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比较优势理论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
历史背景:作者背景
□ 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04.18—1823.09.11) 1817:《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出发点,把 个人利益看作是经济活动的出发 点和准则。资本家发展生产时追 求的是个人利益,是利润。
第一章 论价值 第二章 论地租 第三章 论矿山地租 第四章 论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第五章 论工资
复习与提问
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绝对优势理论的缺陷是什么? 什么是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第二节 比较优势理论
教学重点: 比较优势理论的产生背景、主要观点、影响 教学难点: 比较优势理论的论证过程
国际贸易理论的知识结构
历史背景:理论背景,实践背景,作者背景 背景知识 理论假设:前提条件 核心知识 主要观点:概念及推导过程 理论评价:贡献及缺陷 拓展知识 理论应用:实证分析
主要观点★
比较优势的衡量标准
1、 相对劳动生产率,是指生产两种商品的绝 对劳动生产率之比。相对劳动生产率高,具 有比较优势,反之具有比较劣势。 2、相对生产成本,是指生产两种商品的绝对生 产成本之比。相对生产成本高,具有比较劣 势,反之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的衡量标准
3、机会成本,可用两种方法表示。 一是产出表示法 ,即生产两种商品的边际技术 替代率。 二是投入表示法 ,即消费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 率。机会成本高,具有比较劣势,反之,具 有比较优势。
观点的论证:
数字表格说明 几何曲线证明
假设:
历史背景 理论假设 主要观点● 理论评价 理论应用
四、观点的论证:假设
分工前
英国生产布,美国生产小麦有绝对优势
第2章:比较优势理论
第2章比较优势法则2.1 引言本章要简要回答的问题是:⑴什么是贸易基础,以及什么是贸易收益?可以推测,一个国家如同一个人一样,只有当其能从贸易中获利时才会自愿从事贸易。
⑵什么是贸易模式?也就是说,对每个国家而言,哪些商品在国际贸易中被用来交易,各国都出口和进口哪些商品?2.2 重商主义者的贸易观点经济学作为一门系统化的科学可以说是始于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的《国富论》。
而在一些国家如英国、西班牙、法国、葡萄牙及荷兰,国际贸易方面的著作要早于这个时间。
也就是17-18世纪,出现了后来被称为“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经济哲学。
简而言之,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家富强的方法应该是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出超的结果是金银等贵金属的流入。
而一个国家拥有越多的金银,就会越富有、越强大。
因此,政府应该竭尽所能鼓励出口,不主张并限制商品的进口。
然而,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国同时出超,而且一个时点上金银总量是固定的,一个国家的获利是基于其它国家的损失。
因此,重商主义者鼓吹的是经济民族主义,认为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冲突的(案例2.1)。
值得注意的是,重商主义者用国家所拥有的稀有金属来衡量国家的财富(称为“重金主义(bullionism)”)。
相对而言,如今我们是以可用在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人力资本、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的多少来衡量国家财富的。
这些有用的资源越多,生产和提供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就越多,一国的生活水平也就越高。
重商主义者主张政府严格控制经济活动,鼓吹经济民族主义,因为他们认为一国只有在它国损失的前提下才能获利,即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零和博弈)(zero-sum game)。
(零和游戏:如玩扑克牌时,一人所赢得的数目恰好等于其他人所输掉的数目。
)重商主义者认为经济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制造业、农业和外国殖民地。
他们把商人看成是对经济体系顺利运行起关键作用的一个集团,劳动力是最重要的基本生产要素。
第二章 国际贸易服务理论 国际服务贸易
(三)服务商品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
第三节 服务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三、服务商品的价值构成 (一)服务产品的概念 1.一般概念 2.经济学概念 (二)服务商品的特征 1.服务产品是无形的 2.服务提供商和服务消费者的同时性 3.服务质量差别大 4.服务具有不可储存性 5.服务价格差别大
第二节 国际服务贸易学说
二、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一)新贸易理论对贸易动因和贸易基础的解释 1.从供给角度揭示了规模经济性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 下的企业的垄断竞争行为成为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与基础 。 2.新贸易理论还强调需求因素对贸易产生和贸易结构的 影响。 3.技术差距论以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为分析前提, 认为技术差距和模仿时滞决定了现实的贸易格局。
•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兴起了新贸易保护主义 。管理贸易政策的内容是:国家对内指定各种对外经济贸易法规和条例,加 强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有秩序的发展的管理,对外通过协商,签订各种对外经 济贸易协定,以协调和发展缔约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
第四节 国际服务贸易政策
二、自由的服务贸易政策
可逆转。
5.两国的生产资源都被充分利用,且要素密集度不
6.两国消费者需求偏好相似。
7.自由贸易而且各国贸易平衡。
第一节 国际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 二、传统贸易理论对服务贸易的指导
(一)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服务贸易的基础
(二)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对生产要素禀赋说的 补充与发展。
第二节 国际服务贸易学说
(一)相关概念 1.生产要素禀赋与要素丰裕度 2生产要素密集度.
