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岗位职责
预防接种门诊岗位职责1、及时掌握本辖区儿童(包括外来儿童)情况,建立新生儿预防接种卡、证,按免疫程序的规定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组织开展预防接种工作,实施预防接种的安全注射。
2、提出疫苗需求计划,建立健全疫苗领发登记,做好疫苗管理。
配合上级部门做好疫苗效果的监测工作。
3、做好冷链设备的使用、保养工作,建立冷链运转记录。
4、进行常规接种率报告,针对传染病和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或事故进行报告。
5、开展预防接种工作的健康教育,对儿童家长进行计划免疫知识宣教。
6、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
7、准确掌握辖区常住、暂住和流动人口中接种对象的变动情况,定期对辖区内流动儿童进行调查摸底,建立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登记簿,消除免疫空白点。
8、掌握辖区内小学学生预防接种情况,定期查漏补种,杜绝发生因漏种而引发相关传染病的爆发。
9、承担上级布置的各项计划免疫工作任务。
10、完成科主任交办的其他工作。
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管理制度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预防接种中造成的感染或疾病传播,减少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和接种差错事故的发生,结合自身实际,特制定以下制度:一、预防接种单位应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并建立规范的预防接种门诊,且经卫健局评审达标。
二、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人员应具有经过卫健局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承担。
三、预防接种门诊应设置候种、预检、询问告知及登记、接种、观察、办公等功能区,现场布局合理,避免与感染科室交叉。
四、配备合格的消毒设施、设备,做好接种前后接种室的消毒工作,做好消毒记录;定期对医疗用品及消毒物品进行更换,并做好更换记录。
五、配备足够的经检验合格并在有效期内的一次性注射器或自毁型注射器,严格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接种方法、接种流程规范实施接种,并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
六、预防接种人员接种时,必须做到“三查七对一验证”,即接种前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对预防接种卡(薄)与儿童预防接种证,查看疫苗外观与批号效期;核对接种对象姓名、年龄、所接种疫苗的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一、为保证这项工作经常性开展,卫生院设立以院长为组长,卫生院专职防疫人员及接种员人员为骨干的乡卫生院防保组,负责制订本辖区生物制品计划,领发生物制品,实施预防接种,调查处理异常反应,“冷链”管理,以及对基层卫生人员计划免疫工作的业务培训、督促、检查等项工作。
二、计划免疫工作实行一卡(儿童免疫接种卡)、一证(儿童预防接种证)、两册(1、2类疫苗接种登记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登记册)、两簿(生物制品领发登记簿、冷链设备接种器材领发登记簿)、两表(年度生物制品计划双月报表、0—7岁儿童分村分龄统计表)制度。
卡、簿、表由卫生院防疫人员专柜保管,接种卡仅接种期间发至各接种点,接种完后仍交回卫生院管理。
7岁后,接种卡片由卫生院保管15年。
儿童预防接种证交儿童家长保管,0—7岁儿童年龄分组表每年统计一次并上墙公布。
三、建、管、用好0—7岁儿童免疫接种卡、证。
2010年度建卡率、建证率不得低于99%,卡、证填写符合率不得低于95%以上,坚持每季全乡儿童出生人数与建卡数、建证数核对。
四、接种人员应以高度责任心,严格的科学态度,掌握免疫程序,生物制品性质,接种方法、接种途径及接种前的询问和告知,禁忌症,以及接种后副反应的观察处理。
为确保工作质量,接种前要仔细检查发现禁忌症,严禁使用过期、冻接和变质的疫(菌)苗,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严格无菌操作。
五、做好接种前的调查摸底工作,接种中的组织实施;填写好接种卡证和接种登记册;接种后的统计汇总工作,按时向县疾控中心报出生物制品使用月报表或工作总结。
六、积极处理预防接种中出现的异常反应,并及时向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督局报告,必要时,提请异常反应诊断小组会诊,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不得单方面出具诊断证明,所出证明一律无效。
预防接种卡、证使用管理制度一、凡本地0—7岁儿童必须一人一卡一证。
外来、外迁的儿童要及时索补卡、转卡,超龄儿童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实行剔卡,剔除的卡片要保存备查。
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接种门诊工作制度为了确保预防接种安全性,避免不必要的差错,根据免疫规划有关要求,特制订规化接种门诊工作制度;一、接种门诊要求环境整洁、采光良好,通风保暖,有醒目的标志,并与病房、门诊等病区隔开,以避免交叉感染。
二、接种前及时收集儿童出生情况,主动搜索流动人口和计划外生育儿童中的受种对象,及时采取预约、、手机短信、通知单、口头通知等适当方式,通知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进行接种。
三、在实施接种前,应询问受种者的健康情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必要时测量体温和进行检查,并做好预检记录。
凡有禁忌症的对象不予接种或暂缓接种,做好家长或监护人解释工作,并在接种卡、证上做好记录。
四、在实施接种前,采取口头或接种通知单向受种者或其监护人告知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
在免费的第一类疫苗中有第二类替代的同品种疫苗时,应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可以自愿、自费选择接种。
五、儿童预防接种证的登记要求完整、规,由接种医生签名。
六、接种人员必须持有《计划免疫上岗证》,接种时穿戴工作衣帽、口罩,洗净双手。
