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长丰县下塘实验中学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六章 力与运动学案(无答案) 沪科版
2021年八年级物理 第六章 力和运动教案 沪科版

2021年八年级物理第六章力和运动教案沪科版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1.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
2.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
3.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4.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5.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6.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科学内容◇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
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本章概述1.基本要求本章讲述力与运动的关系,是力学的重点章节之一。
本章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师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要求学生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领悟“分析与论证”这个探究环节,同时认识理想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书面或口头表述牛顿第一定律,初步具有评价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运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二力平衡的条件,掌握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对本章三个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2.本章编写思路因为本章着力体现力和运动的关系,所以在设置上就力求体现“如果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其相应的运动状态会怎样?”的思路。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展示当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时候,将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现实中任何物体都会受到力的作用,如何体现多个力对物体的作用;当物体受到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作用时,其运动状态又如何? 这就是第二节“力的合成”关注的问题;第三节“力的平衡”体现的是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本章的这三节都以实验探究为核心进行设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本章的参与,获取“分析与论证”的能力。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要求学生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经历从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最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推理的结果;“力的合成”要求学生收集、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力的平衡”要求学生通过对假设的论证,获取结论。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01-第六章力和运动

第六章力和运动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1. 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了解物理学上理想实验的实质。
2. 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
3. 经历实验过程,学会用分析与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会用自己的语言予以表述。
4. 在生活中认识惯性,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危害的方法并初步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对学生进行STS教育。
重难点:探究并学会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用具:学具:斜面、木板、透明胶布、棉布、毛巾、玻璃板、小车、刻度尺、长方体窄木块、盛有大半杯水的烧杯、惯性演示仪等。
教学过程一、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探究1. 激发矛盾投影出课本中四幅图,让学生观察。
然后,要求学生讲述推桌上的木块、小车的感受:推木块,木块就运动;撤去推力,木块停止运动。
推小车,小车运动;撤去外力,小车逐渐停下来。
师:生活中还见过类似的例子吗?(学生答,教师将学生的例举,罗列投影)启发学生比较上述事例的共同特征: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作用,撤去物体受的力,物体就不会动或停止运动。
投影亚里士多德观点:要维持物体作匀速运动,就必须给物体施加一恒定的力。
不受力而一直运动的现象是没有的。
师:上述是古希腊最杰出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同学们的生活体验何其相似!可是,几百年前,著名科学家伽利略却曾通过理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也即同学们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投影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示意图,教师对照示意图复述伽利略的推理过程和结论。
师:伽利略的推理,也是建立在分析大量事实基础上的,而且后来又经过了法国科学家笛卡尔等的进一步论证。
孰对孰错,还是请同学们自己动脑、动手探究论证吧?2. 实验探究(1) 提示学生先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
提出问题:此实验过程中,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在发生变化?(学生一开始可能只能回答出表象,应经多轮交流,由学生自己回答出:小车进入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在变)(2) 负面因素评估。
安徽省长丰县下塘实验中学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学案(无答案) 沪科版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第一节走进神奇学习目标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中的神奇,这些来自大自然的神奇是让人惊叹的。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神奇,而这些神奇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物理,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课前准备1.预习记录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2.观察与家庭实验⑴观察夕阳西下时的自然景观,思索并尝试解释晚霞是怎样形成的?遥望夜空,观察银河系的形状,体会宇宙的神奇,并收集宇宙起源的相关资料。
收集圆珠笔发明的历史,观察圆珠笔的结构,探究圆珠笔油是如何从笔管流到笔尖的?⑵在水龙头的下方放一脸盆,并打开水龙头,把一乒乓球放在水流下,乒乓球将怎样运动?做一做,看看和你想的一样吗?⑶在杯子中装满水,用一纸片盖住杯口,然后把杯子倒过来,猜想杯中的水会不会流出来?做一做,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3.自带物品课前从家里带来塑料瓶、塑料绳、玻璃杯、磁铁、铁钉、三棱镜、光源、漏斗、乒乓球、拉链、圆珠笔等工具。
合作探究说明让学生解答更具说服力.对于不会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有关的物理知识才能解释。
请学生列举出一些自然界的神奇现象,让学生参与进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收集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所以平时也要布置一些查找资料的问题。
男子跳高:金牌俄罗斯安德瑞·斯林诺夫成绩 2.36澳大利亚选手史蒂夫·胡克以5米96的成绩赢得男子撑杆跳高金牌让学生亲自动手,充分参与,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第二节探索之路学习目标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3、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的、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课前准备1.参观调查附近的博物馆,了解古人对科学的探索,并写出相关的调查报告。
