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浙人对江南方言(吴语)认识的十大误区
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江山话第一,老铁没毛病!
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江山话第一,老铁没毛病!关于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的争论从好几年前就开始了,万千网友经过无数论战,得出了江山话、双峰话、运城话、高淳话、温州话,共同排名第一的无奈结果。
直到度娘收录“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词条,确定了江山话和温州话并列第一。
当然,争论从未停止过。
排名第一:江山话难懂指数:10 颗星江山话是指浙江省衢州江山市的方言,此外福建省浦城县部分人使用,是吴语的一种,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语言。
与普通话不能进行直接交流。
江山话词汇丰富,表现力极强,能表达许多普通话难以表达的意思,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与普通话、与其他方言不同的语音体系,这套语音体系基本接近中古汉语的语音体系,它的声母可以说与中古汉语基本相同,韵母相同的也很多,声调完全一样,所保留的入声字也基本相同。
同时由于长期以来江山属于吴地,受吴语的影响分大,其中夹杂了许多吴音。
还有,江山的人口主要迁移于北方,因此在语音上还受到不同时期汉语共同语的影响。
首江山话唱的歌~~体会下江山话的博大精深。
排并列第一:温州话难懂指数:10 颗星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鬼话。
这里所说的鬼话并不是侮辱温州人的意思,据说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部队相互之间联系由于保密需要,都是派两个温州人,进行电话或者步话机联系,而日本鬼子的情报部门,总是也翻译不出这发音极其复杂的温州话,可以说当时的温州人就像美国大片中的风语者样,为抗战胜利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所以说鬼话并不是说温州人说的话是鬼话,而是日本鬼子听不懂的话。
通过这个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温州话有多么难懂。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福建,广东海陆丰地区、潮汕地区,台湾等,潮州话跟温州话是公认最难听懂的方言,估计没有语言天赋的人,就是在这些地区待上一辈子都可能都听不懂闽南话,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么来的,闽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
浅谈吴方言特点及成因
浅谈吴方言特点及成因作者:杨炎锴来源:《神州·下旬刊》2019年第02期摘要:吴方言即“吴侬软语”,是我国第二大汉语方言。
历史上北方汉语冲击南方吴语主要有三次大浪潮:第一次是两汉及三国时代,北方民族对江南的开发和经营吸引了大批北方移民;第二次是东晋及南北朝时代,北方人因战乱逃难,大量移入苏南和浙北、浙东;第三次是南宋迁都临安,开创繁华盛世长达一百余年。
其间北方移民大批南下,南北文化大融合,南北语言大渗透,逐渐形成现代吴语。
关键词:吴语;吴侬软语;吴方言;形成吴方言的特点吴语之处,诗画江南,辛弃疾云“醉里吴音相媚好”。
吴语即吴方言、“吴侬软语”,完整保留了中国古汉语全浊音,语言特性比较接近上古雅音。
吴方言好听难学,其主要特点有:①少翘舌音而多单元音。
发音部位靠前,嘴型变动较小,听起来特别轻柔、绵软;②语调平和,语速适中,不“硬”不“侉”;③善用前后缀和叠字,如“阿囡”、“佬小”、“纸头”、“我俚”、“热拉拉”、“笃笃定定”……最让我惊艳的是吴语词汇中竟然保留了很多的古汉语元素,极具文言特色,这是不同于国内其它地区方言的一大亮点。
以无锡方言为例:“一日”(一天),“明朝”(明天),“辰光”(时间),“弗及”(不如),“弗碍”(不要紧),“面孔”(脸),“揩面”(洗脸),“里厢”(里边),“学堂”(学校),“物什”(东西),“铜钿”(钱),“几乎”(多少),“适意”(称心)……“文言痕迹”隐约可见,透出丝丝斯文之气。
吴方言如此独具特色,那它究竟是如何形成、发展起来的呢?吴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一、“上古吴语”的形成相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各地方言达数十种之多。
上古时期的江南地区属于“百越”之“扬越”,当地居民使用的语言应为原始“土著”语言。
真正意义上的“吴语”诞生,很大程度上与泰伯奔吴相关。
三千年前,泰伯让贤南奔至无锡梅村,这是见于史籍的第一批移民吴地的北方汉人。
他们带来了先进的中原国家模式、农耕文化、房屋建筑、礼乐制度等,也带来了渭水流域的上古华夏语,并逐步植入当地的“土著”语言,于是“上古吴语”初步形成。
浅谈吴语研究及使用
l 引言
文章 编 号 :1 6 7 1 — 1 6 0 2( 2 0 1 7 )0 2~ 0 2 5 5— 0 1
吴语 是 以上海 话为 共通语 、以苏 州音 为 标 准音 、以吴 语 区江 南 群城 方 言为基 础方 言 、以 四声 八调 清 浊对 立 等正 统 存古 的 自然语 言 为古 典语 音规 范 、以江 浙民 系人所 作 白话 文 为现 代 语法 规 范 的江 东 江南 吴越 人共 同 语 。通 行 于吴 越 江 南 ,为 吴 语 区文 化 情 感 之 认 同 , 为吴 越 文化之 根基 。
括吴 语 的共 同特征 ,指 出 “ 吴 语 为江 浙 当 中 ‘ 监定 群 ’等 母 带 音 ,
