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酶学(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对酶偶联反应的要求
l (1)指示酶反应必须是一级反应,酶反应速度与指示酶底 物浓度相关。工具酶催化的最大反应速度必须远远大于测定
酶,其所催化的反应必须在中间产物浓度很低的条件下进行,
并且将此很快转变为最终产物,反应体系中不应有中间产物 堆积,否则导致误差。
l (2)工具酶 作为试剂用于测定化合物浓度或酶活性的酶称 为工具酶。
诊断酶学(1)
2020/12/9
诊断酶学(1)
教学目标与要求
l 掌握血清酶变化的病理生理机制,血清 酶测定在临床诊断中应用。
l 熟悉血清酶的分类,同工酶及其亚型测 定的临床意义。
l 了解其生理变异、组织分布、测定方法、 标本处理等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诊断酶学(1)
主要内容
l (1)概述(酶的组成、作用机制、分类) l (2)酶促反应动力学 l (3)血清酶(血清酶分类、变化的病理生理机制) l (4)酶活性浓度测定技术 l (5)酶的免疫化学测定 l (6)同工酶及其亚型的测定 l (7)临床常规酶类测定
l 2.测定参数的设置 内容包括:方法类型、波长、样品量 与试剂量、稀释水量、试剂吸光度上、下限、试剂空白速 率、反应时间、孵育时间、延迟时间、监测时间、底物耗 尽限额、线性范围及计算因子F值。
l 最常用的偶联指示系统有两类:
l 一加上类氧是化氧发化色酶剂系进统行,比利色用,氧如化常酶用产的生T过ri氧nd化er氢反(应H。2O2),再
l 另一类是脱氢酶系统,利用氧化-还原酶反应使其连接到 NAD(P)-NAD(P)H的正/逆反应后,通过分光光度法或其他方 法直接测定NAD(P)H的变化量。
2.6.1.1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GOT 3.4.23.1 亮氨酸氨基肽酶 LAP
2.6.1.2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GPT 4.1.2.13 果糖二磷酸醛缩酶 ALD
诊断酶学(1)
第二节 血清酶
一、血清酶的来源
l (一)血浆特异酶:为血浆蛋白的固有成分,在血浆中
发挥特定的催化作用。多数由肝脏合成并以酶原形式分泌 入血,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从而引起相应的生理或病理 变化。出凝血有关的酶或酶原、胆碱酯酶、铜氧化酶及脂 蛋白脂肪酶等。
诊断酶学(1)
第一节 酶学概述
一、酶的概念、结构及功能
(一)基本概念
l 1. 酶、核酶(ribozyme)和脱氧核酶(deoxyribozyme)
l 2. 酶的催化特:极高的催化效率、高度的特异性、
l
催化作用的可调节性。
l 3.酶促反应:酶催化的反应;
l 酶活性(activity):酶催化反应的能力;
l (2)延滞期是酶偶联反应与一般酶反应的一 个重要区别。从酶反应开始至稳态期间,指示 酶反应较慢且不稳定,称为延滞期。在这期间 指示酶反应速度不能代表测定酶量多少。
l (3)设计和选择酶偶联测定方法时,延滞期 越短越好,测定时间要避开此期。
诊断酶学(1)
酶偶联法测定ALT的吸光度变化图
诊断酶学(1)
l 优点:比较简单,最后测定时因酶促反应已被 终止,故所用仪器无需恒温装置,显色剂的选 择也可不考虑对酶活性的影响。
l 缺点:无法知道在整个酶促反应进程中是否都 处于线性期。
l 利用该法测定酶活性浓度,必须保证酶和底物 在所选定的温度下作用时间要非常精确,否则 会引起较大误差。
诊断酶学(1)
2. 连续监测法
l 结合酶:由酶蛋白(apoenzyme)和辅因子(cofactor)组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l
两者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称为全酶(holoenzyme)。
l
与酶蛋白结合疏松的称为辅酶(coenzyme)。
l
与酶蛋白结合牢固的称为辅基(prosthetic group)。
l 2.酶的活性中心(active center)
l 要求检测仪器具有恒温装置及自动检测功能,自动 生化分析仪都能达到这些要求。
诊断酶学(1)
(二)酶偶联测定法
1. 酶偶联反应
