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14中庸之道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四 中庸之道
话题链接——不偏不倚中和常行1.教材赏悟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它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待人待物至诚至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庸之道,看似是为人处世的大道理,而把它运用到具体之处,则如天鹅绒衬托下的水晶,处处闪现着美妙的光芒。
体味中和,和谐中正,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诚于中,信于外,情动于中,仁者爱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不远人,远人非道,审计度势,能屈能伸,人前藏智,话中藏锋,执其两端,取其中正,高标处世,低调做人。
2.名句赏记◆太强必折,太张必缺。
——《六韬》◆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刘向◆华骝绿耳,一日而至千里,然其使之博兔,不如豺狼。
——淮南子◆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大戴礼记》◆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葛洪◆衰为盛之终,盛为衰之始。
——张融◆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
默为懿行,过默者,宜防其奸。
——朱熹◆物,贵极征贱,贱极征贵,凡事皆然。
——冯梦龙◆做不出来的事情不要说,说不出来的事情不要做。
——王渔洋◆伟大变为可笑只有一步,但再走一步,可笑又会变为伟大。
——佩思◆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纪伯伦◆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
——奥古斯丁3.典例赏析强弱之辩《两同书》原文:夫强不自强,因弱以奉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弱。
故弱为强者所伏,强为弱者所宗,上下相制,自然之理也。
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所谓弱者,岂怯懦之谓耶?盖在乎有德,不在乎多力也。
夫金者,天下之至刚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
金虽刚矣,折之而不可以续;水虽柔矣,斩之而不可以断;则水柔能成其刚,金刚不辍其弱也。
译文:强的不是自己很强,由于依靠弱陪衬出它的强;弱的不是自己很弱,由于依靠强显出它的弱。
所以弱被强制服,强被弱推崇,彼此互相制约,这是自然的道理。
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所谓弱者,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怯懦的人吗?可见在于有德,不在于有力。
《论语选读》主题4 第14课 中庸之道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颛孙师姓颛孙,名师,字子张。
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
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
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
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他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
在忠、信的思想上深受孔子教育影响,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导写在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并在实践中收到明显效果。
他鄙视品德修养低下者,认为缺乏道德,行为不坚强,信仰不坚的人有了不为多,没有不为少。
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曾被困于陈、蔡。
他提出,士应该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看见所得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考虑是否严肃认真,居丧时则应悲痛哀伤。
他与人交往注重宽宏豁达,他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主张“尊贤容众”。
他在与朋友相处过程中能做到不计较过去的恩怨,就是眼前受到别人的攻击、欺侮也不计较,故被称为“古之善交者”。
他又办事勇武,在孔门弟子中是忠信的楷模,后人称其有“亚圣之德”。
他生活上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随和从俗,与墨家相近,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
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即以其配祀孔子。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为“陈伯”。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宛邱侯”;度宗咸淳三年(1267)尊为“陈公”,并升为“十哲”之一,从祀孔子。
儒学讲求的中庸之道,主张在矛盾对立的两极中做出优化选择,追求人与人,或人与事之间的“和”——谐调。
中庸之道追求的“中”的确切位置,是优化选择决定的,坐落在过头和不及之间的“无过无不及”的“临界位置”。
过头和不及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或者说两种错误倾向,孔子认为都不足取。
孔子主张凡事有度,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
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折中主义者。
总之,中庸之道是一种反对走极端,主张在异见、对立之间寻求协调统一,找出对各方统筹兼顾,具有宽大包容性和广泛满意度的黄金中道,体现了和平理性、稳步渐进、损失最小、收效最大,以实现谐调为目的的优化决策路线。
《论语》选读之14中庸之道十四之《中庸之道14《中庸之道《论语》选读共17页
《论语》选读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中庸之道》
者。”
结合你所学过的篇章,找些例子, 结合你所学过的篇章,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 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文犹质也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求也退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事君数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 忠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者,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恕者,“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德之贼 【17.13】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曰:
【17.2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 】子贡曰: 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 “有 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 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乎?”
