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综合述评(一)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研究述评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研究述评专题述评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人文历史环境、政策制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各种因素的作用往往是不同的。
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研究主要可分为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需要从制度入手,尤其是以竞争中性为原则完善产权制度,加强欠发达地区产权保护公平程度,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交易成本;产权保护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界定、测度及降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7BJL01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项目“行政审批改革、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8-1-03-45)中图分类号:F0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982(2021)02-0054-0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区域发展的差距,对前者,国内外学者有对“中国奇迹”的理论解释,而对后者,则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的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人文历史环境、政策制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各种因素的作用往往是不同的。
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研究主要可分为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
本文对这三种主要观点进行述评和比较,试图在此基础上探讨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深层次原因,为我国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改革目标提供参考。
一、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主要基于要素投入与配置的视角分析区域发展的差距,主要围绕劳动力数量、人力资本差异、资本稀缺程度、技术能力、要素配置效率展开。
这类文献核心观点认为资源配置效率与丰富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区经济差异。
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研究述评近年来,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并通过金融手段提供支持。
以下是国内外关于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述评。
国外研究1.《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Policy and Practice of Financial Support for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这是发表于2019年的一篇文献综述,在英国牛津大学网站上发表。
该文献对英国、美国、欧洲等地的政策措施和实践进行了总结和评估,强调了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金融机构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如风险投资、债券和基金等,来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创新。
2.《一个国内银行的气候领导力:DNB的低碳金融服务》(Climate Leadership in a Domestic Bank: DNB’s Low-carbon Financial Services)这篇文章发表于2018年,出自挪威经济学家Marianne Wiig主编的书籍《低碳金融:解决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Low Carbon Finance: Key to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该文章介绍了挪威国家银行(DNB)在金融支持低碳经济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包括发行低碳债券、为低碳项目提供融资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国内研究1.《中国商业银行绿色转型路径分析》(Analysis on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Path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这篇文章发表于2021年,在中央财经大学学报(Journal of Central Universityof Finance and Economics)上发表。
文章通过分析四大国有银行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中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支持低碳经济方面的路径。
发展经济学评述
《经 济 学动 态 》2 0 0 0 . 4
发展经济学评述`
郭熙保