言 ,因为它 不仅 仅是 交流 工具 ,更是 一 种 文化 ,为 研 究 中 国地域 文 化提 供 了十分好 的素材 。 4 吴语 词 汇使 用 ( 以嘉善 方言 为例 )
为了进 一步 展 现吴语 的独 特魅 力 和使 用 的现 状 ,笔者 将 选取 几 个较 为典 型的动 词 ,然后 通过 查 阅各种 资 料 ,并 联 系 自己的 日常 生 活用语 ( 主要 结 合嘉 善话 和 比较 熟悉 的上 海话 )来 进行 说明 。 例 I 斩
利于 不同地 区群 众 之间 的相互 交 流 ,也 使外 国人进 入 中 国学 习 交流 提供 了便 利 ,但 是笔 者还 是 觉 得 每 个 地 方 都 应 该保 护 好 自己 的方
研究 的是 被誉 为 “ 中国现 代语 言学 之 父 ,中 国现代 语 言 学先 驱— — 赵元 任 。赵元 任先 生通 过大量 的语 言 田野调 查 后 ,出版 了著 作— —
吴方言亟需保护
吴方言亟需保护作者:沈艳伟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4年第01期【摘要】自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以来,普通话作为国语在全国范围不断普及。
语言的统一促进了民族与区域间的交流,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之而来的是方言在地方的影响不断减弱。
分布在江浙沪地区的吴方言作为全国第二大语言却面临可能最早消失的尴尬处境。
2011年浙江省承诺将用三年时间来建立方言语音档案,记录这种古老的语言,但保护和传承吴方言,这还远远不够,需要政府和民间群众共同努力。
【关键词】吴方言江浙沪消逝保护【中图分类号】H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17-01吴方言,又叫作吴语、江南话、江浙话,主要分布于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的大部分地区,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的语言之一,使用人口约有8000万,为中国第二及全球第十大语言。
几十年来,随着普通话的不断普及,吴方言越来越不受重视,有专家预测,这种庞大的语言将可能是中国最早消失的语言。
早在2011年11月4日,浙江省档案局就发布了《关于开展浙江方言语音档案资料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浙江方言语音建档为省档案局重点项目,并承诺将用三年时间来建立语音档案。
三年期限将至,浙江的大部分县市也已完成语音建档工作,成为保护吴方言的良好开端。
随着普通话的不断普及,年轻一代常会发现自己已不能使用完整的方言进行交流。
交流过程中,常出现方言夹杂普通话,“懒音”现象等。
更有甚者由于缺乏母语教育,已完全不会使用方言。
导致这些状况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外在原因。
我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继《宪法》之后,《教育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都对推广普通话做出相应的规定。
我国语言种类繁多,普通话的推广对统一语言文字,推动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育和传媒领域率先开始规范语言文字,普通话不断普及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吴语口语自动识别技术研究
吴语口语自动识别技术研究作为中国的一个方言,吴语是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的共同语言。
在这样一个拥有众多方言口音的大国家中,语言自动识别技术变得尤为重要。
吴语口语自动识别技术研究也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一、吴语方言的特点和难点吴语是一门难学的方言,因为它在发音上有很多不同于普通话的特点。
比如发“sh”音时,普通话是在前面加一个“i”音,而吴语则是在前面加一个“r”音。
吴语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发音区别,对于不熟悉吴语的人来说,听起来非常困难。
此外,吴语还有很多和普通话不同的词汇和语法。
在吴语中,有很多汉字的读音和普通话不同,甚至完全不同。
同时,吴语中也有很多和普通话不同的词语和语法,这对于计算机自动识别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二、吴语语音自动识别技术的现状目前,吴语语音自动识别技术落后于普通话技术。
由于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人们更加熟悉和使用普通话,这一点导致吴语语音自动识别技术的研究比较滞后。
虽然已经有一些机构和个人在开展吴语语音自动识别技术方面的研究,但是总体来说进展还比较缓慢。
三、吴语口语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前景尽管吴语口语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还比较慢,但是它在未来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首先,吴语口语自动识别技术在吴侬软件、地方广播、本地移动和亲情通话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在吴侬软件的应用方面,吴语语音输入、语音翻译等功能可以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便利。
在地方广播领域,吴语口语自动识别技术可以为传统媒体提供更加智能化、互动化的服务。
在本地移动和亲情通话领域,吴语口语自动识别技术也可以使得用户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高效。
