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户籍为限和学籍为限高考制度的思考

合集下载

2023年高考户籍学籍政策要求

2023年高考户籍学籍政策要求

2023年高考户口信息学籍政策要求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改革,2023年的高考户口信息学籍政策也将有所调整。

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对于即将面临高考的学生和家长们来说,了解这些政策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2023年高考户口信息学籍政策要求进行讨论,帮助读者了解相关政策,并为他们制定未来的学习和规划提供指导。

一、政策背景1.1 户口信息学籍政策的重要性户口信息学籍政策是我国高等教育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每一位学生的升学和就业问题。

政策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2 过往政策的问题及改革趋势过去的户口信息学籍政策存在一些不公平和不合理的地方,比如户口信息限制严重影响了一些优秀学生的升学机会,因此改革政策势在必行。

据悉,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制定了一些改革方案。

二、2023年高考户口信息学籍政策调整方向2.1 放开户口信息限制为了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平等入学权,2023年高考户口信息学籍政策将逐步放开户口信息限制,减少对学生的地域限制,扩大学生选择学校的范围。

2.2 强化学籍管理与此2023年的高考政策将更加重视学生的学籍管理,强化对学生学籍的审核和管理,减少虚假流动户口信息学生的参加高考。

2.3 完善政策执行机制为了保障政策能够顺利执行,相关部门也将加强对政策执行机制的完善,确保政策的贯彻执行和执行效果。

三、对学生的启示和建议3.1 加强自身学业能力的提高随着户口信息限制的放开,学生应当更加注重自身学业能力的提高,通过不懈努力,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增强竞争力,争取更好的升学机会。

3.2 注重学籍管理学生在报名高考之前也应当注重自身学籍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避免因为学籍管理不善而导致高考资格的受限。

3.3 关注政策的最新动态学生和家长们也应当及时关注相关政策的最新动态,了解政策的具体要求和执行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规划。

结语随着2023年高考户口信息学籍政策的调整,我们相信将会有更多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升学机会,走上更加光明的未来。

天津高考六年学籍制度

天津高考六年学籍制度

天津市实行高考六年学籍制度,主要是为了确保高中学生能够在同一地区完成三年高中学业,从而保证高考的公平性和严肃性。

以下是关于天津高考六年学籍制度的详细介绍:1.政策背景:天津高考六年学籍制度是为了落实教育部相关规定,规范天津市高中招生秩序,防止学生无序流动。

2.政策要求:从2022年起,天津市实行高考改革,报名参加天津高考的学生需要具有三年天津市高中学籍,逐年过渡,三年过渡完毕。

这意味着,在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必须在这三年内完成天津市高中学业。

3.户籍要求:学生需要具有天津市户籍才能参加天津高考。

对于因户籍变更等原因需要转学的考生,需要向转入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并按照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4.学籍管理:天津市实行普通高中学籍三级管理制度,即市、区、校三级管理。

学校负责学籍信息采集和日常学籍管理,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籍异动的审核和管理,市教委负责学籍数据的监控和核查。

5.转学规定:天津市对转学有严格的规定。

学生不得随意转学,确因户籍变更等原因需要转学的,需要向转入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并按照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未经批准的转学行为将被视为违规行为。

6.过渡期安排:由于新政策从2022年开始实行,对于2021年及以前入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将在过渡期内完成高中学业。

对于这部分学生,天津市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过渡期政策,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高中学业并参加高考。

总之,天津高考六年学籍制度是为了保障高考的公平性和严肃性而实行的一项政策。

通过规范高中招生秩序和学生转学行为,该制度有助于防止学生无序流动,确保学生在同一地区完成高中学业。

同时,天津市也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过渡期政策,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安排和支持。

取消高考户籍限制

取消高考户籍限制

北京大学法学院张千帆教授等专家呼吁教育部不能把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时间表和附加条件的制定权限交由地方。

他们担心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受地方保护主义压力,很难制定公平政策,并且全国各省份的步调不一,会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如果教育部的政策不够到位并缺乏明确的强制执行力,有的地方可能会过多保护既得利益,对取消高考户籍限制设定苛刻条件,无限期拖延开放时间,使得这一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顾问郭道晖认为,此问题至少要出台行政法规层次的文件,地方性法规就不能与行政法规相违背。

学者专家在研讨会上起草讨论了给教育部的公民建议,在建议中指出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已经刻不容缓。

教育部应当明确规定各地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时间表和附加条件,应该就“随迁认定、学籍认定、统一实施时间”等给出明确规定,完善顶层设计。

否则,各省教育主管单位将会受到地方保护和畏难思想的影响,很难制定公平政策。

教育部可以给不同的地方一定宽限,但不应当把时间表和附加条件的制定交由地方。

为防止地方政府拖延推诿,教育部应当以规范性文件明确各地方政府解决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的责任。

因地制宜定方案,防止高考移民大量出现对于即将出台的异地高考方案,启东中学校长王生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但建议因地制宜地制定各地的异地高考方案。

他解释说,对于随迁子女来说,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后,就能获得在经常居住地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享受到发达省份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

不过同时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即高考移民可能会大批量增加。

“现在,西部一些省份的高考录取分数很低,一些家长都愿意花钱让孩子做高考移民,以便能考上更好的大学。

而异地高考实施后,高考移民就会更容易,家长只要在当地打工,孩子就可以在当地参加高考。

”王生表示,目前海南、青海、新疆等对高考移民的限制还挺严,而异地高考后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