接种前严格实行“三查七对”制度,避免出现差错事故,严格按照《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的要求进行接种。
七、按冷链管理要求及时准备好所需疫苗,接种时必须做到苗不离冰,活疫苗开启后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开启后超过一个小时未用完必须废弃。
八、及时准备好一次性注射器、70%酒精、棉签、冰排、冰藏包等器材。
九、进行紫外线消毒和操作台面及地面的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
十、告知家长或监护人,受种者在接种后留在接种现场观察30分钟。
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报告和处理。
十一、发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按有关规定及时处理和向县级疾控中心报告。
十二、接种完毕及时处理剩余疫苗,未打开的疫苗做好标记,放冰箱保存,于有效期在下次接种时首先使用。
及时清理接种现场和消毒,做好相关记录。
十三、清理核对接种通知单和接种卡,并确定需补种的,下次接种前补发通知。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预防接种单位应具备的条件接种门诊工作职责接种人员工作职责接种门诊管理制度新生儿和流动儿童免疫报告制度责任区域卫生资源免疫预防工作利用管理制度责任区域服务人群定期访视制度预防接种健康教育制度预防接种操作规程预防接种体检与登记告知制度冷链管理制度安全注射制度生物制品管理制度疑似接种反应监测报告制度社会监督制度计划免疫资料管理和信息统计报告制度免疫信息化监测系统管理制度预防接种须知预防接种门诊消毒制度预防接种单位应具备的条件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规定,接种单位应具备的条件:1、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服务责任区域明确;2、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3、具有经过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4、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5、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城镇疾控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应当设立预防接种门诊;6、县乡镇各接种种门诊点有建立符合免疫规划信息化工作要求的电脑,刷卡机,打印机及互联网平台等设施和与之相配套的专业技术人员。
7、接种单位接受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并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承担责任区域内的预防接种工作。
接种门诊工作职责1、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管理和考核;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技术指导,培训和检查;按照有关要求及时向上级报告免疫接种等工作报表。
2、掌握服务区域内行政组织机构,交通,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基本情况并建立相关档案;掌握辖区内总户数,总人口数,0—7岁各年龄组儿童数,0—7岁各年龄组流动儿童数等并记录在册;所有免疫接种资料实现档案化管理。
3、对每一名计划免疫接种对象建立接种证,接种册(卡),积极推行和搞好免疫接种金卡等信息化管理工作。
4、接种门诊建设必须达到"县级合格"以上标准。
接种工作人员必须持有免疫接种资格证。
医院预防接种工作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医院预防接种工作管理,确保预防接种安全、有效,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预防接种门诊设置与管理1. 医院设立预防接种门诊,负责本院及辖区内适龄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
2. 预防接种门诊应具备以下条件:(1)符合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医疗机构设置标准;(2)具有符合接种要求的房屋、设备、药品等;(3)配备具有执业资格的接种人员;(4)建立健全预防接种工作管理制度。
3. 预防接种门诊应定期对接种场所、设备、药品等进行检查、维护,确保其安全、有效。
三、预防接种人员管理1. 预防接种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1)取得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或护士执业资格;(2)接受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取得合格证书;(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2. 预防接种人员上岗前,应进行预防接种知识、操作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
3. 预防接种人员应定期参加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四、预防接种工作流程1. 接种对象登记: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详细记录接种对象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电话等信息。
2. 接种知情同意:接种前,预防接种人员应向接种对象或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作用、禁忌症、不良反应等,并取得知情同意。
3. 接种操作:预防接种人员应按照疫苗说明书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确保接种安全、有效。
4. 接种后观察:接种后,预防接种人员应观察接种对象30分钟,确保无不良反应发生。
5. 接种记录:预防接种人员应详细记录接种对象接种疫苗的种类、剂量、时间、接种人员等信息。
五、预防接种资料管理1. 预防接种门诊应建立健全预防接种资料管理制度,确保资料完整、准确、安全。
2. 预防接种资料包括接种对象登记表、接种知情同意书、接种记录、疫苗批签发证明等。
3. 预防接种资料应妥善保管,不得遗失、损毁。
六、预防接种质量控制1. 医院应定期对预防接种工作进行质量检查,确保预防接种工作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妇幼保健工作制度(3篇)