其次,吴语口语自动识别技术甚至有机会进入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高科技领域。
如果吴语口语自动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控制智能家居产品,家庭的日常生活将更加智能化。
在智慧城市领域,吴语口语自动识别技术也可以为城市管理提供更加智能化和便捷的服务。
总之,吴语口语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前景广泛,只要技术研究越来越深入,对于推动吴语语音技术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吴语
5.保留鼻音、边音声母有紧喉和带浊流的区别。紧喉音譬如:我/鹅/饿/牙/碍/安等
6.保留丰富的元音辅音。如ae。有韵尾如合hep。有zh/ch/sh,如真zhen/城chin/身shin,非卷舌音。
7.无轻声。无多音。无er化。(1)无轻声,字字着音,如葡萄的萄不会轻声,而发声明显。(2)无多音字。一字一音,是汉语的基本准则。如:“血”音xue无xie;“落”音luo无lao;“剥”音bo无bao;“辟”音pih无bi;“长”音zhang无chang;“重”音zhong无chong等。单字音调之变无所谓。(3)无任何儿化音。
7.量词直替:我支笔。
8.人称代词集锦:我[我ngou]、你[乃ne/尔ng/你/侬(上海宁波等)]、他[他/渠gi/伊/他li]、我们[我家/我俚/伲/ha伲/吾等/阿拉(上海宁波等)]、你们[乃na/唔笃/你家/你俚/乃笃/尔等]、他们[伊拉/佗家/佗俚/渠等/渠笃/俚笃]
9.特色口语词汇:明朝、晚夜、落雨、媪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记认、闲话、颈项、弄堂、家什、结棍、写意、适意、时巧、日朝、清爽、欢喜、来势、笔立直、墨漆黑、物事、事体、搞七捻三等
现代吴语的研究主要内容
现代吴语的研究主要内容
现代吴语的研究涉及了吴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多个方面。
吴语是中国的一种方言,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近年来,人们对现代吴语的研究逐渐增多,旨在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一方言。
在现代吴语的研究中,语音方面是重要的一个部分。
研究人员通过采集大量的语音材料,分析吴语的发音特点,包括元音、辅音的发音规律等。
通过系统地研究吴语的语音系统,可以揭示吴语与普通话等其他语言的差异和联系。
此外,现代吴语的研究还涉及吴语的词汇。
吴语有着丰富的词汇资源,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和整理吴语方言区各地的方言词汇,对吴语的词汇系统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人员还通过比较吴语与其他方言的词汇异同,进一步探索吴语的内部结构和历史演变。
此外,研究人员还对现代吴语的语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吴语的语法体系与普通话等汉语方言存在一些差异,例如词序、句法结构等方面。
了解吴语的语法规律对于研究吴语方言的特点和历史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现代吴语的研究主要涉及吴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吴语的特点、保护吴语文化遗产,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使用和传承这一方言。
浙江中部吴语比较研究
浙江中部吴语比较研究吴语是汉语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等省份。
吴语因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重点探讨浙江中部地区的吴语方言差异以及与其他吴语方言的比较研究。
浙江中部地区包括杭州、宁波、绍兴等城市,这些地方的吴语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有着一定的差异。
首先,从语音上看,浙江中部地区的吴语方言有较为明显的声调差异。
例如,杭州的吴语方言以平声为主,而宁波的吴语方言则有较多的上声。
其次,从词汇上看,浙江中部吴语方言有一些独特的词汇,这些词汇在其他吴语方言中并不常见。
例如,杭州的吴语方言中有“翘”(意为高兴),而其他吴语方言中常用的是“乐”。
最后,从语法上看,浙江中部吴语方言与其他吴语方言在一些语法结构上有所不同。
例如,杭州的吴语方言中,表示将要做某事时可以使用“要”或“会”,而其他吴语方言中则常用“会”。
除了浙江中部吴语方言的内部差异外,吴语方言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和差异。
一方面,吴语方言之间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如声母的变化、字音的变化等。
这些共性使得吴语方言在整个吴语区域内有着一定的共通性。
另一方面,吴语方言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例如,上海的吴语方言与杭州的吴语方言在声调上有明显的不同,上海的吴语方言以平声为主,而杭州的吴语方言则有更多的上声。
综上所述,浙江中部地区的吴语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有一定的差异,同时也与其他吴语方言存在一些共性和差异。