对此,他认为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省份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各地的异地高考方案。

“发达地区可以先行一步,欠发达地区可以慢一点,逐渐实施。

异地高考政策:具体规则与利益博弈

异地高考政策:具体规则与利益博弈

异地高考政策:具体规则与利益博弈作者:李晓燕刘慧珍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2年第11期摘要:最近几年异地高考问题的争论引起各方关注,四部委的《通知》宣告了异地高考成为可能。

但国家对于异地高考政策只给出了原则性的建议,具体的政策实施规则还有待地方政府的配套政策出台。

异地高考政策的诞生,揭示了政策自下而上互动而成的新路径,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深层制度改革问题。

关键词:异地高考教育权利教育公平利益博弈制度改革博弈:政策出台前利益相关者的互动2012年8月30日,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尽管《通知》是以四大部委决定的形式出现的,但其本质上却是一个被动的政策选择结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口流动已成为现实。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有2.6亿人。

据全国妇联2007年调查数据,与这2.6亿流动人口同时存在的是约5,800万的留守儿童和2,700万的随迁子女。

在户籍制度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随迁子女在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早几年就已经出台了,而与户籍制度绑定的高考报名限制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甚至在2005年还因解决高考移民问题而得到了强化。

[1]然而,在不变的高考户籍规定面前,却是流动人口要求平等受教育权诉求方式的变化。

网络时代给自发组织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从2010年3月开始,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外地户籍学生家长,就以学生权益监护人的身份,开始了有组织的维权活动。

他们组织了“教育公平志愿者”团队,采用了各种手段,不断击打户籍制度形成的高考地选择权利的壁垒:上访教育部、召开媒体见面会、拜访关注教育的学者和名人、给教育部长发公开信、约见教育部官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给两会代表发公开信等,采用法律允许的各种手段,推动政策的改变。

北京的志愿者们借助地利的条件,每月一次轮流值班到教育部递交公开信。

高考户籍制的历史溯源与现实反思[权威资料]

高考户籍制的历史溯源与现实反思[权威资料]

高考户籍制的历史溯源与现实反思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高考户籍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现象,它主要是指高考在户籍方面的制度规定,也就是高考与户籍捆绑在一起,考生必须在户籍所在地报考、考试及录取的一项制度规定。

[1]高考户籍制度的本意是让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享有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促进各地教育以及文化的平衡发展,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制度却成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阻碍人口自由流动的主要障碍。

由于高考户籍制限制的存在,导致大量考生不能在户籍所在地以外的省市参加高考,这也就催生了两类现象,即“异地高考”与“高考移民”。

人们往往将两者混为一谈,笔者认为虽然两者在表面上很相似,但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

异地高考是指户口在流出地,但在流入地高中就读并注册学籍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在不改变户籍的前提下,在流入地参加高考以及录取的一种考试方式。

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进入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是指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进行高中阶段的学习,进而产生在就读所在地参加高考的诉求,这一诉求在一定层面上否定了高考户籍制度。

而高考移民恰恰相反,它并不否定目前的高考户籍制度,而是在参加高考之前将考生的户籍从录取分数线较高且录取率较低的地区迁往录取分数线较低且录取率较高的地区。

高考移民现象是一些考生及家长基于原户籍所在地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稀缺从而竞争激烈,为享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寻求更多的教育机会,把户籍从一个地区迁到另一个地区的情形。

这种情况的主流趋势是从经济发达而高教资源稀缺的地区迁往经济欠发达地区,从基础教育发达的地区迁往基础教育欠发达地区。

无论是异地高考现象还是高考移民现象,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而这两种现象之所以产生,高考户籍制度是根本原因。

高考户籍制度在我国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根基,早在科举时代,我国就存在科举户籍制。

因此,要想了解高考户籍制的由来以及去向,就有必有全面认识我国古代的科举户籍制。

上海高考户籍限制的数据分析与思考

上海高考户籍限制的数据分析与思考

上海高考户籍限制的数据分析与思考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团杜斌2012-1-28说明本调研属于本人独立进行,不受网络影响。

我们力争数据来援可靠,分析客观中立(尽管我内心属于主张家庭成员团聚为政策基础)。

但限于我的能力和水平,不能确保所有的数据百分之百准确,也不能保证报告没有瑕疵或者明显不足,欢迎大家指正。

我的初步观点在报告的最后,也欢迎网友指导。

1□流动人口现状全国流动人口2.3亿人,上海2010年登记流动人口为897.7万,实际流动人口超过1000万,因此上海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的1000/23000 4.4%。

全国现有留守儿童5800万,流动子女2700万,即共有5800+2700=8500万,按照上海占全国流动人口的比例4.4%计算,平均分到15年(即初中毕业),即小学初中每年级需增加8500*4.4%÷15 = 24.9万学生。

2□上海市中小学招生毕业人数现状表1列出了近10年来上海中小学招生毕业人数的对比数据,从小学招生人数来看,有递增的趋势,2010年达到15.05万人。

另外,从图1近5年小学招生毕业人数对比图中可以看出,毕业人数要大于当年的入学人数,以2010年为例,当年毕业人数为12.44万人,对应6年前(即2004年)的招生人数为10.55万人,两者相差1.89万人,这当中绝大部分是外来务工子女转学上海所致。