妇幼保健工作制度一、工作目的:保障妇女和儿童的健康,提供全面的保健服务和卫生教育,促进妇女和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工作职责:1. 组织开展妇幼保健服务,包括孕产妇保健、婴幼儿保健、计划生育、儿童预防接种等。
2. 开展妇幼健康教育,向社区居民普及保健知识,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3. 组织开展儿童发育评估,发现并干预儿童发育迟滞、残疾等问题,提供早期干预服务。
4. 开展妇女和儿童健康体检工作,提供健康评估、疾病筛查等服务。
5. 组织妇幼健康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对妇幼健康问题的关注度。
三、工作流程:1. 建立妇幼保健服务档案,记录妇女和儿童的基本信息、健康状况等。
2. 定期开展孕产妇保健,包括孕期保健、产前检查、产后恢复等。
3. 组织婴幼儿健康检查,包括体格检查、生长发育评估、喂养指导等。
4. 组织儿童预防接种,按照国家相关程序和计划进行疫苗接种。
5. 提供妇女和儿童健康咨询服务,解答相关问题,提供医疗建议。
6. 定期开展妇幼健康教育活动,向社区居民普及健康知识。
四、工作要求:1. 具备相关医学或护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2. 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
3. 具备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能够维护妇幼健康工作的公正和独立。
4. 遵守相关工作规程和操作程序,确保工作的质量和安全。
5. 不得泄露患者隐私信息,保护患者的权益。
六、工作评估:定期对妇幼保健工作进行评估,检查工作完成情况和工作效果,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以上仅为妇幼保健工作制度范本的基本内容,具体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妇幼保健工作制度(2)是指为了保障妇女和儿童的健康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这项制度的实施旨在保护妇女和儿童的权益,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妇幼保健工作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孕产妇保健、婴幼儿保健、儿童健康和发展、计划生育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妇幼保健工作制度的内容和意义。
妇幼保健工作制度的第一个重要方面是孕产妇保健。
孕产妇保健是指对孕期和产后妇女进行系统的保健和服务。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儿童预防接种工作流程图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工作职责一、收集掌握本地与免疫规划工作有关的基本资料。
特别是本辖区内儿童(包括流动儿童)人口资料,及时对适龄儿童建立免疫接种卡、证、电子信息系统档案。
二、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按时组织实施预防接种工作,做到预防接种安全注射。
三、做好疫苗需求计划,建立健全疫苗领发登记,做好疫苗的运输和贮存管理。
四、做好冷链设备的使用、保养工作,建立冷链运转记录。
五、按时报告免疫规划工作中常规接种率等各类报表、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等相关工作情况。
六、开展预防接种工作的健康教育,组织开展本级与村级接种人员免疫规划业务知识培训工作。
七、定期对辖区内流动儿童进行调查摸底,建立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登记簿,及时发现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并按规定给予接种或补种,消除免疫空白点。
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
八、掌握辖区内托幼机构、小学学生预防接种情况,定期查漏补种,杜绝发生因漏种而引发相关传染病的爆发。
九、完成上级下达的其他免疫规划工作任务。
预防接种操作规程一、接种场所必须宽敞清洁,光线明亮,空气流通,备有空调,定期对室内空气、物表进行消毒。
二、接种人员必须穿戴工作服,戴口罩、帽子进行接种。
三、接种室接种操作台标识明确,分台接种;疫苗存入要冷藏,有冷藏所需冰箱或冷藏包。
四、接种前要做到三核对,三询问,三检查。
1、三核对:查验接种证、必须仔细核对姓名、年龄、预约接种疫苗名称。
2、三询问:详细询问健康史、过敏史、既往接种副反应史及禁忌症。
3、三检查:检查疫苗的效期、性状,凡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有摇不散的凝块或异物,无标签或标签不清,安瓿有裂纹或受过冻结的液体疫苗,一律不得使用。
五、接种时,做到“三严”、“三准”。
1、三严:严格掌握禁忌症,严格掌握无菌操作,严格实行一人一针一管接种(糖丸苗一人一勺,门诊看服下肚)。
2、三准:接种时严格进行消毒,做到部位准,途径准,剂量准。
六、接种后,及时做好记录,(年月日、剂量、疫苗批号、签章)不得用符号代替,接种数据及时备份,统计上报。
儿童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儿童预防接种工作制度一、目的和原则为了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提高疫苗接种率,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我国范围内所有儿童预防接种工作,遵循科学、规范、安全、自愿的原则。
二、组织管理1. 设立预防接种领导组,由所长担任组长,防疫人员及接种员为成员,负责制定和实施本地区的预防接种工作计划,组织培训,调查处理异常反应,管理冷链设备等。
2. 建立预防接种工作制度,包括预防接种卡、证、册、簿、表等,由专人负责保管,确保信息准确、完整。
3. 加强预防接种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对预防接种的认识和重视。
三、预防接种工作流程1. 儿童出生后,家长应及时到当地预防接种机构为孩子办理预防接种证。
2. 儿童在预防接种前,应进行健康咨询和体检,确保儿童身体状况良好。
3. 预防接种人员应按照免疫程序为儿童接种疫苗,并做好登记工作。
4. 家长应按照预防接种通知单的要求,带孩子按时进行预防接种。
5. 预防接种后,儿童应在观察室留观30分钟,无异常反应方可离开。
6. 预防接种机构应定期对儿童进行随访,了解儿童健康状况。
