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心理学

合集下载

异常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异常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异常心理学"是一个在心理学领域中重要的分支。

其关注点在于对精神障碍或精神病理学的研究,而这个研究被称为"异常心理学"。

这主要研究人们日常的行为和思想如何偏离他们正常生活的轨迹。

这一学科涉及到如何识别,评估和提供有效的干预以处理这些问题。

异常心理学提供了一个关于心理问题和病理的理解,并且能够引导研究者提供帮助那些正在经历这些问题的人。

一些基本的心理学概念,比如“认知”,对于理解异常心理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认知是一个广泛的术语,它包括人们如何感知,记忆,思考和行动。

当一个人的认知过程出现问题时,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异常的行为。

例如,一个人可能表现出注意力缺陷,记忆力减退,或者他们的行动和决策可能变得不理性。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行为”。

行为是人们如何行动和思考的可见表现。

当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偏离了他们的正常行为模式,这可能是一个精神病理的迹象。

例如,一个人可能表现出过度活跃,或者他们的行为可能变得冲动和不可预测。

异常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理论是“心理动力学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心理问题是由于内部力量的不平衡导致的。

这个理论强调了心理冲突和自我与本我之间的冲突。

这个理论认为,心理问题是由于这些冲突导致的,而不是外部环境的影响。

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他们的过去的经验决定的。

这个理论强调了环境对行为的影响,而不是内部心理冲突。

这个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在过去的经验中失败了,他们可能会重复同样的行为模式。

异常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精神病理和心理问题。

它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诊断这些问题,并提供有效的干预和治疗策略。

它也可以帮助那些正在经历这些问题的人得到帮助和支持。

然而,异常心理学的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其中一些争议涉及到了定义和诊断的问题。

对于什么是正常,什么是异常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的诊断工具和方法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异常心理学(变态心理学)课件

异常心理学(变态心理学)课件

精神病理学的整合研究上官芳芳护理实践中的病例临床可见:某些患者看到自己的血液正源源不断地抽吸到注射器时,突然表现为强烈的心理反应,如紧张、情绪失控等,严重的可发生晕针。

这种反应:与刺激的性质和程度有关与先天的身体素质、性格、早期经验及机体对应激源的认识和评价等有关阳丽华, 韩炜, 吴红霞,等. 静脉采血人群的心理反应及护理体会[J].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6.见血就晕的朱迪朱迪,16岁,晕倒次数增多两年前,生物科青蛙解剖录像,血液、组织和肌肉的真实图像。

看到一半时觉得头晕眼花,离开了教室,但她心里仍然被哪些图片烦扰着,有时还伴有恶心。

回避行为条件反射的泛化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变化可遗传的 窦弓压力感受器反射弧过度反应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对见到血液的条件反射对家庭和学校的干扰 校长拒绝她入学 医生认为她无病 恐惧和焦虑的增长请你思考一下:这几个因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亦称血管抑制性晕厥,是由神经反射诱发的晕厥伴有过度血管扩张和/或心动过缓。

在晕厥病例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发病率约占所有晕厥患者的44%,占不明原因晕厥的70%。

严重晕厥反应的人中,很多都没有发生恐怖症。

只有轻微晕厥反应或没有晕厥反应的人中,有一些也发生了恐怖症。

多元视角Multidimensional Models of Abnormal Behavior 生物 Biological Factors遗传 Genetics生理 Physiology神经生物 Neurobiology行为 Behavioral Factors情绪 Emotional Influences社会文化 Social Factors发展 Developmental Factors生物模式一、基因▪Genes are not the whole story▪No individual genes for disorders基因多态性遗传度表观遗传基因多态性 基因多态性是指在一个生物群体中,同时或经常存在两种或多种不连续的变异型或基因型或等位基因。

医学心理学-异常心理

医学心理学-异常心理
解决办法:需要进行心理咨询。
Li Shangxue:Basics of abnormal psychology
2.心理障碍(mental disorder) 初始反应强烈、持续时间持久(≥3个月),内容 充分泛化和自身难以克制的一种沉重精神负担。 特点:社会功能基本受损,一般分离不出明显的刺 激原因,很难摆脱内心痛苦,不但在情绪方面波动 较大,人格也出现某些缺陷即心理状态出些了某些 病理性改变。是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过渡。
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
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 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 个人的基本需要能适当满足
客观的看待社会适应标准
• 与被社会认可的行为常模比较,其行为能否 为常人所理解,有无明显离奇的行为
• 其心理过程或心理特征与常态有无明显不同 • 受到不同时代、地域、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 的影响,不能一成不变地看待
Li Shangxue:Basics of abnormal psychology
惊恐障碍
(panic disorder)
• 1、定义:指以出乎意料的或无先兆的,同任 何特殊刺激无关联的惊恐症状发作为特点的焦 虑障碍; • 2、患病情况:终生患病率为2-4%; • 3、临床表现:惊恐发作为原发和主要症状; • 4、惊恐障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惊恐发作 一次且害怕再次出现、担心后果或行为发生相 应变化,并持续一月;排除物质使用所致生理 变化和其它焦虑障碍;
Li Shangxue:Basics of abnormal psychology
生Hale Waihona Puke 医学模式精神分裂病人的家属 父母 患病率% 9.80 躁狂抑郁症病人亲属 父母 子女 同卵双生 异卵双生 患病率% 11.5 22.2 95.7 23.0

