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14中庸之道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四 中庸之道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四 中庸之道

话题链接——不偏不倚中和常行1.教材赏悟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它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待人待物至诚至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庸之道,看似是为人处世的大道理,而把它运用到具体之处,则如天鹅绒衬托下的水晶,处处闪现着美妙的光芒。

体味中和,和谐中正,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诚于中,信于外,情动于中,仁者爱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不远人,远人非道,审计度势,能屈能伸,人前藏智,话中藏锋,执其两端,取其中正,高标处世,低调做人。

2.名句赏记◆太强必折,太张必缺。

——《六韬》◆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刘向◆华骝绿耳,一日而至千里,然其使之博兔,不如豺狼。

——淮南子◆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大戴礼记》◆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葛洪◆衰为盛之终,盛为衰之始。

——张融◆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

默为懿行,过默者,宜防其奸。

——朱熹◆物,贵极征贱,贱极征贵,凡事皆然。

——冯梦龙◆做不出来的事情不要说,说不出来的事情不要做。

——王渔洋◆伟大变为可笑只有一步,但再走一步,可笑又会变为伟大。

——佩思◆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纪伯伦◆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

——奥古斯丁3.典例赏析强弱之辩《两同书》原文:夫强不自强,因弱以奉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弱。

故弱为强者所伏,强为弱者所宗,上下相制,自然之理也。

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所谓弱者,岂怯懦之谓耶?盖在乎有德,不在乎多力也。

夫金者,天下之至刚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

金虽刚矣,折之而不可以续;水虽柔矣,斩之而不可以断;则水柔能成其刚,金刚不辍其弱也。

译文:强的不是自己很强,由于依靠弱陪衬出它的强;弱的不是自己很弱,由于依靠强显出它的弱。

所以弱被强制服,强被弱推崇,彼此互相制约,这是自然的道理。

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所谓弱者,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怯懦的人吗?可见在于有德,不在于有力。

《论语选读》主题4 第14课 中庸之道

《论语选读》主题4 第14课 中庸之道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颛孙师姓颛孙,名师,字子张。

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

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

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

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他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

在忠、信的思想上深受孔子教育影响,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导写在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并在实践中收到明显效果。

他鄙视品德修养低下者,认为缺乏道德,行为不坚强,信仰不坚的人有了不为多,没有不为少。

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曾被困于陈、蔡。

他提出,士应该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看见所得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考虑是否严肃认真,居丧时则应悲痛哀伤。

他与人交往注重宽宏豁达,他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主张“尊贤容众”。

他在与朋友相处过程中能做到不计较过去的恩怨,就是眼前受到别人的攻击、欺侮也不计较,故被称为“古之善交者”。

他又办事勇武,在孔门弟子中是忠信的楷模,后人称其有“亚圣之德”。

他生活上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随和从俗,与墨家相近,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

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即以其配祀孔子。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为“陈伯”。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宛邱侯”;度宗咸淳三年(1267)尊为“陈公”,并升为“十哲”之一,从祀孔子。

儒学讲求的中庸之道,主张在矛盾对立的两极中做出优化选择,追求人与人,或人与事之间的“和”——谐调。

中庸之道追求的“中”的确切位置,是优化选择决定的,坐落在过头和不及之间的“无过无不及”的“临界位置”。

过头和不及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或者说两种错误倾向,孔子认为都不足取。

孔子主张凡事有度,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

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折中主义者。

总之,中庸之道是一种反对走极端,主张在异见、对立之间寻求协调统一,找出对各方统筹兼顾,具有宽大包容性和广泛满意度的黄金中道,体现了和平理性、稳步渐进、损失最小、收效最大,以实现谐调为目的的优化决策路线。