对浙江中部吴语方言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吴语的特点和变异规律,为吴语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吴语方言的差异和共性,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吴语文化,促进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发展。
杭州话 吴语文读
杭州话吴语文读语言是人类交流的最主要方式,而方言作为语言的重要一部分,代表着地区特有的文化。
我国各地有不少的方言,像北方官话、粤语、吴语、闽语、赣语、湘语、客家语等。
现在我们就走进杭州文化,了解吴语的典型例子——杭州话!吴语是以上海话为共通语、以苏州音为标准音、以吴语区江南群城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四声八调清浊对立等正统存古的自然语言为古典语音规范、以江浙一代的民系人所作白话文为现代语法规范的江左江南汉民族共同语。
通行于吴越江南,为吴语区文化情感之认同,为吴越文化之根基。
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
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底蕴深厚。
在中国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北一角,使用人口约一亿。
吴语是中国七大方言之一,有国际语言代码。
从历史、文风、语言特性分析,吴语极近中古雅言,继承中古汉语的整齐八声调和三十六字母框架体系。
现代吴语比官话具有更多古音因素,字音及语言要素与《切韵》、《广韵》等古代韵书高度吻合。
吴语保留全部浊音,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部分地区保留尖团音分化,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文化价值高。
吴语语法结构和普通话差别大,有数千个特有词汇,是江南人思维方式与文化涵养的集中体现。
吴语有广式连续变调系统。
吴语与吴越文化血脉相连,“醉里吴音相媚好”。
杭州话是吴语的一种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杭州小片,具有吴语的一般特征,完整地保留中古全浊声母和入声,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
杭州话原则上指吴语杭州小片方言,分布在杭州市区和杭州近郊,不包括杭州远郊以及新近并入的萧山、余杭、滨江三区。
中国以杭州话为母语的人口在120万——150万之间。
杭州地区的吴语——临绍小片方言人口近400万,分布于主城区以外的各乡以及杭州下辖各市县。
杭州话因地理位置关系以苕溪小片方言为基础,中古时期受宋代官话影响,近现代则因大量移民受到了临绍小片的冲击。
因此杭州话表现在声调接近苕溪小片——余杭话,用词相对于其他吴语更偏向官话,并保留了大量曾在唐宋时期极为发达,却在元代以后没落的儿缀词缀,而白读音词汇则多半来自临绍小片的萧山话和绍兴话。
吴方言
有一趟,北风跟太阳辣勒海争啥人格本 事大,争法争法,来了一个过道人,身上穿 仔一件厚袍子,伊拉两个人就王东道讲好, 啥人能够先叫艾个过道人拿伊格袍子脱下来 ,就算啥人格本事大,北风拼足仔劲,穷吹 八吹,不过,吹得越结棍,艾个人就拿袍子 裹得越紧,后叟来,北风没劲了,只好就算 了,过一歇,太阳出来一晒,艾个过道人, 马上就拿袍子脱脱,所以北风勿得勿承认还 是太阳比伊格本事大。
太湖片67县市,人口4730万人
苏沪嘉小片30县市,人口2330万。 [江苏] 南通县(东南部通海区9个乡及东北部三余区7 个乡)、如东(东南角)、沙洲(中心河以东、沙槽河以北) 、*启东(除北部吕四、三甲等7个乡)、*海门(南部)、常 熟市、无锡县、苏州市、吴中区、吴江、昆山、太仓 。 [上海市] 上海市区、上海县、嘉定、宝山、川沙、 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祟明(U85万人)。 [浙江] 嘉兴、嘉善、桐乡、平湖、海盐、海宁。
为什么需要保存吴语?
国家推广普通话,是为了全国人民可以 顺利的交流,而在普通话已经大大普及的今 天,这一目的可以讲已经基本实现了(至少 在教育比较发达的吴语地区已经基本实现 了)。而方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社会生 活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多彩的方言反 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而方言的变迁又折射 出社会的变迁,这是十分值得研究的。
吴方言是全部一样的吗?
作为一种7500万人使用的语言,和世界 上多数语言一样,吴语内部也存在着分歧, 一般将吴语分成六个片(次方言):太湖片、 宣州片、台州片、婺州片、处衢片和瓯江片。 太湖片使用人数最多、分布地区最广。不过, 各地吴语基本特点仍然接近,比如基本保持 了浊音和清音声母的分别。
吴语分布在那些地方?
吴方言分布情况:
根据语言特点及通话情况,可将吴语分 为三区六片:北区太湖片,南区台州片、东 瓯片、婺州片、处衢片,西区宣州片。太湖 片最大,可再分为毗陵、苏沪嘉、苕溪、杭 州、临绍、甬江等六小片。处衢片也较大, 可分为处州、龙衢两个小片。宣州片较散, 可分为铜泾、太高、石陵三个小片。
苏州话
苏州话苏州话,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
长期以来一直是吴语的主要代表方言之一(上海话也是吴语的代表方言,但实际上苏州话和上海话差别很小,苏州话比上海郊区一些吴语方言更容易被上海市区人理解)。
苏州话以软糯著称,所谓吴侬软语(侬作你解)就是由此而来。
昆曲中的一部分和评弹都使用苏州话,并流行于整个吴语太湖片。
现代新派苏州话有28个声母,43个韵母,7个声调,这个声韵调系统也是吴语的一般情况。
而老派的苏州话则具有27个声母,49个韵母,7调。
苏州郊区很多都保留了翘舌音声母,故部分地区具有33个声母。
