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选读(博学之一段)
五年级《中庸》选篇背诵(一)
五年级《中庸》选篇背诵(一)------生僻字注音及译文君子时中子曰:好(hào)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fú)学,学之弗能弗措(cu ò)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fú)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cuò)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jǐ)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yǐ),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译文:孔子说:“喜欢研究学问的,就接近智能了,能够努力行善的就接近仁了,知道什么是羞耻就接近勇了。
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
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终止。
别人学一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千次。
如果真能照这样子去做,虽然再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
做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妥当,就不会行不通了。
君子之道君子之道,譬(pì)如行远必自迩(ěr);譬(pì)如登高必自卑。
诗曰(yuē):妻子好(hǎo)合,如鼓琴瑟;兄弟既(jì)翕(x ī),和乐[lè]且耽(dān);宜(yí)尔室家,乐尔妻孥(nú)。
]子曰:父母其顺矣(yǐ)乎!译文: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
六年级上册经典诵读内容(《中庸》《大学》精选)
六年级上册经典诵读内容(《中庸》《大学》精选)第一篇:六年级上册经典诵读内容(《中庸》《大学》精选) 六年级上册经典诵读内容《大学》精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中庸》全文及注释
《《中庸》全文及注释》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一起了解一下《中庸》。
《中庸》这本书里有好多有道理的话呢。
比如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听起来有点难,其实就是说呀,上天赋予我们的就是本性,顺着本性去做事就是道,修养道就是教育。
就像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这就是顺着我们善良的本性,老师和爸爸妈妈教我们要诚实,这就是教育我们走在正确的道上。
还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意思是说,心里没有喜怒哀乐这些情绪的时候,就是“中”的状态;有了情绪,但是能控制得恰到好处,就是“和”的状态。
比如说,我们考试考好了,心里高兴,但不会骄傲;考不好,心里难过,但不会一直哭鼻子,这就是“中”和“和”。
小朋友们,是不是有点明白了呢?《《中庸》全文及注释》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了解《中庸》哟。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这句话是说,品德好的人能做到中庸,品德不好的人就做不到。
比如在学校里,有的小朋友会和大家友好相处,不欺负别人,也不骄傲自满,这就是像君子一样做到了中庸。
而有的小朋友总是捣乱,还不听老师的话,这就是小人反中庸啦。
再看“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就是说道就在我们身边,要是有人为了追求道而远离了大家,那就不是真正的道啦。
就像我们做好事帮助同学,这就是身边的道,很简单对不对?小朋友们,《中庸》是不是很有趣呀?《《中庸》全文及注释》小朋友们,今天咱们再来说说《中庸》。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这是说君子能与人和谐相处,但不会随波逐流,这是多么强大呀!能够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也是很强大的。
比如说,大家都在说一个错误的事情是对的,但是君子知道那是错的,就不会跟着说,这就是和而不流。
在玩游戏的时候,不偏向自己的好朋友,公平对待每个人,这就是中立而不倚。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就是要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楚地分辨,踏实地行动。
人教《先秦诸子选读》名言名句整理(含解释)
人教《先秦诸子选读》名言名句整理(含解释) 《论语》名句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为以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9、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10、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几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1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忧愁)。
”1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仁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4、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15、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1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道不同,不相为谋.”“小不忍,则乱大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7、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8、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相反)19、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中庸》选读(博学之一段)
《中庸》选读主讲人:HH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字词注释:审:仔细。
慎:慎重。
辨:辨别。
笃:切实地;坚定。
行:行动,实行。
弗:通“不”,表示否定。
弗措:不罢休。
措,停止,罢休。
问:这里指求教。
道:做到。
参考译文: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
别人学一次就会,我要学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我要学一千次。
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
HH的学习感悟:读完这段《中庸》节选,让我想起我在学习奥数的一件小事。
在学习质数的时候,面对二十五个质数表,有的同学就死记硬背敷衍了事,可是爸爸要求我必须理解质数的概念,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当我真的“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后,我觉得质数表不再枯燥,最后我还尝试着用质数帮助爸爸妈妈设置密码,既方便又安全。
“笃行之”的结果让我得到爸爸妈妈的表扬,自己也从中获得了学习的乐趣。
如果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坚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学习方法,“弗措”的精神与“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态度,还有什么样的困难不能克服,有什么样的成功不能取得呢?让我们一起“笃行之”:。
《中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中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作品:《中庸》简介《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一篇。
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它主要阐述儒家的道、诚和中庸的观念,描绘儒家理想人格所具有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
它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研究*** ,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传统学术的发展,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
(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二十章·节选):凡事豫则立①,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
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第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③,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第二十五章)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第二十六章)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④,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壹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中庸高中课文原文
中庸高中课文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
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中庸》全文及译文,孔子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