《论语》选读之14中庸之道十四之《中庸之道14《中庸之道《论语》选读共17页

《论语》选读之14中庸之道十四之《中庸之道14《中庸之道《论语》选读共17页
《论语》选读之14中庸之道十 四之《中庸之道14《中庸之道
《论语》选读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君子都憎恶哪些人?你怎么看这些人, 君子都憎恶哪些人?你怎么看这些人,挑你最有感受的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 谈谈! 谈谈!
者。”
结合你所学过的篇章,找些例子, 结合你所学过的篇章,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 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文犹质也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求也退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事君数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 忠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者,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恕者,“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德之贼 【17.13】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曰:
【17.2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 】子贡曰: 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 “有 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 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乎?”
《论语》选读之14 论语》
中庸之道
程颐: 程颐: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 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不偏不易 中和常行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子曰: 中庸之为德也, 至矣乎, 民鲜久矣。” 久矣。
中庸之人,平人常人也。中庸之道,为中 中庸之人,平人常人也。中庸之道, 庸之人所易行。中庸之德,为中庸之人所易具。 庸之人所易行。中庸之德,为中庸之人所易具。 故中庸之德,乃民德。其所以为至者, 故中庸之德,乃民德。其所以为至者,言其至 广至大,至平至易,至可宝贵,而非至高难能。 广至大,至平至易,至可宝贵,而非至高难能。 而今之民则鲜有此德久矣, 而今之民则鲜有此德久矣,此孔子叹风俗之败 ——钱穆《论语新解》 钱穆《 坏。 钱穆 论语新解》

(《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

(《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

5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 也。”
【评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孔门 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为和谐而和 谐,不受礼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 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
4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也。”
【评析】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 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 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 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 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中庸之道 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 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指的是认识事 物、看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态 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 中庸有原则,而非折衷主义。中庸的前提是义、礼, 要达到“和”。“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 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 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
中庸之道
1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本章内容是中庸是一种道德。
【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 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 一条。 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 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 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 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 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论语》选读之14中庸之道十四之《中庸之道14《中庸之道《论语》选读17页PPT

《论语》选读之14中庸之道十四之《中庸之道14《中庸之道《论语》选读17页PPT
《论语》选读之14中庸之道十四之 《中庸之道14《中庸之道《论语》选

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 当勉励 ,岁月 不待人 。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Hale Waihona Puke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4中庸之道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4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孔子的中庸之道在中国有深远的影响。 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 孔子讲中庸的政治目的就是保持合乎周礼 宗法等级制的社会政治秩序。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评析】
中庸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最高的德行。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 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 即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也指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 个方面。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
【评析】
人的个性和环境各异,言行也各异。 君子可以与他人保持和 谐融洽的关系,与人和平共处,求大同存小异,也就是允许有不 同意见、不同思想的存在,还有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 原则;他的言行虽然带有他的个性,但始终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 对待任何事情都能独立思考,从不盲目附和。但小人为人处事的 原则则是要求人人都一样,不允许有不同的意见看法,不允许有 不同思想的存在。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完全一致,而 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和而不 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探究4:中庸之道的作用
练习三
2、人们或者社会的行动不能采取过分彻底的激进主义态度、理想主义态度。因 为人们设定的目标很多是不能完全实现的。一方面不具备完全实现的条件,另一 方面如果真的完全实现了,也会违背人们追求那一目标的初衷。比如在疾病治疗 活动中需要采取杀灭细菌的措施,当灭菌成为人们工作追求的主要目标时,我们 应该明白试图完全杀灭人体内的一切细菌微生物,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因为破 坏了菌群的自然平衡,往往使一些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减少或者不足,造成人体 的一系列不正常反应。再如我们提倡舍己为人,一事当前,处处替他人着想。但 是这个道德目标也不能完全实现,如果完全实现了这个道德目标,那么它带给社 会的就可能不是幸福而是灾难了。试想,如果一切人在社会活动中均舍弃为自己 利益与需要考虑问题这一基本追求,而去时时刻刻想着如何为他人解决问题、争 取利益、获得幸福,那么,这样的社会必将陷入混乱之中。因为自己的需要和利 益,他人是不容易真正了解的。依靠他人来满足自己的利益,要么供应太多、要 么供应不足,要么所提供的服务与需要者的愿望不同甚至完全相反,这样的尴尬 局面,达不到人们或社会追求某一道德目标希望达到的目的。