历史价值--士大夫的通行方言苏州话是吴语的代表,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近代中国有四大白话:京白、韵白、苏白和粤白。
而苏白无疑是江南地区最流行的语言。
由于江南地区的发达,较多苏州人能够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行业。
其中读书是苏州人从事较多的行业。
从唐代到清代,苏州地区的状元占有所有状元的很大的比例,明清一度达到五分之一。
上层社会的精英中较多的也是苏州籍。
苏白在明代从江南的流行语言成为士大夫的流行语言。
越剧、昆曲、评弹都以苏白为标准音,甚至一开始的京剧都曾使用过苏白。
古人云:“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之。
”上层社会,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上层人物大多以苏州话为荣。
甚至不同地区的人交流也有使用苏州话的。
和官方“普通话”京白相对而言,苏州话在当时社会的地位相当于民间的“普通话”。
姑苏城被大明士绅名流列为游学天下必得一游的五大都会之一,上至后妃宫眷、官宦妻女,下至民间匹妇乃至江湖艺女,更以穿着苏式服装,学说苏白,操唱吴歌,引为骄傲。
尤其对各式妓女来说,衣必吴妆,话必苏白,擅长吴歌,成为必备之技能,非如此不足以自抬身价。
《海上花列传》是最著名的吴语小说,作者江苏松江府人韩邦庆。
全书由文言和苏白写成,对话皆用苏州方言是该书的鲜明特点,使用苏白也是19世纪兴起的吴语小说的共同特点。
中国十大最难懂的方言 第一被戏称为“恶魔之语”
中国十大最难懂的方言第一被戏称为“恶魔之语”本文导读:该问题复杂,而且备受争论。
先确定是在讨论“汉语”,排除壮语、维吾尔语、蒙古语等少数民族语言。
首先,我们先把闽语、客家话、湘乡语、吴语、徽语、赣语、晋语和官话都设定为同一种语言底下的不同方言变体(先忽略语言片不同造成的理解困难);其次,以各“方言”为母语的人数是多少,人数少就说明理解该“方言”的人群少,人数多就说明理解人群多(比如理解“徽语”的人比理解“吴语”的人少);第二,这些“方言”和共同语“普通话”的差异多大,差异大说明潜在理解人群少,差异小说明潜在理解人群多(比如东北话对会普通话的人来说理解基本没太大问题);第三,这个问题的参照物不完整,上面涉及的基本上对外交流较多,或者说外来人口较多的地区,而实际上,难懂的方言应该产生于对外交流需求较少的偏僻地区,由于外来人口少,很少有外人需要和当地人交流所以没有难懂的感觉。
最后,某一特定“方言”的传媒会影响到它在国内的受理解度(如粤语的传播媒体就比“客家语”发达的多,因此“粤语”的受了理解度一般认为比“客家语”高)。
结论:该帖不全面。
一、要是把闽语、客家话、湘语、吴语、徽语、赣语和晋语定义为和汉语官话同个层次,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的话,就应该把所有官话的不同方言去除掉,如东北话、天津话、山东话和四川话,因为这几种官话虽和普通话有或大或小的差别,但对大部分会普通话的人来说理解起来都不太困难;二、要是把闽语、客家话、湘语、吴语、徽语、赣语和晋语定义为是不同于汉语官话的语言的话,就应该把所有非官话的语言以及下属方言变体全部移除,即除东北话、天津话、山东话和四川话外全部去除。
在这份“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中,闽南语列居第二,随后苏州话,入选理由是“闽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
估计没有语言天赋的人,就是在福建待上一辈子可能都听不懂闽南话”。
对这几句点评,不少在闽南待过的外地网友都深有感触。
吴语的名词解释
吴语的名词解释关于吴语的名词解释导语:吴语,又称江南话,是中国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南部等地。
吴语作为中国太湖流域的地方方言,拥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就吴语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吴语。
一、吴语吴语,指的是江苏、上海、浙江等地使用的语言。
在吴语地区,吴语是人们生活和交流的主要语言,也是吴作文化的代表之一。
吴语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有着诸多差异,包括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
吴语的发音较为独特,有浊化、辅音拆分和尾音标化的特点。
吴语词汇丰富多样,其中有大量的古代汉字音,如恁(你)、浣(洗)等。
此外,吴语的语法结构比较灵活,词序可变化,善于使用助词。
二、呢子“呢子”是吴语中的一种常用词语,意思是“这个”或“这样”。
在吴语中,人们常常在问题句中使用“呢子”来表示提问的对象,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这个”。
例如,“你想去看电影呢子?”表示“你想去看这个电影吗?”此外,“呢子”还可以表示强调或句子的结尾,表达一种温和而客观的语气。
三、撒慌“撒慌”是吴语中的一种独特表达,意为“捏造事实”或“说谎”。
这个词常常用来形容说话不真实,以编造、夸张或误导为特点的行为。
例如,“你别撒慌!”就是不要说谎话的意思。
“撒慌”一词在吴语中多用于口语交流中,凸显了江南地区人们直率、坦诚的特点。
四、相个头“相个头”是吴语中的一种短语,意思是“又再一次”的意思。
这个短语在吴语中常常用来表达某事情的重复、持续或再一次发生的情况。
例如,“你怎么相个头来?”表示“你为什么又来了一次?”或“你为什么再做一遍?”这个短语在吴语中充满了活力和表达方式的变化与灵活性。
五、嘎子“嘎子”是吴语中的一个常用词语,意思是“孩子”或“小朋友”。
在吴语中,“嘎子”一词可以指代同辈的年轻人,也可以用来称呼未成年人。
这个词语常常在亲密的关系中使用,对孩子或者年轻人的称呼。
例如,在吴语中,爷爷可以叫孙子为“嘎子”,体现了亲密和亲子关系。