《中庸》全文及译文,孔子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中庸之道第一章:天命(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上天赋予人的这一点真灵,就是人的自性本性。
人依循天理良心(本性)的所思所做所为就叫做道。
接受圣人的教化,改毛病去脾气,能调整自己的太过或不及,而回到自性中道,这就是修道。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能。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
如果可离,就是身外之物了,不是“道”了。
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要戒惧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要有敬畏的存心。
没有比隐暗的地方更容易显现是非善恶的;没有比那细微之事物更容易显现曲直对错的。
所以修道之人在独处之时也要戒惧谨慎,战胜自己那些容易出轨的心念与行为。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的情感,但当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心是寂然不动的,所以没有(太过与不及)的弊病,这就叫做(中)。
当七情六欲感应外境而发了出来,都能做到没有太过与不及,没有不合理而都能恰好中节,这就叫做(和)。
中是生天生地生人的大根源;和是天下万物所共同通行的大路。
有修养的君子如果能做到顺道体合道用的中与和两种境界,那么天地都会安居正位,万物也都可以顺遂生长。
第二章:自诚明(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者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自家的真宰发动,内外纯粹灵明,就是自性光明的人;自己由不明白到明白人生真谛,也逐步明心见性了,这是接受教化的功效。
至诚如神的人定慧圆明,也能让天下人明白道而修自性的道;能了悟真理必能真诚修道。
(5)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中庸全文及译文
中庸全文及译文《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庸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译文: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
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法律无假期,修行不分时候与场所。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
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
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
『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
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译文:孔子说;「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就算是浅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含意。
把别人的错误和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同时又表扬别人正确的好意见,最后再将众人的意见,所有过与不及之处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这就是舜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拥戴,与津津乐道的缘故吧!」6.子路问「强」。
博学之《中庸》
博学之《中庸》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第七章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第十一章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第十二章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第十三章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国学经典之《中庸》全文及译文
国学经典之《中庸》全⽂及译⽂国学经典之《中庸》全⽂及译⽂ 中庸是⼈⽣的⼤道,是事业成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意义。
下⾯是yjbys⼩编为⼤家带来的《中庸》全⽂及译⽂的知识,欢迎阅读。
第⼀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yú)离也;可离,⾮道也。
是故君⼦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xian))乎隐,莫显乎微,故君⼦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的⾃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尚的⼈在没有⼈看见的地⽅也是谨慎的,在没有⼈听见的地⽅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尚的⼈在⼀⼈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都有的本性;“和”,是⼤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长繁育了。
第⼆章 仲尼⽈:“君⼦中庸,⼩⼈反中庸。
君⼦之中庸也,君⼦⽽时中;⼩⼈之反中庸也,⼩⼈⽽⽆忌惮也。
” 【译⽂】仲尼说:“君⼦中庸,⼩⼈违背中庸。
君⼦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随时做到适中,⽆过⽆不及;⼩⼈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肆⽆忌惮,专⾛极端。
” 第三章 ⼦⽈:“中庸其⾄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孔⼦说:“中庸⼤概是最⾼的德⾏了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 第四章 ⼦⽈:“道之不⾏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莫不饮⾷也,鲜能知味也。
” 【译⽂】孔⼦说:“中庸之道不能实⾏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智⼒不及,不能理解它。
4、《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万物育焉;博学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礼记·中庸(选段)
【原文】
第01章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20章治国平天下的法则
1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0.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参考译文】
第01章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4.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5.“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第20章治国平天下的法则
19.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
20.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
我用一千分的努力。
《中庸》全文(1-33章)
《中庸》全⽂(1-33章)【原⽂】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道也。
是故君⼦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xian)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仲尼⽈:“君⼦中庸,⼩⼈反中庸。
君⼦之中庸也,君⼦⽽时中。
⼩⼈之反中庸也,⼩⼈⽽⽆忌惮也。
” (第2章) ⼦⽇,“中庸其⾄矣乎!民鲜能久矣!”(第3章) ⼦⽈:“道之不⾏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莫不饮⾷也,鲜能知味也。
”(第4章)⼦⽈:“道其不⾏矣夫。
”(第5章)⼦⽈:“舜其⼤知也与!舜好问⽽好察迩⾔,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第6章) ⼦⽈:“⼈皆⽈:‘予知。
’驱⽽纳诸罟(gu)擭(huo)陷阱之中,⽽莫之知辟(bi)也。
⼈皆⽈:‘予知。
’择乎中庸,⽽不能期(ji)⽉守也。
”(第7章) ⼦⽇:“回之为⼈也,择乎中庸,得⼀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
” (第8章) ⼦⽈,“天下国家可均也(1),爵禄可辞也(2),⽩刃可蹈(3)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9章) ⼦路问强。
⼦⽈:“南⽅之强与?北⽅之强与?抑⽽强与?宽柔以教,不报⽆道,南⽅之强也,君⼦居之。
衽⾦⾰,死⽽不厌,北⽅之强也,⽽强者居之。
故君⼦和⽽不流,强哉矫!中⽴⽽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道,⾄死不变,强哉矫!”(第10章) ⼦⽈:“素隐⾏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遵道⽽⾏,半途⽽废,吾弗能已矣。
君⼦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不悔,唯圣者能之。
”(第11章) 君⼦之道费⽽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也,虽圣⼈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焉,及其⾄也,虽圣⼈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也,⼈犹有所憾。
故君⼦语⼤,天下莫能载焉;语⼩,天下莫能破焉。
《中庸》原文及译文(下)