《论语》选读之14 论语》
中庸之道
程颐: 程颐: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 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不偏不易 中和常行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子曰: 中庸之为德也, 至矣乎, 民鲜久矣。” 久矣。
中庸之人,平人常人也。中庸之道,为中 中庸之人,平人常人也。中庸之道, 庸之人所易行。中庸之德,为中庸之人所易具。 庸之人所易行。中庸之德,为中庸之人所易具。 故中庸之德,乃民德。其所以为至者, 故中庸之德,乃民德。其所以为至者,言其至 广至大,至平至易,至可宝贵,而非至高难能。 广至大,至平至易,至可宝贵,而非至高难能。 而今之民则鲜有此德久矣, 而今之民则鲜有此德久矣,此孔子叹风俗之败 ——钱穆《论语新解》 钱穆《 坏。 钱穆 论语新解》
(《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
5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 也。”
【评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孔门 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为和谐而和 谐,不受礼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 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
4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也。”
【评析】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 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 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 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 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中庸之道 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 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指的是认识事 物、看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态 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 中庸有原则,而非折衷主义。中庸的前提是义、礼, 要达到“和”。“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 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 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
中庸之道
1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本章内容是中庸是一种道德。
【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 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 一条。 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 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 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 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 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论语》选读之14中庸之道十四之《中庸之道14《中庸之道《论语》选读17页PPT
读
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 当勉励 ,岁月 不待人 。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Hale Waihona Puke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4中庸之道
孔子的中庸之道在中国有深远的影响。 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 孔子讲中庸的政治目的就是保持合乎周礼 宗法等级制的社会政治秩序。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评析】
中庸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最高的德行。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 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 即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也指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 个方面。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
【评析】
人的个性和环境各异,言行也各异。 君子可以与他人保持和 谐融洽的关系,与人和平共处,求大同存小异,也就是允许有不 同意见、不同思想的存在,还有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 原则;他的言行虽然带有他的个性,但始终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 对待任何事情都能独立思考,从不盲目附和。但小人为人处事的 原则则是要求人人都一样,不允许有不同的意见看法,不允许有 不同思想的存在。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完全一致,而 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和而不 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探究4:中庸之道的作用
练习三
2、人们或者社会的行动不能采取过分彻底的激进主义态度、理想主义态度。因 为人们设定的目标很多是不能完全实现的。一方面不具备完全实现的条件,另一 方面如果真的完全实现了,也会违背人们追求那一目标的初衷。比如在疾病治疗 活动中需要采取杀灭细菌的措施,当灭菌成为人们工作追求的主要目标时,我们 应该明白试图完全杀灭人体内的一切细菌微生物,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因为破 坏了菌群的自然平衡,往往使一些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减少或者不足,造成人体 的一系列不正常反应。再如我们提倡舍己为人,一事当前,处处替他人着想。但 是这个道德目标也不能完全实现,如果完全实现了这个道德目标,那么它带给社 会的就可能不是幸福而是灾难了。试想,如果一切人在社会活动中均舍弃为自己 利益与需要考虑问题这一基本追求,而去时时刻刻想着如何为他人解决问题、争 取利益、获得幸福,那么,这样的社会必将陷入混乱之中。因为自己的需要和利 益,他人是不容易真正了解的。依靠他人来满足自己的利益,要么供应太多、要 么供应不足,要么所提供的服务与需要者的愿望不同甚至完全相反,这样的尴尬 局面,达不到人们或社会追求某一道德目标希望达到的目的。
《论语》-《中庸之道》课件
二、实践中庸的前提——礼义原则
(17.2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1乎?”
子曰:“有恶2。恶3称人之恶4者,恶5 居下而讪上者,恶6勇而无礼者,恶7果 敢而窒者。”
恶123567(wù):憎恶 称:宣扬
恶4(è):坏处
下:下位
讪:毁谤
上:上位
窒:阻塞不通,固执
卜商长于文学,做事非常谨慎;颛孙 师深思好学,但思想偏激,爱走极端。这 个评价比较客观,因为孔子认为做人要 “中庸”,人的气质、作风、德行等方面 要互相牵制、互为补充。
有一则故事耐人寻味。宋时秦桧的私人密 室“一得阁”落成,广州守丞送来一卷地毯, 大小尺寸与密室地面竟分毫不差。这个地方官 可谓马屁拍到家了。当接到那卷地毯时,狡猾 的秦桧想到,这人既然有本事如此精确地刺探 到自己密室地面的尺寸,刺探自己其他的秘密 就不在话下了。没过多久,送他地毯的这个人 就被秦桧除掉了。
曰:“赐也亦有恶乎?”