一都需 要 发 展 , 但 作为 一 门 学科 的发 展经 济学是 专 门 以发 展 中国家 即后 进 国家 的经济 发展 问题作 为研究 对 象 的。 发 展 经济学 虽然 是 研 究 发 展 中 国家 经 济问题 , 但主要 是 由发 达 国 家的 经 济学 家创立 起 来 的 。 这 些经济学家受西 方正统经 济学熏陶 , 常常把 正统 经 济 学 ( 常 被称 为 是 新古 典 经 济 学 ) 的基 本 原理 和方 法 运 用 于 发展 中 国家 的 经济发展 问题分 析 。 因此 , 有人认 为 , 发展经 济学 不是一 门独 立 的学 科 , 而只 是把 西方 经 济学 或经 济学分 支 ( 如宏观 经济学 、 微 观经济 学 、 劳动 经济学 、 国际经济 学 、 公 共财政 学等 ) 的基 本 原 理 在 不 同发 展 中 国 家 加 以 具 体 运 用 。 但是 , 尽 管发 展 经 济 学 吸 收 了西 方 正 统 经济学 的一 些基 本 原 理 和 方法 , 但 它 是 一 门 独立 的学科 , 它 有 自己 独特 的研 究对 象和研 究方 法 , 有 自己 的理论体 系。
( 3) 提倡 外 向型 发 展 战 略。 50 年代 很 多 发 展中 国家奉行 的进 口 替 代工业 化 战 略 ( 通 过 限制进 口 来加 速 国 内工业 部 门扩张 和 平衡 国际收支 ) , 由于 资 源 利用 效 率低 下 , 瓶 颈 的 制 约 , 并 没有使发展 中国家工业 发展起来 , 反 而造成 了 国际收支 恶化 , 外债沉 重 , 引发 了外 债危机 。 于是 , 这一 时期 发展 经 济 学 家 同抨 击计划 化一 样 , 也 极 力反 对 内向 型 的发 展 战 略 , 而针 锋相对地 强调 外 向型发展 战略 , 即出 口 鼓 励 的工业化 战略 。 这一 战略 的提 出是 基 于传统 的国 际 贸 易 理论 , 特别 是 比较 优 势 学 说 。 根据 这一 理论 , 发展 中 国家 出 口 初 级 产 品和劳动 密 集 型产 品 、 进 口 工业 品和 资本 密
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寺院经济研究述评_白文固
·学术研究综述·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寺院经济研究述评白文固一寺院经济研究,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领域。
可是在80年代以前,这一领域极为冷落。
进入80年代以后,国内关于寺院经济的研究呈现出春花秋实的景况:1.研究队伍不断壮大 除前辈学者何兹全、韩国磐先生外,继有姜伯勤、张弓、谢重光、白文固、游彪、简修炜、李干、傅贵九、夏毅辉、庄辉明、荆三林、况浩林等同志,都是这块园地上的耕耘者,参与这一研究的老中青三代学者约达50人。
特别令人高兴的是有几名藏族学者也跻身其中。
2.研究领域不断拓宽 从纵的方面讲,80年代以前,学者们的研究兴趣主要限于南北朝隋唐时期,而80年代以后,有不少学者对颇有特色的宋元寺院经济及明清寺院经济进行了开拓性研究,迄今,各种学术刊物发表的有关宋元明清寺院经济的论文,已达20篇左右,这说明有不少学者已着意于这块荒漠的开垦。
除汉传佛教地区寺院经济外,有些学者对藏传佛教地区的寺院经济进行了探讨。
这就在纵向上反映出学术研究的整体性、全面性。
在横的方面,80年代以前发表的学术文章,多停滞在一般性述说历朝寺院土地兼并的梗概。
而80年代后,大家对寺院经济内部的变化、寺院的阶级结构及依附关系,寺院财产的占有性质、寺田的经营剥削方式、僧尼赋役蠲免征纳等深层次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地研究和探讨。
其中不乏考释精审、论述透彻的鸿文力著。
3.发掘了许多宝贵资料 这十多年来,学者们为补足资料的缺乏,几乎以篦拢梳理的势头,查阅敦煌、吐鲁番文书;检点方志、山志、寺志、笔记小说、私人文集、碑石资料,发掘出大量有价值的史料,为这一学术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粮秣”。
4.研究成果丰富 据笔者所见,从80年代以来,出版专著三部,即何兹全主编《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北京师大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姜伯勤著《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中华书局1987年5月出版),谢重光著《汉唐佛教社会史论》(1990年5月由台湾国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
人力资本价值提升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述评
摘要 : 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 实力”人力资本价值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着重要作 软 ,
用 。 虽然 , 于人 力资本和 经 济发展 的 关 系研 究由来 已久 , 关 但是 对人 力 资本 价值 提 升和 加 快 经济发 展 方 式 转
量, 知识和能力是人力资本存量 的主要 内容。动态 价值则是指人力资本可能发挥的潜在价值 。人力 资 本价值提升是指综合运用各种人力资本价值管理措
以及和谐发展 , 都是“ 以人为本 ” 的反映和体现。这 施开发人力资本 , 有效促进其智能、 素质发挥至最佳
一
战略工程 , 离不开 实践主体价值的提升。提升人 水平 , 获得人力资本价值增长的活动过程。
收稿 日期 :02—0 2 21 5— 5
作者简介 :. 1 张轲 , 湖 南长 沙人 , 男,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研究生 , 主要研 究方 向: 力资本 与产业发展 ;. 菊莲, , 南师范 人 2何 女 湖
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 博士 , 主要研 究方向 :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
88
古希腊 的柏 拉 图 , 最 早 关 注人 力 资 本 价 值 提 是 升对 经济发 展 的作 用 的思 想 家 之一 。他在 其 代 表作
价值的资本是对人本身的投资所形成的资本。他 明 确指出“ 知识是我们最有力 的生产动力 ” 对人力的 , 和培训对个人和国家 的经济价值。马歇尔 的经典论 述, 为之后人力 资本 和经济发展 的研究提供 了有力
和, 是指 个人 或者 群体 为组 织 提供 有效 服 务 的能 力 。 可分 为静态 价值 和动态 价 值 。静 态价 值 主要 是指 由 个人和社 会 长期 的人力 资本 投 资 而形 成人 力 资本 存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述评
改革开放42年来及中国加入WTO 19年来,随着中国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中国依托国际及国内两个市场、人力资源、环境资源禀赋等要素,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被誉为“中国奇迹”。
1978年中国GDP 总量为3678亿元,人均GDP 385元,外汇储备1.67亿美元。
2019年中国GDP 达990865亿元,人均GDP 突破1万美元,达到70892元,外汇储备31079亿美元,最近5年均超过3万亿美元。