异常心理学-10儿童青少年期的常见心理障碍

异常心理学-10儿童青少年期的常见心理障碍
观来自学习困难等。性格往往孤僻、任性,自控力
差。
●多动症儿童的注意活动过程
多动症儿童的注意活动过程往往发生障碍,注意力不能 高度集中,注意时间短暂,注意不稳定,范围狭窄且容易 分心,不善于分配注意力。
●多动症儿童的记忆障碍
多动症儿童识记过程的速度较慢,记忆保持的时间较短, 容易遗忘,记忆的再认不够准确,不够稳定,对识记材料 的选择、加工和分类能力较弱。
• DSM-IV将其归于第二轴的发育性障碍 • 发病年龄 –发生于18岁之前 • 患病率: – 我国(1988)调查约有1%儿童为智力迟滞,农村高于 城市 – 北京一调查(1991)轻度智力迟滞2.74‰,中度以上智力 迟滞3.36‰
诊断主要考察三个方面
●适应性行为 ●智力 ●发病年龄
分级
• DSM-IV
学习障碍





影响层面
书写 方 面:
• 不会写自己的名 字 • 常写错字 • 字体歪七扭八 • 文法错误
阅读 方 面:
• 阅读速度很慢且 常发生错误 • 有跳行跳字的现 象 • 不爱阅读
行 为 方 面:
• 注意力不集中 • 常常掉东西 • 及忘记带东西
推 理 方 面:
• 对于文章的理解或 数学概念的理解或 运用很差
●家庭环境与多动症
父母的态度、教育方法对儿童产生影响,良好的家庭 环境能避免多动症的发生或使多动症状减轻;不良的家庭 环境是促发多动症的温床。
●饮食习惯与多动症
食品中的添加剂、防腐剂等含有大量的人工色素、亚 硝酸钠及硝酸钠,这些物质会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生长 发育,出现乏力、行为异常、脾气暴躁等。
●工业污染与多动症
铅中毒可导致儿童智力低下,抑制免疫功能,对中枢神经 造成伤害,使其表现为烦躁不安、冷淡、嗜睡等,注意力不 集中,理解力下降等多动症的一些表现。

异常心理的四个标准

异常心理的四个标准

异常心理的四个标准异常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异常心理状态发生的原因、特征、诊断和治疗的学科。

在心理学领域中,异常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它研究的是人类不同于正常心理状态的心理现象。

异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许多不同类型的异常状态,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情绪障碍、社交障碍、焦虑和强迫症等。

那么,异常心理学的四个标准是什么呢?1. 频率标准频率标准是指某一种心理现象或疾病的发生频率。

如果某种心理现象经常发生并且在人群中很常见,那么这种现象就不被看作是异常。

例如,很多人感到焦虑、担心、忧虑,这是常见的情绪状态。

但是,当这种情绪状态持续发生导致个体社交、学业或家庭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时,那么这种情绪状态就被视为不正常的。

2. 功能标准功能标准是指某种心理现象是否对日常生活的功能产生了影响。

如果某种心理现象影响了个体的工作、学习、社交、家庭生活或日常活动,使个体不能正常的实现目标和完成任务,那么这种现象就被认为是一种异常心理现象。

例如,如果一个人无法集中注意力,不能完成学校作业或工作任务,那就说明他/她的注意力缺陷/过多障碍对日常生活的功能产生了影响。

3. 客观性标准客观性标准是指医学和心理学界普遍接受的标准。

即,某种心理现象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应该基于严格的医学和心理学原则,并且这种诊断和治疗应该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

例如,一个人认为自己是外星人或具有神秘信仰,这种现象在一些文化或宗教的背景下可能被认为是正常的。

但是根据客观性标准,在心理病理学领域,这种现象被认为是一种精神障碍。

4. 权威标准权威标准是指某种心理现象是否得到了社会权威人士的认可。

例如,某种心理现象是否得到心理医生、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或心理健康专家的认可和支持。

如果某种心理现象被心理学和心理医学学界广泛认同并得到了权威人士的支持,那么这种现象就不仅仅是异常的,而且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精神障碍。

异常心理学的四个标准是频率、功能、客观性和权威标准。

请简述异常心理的心理学判定三原则。

请简述异常心理的心理学判定三原则。

请简述异常心理的心理学判定三原则。

当我们聊到异常心理时,很多人可能会想到那些电影里脑袋坏掉的人,或者那些行为古怪的怪人。

心理学家用的是一套非常科学、非常讲究的方法来判断心理状态到底是正常还是异常。

别看这事儿挺复杂,其实它有三个原则,听起来简单明了,但又能让你感到“哇塞,原来真是这么回事。

”这些原则就是:不适应性原则、痛苦原则、社会偏离原则。

嘿,听起来是不是挺有意思?别急,咱慢慢聊。

咱来说说第一个原则——不适应性原则。

简单来说,就是看你适不适应生活,能不能跟社会大伙儿和谐相处。

你想啊,正常人每天上班、回家、吃饭、睡觉,生活节奏井然有序,而如果你忽然成天不洗澡、不吃饭,整天发呆,甚至开始在街头大喊大叫,跟大家的生活轨迹完全脱节,那这就有点不正常了。

