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外意识看授受动词与日本人的文化心理[论文]
浅析日本社会的内外意识与日语授受动词的联系
42 浅析日本社会的内外意识与日语授受动词的联系余小权授受动词是日语的一大特点,也是日语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点。
很多日语学习者在这个问题的把握上存在不足,以至于难以正确应用此类动词。
不能正确理解授受动词将会给在日企工作和与日本人交往中带来困难。
因此,本文以授受动词中的「もらう」为主要研究对象,意在从“内外意识”即授受动词方向特征的角度上,通过举例分析此类句型的使用要点,解释说明这一语言现象。
一、引言很多日语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以及进入日企工作之后都认为授受动词的使用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不能熟练、正确运用。
而且日语具有省略主语这一特征。
对话中不使用授受动词,说话人与听者之间的立场与关系是无法表达的。
授受动词不仅能表达给予和得到,还能从措辞中表现出说话者与听话者以及叙述事件中涉事者间的亲疏关系和内外关系。
此外,授受动词还有能够表达利益关系、恩惠关系的功能。
这是日语语法中较为独特的语言现象。
本文意在以授受动词中的「もらう」为例,举例说明授受动词的特性和日企文化内外意识的关系,从而为日语教学提供可参考的有效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习者对授受动词和日企文化的理解与掌握。
二、授受动词「もらう」的基本句型和用法《大家的日语》(2010)中对授受表现的定义是:表现施与受的语法关系。
因此,授受关系中必然涉及施与受双方。
即,授受表现中应存在能够体现施受双方的人称或团体。
而完成施受动作的动词即为授受动词。
授受动词可分为实义动词:「くれる」(「くださる」)、「あげる」(「やる」「さしあげる」)、「もらう」(「いただく」);以及辅助动词「てくれる」(「てくださる」)、「てあげる」(「てやる」「てさしあげる」)、「てもらう」(「ていただく」)。
由于较之「くれる」和「あげる」,「もらう」的辅助动词更难掌握,所以本文以「もらう」及其谦语形式「いただく」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主要用法和含义,通过误用数据分析误用的原因和这个句型在日企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授受表现与日本人的思维意识
和接受者不同。通常说话人由心理距离判断与授予者及接受者的远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日语中的授受对象物对接受者来说一般情况
近。当说话人认为授予者是与自己关系较近的ウチ,而接受者是与自 下都是积极、肯定之物,因此可以说日语中的授受表现是一种恩惠的
己关系较远的ソト时,就会使用あげる。相反,当说话者认为授予者是 授予。比如:
汉语中一个“给”字在日语中就有“やる、くれる、もらう”以及待遇形 量避免使用它。当对方是长辈、上司或老师时,最好用动词的自谦形式
式“あげる、さしあげる、くださる、いただく”达七个之多。因此,授受 来表达。这样,可以避免让人有受恩之感而产生不愉快。例如“, 先生、お
关系是日语中独特而复杂、细腻而微妙的语法现象,表达方式丰富多 かばんをお持ちしましょう”就比“先生、おかばんを持って差しあげ
2010 年 第 5 期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外语论坛○
科技信息
授受表现与日本人的思维意识
张亚敏 (中州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44)
【摘 要】授受表现是日语中独特而复杂、细腻而微妙的语法现象,它反映出日本文化特征和日本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同时,思维方式又直 接影响语言的表达和使用。 正是作为日本民族独特的心理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内外意识”、“上下意识”、“恩惠意识”制约着语言行为的表达,形 成了独特的日语授受表现。
やる
くれる
もらう
合
対(49) 青(51) 対(42) 青(56) 対(63) 青(37) 計
的“内”和“外”两个范围。日本授受关系也自然遵循这一规则。《社会学 A 生存必须物 6
7
7
9
4
2
从日语授受动词的方向性看日本人的内外意识
从日语授受动词的方向性看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徐香君【摘要】由于中日文化背景差异,以及母语的干扰,日语授受动词一直是日语学习的难点之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表象下所蕴含的内在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如果单从语法角度学习,即使认识了日语的授受动词,也未必能在语言交际中运用自如。
本文从日语授受动词的物移方向的角度来探讨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以更加准确把握日语授受动词在语言交流中的运用。
【期刊名称】考试周刊【年(卷),期】2011(000)047【总页数】2【关键词】日语授受动词内外意识物移方向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形成了独特的岛国文化,其中以内外意识为甚。
至于日本式的内外,《社会学事典》定义是:“在日本文化中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内部外部,以及家庭成员所属集团为标准的内部集团和外部集团的类别,而‘内’与‘外’正是描绘这种内外对比的通用语。
”在日语中能够充分体现这种内外意识的非授受动词莫属。
从授受动词来看就是第一人称的“我、我们”,第二人称的“你、你们”,第三人称的“他、他们”,且其内外关系根据说话者的视角变化互相牵引着变化,如“内”可以是我、我俩、我所属的集体(小到我家、大到我国)等,相对应的“外”就是你、你俩、你所属的集体(小到你家、大到你国)等。
所以,对内外意识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日语授受动词中说话者、授予者及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授受动词的运用。
所谓授受是指给予与接受,因此日语授受表现也叫“受給表現”。
现代汉语无论谁给谁物品都用动词“给”来表示,而日语则复杂得多。
因为日语授受动词的运用,既要考虑“给予者”和“接受者”,又要考虑两者的“尊卑关系”。
小泉保(2005)将日语的授受动词做了如下分类。
日语授受动词的用法取决于授予者和接受者的关系。