中国经济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因比较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政府治理能力的持续提升、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等多因素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列车的高速前进。
另一方面,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持续扩大、区域经济不协调不充分、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了不公平现象的出现,制约了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也容易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中国相继提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旨在补齐经济发展落后区域的短板,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时至今日,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现象仍然并将长期存在,这需要持续引起重视。
因此,多角度分析形成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对于实现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当前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新旧动能转换顺利推进,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国力继续增强,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
同时中国经济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宏观总量持续增长、微观区域差距扩大的特点。
总量来看,2019年中国GDP 总量是1978年的269.4倍,人均GDP 是1978年的184.1倍。
从1979年到2018年,中国GDP 平均增长速度为9.4%,从2001年到2018年,中国GDP 平均增长速度为9.2%。
从统计数据看,中国农业、工业和建筑业、服务业、对外经济、国内贸易、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科学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领域和行业均取得巨大发展,中国经济增长的韧性得到进一步增强。
文献综述、述评范文
文献综述、述评范文我国现金股利政策研究文献综述股利政策一直是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长期以来也是公司财务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早在1976年被称之为“股利之谜”,围绕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结论层出不穷。
一、影响现金股利政策的因素国内关于上市公司选择现金股利政策的动机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较多,由于选取的样本和采用的研究力一法不同,结论一也不尽相同。
吕民江和王克敏(1999)研究发现对于现金股利分配的公司,其股利支付水平主要受前期股利支付额和当期盈利水平及其变化;同时现金股利分配主要受到公司规模、股东权益、盈利能力、流动能力、代理成本、国有及法人控股程度及负债率等因素影响,而且公司的股票股利支付额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相互影响。
林海(2000)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现金股利发放水平与收益存在相关关系,上市公司的收益水平越高,相应的股利支付水平也越高,而且收益水平较高的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存在着相互替代关系。
杨淑娥等(2000)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现金股利主要受货币资金余额和可供分配利润两因素影响。
陈国辉和赵春光(2000)研究结论表明对现金股利有解释作用的因素主要有股票股利、净资产收益率、利润增长率和股票市价。
赵春光等(2001)实证研究结果认为上市公司是否分配现金股利与是否分配股票股利、上年度是否分配现金股利和企业规模有关;每股现金股利大小与股票价格、市盈率、主营业务利润、是否分配股票股利有关。
吕长江和韩慧博(2001)实证研究结果认为在影响股利分配倾向的各因素中,盈利能力和经营风险是最主要的因素,盈利能力与发放现金股利概率呈二项式变动,经营风险与其呈.相反方向变动。
原红旗(2001)实证研究结论发现我国现金股利政策是代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产物,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存在以现金股利从上市公司转移现金的行为;上市公司留存资金存在浪费行为,并非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规模大的公司倾向于选择现金股利。
李志彤和陈敏(2001)研究结果表明:现金股利主要受净利润和可供分配利润两因素影响;另外还存在上市公司通过现金股利政策来调节其净资产收益率并使之达到再融资标准的行为。
谈谈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
谈谈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姓名:姜祺文学院:英华美专业:广告设计与制作年级: 2012级摘要:十七大”报告在政策层面上阐明了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提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
本文简要分析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联系,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二者间的差别。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联系;差别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简要回顾建国后,对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从1949年到1995年,经济处于又多又快增长(粗放型增长)阶段。
