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培养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一
、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包括文学类 、语言类两大课程群。为保证专业基础课 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本专业 的核心课程如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外国文学 、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文学理论 、写作在我院 继续开设。通过专业基础课 的学习,使学生把握汉语言文学专业 的基本知识结构 ,形成汉语言文学专业领 域分析 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 ,围绕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几项基本应用能力 的培养 ,设置 了相关课 程 ,形成课内教学指导与课外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的方式 。 写作能力 的培养主要定位于应用性文体的写作 。叶圣陶曾说 : “ 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 、诗歌 , 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 ,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 。为此 ,我们压缩了写作基础课 的学 时,增加 了应用写作 、新闻与采访写作、学术论文写作系列课程 ,引导学生进行不 同文体尤其是应用 性文体的写作训练。根据学生实际写作基础 ,对文章字数不作过多要求 。创建文学社 ,积极鼓励学生投稿。
生选 择 的 自由度 ,整体 课程 体 系突 出 “ 开放 式 ”和 “ 态型 ” 动 。开放 式 指课程 向就 业所 需课 程 辐射 ;动态 型 指 除决定 专业性 质 的专业核 心课程 系教 育部规 定 的公 共基 础课程 外 ,部分课程 根据 经济社 会发 展需 要 、配。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为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 了有力支撑。 二 、 以实践性 教 学环节 的加 强保 障专 业应 用能 力培 养
21 0 2年 4月
Ap .01 r 2 2
语文学科需要的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需要的核心素养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在语文学科教育中所要培养的学生的核心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文化素养四个方面。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必要条件,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下面我将从解析这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以及如何培养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这几个方面入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能够熟练运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功。
在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说读写是语言运用的四种基本技能,也是语文学科教育的核心内容。
在语文学科教育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能够流利地运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注重语言的规范性语言的规范性是指符合语法规则和语用规则的表达方式。
在语文学科教育中,需要注重语言的规范性,让学生能够运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强调语言的表现力语言的表现力是指语言所具有的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在语文学科教育中,需要注重语言的表现力,让学生能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二、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在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是思维能力的核心内容。
在语文学科教育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深入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学科教育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创造性的思考和表达,开阔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3、强调跨学科思维跨学科思维是指学生能够将语文学科所学的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目录1. 内容概要 (3)1.1 文档目的 (4)1.2 文档范围与适用对象 (4)2.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与定位 (5)2.1 专业背景 (6)2.2 专业特色 (7)2.3 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 (8)3. 培养目标 (9)3.1 知识能力结构 (10)3.1.1 专业知识掌握 (11)3.1.2 专业能力提升 (12)3.2 素质教育要求 (13)3.2.1 知识与思维能力 (14)3.2.2 实践与创新能力 (15)3.2.3 人文素养与道德责任感 (16)3.3 专业认证与评估 (17)4.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18)4.1 必修课程 (19)4.1.1 基础课程 (20)4.1.2 专业核心课程 (21)4.2 选修课程 (23)4.2.1 专业方向选修 (23)4.2.2 跨学科选修 (24)4.3 实践教学环节 (25)4.3.1 实验实训 (27)4.3.2 实习实训 (28)4.3.3 毕业设计 (29)4.4 教学手段与方法 (30)5.1 教学团队与师资力量 (32)5.2 教学资源配置 (33)5.3 教学过程管理 (34)5.3.1 课程安排 (35)5.3.2 课堂管理 (36)5.3.3 作业与考试 (37)5.4 质量监控与评估 (38)6. 学生学习指导 (39)6.1 学生自主学习 (40)6.2 学生活动 (41)6.3 学术竞赛 (42)6.4 学术交流 (43)6.5 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44)7. 培养方案的实施与调整 (46)7.2 动态调整机制 (48)7.3 专业发展与课程更新 (49)1. 内容概要本文档旨在明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实施方案,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还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学生将全面掌握汉语言文学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专业代码:050101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深厚的汉语言文学修养和实际运用能力,能够在初中等学校或相关教育部门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语文教学、科研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教师职业素质;初步具备从事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思想道德素质;2、具有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具备处理古今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解读和分析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设计实施语文教学的能力;3、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较强的写作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4、能阅读一般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5、熟悉教育法规,具有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和汉语言文学教学基本理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6、具有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
三、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美学、写作等。
四、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1、学制:标准学制为4年,可在3—6年中完成学业。