由此可知,目前上海已经安置了一部分外来子女的入学,这也为今后开放高考户籍政策提供了一个缓冲。

表1 上海中小学招生毕业人数对比数据小学毕业人数招收人数初中毕业人数招收人数高中毕业人数招收人数201012.4415.0520109.8910.942010 6.24 5.39 200911.3613.8620099.9910.9220097.04 5.58 200810.4412.39200810.5810.7720089.51 5.86 200710.5511200710.9910.57200710.24 6.15 200610.8510.87200612.0310.84200610.217200510.9310.36200515.2910.96200510.19.94 200410.9710.55200416.6411.2820049.0410.53 200312.8710.05200318.0112.7320037.7610.31 200215.7610.11200218.5315.8620027.8610.16 200117.43200116.9917.2420017.929.18 200018.7310.28200015.7418.6220007.187.84图1 近5年上海小学招生毕业人数对比图从表1初中招收人数来看,近几年人数偏少,2010年为10.94万,2000年入学人数达到18.62万,因此,即使在不增加任何投入的情况下,目前上海的初中师资力量也能解决7.68万外地学生的入学问题。

内蒙古高考户籍制度

内蒙古高考户籍制度

内蒙古高考户籍制度高考户籍限制就是按照分区定额与原籍应试原则,考生通常情况下须在原籍地、以本身所属户籍类别参加高考考试。

内蒙古20__年高考报名已经公布,其中规定除了本地高中学生报考外,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允许异地户籍但在本地学习的学生报名参加高考。

20__年内蒙古高考报名细则凡在我区参加20__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及录取的各类人员,包括统考生、保送生、少年班、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职教师资、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高职班、三二分段、各类单招等人员,均须按规定履行高考报名手续。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身体状况符合相关要求的人员可以申请报名。

其中:(一)符合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区外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我区参加中考和高考工作的意见》相关规定的区外务工人员(含其他非我区户籍就业人员,下同)随迁子女和户籍从区外迁入我区的考生,参加了我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开考的全部科目考试,且满足以下对应条件可以报名参加本科录取。

1、区外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考生,除符合“25号文件”规定的参加20__年中考条件外,截至20__年9月1日,还须符合以下3个条件:一是20__年被区内高中录取;二是本人具有我区高中阶段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学籍且连续就读满3年;三是家长在我区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且连续居住、有合法职业且纳税(或按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均满3年。

2、户籍从区外迁入我区的考生,截至20__年9月1日,须符合以下3个条件:一是本人具有我区高中阶段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学籍且连续就读满3年;二是本人取得我区户籍满3年;三是家长在我区有合法稳定住所且连续居住、有合法职业且纳税(或按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均满3年。

不符合参加本科录取条件的考生,可以报考专科。

在网上预报名时,“只报考专科”项须选择“是”,并在现场确认时,签订《内蒙古自治区高考报考高职(专科)书》。

(二)报考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含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下同)毕业生(以下简称高职对口招生)的考生须技能考核合格。

异地高考对高校现行招生制度的影响

异地高考对高校现行招生制度的影响

根 据 自 身 情 况 研 究具 体 实 施 办 法 。 本 文就 异 地 高 考 存 在 的 问题 及 对 现 行 高 校 招 生 办 法 的 影 响 进 行 了分 析 并 提 出应 对 策 略 。
1 高校现 行招 生制 度简介
教 育 是民 族振兴 的基 石 , 教 育 公 平 是 社会公平 的基础 , 而 招 生 制 度 则 是 学 生 接 受教育 必须要 通过的一个 关 口, 招生 制 度 的设 计 直 接 影 响 了学 生 接 受 教 育 机 会 的 公 平与否 。 我 国 目前所 实 行 的 高 校 分 地 区招 生 制 度 是 与 我 国 曾实 行 的 统 一 高 考 制 度相 适应 的 。 从l 9 5 2 年 以来 , 我 国长 期 实 行 统一 高考制度 , 即 由 国 家统 一 考 试 大 纲 、 统 一考 试科 目、 统一命题 、 统一考试 、 统一 录 取 等 。 考虑 到 各 省 的 教 育水 平 差 异 较 大 , 为 了能 够 均 衡 选 拔 各 地 区人 才 , 所 以 实 行 分 地 区 招生 , 按照省份分配招生计划 , 省 内 根据 高
科 教 动 态
C h i n a E d u c a t i o n I n n o v a t i o n H e r a : ! l d ! — 髓 U
异 地 高考 对 高 校 现 行 招 生 制 度 的 影 响
陈 桂 伟 ( 吉林省 招 生委员会 办公 室 吉林长春 1 3 0 0 3 ) 摘 要: 高考是我 国 高等教 育的入 门考试 , 对 于 实现 高等教 育的公平 具有重要 的意 义 。 由于随 迁子女数 量的增 加 , 推进异地 高考 势在 必 行。 本文 主要讨论 了异地 高考 的起 因和 制度设 计 中几个 重要 问题 ,并就其 高校现行 招 生 制度 的影响和 招生 制度的 改革进行 了研 究。 关键词 : 异地 高考 招生制度 随迁子女 中图 分类 号 : G 4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3 —9 7 9 5 ( 2 0 1 3 ) 0 1 ( c ) 一0 0 0 l 一0 2