其标志是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个总路线把多与快放在好与省的前边,强调的是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总量扩张。
第二,从1995年到2007年10月,处于经济又快又好增长方式阶段(既注重速度,又注重效益)。
标志是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第三,2007年10月后,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阶段。
标志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理论界,从1980年董辅礽发表的《我国经济的调整和发展战略研究问题》一文中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2004年吴敬琏提出经济增长方式的三个阶段(农业社会、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两种模式(靠自然投入的增长、靠效率提高的增长),我国学者对经济增长方式做了很多研究。
但在党的十七大以前,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仍没有超出粗放增长和集约增长的分析框架。
虽然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应看到它不能解决经济增长中的制度障碍、技术重复引进、收入差距扩大、公众福利低下、资源掠夺性开发、环境恶化等问题。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的那样:“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的一大创新,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的最新进展述评
发 展方 式 ” 问题 的研究 进行 总体 梳理 与评 述④。
一
、
“ 变经 济发展 方 式” 内涵 转 的
从 已有 的 相 关 文 献 来 看 , 者 们 主 要 是 围 绕 学
首 先 , 发 展 经 济 学 角 度 , 者 们 普 遍 认 识 到 从 学 “ 济发 展 ” “ 济 增 长 ” 经 同 经 的差 异 , 经 济 增 长 ” “ 强 调 的是 量 的增 加 , “ 济 发 展 ” 是 质 与 量 的 统 而 经 则
,
不仅要 求有 数 量增加 , 注 重要求 有结 构 改善 和 更
质量 提 高 ( 张蕴 萍 ,0 9 , 包 括 人 与 自然 关 系 20 )I还 2 J
的 和谐 发展 、 与人 关 系 的和 谐 以及 人 自身 的全 面 人
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比例关
系 , 宏观 看包 括 社会 总需 求 结 构 、 有 制 结 构 、 从 所 分 配结构 、 业结 构 、 产 区域 经 济结 构等 , 微 观 看 包 括 从 企 业组 织结 构 、 品 结 构 等 等 。经 济 结构 调 整 就 是 产
制度转 型 、 改革 开放 3 经济 体制 转轨 两次 决定 中 0年 国现 代 化 命 运 的 重 大 抉 择 之 后 的 又 一 次 重 大 抉
择。 …这 无疑 反 映 了“ 变 经济 发 展 方式 ” 转 问题 的重 要性 , 因此 很 有 必 要 对 目前 学 术 界关 于 “ 变经 济 转
均缺 乏系统的相关理论 支撑 , 学术界对“ 转变经济发展 方 式” 在体 制和发 展战略 方面 的认识及 “ 方” 处 上尚存在 尖 锐 的分歧 , 因此未来 的研 究亟须寻 求新 的理论支持 , 并对相关分歧展开更深入 的辩论 。 [ 关键 词] 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 ; 经济结构调 整; 经济体制 改革 ; 发展战略转型
碳金融和绿色经济发展综述
碳金融和绿色经济开展综述1绿色经济和碳金融的根本概念绿色经济是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新型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等绿色活动的统称,涵盖了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经济开展模式,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特征,是一种绿色安康的经济形态。
碳金融是由碳排放交易引发的,通过设计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效劳等方式,到达限制温室气体减排目的,进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一系列金融活动。
既包括对碳排放权及相关衍生产品的买卖交易、投资或投机活动,也包括开展低碳能源工程的投融资活动以及相关的担保、咨询效劳等相关活动。
2国外研究现状综述2.1关于绿色经济。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稀缺,一些和生态环境相关的产业利润逐步降低甚至会有亏损,进而引发失业和社会矛盾加剧等现象。
基于此背景下,学者们纷纷倡导开展绿色经济的必要性。
联合国开发方案署(2008)提倡,我们要把经济可持续开展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两者相互关联,是一个整体,不能被割裂。
并进一步,在联合国可持续开展大会上(2010)提出绿色经济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开展,而且还能够推动社会的全面开展。
这些研究结果成功地引起了公众对绿色经济的关注,很多学者开场探究影响绿色经济开展的因素。
Soytas,Ugur和R.Sari(2007)认为制约绿色经济开展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能源消耗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多,为了验证研究结论,他采用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方法,并科学地构建了可以衡量碳排放量、能源消耗量以及绿色经济的指标,得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正相关,而这两者均和绿色经济开展负相关的结论。