l (1)最简单的模式为: l Ex 为待测酶,A为底物,B为中间产物。 A、B二物
质的变化无法直接监测,此时可外加第二个酶Ei(为 指示酶),其底物为B,反应产物为P可直接测定。
l (二)非血浆特异酶:
l ①外分泌酶:由外分泌腺合成并分泌进入血浆的酶,包括 胰淀粉酶、胰脂肪酶、前列腺酸性磷酸酶等。血液中的含 量与相应分泌腺的功能及疾病有关。
l ②细胞内酶:存在于细胞内进行物质代谢的酶,随着细胞 的不断更新或破坏可少量释入血液。当其大量出现于血清 中时,提示酶的来源组织细胞受损,最常用于临床诊断。
存在形式 l (3)酶蛋白分子量的大小 l 3. 酶在细胞外间隙的分布和运送 l 细胞中的酶有三种途径进入血液。 l 4.酶的清除异常 有少部分分子量小于60 000的酶可
从 肾 小 球 滤 过 , 如 AMY 。 当 肾 功 能 减 退 时 , 血 中 AMY活性升高,说明酶排泄障碍而导致在血液中滞 留。另外胆道梗阻时,梗阻区ALP合成加强,同时 ALP排泄受阻而逆流入血,造成血液中ALP升高。
l 4.温度 测定酶活性时所用温度的误差应严格控制在±0.1℃。 l 5.激活剂与抑制剂
l 在进行酶偶联法测定酶活性时,反应体系中还必须加入指 示酶甚至辅助酶,对其浓度等条件也应考虑。同时反应时 间及产物对酶促反应也有影响。
诊断酶学(1)
三、酶活性浓度的测定
(一)酶活性浓度测定方法
l 酶活性浓度测定就是要使酶促反应的初速度(v) 达到最大速度Vmax,即在过量底物存在下的零 级反应期的速度,此时反应速度与酶浓度[E]之间 存在线性关系。
l (六)其他 一些酶活性与体重、身高的增长、体位改变、 昼夜变化及家庭因素有关。
诊断酶学(1)
四、血清酶变化的病理机制
(一)血清酶变化机制
诊断酶学(1)
(二)血清酶变化的病理机制
l 1. 酶合成异常(1)合成减少 (2)合成增多 l 2. 酶释放增加 大多数血清酶增高的主要原因 l (1)细胞内外酶浓度差异(2)酶在细胞内定位和
l
氨基酸可经小肠粘膜排至肠腔,再彻底分解
l
成氨基酸后被重吸收,其中大部分氨基酸可
l
被组织利用,不能利用的氨基酸则随尿排出
l
体外。
诊断酶学(1)
l
三、血清酶的生理变异
l (一) 性别 少数酶如CK、ALP及GGT等有性别差异, 与血清酶的来源组织有关。
l (二)年龄 血清酶的活性随年龄而变化,ALP和GGT到 老年时可有轻度升高。年龄差异也见于同工酶。
诊断酶学(1)
(三)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l (1)当[S]<<Km时,反应 速率与底物浓度[S]成正比, 呈一级反应, V= Vmax[S]/Km=K[S]—— 用工具酶来测定各种代谢 物浓度的方法学基础。
l (2)当 [S]>>Km时,反 应速率与底物浓度[S]无关, V=Vmax=K [E],称为 零级反应,反应速率与酶 浓度[E]成正比。酶学测定 时一般底物浓度可选择为 Km的10~20倍。
诊断酶学(1)
二、血清酶的去路
l (一) 血清酶的半寿期 (T1/2)
l
1. 定义: 酶失活至原来一半时所需时间。
l
2. 半寿期代表酶从血中清除的快慢。
l
半寿期长的酶,在血清中持续时间长。
l (二)血清酶的失活和排泄
l
1. 酶的清除主要是在血管内失活或分解。
l
2.血清酶受蛋白酶水解而产生的低分子多肽或
l (三)进食 过量饮酒可使血清GGT明显升高。 l (四)运动 多种血清酶活性升高,如CK、LD、AST、
ALD和ALT等,其升高的幅度与运动量、持续时间、运 动频率及骨骼肌所含的酶量有关。
l (五)妊娠 胎盘组织可分泌一些酶进入母体血液,如 耐热ALP、LD、LAP和ALT(少数)等,引起血清中这 些酶活性升高。
2.1.3.3 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 OCT
3.2.1.1 α-淀粉酶
AMY、AMS
2.3.2.2 γ-谷氨酰基转移酶 γ-GT、GGT 3.2.1.30 β-N-乙酰(基)-
2.4.1.1 糖原磷酸化酶 GP
D氨基葡萄糖苷酶 NAG
2.5.1.18 谷胱甘肽转移酶 GST
3.2.1.51 α-L-岩藻糖苷酶 α-FU、AFU
l 又称速率法或动力学法,指在酶促反应过程中用仪 器监测某一反应产物或底物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量, 求出酶反应初速度,间接计算酶活性浓度的方法。