高考户籍制的历史溯源与现实反思

高考户籍制的历史溯源与现实反思
教育 的机会 , 促进各地教育 以及文化 的平衡发展 , 但是 在市场
深厚 的历史 根基 , 早在科举 时代 , 我 国就存在科举 户籍制 。 因
我国古代 的科举户籍制。 关 于科举制创立 的具体 年份 ,学术界还有 大业元 年及大 业三年等诸说 , 因不 是本文重 点 , 故不作 考证 。 自隋炀帝大业 二年 ( 公元 6 0 6年 )创立科 举制 度 至清德 宗光 绪 三十 四年 ( 1 9 0 5年 )正式取消科举制 ,科举 制在 中国整整实行 了 1 3 0 0
基金项 目: 扬州大学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 资助项 目。
教 书 育人 ・ 裔教 论 坛
2 0 1 3 1 1 0 1 9
热 门 话 题
方和南方 。 而宋英宗最后还是决定维持 现状 , 实质上是倾 向于 欧阳修的意见 。 宋神宗采用王安石 的建议 , 将 明经等科 目归并
为; 另一方 面冒籍还 包含着 冒充其 他类别 的户籍 的意思 , 例如
人 占据优势地位 。
北宋 以后 , 北方地 区因为经 历较多的战乱 , 经济发展受到 严重影 响 , 加 之长期处 于与辽 、 西夏 的对峙状 态 , 学 习环境不 够安定 , 北 方人 又不擅长诗词歌赋这些进 士科 的主要考试内
容, 所 以北方士人在科举 中的优 势逐渐丧失 , 科举及 第的 比重
高考户籍制与科举户籍制
出现了南北 逆转。在科举录取人数南北 比例 十分悬 殊的情况 下, 到北宋 中叶引发 了大 臣关 于科举 取士的南北地域之争 。 争
无论是异地 高考 现象 还是高考移 民现象 , 其 反映 的本 质 论 的核 心人 物是北方 人司马光与南方人欧 阳修 ,司马光主张 问题是我 国当前 高等 教育公平 问题 。而这两种 现象之所 以产 分 区取人 , 而欧 阳修主张唯才是举 , 这两种方式分别有利 于北

“异地高考”政策的法律分析——兼论教育公平的实现

“异地高考”政策的法律分析——兼论教育公平的实现
第3 2 卷第 5 期
Vo L 3 2 No . 5
长 春师 范 学院 学报 ( 人文社 会 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a n g c h u n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H u m 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l a S c i e n c e s )
2 0 1 3年 9月
S e p . 2 0 1 3
“ 异 地高考 "政策 的法律分 析
— —
兼论教 育公平 的实现
郭 栋, 吴亚蒙
( 吉林 大 学 法学 院 ,吉林 长 春 1 3 0 0 1 2 )
【 摘 要】 本 文以 “ 异地高考”政策为基点 ,对政 策的具体 内容作了评析 ;着 眼于 3 — 0 4 — 0 4 【 作者简介】 郭  ̄, ( 1 9 6 1 一 ) ,男,河北邯郸人 ,吉林大学法学院硕士研 究生,从事法理学研究。

3 3・
土地上附着 的高教资源和人 口的比例不同实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这只 “ 无形之手”调配资源 的结果 。 因此 ,进一步的改革可从以下几方面突破 :第一 ,实现各高校 ( 至少是中央部委直属管理的高等院校) 在各省 ( 区 、市)同 比例招生录取 ,打破高教资源对土地 的附着 ;第二 ,改革现行 的户籍制度 ,渐进性地 允许人 口自由流动 ,打破人 口对土地 的附着 ;第三 ,通过 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实现高教资源在地区间分 配的均衡 ,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实现不同土地上附着的高教资源和人 口比例的平衡。 三 、改革 目标 的实现 。教 育公 平的 实现 “ 走向何处”和 “ 如何去走 ”是任何制度改革都不得不解决 的两个基本 问题 ,前者需要理性主义的建 构 ,而后者则更多地要靠渐进性 的 “ 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积累来解决 。相 比进一步改革 的构想 ,改革 目 标如何实现才是我们更要关注的问题 。虽然不能提供一个确切的答案 ,但通过关注制度形成的过程 ,或许 能对 良好 制度 的形成 有所启 示 。 2 0 1 0 年3 月 ,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外地户籍学生家长 ,陆续组织 了 “ 教育公平志愿者”团队,采用法律 允许的各种手段 ,推动政策的改变。2 0 1 1 年3 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称 ,教育部 目前正在和上海 、北京研究 ,逐步推进 “ 异地高考” 。2 0 1 1 年1 0 月 ,北京大学张千帆教授等学者联名 向温家 宝总理上书 ,提请国务院审查并修改 《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 ,呼吁取消有关 “ 学生在户籍所在地报 名参加高考和招生”的规定。2 0 1 2 年1 月, 《 教育部2 0 1 2 _ T _ 作要 要求 “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 接受义务教育” 。2 0 1 2 年3 月1 日,志愿者们发出了 ( 仇 万随迁子女家长致全国人大代表和全 国政协委员 的一 封公开信》 ,呼吁 “ 尽快取消高考户籍限制” 。2 0 1 2 年3 月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 出, “ 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将在1 0 个月内出台。2 0 1 2 年1 O 月初 ,张千帆教授联名3 0 位专家第三次上 书,向 国务院、教育部及北京 、上海 、广州三地的教育部 门领导递交 了 《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就读地参加升 学考试的建议方案》 。2 0 1 2 年l 1 月8 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 中明确提出 “ 积极推动农 民工子女平等接受 教育” 。2 0 1 3 年1 月9 日,全国3 1 个省 ( 区、市)除西藏外 , 都按照国务院要求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 我们通过梳理 “ 异地高考 ”政策诞生过程 中不 同主体的互动关系 ,提炼 出三种关系 ,即官方举措和 民 间行动 良性互 动 , “ 学 者上 书” 与 “ 民间方案 ”形 成 呼应 ,党 的政策 与 国家法律 协调 互补 。 ( 一)官方举措和 民间行动 良 性互动 , 学者上书与 民间方案形成呼应 精英主义的代议民主理论的困顿导致了民主参与理论的兴起『 I 1 ,与此相伴的是国家公权力越来越 向社会 转移 ,体现在法律规范上便是宪法 、行政法 中公众参与的相关规定 ,学者上书与民间行动都是公众参与的 重要体现。我 国 法》第2 条第3 款规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 国家事务 ,管 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 《 立 法法》 、 《 彳 亍 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和 ( 觎 章制定程序条例》确立 了公众参与国家立法和行政立法的制度。公 民参与的途径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 以通过座谈会 、 论证会 、 听证会等途径陈述 、申辩 、举证和提出意见 、异议 ,通过信访 、游行 、集会等途径提 出批评 、建议 ,通过 组织行业协会 、 社 团等途径参与规则制定和秩序维护。因此 ,在高考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中 ,应该广泛开辟 征求 民意 、吸收民智的渠道 ,让不同群体进行博弈 ,同时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等社会精英的作用 ,实现官方 举 措 和 民间行动 良性 互动 。 ( - - ) 党 的政策 与 国家��

异地高考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异地高考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一、异地高考的本质目标1.切实解决随迁子女高考问题我国现有的高考制度仍然是以户籍为依据,采取分省命题考试和分省配额招生的制度。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结构的巨大变革,户籍制度的局限性日益突出,成为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就地高考的最大阻碍。

“根据2010年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估计,我国18岁以下流动儿童数量已达3 800万,如按照农村户籍占74%的比例估计,农村户籍的随迁子女人数为2 800万左右,而城市户籍的随迁子女数量则达到近1 000万。

”[1]在进城务工人员规模不断扩大、随迁子女完成义务教育人数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开放异地高考、解决随迁子女的继续升学问题迫在眉睫。

2012年8月,国务院批准了异地高考,以期通过开放异地高考更好地解决随迁子女继续升学考试这一日益突出的问题。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指出,异地高考的主要原则是“要坚持有利于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接受教育权利和升学机会”,也把随迁子女的教育和升学问题放在首位。

因此,异地高考从本质上讲必须抓住这一根本,一切以解决随迁子女的高考问题为出发点。

2.发挥高考选拔人才的功能“高考”即高等学校入学招生考试的简称,自产生以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国的高考渊源可以追溯到隋朝的科举制度,是对科举制的改良和发展,本质是通过选拔性的考试选拔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

各种高考改革虽然在形式、内容上进行了变革,依然离不开高考的本质,即选拔人才的目的。

异地高考作为高考改革的一种具体形式,其本质仍然是选拔符合社会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基数之大,不仅产生了开放异地高考的迫切需求,更带来了产生于其中的大批优秀人才。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中的绝大部分从小跟随父母在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相比教育水平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发展,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异地高考”看教育公平

从“异地高考”看教育公平
2 0 1 2年 7月 2 2日长期热议 的“ 异地高考 ” 迎来了一个转折
的推进 , 甚至是需要 中国社会 各方 的共 同努力 ( 如 户籍制度 的
改革 ) 。
当前来看 , 如何 在户籍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实行 凸显教育 公 平价值 的异地 高考 ?有学者认 为高考应 该学 习研 究生招考形 式, 实行 自主招生 , 跨越户籍 限制 , 但 由于高考涉及 的地 区和人 数远高于精英 教育 的研 究生考试 , 实施 进程复 杂 , 并且会加 剧 优质 教育资源地的承受压力 , 目前也仅有清华 、 北大 、 人大 等高 校部 分采用 。 还 有的学者 如翟月玲 ( 2 0 1 2 ) 认为应该计算出高考 招生人数与全 国各地共 有的高考人 数之 比 , 以省为单位 , 全 国
又有不能碰的问题” 。教 育部 门也 承认异地 高考 不是 教育部 门

体实施措施仍难确定 , 需要长期 各方的协 商 、 推进。
异地 高考折射 的问题是什么?人们为什么要选择地区进行
异地高考 , 而各地也要设置各种条件限制异地高考 ?一方 面 , 异
家能够解决 , 但也 肯定 山东 的方 向就是未 来的方 向——凡在
山东省高 中段有完整学 习经历 的非 户籍考生 均可在 山东 省就 地( 所就学 的高 中段学校所在地 ) 报名参加高考 , 并与山东考生 享受同等 的录取政策 。 在高考录取问题上 , 我国长期 以来 , 实行省 内竞争 、 省 内划 线、 条块分割 、 各 自为政的政策 , 其 实质是地 区 、 集 团、 个人利益
按统 一 比例分配招生名额 , 并根据异地高考考生 比例相应 调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点— —教育部 网站公布了 《 国家教育事业 发展第 1 2 个5 年规