第2章比较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zero-sum game)”,一方 得益必定是另一方受损,出口者从贸易中获得财富, 而进口则减少财富。
9
五、大卫.休谟:价格-货币-流转机制 (the Price-Specie-Flow Mechanism)
意大利(顺差) 出口>进口 货币净流入 货币供给增加 价格和工资上涨 进口增加和进口减少 出口=进口 西班牙(逆差) 出口<进口 货币净流出 货币供给减少 价格和工资下跌 进口减少和出口增加 出口=进口
6
三、重商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15世纪—16世纪中叶:早期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
16世纪下半期—18世纪:晚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
7
四、对于重商主义的评价
1、意义:
•
•
指导欧洲各国制定外贸政策
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做出了贡献
8
四、对于重商主义的评价 2、重商主义的主要错误
金银是财富的惟一形态; 财富都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
24
比较优势理论的贡献
“比较优势”学说不仅在理论上更广泛地 论证了贸易的基础,在实践上也部分解释 了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贸易的原因。
25
2.4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opportunity costs
(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
26
2.4.1比较优势与劳动价值论
• 根据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商品的价 值或价格只能取决于投入商品生产中的劳动量 。
30
小麦
小麦
0
30
60
90
120
150
180
棉布 美国 棉布 英国
120 100 80 60 40 20 120 100 80 60 40 20
2.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 比较优势原理
8
2.3 基于绝对优势的贸易:亚当·斯密
• 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 – 1790) • 《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 •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 简称“国富论”
2.3A 绝对优势说
对外经贸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樊瑛 《国际经济学》 12
2
2.3A 绝对优势说
• 结论:
• 参加贸易的原因:两国同种商品价格之间存在差 别。 • 参加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两国应专业化生产 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 • 参加贸易的利益:与分工前相比,世界总产量增 加,两国的消费均有增加。
对外经贸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樊瑛 《国际经济学》 23
比较优势原理
• 即使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是绝对劣 势,相互有利的贸易基础仍然存在。 • 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应专门生产 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劣势较小的就是 比较优势,两劣取其轻) • 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优势的国家,应专门生产 并出口具有 较大优势的商品。(优势较大的就是 比较优势,两优取其重) • 通过交换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 更多的商品,对外贸易给双方带来利益。
Table 2-2 绝对优势(国际贸易后按照1:1比例交 换 6w=6c)
美国 产品 小麦(蒲式耳/劳动 小时) 布(码/劳动小时) 6 6
(相当于1.5小时,获利 0.5小时,或获利2c)
英国 6
(相当于6劳动小时,获 利5小时,或获利24 c)
4
对外经贸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樊瑛 《国际经济学》
对外经贸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樊瑛 《国际经济学》 21
国际经济学 第2章-比较优势原理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 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 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可以了解: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斯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理论评价与比较
比较成本学说
1815年,英国实施《谷物法》 1815年,英国实施《谷物法》, 禁止粮食进口; 围绕《谷物法》 围绕《谷物法》存废展开的激烈 论争; 李嘉图1817年出版《 李嘉图1817年出版《政治经济学 及赋税原理》 及赋税原理》,他建立起了以 “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 劳动价值论” 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 “比较成本”的贸易分工思想。 比较成本”
大卫 李嘉图 (1772—1823)
李嘉图发现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在解决下列问题时将 面临困境: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或者所有商品 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地位,那么国际贸易 还能否发生呢? 如果能,那么国际贸易是否对双方都 有利呢? 这些问题显然已经超出了斯密理论的范畴。 在斯密的理论中,鞋匠有制鞋的绝对优势,裁缝有 做衣服的绝对优势,两者的分工比较明确。但假如 两个人都能制鞋和做衣服,而其中一个在两种职业 上都比另一个人强,那么应该怎样分工呢?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 经济学之父
(1723—1790)
绝对成本的前提条件
采用2× × 模型 即两个国家A和 , 模型, 采用 ×2×1模型,即两个国家 和B,每个国家均能生产两种 产品X和 ,都使用一种要素(劳动)。 产品 和Y,都使用一种要素(劳动)。 假设条件 (1) 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2) 生产过程中唯一形成成本的就是劳动; (3) 生产要素在两个国家之间不流动,但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可 以自由流动; (4) 两个国家的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5) 当资源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时,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不变; 机会成本 (6) 不存在交易成本 运输成本 ,而且产品在各国之间可以 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 交易成本 自由流动; (7) 生产和交换在完全竞争 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 完全竞争