2、学位:符合许昌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五、毕业学分要求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174学分:其中通识类必修课应修满50学分,选修课应修满12学分;专业基础课应修满52学分;专业方向课程应修满30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应修满30学分。
六、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一)通识类课程(应修62学分,其中必修50学分,选修12学分。
)(二)专业基础课(应修52学分)(三)专业方向课(应修30学分,专业限选18分,专业任选最低12分。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职业发展与能力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职业发展与能力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可以选择从事以下职业方向:
1.文化传播行业:如编辑、记者、出版社编辑、新媒体编辑等岗位。
2.教育行业:如中小学语文教师、高等教育语文教师等岗位。
3.文化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机构的工作人员。
4.翻译行业:如笔译、口译等岗位。
在职业能力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需要具备以下能力:
1.文献查阅与理解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掌握文化和文学的基础
知识,能够进行文献查阅和理解。
2.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具备流利的汉语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独
立完成各种文献、调研报告和演讲等工作。
3.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能够面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沟通。
4.翻译能力:熟练掌握翻译技能和翻译软件,在双语之间实现准确的
口译和笔译。
5.编辑能力:熟悉主流出版流程和编辑流程,并能够迅速掌握新的编
辑工具和软件。
6.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快速适应不同角色的工作,并
能够在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学术价值。
7.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传统基础学习的基础上,需要积极学习和探索,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实现自我发展。
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培养方向和核心课程情况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背景1903年,京师大学堂开设文、法、经、农、工、商、医、格致等八科,“文”科内含中国语言文学。
1910年3月31日,京师大学堂成立“中国文学门”。
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设置文、理、法三科十四系,“文”科里包含了中国语言文学系,这可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开端。
20世纪2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院校均开设了“文”科或文学院,并设置了中国语言文学系,且有将其简称为“中文系”的说法。
新中国成立后,均统一称为“中文系”,此时为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蓬勃发展的时期。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大学相继停止招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也随之停止。
1973年,开始推行工农兵大学生制度,大学教育及其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才逐步恢复。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中国高等院校逐步进入发展的正常轨道,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步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1986年,在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及毕业生使用方向介绍》中,设置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属文史类专业。
1989年,在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编辑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与专业简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专业代码为社科0101,为社会科学本科专业。
1993年,教委高等教育司编写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代码变更为050101,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为文学门类专业。
汉语言文学师范核心素养
汉语言文学师范核心素养
首先是语言能力。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需要掌握准确的语音、语调、语法和词汇,能够用流利、优美的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我们还需要具备汉语口、笔头表达的能力,以
及多种表达方式的使用技巧,如比喻、象征、夸张等。
只有我们具备了基础的语言能力,
才能更好地教育、研究和创作。
其次是文学思维。
文学思维是指我们能从文学作品中深刻领会人生哲理、价值观等思想,发现文学作品的美、情感和内涵,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意识和审美情趣。
我们应
该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细致品味与批评眼光,能够分析、评价和欣赏不同类型、不同时期、
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
文学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我们的审美修养,还能提高我们的人文
素养和教育能力。
最后是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是我们成为“导师”的必要条件。
我们要拥有深厚的文学
理论素养,掌握现代文化理论、文化批评、细读经典等研究方法,了解文学史、文学批评
和汉语言文学最新进展。
通过阅读、发表论文等方式,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为推动文学
教育改革和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在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里,我们需要学习汉语言的基础知识,掌握文学思维,
培养教育应用能力和研究能力。
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和不断提高的过程,
只有我们不断努力,把握机会,才能成为优秀的汉语言文学师范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
发展做出贡献。
汉语言文学专业介绍及就业前景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介绍及就业前景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关于汉语语言和文学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文字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文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详细介绍,并分析其就业前景。
一、专业介绍1. 课程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通常包括语言学、文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汉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文化与传播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汉语语言和文学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相关理论。
2. 能力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主要有:熟练运用汉语进行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具备文献阅读和研究能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文化,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通过专业的培养,学生能够成为具备扎实汉语基本功和文学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二、就业前景分析1. 教育领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在教育领域有较广泛的就业机会。