表达一旦成立,即意味着两者关系和授受方向的成立。
哪怕语言表层结构没有出现授受双方,其深层内外关系却因表层结构中授受动词的出现而历历在目。
这都应归功于日语授受动词本身所具备的规则性。
从内外意识看授受动词的习得
于表示 自己所 属 的集 体 、 组织 等 。 日语在 提到 自己家 、 公 司 或学校等 场合时 , : 有时会用 “ 手” , 如“ 岛 子c 耋 算数
墨 0 土” , “ 手 大 学 c 耋 八 日加 岛始 圭 为 土 ” 。 与 此 相 对
念要 丰富 ,中文对 其表达 的 内涵没 有能 够提 供与 之对应 的
赫
曩
-
j
2 | 0 l 4 年 第 期 第 6 6 7 期 ) 夫 教| i } 料
晒圆凹嘧锄 凹姻
从 内 外 意 识 看 授 受 动 词 的 习 得
单 澄
( 南通职业 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 江 苏 南 通 2 2 6 0 0 0 )
摘 要 : 授 受动词 是 日语 中一项 重要 的语 法项 目。 对 于中 国 日语 学 习者 , 如 何 学习掌握 授 受动词存在 一定 困难 。 这 一语
表达 , 因者 来 说 , 特
别是 刚刚接触 日语 的人 来说 . 是 一项较 难掌握 的语法点 。对
于 日语 初 学 者 来 说 , 想 要表 达花子 送 给太 郎巧克 力 , 就 面 临
的概念 是 “ 、 / 卜” , 在关 西话 中 , 也 有把 “ 、 / ” 当做 第一 人称
关键词 : 授 受动 词 内外 意 识 手 人 称 、 / 人 称
授 受 动词 的用 法 在 基 础 日语 学 习 过 程 中是 一件 较 为
重 要 的语 法 项 目 。由 于 它 表 达 的 语 义 、 语 感 较 中文 “ 给” 的 概
行为 中的。如字面所 示 , “ 手” 意即“ 内” , 可 以引 申 为 家 , 用
以 由“ 手” 变 为“ 、 / l ” 。
日本人的心理恩惠意识与日语授受动词的实际使用_魏林
讲 话 人 的“ 施 恩 ”或“ 受 恩 ”、“ 感 恩 ”之 情 , 虽 然 句 子完整, 但索然无味。⑨句中, 由于使用了授受动 词, 动作的授予者和接受者就不言自明了。若没 有这些授受动词, 就不知道这些句子的主语是谁, 而使人产生误解, 感到莫名其妙。
( 3) 动词连用形 +いただく/ ご+サ变动词词干 +いただく, 这是一种常用的自谦语表达方式, 强 调“ 受 惠 ”、“ 受 恩 ”的 自 谦 动 词“ い た だ く ”直 接 接 在授予者的动作行为之后, 鲜明地流露着讲话人 以“ 受 恩 ”、“ 感 恩 ”的 心 情 , 客 气 地 请 求 对 方 做 某 事。如:
2日本人的心理恩惠意识通过授受动词不仅直接表达了具体的有形的某物或抽象的无形的诸如心情等的授予与接受关系在多数情况下还表达着讲话人对某一行为的主观评价和价值取向讲出了授予者的施恩和接受者的受恩感恩心情同时还体现出动作授予者与接受者之间的长幼尊卑关系
第8卷 第5期 2007 年 10 月
郑 州 轻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Social Science)
[文章编号]1009- 3729( 2007) 05- 0096- 03
从内外意识看授受动词的习得
从内外意识看授受动词的习得作者:单澄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35期摘要:授受动词是日语中一项重要的语法项目。
对于中国日语学习者,如何学习掌握授受动词存在一定困难。
这一语言现象背后包含的日本人的内外意识是理解授受动词的一个关键切入点,内外意识在日语很多语言表达中都有所体现。
本文对授受动词中体现的内外意识进行考察,利用“ウチ人称”、“ソト人称”对授受动词对人称的限制进行整理。
关键词:授受动词内外意识ウチ人称ソト人称授受动词的用法在基础日语学习过程中是一件较为重要的语法项目。
由于它表达的语义、语感较中文“给”的概念要丰富,中文对其表达的内涵没有能够提供与之对应的表达,因此授受动词对于绝大多数中国日语学习者来说,特别是刚刚接触日语的人来说,是一项较难掌握的语法点。
对于日语初学者来说,想要表达花子送给太郎巧克力,就面临着选择“花子が太郎にチョコレートをあげた”还是“花子が太郎にチョコレートをくれた”的问题。
这两句都表示巧克力从花子移到了太郎那边,学习者多会在此提出该如何选择动词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除去日文关于“给”的动词不对等这一现象之外,综观基础日语阶段的教材,可以发现日语教材中对于授受动词的提出与讲解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学习者准确理解与掌握授受动词造成障碍。
因此学习者接触该语法项目时,如果能够从文化概念入手,从日本人思维角度理解授受动词,习得过程会更清晰。
井上优(2002)认为,语言教育中重要的是理解语言背后的“発想”与“文化”、“それぞれの言語を支える基本的な発想を理解し、それぞれの言語似見られる種種のことがらをそれと関連付けて有機的に理解することが大切である”[1],换言之,只依靠句型的学习,是达不到交流的目的的。
具体到授受动词的习得过程,学习者有必要先理解日本人对于内与外的观念与意识,弄清何谓“内”、何谓“外”。
所谓“内外有别”,在这一语言现象背后的作用是极为关键的一个切入点。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日本人有一个很独特的文化观念,就是“内”与“外”意识。
这种观念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
在日本文化中,“内”与“外”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反映了日本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
以下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
从心理层面来看,日本人非常注重“内”的感受和情感。
他们对内心表现出的情感非常重视,尤其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
日本人普遍认为,真正的感情应该是深藏在内心的,不轻易流露出来的。
在他们看来,表现得过于直接和情感化是一种不礼貌和不洒脱的表现。
在日本社会中,人们普遍会抑制自己的情感,表现出内心深处的平静和冷静。
这也是日本人常被外国人误解为冷漠和无情的原因之一。
在日本文化中,这种抑制情感的行为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能够展现出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的坚强和稳重。
在日本文化中“外”的形象也非常重要。
日本人十分注重外表的整洁和礼貌。
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工作场所,日本人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外貌形象和仪表仪容。