l 优点:无须终止酶促反应,不需添加其它成色试剂, 就能将反应物变化的多点测定结果连接成线,观察 到整个反应过程,选择线性反应期来计算酶活性, 结果准确可靠。
诊断酶学(1)
第三节 酶活性测定
(一)米-曼公式
l Michaelis 和Menten提出的酶作用的中间产物学说: l
l 1913年提出了著名的酶促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关系的 方程式,即米-曼氏方程(Michaelis-Menten equation):
诊断酶学(1)
(二) Km与Vmax
l 1. Km值:等于酶促反应的初速率为最大速率Vmax一半时 的底物浓度,即V=½Vmax时,则Km=[S]。
l 按照酶促反应时间的不同可将酶活性浓度测定方 法分为两大类:
l
定时法(fixed time assay)
l
连续监测法(continuous monitoring assay)。
诊断酶学(1)
1.定时法(固定时间法)
l 定时法:测定酶与底物作用反应一定时间后底 物或产物变化的总量,计算酶促反应平均速度。
LPS
1.1.1.41 异柠檬酸脱氢酶 ICD、ICDH 3.1.1.8 胆碱酯酶
CHE
1.1.1.49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G6PDH
3.1.3.1 碱性磷酸酶 ALP、AKP
1.4.1.3 谷氨酸脱氢酶 GLD、GLDH 3.1.3.2 酸性磷酸酶 ACP
1.4.3.4 单氨氧化酶 MOD
3.1.3.5 5′-核苷酸酶 5′-NT
l (2)如果一些酶促反应找不到合适的指示酶与其直接 偶联,此时还可在始发反应和指示反应之间加入另一 种酶,将二者连在一起,此反应称为辅助反应。模式 为:
l 其中,B、C均为中间产物,Ea、Ei都为工具酶。最后 一个酶称指示酶Ei,其他外加的酶都为辅助酶(Ea)。
诊断酶学(1)
2.酶偶联反应原理
l (1) 当用酶偶联法测定时,在偶联反应中存 在几个时期:预孵育期、延滞期、恒态期、非 恒态期。
l Km在临床上的应用: l (1)反映酶与底物的亲合力,且与亲合力成反比; l (2)用来计算不同底物浓度时酶促反应速度相当于最大
反应速度的百分率,当底物浓度为10~20Km时,反应速 度可达到最大反应速度的90﹪~95﹪; l (3)根据Km值选择酶的最适底物; l (4)确定工具酶用量; l (5)确定代谢酶系中的限速反应和作为鉴别酶的依据。 l 2. Vmax: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代表了在一 定酶量下的最大反应速率。
l 酶与底物结合并将底物转变成产物发生在酶表面的一个特
l
定区域。
诊断酶学(1)
二、酶的命名、分类及编号 临床上常用的酶
EC编号 习惯用名
英语缩写
EC编号 习惯用名
英语缩写
1.1.1.27 乳酸脱氢酶 LD、LDH
2.7.3.2 肌酸激酶
CK、CPK
1.1.1.37 苹果酸脱氢酶 MD、MDH 3.1.1.3 脂肪酶
l (3)酶循环法(enzymatic cycling methods)
l
固相酶(immmobilized enzymes)
诊断酶学(1)
(三)血清酶活性浓度测定条件的选择
l 1.方法条件的选择 尽可能采用连续监测法;减少操作步 骤;化学试剂须具有一定纯度,不含影响反应速度的杂质; 试验用水最好是纯水或双蒸水;建议使用液体双试剂。
诊断酶学(1)
l 2. 酶浓度 当底物浓度远远大于酶浓度时,酶促反应速率与 酶的浓度成正比。在病理情况下,样品酶浓度很高,此时 可因底物过早而且过多地被消耗,而影响酶活性测定,故 需用生理盐水或其他缓冲液进行适当的稀释。但需注意稀 释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l 3.缓冲液的种类、离子强度和pH 根据对酶活性的影响不同 可将缓冲溶液分为活性、抑制、惰性三类。各种体液样品 也是缓冲液,应严格掌握测定样品与底物的用量比例,样 品在总体积中所占的比例应不超过10%。
l 底物(substrate,S):酶所作用的物质;
l 产物(product,P):酶促反应的生成物;
l 酶的激活剂(activator):加速酶促反应的物质;
l 酶的抑制剂(inhibitor ):减慢或终止酶促反应的物质
诊断酶学(1)
(二)酶的结构及功能
l 1.单纯酶和结合酶
l 单纯酶:只含多肽链,是单纯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