《论语》-《中庸之道》课件

《论语》-《中庸之道》课件
中庸的原则——礼 和为贵的标准——以礼节之
二、实践中庸的前提——礼义原则
(17.2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1乎?”
子曰:“有恶2。恶3称人之恶4者,恶5 居下而讪上者,恶6勇而无礼者,恶7果 敢而窒者。”
恶123567(wù):憎恶 称:宣扬
恶4(è):坏处
下:下位
讪:毁谤
上:上位
窒:阻塞不通,固执
卜商长于文学,做事非常谨慎;颛孙 师深思好学,但思想偏激,爱走极端。这 个评价比较客观,因为孔子认为做人要 “中庸”,人的气质、作风、德行等方面 要互相牵制、互为补充。
有一则故事耐人寻味。宋时秦桧的私人密 室“一得阁”落成,广州守丞送来一卷地毯, 大小尺寸与密室地面竟分毫不差。这个地方官 可谓马屁拍到家了。当接到那卷地毯时,狡猾 的秦桧想到,这人既然有本事如此精确地刺探 到自己密室地面的尺寸,刺探自己其他的秘密 就不在话下了。没过多久,送他地毯的这个人 就被秦桧除掉了。
曰:“赐也亦有恶乎?”
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 者,恶讦以/为直者。”
徼:强取,掠夺 知:通“智”
孙:通“逊”
讦:揭发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 以为直者(宾前句)
中庸的原则——爱憎分明
(17.13)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原:通“愿”,谨慎老实
要点: “乡原”这种人没有原则,只是采取 折中的处世态度。孔子反对“乡原”,就是主张 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 的君子。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孰:用于比较,哪个
过:过头
不及:不够 愈:强
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 都是不合适的。
要义: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 是指在“过”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 求一种平衡,指处事应有度。

《论语选读》之十四《中庸之道》

《论语选读》之十四《中庸之道》

• 【读解】钱穆《论语新解》
• 师也过,商也不及:譬之于射,过与不及, 皆未至于鹄的。子张才高意广,所失常在于 过之。子夏笃信谨守,所失常在于不及。此 皆材质有偏,而学问之功有所未至。
•朱熹《论语集注》
尹氏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夫过与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缪以 千里。故圣人之教,抑其过,引其不 及,归于中道而已。”
• 在孔子之后,儒家学人(传统说法认为是子思)作 有《中庸》一文,西汉戴圣把它收入《礼记》中,朱熹 又将它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以及 同出《礼记》的《大学》合称《四书》,对后期中国传 统思想及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11-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①?”子曰: “师也过②,商也不及③”。 曰:“然则师愈与④?”子曰:“过犹不及 ⑤。” • 【注释】 ①师与商:颛孙师(子张)与卜商(子夏)。 ②过:过分,过度,过头。 ③不及:赶不上,达不到。 ④愈:好。 ⑤犹:如同。
• 【读解】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也没
有什么是非 不这样不可的,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原则就
行。
这反映了孔子“毋必毋固”(《子罕》),通权 达变的思想。正 如孟子对他的赞美:“可以仕则仕,
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 以速则速。”(《孟
子·公孙丑上》)只有“义”是唯一的标准。说得通俗 一点,也就是凡事要取一种灵活洒脱的态度,只要 是
所不为也。”(《子路篇》)有人把折中调和称为中
庸,这是误解。四方讨好,八面玲珑,不讲原则,这
叫做“乡原”,恰恰是孔子所最痛恨的,称为“德之
贼”。
查正贤《论语讲读》: 问:何为中庸?被称为“四书” 之一的《中庸》与之有何关系?
• 答:中庸是儒家思想的又一核心观念。孔子在这里提出 “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中”,指无过与不及, “庸”的意思是“用”,是“常”。中庸并不是平庸无 是非之意,而是指中和的、可在日常所行用之德。陈淳 认为:“凡日用间人所常行而不可废者,便是正常道理。 惟平常,故万古常行而不可废。如五谷之食、布帛之衣, 万古常不可改易。”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中庸之道》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中庸之道》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深刻的哲学智慧[内涵解读]1.中庸之道(《〈论语〉选读》“课文解读”第1题)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有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的特色,适用于社会改良和社会稳定。