他们会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来打理自己的外貌,尤其是在重要场合下,他们会更加注重外表的表现。
日本传统在强调个人外貌与品味的也赋予了样式、色彩、材质、款式等多种多样的审美要求。
日本禅文化所侧重的质朴、简约、清爽向德,一直是日本审美观的重要构成要素。
日本人对“内”与“外”还有比较明显的社会行为上的区分。
在日本文化中,人们非常重视与他人的关系,尊重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在外表上,他们常常显得比较谦逊和含蓄。
在社交场合中,日本人很少会张扬自己的成绩和能力,而是更习惯于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他们习惯于在包容的氛围中表现自己,而不会故意强调自己的优秀之处。
这种在外表上掩饰自己的实力和才华是一种在日本文化中被认为是很高尚的行为。
但在日本文化中,更强调的是内在的修养和精神境界。
日本人常常向往内心的宁静与深思,倡导内心修养与自我反省。
在日本的许多传统文化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对内心深处的探索和追求。
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及其语言文化特征
摘要本文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疑问入手,对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及其文化特征以及此种意识产生的根源进行了考察分析。
指出了以下三个方面,即:日本的岛国文化、水稻耕作文化、狭小的生活空间与众多的人口是主要的产生原因。
同时指出了在日语教学中采用融语言与文化为一体的教授方式的必要性。
关键词内外意识集团意识语言文化特征一、问题的提出在大学日语二年级学生的精读课本上,有一篇课文是讲授日本人的“建前と本音”的。
课堂上大学生们和课文中的主人公小李一样感到困惑不解。
原由是为了谈好一笔生意,小李公司的课长请客户吃饭,吃罢饭又去唱卡拉 ok 。
作为部下的小李为了让客户高兴,连唱了几首歌来助兴,烘托气氛。
没想到小李的上司却面无悦色,而客户明明没有玩尽兴却在分手的时候向小李连声道谢,更出乎意料的是小李的同事却在小李背后指责议论小李。
学生们不理解小李上司的态度,他们更不理解为什么公司的同事在小李背后议论纷纷,指责小李的过错。
学生们甚至还将客户的此种表现说成是太虚伪。
学生们为何会产生这些疑惑呢?可以说是缘于对日本语言的文化特征的认识不足。
那么,作为一名日语教师,面对着这些二十一世纪的充满个性且思想活跃的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各国企事业单位的跨国、跨文化的交往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应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日语教师在课堂上有必要将语言技能的培养与文化知识的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日语的同时获得相关的日本文化知识,正确理解日语和日本文化,提高准确运用日语的能力。
本文试从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及其语言文化特征进行考察。
二、日本人的内外意识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不仅表现在行为上,还更突出地表现在语言表达方面。
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讲话,都会以极强的内外意识处理好彼此的关系。
说话时不仅要搞清对方是圈内人还是圈外人的问题,还要分清谈话中出现的第三者是圈内人还圈外人。
对待圈内人,自然会有一种伙伴意识,在心理上有一种亲近感,语言表达显得非常亲密融洽;而对待圈外人,则从心理上保持一定的距离,语言表达要谦逊客气,行为举止也要彬彬有礼。
浅析日本文化背景下的授受动词
浅析日本文化背景下的授受动词作者:严莉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5年第11期摘要:日语的授受表达是独特而又微妙的语法现象,是日语学习者的习得难点之一。
日语的授受不仅包括物品的授受,还包括恩惠的授受。
日语学习者只有充分了解了日本人的恩惠意识,才能正确地使用授受动词。
关键词:授受动词;尊他意识;恩惠性;配虑表现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011-021.前言一直以来,日语中的授受表达被认为是难以掌握的学习项目之一。
与中文相比,日语的授受动词不仅使用频率高,而且形式复杂,变化多端。
中文里表示授受关系的动词只有"给"和"得到"这两种表达,而日语中则有"あげる"、"くれる"、"もらう"这三种基本表达,另外,随着说话人,听话人,授予者以及接受者之间的亲疏关系不同,使用的授受动词分别用"やる"、"あげる"、"さしあげる"、"もらう"、"いただく"、"くれる"、"くださる"来表达。
可以说特殊的文化背景,造就了日语授受动词的复杂性与独特性。
2.授受动词的使用方法中文里表示授受关系时,无论对象是谁,通通使用"给"这个动词,即使对象是上司、长辈、地位高的人,动词不变,通过变换人称代词如"您"来表示敬意。
但在日语里,相同的行为,由于"给"的对象不同,使用的动词也就不一样。
「やる?あげる?さしあげる」这三个动词都表示给别人东西,尊敬的程度逐渐增强。
"やる"表示给比自己级别低、晚辈或动物东西时使用。
"あげる"表示平辈之间相互的授受关系时使用。
授受动词与日本人的心
授受动词与日本人的心理授受動詞と日本人の心理要旨今まで、授受動詞に関するさまざまな角度から書いた論述がすでにいっぱい発表されたが、本論では日本人がよく使う授受動詞の基本的な使い方を述べたうえに、それと密接に結ばれている日本の文化——「内外意識•恩恵意識」を例として詳しく分析したい。
文中の分析を通して、異文化に対する理解は言葉(本文では授受動詞)の運用にとても重要であり、日本語を勉強している外国人には、「内外意識•恩恵意識」を深く把握しないと、授受動詞を正しく使うこともできないことを明らかにしたい。
また、授受動詞と日本人の心理の関係を理解する重要性を強調するために、文の最後になって、授受動詞についてのよくある誤用現象も分析しようと思っている。
授受動詞は日本語の一つの難しいところとして、学習者は授受動詞の使われた社会環境をよく理解してこそ、日本人との付き合いがうまくできるという結論を出そうと思っている。
キーワード:授受動詞;使い方;内外意識;恩恵意識中文摘要虽然迄今为止已有很多前辈发表过关于授受动词的论文,本文希望在论述受动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也对与授受表现密切相关的“内外意识”“恩惠意识”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