四、疫苗管理和使用1. 疫苗的采购、储存、运输、分发和使用应严格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规定进行。
2. 疫苗应在有效期内使用,每天测量冰箱内温度并记录。
3. 预防接种人员应熟练掌握疫苗的性质、接种方法、接种剂量和禁忌症等。
4. 疫苗包装破损、过期、变质或有其他异常情况的,不得使用。
五、接种人员培训和考核1. 预防接种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经过县级以上专门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2. 预防接种人员应定期参加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3. 预防接种人员应接受年度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得继续从事预防接种工作。
六、异常反应处理1. 预防接种后,如出现疑似异常反应,应及时报告预防接种机构。
2. 预防接种机构应立即进行调查和处理,如判断为疫苗接种引起的异常反应,应上报所在地区疾控中心。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为提高计免工作的质量,增强责任心,发挥社会效益,特制定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一、接种人员要为经过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
二、熟悉《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掌握预防接种的程序、途径、部位、剂量。
三、严格掌握接种适应证和禁忌症,接种前必须对接种对象进行全面查体,保证接种安全。
四、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并签署《受种者健康状况询问表》和《广东省预防接种知情同意书》。
五、保管好各种疫苗,保证疫苗效价,做好疫苗领发登记。
六、管理和使用好冷链器材,冰箱内按规定存放疫苗,保持温度在2-8℃,每天按规定记录温度二次,经常保持清洁,严禁存放食品和其它物品。
七、儿童接种后要嘱咐留观30分钟,再行离开。
一旦发生接种反应要及时处理,如果发生意外情况应与临床科联系,会诊救治,杜绝接种事故发生。
八、工作人员衣帽整洁,佩带标志上岗。
九、遵守院内目标管理,按时作息。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一、接种门诊必须设有预诊室(登记、询问、体检)、侯种室(宣传教育、副反应观察)、接种室(疫苗接种应分室或分区、卡介苗应设专室或专用工作台)。
接种室应宽敞明亮、整洁卫生、通风保暖。
门诊内物品摆放有序,公示内容上墙。
二、门诊内应备有必须的相关设施、注射器材和急救药品等。
如等候座位、工作台、资料柜、听诊器、血压表、体温表、压舌板、75%酒精、紫外线灯、一次性注射器、1:1000肾上腺素、抗过敏药、安全盒、污物桶等。
三、接种人员必须获得“预防接种资格证书”方可参加预防接种工作;严格执行消毒管理制度,保证安全注射,杜绝接种差错及事故;及时上报并妥善处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四、严格按照要求,在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建卡、建证(包括流动儿童和计划外生育的儿童),按照免疫程序的规定,规范开展疫苗接种工作,科学履行告知义务,免疫规划内各种疫苗的全程接种率应达到95%以上,按时上卡、上证;杜绝漏卡现象,不断提高接种率。
五、经常检查冰箱温度,做好温度记录,各种疫苗按规定温度保存,确保疫苗的安全、有效。
做好各种生物制品的
领发登记,科学、合理地使用疫苗,严防疫苗浪费;禁止使用非正常渠道购进的疫苗。
六、做好常规免疫接种率、麻疹、AFP、新生儿破伤风的监测报告工作,按时上报各种数据、报表,并确保完整、准确,无逻辑错误。
七、按时参加市站组织的各种会议、培训等。
产科疫苗接种工作制度
产科疫苗接种工作制度一、总则为确保产科疫苗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新生儿免疫力,预防疾病传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疫苗接种原则1. 按照科学、规范、安全、自愿的原则,为新生儿提供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服务。
2. 遵循国家免疫规划,根据新生儿出生后免疫程序,按时完成疫苗接种。
3. 尊重家长意愿,充分告知疫苗接种的必要性、安全性、效果和可能的风险,确保家长知情、自愿接种。
三、疫苗接种人员职责1. 产科医护人员负责新生儿疫苗接种工作,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 严格执行疫苗接种操作规程,确保疫苗接种安全、有效。
3. 认真做好疫苗接种记录,确保资料完整、准确、可追溯。
4. 定期参加疫苗接种相关培训,提高疫苗接种工作水平。
5. 积极配合卫生健康部门开展疫苗接种宣传、指导和督导工作。
四、疫苗接种工作流程1. 新生儿出生后,家长需在1个月内携带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卡,到居住地接种门诊办理预防接种证。
2. 接种门诊根据预防接种证,为新生儿按时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
3. 产科医护人员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负责为新生儿接种卡介苗。
4. 疫苗接种后,医护人员需填写疫苗接种记录,由家长签字确认。
5. 疫苗接种资料需录入疫苗接种信息系统,便于跟踪管理和数据分析。
五、疫苗接种安全管理1. 医护人员必须按照疫苗接种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疫苗接种安全。
2. 严格遵守疫苗储存、运输和管理规定,确保疫苗质量。
3. 一旦发现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并及时报告卫生健康部门。
4. 定期对疫苗接种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改进工作。
六、疫苗接种宣传教育1. 卫生健康部门和产科医院要加强疫苗接种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对疫苗接种的认识和重视。
2. 利用多种宣传渠道,普及疫苗接种知识,增强家长的疫苗接种意识。
3. 针对疫苗接种过程中的疑问和顾虑,及时为家长提供专业、准确的解答和指导。
新生儿的工作制度