全面取消高考户籍制度引发的思考

全面取消高考户籍制度引发的思考

姓名:方健学号:652081701073 学院:化工学院全面取消高考户籍制度引发的思考“高考户籍制”是中国高考区别于世界各国大学招考制度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其历史原型可追溯至科举时代的“科举户籍制”;至民国及新中国初期,即已实行一种基本的高考户籍制。

在大规模人口流动已成为中国社会常态特征的背景下,这一制度面临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机。

高考户籍制问题的本质在于分省定额录取,户籍并非其真正根源,因此当前不应通过“一刀切”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将之彻底终结,改革应根据各省实际,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户籍制度开始松动,人口流动现象日益频繁。

20世纪90 年代后,尤其是进入21 世纪以来,中国高考制度一方面面临着高考移民问题的挑战,另一方面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异地高考的诉求全面爆发,并且对于高考制度造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

高考移民问题的挑战与异地高考问题的冲击,都是缘于高考制度与户籍紧密捆绑的制度设计。

近五年来,高考移民问题呈现减缓的态势,然而异地高考却始终是一个重要而棘手的教育问题。

因为,尽管自2013年开始,黑龙江、安徽、山东、福建、四川以及海南、贵州等十余省份异地高考政策明显松动,但京、津、沪、粤以及海南、新疆、青海等省市异地高考并未呈现实质性松绑,相反某些省份的政策呈现“内卷化”,即一种收紧趋势。

显然,京、津、沪、粤以及海南、新疆、青海等省市,异地高考政策究竟何去何从,仍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对于的高考户籍制,亦即高考与户籍紧密捆绑、考生必须在户籍所在地报考以及录取的制度规定,是中国高考区别于世界各国大学招生考试制度的最显著特征之一。

不少学者曾直接论及“高考户籍制度”这一概念,媒体也常以“高考户籍制度”指称高考在户籍方面的制度规定。

高考户籍制是中国教育制度的一种独特产物,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将大学入学考试与户籍进行如此紧密、严格的捆绑。

在目前教育学界以及网络传媒界,有时以“高考户籍制度”、“高考户籍限制”来指称这一概念。

异地高考与户籍制度条件及相关要求

异地高考与户籍制度条件及相关要求

2019异地高考最新政策规定异地高考与户籍制度条件及相关要求本人及其法定监护人在我省有合法稳定的住所(含租赁)并连续居住满6年;本人初一到高三年级在我省学校有学籍并连续在我省就读6年,同时在我省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其法定监护人在我省有合法稳定的职业,并按规定参加我省从业人员各项社会保险(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从业人员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两项社会保险)满6年,可以在我省报名参加高考,不受报考批次的限制。

2018年河北异地高考新政策(1)在父母经常居住地(居住证所在市)接受高中段教育,至毕业时具有两年(含)以上连续就学记录(不含高中毕业后复读时间)和学籍;(2)家长具有居住证、《就业失业登记证》(或《就业创业证》)。

随迁子女考生须在父母居住证所在市级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名点报名。

报名时须提供高中段学籍证明、毕业学校出具的连续学习记录证明、本人居民身份证、户口本、家长在县级及以上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领取的《就业失业登记证》或《就业创业证》和在公安派出所领取的居住证。

鉴于新的居住证制度实施时间较短,对高考报名前无法及时办理居住证的,考生可持公安部门核发的《居住证办理登记凭证》参加报名。

如考生在户籍省和我省均参加了高考报名,一经查实,取消在我省的报名信息。

2018年河南异地高考新政策根据《河南省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豫政办〔2012〕180号)精神,在我省就业的外省户籍人员子女,父母一方须有合法职业和稳定住所,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参加高考须具有当地学校正式学籍,随学籍所在的学校参加报名。

报名手续:考生须提供本人身份证、户口簿、学业水平考试准考证,以及父母双方身份证、户口簿、父母一方在当地的住所和就业证明。

此类考生还须按要求在网上进行“资格条件申报”。

2018年广东异地高考新政策符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我省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2〕137号)和《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广东省参加高考有关工作的通知》报考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以在我省报名参加普通高考。

北京取消高考户籍制度

北京取消高考户籍制度

北京取消高考户籍制度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开展和农村劳动力城市化转移促进了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有些地区的流动人口滞留时间较长,很多人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常住居民。

从黑土地中走出来的谭志娟,已连续中选为第十届、第十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并先后领衔提出代表议案10件、建议43件。

在今年的“两会”上,谭志娟带来的几份建议,件件关系民生,其中包括教育问题。

“我们那里是流动人口的输出地,我在平时的工作和调研中经常能接触到流动人口的子女,理解一些情况,所以这次带来一份关于合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在输入地参加中考及高考问题的建议。

”谭志娟说。

谭志娟介绍,流动人口家庭的学龄子女面临着两难:假如孩子随父母居住读书,因为户籍不在居住地,不能参加居住地中考及高考,只能回原籍参加考试,而各地的教科书不一样,教育方式不一样,考题也不一样,这让父母和孩子都难以承受。