对于学习外语(本文为授受动词)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是尤为重要的,所以我想表明如果不能把握好日本人的“内外意识”“恩惠意识”也就不能很好地运用授受动词这一想法。
并且也在文章的最后就若不能很好地了解日本人的这两种意识可能会犯的错误进行了阐述。
在文章的最后,希望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授受动词作为日语中的一个难点,学习的人只有了解日本人的文化、心理才能顺畅地和日本人交流。
关键词:授受动词;使用用法;内外意识;恩惠意识目次はじめに (1)1 授受動詞の使い方 (2)1.1 「ヤル・クレル・モラウ」構文の意味分析 (2)1.2 授受動詞の忚用特徴 (2)2 授受動詞と内外意識 (6)2.1 内外意識の提出 (6)2.2 内外意識の表現 (6)3 授受動詞と恩恵意識 (9)3.1 恩恵意識の提出 (9)3.2 恩恵意識の表現 (11)4 よく間違やすい使い方 (15)おわりに (17)参考文献 (18)謝辞 (19)はじめにはじめに日常の言語交際活動において、やり取りの表現は使用頻度が高く、且つ難しく、時々間違って使われている場合があって、誤解を引き起こすのである。
从日语的_授受动词_看日本人的等级意识
“被”标为“被 2”。 但近两年来,随着网络新语“被+XX”的 迅速发展,“被 2” 的搭 配 范 围 由 开 始 的 “被+不 及 物 动 词 ”扩 展 为 “ 被 +N/V/AJ/动 宾 结 构 /区 别 词 /非 汉 字 形 式 ”, 音节组成上不再仅限于双音节的组合, 单音节及多音 节组合频繁出现,“被 2+XX”不再仅为黏着结构,中间可 插入其他成分,语义内容得以延伸,不再仅作为助词、 介词出现,甚至可以看做动词。 因此,经过这样的发展, “被 2”与 “被 1”已 经 有 着 基 本 同 等 的 功 能 ,已 不 能 用 陌 生化搭配来概括其特点。 下面我们将从“被 2”在功能拓 展、音节组合、离合情况、词性变化等方面的变化一一 进行分析。 本文语料取自报纸和网络,均已注明出处。
王丽华
摘 要:“被 2+XX” 在出现初期被看做一种超常规 的组合方式,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在功能拓展、音 节组合、 离合情况、 词性变化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拓 展。 其功能、意义都正与“被 1”渐渐靠拢,出现了去陌生 化的趋势。 同时,在词性上,已不能用无实际意义的虚 词来概括,甚至可以看做动词。 因此,“被 2”可看作一个 不同于“被 1”的新词。
而不能用“さしあげました”。 因为在日语中“さしあげ ました”用于“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等的场合。 这 样无形中给平辈之间的人以规定: 不能随便使用授受 关系动词。 因此,笔者认为平辈之间虽然在明确的表达 方 式 上 似 乎 体 现 不 出 日 本 人 的 “ 等 级 意 识 ”, 但 这 种 意 识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暗藏在日本人的心中。 否则,日 本人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授受动词来表达一个简单的 “给”了。 例④和例⑤都表达辈分高的人“お父さん”给 辈分低的人“花子”“ 妹”某物。 这种辈分的高低决定了 谓语动词应该用 “やりました”“ くださいました”,相 对应的不能用“さしあげました”和“くれました”。
从授受动词看日本人文化心理
从授受動詞看日本人文化心理作者:图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0期摘要:对于学习日语的外国人来说,授受动词是学习日语的一个难点。
汉语的动词方向性并不强烈。
不管是第一人称给第二称或是第二人称给第一人称,都用「给」,简单又明了。
相比之下日语较复杂,有あげる、くれる、もらう等多个不同的词。
因此,本文以授受动词的使用方法和日本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为研究对象,列举授受动词的使用案例,分析日本人的文化心理。
关键词:授受动词;日本人文化心理;特征作者简介:图雅(1985.5-),女,内蒙古人,研究生,凯里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1日本人的语言行为与它的独特的文化心理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分析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我们不难发现日本人的文化心理,这对外语学习者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异文化的交流的不可缺少的要素。
日语与其他外语有相同点的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每种语言都有明显的民族特色。
授受动词就是一种独特的日语表达方式。
学习者不仅把握授受动词的使用方法、还有必要知道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一、日语的授受动词及其分类日语的授受动词主要有三个:あげる、くれる和もらう。
やる是あげる的蔑称体,差し上げる、くださる、いただく分别是あげる、くれる、もらう的尊敬体。
这七大动词构成了日语授受表现体系的基本框架。
1.あげる表示说话人或自己一方的人给他人东西或者时用あげる。
动作的主体是说话人,所授予的事物用[を],授予的一方用[に]表示。
例句:私は李さんに本をあげました。
我给小李书了。
2.くれる表示他人给说话人自己或是自己一方的人东西时用くれる,动作的主体是他人,所授予的事物用[を],授予的一方用[に]来表示。
例句:李さんは私に本をくれました。
3.もらう表示说话人自己或自己一方的人接受他人给与的东西时用もらう,所授予的事物[を],给与的对象用[から]或[に]来表示。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日本人在文化观念上,极度注重“内”与“外”的概念。
所谓“内”意味着亲密、温暖、应该保护的感觉,而“外”则表示疏远、陌生和应该警惕的感觉。
这种内外的概念贯穿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日本人对生活的态度和习惯。
首先,日本人对于家庭和亲密关系的重视,就体现了他们内向的文化倾向。
家庭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占据了核心的位置,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也十分密切。