2.预习记录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合作探究说明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目标1、了解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六章第一节力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本章介绍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如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然后进一步研究力学中最常见的力: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在认识弹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弹力是怎样形成的,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大小.在认识重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重力的由来和它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最后学习摩擦力,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知道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本章知识是初中物理力学的基础,也是学习后续压强、浮力、功、机械效率等知识的基础.本章共有5节:1.第一节“力”,本节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认识力,以及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再进一步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加深对力的理解.2.第二节“怎样描述力”,知道力的三要素都会对力的作用效果产生影响,认识力的单位N,感知力的大小,能用力的图示来形象的描述力.3.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知道弹力是如何产生的,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以及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4.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介绍了重力的概念、重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并进一步帮助学生强化理解重力的方向及重心的概念.5.第五节为“科学探究:摩擦力”,对于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可以先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再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进而理解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在关于“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到结论性、规律性的知识,而且要通过探究活动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其中重点要学会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学习设计实验的表格、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学会评估自己与别人实验的成功与失误.【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让学生知道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单位和三要素及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知道弹力及其产生的条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方向、重心以及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方向及影响因素,知道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及其应用.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探究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其相关现象;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的规律、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会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学会评估自己与别人实验的成功与失误.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用,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弹力、重力的概念和产生的原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教学难点】力的示意图,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实验探究重力的影响因素,摩擦力方向的判断.【课时建议】本章共有5节,建议6课时.第一节力…………………………………………………………1课时第二节怎样描述力………………………………………………1课时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1课时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1课时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1课时专题五力与力的作图……………………………………………1课时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第一节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二、过程与方法1.从经历的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2.通过实例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3.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把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意识,养成在常见的现象中认识其科学道理的习惯.【教学重点】探究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教学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教具准备】小车、磁铁、铁块、木块、水盆、钢球、铁钉、弹簧、橡皮筋、篮球、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教师播放天宫一号发射升空的视频,并提出问题:“天宫一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学生交流、讨论,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比如张三推了李四一下,就有了推力;老师经常提醒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抗震救灾过程中需要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等等.这些“力”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思考并回答.师力是物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有很大的区别.那么,又有谁知道力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带着疑问开始今天的学习吧!相信学完了这节课,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很好的认识它了.【进行新课】知识点1 力是什么师在生产、生活中时常需要用力,请举例说明.学生甲:人推车需要用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用力;学生乙:人用脚踢足球用了力;人拉锯锯木头用了力.学生丙:运动员将杠铃举起来用了力;推土机将泥土推走用了力.学生丁:渔民捕鱼拉起渔网时用了力;大象将跷跷板压下去时用了力.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钉、用细布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师以上的实例与演示实验说明了什么?或你得出什么结论?学生甲:当人对物体推、拉、举时存在力的作用.学生乙: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存在着引力与斥力的作用.学生丙:物体对物体推、拉、挤、压时也存在力的作用.师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都叫力的作用.人、动物也可以归纳到物体之中,请你将以上实例和实验现象的共同点归纳出来.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师归纳得很好,下面再请大家分析课本P101的6个图景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每个同学讲一个图景.学生甲:(a)图中施力物体是推土机,受力物体是泥土.学生乙:(b)图中施力物体是渔翁,受力物体是渔网.学生丙:(c)图中施力物体是运动员,受力物体是杠铃.学生丁:(d)图中施力物体是大象,受力物体是跷跷板.学生戊:(e)图中施力物体是拿在手中的磁铁,受力物体是悬挂着的磁铁.学生己:(f)图中施力物体是橡胶棒,受力物体是纸屑.师以上几位同学都讲得很好.板书:(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通常用字母F表示.(2)发生力的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知识点2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师请同学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拉橡皮筋、提书包,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检查.学生甲:用手拍桌子时,手感觉到疼.因为手对桌子有力的作用时,桌子对手也有力的作用,所以手感觉到疼.学生乙:两手互拍时,两手都感觉到疼.因为两只手都受到力的作用.学生丙:手拉橡皮筋时,感觉到手也受到橡皮筋的拉力的作用,这是因为手对橡皮筋有力的作用,橡皮筋对手也有力的作用.学生丁:手提书包时,感觉到手受到向下的拉力.这是因为手对书包有一个向上的拉力,书包对手有一个向下的拉力.师以上几位同学都很认真体会实验时的感觉,分析都正确,大家掌声鼓励.师归纳以上的实验感觉,你得出什么结论?学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师正确,归纳得很好.演示实验:把磁铁和铁块分别固定在事先涂有一层蜡(防止水浸入)的两个软木塞A、B上,让它们漂浮在同一水槽中,先固定A,看到B向A运动,说明磁铁吸引铁块.再固定B,看到A向B 运动,说明铁块对磁铁也有力的作用.还可以将A、B同时放手,看到它们相向运动.