新生儿工作制度一、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制度1. 产科设专人负责预防接种工作,预防接种人员必须经县级以上专门培训,掌握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及技术,经考试合格,持有预防接种上岗资格证上岗。
2. 按要求保管好疫苗,在有效期内使用,每天测冰箱内的温度并有记录。
3. 认真三查七对,核对疫苗名称、查验批号和有效期。
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操作时应带口罩、帽子,做好手卫生,防止医源性感染。
5. 注射前准备足够的注射器和疫苗,充分摇匀液体,操作规范,药量准确、部位准确、途径正确。
6. 严格掌握接种适应症,对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预防接种人员应对受种者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并在接种证(卡)上做好记录。
7. 接种后观察30分钟,认真填写乙肝、卡介苗记录本,不得漏项。
8. 对接种发生反应的,要及时上报院感染科和区疾控防治中心。
9. 每日室内有空气消毒并有记录。
二、新生儿病室工作制度1. 医护人员进入新生儿病室必须更衣、更鞋、戴帽、戴口罩。
接触新生儿前后洗手,并经常保持手的清洁。
非本室人员未经许可禁止入内。
2. 新生儿病室应保持清洁无尘、整齐、布局合理。
每周三大清洁一次,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拖地两次。
3. 新生儿病室保持空气清新,每日上、下午各通风一次,每日空气消毒。
4. 新生儿病室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新生儿的人身安全。
5. 新生儿室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6. 新生儿室交接班制度,确保信息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7. 设备管理制度,保障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
8. 新生儿病室质量管理追溯制度,确保医疗质量的可追溯性。
9. 新生儿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10. 新生儿病室质量标准,提高新生儿病室的服务质量。
11. 新生儿室探视规定,保障新生儿休息和康复的环境。
12. 新生儿窒息复苏制度,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成功率。
13. 新生儿抢救制度,确保新生儿在紧急情况下的生命安全。
三、新生儿室沐浴间工作制度1. 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非沐浴用物不得放入沐浴间。
儿童保健工作制度最新修订
儿童保健工作制度最新修订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儿童保健工作,提高儿童健康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范围内0-18岁儿童的保健工作。
第三条儿童保健工作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实施全面、全程、全方位的保健管理。
第四条儿童保健工作应遵循科学性、连续性、全面性、个性化的原则,确保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儿童保健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儿童保健工作所需经费。
二、组织管理第六条设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儿童保健工作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本行政区域的儿童保健工作。
第七条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是儿童保健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儿童保健工作计划,指导和监督儿童保健工作。
第八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等医疗机构应设立儿童保健部门,负责开展儿童保健工作。
第九条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儿童保健工作,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儿童保健服务体系。
三、保健服务第十条儿童保健服务应包括新生儿保健、婴幼儿保健、儿童营养与饮食、生长发育监测、心理行为保健、预防接种、疾病筛查、慢性病管理、意外伤害预防等。
第十一条建立健全儿童预防接种制度,提高疫苗接种率,确保适龄儿童应种尽种。
第十二条加强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和评价,及时发现和干预生长发育异常。
第十三条开展儿童心理行为保健,关注儿童心理健康,预防和干预心理问题。
第十四条加强儿童疾病筛查和慢性病管理,提高儿童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
第十五条开展儿童意外伤害预防工作,加强安全教育,降低意外伤害发生率。
四、卫生与消毒第十六条建立健全儿童活动场所的卫生与消毒制度,保证儿童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
第十七条儿童玩具、餐具、床上用品等日常用品应定期清洗、消毒。
第十八条加强儿童厕所、洗手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卫生条件。
五、健康教育与宣传第十九条开展儿童健康教育工作,普及儿童保健知识,提高家长和社会对儿童保健的认识。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一、预防接种实行按月或旬或周(日)定时定点接种。
二、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河南省预防接种方案》要求,开展预防接种工作。
三、使用《儿童免疫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
四、及时为本责任区儿童建立预防接种信息卡、发放预防接种证:儿童出生后1个月要及时建立预防接种证、信息卡。
五、预防接种证、信息卡由儿童监护人长期保管。
儿童居住地变动时要及时办理转入迁出手续。
儿童入托、入园、入学实行查验接种证制度,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接种的儿童必须到所属接种门诊补种疫苗。
六、预防接种人员必须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发放上岗证后,方可从事预防接种工作。