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强调处事有“度”,过犹不及。

就是说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选择一个正确的立脚点,既反对过头,又反对不及。

“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保守;“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激进。

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了客观规律,都偏离了中道而走向了极端。

孔子认为中道的标准应该是仁义之道。

(2)强调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

与人交往要有度,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

(3)强调温和处事。

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的,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之道。

(4)强调“权”的重要性。

“权”是通权达变,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

而中庸之道必须与之相适应,所以,当在具体实践中运用“中”这一基本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变通。

2.和而不同(《〈论语〉选读》“课文解读”第1题)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协调状态,叫作“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

君子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

[相关成语]1.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2.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分,就如同做得不够一样,都不合适。

3.和而不同:虽然与人和睦相处,但不盲从附和。

4.无适无莫:对人没有亲疏厚薄三分。

也指无可无不可。

[论语摘译]1.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中庸之道 ppt课件

论语中庸之道 ppt课件

【问题】我们如今有着比父辈、祖辈丰富得多的 物质享受和利益,但我们的生活变得紧张了,机 械了,枯燥了,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生活环境越 来越恶化,我们该怎么办?
【明确】礼乐化的生活方式,用快乐哲学,调 节自然、社会、身心之和,把生命、生活艺术 化,这就是人的真生活,这就是人生艺术、艺 术人生。
1988年1月,一批诺贝尔得奖者,在法国巴黎 召开的“人类如何面向21世纪”讨论会上,发 出了共同的声音。“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与人交往要有度,究竟以何为依据?它的 标准是什么?
【明确】“义之与比”的义是与人交往的依据,以道义 为标准去比较选择,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 就不做。只要努力求得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
(6)依据义的标准,从原文找出可交往和不可 交往的人,并加以比较。
【明确】值得交往的人依次是:君子、狂狷 不值得交往的人依次是:小人,乡原
2.“中”行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师愈与[“欤”,语气词]? 不得中行而与[交往]之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亲近)也,无莫(淡 漠)也,义之与[和]比
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
【明确】交往中过分的热情与冷漠的对待一样 会使心灵窒息。管理中过分的民主与一人专制 一样会没有进步…… 凡事有度,与人交往“亲密有度”,让对方拥 有独立的空间。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 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 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 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 中庸的思想。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孔子的学生 对孔子的赞扬。“厉、猛”等都有“过”,而 “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 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论语选读》14:中庸之道

《论语选读》14:中庸之道
21.“乡原,德之贼也”一句中,“原”的意思是__________ , “德”其实专指孔子主张的____________。(2分) 21.谨慎老实(1分) 中庸之道(1分) 22.孔子为何对“乡原”深恶痛绝?请根据孟子的分析分条概 括。(4分)
万章说:“全乡的人都叫他老好人,他也无处不表现出是个老 好人,孔子却认为他是破坏中庸之道的人,为什么呢?”(孟 子)回答说:“批评他却举不出什么错误;责骂他却没什么可 责骂的,他只是混同于流俗,相合于污世,居家好像忠厚诚实, 行事好像方正纯洁,众人都喜欢他,自己也认为做得正确,但 不能进入尧舜之道,所以是‘道德的破坏者’。
“狂”是积极进取,“狷”是消极抵抗。不合流俗,不守 常规。“进取”或“有所为”很难,但“有所不为”即不同流 合污,不随波逐流,还是可以做到的,如陈寅恪。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和者,从容不迫之意。 盖礼之为体虽严,而皆出于自然之理,故其为用,必从容而不 迫,乃为可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 行也。”(程子曰:“礼胜则离,故礼之用和为贵。乐胜则流, 故有所不行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范氏曰: “凡礼之体主于敬,而其用则以和为贵。敬者,礼之所以立也; 和者,乐之所由生也。”愚谓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 礼之全体也。毫厘有差,则失其中正,而各倚于一偏,其不可 行均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个“中”是在内的意思, 没有表现出来。“发而皆中节”,即符合节度,就是恰如其分 的意思,这就是“和”,其达到的结果就是平衡、和谐。“庸 者,用也”,“中庸”反过来讲,也就是“用中”,这是一个 实践的原则,通过“中”这个原则,达到“和”的状态。如孔 子讲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高中语文第十四课中庸之道学案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高中语文第十四课中庸之道学案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四课 中庸之道中 庸中庸是儒家著名的伦理思想之一。