假如孩子不随父母居住,留在户籍地读书,孩子就会被留守,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家长难以很好履行监护人职责,极易引发家庭和社会问题。

“从1980年至今,我由于经常在基层奔波,接触到一些被留守的流动人口子女,也发现了存在隐患,这甚至是事关稳定的大问题。

”谭志娟说。

谭志娟忧虑地说,大部分流动人口子女被留守在户籍地读书。

部分孩子在幼年时就被留守,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谭志娟介绍,流动人口子女中,部分孩子中途辍学,部分完成高中学业,最终都投奔父母工作生活居住地。

另一部分孩子幼年随父母生活学习,读完小学或者初中后,被送回户籍地留守,在户籍地就学面临很大的不适应,有的甚至听不懂教师的方言授课。

无论孩子在什么时候被留守,因孩子缺失正常家庭生活、缺少平安保护,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家庭成员长期别离,对家庭稳定带来伤害。

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安康,孩子对社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敌视情绪。

“建议教育部修改xx年结合公安部的《关于做好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生报名资格审查工作的通知》,以及在公布新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时,不再把户籍作为高考报名的限制条件,高考报名资格根据学籍和父母经常居住地的标准认定。

申论热点:杜绝“空挂学籍”现象

申论热点:杜绝“空挂学籍”现象

申论热点:杜绝“空挂学籍”现象户口已经迁入内蒙古自治区,却不能在当地报名参加2015年的高考。

近日,数百名考生家长因此频繁到有关部门反映问题,要求允许孩子高考。

而内蒙古有关部门查实,这其中绝大多数考生是在内蒙古“空挂学籍”,属于需治理的“高考移民”对象。

我国现有的高考制度,不同省份、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其参加高考时的录取分数是不一样的,有的省、区的录取分数很高,考生要想考一个理想的大学,真比登天还难。

而有的地方,高考的录取分数线却很低。

近年来,为防止“高考移民”,不少省份对在本省参加高考的考生都有过不少规定,除了要有本省户籍,还要有固定住所和连续学籍。

但这便派生出了“空挂学籍”的现象,使得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依然可以成为“高考移民”。

这些孩子平时也在父母身边学习和生活,等到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省市统考,他们就回到“高考移民”城市所在地区参加考试,以获得连续学籍,最终顺利参加当地高考。

他们一方面享受父母所在地的优质教育资源,一方面又享受高考所在地能以较低分数上更好大学的便利。

“空挂学籍”出现,加大该地高考的竞争压力,占用更多的指标,严重损害了当地学生的利益。

这些“空挂学籍”者,大都在外受到了比当地更好的教育,在高考中比当地学生更有优势,因而当地的考生很难与这些“空挂学籍”的学生相竞争。

杜绝“空挂学籍”现象的发生,就能有效防堵“高考移民”。

杜绝“空挂学籍”,就要有严格的措施来保障异地高考政策中要求的各项条款得以切实执行。

既要责任到人,又要将参加异地高考的学生“随迁子女”的身份、信息在高考前公开,以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信息公开是杜绝“空挂学籍”成本最低又最为有效的方法。

保证严格执行相关条款,切实保障随迁子女的受教育、参加升学考试的权利,同时也是对有本省户籍的考生权益的维护。

最新招考公告、备考资料就在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网/liaoning/。

高考异地考试政策

高考异地考试政策

高考异地考试政策
高考异地考试政策主要指在中国高考制度下,符合条件的考生可以在户籍地以外的其他城市报名参加高考。

这一政策旨在为考生提供更多选择,以及促进区域间教育资源的均衡。

以下是一些关于高考异地考试政策的关键信息:
1. 户籍要求:想要异地参加高考的考生,需要满足一定的户籍要求。

一般来说,考生需要在报考地具有连续三年的户籍。

2. 居住证明:考生需要提供在报考地的居住证明,如房产证、租赁合同等。

居住证明需要显示考生及监护人在报考地居住的具体地址。

3. 学籍要求:除户籍要求外,异地参加高考的考生还需要满足在报考地的学籍要求。

考生需要在报考地具有高中阶段三年完整的学籍。

4. 报名材料:考生需要按照规定提交报名材料,包括身份证、户口本、居住证明、学籍证明等。

5. 政策差异:不同地区的高考异地考试政策可能有所差异,考生需要仔细了解报考地的具体政策规定,以确保符合相关要求。

6. 确认考试资格:考生在完成异地高考报名后,需要确认考试资格。

部分地区要求考生参加当地的高考体检,并提供相应的体检报告。

需要注意的是,高考异地考试政策可能因地区而异,具体规定请参考所在地的教育部门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建议考生及家长提前了解相关政策,确保顺利参加高考。