说白了,就是看看你能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能不能完成自己该做的事。

比如,你总是忘记缴水电费,随便把东西丢到地上,不打理自己的生活,整天浑浑噩噩,那就是一个不适应的信号。

就像咱们常说的“人不能把自己当猪”,人得有个目标、有个方向,不能完全脱离正常的生活模式。

否则,生活不适应,自己也会很痛苦,甚至社会也会觉得你有点“怪”。

接下来说说第二个原则——痛苦原则。

这个就更直接了,是不是?如果你常常觉得心里特别难受,甚至有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或者整天觉得活得特别痛苦,那也许就要注意了。

心理学上讲,如果你的内心世界总是充满着焦虑、沮丧、无助,感觉整个人被压得喘不过气,甚至连早起的力气都没有,那很可能就是心理出了问题。

大家都知道,有时候生活不如意,可能一时心情不好,没关系,这属于正常的情绪波动;但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痛苦的状态,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甚至出现了自杀、暴力等极端行为,那这就不只是心情问题了,可能已经是心理障碍了。

举个例子吧,咱身边有些人老是抑郁,甚至懒得起床,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生活中的小事都能让他们焦虑,生活像是被一层沉重的云笼罩,这种痛苦状态显然不适应了,是时候找专业帮助了。

理论4-异常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考证复习资料★医学心理学专业期末复习资料

理论4-异常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考证复习资料★医学心理学专业期末复习资料

第四章异常心理学比较重要的章节,占80%左右。

案例题多出。

第一节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一.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1.正常心理的三大功能:1保障人顺利的适应环境,健康的生存发展。

2保障人正常的进行人接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的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社会功能)3保障人正常客观的反映世界的本质以及其规律性。

2.异常心理: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功能。

3.如何理解心理的正常和异常:1正常和异常表现在不同个体身上的,个体形成群体2心理活动的正常和异常时可以相互转化的。

3心理活动的正常和异常在人群中会永远并存(辩证统一的观点。

)二.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区分1.概念上的区分:(临床心理学领域)正常心理: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

(不包含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异常心理:有典型的精神障碍(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

异常: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异常------精神病临床医生负责不健康:是在正常范围内的不健康。

心理咨询师工作的范围:心理不健康的人群。

并不是心理异常人群。

2.标准化的区分(四类判别标准)-----记住四个标题三.心理学的区分原则1统一性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幻觉、妄想、自知力)2协调性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知情意的统一)3稳定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有无“自知力”是精神科在临床上作为判断精神障碍的指标。

第二节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第一单元认知障碍一.感知障碍1.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感觉阈值降低或强烈的情绪因素造成。

患者对于一般强度的刺激反应特别强烈,显得难以忍受。

-----神经症,感染后虚弱状态2感觉减退:对外界的刺激感受性减低。

如强烈的疼痛刺激仅引起轻微感觉甚至无感觉。

----癔症,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抑郁状态,木僵状态。

3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服或者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蚁爬感,游走感。

----神经症,躯体化障碍,抑郁状态,精神分裂症。

2.感觉障碍:(1)错觉: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相符的判断性的视觉差。

异常心理学-06自杀与自伤

异常心理学-06自杀与自伤

大学生自杀前的预兆
⒈把自己想死的念头对周围的人诉说或在日记、绘画中表现 出来; 2.情绪性格明显反常,焦虑不安,或无故哭泣; 3.抑郁状态,食欲不好,失眠;
4.回避与人接触,与集体不融洽或过分注意别人; 5.行为明显改变,对生活麻木且冷漠的人,自杀前像突然变 了一个人,敏感又热情; 6.无故送东西、送礼物给亲人或同学,无来由地向他人道谢 或致歉; 7.上课无故缺席,迟到早退,成绩骤降.
第一节
三、自杀的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概述
人的生存与死亡由相应的本能控制,两者相互作用, 死的本能占优势,便产生自杀。 认为自杀有三个基本原因:谋杀(恨)欲、被杀(内 疚)欲、宁死(无望无助)欲
感情交流理论
自杀是人类情感交流和沟通信息的一种方式。
第一节
自杀的过程
自杀动机或自杀意念形成阶段 矛盾冲突阶段 自杀行为选择阶段
离 婚 者
利己性自杀
狼 牙 山 五 壮 士
利他性自杀
茨 威 格 夫 妇
失范性自杀
自 焚 者
宿命性自杀
第一节
(四)按自杀的手段分类
主动自杀
概述
被动自杀
(五)根据自杀者的心理反应分类
情绪型自杀
理智型自杀
神经过敏型自杀
(六)特殊类型的自杀
集体自杀、殉情自杀、杀人自杀、扩大性自杀、模仿自杀
(三)遗传 疾病的遗传倾向对自杀的影响 家族成员相同的心理社会因素 (四)神经内分泌激素 女性体内的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 去甲肾上腺素对急性应激做出反应。 (五)血清胆固醇 胆固醇、攻击和5-HT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 目前仍无法确定自杀行为的特异性生物学标志。