中,即中正,不偏不倚;庸,即平常,不变。

中庸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没有过头或不及的态度。

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一种道德境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如果达不到中庸,就会出现“不中”,不中就是“过”或者“不及”。

《论语·先进》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做得过分和做得不够都不符合道德标准。

做事不走极端,不过分,不把事做绝,不把话说绝;注意分寸,掌握深浅,适可而止。

后人这种为人处世的原则方法,就跟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有关。

1.字音字形(1)狂狷.(juàn) (2)讪.(shàn) (3)徼.(jiāo) (4)乡原.(yuàn) (5)攻讦.(jié) (6)椟.(dú)2.重要词语(1)其至.矣乎:达到极点,指最为适用,最为宝贵 (2)民鲜.久矣:少 (3)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亲近 (4)义之与比.:接近,靠近 (5)不得中行而与.之:交往 (6)必也狂.狷乎: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 (7)小大由.之:遵循,遵从 (8)君子和.而不同.:和,和谐。

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即对立的统一。

同,等同。

指无差别的同一(9)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好,喜欢;恶,厌恶 (10)乡原,德之贼.也:仇敌,敌人 (11)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毁谤 (12)恶徼.以为知者:强取,掠夺 (13)恶讦.以为直者: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错3.通假字(1)然则师愈与.:通“欤”,疑问语气词 (2)无莫.也:通“漠”,淡漠 (3)必也狂狷.乎:通“獧”,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4)乡原.,德之贼也:通“愿”,谨慎老实 (5)恶徼以为知.者:通“智”,聪明 (6)恶不孙.以为勇者:通“逊”,谦逊4.虚词用法(1)也⎩⎪⎨⎪⎧ 师与商也.孰贤: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第一个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第二、第三个为句末语气词,表肯定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句末语气词,表否定乡原,德之贼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2)与⎩⎪⎨⎪⎧ 师与.商也孰贤:和,连词义之与.比:和……在一起,介词然则师愈与.:欤,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不得中行而与.之:结交,动词5.特殊句式(1)然则..师愈与:这样,那么……(2)乡原,德之贼也:判断句(3)恶徼以为..知者:把……当做6.成语积累(1)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的折中的处世态度。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十四中庸之道课件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语文高二选修语文课件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十四中庸之道课件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语文高二选修语文课件
12/11/2021
12/11/2021
12/11/2021
第四单元 哲学思想
孔子的人生哲学是现实主义的,他要求门徒弟子对现实 的人生世相采取实用理性的态度。在迷信风气弥漫每个角落 的春秋时期,这种“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确实令人称赞。
12/11/2021
第四单元 哲学思想
12/11/2021
第四单元 哲学思想
十四 中庸之道
12/11/2021
12/11/2021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第十一课 11.22 章),也是体现中庸思想的。孔子认为冉求做事退缩 (“不 及”),所以要促一促他,使他接近于“中行”;仲由勇气过 人(“过”),所以要压一压他,也使他接近于“中行”。可 见,孔子在教育学生时,依据中庸而“裁之”的。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第八课 4.26 章), 如何与国君相处、与朋友交往,孔子也用中庸的尺度加以引 导。如果与国君相处过密,则蒙受羞辱的日子不远了;如果 与朋友交往过密,则遭受疏远的日子也不远了。孔子认为交 往不能太“过”,体现了他中庸的思想。
12/11/2021
3.“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一章 给了我们什么启迪?
[点拨] 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 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 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之显示其威风; 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 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 对此,有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
12/11/2021
孔子学琴 孔子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会弹奏许多乐器,并会作 曲、唱歌,他把音乐作为人生修养的最高阶梯。有一次,孔 子随师襄子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练了很多 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 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 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