他们可以从事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工作,或者选择在高等学府从事大学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
此外,还可以选择到国外的语言培训中心或留学机构执教。
2. 出版传媒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传媒机构从事相关工作,如编辑、记者、撰稿人等。
他们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和良好的写作能力,能够为报纸杂志撰写文学评论、报道活动等,也可以参与出版图书、文学作品的编辑工作。
3. 文化艺术管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选择从事文化艺术管理方面的工作,如博物馆、美术馆、文化中心等文化机构的策展、宣传工作,或者参与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策划工作。
他们具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学的深入了解,可以为相关机构开展文化交流与推广工作提供支持。
4. 翻译与口译由于汉语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选择从事翻译与口译工作。
他们能够胜任多种场合的口译工作,也能够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
在中国迎来了大量的外籍游客和外国留学生的背景下,翻译与口译领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5. 自主创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选择创业,开设语言培训机构、文学社群、文化传媒平台等。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及培养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那么,如何提升这些能力呢?一、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实践与理论并重。
学生可以参加各种文学、语言等实践活动,如“挑战杯”科技创业比赛、晚会策划及演出、课外小组讨论和文学创作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锻炼实际操作的能力。
二、开展团队合作在团队中学习可以教会学生非常重要的技能,例如沟通、协调、领导等。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可以参与公益活动、文学创作等,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并开展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一些文化活动和文化创作任务,并相互学习提高。
三、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的领域很广,要想将所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就需要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
学生可以同时学习编程能力、文化背景、建立合适的理论框架,更好地应用自己的学识于实践中。
四、积极参与学生留学项目学生可以参与各种学生留学项目,如交换学生项目、夏令营等。
这些项目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和文化背景,还能锻炼学生的户外生存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逆境处理能力。
五、推广文化交流活动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要的任务之一是传播中国文化并增进国际文化交流,学生可以积极参与推广文化交流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包括参加文化节日庆祝活动、组织中国语言教学等,以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了解。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培养需要注重实践活动、团队合作、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和参与留学项目和推广文化交流活动等方法。
这些丰富多彩的经验和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需的技能,并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做出杰出的贡献。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类人才培养方案
让知识带有温度。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类人才培养方案2022版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类)人才培养计划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质,认识中国语言文学的基础学问,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中文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语言文学讨论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在文化、教导、出版、传媒机构以及政府机关等企事业部门从事与汉语言文字运用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同学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学问,接受人文社会科学及相关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审美鉴赏、制造性思维、从事本学科领域科学讨论以及综合运用所学学问举行社会实践诸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学问和能力:1.把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学问;2.把握中国语言文学及相关文化现象的分析办法;3.具有语言文字表述,人文学问普及,运用专业学问在本事域发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4.认识国家在汉语言文字以及文学创作、传扬和讨论方面的政策和规矩;5.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前沿及进展动态,具有较宽广的文化视野和国际视野;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具有不断猎取新学问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科学讨论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批评性思维能力。
三、学制与毕业学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学分:155四、授予学位文学学士五、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支配(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类)教学活动时光支配表(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类)课程学分分布表(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类)课程方案表1.通识教导课程2.专业教导课程第2页/共3页让知识带有温度。
注:标星号者为自修课程,每修一门获1学分,须修满2学分。
3.实践环节六、有关说明1.专业提升课程分“学科基础”“语言讨论”“文学讨论”“文论文化讨论”“经典细读”“老师职业素质”6个模块,每生每个模块至少修读1门课/2学分。
2.学院系列讲座“学海导航”“名师导教”“作家面向面”“实务专家”4个序列,每听4场计0.5学分,每生在读期间须分离听满0.5学分,最高不超过2学分。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是非常重要的,让我来为你详细解释一下。
首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包括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2. 培养学生具备丰富的文学知识,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文学批评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3. 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写作能力,包括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学术论文等方面的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文学领域展现自己的才华。
4. 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翻译、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