心理学__考试题库

心理学__考试题库

第一章异常心理学第一节心理异常概述&心理健康及其判别标准1.如果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认为某人的行为异常,该人则可能是精神病患者。

(×) 精神病俗称精神分裂症,有其自身的诊断标准,并不是社会认为其行为异常,就可断定的2.父母有精神疾患,子女也同样会患精神疾病。

(×)遗传对于心理异常的作用通过“易患性”表现出来,而不是确定性。

3.一个人每天洗手的次数超过了我们一般人就可以认定为异常。

(×)4.凡是行为偏离社会常模,即行为违反社会习俗、社会准则的,都属于心理异常。

(×)5.心理异常的整体论模式是指:(A )A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B “生物—化学—物理”模式;C “物质—精神”模式整体论模式强调,在分析心理异常的病因时,要全面考虑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6.病理心理的发生原因(A B C)A 生物因素B心理因素 C 社会因素D气氛因素 E 信息因素7.心理障碍表现为(A C D E )多方面损害。

A人际关系困难B社会赞许程度 C 情绪困扰D 心理功能障碍E 职业工作麻烦社会赞许性是指要求得到他人或社会的赞许,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符合他人或社会的认的动机心理状态,因此该项不属于心理障碍的损害表现。

8.人正常心理的基本特征有( ABDE )A 有充分的适应能力B 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C 对个人的基本需要能充分满足D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E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9.临床上可把心理异常分成(ABC)等几类A心理问题B心理障碍 C 心理疾病边缘 D 心理疾病10.心理异常的基本特征是(ABC)A 心理活动或行为表现与客观环境失去同一性;B 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之间失去协调性;C 心理活动或行为表现失去了相对稳定性;D 心理活动或行为表现失去了绝对稳定性。

11.评价心理不健康的主要指标来自统计学方面。

(√)通常以心理健康水平在统计学意义上偏离了大部分人群的水平作为心理不健康的标准。

异常心理学教学大纲

异常心理学教学大纲

异常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异常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重要的一部分,主要研究人类心理健康问题和异常心理现象。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异常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熟悉异常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掌握常见心理障碍的症状、病因和治疗方法3. 培养学生的临床案例分析和诊断能力4. 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三、教学内容1. 异常心理学概述- 异常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异常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分支领域2. 心理障碍的分类和诊断-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心理障碍的症状和特点- 诊断心理障碍的标准和方法3. 心理障碍的病因和发展- 心理障碍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 心理障碍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4. 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康复的综合治疗模式- 不同心理障碍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老师讲解异常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成果2. 临床案例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和分析实际案例,提出诊断和治疗建议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心理医院或康复中心,深入了解心理障碍患者的实际情况4. 小组讨论:开展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的情况2. 作业完成:按时完成作业和小组任务的质量和量化评估3.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异常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4.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心理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撰写个本学期心理学的论文六、教材参考1. 《异常心理学导论》- 罗纳德·J. 康洛夫斯基2. 《临床异常心理学》- 大卫·H. 巴拉斯和拉拉·J. 萨尔茨曼3. 《现代心理疗法》- 阿莉森·比克尔斯等著七、教学安排每周两节课,每节2小时,总共16周八、备注本课程为选修课程,欢迎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报名。

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积极参与讨论,努力提高对异常心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异常心理学(知识点)讲述

异常心理学(知识点)讲述

异常心理学 知识点第一节 心理异常概述1、什么是心理异常?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在某个时段或长期没有能力按照社会认可的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心理状态。

2、心理异常有哪些特征?(1)心理反应失去合理性,即心理活动或行为表现与现实环境失去同一性和合理性。

(2)心理过程失去协调性,即心理过程及其相互之间或心理过程和行为之间失去协调一致性。

(3)个性特征失去稳定性,即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过程的独特个性特征失去相对稳定性。

3、心理异常可以分为哪些类型?(1)非病理性心理异常,包括一般心理问题 (2)病理性心理异常,包括心理障碍a、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指心理紊乱 b、精神病性心理障碍,指精神失常 c、介于两者之间的心理障碍,指边缘状态注释:4、心理异常的病理学模式有哪些?(1)生物学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各种精神症状都可以定位于大脑的某一特定部位。

(2)心理动力学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心理异常是欲望、本能在意识或现实社会中不能得到实现和满足的结果。

(3)行为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心理异常是“不良学习”的结果。

(4)社会学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心理异常是生活变动等社会因素影响的结果。

(5)整体论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分析心理异常的病因时,要全面考虑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

注释:5、哪些因素引起心理异常?(1)生物学因素a、遗传b、脑功能失调c、神经递质代谢异常(2)环境因素a、人际关系不良b、社会生活事件c、丧失(3)心理因素a、应激b、消极情绪c、挫折注释:第二节心理健康及其诊断标准6、简述心理健康运动的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5年二战结束。

