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学习扩写》作业训练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学习扩写
文题一:
学习完本单元的诗歌,一名同学总结了自己对诗歌的认识,写了下面这句话。回顾读过的诗歌,从中选择几首作为例子,将这句话扩写成一段话。不少于300字。
诗歌是一种很特别的文学体裁,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用意象来表达情感,二是语言凝练,三是讲究节奏和韵律。
文题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将其扩写成一篇具体、生动的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和他的随从在逃难途中,经过卫国,卫文公没有以礼相待。他们从五鹿经过,向乡下人讨饭吃,乡下人给他们土块。重耳大怒,想要用鞭子打那个人。狐偃劝他说:“这是上天赏赐的土地呀!”重耳于是磕头致谢,收下土块,装在车上。
文题三:
阅读下面的语段,深入思考,将其扩写成一篇议论性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是明代学者胡居仁撰写的对联,意在勉励自己:做事情贵在持之以恒。持之以恒,就要注重平日积累,而非临时抱佛脚。持之以恒,就要坚持不懈,而非一曝十寒。古今中外很多事例都告诉我们,做事情有恒心方能成功。我们在求学、成长的路途上,也应持之以恒。
文题一:
围绕作文题中展示的诗歌的三个特点搜集写作素材,并从所学诗歌中找出例子加以分析。可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第一节为例,分析诗歌用意象来表达情感的特点;可用《断章》和《风雨吟》为例,分析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可用《月夜》为例,分析诗歌讲究节奏和韵律的特点。因为要求不少于300字,可在列写提纲基础上进行写作,力求做到表述准确,举例具体,语言简练。
文题二:
首先应认真阅读所给材料,并找准中心。面对乡下人送给的土块,重耳和狐偃的不同态度体现了身处困境时不同的心态,狐偃从中看到希望,他这一句话点醒了重耳,使他重新坚定了长远的目标,而且有了精神支柱。所以这个文段表达的中心是在困境中也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而这也是重耳态度转变的原因。其次围绕中心找准扩写的点。可以结合中心抓住文段中最富有戏剧性的内容进行扩写,即“向乡下人讨饭吃,乡下人给他们土块。重耳大怒,想要用鞭子打那个人。狐偃劝他说:‘这是上天赏赐的土地呀!’重耳于是磕头致谢,收下土块,装在车上”这处内容。扩写时注意发挥想象,丰富情节,可突出乡下人对重耳一行蔑视的态度,丰富重耳意欲鞭打乡下人的情节,加重狐偃劝说重耳的重要性,渲染重耳幡然醒悟的心理活动,使中心更明确、突出。在遵循原文段体裁的前提下,运用多种方法塑造人物形象。同时,要注意忠于原作,人称、人物形象和语气应与原作一致,情节要在合理范围内进行想象和再创造,段落之间要有过渡,增添的情节和细节要和原作协调。同时还要做到详略得当,切忌旁枝末节大于故事主干。
文题三:
本题是一道议论性质的扩写作文题。扩写时,首先应认真阅读所给的议论性文段,并把握作者观点。本文段的观点是:“做事情贵在持之以恒。”确定文段观点后,围绕观点搜集素材,
进行扩写。可先列出写作提纲。作文题中的文段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进行构思的,扩写时可以沿用此思路。具体来说,可分为四个段落,第一个段落总写,在保留原文段名人名言的基础上,可以再增添一些诗句并加以论述来引出论点。第二段、第三段分证两个小论点,论证时可选取搜集的名人事例,再加以道理论证。第四段,得出结论。此外,论证持之以恒的意义,可在原作基础上,更深入探讨持之以恒对个人的学习、事业和国家的发展、前进的深刻作用。扩写时,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从多角度论证分析两个分论点。
扩写与缩写正相反,扩写是对原文的扩充和增加,缩写是对文章的概括。扩写要求内容更加丰富充实,思想更加鲜明深刻,语言更加形象生动,文章更富有说服力、感染力。扩写时要忠于原文,确立主题;依据主题,合理想象;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记叙性质的扩写
1.认真阅读原材料,体会原材料所表达的中心。
2.围绕原材料的中心,找准扩写的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扩写,写作前可列好提纲。
3.扩写时所用体裁应遵循原材料的写作体裁,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和创新,用多种方法塑造人物形象。可以采用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细节及场面描写来塑造人物,力求情节丰富,人物生动。
4.扩写时要注意文章内容的一致和连贯,人称和语气要保持前后一致,情节的发展要合乎逻辑,要有必要的过渡,增添的情节、细节要与全文协调。
议论性质的扩写
1.认真阅读原材料,正确理解原材料中所论述的观点。
2.深入分析原材料,把握所给材料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论证观点的,围绕观点进行选材。