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汉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2. 学生应该具备丰富的文学知识,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文学批评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3. 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写作能力,包括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学术论文等方面的写作能力,能够在文学领域展现自己的才华。
4. 学生应该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翻译、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
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丰富的文学知识、扎实的写作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毕业要求则是对学生在这些方面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
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培养方向和核心课程情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培养方向和核心课程情况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它涉及汉语的历史、结构、使用以及其与文学的关系。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把汉语的演变、结构、特点与文学、外语教学和社会现象等有机结合起来。
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专门从事汉语研究、培养和教学的一门学科。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方向有很多,包括汉语语言学、汉语方言学、汉语文学史、文学比较、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汉字文字、外语教学、汉语写作等。
这些培养方向体现出汉语言文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从而推动汉语的传播和发展。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汉语语言学、汉语文学史、汉语方言学、文学比较、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汉字文字、外语教学、口头表达课程和汉语写作课程。
这些核心课程都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汉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为学生未来在汉语言文学领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极具有全球化的特点,其培养目标也日益注重汉语的国际化教学。
除了传统的汉语语言和文学知识外,还充分考虑了汉语学习者们更需要关注的方面,如网络技术、汉语语种研究、汉语文化活动和文物保护等。
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语言、文学和文化传播都是一种有效的全球性交流手段,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应日益注重跨文化传播、多文化接触以及国际汉语教学的多元文化教学。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涉及汉语语言和文学的知识,同时还要求学生了解汉语的历史、特点和应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方向和核心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培养,让学生在汉语语言学、汉语方言学、汉语文学史、文学比较、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汉字文字等方面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也可从多元文化角度来深入探索汉语发展和应用。
同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也旨在让学生把汉语融入全球文化交流,加强汉语文化的影响力,为社会和文化协作做出贡献。
总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背景、培养方向和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汉语语言和文学的知识,为学生的全球文化交流能力和汉语文化的影响力提供坚实的基础。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探究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探究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学观念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而和其相配套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也面临新的要求、新的变革核心的挑战,当代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要求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素养即“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就必须与时俱进、契合时代。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学生“善读、能写、会教”作为新时代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目标,同时注重结合实践、温故知新,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核心能力引言: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从出生就开始接触汉语,可以说汉语能力的成长见证着我们人生的成长,但相对于汉语整体而言,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从小到成年,所接触的汉语知识也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如何与时俱进,培养出“善读、能写、会教”的合格教师,本文通过相应调整其课程设置与建设、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培养途径、专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结合实践,对汉语言文学核心内涵及其策略探讨一探讨。
一、什么是汉语言文学核心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辅助能力是根据其专业能力而划分地三个方面,基本能力一般指语言运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这也是教师完成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而辅助能力是指教师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能够帮助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能力,如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进行工作的能力,这两个能力并不是排他性能力,而核心的专业能力是具有排他性的能力,是和语文老师的工作内容和任务不可分割的,语文老师的核心专业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善读、能写、会教”,即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教学能力。
首先是“善读”,即阅读能力,精湛的阅读能力对语文老师来说至关重要,古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朗读和背诵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应该从“熟读”开始,慢慢培养汉语的语感。