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 者,恶讦以/为直者。”
徼:强取,掠夺 知:通“智”
孙:通“逊”
讦:揭发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 以为直者(宾前句)
中庸的原则——爱憎分明
(17.13)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原:通“愿”,谨慎老实
要点: “乡原”这种人没有原则,只是采取 折中的处世态度。孔子反对“乡原”,就是主张 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 的君子。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孰:用于比较,哪个
过:过头
不及:不够 愈:强
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 都是不合适的。
要义: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 是指在“过”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 求一种平衡,指处事应有度。
《论语选读》之十四《中庸之道》
• 【读解】钱穆《论语新解》
• 师也过,商也不及:譬之于射,过与不及, 皆未至于鹄的。子张才高意广,所失常在于 过之。子夏笃信谨守,所失常在于不及。此 皆材质有偏,而学问之功有所未至。
•朱熹《论语集注》
尹氏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夫过与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缪以 千里。故圣人之教,抑其过,引其不 及,归于中道而已。”
• 在孔子之后,儒家学人(传统说法认为是子思)作 有《中庸》一文,西汉戴圣把它收入《礼记》中,朱熹 又将它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以及 同出《礼记》的《大学》合称《四书》,对后期中国传 统思想及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11-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①?”子曰: “师也过②,商也不及③”。 曰:“然则师愈与④?”子曰:“过犹不及 ⑤。” • 【注释】 ①师与商:颛孙师(子张)与卜商(子夏)。 ②过:过分,过度,过头。 ③不及:赶不上,达不到。 ④愈:好。 ⑤犹:如同。
• 【读解】
•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也没
有什么是非 不这样不可的,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原则就
行。
这反映了孔子“毋必毋固”(《子罕》),通权 达变的思想。正 如孟子对他的赞美:“可以仕则仕,
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 以速则速。”(《孟
子·公孙丑上》)只有“义”是唯一的标准。说得通俗 一点,也就是凡事要取一种灵活洒脱的态度,只要 是
所不为也。”(《子路篇》)有人把折中调和称为中
庸,这是误解。四方讨好,八面玲珑,不讲原则,这
叫做“乡原”,恰恰是孔子所最痛恨的,称为“德之
贼”。
查正贤《论语讲读》: 问:何为中庸?被称为“四书” 之一的《中庸》与之有何关系?
• 答:中庸是儒家思想的又一核心观念。孔子在这里提出 “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中”,指无过与不及, “庸”的意思是“用”,是“常”。中庸并不是平庸无 是非之意,而是指中和的、可在日常所行用之德。陈淳 认为:“凡日用间人所常行而不可废者,便是正常道理。 惟平常,故万古常行而不可废。如五谷之食、布帛之衣, 万古常不可改易。”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中庸之道》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深刻的哲学智慧[内涵解读]1.中庸之道(《〈论语〉选读》“课文解读”第1题)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有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的特色,适用于社会改良和社会稳定。
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强调处事有“度”,过犹不及。
就是说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选择一个正确的立脚点,既反对过头,又反对不及。
“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保守;“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激进。
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了客观规律,都偏离了中道而走向了极端。
孔子认为中道的标准应该是仁义之道。
(2)强调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
与人交往要有度,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
(3)强调温和处事。
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的,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之道。
(4)强调“权”的重要性。
“权”是通权达变,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
而中庸之道必须与之相适应,所以,当在具体实践中运用“中”这一基本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变通。
2.和而不同(《〈论语〉选读》“课文解读”第1题)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协调状态,叫作“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
君子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
[相关成语]1.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2.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分,就如同做得不够一样,都不合适。
3.和而不同:虽然与人和睦相处,但不盲从附和。
4.无适无莫:对人没有亲疏厚薄三分。
也指无可无不可。
[论语摘译]1.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中庸之道 ppt课件
【问题】我们如今有着比父辈、祖辈丰富得多的 物质享受和利益,但我们的生活变得紧张了,机 械了,枯燥了,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生活环境越 来越恶化,我们该怎么办?
【明确】礼乐化的生活方式,用快乐哲学,调 节自然、社会、身心之和,把生命、生活艺术 化,这就是人的真生活,这就是人生艺术、艺 术人生。
1988年1月,一批诺贝尔得奖者,在法国巴黎 召开的“人类如何面向21世纪”讨论会上,发 出了共同的声音。“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与人交往要有度,究竟以何为依据?它的 标准是什么?