江苏最难懂的十大方言,看完感觉不会说中国话
江苏最难懂的十大方言,看完感觉不会说中国话江苏方言大多数外地游客来江苏,对江苏各地的方言虽然勉强听得懂,但是对其语气说传达出来的意思却捉摸不透,因此常常闹出误解和笑话。
其实就算是江苏本地的人也不到一定能听懂13市的方言,让我们一起看看江苏最难懂的10地方言。
江苏方言区多、分布广而长江苏分为三个方言区,即江淮方言区、吴方言区、北方方言区。
江淮方言区分布于南京、扬州、镇江、淮阴、盐城市和南通、连云港两市的一部分,使用人口3600余万,分扬淮、南京、通泰三片;吴方言区分布于苏州、无锡、常州市和南通、镇江、南京三市的一部分,使用人口1800余万,分苏州、常州两片;北方方言区分布于徐州市和连云港、淮阴市的一部分,使用人口900余万,分徐州、赣榆两片。
江苏方言独立发展环境较好江苏各地区语言接触偏少,古时受中央政权影响偏小,形成了许多方言可以相对独立发展的较好环境。
江苏的地方话一路沿袭,保留相对完整,难懂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以难懂系数最高的高淳话举例,其在东周时就已形成,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延续几千年不变,堪称语言"孤岛"。
江苏方言几乎无推广,普及度不够中国的方言,有一项网友调查称东北话最好懂。
这里面有赵本山的功劳。
而在江苏,相对有知名度的只有一个"老吴韶韶",在用南京话评点新闻,而南京话恰恰也是江苏话中最好懂的方言。
而像东北话那样影视剧、话剧、二人转等方式全面推广的趋势,在江苏尚未形成气候。
详解江苏十大难懂方言高淳话高淳土话发音轻语速快,多用浊音,缺音标体系,只靠当地人口口相传。
如家(jia),古汉语里声母是g,高淳就读ga。
溧阳话溧阳方言具有很多特色。
有些方言,从字面上可以看出原句的意思。
溧阳方言的"胖肉"就是肥肉,"热头"就是太阳,"绞布"就是抹布,"团鱼"就是甲鱼。
丹阳话丹阳话保留了吴语大部分特点,也受江淮官话影响。
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重新排名出炉
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重新排名出炉作者/吴若愚2013年12月,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布"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排名,温州话排名第一,广东话紧随其后,福建方言仅闽南话入选,与苏州话并列第三,接下去依次是上海话、陕西话、长沙话、四川话、山东话、天津话、东北话。
在以上所谓“十大难懂方言”中,作者将属于北方方言的陕西话、四川话、天津话、山东话、东北话也放进去。
实际上,作为北方话的陕西话、四川话、天津话、山东话、东北话等方言,都属于普通话的基础方言,根本谈不上难懂,因为这些方言除了声调和部分字词用法与普通话有所区别外,发音与普通话基本相同。
接触一段时间,便能听懂。
因此,排名者将北方方言纳入中国最难懂方言显然是十分荒唐的。
那么,什么方言才是中国最难懂的方言呢?站在普通话的角度看,凡是难懂方言都出在南方话方言区。
且看排名如下:一、温州话首先温州话排中国难懂方言第一位,我表示赞同,从语言片区分类看,温州话,是吴方言的一种次方言,亦被民间称瓯语,为中国温州市一带居民所使用,属于汉藏语系-汉语-吴方言-瓯江片-温州话。
在发音、用词和语法等方面都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别,和北部吴语也有巨大差异,不能和其它地方的吴语沟通。
可想而知,连同属于吴语片区的江浙其他地区的人都难以听懂的话,外省人当然就很难听懂了,将其排在最难懂方言第一位,应该是名副其实。
二、粤语(广东白话)我为什么不直接说是广东话呢?因为在广东,除了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白话外,还有梅州话、潮汕话等客家话和闽南话片区,还有雷州半岛人有的说闽南话。
由于客家人来自于中原,便将北方话与粤语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因此,在梅州,说客家话的人说普通话比说粤语的人说普通话清楚。
因此,粤语被排在难懂方言的第二位。
也算说得过去。
三、闽南话闽南话,主要分布地除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外,还广泛适用于闽东北地区、浙东南区、广东潮汕和海陆丰地区、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及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群。
吴语:集体误读与经典忽悠
吴语:集体误读与经典忽悠吴语,或曰吴方言。
在吴语中,又视苏州话为代表。
对吴语,有这样几则令人感兴趣的资料数据:——现代汉语七大方言,使用吴语的人口仅次于北方方言;——在这七大方言之中,吴语被认为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目前公认的中国最难懂方言中,苏州话、闽南话和客家话位居前三。
这后两则资料,足以显示苏州话的个性。
它被公认最为难懂,却又被公认最为好听,于是就有“吴侬软语”之说。
这恐怕与吴语深厚的古语渊源有关:它保留了最多最全的古入声等古汉语特点。
因此,恐怕连苏州人自己都没有觉察到,他们每天都在嚼着一颗活化石。
苏州话的古语渊源,决定了它一直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方言。
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州话保持的依旧还是明代时的基本面貌。
然而近二三十年来,普通话教育和“他城化”现象却共同催生了苏州话前所未有的“异化”。
尤其是吴侬软语中那最为精华、带有柔性的舌尖音,正被那些硬邦邦的舌面音所取代。
如:“相”“乡”不分、“接”“结”不分和“清”“轻”不分之类。
