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夏山学校》心得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夏山学校》心得体会
静静地半躺在床上,读完尼尔先生著的《夏山学校》后,确实感到一阵又
一阵的热潮怦怦激荡自己的胸膛,我的脑子里浮想起了一幅又一幅教育的场面,我在不断地叩问自己:教育,到底有多大?教育,可以走多远?
想起念师范时,老师就对我们讲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牢、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
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那么,我们所失掉的是鸟笼,而所得到的倒是伟大无
比的森林了。为着要过有意义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力是必然的冲开校门,冲开
村门,冲开城门,冲开国门……,整个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学校咧。”(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特质》)
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教育内容之大,几乎无所不包,我被教育巨大的包容所
慑服,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又想起一年多以前,在网上读到了山东教育记者陈为友来自茌平县杜郎口
中学创新课堂的报告《开放,开放,再开放》:“这里取消讲台,教室前后及
背光面三面都是大黑板,教室中间是纵向排成的三排课桌,学生分组排位,对
面而坐。而且课堂形式多种多样,甚至五花八门,‘台上’学生或表演,或辩论,或歌唱,或讲解,或朗诵,小品、课本剧、诗歌、快板、歌曲、绘画、小
组展示等多种形式交相辉映;‘台下’学生或蹲,或站,或坐,或跪……学生
的发言几乎不用举手,不用请示,站起来就说……
“无论何时,只要你来到这个偏僻的乡村学校,教室里,充斥你的耳鼓、
撞击你的眼球、震撼你的心灵的,一定是这样生气勃勃、活力四射、充满竞争、个性张扬的让人激动的场面。这就是杜郎口中学的创新课堂。”
当教育以如此美丽生动的生命形式展现在我面前时,我再次感到了无比的
震撼,我被如此活泼的教学呈现形式所深深折服。
然而,当我读完《夏山学校》之后,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一种“登泰山
而小天下”之感,它让我想到了庄子的《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
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如果说我之前理解的教育还是有形的、可演绎的,夏山学校里的教育似乎已经达到了“润物无声”“大象无形”的境
界了。它让我真正认识到:教育,到底有多大;教育,可以走多远!
在夏山学校,实现了真正的民主、平等,一切有关学校和集体的事情,由
学校自治机构——学校大会全体学生投票决定,校长也只有一票之权。
在夏山学校,是否上课,由学生自己决定。曾经有个叫默文的学生从7岁
到17岁在夏山待了10年,一堂正式课也没有上过,出校后同样成了社会上的
有用之才,拥有幸福的生活、温馨的家庭。他用自己的手艺赚了很多的薪水。
在夏山学校,要求老师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老师。正如尼尔校长
所说:“我们决定办一所可以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学校,为此,我们不得不放弃
所有管训、指导、约束,以及一切道德训练和宗教教育。”尼尔用了60年的时间,在夏山学校实践自己的信念,夏山学校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
夏山学校中的孩子厌学、自卑、叛逆,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来到夏山之后,他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发自觉地学习,独立自主地学习,充满自信,爱己爱人,每个孩子的身心都得到了充分自由的发展。多年后,他们成为了杰出的艺术家、音乐家、设计师、演员、科学家和数学家……
太多的不可思议和不可想象,都在这里真实而又生动活泼地展现,它让我
真正认识到教育如何为生命奠基,如何自由发展。
在夏山学校,没有任何的说教和管制。我感受到的只是校长、老师和学生
们脉搏一起跳动的声音,一起成长的快乐。这种教育,已经超出形式、技能乃
至内容的层面,没有固定模式,没有固定内容,它事实上已经超出了传统教育
的理念,而上升到一种精神的层面和哲学的境界。
曾经有位哲人说过,比海洋还要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宽阔的是人的
心灵。我把夏山学校的教育比之为心灵的教育,只有我们教师的心灵和学生的
心灵自由交融在一起的时候,才能达到这样一种“润物无声”“大象无形”的
境界。当传统的教育还在为课堂组织教学、道德教育、传授技能等争论不休的
时候,当“爱的教育”还在谈论奉献、谈论爱与被爱关系的时候,夏山学校已
经穿过了传统教育的时空,实现了教育心灵的交融和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讲,
夏山学校的教育无疑超越了“爱的教育”,《夏山学校》一书无限地拓展了我
们教育想象的空间。
当然,这种教育可能会更多地让我们引发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
几回闻”的感慨。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也应该站在坚实的大地上,多
几次仰望星空聆听天籁的机缘,以填实日渐空虚和贫乏的心灵吗?
让我们合上书,从心灵深处再次发出叩问:教育,到底有多大?教育,可以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