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者来说,不重视阅读,就很难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赋予的思想感情,难以提炼出文章的重点和中心思想,导致阅读的效率低下,所以,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提高对阅读能力的重视。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101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熟悉汉语及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汉语言文学研究能力,能够在文化、教育、出版、传媒机构以及政府机关等企事业部门从事与汉语言文字运用相关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国语言、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教育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中文写作、文学鉴赏与批评、中学语文教育及教育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汉语言文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完善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创新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文学艺术、语言学、中国文化的基础知识,具备运用文史哲知识分析解决汉语言文学学科基本问题的能力;2.掌握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学的基础知识,具备运用汉语言知识处理古今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3.掌握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及文学批评的基础知识,具备解读和分析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4.掌握汉语言文学及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能够讲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使用规范的汉语言文字,具备在中等学校从事语文教学的能力;5.掌握文秘、新闻等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管理、新闻采编、广告策划的能力;6.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运用计算机知识获取信息的能力;7.掌握外国语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8.掌握体育运动常识,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
三、专业方向1、文秘方向:学习和掌握文秘事务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文秘写作和办公自动化操作能力,能胜任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的文秘写作、办公室管理和公关策划、设计、组织等实务管理工作。
2、新闻方向:学习和掌握我国有关语言、文学、新闻方面的方针政策,掌握传播学、新闻学、编辑学的基本理论,能够在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出版社等新闻出版单位从事新闻采编、编辑出版、宣传、广告策划及管理等工作。
浅谈就业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文科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王玥
浅谈就业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文科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王玥发布时间:2021-09-09T09:24:48.879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7期作者:王玥[导读] 在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大学文科生的写作能力成为众多用人单位关注的问题。
黑龙江东方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部黑龙江哈尔滨 150066摘要:在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大学文科生的写作能力成为众多用人单位关注的问题。
应用文写作能力成为当代文科专业大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之一,尤其是面对就业市场,应用性本科院校的文?科生更应该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文章强调提高文科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必要性,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现状,从而提出提升文科大学生应用文写作的对策。
为应用性本科院校的学生就业做准备。
关键词:就业;应用性;文科;应用文写作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一直是近些年来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方面,大学生说就业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说合适的毕业生太少。
由此可见,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根据调查显示,近些年来具备较强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成为了用人单位考核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如何提高文科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如何提升文科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摆在应用性本科院校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一、提高文科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必要性应用文写作是为解决人们实际工作、学习、生活中问题的一种写作形式,是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实用价值的一种信息载体,是工作中交流的重要的工具。
应用文写作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在就业压力的大背景下,对于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文科的大学生而言,掌握应用文写作,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是个人素养中必不可缺的一项。
首先,应用文写作可以培养大学生较早的树立社会的角色意识。
在应用文写作的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将自己假定为是某个工作单位的工作人员,才能设身处地写出符合实际的文章。
如写请示和批复,因为写作时写作者的身份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方式也可能不同。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重要学科。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本文将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培养。
一、实践能力的提升与培养实践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它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处理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
为了提升实践能力,学生应注重以下几点:1.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语言实践班、文学社团等活动,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处理能力。
可以参加一些文学创作比赛,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2.多读多思。
阅读是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应该多读一些文学名著、文化经典,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增强阅读理解能力。
3.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包括文字编辑、排版设计、文献检索等方面的技能。
以上几点是提升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1.勇于尝试。
学生应该勇于尝试各种文学创作形式,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不断挑战自己,锻炼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
2.注重文化创新。
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注重文化创新,不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表达形式,拓展文化传播的途径。
3.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培养创新思维,学生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多进行思维训练,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应该平衡培养这两种能力。
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学生应该注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知识的学习。