此期间心理健康运动的内容从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到注意精神疾病的预防。

(2)二战结束到60年代末。

心理健康运动的内容从关心身心因素的制约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

(3)70年代初至今。

心理健康运动的内容从努力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到力图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

医学心理学11-异常心理与不良行为

医学心理学11-异常心理与不良行为
58


药物依赖
药物依赖亦称药物成瘾。世界卫生组 织 (1974) 将药物依赖定义为是一种强烈地 渴求并反复地应用药物,以获取快感或避 免不快感为特点的一种精神和躯体的病理 状态。 常见的药物依赖有:阿片类药物成瘾 、大麻依赖、可卡因类药依赖、苯丙胺类 药依赖、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依赖成瘾 、致幻剂成瘾、有机溶剂成瘾。
57

2.诊断 P265
3.治疗 通过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学习如何处理导致 过度上网的感觉;帮助他们控制欲望和安排时间。 对青少年学生首先明确学习是首要任务,然后在共 同讨论中理出四大危害:荒废学业、损害健康、浪 费金钱、疏远亲情及友情。再以反面典型教育并由 家长、教师配合。 系统脱敏,与家长、孩子共同协商,制订总体 计划目标。其他行为治疗如替代,自我惩罚等。 默想疗法,有助抑郁或强迫症患者稳定情绪, 控制冲动。
有异常心理的人应与罪犯相区别。
7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心理正常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 到处适用的绝对标准。 通常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判断:
8


1.以经验为标准、权威的标准
其一是指病人的主观体验。
在多数神经症患者中可用,但对缺乏自知 力的患者,无法采用这种标准。 其二是指观察者的观察。 主观性强,需要接受过专业教育以及通过 临床实践的经验积累。 对大多数心理变态仍可取得一致的看法, 但对少数病人则可能有分歧,甚至截然相反。
22
社会文化模型
定义 原因 治疗 目的 贡献 病人的表现和社会应激情况 社会变动和应激:贫变、歧视和失业 改善人们社会经济生活、社会精神卫生 造成一个健康公正的社会 了解社会应激、住院和社会价值的作用
23
行为模型
定义 诊断术语不重要,个人的适应和行 为表现作为人的健康与否的界限 原因 异常行为是学习获得的 治疗 行为治疗 目的 消除无用或异常的行为 贡献 了解行为如何学习获得,行为治疗

心理异常的心理学观点

心理异常的心理学观点

心理异常的心理学观点心理异常是指人的心理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异常或失调的状态。

在心理学中,关于心理异常的研究非常广泛,涉及诸多学派和理论。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阐述几种主要的心理学观点来解释心理异常的形成和发展。

一、精神动力学观点精神动力学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学学派,其观点认为心理异常是由于个体内部的冲突和压抑所导致的。

弗洛伊德提出的无意识和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动力学观点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心理异常源于个体无意识层面的冲突和积累,而心理防御机制则是个体为了维护心理稳定而采取的自卫措施。

例如,焦虑症和强迫症就可以解释为个体对无意识冲突的防御机制失效所引起的心理异常。

二、行为主义观点行为主义心理学将心理异常视为学习和环境因素的结果。

根据行为主义观点,心理异常是通过不适应性的学习或者受到不良环境刺激的影响而形成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行为的可观察性,认为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刺激和建立适应性的学习来解决心理异常问题。

例如,对于恐惧症的治疗,行为主义心理学通常采用系统脱敏和暴露疗法,通过逐渐暴露恐惧刺激来减轻恐惧症状。

三、认知观点认知心理学认为,心理异常是由于个体对信息的处理和解释出现了错误或有偏差的结果。

认知观点强调个体的思维和感知过程对心理异常的影响。

例如,焦虑症患者常常出现过度的担心和不合理的思维,他们对可能的危险情境做出了错误的评估,导致焦虑程度的增加。

因此,基于认知观点的治疗方法通常包括认知疗法和认知重构,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模式来缓解心理异常。

四、人本主义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异常是由于个体内心的发展和实现受阻所引起的。

人本主义观点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认为心理异常是个体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遭遇挫折和困惑的结果。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选择,倡导通过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来解决心理异常问题。

例如,在治疗中,人本主义心理学通常通过提供支持、倾听和尊重个体的需求,帮助患者重新建立自我价值和实现个体目标。

异常心理学

异常心理学

异常心理学概述异常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类内心的异常行为和思维模式。

与正常心理学相比,异常心理学更关注那些在行为、情感和思维方面存在异常的个体。

这些异常可能包括各种精神疾病、人格紊乱、心理障碍等。

了解异常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常见的精神疾病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表现为长期的低落情绪、失去兴趣和愉快感、睡眠问题等。

抑郁症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需要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和心理疗法。

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持续而不合理的担忧和恐惧的心理疾病。

焦虑症患者常常感到紧张、不安和恐惧,这些情绪严重干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双向情感障碍双向情感障碍(又称为躁郁症)是一种情绪波动性很大的精神疾病。