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互不接触的物体间力的作用也是相互的.教师总结:(1)一个物体在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板书:(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力是成对出现的,有施力物体的同时就有受力物体.【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知识点3 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演示实验1: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了;用力压弹簧,弹簧缩短了;用手压皮球,皮球变瘪了.演示实验2:把吸管插入酸奶饮料瓶中,用较小的力挤压酸奶瓶,会发现饮料在吸管中上升.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图片:①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②用力拉弓.(让学生观察跳板、弓的变化.)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板书: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说明其原因.演示实验3: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竖直上抛的篮球向上运动得越来越慢,向下运动得越来越快.学生:篮球的运动速度发生了改变.师是什么使其速度发生改变的呢?教师提示,学生回答:地球对它的作用力(重力).演示实验4:运动的小钢珠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的方向.师是什么使小钢珠的运动方向改变了?学生:磁铁对它的吸引力.教师用多媒体图片进一步说明: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用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后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用头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后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C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后由运动变为静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是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板书:力的作用效果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很小的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也会发生形变,不过肉眼无法看到.例题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这一原理的是()A.向前划船时,要用桨向后拨水B.人向前跑步时,要向后下方蹬地C.火箭起飞时,要向下方喷气D.头球攻门时,要向球门方向用力顶球解析:向前划船时,要用桨向后拨水,水同时也会给桨一个向前的力,故船前进,利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A不符合题意;人向前跑步时,要向后下方蹬地,地同时也会给人向前的力,利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B不符合题意;火箭起飞时,要向下方喷气,火箭对喷出的燃气产生向下的推力,反之燃气对火箭产生向上的推力,使火箭升空,利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C不符合题意;头球攻门时,要向球门方向用力顶球,只是说明了力可以改变运动状态与方向,没有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D符合题意.答案:D【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课堂小结】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收获确实不少.明白了力的概念,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力可以产生两种作用效果:一是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改变;二是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力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后面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力学知识,这部分是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请大家注意观察、思考,加深理解.【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部分练习.1.引导学生从大量的日常生活实例入手,深入观察、分析和总结,将抽象的力的概念弄懂、弄透,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并不难学,有亲近感、成功感.2.本节课,在课堂中增设了许多学生亲身体验活动,学生不仅学习兴趣高,主体参与意识强,在基础知识和能力上都获得了丰收,课堂效果明显,课堂获得了成功.由此可见,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是课堂获得成功的关键.。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6章 第1节 力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沪科版

第一节力学习本节,意味着你1.能从许多与力相关的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通过实验感受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通过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合作探究1.观察课本图6-1(a),请回答:运动员对杠铃施加了什么作用?同样,在(b)、(c)、(d)、(e)、(f)中大象、渔翁、推土机、橡胶棒等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①总结以上事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②分析以上事例,在谈力的作用时一般涉及到几个物体?在(a)图中,______是主动施力的物体,我们把它叫作施力物体;______是被动受力的物体,我们把它叫作受力物体。
2.师生共同完成下列两个实验:①站在滑板上的同学用力推墙;②在水面上放两个软木塞,一个软木塞上放小磁铁,另一个软木塞上放小铁条。
从以上两个实验你可以感悟到物体间力的作用有什么规律?这些力分别作用在哪个物体上?方向是怎样的?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现象也说明了这种规律?3.观察课本图6-3,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该现象说明了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产生什么效果?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观察下列四幅图片,试着说一说,作用在足球上的力分别产生了什么效果?结合以上两个问题,试着说一说,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相信你能成功【学习检测】1.力是 。
通常用字母表示。
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都叫做 。
2.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 ,因此,力的作用是 的。
3.力的作用效果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改变物体的 ,二是可以改变物体的 。
【巩固训练】 图6-11.关于力的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小孩推墙时他也受到墙的推力B.只有在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才能发生力的作用C.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存有力的作用D.空中下落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2.用绳子系着水桶,手抓着绳子,从井中提水,此时手受到向下的拉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A.手B.水C.水桶D.绳子3.以下情况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A.月球绕着地球转B.正在降落的飞机C.静止的导弹发射架D.空中飞行的皮球4.在水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A.船桨对水的作用力B.水对船桨的作用力C.船桨对船的作用力D.人对船的作用力5.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A.小明用力将足球踢出去B.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C.人坐在沙发上,沙发凹下去D.篮球撞在篮板上被弹了回去6.暴风雨来临前,狂风把小树吹弯了腰,把落叶吹得漫天飞舞。
八年级物理 沪科版 教案、学案汇总 第六章《力与运动》教案与学案

第六章力与运动教材分析本章是在上一章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的基础上,讲述力与运动的关系,是力学的重点章节之一。
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力的合成;力的平衡。
其中力的合成与力的平衡是本章的重点。