接种时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佩戴胸卡,患手部皮肤病或传染病期间不准参加接种工作。
接种人员应主动向群众宣传免疫规划知识,预约下次接种时间。
尚未完成基础免疫且连续通知两次均未前来接种的儿童,及时进行随访落实。
七、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统计应种对象、发接种通知,准备疫苗、注射器及各种药械等。
八、接种结束后须及时将接种情况转入预防接种信息卡,并及时将儿童接种信息上传服务器和作好数据备份。
九、预防接种门诊每月统计上报“常规免疫接种情况统计汇总表”,协助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免疫监测、相应传染病个案调查及疫情控制等工作。
十、预防接种门诊要公布咨询电话,设立登记咨询点,接受群众咨询。
预防接种预检与登记制度
预防接种预检与登记制度
一、接种工作人员应当热情接待儿童家长,向家长告知接种疫苗的目的、接种 后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回答家长提出的有关问题。
二、回收接种通知单,检查儿童预防接种证、卡,核对接种对象姓名、性别, 出生年、月、日及接种记录,确认是否为本次接种对象,接种何种疫苗。
发现原始 记录中接种对象姓名,出生年、月、日有误,应及时更正。
对不属于本次接种的对 象,向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做好说服解释工作。
三、接种工作人员,在进行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的疫 苗的种类、作用、适应症、禁忌、副反应及其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 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必要时检查体温和其他有关体征,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 问情况。
对有禁忌者不得接种。
四、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有权了解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并应当如实提供受种者 的健康和预防接种禁忌情况等信息。
五、核实接种对象,确定无接种禁忌症后,进行儿童登记,发放接种凭证;与 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
。
疫苗接种工作制度 2
新生儿接种疫苗工作制度1、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负责领回疫苗与产科交接,共同清点疫苗数、检查疫苗质量做好记录,并复印产品批号保存。
2、乙肝疫苗放置产科病房治疗室、卡介苗放置产房治疗室冷藏保管(冰箱温度2~8℃),按批号先后顺序放置,设专人管理,定时检查。
3、病房护士转抄医生开立的新生儿卡介苗或乙肝疫苗接种医嘱到临时医嘱执行单,并经两名护士查对临时医嘱执行单转抄医嘱无误后,由病房护士按医嘱在规定的时间内按医嘱接种乙肝疫苗,产房助产士按医嘱在规定的时间内接种卡介苗。
4、查对新生儿卡介苗或乙肝疫苗接种医嘱,并查对分娩记录,查看需接种疫苗的新生儿有无接种禁忌症,如有疑问及时向医生反映。
5、接种前必须经两名护士或助产士查对疫苗名称、剂量、使用方法及药液质量(有效期、生产批号、变色情况),用专用注射器抽吸药液进行接种。
6、严格查对产妇名字(反问式),并核对新生儿手腕带信息,与产妇共同确认新生儿信息符合后,向产妇及家属说明接种疫苗的名称及作用,若其他原因没能接种的,要向产妇及家属交待未接种原因,并告知日后及时到当地卫生院补接种。
7、再次核对医嘱及新生儿手腕带,确认无误,常规消毒接种部位,(卡介苗接种部位左上臂三角肌,乙肝接种部位右上臂三角肌),接种后向产妇及家属交待接种后正常反应及不良反应的表现,交待产妇有不良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8、接种后再次核对产妇姓名及新生儿手腕带。
9、接种完毕,执行护士在临时医嘱执行单记录疫苗批号及签名,并在新生儿预防接种登记本上签名。
10、严密观察新生儿接种疫苗后有否不良反应,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11、预防保健科把新生儿预防接种证打印完毕送至产房,由产房助产士按规定发放接种证,并交待产妇及家属出院后到当地卫生院继续接种其它预防针,产妇或家属领证后签名。
如因其它原因未及时领接种证,发证人员负责电话通知,并记录通知日期。
新生儿接种疫苗工作流程1、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负责领回疫苗与产科交接。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一、上班穿工作衣、佩带胸卡,衣帽整齐,服务热情周到,使用文明用语,坚守工作岗位,上班时间不干私活。
二、保持室内外卫生整洁,按时做好室内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
三、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准备疫苗、注射器、冷藏包、冰排及各种药械等。
严格“三查三对”,即诊查儿童健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对预防接种登记薄与接种证,查看疫苗外观与批号效期;核对接种对象姓名、出生年月日、本次接种疫苗品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四、接种时严格疫苗接种操作技术,做到安全预防接种。
五、接种后注意留观儿童反应情况,正确处接种反应并及时上报。
与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
六、应及时处理剩余疫苗,并做好疫苗交接。
及时上证、上册并及时将接种情况转入预防接种登记本或录入微机。
七、普及疾病防治知识,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活动。
八、正确俣用和保养微机,做好数据备份,及时上报(传)计划免疫各种报表。
九、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免疫监测、相应传染病个案调查及疫情控制等工作。
冷链设备管理制度一、加强冷链设备的管理,建立冷链设备台帐,记录各种设备的品名、型号、到货时间、数量;建立设备运转与维修记录本,记录发生故障与维修情况。
二、冷链设备做好专人管理,定期保养,经常擦擦拭保洁,冰箱冷冻冻结霜不超过4毫米,建立温度度监测记录。
每日2次(上午上班班后与下午下班前)观察记录冰箱冰柜内运转温度;冷藏包每次用后及时擦晾干备用,冰排用后及时送回冷冻室冻存。