患者会交替出现躁狂和抑郁的症状。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会出现幻觉、妄想、语言和思维障碍等症状。

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心理治疗也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

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影响个体情绪和行为的常见心理障碍。

患者往往对人际关系产生困扰,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和自我认同问题等。

心理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异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异常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研究者可以通过控制变量来探索特定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实验研究可以提供更加客观和准确的数据,对异常心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观察研究观察研究是异常心理学中另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

研究者通过观察患者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问题。

观察研究可以提供更多的详细信息和现实情境,对于理解异常心理学有重要帮助。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异常心理学中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编制问卷来收集患者的意见、情感和行为数据。

问卷调查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和观点,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异常心理学知识点

异常心理学知识点

第五章创伤后应激障碍一、应激的概念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物性反应,如肌肉紧张度、血压、心率、呼吸以及腺体活动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加拿大学者汉斯•塞里把这种变化称为“适应性综合症”,并指出这种适应性综合症包括动员、抵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一)概述PTSD是指在遭遇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事件后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其临床表现以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持续的回避为主要特点。

一般在创伤事件之后数天到6个月内发病,也有些人可能延迟1月甚至数年后才出现症状,病程多持续1月以上,可以长达数月或数年。

引起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创伤事件:严重的自然灾害突发性威胁生存的事件人为创伤性事件意外事故(二)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临床表现:(1)闯入性创伤体验复现(2)回避与情感麻木(3)持续性的警觉增高创伤性应激障碍(PTSD)急性PTSD——症状的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小于3个月慢性PTSD——症状的持续时间大于3个月,甚至可持续终生延迟PTSD——症状开始于创伤性事件发生6个月或数年后根据CCMD-3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症状标准:(1)遭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或处境;(2)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病理性重现),并至少有下列一项:①不由自主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②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恶梦;③反复发生错觉、幻觉;④反复发生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如目睹死者遗物、旧地重游,或周年日等情况下会感到异常痛苦和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悸、出汗、面色苍白等。

(3)持续的警觉性增高,至少有下列一项:①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②易激惹;③集中注意困难;④过分地担惊受怕。

(3)对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情境的回避,至少有下列两项:①极力不想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人和事;②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避免到会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③不愿与人交往、对亲人变得冷淡;④兴趣爱好范围变窄,但对与创伤经历无关的某些活动仍有兴趣:⑤选择性遗忘;⑥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பைடு நூலகம்
• 精神病:(1)广义的,精神疾病;(2) 狭义的,重性精神病。 • 三个特点:1、现实检验能力严重受 损;2、社会功能严重受损;3、缺乏症 状自知力。 精神病分为功能性(精神分裂症、 偏执性或情感性精神病)和器质性(脑 器质性精神病、症状性精神病、中毒性 精神病等);神经症和人格障碍属于较 轻的功能性精神障碍。
五、心理异常的判别原则与标准 1、原则: • 心理与环境的统一 • 心理活动自身的完整性和协调性 • 个性特征是否相对稳定
2、标准: • 以经验为标准 • 以社会常模与社会适应性为标准 • 以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为标准 • 以心理测验与实验的结果为标准
第二节 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1、原始社会 2、古代中国和希腊 3、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 4、18—19世纪 5、变态心理学的奠基
• • • •
心理失调 心理异常 心理疾病 心理障碍(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 行为失常的统称。心理学角度。更多指 神经症或焦虑障碍。它们与精神病不同) • 心理问题
三、对心理异常的理解 • (1)偏离统计学上的常模 • (2)偏离某文化常模 • (3)有威胁的行为 • (4)古怪或无效的行为 • (5)个人主观的不适
F.A. Mesmer (1734~1815)
最早施行催眠疗法的是奥地 利医生麦斯麦。1775年他设计了 著名的磁气桶装置,向病人输送 磁气,达到治病的目的。
•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精神病学基 础、人格心理学等 • 使用教材: • 1、梁宝勇主编 《变态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2、钱铭怡 《变态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 • 参考书: 1、王登峰主编 《变态心理学》 时代出版社 1994年 2、王玲 主编 《变态心理学》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3年 3、王建平 《变态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4、吉峰主编 《变态心理学》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年 5、劳伦 阿罗伊等著,汤振宇等译 《变态心理学》第9版 上海社会 科学院出版社 2005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义精神病:亦称精神疾病、精神障碍。

是由不同病因作用于大脑,破坏了大脑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功能状态,导致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异常,异常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均超出了正常精神活动波动的范围,因而或多或少损害了患者的生物及社会功能的一组疾病。

包括重性精神病、神经症、精神发育迟滞和人格障碍等。

狭义精神病:是精神障碍的一种,仅指重性精神病,常具有以下一种或数种精神症状:幻觉、妄想、严重的抑郁或无任何原因的欢乐感、记忆损伤、交往不能以及一些错误的信念。

包括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情感性精神病等等。

不包括神经症和人格障碍之类的精神障碍。

(选择)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

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明显的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