本章教材为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求体现“如果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其相应的运动状态会是怎样?”的思路。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展示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时候,将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由于现实中任何物体都会受到力的作用,如何体现多个力对物体的作用?当物体受到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作用时,其运动状态又如何?这就是第二节“力的合成”探究的问题;第三节“力的平衡”探究的是当物体受到合力为零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会怎样。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描述牛顿第一定律。
(2)知道二力合成的法则,会进行简单的二力的合成。
(3)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4)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及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因果推理;能知道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教学方法教材以实验探索为核心,让学生通过对学习的参与,获取“分析与论证”的能力。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要求学生能通过经历定律的发现过程,领悟“分析与论证”这个环节,认识理想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同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因果推理,经历从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力的合成”要求学生收集、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并掌握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力的平衡”要求学生对假设的论证,获取结论。
课时安排建议本章用5课时,第一节用两课时,二、三两节各一课时,复习巩固一课时。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课时1)教学目标(1)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通过动手实验,用分析和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证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八年级物理 第六章 力和运动教案 沪科版

第六章力与运动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1.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
2.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
3.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4.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5.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6.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科学内容◇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
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本章概述1.基本要求本章讲述力与运动的关系,是力学的重点章节之一。
本章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师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要求学生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领悟“分析与论证”这个探究环节,同时认识理想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书面或口头表述牛顿第一定律,初步具有评价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运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二力平衡的条件,掌握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对本章三个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2.本章编写思路因为本章着力体现力和运动的关系,所以在设置上就力求体现“如果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其相应的运动状态会怎样?”的思路。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展示当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时候,将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现实中任何物体都会受到力的作用,如何体现多个力对物体的作用;当物体受到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作用时,其运动状态又如何? 这就是第二节“力的合成”关注的问题;第三节“力的平衡”体现的是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本章的这三节都以实验探究为核心进行设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本章的参与,获取“分析与论证”的能力。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要求学生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经历从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最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推理的结果;“力的合成”要求学生收集、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力的平衡”要求学生通过对假设的论证,获取结论。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六章 第一节 力学案 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六章第一节力学案沪科版力学习目标1、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合作探究一、力是什么机器人拉车活动1:压路机压马路列举生活中有力的事例(看哪一小组举的事例多:包括人对物体、物体对物体的力)如:人推车推土机推土根据列举的有关力的事例,并结合课本78页插图5-1,你能找出这些力现象中的有哪些共同点吗?根据你的分析,能给力下个定义吗?力是。
想一想:1 、单独的一个物体能否产生力的作用?2 、不接触的物体能否产生力的作用?可以通过实验或事例说明。
3、有力存在,必有_________ 物体与___________ 物体,指出下列各个力中,分别是谁对谁产生了何种作用?它们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谁?运动员举杠铃同学推花缸推土机推土压路机压路二、力的作用特点活动2:实验探究力的作用特点(1)拍手游戏(2)将两个绑在小车上的磁铁靠近,同时松手。
思考:1、说出你进行以上活动时的感受或观察到得现象。
指出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2、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解释并说出你的结论)你的实验结论: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因此,力的作用是。
想一想:解释游泳的时候,为什么向后划水,人反而可以向前进?三、力的作用效果活动3:当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时,物体会发生哪些变化?请利用桌面上器材(气球、橡皮泥、乒乓球、小车)设计实验,看一看哪一个小组想的办法多?你设计的实验:发生的现象:小组的结论:思考: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也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想一想:列举出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
自我反思我的收获:我的疑惑:知识应用:1、在跳板跳水这项运动中,运动员对跳板施力的同时,也受到跳板对他的作用力和,但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却不同,前者主要是改变了跳板的_____________,后者主要是运动员的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力与运动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目标
1.利用探究实验和推理的方法得出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能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3.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4.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学时安排
本节用2学时,第一学时认识牛顿第一定律、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第二学时认识惯性、用惯性解释简单的现象。
第一学时
课前准备
1.复习回忆
(1)力的作用效果有和。
(2)物体的运动状态是指和两个方面。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处问题提的特
具体的例
1.
第二学时
合作探究
实验结论:
3 乙
化的建议。
图4
第二节力的合成
验
页进行实验,并
的实验数据,可得出下面的结论。
第三节力的平衡
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的平衡状态的种类。
2、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3、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合作探究
小车受力方
向
三、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探究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