三、冷链冰箱和冰柜应安放在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热源的地方,后部要留有空间,底部要垫搁架,电源线路与插座应专线专用。
四、所有计划免疫冷链设备仅专用于于贮存疫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存放疫苗的冰箱和冷库严禁存放其他物品、过期疫苗。
疫苗、注射器管理制度1、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管理使用疫苗及注射器,实行专人管理。
2024年预防接种管理制度(通用5篇)
2024年预防接种管理制度(通用5篇)预防接种管理制度篇1一、预防接种门诊每日或每月定若干天数为预防接种日,为辖区内适龄儿童开展常年免疫接种和业务咨询。
二、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做好预防接种的实施。
三、本地户籍儿童出生后1个月,外来儿童寄居3个月以上,需建立预防接种卡、证。
预防接种卡由接种单位保管,预防接种证由儿童家长或监护人保管,入托、入园儿童可由托幼机构暂时代管。
儿童入托、入园、入学实行查验接种证制度。
四、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具备工作责任心,并取得执业或助理执业医师(护师)资格,且经过县级以上预防接种知识技术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
接种时接种人员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佩带胸卡,患手部皮肤病或传染病期间不得从事接种工作。
接种人员应主动预约下次接种时间,尚未完成基础免疫且连续通知两次均未前来接种的儿童,应及时进行随访落实。
五、保持预防接种门诊清洁卫生,开诊前后要用合格浓度的消毒液擦拭消毒工作台与地面,开启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
每次消毒应做好记录备查。
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疫苗、注射器及各种药械等。
六、强调做到“三查七对”,即接种前诊查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对免疫卡册与接种证,查看疫苗外观与批号效期;核对接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七、严格执行“安全注射”制度,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规定浓度及合格配制时间的皮肤消毒液。
已开启未用完的疫苗安瓿应盖上消毒的干棉球并冷藏,活疫苗超过半小时(脊灰液体疫苗24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的疫苗应废弃,整个接种过程应确保无菌操作,安全有效。
卡介苗接种应设专苗操作台,严防误作其他疫苗错种。
凡符合接种条件的对象应以书面形式告知家长所接种疫苗的效用、禁忌症、接种副反应及其注意事项。
八、接种结束后应及时将儿童接种信息上传服务器并作好数据备份。
预防接种门诊每月5日前统计上报“常规免疫接种情况统计汇总表”,协助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免疫监测、相应传染病个案调查及疫情控制等工作。
儿保科的工作制度
儿保科工作制度一、基本要求1. 开设儿童保健门诊的医疗保健机构都要设独立的体弱儿门诊接诊室,面积不小于12平方米,配置检查床及必要的儿保检查用具及设备。
2. 儿保科工作人员应具备专业的儿童保健知识和技能,定期参加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3. 儿保科应建立健全儿童保健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儿保科工作职责1. 承担全县0-6岁儿童保健工作,对婴幼儿实行系统保健管理,常住0-6岁儿童系统管理率达90%以上。
2. 掌握全县新生儿、婴幼儿的保健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儿童健康问题。
3. 开展儿童生长发育、营养、心理等方面的评估和指导,提供个性化保健方案。
4. 负责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确保疫苗接种率达标。
5. 开展儿童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对儿童保健的认识和重视。
6. 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儿童保健数据,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三、儿保科工作制度1. 儿保科门诊工作制度(1)熟练掌握儿童保健科门诊的各项服务内容,如:生长发育的咨询以及发育儿科学涉及的各个领域的内容,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
(2)认真接待每一位患者,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制定合理的保健方案。
(3)做好儿童保健记录,定期追踪随访,确保服务质量。
2. 儿保科预防接种工作制度(1)按照国家和地方的预防接种计划,合理安排儿童的疫苗接种工作。
(2)严格遵守疫苗接种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确保疫苗接种安全。
(3)及时填写疫苗接种记录,定期汇总上报,确保疫苗接种数据准确。
3. 儿保科婴幼儿系统管理制度(1)对0-6岁婴幼儿实行系统管理,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评估。
(2)根据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状况,提供针对性的保健指导和干预措施。
(3)及时发现和处理婴幼儿健康问题,确保婴幼儿健康成长。
4. 儿保科体弱儿管理制度(1)对体检中筛查出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中重度营养不良、单纯肥胖、中重度贫血、活动期佝偻病、先心病等高危儿童进行专案管理。
(2)认真填写个案,定期复查,及时转诊,确保体弱儿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1、产科设专人负责预防接种工作,预防接种人员必须经县级以上
专门培训,掌握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及技术,经考试合格,持
有“预防接种上岗资格证”上岗。
2、按要求保管好疫苗,在有效期内使用,每天测冰箱内的温度并
有记录。
3、认真三查七对,核对疫苗名称、查验批号和有效期。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操作时应带口罩、帽子、做好手卫生