RaulGou-vea,SulKasicieh和M.J.R.Mon-toya(2013)那么提出了影响绿色经济开展的整个外部环境因素,分别是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各个行业的分布格局、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以及绿色能源的可持续性等因素。
在得出影响绿色经济开展的因素后,学者便开场寻找解决方法,探索能够推动绿色经济开展的途径。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研究述评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研究述评杨丞娟专题述评摘要:基于CNKI核心期刊与CSSCI收录数据库,对2016—2020年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从数量看,与绿色发展相关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相关的区域性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从内容看,2016—2020年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研究从生态、产业、工业、城市绿色发展等角度展开;从研究方法看,涵盖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
未来研究需进一步优化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的测量标准,深入挖掘影响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问题和障碍,探索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机制与路径。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绿色测评;可持续发展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机制与路径研究———府际协同治理的视角”(2020YJC810018);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长江经济带府际协同治理机制与路径研究———区域公共品供给的视角”(20Q078)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982(2021)02-0063-07一、引言自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来,包括《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2020)、《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2016)、《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7)等重要战略文件均对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作出了明确指示和要求。
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南京召开的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
”五年来,长江经济带在生态、产业、城市绿色等方面取得了成绩的同时,仍存在诸多问题与障碍。
经济增长质量理论述评
经济增长质量理论述评对国外经济增长质量理论,主要从增长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及绿色GDP和低碳经济的相关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述评;对国内经济增长质量理论,主要从经济增长质量内涵、决定因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述评。
标签:经济增长;质量;述评人类历史上长期极度的物质匮乏使得人类特别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然而现代经济增长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不幸与灾难。
那种单纯追逐经济增长速度的做法日益引起人们的质疑和批评,人们开始更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希望经济增长在给人类带来更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带来生活品质的改善,带来社会的和谐,带来人类自身的发展。
相对来说,国内研究经济增长质量的文献要多于国外,国外的文献主要研究的是与经济增长质量相关的一些课题。
1 国外研究述评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西方一些学者开始对传统发展观和发展模式进行批判、反思和总结。
发展经济学家迈耶(1984)认为:“发展经济学家不再朝拜于GNP 的圣坛,而是全神贯注于经济发展过程的质量。
”巴基斯坦政府的一位官员说:发展问题必须定义为对最恶劣的贫困形式的一种选择性进攻,发展目标必须根据疾病、文盲、贫穷和不均等不断的减少和最终消除来确定。
萨缪尔森(1999)认为,经济增长代表一国潜在GDP或者国民产出的增加,是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PPF)的向外推移。
这是对经济增长这个概念最初的定义,从量的角度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定义经济增长。
库兹涅茨(1971)是这样定义“经济增长”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思想意识的相应调整基础上的。
”这一定义不仅规定了经济增长的内容、基础和条件,包含量和质的因素,而且把制度、思想意识等社会条件的改变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
这有些接近于经济发展的概念。
苏联经济学家卡马耶夫(1977)对经济增长的理解是:“物质生产资源变化过程的总和,以及由此而增加了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通常被称为这一社会经济结构的经济增长”,并强调“在经济增长这个概念中,不仅应该包括生产资源的增加,生产量的增长,而且也应该包括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消费品的消费效果的增长。
经济发展的制度决定论与地理决定论述评
贸易 因素对 经济 发 展 的影 响程 度 , 这 三组 样 本分 别
为 : ( l) 运用 埃斯莫 格卢 和合作 者 ( 以 下简 称 月 R ) 使
埃斯莫 格卢等 人 的主要 论点包 括 : ( 1) 欧洲宗 主