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
2006年版
CHAPTER 2
Chapter 2
Comparative Advantage Model
2006年版
Chapter 2
Limitation of the Smith’s Model
10*30=300 0*25=0
0*30=0 10*25=250
510 520 500
Chapter 2
Best Cooperation in Family
1. So, the best division of labor in one family is that women doing housework and men going out for work.
2. 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局部均衡法
1) PEA means only analyzing single market in one time 2) We usually use the Demand Curve and the Supply Curve
as the basic tools in the 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
Labor
Goods Cloth
Wheat
Productivity
Cloth Wheat
Home 100 100 50 1 0.5
Foreign 100 18500 100 1.5 1
In this case, Foreign has the absolute advantage in both goods (it is very common for a developed country to have absolute advantages in most sectors). According to the Smith theory, there will be no trade.(Really?)
【学习课件】第2章比较优势理论
ppt课件
14
贸易差额论的富国两大手段
• 限制输入
1、凡能由本国生产的供国内消费的外国商品,无论从什 么国家输入一律加以限制;
2、在对某些国家的贸易中,如果贸易差额被认为不利于 本国,那就几乎是无论何种货物,只要是从那些国家 输入的,都一律加以限制。
• 奖励输出
1、出口退税
2、出口奖励金
3、同主权国家签订有利的通商条约
ppt课件
12
晚期重商主义——贸易平衡理论
• 贸易差额论:变管理金银进出口的政策为管制货物的 进出口,力图通过奖出限入,保证贸易出超,以达到 金银流入的目的。
• (1)意大利的安东尼奥·塞拉的获取贵金属手段说和汇 率说 – 主张贸易平衡论,坚决反对政府限制货币出口政策。
ppt课件
13
托马斯·曼
1664年出版《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观点: 主张贸易顺差; 强调减少国内货币存量,将多余的货币用于国际贸易; 强调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性 给予商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的地位
What is the basis for trade(贸易基础)? What are the gains from trade(贸易所得)? What is the pattern of trade(贸易模式)?
ppt课件
3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 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 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通过本章的学 习,你可以了解:
ppt课件
6
2.2.2 the Mercantilists’ Views on Trade
货币(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货币的多寡作为衡量一国 财富的标准。
课件-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
如果A国在国际市场上能够用1X换取多于1.5单位 的Y,A国就会开展国际分工与贸易;同样,
如果B国能以少于2单位的Y 来换取1单位X, B国 也愿意开展国际分工和贸易。因此, A、B两国 两种产品的国内交换比率就是它们开展国际分工 和贸易的上下限。
如图3所示:
24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 上与另一国相比均处于劣势(即不存在绝对优势 产品),仍有可能进行互惠贸易。一个国家可以 专门生产并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 (或称比较优势产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 对较大的产品(或称比较劣势产品)。
我们可以通过表1、表2、表3来解释比较优势理 论。
10
比较优势理论
假定ax>ay,bx<by ,即A国在X产品生产上有
比较优势,B国在Y产品生产上有比较优势,那么 ,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就比较平缓,B国的生产 可能性曲线就比较陡峭,如图1所示。贸易前A、 B两国的生产——消费均衡点分别是其生产可能 性边界与无差异曲线(即消费等效用曲线)的切 点EA 点与EB 点,国内生产的两种产品的数量也 就是国内消费的两种产品的数量。
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
在李嘉图贸易模型的前提假设下,当两国存在互惠贸易 的基础时,如果两国规模相当,并且需求偏好相同,则 在可以自由贸易的情况下,两国应当进行完全的专业分 工(比如A国完全专业生产X产品,B国完全专业生产Y产 品),这样可以把两国的“总蛋糕”做到最大,然后在 合理的贸易条件范畴内进行互惠贸易,以使得两国从分 工贸易中的总得益达到最大(至于每国各能从中分享到 多少贸易利益,则取决于具体的贸易条件)。
条件的确定问题,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对这些问题进行
国际经济学章节知识点总结
国际经济学章节知识点总结在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不可或缺,下面将结合国际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对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章: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货物和服务的流通。
