨一下知识体系搭建失败或者无效的原因及,走出困境的一些操作方法。

1.心理安慰或者说错觉,人们习惯性的逃离痛苦的一种方式。

相当一部分的阅读伙伴把搭建知识体系当作满足或者弥补自己知识结构不完整,或者能力上有不足的一种心理的安慰剂,就好像咱们觉得欠缺某种知识或者能力,然后马上到京东或者豆瓣上去找到一本书,把这个书买回来,但买回来之后,很少马上阅读、做笔记、并且内化,更多的学习伙伴心理的感觉以为买到这本书,这个知识点就自动落袋为安,进到咱们脑袋里面一样。

要走出这样的心理困境,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看一下自己现在最需要的哪些知识,列出2~3个点来,迅速去买一本书,先啃了再说,因为咱们啃着一两本书,这时候自然而然的有一些问题和不足会显现出来。

也就是问题的框架会慢慢形成咱们知识体系的框架。

2.掉进一个循环的死坑,用计划代替行动,为拖延找借口这一点可能是很多初级阅读者的难关,围绕搭建知识体系,来去制定一些补充计划、前置计划,相信不少朋友都会有这样的体验,为了去搭建一个知识体系,然后去学习怎么搭建知识体系,去学习这个知识体系有哪些细枝末节,有哪些框架条目等等。

如果你还停留在这个阶段,那么我的建议就是直接在你所需要补充的某个知识领域,买一本比较经典的书,看一下它的目录上有哪些知识模块,就以这个知识结构作为起点或者原点,然后再去进行自我知识体系的延伸和补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碎片化知识的重构
浅谈碎片化知识的重构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大多数学习者都在进行碎片化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效率。

我们看似每天获取了很多信息、很多知识,但是其中大部分被迅速遗忘了,最后我们获取的知识量可能并没有随着时间而增加,该问题也引起了研究者们的重视。

一、碎片化学习的概念
很多研究者在对碎片化学习的概念进行归纳时都强调知识的碎片化、时间的碎片化、媒体的多样性、学习者的随意性。

王竹立老师依托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范畴,将碎片化学习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的碎片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碎片化资、碎片化媒体的非正式学习”。

[1]而广义的碎片化学习在上述定义中扩展了正式学习范畴。

有一些正规教育或正式学习虽然利用了碎片化时间、碎片化资和碎片化媒体,但是仍然是一种用碎片化方式进行的系统学习。

根据以上内容,本将碎片化学习归纳为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地通过不同的媒体获取片段知识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既属于非正式学习范畴也存在于正式学习中。

二、碎片化学习带的问题
对于碎片化学习的弊端,有学者认为它仅仅停留在了获取知识的浅层面,而缺少了对知识的汇集、过滤、归纳、反馈和创新。

[2]还有学者经过调查得到数据表明碎片化学习存在的问题涉及感觉、注意、记忆、思维及情感五个层面。

[3]王竹立老师认为碎片化学习最大的问题在于曾经系统的知识结构被打破了,原有的知识碎片之间的联系被切断或者弱化,导致了知识的不系统。

对此解决的办法有两种:一是复原,二是重构。

复原就是将知识碎片恢复到原有的结构,而过去知识往往是以某学科的知识体系整合起的。

重构则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对碎片化知识进行个性化改造,从而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

可见,碎片化学习方式带的知识碎片化,使得原本以某种逻辑关系连接起的系统知识结构不存在了,知识之间的联系被切断或者弱化,知识以碎片的形式零散分布,缺乏组织结构,如果不进行整合,那么这些碎片知识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三、碎片化知识的重构
1.连通主义
西蒙斯的连通主义主要解决网络时代信息超载以及知识半衰期缩短的问题。

知识半衰期是指“由于新发展、研究、创新或环境的变化使得某个领域一半的知识过时的时间。


[4]连通主义主张对于知识,我们不总是建构,而是经常连
通,学习是建立网络的过程。

连通主义是一个描述网络时代学习是怎样发生的理论,它认为学习不再是内化的个人活动,它可以发生在人体外部,比如可由技术存储或者操作,所以学习的焦点可以转向专业知识的连接,这种连接可以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连通主义将学习描述成是一个连通专门化结点或信息的网络形成过程。

通过结点我们能形成一个网络的外部实体,结点可能是人、组织、图书馆、网站、书、杂志、数据库或任何其他信息。

[5]个人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之后,这种网络又被编入各种组织和机构,通过反馈机制,这些知识又提供给个人学习。

遇到新信息和新知识,学习者会动态地更新自己的学习网络。

知识是循环流动的,为了保持知识的时代性,连通主义认为“知道在哪里”和“知道谁”比“知道怎样”更重要,管道比管道里的内容更重要。

连通主义给我们解决碎片化学习问题带了一定的启示,它强调的连通刚好可以解决碎片化学习中知识过于零散而缺乏组织的问题,它还指出当今知识的特点是连通、重组和再造。

基于以上,我们可以将碎片化知识连通、重组和再造,以此构建个性化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是网状的而非线性的。