国在不 同的殖 民地 采 取 了非 常 不 同 的殖 民化 政策 , 有 着不 同 的相关 制度 。 在一 种情 况下 , 例如 在美 国 、 澳 大利亚 和新西 兰 , 殖 民者定 居下 来 建 , 立 了法律规 则 和鼓励 投资的制度 ; 在另 一种情 况下 , 如在 刚果或 金 海 岸 、 秘 鲁 , 他 们 实 行 了榨 取 式 ( e x 切叨 t ive ) 的政 策 , 其意 图是将 当地 的资 源快 速 转 移 到 宗 主 国 的殖 民 者手 中 。 这些 制度 阻碍 了投 资 和经 济发 展 。 ( 2 ) 宗 主 国的殖 民策 略部 分是 由欧洲 人定居 的可 能性 即 殖 民地 的环境决 定 的 。 在 欧洲人 面 临着 较高死亡率 的地方 , 他们很 难安 全 的定 居 , 更 有可 能建立 榨取式 的制度 。 ( 3) 这些 早期 的制度 延续 到现在 , 构成 现行 制度 的基 础 。 埃斯莫 格卢 和 合作 者也论 证 了制度 对 经济绩效 的重要 影 响 并 不是 由外 力推 动 的 , 在 考 虑 纬度 、 气 候 、 现 时 的疾 病环 境 、 宗 教 、 自然资 源 、 土壤 质量 、 种 族语 言隔离 及现在 的种 族构成 等 因素后 , 实 证 结果显 示制 度和人 均 收人之 间仍存 在显著 的相关 性 。 殖 民者 面临 的死 亡率 通过制 度而 不是其 他变 量 对人均 收人产 生影 响 。
~ 性单位 的产 出以 避 免 遭 受转 移 ( id i on ) 的制 度 是
循环经济研究述评
中已经包含 了丰 富 的生态 循环思想 。 循 环经济 ” “
一
以及诸 大建 的“ 统筹 新经济 ” , 循环经 济在理 等 使
词 的正式 出现 , 是在 二十 世纪六十 年代美 国经
论与实 践方面有 了实质性 发展 , 就其根 本离不 但
摘 要 : 环 经济是 一种 新的 经济发展 理念 和发展 模 式 , 过 阐述 循环 经 济的发 展 历史 , 循 通 归纳对循环 经济 内涵的理解 , 析 关于循 环经济 的经 济理论模 型 , 出 目前循 环 经济研 究的 探 理
主要特 点和存在 的问题 , 旨在 对我 国循 环经济 的理 论研 究与 实践提供 有益 的参考 。
1环境库 兹涅 茨 曲线假 说 . 上世 纪九十 年代 初 , 国经济 学家格 鲁斯 曼 美 ( eeG os n 和 克格鲁 ( lnK u gr研 究 了 G n rs ma ) Aa ree) 工业 化 进程 中人 口和 经 济增 长 对 环 境影 响 的 时
开3 R原则 。
一
济 学家鲍尔丁( .。o lig 出的 鲍 尔丁在分 KEB udn) 提
析 宇 宙 飞船 的 内部 循 环 系 统 的 时 候 受 到 启 发 来 分析地球 经济的发展 , 他将 西方现 有的市 场经 济 比喻 成 “ 牧童 经济 ” ,如果 不合理 开发 自然 资
、
收 稿 日期 :0 O 1 — 7 2 1- 0 2
第 三 , 环经 济 是一种 新 的经 济增 长 模式 , 是 循 它
在 生态环 境成 为经济增 长 的制 约要 素的 时候 , 人 类 可 持续 发展 要 求经 济增 长 与 自然环 境 的相 协
大学城之于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述评
大学城之于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述评一、大学城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1. 大学城建设的背景与意义大学城是指一个由多所高等院校所在城区所构成的集聚区,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建设大学城。
建设大学城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水平、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大学城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学城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教育服务为主导的模式,另一种则是以来自院校的智力与科技成果为主导的技术服务模式。
3. 大学城的优势大学城具有教育、人才、科技等领域的优势,如高素质的人才、科研机构、创新资源、就业机会等。
这些优势为大学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4. 大学城的影响因素影响大学城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政策、产业、人才等因素。
政策是关键,政府需要制定实施一些支持大学城的政策来推动城市的经济持续发展。
5. 大学城的发展趋势大学城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产业升级、人才聚集、高科技产业、服务业发展等方面。
未来,大学城的经济发展将逐步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二、大学城对城市经济的带动作用1. 大学城的空间带动作用大学城的建设对于周边地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基础相对较落后的经济区域,可以进一步增强在全国的影响力。
2. 大学城的科技带动作用大学城涵盖了大量知识技术企业,其科技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城市的科技创新环境,从而提高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3. 大学城的人才带动作用大学城聚集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推动,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和人才流动,实现城市的快速发展。
4. 大学城的品牌带动作用大学城是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拥有较高的公信力。
大学城品牌的建设可以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形象,增强城市在全球范围内的声誉。
5. 大学城的创造价值作用大学城不仅可以为城市创造就业机会,还可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城市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大学城与城市器宇线条的统一1. 大学城的建筑风格大学城的建筑风格需要与城市整体规划相统一,呈现一种和谐有序的氛围。
1998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述评