国际贸易的理论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成本理论和资本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理论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上的生产技术都不如其他国家,只要它在某种产品上的生产技术相对较好,它就应当专门生产该种产品,并从其他国家进口其他产品。
这样,各国都有所专长,相互贸易,可以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
2.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他认为,如果一国能以较少的劳动时间生产一种产品,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强调国际贸易的益处在于各国分工合作,以提高生产效率。
3.比较成本理论比较成本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他认为国际贸易理论不能仅是建立在绝对优势理论上。
比较成本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上都有绝对优势,两国某一产品的比较成本差异仍可能使双方都从参与贸易中获得利益。
4.资本理论资本理论是指不同国家在使用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上存在着的差异。
例如,发达国家劳动力比较密集,而发展中国家资本比较密集。
资本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可以通过资本的跨国流动,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优配置,提高全球生产效率。
第二章: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政策是各国为了保护国内产业或调整贸易收支而实施的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主要包括保护主义政策和自由贸易政策两种。
1.保护主义政策保护主义政策是指一国为了保护国内产业而采取的限制进口的措施。
保护主义政策包括关税、配额、进口禁止、出口补贴等。
保护主义政策可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竞争的冲击,但是也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国际分工难以实现。
国际经济学答案精简版
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一、名词解释3、完全专业化:每个国家只生产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
假设只有苹果和电脑两种产品,且A在生产苹果上有相对优势,意味着B在电脑上有相对优势。
则贸易结果是,A 只生产苹果,B只生产电脑,不会出现A或者B同时生产苹果和电脑。
这就是完全专业分工5、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关于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
商品价值决定于体现和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的理论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的。
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价值是一个商品经济范畴。
产品成为商品以交换为前提。
交换就有个比率的问题。
价值以这个比率,也就是以交换价值为其具体的表达形式,因此,价值和劳动的关系从而价值的实质往往被模糊了。
事实的真相是:如果不从历史存在者出发,那么,李嘉图所得到的"社会存在"就只能是抽象知识和概念。
马克思论证和研究劳动价值论的方式是:"我又把黑格尔的《逻辑学》浏览了一遍,这在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帮了我很大的忙。
"但也正是在这里,马克思讥笑了资产阶级工作者:"在所有的现代经济学家中,巴师夏先生的《经济的谐和》集庸俗之大成。
只有癞蛤蟆才能搞出这种谐和的烂泥汤。
"五、计算题1、假设本国生产1 单位食品需要6 单位的劳动,生产1 单位服装需要8 单位劳动;外国生产1 单位食品需要2 单位的劳动,生产1 单位服装需要4 单位劳动。
两国各有8 单位的可用劳动。
(1)哪国在食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哪国在服装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为什么?(2)列举一个能够使两国进行互惠贸易的交换率并计算本国与外国的贸易获利分别是多少?2、假设A 国生产1 单位小麦需要的劳动为4 小时,生产1 单位布需要的劳动为3 小时; B国生产1 单位小麦需要的劳动为1 小时;生产1 单位布需要的劳动为2 小时,则:(1)以劳动衡量,A、B 两国生产小麦和布的成本各是多少?(2)如果工资率为6 美元,则小麦和布的价格各是多少?(3)如果工资率为1 欧元,则小麦和布的价格各是多少?六、论述题1.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例外情况是什么?2.为什么说国际贸易是双赢的?国际贸易理论里有一个资源禀赋学说,即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资源与不同的生产优势。
第二章 比较优势理论新
第一节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技术水 平的绝对差别;贸易是建立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之上 的;参加贸易的国家都可优势理论
采用2×2×1模型,即两个国家A和B,每个国家均能生产 两种产品X和Y,都使用一种要素(劳动)。 一、理论分析的假定条件 (1 ) 生产过程中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 (2)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 (3)这两个国家都能生产两种产品————小麦和布; (4)劳动力在一国范围内各部门间自由流动; (5)劳动力在部门间转移时机会成本不变; (6)生产要素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 (7)两国经济资源都充分利用; (8)贸易平衡; (9)没有运输成本和其它交易成本。