对于碎片化知识的整合,我们可以基于连通主义的主张,不总是建构,而是先连通,不断地将新的知识碎片(这里的知识包含很多内容:知识的、获取方式等等)构建成新的结点加入自己的学习网络中,对于自己需要深入学习的知识,再有选
择地进行建构。

而这个学习网络可以依托工具构建,也可以看成一个知识储存库,学习者可以通过加入新的知识结点、替换旧的知识结点等方式不断地更新这个学习网络。

对于碎片化知识的重组和再造,连通主义认为重组在辩论和对话的空间内发生,而具有自身特征的小片段能在不同媒体、情境中再造。

也就是说,知识具有连接点,我们可以通过网络、通过与他人对话等方式获取更多领域的知识,同时避免忽略其他观点。

将获取的这些知识依据个体的愿望连通、结合、再造,构建更加个性的、复杂的知识体系。

不过,这种连通方式对于学习者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学习者能够构建学习网络,确定新知识的重要程度,决定何时用新知识替换基于旧知识做出的决策,并且能够随着信息的变化而继续保持连通。

2.新建构主义
新建构主义是王竹立老师在2011年提出的,随后他将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概括为:“网络时代的学习是一个零存整取、不断重构的过程,创新比继承更重要”。

[6]通过解读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可以发现其主要是对网络时代碎片化学习过程的描述,解决的是碎片化学习方式带的浅层学习问题。

新建构主义的一个核心内容是零存整取学习策略。

零存整取学习策略的核心思想就是将网络视为一个虚拟的知识银行,而个人的博客账号就好比自己在知识银行中的账户,
对同一主题的博,经过不断地学习从而进行不断地改写,以实现化零为整、知识创新的目标。

其实质就是持续不断地积累知识碎片,通过不断改写、融合,使知识碎片逐渐整合起,并与个人原有的知识体系实现对接,化零为整后,最终通过将知识碎片进行创造性重构而实现知识创新。

[7]王竹立老师提出的零存整取策略主要依托新浪博客平台,但他又指出新浪博客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零存整取学习策略可分为三个步骤或阶段:积件式写作、个性化改写和创造性重构。

[8]零存整取策略是针对网络时代碎片化学习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学习策略。

对于学习者说,这种策略就是不断地将初始获得的碎片化知识积累起,深层加工后,加入自己的理解、观点等,再将其融入到原有的个人知识体系中,通过不断地加工、再造,最后达到知识创新的过程。

它可以帮助学习者解决碎片化学习方式带的浅层学习问题。

无论是连通主义还是新建构主义都在强调个性化和创新,都主张学习应该是不断构建网络的过程。

不同之处在于连通主义主张这张网的连通性更重要,不断地更新学习网络,学习关注的是网络的连通性。

而新建构主义主张对于知识要零存整取,更加强调的是知识内化后重构的过程,而这些知识不再以线性的结构进行组织,而是以个人为中心的蜘蛛网式的结构进行组织。

这两种观点虽然存在一些区别,但在解决碎片化学习方式带的浅层学习问题上并不矛盾。

首先我们可以依托工具构建自己的学习网
络,持续地更新这个网络,保持知识的时代性,对于需要深入学习的知识,我们要有选择地进行建构,这时可以采用零存整取策略进行学习,以此实现对知识的内化和创造性重构。

3.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个研究领域,而教育中的“深度学习”与其不同,主要解决的是系统学习中的浅层学习问题。

鉴于暂无深度学习的定义,本主要采用黎加厚老师的观点,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

[9]黎老师是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定义深度学习的,布鲁姆等人将教学目标分为六大层次,依次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以及评价。

浅层学习的认知水平停留在第一和第二层,而深度学习的认知水平对应后面的四层。

碎片化学习方式导致了学习者的学习只停留在浅层学习的水平,而网络时代需要学习者能够对碎片化知识进行深度加工,批判性地学习,建立个性化知识体系,并不断进行重构。

张浩认为深度学习注重批判理解,强调信息整合,促进知识建构,着意迁移应用。

[10]所以,深度学习对学习者的要求正好弥补了碎片化学习方式的不足,它规定了学习者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四、结语
针对碎片化学习方式带的浅层学习问题,可以依据连通主义完成学习网络的连通,再利用新建构主义中的零存整取策略有选择地进行建构,最后达到深度学习的要求。

也就是说连通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整合碎片化知识的方法,新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学习策略,而深度学习是对碎片化学习者的最终要求。

无论是连通主义、新建构主义还是深度学习理论,都认为未应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那么对于学习者的要求就要有所提高。

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方式重构碎片化知识,都要面临着如何选择知识的问题,连通主义和新建构主义同时强调了选择的重要性,要求学习者具有洞察力、评价和鉴定知识的能力。

另外,连通主义和深度学习同时要求学习者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新建构主义还提出了一种包容性思维。

无论哪种思维,都希望学习者打破思维定势进行深度思考,对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进行创新。

可见,作为网络时代的学习者,我们拥有了丰富的学习资、学习渠道和学习方式,但是如何利用这些资、渠道和方式对我们自身的能力又是一种挑战。

这需要我们提高专注力、选择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等等,同时还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

相信未会有更多构建学习网络、实现零存整取学习策略的工具,帮助学习者解决碎片化学习带的浅层学习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