在日本人的心中,家庭是一个港湾,是一个避风的地方,可以给予温暖和支持。
在日本人的语言中,使用“我”和“你”很少,多使用“我们”,体现了日本人关注集体、在意群体的文化特点。
其次,日本人在社会交往中的表现也反映了其强烈内向的倾向。
一般来说,日本人习惯于维持自身的私人空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感。
这种距离感源于日本人对于“外”的陌生感,对于未知和不确定的因素存在着一定的恐惧心理。
在社交场合中,日本人通常会表现出谦虚、内敛、不张扬的特点,同时也非常注重礼节。
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行为礼仪和习惯性的规则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公共场所禁止抽烟、禁止嘈杂的言谈等等。
但是,日本人在对待“外”时也有着相应的表现。
他们通常会对陌生人保持警惕、谨慎和疑虑的态度,避免曝露个人的隐私。
在日本人的心中,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压力,都是需要警惕的因素。
所以日本人往往会通过合作和团体合作的方式来应对这些挑战和问题。
最后,由于强烈的内向和外向意识,日本人在建构自我身份的过程中可能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日本人会将自身归属于一个关系网、一个团体之中,强调自我身份的同时也将自己融入到群体中,为整个群体发挥作用。
在此过程中,日本人也需要考虑如何适应不同人群、不同背景的社交环境,这也进一步影响并塑造了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
总的来说,日本人强烈的内向和外向意识在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来,既反映了日本人对于亲密关系的珍视和对未知、不确定因素的警惕,也表明了日本人认可群体意识、合作与规范的价值观念。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1. 引言1.1 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概念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重要概念。
在日本文化中,“内”通常指的是对内部人际关系、家庭、传统价值观念的关注和重视,这种内向的意识在日本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与之相反,“外”则代表着外部世界、外国文化、国际关系等对日本人产生的影响和挑战。
对于日本人来说,如何平衡和处理好“内”与“外”意识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只有在不断调整和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中,日本人才能够更好地保持自身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核心价值观,同时融入全球化的潮流,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双重发展。
.1.2 研究背景在日本历史上,传统文化一直对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产生着重要影响。
诸如禅宗、武士道和茶道等传统思想和学说,塑造了日本人对自我和社会关系的看法。
这些传统价值观念深深植根于日本文化中,影响着日本人的行为方式和与他人的交往方式。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对日本人的影响逐渐减弱,而现代价值观和外部文化逐渐渗入日本社会。
研究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化和社会,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全球化对不同文化之间互动的影响。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探讨日本人的内外关系如何平衡,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文化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传统文化对“内”与“外”意识的影响传统文化对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
日本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内敛、谦逊和礼仪,这反映在日本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上。
在日本传统文化里,个人往往被要求保持谦逊和低调,不张扬个人特质,以求整体和谐。
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日本人更加重视集体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更注重团体之间的关系,而非个体之间的竞争。
日本的传统文化也很注重礼仪和规范,这在日本人的社交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日本人遵循着严格的礼仪,尊重他人的隐私和空间,注重言行举止,这些都表现出了日本人内在的文化传统对外在行为的影响。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是一个深刻且复杂的话题。
在日本文化和社会中,人们对于内在和外在的概念有着独特的认识和体验。
这种内外意识不仅贯穿于个人生活和行为方式中,还深刻影响着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从历史、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探讨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并试图揭示其中的深层内涵。
我们需要了解日本人对于“内”与“外”的理解。
在日本文化中,内外意识通常被描述为“uchi”(内)和“soto”(外)。
这两个词并不仅仅是指物理空间上的内外,更多的是指个人与团体、亲疏关系、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
在日本人的价值体系中,内在通常被认为是私密、亲近、熟悉的,而外在则是公共、陌生、不熟悉的。
这种内外之别贯穿于日本人的日常言行、社交礼仪、家庭观念、甚至政治和商业活动中。