3.列写提纲,遵循原材料的体裁,结合原材料的论证过程来确定每段的写作要点。
4.扩写时应运用多种多样的论证方法,如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引用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等,从多角度分析论证。
文题一:
例 文
简 析
诗歌是一种很特别的文学体裁,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用意象来表达情感。《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第一节,诗人构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切的同情和关切。二是语言凝练。《断章》一诗只有四行,三十四个字,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风雨吟》中“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卷”和“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地冲过来的动态。三是讲究节奏和韵律。《月夜》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有散文之美。
→举例准确,更加具体、清楚地阐述了诗歌的特点。
【名师点评】
这篇扩写文针对诗歌的三个特点分别从第一单元诗歌中找了例子进行具体阐述。文章结构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内容集中。
文题二:
例文简析重耳流亡
一队车马,在五鹿的黄土平原上仆仆奔驰。他们虽然仗剑驾车,浩浩荡荡,但
实际早已疲惫不堪,饥饿难耐。他们是晋国公子重耳和随从大臣们,此时他们正行进在逃亡的途中。
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内乱。后来夷吾夺取了君位,想除掉晋公子重耳,重耳因此不得不到处逃难。他先在狄国住了十二年,因为发现有人行刺他,又逃到卫国。卫文公觉得他是个倒运的公子,没有东山再起的可能性,便没有以礼相待。此刻重耳饿着肚子,垂头丧气,不时发出哀叹,卫文公羞辱他的一幕不时浮现在他眼前……
重耳和他的随从用搜寻的眼光望着田野,然而骄阳在上,田垄间麦苗稀疏,哪里有什么可吃的东西!只有一位老农正在田里除草。重耳走下车来,尽量客气地向老农请求着:“请您给我们弄点吃的东西吧!我们已经好几天没吃了。”衣不蔽体、家里正在愁吃愁穿的老农望了这群不知稼穑艰难的人们一眼,一句话也没说,从田地里捧起一大块泥土,送到重耳面前,压抑着悲愤说:“这个给你吧!”晋公子重耳怒气冲冲地回到车上取下马鞭,准备鞭打那个冒犯他的尊严的老农。随从狐偃赶忙拉住他,笑着说:“公子啊,这可是个吉祥的兆头。咱们弄点粮食还不容易嘛,要想拥有土地,可就难了。老伯把这土给我们,是上天赏赐给我们土地呀!”晋公子重耳听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接着跪下地来,叩头谢过上苍,然后恭敬地接受老农的土块,并郑重地放到车上,一行人又策马前进了。
车马所过处卷起了漫天尘土……→场景描写,采取了由面到点的方法,描绘了重耳一行逃亡时的狼狈情景。
→细腻地展现了晋公子重耳的心理变化,“客气—愤怒—恭敬”,这处心理变化展现了重耳的人物形象,表现了重耳志存高远。
→以景结尾,留下无限遐想。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扩写文。作者准确把握了原材料中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扩写时在情节设置上遵循原作,而在人物形象上则采用多种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典型,通过人物形象展现中心思想。作者在塑造重耳形象时,采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公子重耳在流亡途中的复杂心理和远大志向。
文题三:
例文简析
持之以恒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是明代学者胡居仁撰写的对联,意在勉励自己:做事情贵在持之以恒。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为成功而拼搏,就像奔向一个遥远的目标,道路是崎岖而漫长的,路上更是隐伏着各种险阻。物欲的诱惑,功利的驱使,游乐的招引,你抵抗得住吗?数载苦索,十年寒窗,乃至一生埋下头去,你承受得住吗?一些人退却了,只得半途而废;一些人气馁了,只得前功尽弃;一些人一曝十寒,只得一事无成。只有持之以恒的人迈着坚定不移的步伐,义无反顾,最终沐浴到胜利的光辉,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持之以恒,就要注重平日积累,而非临时抱佛脚。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从小就失去听觉和视觉,生活在没有声音、没有光明的世界里。她的老师安→首段运用排比句式,罗列了人生路上的各种险阻,并提出问题,引人思考。由此提出中心论点,可谓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