2.多参与实践活动。
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多参与实践活动,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实践的支撑,学生应该多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培养方向和核心课程情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培养方向和核心课程情况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培养方向和核心课程情况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丰富多彩、极富人文关怀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字及文学的深入理解,以及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研究能力。
本文将介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背景、培养方向以及相关的核心课程情况。
一、专业背景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充满历史文化积淀的学科,有着较为广泛的专业背景。
学生在修读汉语言文学专业前,通常要具备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对中国文学、文化的浓厚兴趣。
此外,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分析能力以及文学批评能力的培养也是该专业的重点。
二、培养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多个不同的培养方向,使得学生在专业发展中能够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适合的方向。
1. 文学批评与研究方向:该方向注重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研究与批评,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文学评论家和研究人员,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深层次意义。
2. 文化与传媒方向:该方向聚焦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交流和跨媒体传播的能力,适合从事文化传媒行业相关工作。
3. 教育与教学方向:该方向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中文教师,注重学生的教学能力培养以及对教育领域相关政策和理论的了解。
4. 编辑与出版方向:该方向关注学生对出版行业的了解与实践,培养学生成为出版社编辑、策划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三、核心课程情况1. 古代汉语:该课程通过系统地学习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古籍文献阅读技巧,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2. 现代汉语:该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现代汉语的规范用法和运用技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 文学史: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沿革演变,使学生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特点,领悟文学与社会发展的关联。
4. 文学理论与批评:该课程将介绍各种文学理论流派和批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5. 中国古代小说:学习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与经典,了解其创作背景、风格特点及文化内涵,培养学生从文本出发进行批评与阐释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培养一、文学类课程群教学改革与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提出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大环境相关。
上世纪90年代,应用型人才、应用型大学的概念开始出现在教育界。
199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颁布新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增加了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的应用型人才。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适应社会需求、动手能力强、基础宽的多面手”。
它包括如下涵义:“(1)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以基础为主;(2)在知识结构上要求面比较宽;(3)在综合素质上要求实践能力强;(4)在培养方向上以社会适应性为主要特征”。
应用型人才的概念与应用型本科大学概念密切关联。
1998年我国将高等教育大众化正式列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近期发展目标。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接近15%。
随后,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作了更为明确的表述: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从现在的9%提高到15%。
而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在长春召集了一批国内高等教育专家学者、大学校长专事研讨关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问题。
2013年11月21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东莞理工学院调研后,指出高校应当把“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理念转化为实践过程,办出自己的特色。
基于上述高校文学类课程群教学实际和国家教育大环境的转型,为促进本校中文专业建设,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学生文学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概念,所谓“学生文学专业应用核心能力”具体内涵为:学生通过四年的大学本科文学专业学习,能获得一定的文学经典阅读面,掌握基本的文学批评能力,能熟练运用中文进行常见文体的写作,同时还能进行一定水准的演讲、朗诵等。
目前传统中文专业学生综合文学素养日益下降,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即文学阅读能力、批评能力、写作能力、演讲能力存在很大的不足。
具体包括:或经典作品阅读太少,不喜欢阅读,不了解经典,文学审美体验钝化、审美想象能力不足;或常见文学文体如诗歌、散文以及应用文写作有困难;或毕业论文创新不足、质量堪忧等。
经过调研,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一是文学类课程教学方法陈旧,满堂灌式讲授教学为主,教学效果不佳;二是文学类课程评价体系科学性不足,各文学课程对学生文学专业核心能力缺乏针对性考核;三是学生受视觉文化影响太大,阅读视觉化倾向明显,喜欢电影电视、MTV,不喜欢经典读物;四是社会节奏加快,快餐文化盛行,学生很难静心阅读。
与此同时,国内高校对文学类课程群教改研究深度和力度还有待拓展,特别是结合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进行的综合性教改相对较少。
为此,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对文学类课程群教学改革与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在此过程中,采取了多种研究方法:如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查阅文献,对高校文学类课程群教学教改情况作分析,找出教改存在的不足;再如调查法,通过对文学专业学生文学素养进行调查,找出学生文学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再如讨论法,通过文学类课程群教师的广泛争鸣,探索培养学生文学核心能力的具体教改思路和策略等。
教改实施两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反思和总结文学类课程目标设置及实施存在的问题,提出并深入践行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实施策略。
通过课题建设,本专业在重庆高校中率先确立文学类课程教学“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理念,建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 读研写演”教学模式。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改建设过程中形成了特色:一是理念的创新,提出文学类课程教学“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实践性教学”等理念;二是实践的创新,以学生文学核心能力培养为宗旨和“实践性教学”的新理念重构文学类课程体系,提出并实施“读研写演”实践教学模式;三是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研究中,既注重各文学学科对具体学科教育规律(特殊性)的研究,又注重超越学科的整体性(一般规律) 的研究,从而加强各学科间的渗透、互补和融合。