【明确】“义之与比”的义是与人交往的依据,以道义 为标准去比较选择,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 就不做。只要努力求得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
(6)依据义的标准,从原文找出可交往和不可 交往的人,并加以比较。
【明确】值得交往的人依次是:君子、狂狷 不值得交往的人依次是:小人,乡原
2.“中”行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师愈与[“欤”,语气词]? 不得中行而与[交往]之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亲近)也,无莫(淡 漠)也,义之与[和]比
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
【明确】交往中过分的热情与冷漠的对待一样 会使心灵窒息。管理中过分的民主与一人专制 一样会没有进步…… 凡事有度,与人交往“亲密有度”,让对方拥 有独立的空间。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 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 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 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 中庸的思想。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孔子的学生 对孔子的赞扬。“厉、猛”等都有“过”,而 “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 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论语选读》14:中庸之道
万章说:“全乡的人都叫他老好人,他也无处不表现出是个老 好人,孔子却认为他是破坏中庸之道的人,为什么呢?”(孟 子)回答说:“批评他却举不出什么错误;责骂他却没什么可 责骂的,他只是混同于流俗,相合于污世,居家好像忠厚诚实, 行事好像方正纯洁,众人都喜欢他,自己也认为做得正确,但 不能进入尧舜之道,所以是‘道德的破坏者’。
“狂”是积极进取,“狷”是消极抵抗。不合流俗,不守 常规。“进取”或“有所为”很难,但“有所不为”即不同流 合污,不随波逐流,还是可以做到的,如陈寅恪。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和者,从容不迫之意。 盖礼之为体虽严,而皆出于自然之理,故其为用,必从容而不 迫,乃为可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 行也。”(程子曰:“礼胜则离,故礼之用和为贵。乐胜则流, 故有所不行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范氏曰: “凡礼之体主于敬,而其用则以和为贵。敬者,礼之所以立也; 和者,乐之所由生也。”愚谓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 礼之全体也。毫厘有差,则失其中正,而各倚于一偏,其不可 行均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个“中”是在内的意思, 没有表现出来。“发而皆中节”,即符合节度,就是恰如其分 的意思,这就是“和”,其达到的结果就是平衡、和谐。“庸 者,用也”,“中庸”反过来讲,也就是“用中”,这是一个 实践的原则,通过“中”这个原则,达到“和”的状态。如孔 子讲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高中语文第十四课中庸之道学案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四课 中庸之道中 庸中庸是儒家著名的伦理思想之一。
中,即中正,不偏不倚;庸,即平常,不变。
中庸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没有过头或不及的态度。
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一种道德境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如果达不到中庸,就会出现“不中”,不中就是“过”或者“不及”。
《论语·先进》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做得过分和做得不够都不符合道德标准。
做事不走极端,不过分,不把事做绝,不把话说绝;注意分寸,掌握深浅,适可而止。
后人这种为人处世的原则方法,就跟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有关。
1.字音字形(1)狂狷.(juàn) (2)讪.(shàn) (3)徼.(jiāo) (4)乡原.(yuàn) (5)攻讦.(jié) (6)椟.(dú)2.重要词语(1)其至.矣乎:达到极点,指最为适用,最为宝贵 (2)民鲜.久矣:少 (3)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亲近 (4)义之与比.:接近,靠近 (5)不得中行而与.之:交往 (6)必也狂.狷乎: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 (7)小大由.之:遵循,遵从 (8)君子和.而不同.:和,和谐。
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即对立的统一。
同,等同。
指无差别的同一(9)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好,喜欢;恶,厌恶 (10)乡原,德之贼.也:仇敌,敌人 (11)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毁谤 (12)恶徼.以为知者:强取,掠夺 (13)恶讦.以为直者: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错3.通假字(1)然则师愈与.:通“欤”,疑问语气词 (2)无莫.也:通“漠”,淡漠 (3)必也狂狷.乎:通“獧”,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4)乡原.,德之贼也:通“愿”,谨慎老实 (5)恶徼以为知.者:通“智”,聪明 (6)恶不孙.以为勇者:通“逊”,谦逊4.虚词用法(1)也⎩⎪⎨⎪⎧ 师与商也.孰贤: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第一个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第二、第三个为句末语气词,表肯定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句末语气词,表否定乡原,德之贼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2)与⎩⎪⎨⎪⎧ 师与.商也孰贤:和,连词义之与.比:和……在一起,介词然则师愈与.:欤,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不得中行而与.之:结交,动词5.特殊句式(1)然则..师愈与:这样,那么……(2)乡原,德之贼也:判断句(3)恶徼以为..知者:把……当做6.成语积累(1)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的折中的处世态度。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十四中庸之道课件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语文高二选修语文课件
12/11/2021
12/11/2021
第四单元 哲学思想
孔子的人生哲学是现实主义的,他要求门徒弟子对现实 的人生世相采取实用理性的态度。在迷信风气弥漫每个角落 的春秋时期,这种“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确实令人称赞。
12/11/2021
第四单元 哲学思想
12/11/2021
第四单元 哲学思想
十四 中庸之道
12/11/2021
12/11/2021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第十一课 11.22 章),也是体现中庸思想的。孔子认为冉求做事退缩 (“不 及”),所以要促一促他,使他接近于“中行”;仲由勇气过 人(“过”),所以要压一压他,也使他接近于“中行”。可 见,孔子在教育学生时,依据中庸而“裁之”的。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第八课 4.26 章), 如何与国君相处、与朋友交往,孔子也用中庸的尺度加以引 导。如果与国君相处过密,则蒙受羞辱的日子不远了;如果 与朋友交往过密,则遭受疏远的日子也不远了。孔子认为交 往不能太“过”,体现了他中庸的思想。
12/11/2021
3.“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一章 给了我们什么启迪?
[点拨] 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 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 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之显示其威风; 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 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 对此,有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
12/11/2021
孔子学琴 孔子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会弹奏许多乐器,并会作 曲、唱歌,他把音乐作为人生修养的最高阶梯。有一次,孔 子随师襄子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练了很多 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 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 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