1998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述评一、1998年中国经济发展概述二、1998年中国经济发展形势的阶段性特征三、1998年中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四、1998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与效应五、1998年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风险1998年中国经济发展概述1998年是中国近代经济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经济面临了许多难题和挑战。
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中国经济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和发展,其中最显著的就是经济下滑,经济增长率降至7.8%,通货膨胀率达到20%以上。
同时,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也面临着严重的外部压力,重要入口口岸、贸易措施受到严重影响等等。
1998年中国经济发展形势的阶段性特征可以看出,1998年的中国GDP增速开始下滑。
这一下滑说明中国经济进入了一种“转换期”。
1998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可以说是一个阶段性特征的经济。
首先,在这一年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率并存下,以及整个宏观经济表现与扩张、停滞、收缩三种状态并存下来的情况,反映出经济正处于转换期,尚未形成一定的制度秩序与社会结构。
1998年中国经济政策的变化1998年,国家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
其中最重要的是《采煤荟萃》的政策,《采煤荟萃》政策的出台,使得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由资金、资源、土地、人口等多个维度构成的新阶段,强力推动了中国经济向全面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1998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与效应在1998年,中国政府采取了大量的调整措施,整个国家经济出现了一生一次的高速增长,民间投资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同时,全国有50%的企业面临着财务困难,13.8%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1998年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风险1998年,中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新阶段。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对金融体制的改革。
然而,由于1998年的外部经济环境比较困难,国内的金融风险也加剧,这些都为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增加了难度。
相关案例分析1、《采煤荟萃》政策的推出《采煤荟萃》政策的推出,实际上是国家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进入市场化状态,打破垄断经济的局面而出台的一项政策。
扩大内需是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基点——扩大内需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研究述评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5—1 2
业和社会保障等民生 问题 , 这些都是扩大 内需 战略 方 针 的政 策 内容 。概 括 起 来 说 , 扩 大 内需 战 略方 针 的精神 实质 和政 策 内涵就是 : 立 足 国 内市 场 , 着 眼 和 着力 解决 经 济 发 展 和 运 行 中 的突 出矛 盾 和 主 要 问 题, 保 持 国 民经济 持 续 快 速 健康 发 展 。扩 大 内需 的 战 略方针 是 面 向实 际 的开 放 体 系 , 在 实践 中还 需 要 不 断丰 富 、 充 实和完 善 。 关 于对 扩 大 内需 战 略方 针 实 施 效 果 的基 本 评 估, 姚 景 源说 , 十几 年 来 我 国在扩 大 内需 、 调 整 增 长 方式 、 转变 增 长方式 和 调整结 构 上 , 确 实是 有成就 和
关键词 : 扩大 内需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调 整经济结构
中图分类号 : F 0 3 6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6 5 1 1 ( 2 0 1 3 ) 0 3— 0 0 3 3— 0 3
内需 与外需 失衡 、 投 资 与消 费失衡 、 经 济增 长过 度依靠外需和投资拉动 , 是改革开放 3 0 多年来我国 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主要问题 。破解这一难 题, 使经 济发 展建 立 在 内需与 外需 、 投 资与 消 费基本 协调的基础之上 , 更多依靠 内需特别 是消费需求拉 动, 是加 快转 变经 济 发 展 方 式 的基 本 内容 和重 要 任 务 。党 的十八 大 提 出 , 要 加 快形 成 新 的经 济 发 展 方 式, “ 使经 济 发 展 更 多 依 靠 内需 特 别 是 消 费 需 求 拉 动” , “ 牢 牢把 握 扩 大 内需 这 一 战 略 基 点 , 加 快 建 立 扩 大 消费需 求 长效 机 制 ” _ l J ( 1 8 , ∽。本 文 对最 近 几 年 关 于扩大 内需 与转 变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 调 整 经 济 结 构 问题 的研 究综 述如 下 。 扩大 内需 战略 方针 的提 出、 内涵 和 实施效 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综合述评(一)
摘要: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出发,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热点问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与探讨,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并进行综合述评。
关键词:经济发展发展方式综合评价