这种舌尖音被舌面音的取代,除了造成吴侬软语引以为豪的“软”性正在慢慢消亡外,也给我们的表达和交流带来许多误区。
苏州的一些店招甚至媒体也出现了“金相邻”、“做客”之类的“异化”。
这种舌尖音读作舌面音的“异化”,要是放在我们儿时,是一定会被斥之为“叼嘴”的。
当年难得听到那么几句,便甚觉刺耳。
也就不过三四十年吧!而今,苏城却是一片“叼嘴”声了!说到“叼嘴”,想起了一位在文坛颇有名望的苏州“60后”作家、诗人。
因年龄相近,对他诗文所述所议常有同感,我是十分崇敬他的。
前些年,读到《散文》杂志上刊载了他所作的《百回忆》选篇《回忆树》。
文中说到有位朋友家的千金小姐,有点“次头寡脑”。
乍一见这“次头寡脑”,便有些莫名。
后来,才咀嚼出这就是苏州人常说“脑子有点搭错”之意的“痴头怪脑”。
其实,只须用纯正吴语来读这“痴头怪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走音”的!吴语中“怪”与“寡”可能还有些相近难辨,但“次”与“痴”怎么会搞错?或许作家本是善意地要展示吴语精华的舌尖音,可苏州话中并非啥都能往舌尖音上靠的,矫枉而过正,同样也犯了“叼嘴”之病。
全国第一次区域性方言——吴语研究学术会议在我校召开
作者: 许宝华
出版物刊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4-94页
主题词: 研究者;异同;吴语;方言;学术会议;区域性;中国语言文学;文白异读;连读变调;历史音变
摘要: <正> 我校中文系和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联合发起的全国吴语研究学术会议,于九月二十七日至九月三十日召开.参加会议的吴语研究者共有六十多人.会议收到论文近五十篇.内容涉及上海、浙江、苏南、皖南三十一个市、县的方言,包括各地方言的记录、连读变调和变音、儿尾形式和小称变调、文白异读、历史音变、读音实验、方言历史、方言底层、类型比较、方言间的互相渗透交融,以及其他一些比较特殊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现象.代表们还围绕着'吴语和非吴语的异同,以及吴语内部的差异'这一专题进行了讨论.关于吴语和非吴语的区别,争论主要集中在:第一,清浊塞音的对。
为何杭州方言与周边吴语格格不入?
为何杭州方言与周边吴语格格不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首词大家肯定熟悉,词作者呢就是宋仁宗钦定“奉旨填词”的柳永柳三变。
话说当年他的词火到什么程度,时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大意是水井之处都有人在唱他的词,如果放到现在那就是妥妥的广场舞。
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柳永在杭州作了《望海潮·东南形胜》这首词,被时人所追捧。
但在当时的杭州传唱,很可能用的不是官话。
大家会质疑,这官话不就是现在的普通话,有谁唱歌不用普通话?其实也好理解,想想一千年前没有电视更没有网络,官话在民间的推广只能靠自觉,传播的范围也就是汴京及其周边,再加上官员们出于政治需要而学习。
当时杭州离京城这么远,绝大多数人不会官话是很正常的。
柳词虽然流传广,不过在发音上真是五湖四海什么都有。
但是时间往后推一百年,等到那时杭州人,所唱柳词一定用的是官话,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杭州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杭州小片,吴语太湖片有多大呢,大体包括浙江省北部,江苏省南部,上海,共67个县市,人口六千多万。
那么杭州小片有多小呢,其所辖的10个区中,只有西湖、上城、下城、拱墅、江干这五个,面积六百多平方公里,人口一两百万,只占太湖片人口的5%左右。
杭州小片是真的小看这张地图,杭州小片四周包围着临绍吴语等小片区,似是其中一个小小的孤岛。
杭州十区中滨江、萧山、富阳、临安属于临绍小片,余杭及临安部分区域则属于苕溪小片,古话常说“十里不同音”,在这里被完美地演绎。
杭州方言的历史杭州方言为什么单独成为吴语小片,第一大原因与杭州古都的称谓有关。
没错,说的就是赵构。
金军入侵后,他逃难到临安定都。
大量的北方人也随之南迁,其中大多是携家带口的北方宗室、官僚士大夫、豪门商绅,还有驻扎临安城的禁军士兵也多是“北人”。
而文人学士更是不计其数,当时就有“西北士大夫多在钱塘”之说。
有史书记载从南宋建炎年间到绍兴年间,短短二三十年,流入临安的居民人口暴增,此中人口以当时开封籍为最。
吴方言词语考辨
吴方言词语考辨
周志锋
【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卷),期】2000(013)003
【摘要】文章运用活的方言与文献材料互证的方法,对"和(和身)"、"做(做头)"、"累"、"哄"、"掩"等吴方言词语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辩,辨析了这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考证了它们的本字或来源,分析了它们古今演变情况,纠正了一些学者的错误解释.【总页数】6页(P30-35)
【作者】周志锋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文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7
【相关文献】
1.吴方言区太湖片词语对普通话词语的负迁移现象
2.海州方言中吴方言词语例释及成因分析
3.《禅真逸史》吴方言词语二则
4.《朝花夕拾》和《故事新编》中的吴方言词语
5.吴方言词语对普通话学习的影响及其对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江浙人对江南方言(吴语)认识的十大误区
江南方言,吴语是也,包括苏州话,上海话,杭州话,常州话,无锡话,以及浙江大部分方言。
中国第二大语言,位列北方官话之后。
误区1 江南方言是土话
苏州话,上海话是吴语的代表,而现代吴语是南方雅言的继承。