防止医源性感染,
5、注射前准备足够的注射器和疫苗,充分摇匀液体,操作规范,
药量准确、部位准确、途径正确。
6、严格掌握接种适应症,对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
预防接种人员应对受种者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并在接种证
(卡)上做好记录。
7、接种后观察30分钟,认真填写乙肝、卡介苗记录本,不得漏项。
8、对接种发生反应的,要及时上报院感染科和区疾控防治中心。
9、每日室内有空气消毒并有记录。
新生儿预防接种制度
产房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预防接种工作,为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现对医院产房提出以下要求:
一、每月25日前报下月用卡介苗、乙肝疫苗计划,一周内由盐湖区
疾控中心取回备用。
二、产房建立乙肝疫苗和注射器材,领取登记制度,乙肝疫苗有损耗
也必须登记清楚,损耗数只能控制在100支少于5支。
三、产房接生后承担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乙肝疫苗第一针接种,
同时填疫苗转诊单上下两联,一联留产房随后领取疫苗,一联转诊单给病人交所在管辖内的医院办接种本,打以后免疫接种。
四、乙肝疫苗接种器材一律使用统一配发的0.5mlCDC一次性自毁型
注射器。
工作人员使用一次性自毁型注射器时,应检查注射器包装是否完好并在有效期内使用,不得使用包装破坏或已超过有效期产品。
完成接种后,不必把针头帽套回针头,应直接将使用过的自毁型注射器放入安全盒内集中处理,在统一配发安全盒前,接种单位自己准备一个安全盒。
五、产房使用过的自毁型注射器应登记清回收数,
新生儿卡介苗和乙肝疫苗接种管理制度
一、我国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规定设有产科的各级各类
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谁接生、谁接种,”的原则,承担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间称乙肝疫苗)及卡介苗预防接种服务,并告知儿童监护人,儿童出生1月后到当地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完成以后的预防接种。
二、接种人员必须符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所规定的资质,并经严
格业务培训方可从事接种工作。
三、乙肝疫苗、卡介苗必须按照疫苗说明书所规定温度进行保管有专
人负责,冰箱定期测试并记录。
四、新生儿出生后无禁忌症者24小时之内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
五、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要求进行,并使用
一次性注射器。
六、接种前必须做到核对品名,有效期限,安瓶有无破痕,一切无误
方可使用,卡介苗打开经半小时未用完者应抛弃
七、及时准确完成(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转移单)填
写并存根备查新生儿预防接种查对制度。
1、妇产科医生开医嘱,预防接种人员严格按照接种规范要求,向受
种者监护人做好接种前告知。
2、注射前严格进行三查一问一观察才,(即:查对疫苗名称、剂量和
失效期,查对受种者的姓名、性别、出生时间,查对受种者健康状况,询问疾病史,观察接种后是否出现接种反应)。
3、取药后必须经第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4、注射时,如受种者家属提出疑问应及时,解释后方可执行。
新生儿接种两苗注意事项
一、首针乙肝和卡介苗接种注意事项
1、乙肝接种,出生24小时内必须完成首针乙肝接种,接种部位是右
手臂三角肌,注射方法是肌内注射,1人份/支,接种剂量是0.5ml。
(洗完澡再打),如果新生儿母亲是乙肝阳性,新生儿需要打乙肝免疫球蛋白,就开处方(家长同意的情况下),自行备药,可以打大腿外侧或左臂三角肌,肌内注射,1人份/支,接种剂量是100IU。
2、卡介苗接种,新生儿体重必须满2.5kg才能接种卡介苗,不满者
满月后再去防保科补打。
打卡介苗的接种部位是左手臂三角肌外缘,注射方法是皮内注射,5人份/支(用稀释水0.5ml稀释), 接种剂量是0.1ml,能打出一个豆大的皮丘为好(注意一般情况下,是抽取0.2ml来注射,免得打的过程中药水流失,未能打到一个皮丘)。
剩下的药水放置于冰箱,等待下一个接种,半小时内用完,超过时间可以废弃。
接种后3周左右,接种部位会出现红肿,中间逐渐软化,形成白色小脓疱,脓疱破溃后,脓汁排出,经过1-2 周才结痂,愈合后可留有圆形瘢痕。
这是属于正常现象,可以告知家长这些接种后的反应,免得不必要的担心,洗澡的时候要注意别碰到水,免得不必要的发炎。
二、接种后注意事项
接种完毕,必须把接种记录做好,按照《儿童保健手册》上面项目要求对号入座,填写齐全;需接种免疫球蛋白的可以备注写到旁边,记录完后,就交代家属持保健手册到防保科办公室办理建卡手续,发放预防接种证。
三、冰箱温度登记注意事项
冰箱存放疫苗冷藏标准温度是2~8℃之间,冷冻温度记录是零下26~28℃.每天值班护士必须注意监测冰箱温度,一天记录两次,分别是上午、下午,记录间隔时间不能超过6小时,并做好签字。
产科接种人员的职责
一、产科接种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杜绝医院感
染和差错事故。
二、接种时要做好查对工作查生物制品、查姓名、查应接种疫苗名
称、质量、剂量等。
三、由专人负责新生儿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疫苗出入库、数字统
计报告工作每月定期向区疾控中心报告。
四、接种前了解新生儿健康状况,如发现有接种禁忌症要暂缓
接种并及时告知家长以后接种疫苗的办法。
五、执行“接种告知与家长签字”制度务必告知家长接种何种疫苗
预防何种疾病接种后的正常反应及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和注意事项等。
接种时使用接种转移卡并将接种信息填写完整。
六、实施安全接种。
接种要使用质量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实施一人
一苗一注射器接种后应密切观察30分钟防止出现异常情况接种时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记录并上报区疾控中心。
七、接种后及时告知婴儿家长乙肝疫苗第二针接种时间及儿童预防
接种证办理事宜。
八、加强冷链管理开展冷链温度监测做好记录保证冷链质量。
九、资料保存。
要妥善保存报表、接种等相关资料以备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