第一节 绝对优势理论
1776年,亚当· 斯密发表了其代表 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又称《国富论》),书中对重商主 义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 了绝对优势理论。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
(1723—1790)
斯密所处的时代背景是:英国资 产阶级的原始资本积累已经完成,经 济力量得以壮大,不再需要实行保护 贸易政策,重商主义严重阻碍着资本 主义的自由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 资产阶级要求实现自由竟争和自由贸 易。斯密的学说正是当时英国资产阶 级经济利益和政治主张的反映。
国际分工以及由此带来的各国技术优势的发挥,是国际贸易 利益的根本来源。
第一节 绝对优势理论
“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花费的代价比在家里 生产时花费的小,人们就永远不会在家里生产,这 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想自己 制作鞋子,而向鞋匠购买。鞋匠不想制作他自己的 衣服,而雇裁缝裁制…….他们都感到,为了他们自 身的利益,应当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使用到比邻 人处于某种有利地位的方面,而以劳动生产物的一 部分购买他们所需的任何其他物品。如果每一个私 人家庭的行为是理性的,那么整个国家的行为就很 难是荒唐的。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 的商品供应我们,那么我们最好就用自己有优势的 商品同他们交换。”
第2章 比较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的提出背景
十八世纪中期,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已成为 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且有一些早期的机 器发明。农业和国内外贸易也迅速发展起 来,国内外迅速膨胀起来的市场需求要求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也为政府采取自由贸 易政策奠定了物质基础。 这时,如何进行贸易才能有效地积累财富 和发展经济就成为有远见的人们想要解决 的首要问题。
2.2.1 理论内容
比 较 优 势 论 (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 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的。处于绝对 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利益较大的商 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利益 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 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好处。
绝对优势理论的不足之处
亚当· 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所提出的交换模式 只适用于贸易双方至少各拥有一种居绝对 优势的商品对外国进行销售的情形。 如果一国在所有商品的生产成本方面相对 于另一国的同种商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地位, 这时还会不会存在分工和贸易?如果进行 自由贸易,贸易各方还能否获益?各国还 能否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因而,根据传统自由贸易理论,实施完 全自由贸易政策至少需具备以下因素: 1.各国经济体制以及政治制度完全相 同;2.各国的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 3.各国的贸易政策完全相同,不存在 政策性贸易障碍;4.各国的宏观经济 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完全相同; 5.国际协调机制完全有效。
然而,当今世界并非大同社会,以上前提条 件是不具备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 国家,都是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要素禀赋、 经济发展水平、国内市场容量、经济体制及 国际环境)来选择贸易政策,即使同为发达 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其贸易政策取向也不尽 相同。比如,日本战后以“贸易立国”为基 本国策,具体来讲,就是利用关税、外汇管 制等对国内产业进行保护,为提高其国际竞 争力创造有利的成长环境。
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
已知英国在布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因此,如果能证明
(Pc/ALc)(1/Pw)>1/ALw,即可证明英国分工生产布并 通过贸易换取酒是划算的。
根据已知条件,英国生产布有比较优势,这表明英
国生产布的劳动生产率更高,所以,在英国,一单位劳 动如果用于生产布应能够取得更多收入。因此有:
Pc/ALc >Pw/ALw
22
小结:
◆比较优势产品系指机会成本较小的产品,不管优势较 大还是劣势较小,都是一国的比较优势,原因在于优 势较大及劣势较小均对应着较小的机会成本。从这个 意义来讲,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实质是相同 的,绝对优势论是比较优势论的特例; ◆如果机会成本不变,且贸易收益大于机会成本,则按 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是有利的,并且国际分工最终 实现完全的专业化; ◆若贸易比价对一国极为不利,则该国将退出国际贸易, 所以,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只在互利 贸易区间内有效。
4
英国和葡萄牙两国分别生产酒和布的情况