在家庭和社交关系中,内外意识在日本人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亲近的家人、朋友和同事,日本人通常表现得亲切、温和、体贴,展现出内在的“uchi”特征;而对于陌生人、上司、客户,日本人则更多地表现出外在的“soto”特征,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尊重。
这种内外关系的分明在日本的家庭教育中得以体现,父母通常教导孩子要学会在“uchi”和“soto”之间做到分寸和自律,这也成为了日本人性格中的一种显著特征。
在日本的企业和组织中,内外意识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
日本组织中的等级观念和尊卑秩序,使得员工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和角色,同时也要能够在内外之间自如切换。
在企业文化中,内向的“uchi”通常代表着团队的凝聚力、信任和忠诚,而外向的“soto”则意味着与外部客户、合作伙伴的交往和合作。
这种内外关系的分明不仅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中得到体现,也深刻影响了日本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和发展。
在日本人的心理和情感中,内外意识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日本人通常表现出一种自我克制和情感控制的倾向,他们在面对外部世界和他人时常常保持着一种冷静、稳重的态度,不轻易展现自己的内心和情感。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日本人具有独特的“内”与“外”意识,这种意识贯穿于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文化习惯和社会行为中。
在日本文化中,注重“内”与“外”形成了一种文化精神,影响着人们的情感表达方式、社交规范和行为准则。
本文将就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进行探讨,分析其在日本社会中的影响和表现方式。
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体现在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和行为中。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重视个人内在的品质和修养,注重内心的宁静和内在的修养。
日本人强调内在修养的同时也讲究外在的表现,例如注重外貌和仪表的整洁、态度的谦和礼貌的表现。
这种对内外的注重,使得日本人在公共场合展示出一种自律、谦逊的外在形象,而在私人领域则呈现出一种内敛、含蓄的内在品质。
这种“内外交错”的文化观念,使得日本人在不同场合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同时也注重自我内心的修养和自我约束。
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也体现在沟通方式和人际关系上。
在日本社会中,人们注重团队合作和默契沟通,追求“含蓄、内敛”的沟通方式。
在日本的职场生活中,人们往往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而是通过委婉的语言和微妙的表情来传达信息,更注重于对他人的体贴和尊重。
日本人也非常重视人际关系和社会群体的和谐。
在社交场合和人际交往中,日本人往往会表现出一种谦和、温文尔雅的外在形象,但内心深处却可能产生一些复杂的情感和想法。
这种“内外不一致”的表现方式,使得日本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显得内心与外在的矛盾和冲突。
在日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会受到“内”与“外”意识的影响。
在饮食习惯上,日本人追求外表精致、内在养生的饮食理念,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原汁原味的品尝,同时在饭桌礼仪上也讲究外在的规矩和仪态。
在居家生活中,日本人注重整洁、有序的家居环境,同时在室内摆设和装饰上也注重吉祥和美好的内在寓意。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人们也常常通过参加庙会、茶道、花道等活动来培养内心的宁静和修养,通过修身养性的方式来表达对内在精神世界的追求。
“内”和“外”的意识支配下的日语
科技资讯2016 NO.16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学 术 论 坛160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语言是人类用于交流的一种恣意声音的记号体系。
语言是为了传达人类的思想、积累传承文化而产生的。
换句话说,不论是哪一种语言,都与它产生的社会环境、使用该语言的社会主体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有着密切关系。
日本是一个岛国,与其他国家相分离,他们有着强烈的内与外的观念。
并且,即使在自己本国内部,也存在严重的内与外的倾向,他们会严格的区分哪些空间与自己相关,哪些空间与自己不相关。
因此,在这样一个重视内与外空间的日本社会中,他们的语言也极大地受到这种内外意识的支配。
以下,该文就将探讨日语在哪些方面受到这种意识的影响。
1 文体一般情况下,日语的文体分为简体(体言だ形、用言辞书形)和敬体(ます形、です形)。
如果说话的人或笔者把听者或读者看作是属于外部空间的人(例如:交易的对方、讲演的听众、第一次见到的人等),则使用敬体。
与此相对,如果说话的人或作者把听者或读者看作是属于内部空间的人,则使用简体。
这是作为使用敬体还是简体的一个规则。
但是,关于文体的分类,牧野诚一做了一个有趣的分类。
那就是“ウチ形(内部文体)”和“ソト形(外部文体)”。
敬体具有包含听者和读者在内的第三人称指向的性格,是对外部人员使用的语言形式,因此,称为“ソト形”。
简体具有强烈的包括说话者和作者在内的第一人称指向的性格,是对内部的人员使用的语言形式,因此,称为““ウチ形”。
这是从说话者或作者的心理角度出发的划分方法。
在这种分类中,存在一种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的人都必须使用简体的语言表现形式。
例如:(1)~だろう;(2)~のだ;(3)~ほうがいい;(4)~そうだ;(5)~らしい;(6) ~ようだ;(7)~つもりだ;(8)~と思う;(9)~ことにする。
以上所举的例子都要求其前面的表达是简体。
授受动词与日本人的恩惠关系
授受动词与日本人的恩惠关系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国家与国家之间,不同的语言能够体现出各国文化以及民族性格的差异。