二、“读研写演”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围绕文学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培养,精心打造“读研写演”四位一体课改培养模式,我们重点改造相关核心课程,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文学概论课程。
其核心专业能力是,具备一定的文学理论素养,具有一定的文学欣赏、文学批评能力。
在课程教学实施时,课前开列必读文论、美学书目,布置阅读任务,学生结合个人兴趣广泛阅读文学理论专著、文学作品,让学生研读寻找理论问题,分小组讨论,形成观点,再撰写研究报告,每堂课前进行10分钟的读书报告演讲,教师随堂点评其理论性问题以及演讲技巧问题。
古代汉语课程。
其核心专业能力是,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在阅读中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其次,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在任务中进行研究,在“研”中获取能力(非教师讲解后听懂的,而是自己研究后明白的)。
比如在学习词类的活用一节,教师并不以概念化的讲解告诉学生什么叫词类活用,而是出示几个词类活用的例句,让学生研究讨论句子中哪些词的词性非常态化,发生了什么变化,总结发生这种变化的条件是什么。
再次,写教案、写故事、写剧本、让学生当小老师等,锻炼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与此同时,争取机会带领学生到中小学课堂观摩优秀示范课;依托重庆市儒学研究会的网络平台和国学院平台,带领学生参与古代文化的交流、研究和推广。
基础写作课程。
其核心专业能力是,具备一定的写作素养,具有独立表达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实施时,注意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加强对文史哲多种知识的积累,强调课外阅读,要求学生收集写作资料,向名家名著学习写作方法,并写出高质量的读书笔记,先在小组交流,再在辅导课时推荐优秀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教学中特别针对应试弊端,强化写作理论知识学习,提出“用心写作,抒写个性”的写作宗旨,加强逻辑思辨能力训练,提高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升写作能力。
教学中还特别注意把写作与生活实际结合。
强调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积累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有经历才有觉悟,有觉悟才有思想。
鼓励学生积极创作,多途径发表自己的文章,把写作当成学习的必须。
现代汉语课程。
其核心专业能力是,系统掌握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的相关理论知识,形成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教研能力。
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向学生传授语言理论,更重视训练学生掌握语言规范,并在训练中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素质。
实际教学操作中,强化听、说、写、思的训练,理论联系实际,切实达到学生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内化融合。
教学中进行了分组学习。
小组长成为老师的助教,利用辅导课组织各组同学复习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各小组每学期有一次教师指导下的语言现象分析汇报,学以致用,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更提高了他们的语言分析、表达能力。
在内容的选择上,现代汉语课程和相关课程相互照应,相辅相成,努力把各门课所教授的知识和能力融成一个整体,提倡交叉,防止重复,从而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如“语音”部分的教学与普通话、教师口语、口才训练、语言学概论等课程相关知识点整合;语音训练与现当代文学、大学语文等文学类课程的精选篇目相结合;“文字”部分的教学与书法课程相关内容相衔接;“词汇”、“语法”部分的教学与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写作课程内容衔接;“修辞”部分与写作课相衔接等。
通过现代汉语课程内容改革和大量的语言实训,切实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将来从事语言文字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三、教研结合互动模式的形成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核心能力,我们实行教学、科研双向互动模式,提倡课程教学与科研的有机链接。
如文学概论课程,推荐学生阅读《白夜行》《朗读者》等经典书目,让学生阅读、思考、写作读书报告,课堂前即兴演讲,老师最后点评。
老师将点评及思考整理延伸,系统梳理形成论文,发表论文《白夜行中雪穗形象的精神分析》,再反馈课堂展示给学生,促进学生文学批评能力的提升,形成良好的教研互动。
如古代文学教学中以《红楼梦》作为经典作品,教学时引入教师红学科研成果《论〈红楼梦〉中的戏曲及曹雪芹的文学观念和悲剧精神》,对教学大有裨益。
再如:将唐宋文学教学与唐诗研究结合,将论文《唐代“诗史”思想探微》对唐代的“诗史”思想的研讨融入等等,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
四、以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的教改项目的实施“文学类课程群与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与研究”教改项目提出“读研写演”四位一体实践培养模式,形成专业教师教学共识;精心打造文学概论这一课程作为核心示范课程,实行“读研写演”四位一体实践培养模式,辐射整个文学类课程群。
“古代汉语课程建设与中小学语文教育接轨的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作为经典学科课程群教改实施的典范,实行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以及现代汉语课程群改革,打破课程间藩篱,实现学科有效沟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
古代汉语课程教改实施过程中,明确了三个关键点。
其一,学生今日之“学”和明日之“工”结合的思考;其二,关于跨学科结合的思考;其三,借助行业协会等平台,发挥传统文化积极因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新时代条件下,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研究古代汉语应注重如何将其积极因素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
通过行业协会大力开展社会实践、宣传工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建设服务。
“机测背景下师范生普通话分层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普通话课程分层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深入探索分层合作的实训内容、实训平台等,强调学生合作学习,使学习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调动学生积极性,以期根本上解决普通话学习氛围不佳、教学针对性不强、学习课堂内外脱节、教学效果不佳以及学生普通话过级难、计算机智能测试后学生普通话过级更难的问题。
教改过程中体现了三大特色:1.教学内容更新;2.师生主体地位变化;3.学习空间、时间被拓展。
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分层合作完成任务,任务形式开放化、时间开放化、地点开放化,任务贯穿在学习整个过程中,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的同时,学习时间空间均被拓展,不局限于教室、课内。
这一教改项目在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中重点解决演的问题,学生在其他文学学科读研写的文学积淀基础上,运用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及合理的演说技巧,予以展示。
总之,在这些教改项目的推进实施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核心能力理念日益清晰,“读研写演”的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
五、学生文学核心能力有效提升为了提升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我们精心打造文学核心能力第二课堂:依托团组织、依托学生社团,通过学生文学语言类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建构第二课堂,进一步实现文学应用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