表2-1 国家 英国 葡萄牙 英国 葡萄牙 酒(单位) 1 1 2.375 劳动力 (人/年) 120 80 190 布(单位) 1 1 2.7 劳动力 (人/年) 70 110 190
分 工 前 分 工 后
分工后,全世界酒和布的产量都增加了。
5
分工后,酒与布进行交换的结果(按1:1比例交换)
英国专门生产布,并在国际市场上以布易酒,能够获得额 外的好处,即贸易利得。 贸易利得=贸易收益-机会成本 据上式可以计算英国单位劳动产出用于出口的贸易利得: 1/70-1/120=1/168(单位的酒) 计算表明,英国只要增加出口布,总能得到好处。所以英 国将扩大布的生产,同时减少酒的生产,在这一过程中, 劳动不断从酒的生产部门向布的生产部门转移,直到实现 完全的专业化生产布。 请大家自己计算葡萄牙为什么分工生产酒。
国际经济学第2章:比较优势
二、基本观点
1、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 都是为了攫取金银,一个国家富裕的程度和实力的 大小的唯一标志是金银等贵金属的多少。两种方式
2、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 安徒安·德·孟克列钦说:货币是军事的神经,黄金
比铁更有威力,所以大国都在寻找获得黄金的办法, 并且证明获得黄金最重要的方法是商业。
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
• 比较优势与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认 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只取决于投入商 品生产中的劳动量。这意味着:劳动是 惟一的生产要素,或是在所有商品的生 产中劳动均占一固定比例;以及劳动是 同质的。这两条假设是不现实的。
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
• 机会成本理论:1936年哈伯勒(Haberler) 成功 地应用机会成本理论解释了比较优势原理。
按照北京大学晏智杰教授的说法,劳动价值论只 能适用于原始的简单物物交换经济,不适用于复杂
四、绝对利益说的评价
• 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与发展 • 绝对优势理论只能解释现在世界贸易中的一小
部分交易,例如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的一些贸易。大多数世界贸易,尤其是发达国 家间的贸易,无法用绝对优势解释。 •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较好地解释了贸易基础 和贸易所得。事实上,绝对优势可以看作是一 般化的比较优势理论的特殊情况。
二、绝对利益说的数学说明
• 采用2×2×1模型,即两个国家A和B,每个国家均 能生产两种产品X和Y,都使用一种要素(劳动)。
• 假设条件
• (1) 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2) 生产过程中唯一形成成本的就是劳动; (3) 生产要素在两个国家之间不流动,但在一
个国家范围内可以自由流动; (4) 两个国家的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5) 当资源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时,
第2章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大米
小麦
中国
1.0
0.5
美国
1.5
1.0
相对劳动生产率
大米/小麦
小麦/大米
中国
2
0.5
美国
1.5
0.67
美国在大米和小麦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中国(绝对优势),但是从相对劳动生产率来看,中国生产大米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比美国高(具有比较优势),美国生产小麦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比中国高(具有比较优势),因此,中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大米,美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小麦。
表2.3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成本 (aLj)
大米( aLR )
小麦( aLW)
中国
1.0
2.0
美国
1.25
1.0
从生产成本的角度来看,中国在大米的生产上具有更低的成本(绝对优势),可以专业化生产大米,来交换美国的小麦;美国在小麦的生产上具有更低的成本(绝对优势),可以专业化生产小麦,来交换中国的大米。
贸易后的国际相对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局部均衡中出口贸易获利:消费者剩余减少了(a+b);生产者剩余增加了(a+b+c+d)。
局部均衡中进口贸易获利:消费者剩余增加了(a+b+c+d);生产者剩余减少了(a+b)。
三、总结与评价
李嘉图模型用最简单的模型形式,揭示了国别差异如何产生国际贸易以及贸易所得。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各国之间的差异仅仅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一国应当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是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决定了贸易模式。贸易所得来自于生产效应和消费效应两个方面。贸易利益的分配取决于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李嘉图模型拓展到多个国家、多种产品,其基本结论仍然成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初表述
重商主义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时期 16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时期 早期重商主义者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他们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甚 至通过行政手段来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 这种思想被称为货币平衡论。 晚期的重商主义重视的是长期和总体上的贸易顺差,他们认为,一 定时期的贸易逆差可以被允许,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是顺差即可。 这种思想被称为贸易平衡论。 重商主义的局限性在于他们认为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你 得必然是我失,奖出限入是其必然结果,各个国家运用重商主义理 论管理国际贸易的结果将导致国际贸易的萎缩。