1、阳性症状在急性阶段,精神功能的异常或亢进,包括幻觉、妄想及紊乱的言语和行为(瓦解症状)。

(1)感知觉障碍:最常见的是听幻觉(2)妄想:一般认为,在意识清晰的基础上出现的原发性妄想,常提示精神分裂症诊断(3)瓦解症状群:包括思维形式障碍怪异行为、紧张症行为和不适当的情感2、阴性症状群(1)意志减退: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孤僻、被动、退缩。

不主动与人来往,无故旷课或旷工等。

(2)快感缺乏(3)情感迟钝(4)社交退缩(5)言语贫乏(选择)临床分型:单纯型:情感淡漠、思维贫乏、意志行为减退。

青春型:思维内容离奇,喜怒无常。

紧张型:运动缓慢、少语少动。

偏执型:又称妄想型,最常见,妄想。

惊恐障碍(惊恐症):指反复的、有时为不可预料的焦虑或惊恐发作。

发作突如其来,让人极端痛苦,持续几分钟或更久一些。

惊恐障碍发作在任何情境中。

惊恐发作后会持续担心再次发作。

(1个月反复发作3次)惊恐障碍的诊断一、症状标准1)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境,以致发作不可预测;2)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明显症状;3)发作时表现强烈的恐怖、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并常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频死恐怖,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4)发作突然开始,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

二、严重标准: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三、病程标准:在1个月内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或在首次发作后继发害怕再发作的焦虑持续1个月;广泛性焦虑障碍(GAD,广泛性焦虑症):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

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诊断标准:一、症状标准:以持续的原发性焦虑症状为主,并符合下列2项1)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恐怖或提心吊胆;2)伴自主神经症状或运动性不安。

二、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三、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通常几周内持续焦虑状态,大部分持续6个月以上。

恐惧症:是一种以过分或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

分类:1)特定恐惧症:对一种事物或情境有持续的、不合理的害怕和回避。

2)场所恐怖症:在难以逃避的情境中出现焦虑,或害怕在这样的情境中很难得到帮助时会出现惊恐发作或惊恐样症状。

3)社交恐惧症(SAD):核心症状是显著而持续地害怕在公众面前可能出现羞辱和尴尬的社交行为,担心被别人嘲笑、负性评价自己,并在相应的社交场合持续紧张和恐惧,尽管患者意识到这种紧张和恐惧是不合理的,但仍然设法回避相关的社交场合。

社交恐惧症的鉴别诊断a.有“正常”的社交焦虑或回避的经历b.回避型人格障碍c.场所恐惧症可有对社交情境的回避,但这种回避常继发于害怕在公共场所出现惊恐发作。

d.特定的恐惧症指对特定刺激的害怕,然而这种刺激通常不是社交场合,而是昆虫或动物。

e.精神分裂症可有被他人注意或审视的妄想,然而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及精神检查可作出正确的诊断。

f.一些社交恐惧信念可能很坚定,如果存在这样的妄想(即不管相反和客观的事实,虚假的信念很坚定),那么可附加妄想性障碍的诊断。

社交恐惧症分型1)广泛性:害怕各种社交场合,起病早,害怕人际交往,独身,家族遗传倾向,与酒依赖和抑郁症的同病率高,受教育年少,就业成功率低。

2)非广泛性:只对2、3种社交场合害怕强迫症(OCD):患者表现为来源于自我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多数患者认为这种观念或行为是没有必要的或异常的,是违反自己意愿的,强迫和反强迫的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但无法摆脱,病程迁延患者可表现出仪式行为,此时焦虑和痛苦减轻,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症状(1)强迫性思维:通常为污染、伤害自己或他人、灾难、亵渎神灵、暴力、性或其他令人痛苦的话题。

(2)强迫观念攻击性强迫观念:害怕伤害自己,害怕伤害别人,暴力或恐怖的想象,害怕说出侮辱性语言,害怕做出令人尴尬的事情,害怕做出非意愿的冲动(如刺伤亲人、朋友),害怕不小心伤害别人。

污染性强迫观念:关注或厌恶身体的排泄物或分泌物(如大小便、唾液、鼻涕),怕脏物或细菌,过分关注环境中的污染物,家庭用品、动物或粘性东西,担心受到污染而患病,担心因传染污物而使别人患病。

性的强迫观念:被禁止的可能反常的性方面的思想,难以控制的性想象或性冲动,内容涉及同性恋或乱伦,指向他人的性行为冲动,其它强迫观念还包括害怕说出违反道德的话。

(3)强迫行为强迫性检查:表现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东西是否已放好,水电气开关是否已关好,自行车是否已锁好,每天可占用大量时间。

强迫性洗涤:反复洗手、洗衣服、洗澡。

强迫性计数:如见到电线杆、窗户反复计数。

强迫性仪式动作:总要做一定的动作,以此象征着吉凶祸福,如进门时先进两步,再退一步,表示他父亲的病就能逢凶化吉。

(重点)躯体形式障碍: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精神障碍。

临床特点1.症状复杂多样,未能找到明确的器质性依据:患者往往存在精神因素和情绪表达的躯体化特点,临床表现为症状复杂多样、反复出现,时常变化,未发现任何恰当的躯体疾病来解释其症状。