在日语学习中,授受动词一直以来是一个疑难点,学习者往往能理解其含义但并不能具体运用于实例中,其因大多为没有完全理解日语的授受动词所暗含的日本文化特有的恩惠意识,也无法分析清楚对话双方的立场和授受动词的指向。
本文通过介绍分析授受动词的含义以及使用方法,解析日本人对他人表达受恩施恩的文化。
关键词:授受动词;恩惠关系;授受表现;使用方法一、授受动词概况日语中的授受动词顾名思义就是表达给与和收到的动词。
授,表示授予和给予。
而受,就表示接受和得到。
在汉语里表达从别人那得来东西以及给予别人东西时,用一个“给”字即能表达。
但在日语里,日语的授受动词共有七个,分别是「やる、あげる、さしあげる、くれる、くださる、もらう、いただく」。
二、授受动词作谓语的使用方法当授受动词作谓语时,通常表达的是最简单的授受关系,表达的是:“我给你”、“你给我”“我从你那得到”。
这三个授受关系。
并且,主要以“あげる、さしあげる、やる、もらう、いただく、くれる、くださる”这7个授受动词作为句子的谓语。
(1) AはBに本をあげました。
(A给了B书。
)(2) AはBに(から)本をもらいました。
(A从B那得到了书。
)虽然主语都是A,但是“あげる、さしあげる、やる”表达的是我方给予他方,相当于英语里的give。
而“もらう、いただく”表达的是他方给予我方,即我方得到了他方的给予,。
“くれる、くださる”表达的也是他方给予我方,但视点却在他方。
(3) BはAに新しいパソコンをくれました。
(B给了A一台新电脑。
)(4) AはBに(から)新しいパソコンをもらいました。
(A从B那得到了一台新电脑。
)“くれる、くださる”强调的是他方给予我方,动作的完成者是他方,但是受益者是我方。
由于日语中具有内外意识,这里的我方不只是指“我”,还指我以外的“内”,因为在日语中经常会省略主语,所以可以通过谓语来判断视点,根据使用的谓语来判断动作的方向和动作对象之于我的亲疏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内外意识看授受动词与日本人的文化心理摘要本文通过授受动词与其表达的方向性相结合,引用大量例句,同时结合不同的场合与情景,具体阐述授受动词与内外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对授受动词与内外意识之间的分析,体现日本社会文化构造与人际关系的同时,为学生在学习授受动词以及如何依据场景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授受动词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内外意识授受动词授受动词教学创新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授受动词一直以来就是大学日语专业学生的学习难点,授受动词中蕴含了很多日本人的文化心理,包括恩惠意识、内外意识、上下意识以及集团意识等等。
其中,内外意识与授受动词的关系极为密切,集中体现了日语的“人情味”。
本文以授受动词与日本人内外意识的联系为中心,对授受动词进行分析与阐述。
1 内外意识由于日本是岛国,国土面积狭小,在古代长期的农耕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主人”为中心的家庭构造。
同时,在家庭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各个村落,在日本人眼里看来,凡事都应当遵从村落他人的做法,一致行动。
日本作家直塚玲子在其一书《欧美人沉默之时》中写道,“日本人内外意识很强。
所谓圈内人是指同窗、同乡、同事等等归属于同一团体的人,其外的就是圈外人。
日本人心里对圈内外人有明显的心理界线。
即使同是日本人,对于圈外人也会以冷淡的表情,做出于己无关的姿态。
而圈内人之间因融洽的伙伴关系和强烈的信赖感作为羁绊紧密联系在一起。
“日本是稀罕的平等社会,而人人心里有着根深蒂固的差别意识。
那就是内外意识。
”也许这就是原因吧。
话说,为了拉圈外人入伙,就须要所谓的通行证。
只要不清楚地了解那个人的出身来历,就不会轻易地让他越过圈内外的界线。
符合出身证明的情报,一般从很了解他的第三者入手得知。
虽然介绍人是重要的媒介,但如果没人能事先提供相应的情报,就只有直接向本人询问了。
”可见,内外意识在日本社会中根深蒂固,这一现象也影响到了日本人的语言表达。
比如,在交流时日本人很少用“あなた”“わたし”而是使用“うち”“そと”一类的词。
2 授受动词的方向性授受动词之所以能成为表达内外意识最佳选择,就是因为授受动词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这种方向性使得内外意识的表达更加具体,更加明确。
中文里的授受动词一般指的是“给”“得到”,但是在日语中就不能简单地使用两个词进行概括。
由于内外意识的存在,所以将这种意识清楚准确的表达出来就需要不同类型的授受动词。
日语中的授受动词大致分为三类:①やる、あげる、さし上げる;②くれる、くださる;③もらう、いただく。
其中,最基本的有三个,あげる、くれる、もらう。
在本章节中,将以这三个词为例解析授受动词的方向性。
2.1 あげる的方向性一般来说,あげる用来表示授受关系中的“授”即给予。
举例如下:①昨日、木村さんにアルバムをあげました。
(アルバム(相册)由我到了木村手里。
)②弟は鈴木さんにタバコをあげました。
(タバコ(香烟)由弟弟到了铃木手里)③あなたは彼に年賀状をあげましたか。
(贺年卡由你到他的手里)④弟にクリスマスのプレゼントをあげました。
(圣诞礼物由我到了弟弟手里)⑤彼にスカーフをあげしまた。
(围巾由我到了他手里)⑥母は弟に本を読んであげました。
(妈妈给弟弟读书,声音通过空气传到了弟弟耳朵里)⑦みんなの写真を撮ってあげました。
(我给大家拍照片)⑧わからなければ、教えてあげる。
(把不会的东西通过我来教给你)⑨京都の友達に南京のお土産を送ってあげました。
(把礼物由我来送给京都的朋友)⑩荷物が重かったら、持ってあげるよ。
(由我来帮你提行李)移动方向总结一如下图:由例句可以看出,使用あげる时,要站在说话人的角度,句子的主语必须是自己或是属于自己集体的人,而接受者必须是他人不能是自己或己方的人。
如果主语不是说话者自己的话,则主语一定是自己关系亲近的人。
如第?句,弟弟和说话者即“我”是同一个集体的。
?句中的“你”和说话者的关系一定是比“他”亲近的,所以才用了あげる。
综上所述,使用あげる的条件是东西或动作的传递方向是由内向外,为外向型移动。
3.2 くれる的方向性くれる一般表示授受关系中的“接受”。
举例如下:①太郎はこのマフラーを私にくれました。
(围巾由太郎到了我手里)②先生はこの本をくれました。
(书由老师到了我手里)③彼は私に南京のお土産をくれました。
(南京特产由他到了我手里)④太郎はこのマフラーを弟にくれました。
(围巾由太郎到了我弟弟手里)⑤彼は妹にこのおもちゃをくれました。
(玩具由他到了我妹妹手里)⑥太郎はこの本を買ってくれました。
(太郎给我买了书)⑦太郎はこのマフラーを弟に買ってくれました。
(太郎给我弟弟买了围巾)⑧彼は弟にこのおもちゃを買ってくれました。