15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假定ax>ay,bx<by ,即A国在X产品 生产上有比较优势,B国在Y产品生产上 有比较优势,那么,A国的生产可能性 曲线就比较平缓,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 线就比较陡峭,如图2-1所示。贸易前A、 B两国的生产——消费均衡点分别是其 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无差异曲线(即消费 等效用曲线)的切点EA 点与EB 点,国 内生产的两种产品的数量也就是国内消 费的两种产品的数量。 A、B两国X产品的相对价格分别为pA 和 pB ,在只考虑两种产品和一种生产要 素(劳动)并且其边际成本固定不变的 情况下,一国(如A国)X产品对于Y产 品的相对价格pA等于其生产可能性边界 线斜率的绝对值ay /ax,也就是AA / 斜率的绝对值。当pA= (ay /ax) ≠ (bx / by ) = pB 时,两国就存在着进 行国际分工和互惠贸易的基础。
A国 小麦(10蒲式耳) 布匹(1码) 1(劳动小时) 2 (劳动小时) B国 6(劳动小时) 4(劳动小时) 合计 20 蒲式耳 2码
11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从表2-2可以看出,无论在小麦还是在布匹的生产上,B国都处于绝对 劣势。然而,B国生产小麦的劳动生产率只有A国的1/6,而生产布匹 的劳动生产率是A国的1/2,因此B国在布匹的生产上有相对优势。另 一方面,A国在小麦和布匹的生产上都有绝对优势,但是,生产小麦 的绝对优势要大于生产布匹的绝对优势,因此A国在小麦的生产上有 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如果A国专门生产小麦并出口一部分 小麦来换取B国的布匹,B国专门生产布匹并出口一部分布匹来换取A 国的小麦,则两国都可以获益。请看下表:
4
2.2. 比较优势引论
第一个论证国际贸易是“正和游戏”而非“零和游戏”的是亚当斯 密。他提出自愿开展贸易的两个国家都可以从中获益 自愿开展贸易的两个国家都可以从中获益的重要结论。 自愿开展贸易的两个国家都可以从中获益 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对重商主义的经济哲学 进行了深刻批判。他指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志不是其所拥有的贵重 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志不是其所拥有的贵重 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贵重金属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 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贵重金属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一国拥有的贵 重金属再多,但如果可供消费的商品的数量和种类少得可怜,那么该 国的实际生活水平就不会高。可供消费的商品增加,才意味着一国财 富的增加。 亚当斯密认为,只有扩大生产才能提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扩大生 产的根本在于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这又取决于社会分工是否能够 得以不断深化。亚当斯密将这一思想应用于国际贸易,认为国际贸 国际贸 易可以使贸易双方都增加财富。这是因为,国际贸易可以通过市场的 易可以使贸易双方都增加财富 拓展,将社会分工由国内延伸到国外。从国内分工到国际分工,意味 着专业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将促进实际收入意义上的财 富增加。
假定A国用10蒲式耳小麦来交换B国的1码布匹,那么交换后两国两种 产品的消费情况如表2-4:
表2-4 比较优势分析(交换后两国的消费情况) A国 B国 小麦(蒲式耳) 布匹(码) 20 1 10 1.5
交换后,A国在布匹消费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多消费10蒲式耳的 小麦,而B国在小麦消费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多消费0.5码的布匹, 两国都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得到了好处。
14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2.3.3 比较优势理论的图形解释
假定有A、B两个国家和X、Y两种产品,A、B国内生产X产品的边际成本分别为 ax和ay(固定成本为0),此时,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由下列的三个线性 表达式共同决定(其中,前两个表达式分别为X、Y产品的生产函数方程式, 而第三个表达式则为充分就业的约束条件恒等式)。 Qx = axLx ,(0 ≤Lx≤A) Lx ,(0 ≤Lx≤A) (2-1) Qy = ayLy ,(0 ≤Ly≤A) Ly ,(0 ≤Ly≤A) (2-2) A = Lx + Ly (2-3) 其中,ax 、Lx和Qx (ay、Ly和Qy)分别代表A国X产品(Y产品)的劳动生产 率(以边际成本来表示,劳动生产率与边际成本成反比)、劳动投入量和产 量,A代表A国的劳动总供给量。由这三个表达式导出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 方程为: ,(0 ≤Qx≤axA ,0 ≤Qy≤ayA) (2-4) 因此,在只有两种产品并且其边际成本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一国的生产可 能性边界线是一条直线段。同样可以导出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方程为, ,(0 ≤Qx≤bxB ,0 ≤Qy≤byB) (2-5) 其中,bx 和Qx (by和Qy)分别代表B国X产品(Y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和产量, B代表B国的劳动总供给量。