2.反复检查和治疗,疗效不好,影响医患关系:该病患者常具有潜在的精神因素和个性缺陷,时常拒绝探讨心理病因。

患者认为其疾病在本质上是躯体性的,要求进一步检查,常有一定程度的寻求注意的行为。

3.诊断名称含糊、多样临床表现1.胃肠道症状:打嗝、返酸、呕吐、恶心;腹痛、腹胀;嘴里无味或舌苔过厚;大便次数多、稀便,或水样便。

2.呼吸循环系统症状:气短;胸痛。

3.泌尿生殖系统症状:排尿困难或尿频;生殖器或周围不适感;异常或大量阴道分泌物;痛经或月经不规则;性冷淡、性快感缺乏、性交疼痛、阳痿等。

4.皮肤症状或疼痛症状:有瘙痒、烧灼、刺痛、麻木感;疤痕;肢体或关节疼痛感。

躯体形式障碍的分类(ICD-10):1.躯体化障碍;2.疑病障碍;3.躯体形式的自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4.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5.其他其他躯体形式障碍;6.未分化的躯体形式障碍躯体化障碍的特点:以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女性多见,症状可涉及身体任何系统或器官,最常见的是胃肠道不适、异常的皮肤感觉、皮肤斑点、性及月经方面的主诉也很常见,常存在明显的抑郁和焦虑。

♣描述症状时有夸大,缺乏特异的、实质性的内容。

♣常同时在几个医生那里就诊,因而同时接受几种治疗♣频繁使用药物造成药物滥用的危险。

♣常进行许多不必要的、甚至创伤性的检查和手术,有的反复住院。

♣常合并冲动或反社会行为、自杀企图、婚姻问题,在社会、人际及家庭行为方面长期存在严重障碍。

♣慢性波动性病程,很少完全缓解,多在成年早期起病疑病障碍的特征患者存在先占观念,坚持认为可能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进行性的躯体疾病,正常的感觉被患者视为异常,患者很苦恼,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一或两个器官或系统,患者对患病的坚信程度及对症状的侧重,在每次就诊时通常有所不同,常伴有明显的抑郁和焦虑,患者总是拒绝接受多位不同医生关于其症状并无躯体疾病的忠告和保证,并频繁更换医生寻求保证,害怕药物治疗。

躯体变形障碍也属于本症。

进食障碍:是一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及神经性呕吐。

不包括儿童期拒食、偏食,及异食症等。

(一)神经性厌食: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的进食行为异常,特征为故意限制饮食,使体重降至明显低于正常的标准,为此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以减轻体重。

临床诊断一、症状标准1.明显的体重减轻(比正常平均体重值减轻20%以上或体重指数小于17.5),或者在青春期前不能达到所期望的躯体增长标准,并有发育延迟或停止;2.自己故意造成体重减轻,至少有下列1项:①回避“导致发胖的食物”;②自我诱发呕吐;③自我引发排便;④过度运动;⑤服用厌食剂或利尿剂等。

3.常可有病理性怕胖:指一种持续存在的异乎寻常地害怕发胖的超价观念,并且病人给自己制订一个过低的体重界限,这个界值远远低于其病前医生认为是适度的或健康的体重。

4.常可有广泛内分泌紊乱:女性表现为闭经(停经至少已3个连续月经周期),男性表现为性兴趣丧失或性功能低下。

可有生长激素升高,皮质醇浓度上升,外周甲状腺素代谢异常,及胰岛素分泌异常。

二、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三、病程标准:症状至少已持续3个月。

四、排除标准:排除躯体疾病所致的体重减轻(如脑瘤、肠道疾病或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二)神经性呕吐:一组以自发或故意诱发反复呕吐为特征的精神障碍,呕吐物为刚吃进的食物。

不伴有其它的明显症状,呕吐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无器质性病变为基础,可有害怕发胖和减轻体重的想法,但体重无明显减轻。

临床表现1.自发的或故意诱发的反复发生于进食后的呕吐,呕吐物为刚吃进的食物;2.体重减轻不显著(体重保持在正常平均体重值的80%以上);3.可有害怕发胖或减轻体重的想法;4.这种呕吐几乎每天发生,并至少已持续1个月;5.排除躯体疾病导致的呕吐,以及癔症或神经症等。

(三)神经性贪食:特征为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暴食行为,病人有担心发胖的恐怖心理,可采取引吐、导泻、禁食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起发胖的极端措施。

临床诊断一、症状标准1.存在一种持续的难以控制的进食和渴求食物的优势观念,并且病人屈从于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食物的贪食发作。

2.至少用下列一种方法抵消食物的发胖作用:①自我诱发呕吐;②滥用泻药;③间歇禁食;④使用厌食剂、甲状腺素类制剂或利尿剂。

如果是糖尿病人,可能会放弃胰岛素治疗。

3.常有病理性怕胖。

4.常有神经性厌食既往史,二者间隔数月至数年不等。

二、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三、病程标准:发作性暴食至少每周2次,持续3个月。

神经衰弱:一种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以精神易兴奋却又易疲劳为特征,表现为紧张、烦恼、易激惹等情感症状,及肌肉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