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一直是经济学家们普遍关心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研究的热点所在。
不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从各自角度出发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及二者关系进行了定义,通过理论分析、构建模型等方法探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要素。
从国外来说,亚当.斯密、马克思、刘易斯、保罗·罗默、杨小凯等人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我国学者在党的十七大以后,站在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行了系统研究。
一、国外研究综述
(一)亚当·斯密在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围绕富国强民这个目标,展开了对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
研究成果突出的体现在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
他指出,经济发展以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为前提,应建立一种制度,市场自由配置资源,劳动、资本自由流动,对外贸不加以干预,才能真正的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他还指出,分工、科学技术可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合理搭配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比例,并同资本积累和收入联系起来,强调自然资源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二)马克思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没有脱离生产关系的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经济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经济发展。
这为以后的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发展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制度框架基础。
马克思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理论可以解释为较早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就是经济发展。
马克思的增长方程式有几个假定前提:1.社会总产品分成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
2.全部年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即W=C+V+M;其中C代表生产产品时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V是补偿可变资本的价值,M是生产的剩余价值。
3.产品按照它们的价值交换。
4.不存在技术进步。
由此出发,马克思首先进行了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使社会再生产规模扩大,经济发展必须进行扩大再生产。
并提出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I(v+m)>IIc和II(c+m-m/x)>I(v+m/x)。
以及3个实现条件:I(v+△v+m/x)=II(c+△c)、I(c+v+m)=I(c+△c)+II(c+△c)、II(c+v+m)=I(v+△v+m/x)+II(v+△v+m/)。
为经济发展及经济发展方式研究奠定了理论框架基础。
(三)发展经济学中结构学派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城乡二元经济模型,被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理论。
阿瑟?刘易斯1954年在《曼彻斯特学报》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著名论文,提出了典型的二元经济理论模式(即封闭经济条件下的二元结构模式和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二元结构模式)。
从而为发展中国家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提供了一般性或规律性的理论基础。
(四)以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因素引入经济模式,确认了制度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并总结出一套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如发展教育;刺激物质资本的投资;保护知识产权;支持研究与开发工作;实行有利于新思想形成并在世界范围内传递的国际贸易政策等。
它所强调的规模收益递增、外溢效应、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等,是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重大突破。
它较好地解释了一些经济发展事实,其丰富的政策内涵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发展政策的制定与运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杨小凯1991年在《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的《经济增长的一个微观机制》,奠定了他在国际经济学界的地位。
他以社会产业结构或分工状态当作固定不变的因素,研究资源在其中的最优配置,构建了劳动分工演进模式解释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理论提供了微观基础。
杨小凯认为,促进分工与交易以及知识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发展极为重要。
一国的制度创新,应当朝着促进分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