《中庸》原文及译文(下)【原文】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译文】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有五项,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有三种。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智、仁、勇,这三种是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
至于这三种德行的实施,就是一个“诚”字,这些道理,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有的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它们,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
又比如说,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它们,有的人为了某种好处才去实行它们,有的人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但只要他们最终都实行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了。
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
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原文】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中庸(节选)》《孟子(一则)》理解性默写
《中庸(节选)》《孟子(一则)》理解性默写教师版班级:等级:1.还没有被激发出来的时候,心是平静而无所偏倚的。
2.《中庸(节选)》中,作者认为的“中”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喜怒哀乐之未发”,而“和”则是这样一种状态,“发而皆中节”。
3.《中庸(节选)》中概括了“中”和“和”的概念,其中,“中”是4.《中庸(节选)》中,用“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三句阐述了达到“中和”的境界可以使天地各在其位,万物生长繁育的观点。
5.《中庸(节选)》中,指出“中庸之道”是一种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境界,6.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广泛、通达地接收知识是基础,正如《中庸(节选)》7.《中庸(节选)》中,作者对“博学之”在行动上提出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8.《中庸(节选)》中,写学习时不学则已,既然开始学了,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中止的句子是:“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9.《中庸(节选)》中,表现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的句子是:“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10.《中庸(节选)》中,作者对“审问之”在行动上提出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11.《中庸(节选)》中,作者对“慎思之”在行动上提出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12.《中庸(节选)》中,作者对“明辨之”在行动上提出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13.《中庸(节选)》中,作者对“笃行之”在行动上提出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14.在《孟子(一则)》中,对于学生问到的自己所擅长的地方,孟子的回答是:“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5.《孟子(一则)》的中心论点是:“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6.《孟子(一则)》中,孟子在回答公孙丑“恶乎长”的问题时,用“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浩然之气”的说法。
17.《孟子(一则)》中,的浩然之气的特点是:“至大至刚”。
《中庸》选读
【国学经典】《中庸》选读一、文学常识《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二、例句赏析(一)天命(1)之谓性;率性(2)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3)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
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一章)●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ià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ō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四书之《中庸》——原文及译文对照
四书之《中庸》——原文及译文对照《中庸》是《礼记》的篇目之一,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宋代朱熹将其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中庸”主张处理事情不偏不倚,认为过犹不及,是儒家核心观念之一。
全书集中讲述性情与封建道德修养,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至诚无息”,将“诚”看作是世界的本体,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知方法。
“中庸之道”在现代人心目中几乎成了迂腐、缺乏个性、走中间路线、不思进取的代名词,细读《中庸》,你就会发现这种观点有失偏颇。
《中庸》通篇都在告诫我们要至诚至性,率性而为,行乎当行,止乎当止,并且不厌其烦地列举各种例子,感情充沛地赞美“圣人之道”。
书中“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等成为习见的成语,足见本篇有丰富的思想内容。
经本人整理加工后,现将原文及译文呈上,作为国学之精华,存后细细品读,必有收获!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国学中庸的全文及解读
国学中庸的全文及解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有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其唯圣人乎!”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富贵;素贫贱,行贫贱;素夷狄,行夷狄;素患难,行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故大德必得其位,大德必得其禄,大德必得其名,大德必得其寿。
中庸全文及译文(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中庸全文及译文(读书百遍,其意自见)01章中和是天下的根本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1.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2.“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3.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4.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5.“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第02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1.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2.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第03章最高的道德标准1.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第04章谁能食而知其味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2.「人莫不饮食也。
鲜能知味也。
」(译文)1.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选读
主讲人:HH
原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字词注释:
审:仔细。
慎:慎重。
辨:辨别。
笃:切实地;坚定。
行:行动,实行。
弗:通“不”,表示否定。
弗措:不罢休。
措,停止,罢休。
问:这里指求教。
道:做到。
参考译文:
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
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
别人学一次就会,我要学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我要学一千次。
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
HH的学习感悟:
读完这段《中庸》节选,让我想起我在学习奥数的一件小事。
在学习质数的时候,面对二十五个质数表,有的同学就死记硬背敷衍了事,可是爸爸要求我必须理解质数的概念,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当我真的“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后,我觉得质数表不再枯燥,最后我还尝试着用质数帮助爸爸妈妈设置密码,既方便又安全。
“笃行之”的结果让我得到爸爸妈妈的表扬,自己也从中获得了学习的乐趣。
如果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坚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学习方法,“弗措”的精神与“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态度,还有什么样的困难不能克服,有什么样的成功不能取得呢?
让我们一起“笃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