第2章 章
比较优势理论
赵春明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
第2章 章
比较优势理论
2.1 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初表述 2.2. 比较优势引论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2.4 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
2
2.1 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初表述
早 在 17 、 18 世 纪 , 欧 洲 国 家 就 推 崇 一 种 被 称 为 重 商 主 义 (mercantilism)的经济哲学,重商主义者主张通过扩大出口减少 进口从而扩大贸易顺差的方法实现国家的富强,因为贸易顺差可以 使外国的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流入国内。 他们认为,一个国家拥有的金银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为达 到这一目的,他们主张政府应当竭尽所能地扩大出口,减少甚至限 制进口。 然而,一国的贸易顺差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贸易逆差,一国的金银流 入就是其它国家的金银流出,在任一时点上金银总量一定的情况下, 顺差国的贸易利得就是逆差国的损失(他们认为贸易是一种零和游 戏),因此,重商主义者所鼓吹的经济民族主义,必然导致贸易伙 伴之间在国家利益上存在根本冲突。
表2-3 比较优势分析(分工后、交换前的生产情况) A国 小麦(10蒲式耳) 布匹(1码) 3(劳动小时) 0 B国 0 10(劳动小时) 合计 30 蒲式耳 2.5码
可见,在劳动投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小麦产出增加10蒲式耳,布匹 产量增加0.5码,国际分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世界总产出增加了。
12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Qy U0
B
E0
A
U1 E1
O
B’
A’
Qx
图2-1 李嘉图模型——A、B两 国在贸易前的生产-消费均衡
16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现在A、B两国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完全分工,A国专业生产X产 品,B国专业生产Y产品,然后按国际价格pw(pA < pw < pB)进行 交换,如图2-2所示。
Qy U1’ A p Db Cb Qy Ub’
5
2.2. 比较优势引论
亚当斯密用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概念来解 绝对优势( advantage) 绝对优势 释国际贸易的基础。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当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 —— 上有绝对优势,但在另一种产品生产上有绝对劣势,那 么两国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 用其中一部分来交换其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这样,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两种产 品的产出都会增加,增加的产出可用来测度两国分工及 贸易所带来的利益,适当地分配这种利益就可以使两国 都受益。
10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2.3.2 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 均处于劣势(即不存在绝对优势产品),仍有可能进行互惠贸易。 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并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或 称比较优势产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较大的产品(或称 比较劣势产品)。 我们可以通过表2-2、表2-3、表2-4来解释比较优势理论。 表2-2 比较优势分析(分工前的生产情况)
9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李嘉图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即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两个国家产品生产的相对劳动成本,而不 是绝对劳动成本。一个国家在生产各种产品时,即使劳动成本都高 于其他国家,但是,只要在劳动投入上有所不同,仍可以开展贸易 并从中获益。 2.3.1 比较优势理论模型的前提假设 ①有劳动1种生产要素、2种商品以及2个规模既定的国家; ②两国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消费者偏好相同; ③国内劳动要素具有同质性; ④劳动要素可以在两个生产部门间自由流动,但不能跨国流动; ⑤贸易是自由的,并且不考虑运输成本等任何贸易费用; ⑥规模收益不变,商品与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表2-1 绝对优势 A国 小麦(蒲式耳/劳动小时) 布匹(码/劳动小时) 6 4 B国 1 5
7
2.2. 比较优势引论
假定A、B两国各有2劳动小时,可分别生产6蒲式耳小麦、 4码布和1蒲式耳小麦、5码布,世界总产出为7蒲式耳小麦 和9码布。 现在A、B两国开展专业分工,A国可生产12蒲式耳小麦,B 国可生产10码布。 如果A国用6蒲式耳小麦去交换B国的5码布,A国就可以得 到5码布, B国则可获得6蒲式耳小麦,两国拥有的产品数 量都比以前增加了。 这说明,在资源消耗不变的情况下,世界总产出增加了, 两国也可以从分工和交换中得到更多可供消费的产品。 由此可见,通过分工与贸易就可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