(他给我弟弟买了玩具)⑨みんなよく助けてくれました。
(大家帮助了我)移动方向如下图:当使用くれる时,说话者是站在接受者的角度,或是站在与自己同一立场即同一集体的立场上进行描述的。
例如⑤中,他给了我妹妹玩具,其中妹妹和我是处于同一立场的,所以用了くれる。
而且,如果句子中没有出现动作的承受者,我们一般会默认动作的承受着是说话人自己,2.3 もらう的方向性もらう一般用来表示说话者从他人那里得到了什么,也属于授受关系的中“接受”。
①誕生日に友達からいろいろなプレゼントをもらいました。
(我从朋友那里得到礼物)②クラスメートからこのきれいな葉書をもらいました。
(我从同学那里得到贺卡)③先生からこの本をもらいました。
(我从老师那里得到这本书)④妹は田中さんからこの万年筆をもらいました。
(妹妹从田中那里得到钢笔)⑤弟は彼からおもちゃをもらいました。
(弟弟从他那里得到了玩具)⑥鈴木さんから本を貸してもらいました。
(我请铃木借书给我)⑦花子さんに歌を歌ってもらいました。
(我请花子唱歌)⑧妹は先生にこの問題について説明してもらいました。
(妹妹请老师解释这个问题)⑨弟は田中さんから英語を教えてもらいました。
(弟弟请田中教他英语)⑩花子は友達にお金を貸してもらいました。
(花子请朋友借钱给她)由上得出もらう的移动方向:当别人为自己做了什么事情,或是给予了自己什么东西时,使用“もらう”,说话者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或是与自己同一集体或立场的人进行陈述的。
比如例①中,我从朋友那儿得到了生日礼物,例⑥中,我请铃木把书借给了我。
说明“もらう”表示的移动方向也是由外向内的。
但这种由外向内的移动与“くれる”有些不同,即“もらう”在移动时,有自身施加推动力的含义在里面,比如例⑥-例⑩都表示的是主语请某人为自己做了什么事情。
比如例⑦中,花子唱歌给我听了,但是,这个动作的发生是由自己促成的,因为是我请花子唱了歌。
如果改为くれる,则含义就是花子自发自愿的为我唱了歌,其中没有我的个人干涉。
3 授受动词中内外意识的体现要想正确理解日语表达中的授受关系就必须对日本的内外意识有深度的了解,日本人在日常交际中非常注重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将人际关系规定为“内”与“外”。
《社会学事典》中对“内”和“外”是这样定义的:“在日本文化中,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内、外部以及以家庭成员所属集团为标准的内部集团( in group)和外部集团(out group),而“ウチ”,“ソト”正是描绘出这种内外对比态度的通用语”。
下面就以简单的例子对内外意思在授受句式中的叙述进行解释说明。
①鈴木は山田に本をあげる。
/〈内〉→〈外〉②鈴木は山田に本をくれる。
/〈外〉→〈内〉③山田は鈴木から本をもらう。
/〈内〉→〈外〉在三个例句中,句式是相同的,都属于授受句。
主要的区别在于说话者对授予者和接收者的“ウチ”和“ソト1”的不同立场。
通常说话人由心理距离判断与授予者及接受者的关系亲疏。
当说话人认为授予者是与自己关系较亲的ウチ,而接受者是与自己关系较疏远的ソト时,就会使用あげる。
相反,当说话者认为授予者是与自己关系较疏远的ソト,而接受者是与自己关系较亲的ウチ时,就会使用くれる。
もらう则表示物体从“外”的授予者向“内”的接收者移动。
因此,说话者如何对待话题中的授予者和接受者的内外关系以及如何定位自己的视点是区分三组授受动词的关键。
下面,从不同的生活场景,人物关系等对于内外意识在授受动词中的表现进行更为详细的2阐述。
(1)内と内との関係の親しさ(内部人员的亲疏关系)3比较以下例句之间的区别:4例1:a 父は母にマフラーをあげた。
b 父は母にマフラーをくれた。
在这两个句子中,父亲和母亲都作为说话者的亲属。
那为何在a 句中说话者用“あげた”而在b句中用“くれた”哪?其实我们可以根据“あげる”与“くれる”之间用法的区别进行分析与解释。
“あげる”是“给别人的意思”那么a句在表达时,我们可以推测出说话者跟自己的父亲比较亲近一点,而母亲的亲近程度低于父亲。
但b句恰恰与a句相反,对于说话者来说,母亲作为“自家人”的亲近感远高于父亲,说话者是站在母亲的立场上来陈述父亲送给母亲花这一事情的。
日本人在表述时会运用授受动词来表现自己与家族成员关系的亲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内外意识已经渗透到家族观念中。
那在日本人的日常交际用语中我们更不难发现他们运用授受动词以此区别内与外。
(2)話題に出た人物と話し手の親しさ(说话者与话题中人的亲疏关系)例2:a 鈴木さんは山田さんに本をあげた。
b 鈴木さんは山田さんに本をくれた。
在上面两例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说话者与山田之间的亲密关系,在a句中,说话人仅仅只是在陈述“鈴木送书给山田”这一客观事实。
说话者与山田之间的关系比较生疏,心理上的距离比较远。
然而在b句中,说话者却将自己与山田置于同一立场,让读者感觉到说话人把山田置于己方,从中感受到说话者与山田之间的关系应该比较密切。
以上两个例子从家人和朋友两个不同的社会关系层面对授受动词和内外意识的表达做出了阐述与论证。
(3)敬語(ここでの敬語とは主に授受動詞の変体形)使いの有無によって内と外との差別を表す(通过是否需要使用敬语来区别内外)日本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人们会依据对方的身份而使用不同的措辞,在这里所说的敬语主要是指あげる、くれる、もらう的变形,即さしあげる、くださる、いただく等表达。
在日本商务活动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别的公司人员面前,下属说起自己上司时,一般不会用敬语;但当在没有外人时,下属对自己的上级说话时,一般都会用到敬语的表达。
4 结论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独有的民族特色,文化内涵以及人文背景,日语也不例外。
授受动词作为日语中一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与日本民族的价值取向,文化传统和心理认知息息相关。
此处将融合与授受表达中的内外意识单独提出研究,是为更好的理解授受动词的实质以及为更好了解内外意识在日本人生活中的影响。
参考文献[1] 肖传国.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与日语表达[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3).[2] 直塚玲子.欧美人沉默之时[m].大修馆书店.[3] 王晚明.从移动图式看授受动词的方向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4] 符夏鹭.日语授受关系与日本人的思维方式[j].2007年第6期总第1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