晋朝永嘉南渡之后,中国古代标准音雅言分为南北两支,一支以北方洛阳为标准,一支以南方建康(南京)为标准。
建康雅言属于吴语。
南方雅言开始以吴语南京话为代表,后来苏州话,扬州话一度成为南方雅言的代表。
后来元朝末期,南京话、扬州话蜕化为江淮官话,这样苏州话成为吴语的代表。
后来上海也成为吴语的代表之一。
而北京话没有成为雅言的历史,北京话是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结合。
因此,吴语比北京话“雅”,北京话和吴语相比属于“土话”。
详细资料/view/4591.htm#2
误区2 苏杭沪等方言是小语种
江南方言不是小语种,而是大语种吴语的一种代表性方言。
吴语包括苏州话、江南方言、无锡话、杭州话、绍兴话、宁波话等等重要方言。
吴语在世界语言中排名第十
详细资料/group/topic/2259820/
误区3 江南方言被普通话同化是历史趋势
虽然以普通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占据中国大部分地区,但是北方方言地区缺乏经济文化基础。
因此,面积大,人口多不是语言强势的主要原因。
经济文化才是主要原因。
英语能够从小语种成为世界通行语言,在于其经济文化基础。
没有经济文化基础的语言一切免谈。
如果没有人为干预,一般是经济文化强势的语言同化弱势语言。
这是世界文化优胜劣汰,这是一种进步。
按照目前的经济文化实力,如果没有干预,江南方言完全是强势的语言。
江南方言目前弱势的原因不是江南方言不是本身的原因,而是强行推普的缘故。
这种强制推普措施未必会对中国文化发展有什么帮助。
误区4 江南方言十里不同音
其实,每一种方言都是如此,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有时候千里同音的现象是由于大移民,比如四川、东北、西北。
而大移民造成了很多文化的流失。
应该说,江南方言十里不同音是一种幸运,保留了很多上海优秀的文化。
况且,江南方言尽管十里不同音,但是上海和宁波人相隔数百里,只要适应几天,仍然能够通话。
而且应该说大部分北吴语地区,通话率在百分之七十以上,完全不需要用普通话来作为沟通媒介
误区5 江南方言比较难学
江南方言难学不是江南方言本身的原因,而是普通话的原因。
如果普通话定做江南方言,那么,江南方言就是易学的方言;反而北京话是难学的方言。
江南方言难学还在于缺乏学习资料。
比如粤语,有很多视频教程。
江南方言就没有,江南方言要复兴还待吾辈努力。
误区6 江南方言比较娘娘腔
江南方言一贯有吴侬软语的雅称。
至于江南方言娘娘腔不是江南方言的原因,而是江南方言和北方话相比的原因。
北方话比较铿锵有力,自然江南方言显得娘娘腔一点。
如果江南方言和比江南方言更软的方言比较,那么那种方言也是娘娘腔的。
误区7 在公共场合说方言是不文明行为,江南方言上不了台面
中国有句古话,入乡随俗。
在自己的家乡说自己的方言,没有什么可耻的。
反而,来了很长时间听不懂方言的人才是可耻的。
不能说方言只能是中国现在还存在体制不健全的现象。
在国外,方言在当地是有合法地位的,而且是课堂上的“母语”。
吴语完全是上得了台面的优雅语言,历史上有“衣必吴妆,言必苏白,擅长吴歌”作为美女选择的准则,而且社会上层使用苏白的现象也比较多。
江南方言还是戏曲语言,甚至京剧都有使用苏白的。
误区8 说江南方言显得排外,大城市应该海纳百川
大城市确实应该海纳百川,但是都应该有主流文化。
江浙沪文化自然应该是江浙沪的主流文化。
大城市一般都是经济文化先进的地区,如果一个大城市当地文化不能成为主流,而让其他不及当地发达的文化成为主流,这不是历史的倒退?
我们应该欢迎世界人民来到上海,江浙地区,我们也要让江浙文化成为主流,让世界人民认
同江浙文化。
误区9 普通话便于交流,所以方言消失是应该的
我们承认普通话便于交流,但是方言承载着很多历史文化,是普通话无法代替的。
如果为了便于交流,只说普通话的话,英语岂不是比普通话更有资格?世界大同么?
误区10 目前的情况,方言很难保护
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有一部分上海人参与上海文化保护,江南方言的未来是光明的。
此外,我们还要联合其他吴语地区的同胞乃至全中国有文化保护意识的同胞,共同参与到保护方言的行动中来。
---------------------------------
江南方言是吴侬软语的代表。
江南方言也是上海文化的载体。
随着昆曲、上海评弹等被相继列入世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方言也正在得到重视。
推广普通话不等同于消灭方言,可如今却有越来越多的上海人已经不能再说一口纯正的江南方言甚至已经不会在说江南方言了。
甚至部分上海小孩不会说江南方言。
没有了江南方言,也就有没有了昆曲、上海评弹等上海文化。
因此,保护江南方言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希望大家有方言意识。
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而且不需要多少精力。
1 最简单的。
如果你有子女,那么多陪陪他说江南方言,培养他热爱家乡的情感。
而且多学一种方言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帮助的。
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大多讲的是以江南方言或者江南方言为代表的吴语。
古代状元大多也来自吴语地区。
中国领导人很多也是吴语地区人士。
所以说,江南方言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很大帮助。
2 如果你有一点精力,可以劝说你身边的亲友,培养江南方言的意识
3 如果你还有余力,多关注网络上的吴语新闻和资料,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发帖,宣传江南方言保护的思想。
4 如果你还有精力,可以参加一些吴语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