异地高考:身份困境与政策选择——兼论高考招生改革的未来之路

异地高考:身份困境与政策选择——兼论高考招生改革的未来之路

2 O 1 3年 5月
Ma y .2 01 3
异地高考 : 身 份 困境 与政 策 选 择
— —
兼 论 高 考 招 生 改革 的未 来 之 路
周 兴 国
( 安 徽 师 范 大 学 教 育科 学 学 院 , 安 徽 芜 湖 2 4 1 0 0 0 )
摘 要 : 异地 高 考之 争 凸显 出我 国高考 招 生改革 面 临的 困境 。各省 市发 布 的异地 高考政 策 , 显
中图分 类号 : G 5 2 2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4 — 3 5 7 1 ( 2 0 1 3 ) 0 3 — 0 1 0 0 — 0 5
教 育平 等 问题 是 高等 教育 理论研 究 和实 践领 域
中最具 争议 性 的问题 之一 。不 同 的学术 思想 基于 不 同的正 义 观 而 对 高 等 教 育 平 等 问 题 提 出不 同 的 主
第 2 8卷 第 3期
V0 1 . 2 8 No . 3
徐 州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Xu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T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d i t i o n )
宗教 信仰 等 , 依 法享 有 平等 的受 教育机 会 。 ” 《 高 等教
育法 》 则规 定 : “ 公 民 依 法 享 有 接 受 高 等 教 育 的 权 利。 ” 市场 经济 社会 已经 不 同于 计划 经 济 时代 , 其 突 出 的特征 就是 公 民的流 动性 以及 由此 而带 来 的选择 性 。限制 外省 籍 考生 参 加 本 地 高 考 , 是 典 型 的计 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户籍为限和学籍为限高考制度的思考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增多,以户籍为限推行的高考制度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于是许多人呼吁“以学籍为限来实行高考”,但是在现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大背景下,此制度变迁的阻力仍然很大,这也是治标不治本的。

为此高考需要户籍和学籍的综合配套改革,走渐进的路子。

【关键词】户籍为限学籍为限新标准
中国当前拥有2700万随迁子女和4800万的留守儿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义务教育的普及,孩子的异地高考问题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国一直以来实施的是以户籍为限制的区域性高考制度,此制度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群体的平均水平发展,为此,打破户籍为限,实行异地高考是时代之需,众之所望。

不少专家据此研究高等教育的人才选拔改革问题,“到底以‘户籍’为标尺还是以‘学籍’为标尺来实行高考”就成为大家争论的焦点,从争论中我们不难看出两种制度都有其利弊,在现有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无法满足人们刚性需求的现实背景下,任意一种方式的单独推行都会让高考学生伤不起。

一、以户籍为限:高考孩子伤不起
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格局下,中国一贯推行以户籍为标准的区域高考制度,学生必须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不可在只有居住权而无户籍的区域高考,此举措在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的今天受到了许多的质疑,给随迁高考子女的教育带来诸多不便,不仅有损教育公平,还影响到农民工子女这一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问题。

第一,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

一方面,在户籍受限的情况下,父母外出打工,只好无奈地将孩子留在家乡上高中,大多由隔辈照顾,监护人知识水平和思想觉悟都偏低,祖辈们的溺爱易将孩子惯成骄横性格,不利于孩子优秀社会品性的养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另一方面,孩子长期远离父母,不利于家庭情感的培养,家庭伦理的维系,易造成孩子心理负担的加重,性格的孤僻,人际交往的受阻,这对于正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而言,家庭教育的不健全无疑增加了他们青春期的负担。

第二,突变环境的适应问题。

出于亲情的牵挂,许多家长在外出时会将年幼的孩子带到打工地入学,上农民工子弟学校。

由于父母对国家政策了解较少,在孩子即将就读高中时才意识到孩子的高考问题,匆忙将孩子送回家乡户籍地读高中。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家长会忽视孩子新环境的适应问题。

由于孩子从小在外,家乡概念模糊,文化意识淡薄,无法适应新环境,包括家乡的生活习惯、语言习惯、气候状况等,进而可能产生排斥心理。

这个时期孩子处于人生的重要转折期,稍有不慎,将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第三,不同区域高考差异问题。

由于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文化的差异、人才需求的差异,国家允许部分地区自命高考试题,造成不同地区高考录取标准的差异。

外出读书的孩子在外地无法踏进高考大门,只能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而两地相隔甚远,教材内容和高考要求差异巨大,易造成考生恐惧紧张的心理,无法安心进入复习状态,更有甚者,将会放弃学习机会,从此颓废。

这样的情况给孩子及其家庭都可能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

第四,异地高考通行证获取问题。

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有些区域的地方政府开始推行一些变革办法,让高考孩子看到了一线希望。

但是,这些改革的阻力
仍然很大,在国家政策不明朗的大背景下,考生在努力进行高考程序转移时,易受到转出方和接纳方的不作为和推脱,耽搁了时间,增加了高考成本,容易成为区域高考改革的牺牲品,给考生造成心理重创。

当然,以户籍为限的高考制度不仅使高考孩子受限,同样不利于全国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目前,由于大学招生指标是按照行政区域来分配的,名额有限,本行政区内参与高考的考生越多,每位考生实际获得的入学机会也就越少。

从地方利益保护的角度来讲,禁止随迁子女在本地高考是一种可以获得本地居民支持的理性选择。

但是,如果将这种理性放到全国来考虑,这种地方保护不仅不利于提高当地考生的学习竞争能力,而且会劣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加剧教育的不公平,不利于各地区教育资源的交流。

所以以户籍为限的高考制度将会对地方、个人和国家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以学籍为限:高考孩子也伤不起
推出以学籍为标准的高考制度假设,倡导考生的高考标准为在读学籍,不以户籍为限制。

此制度虽然避免了由户籍造成的部分不良影响,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学籍制度可能成为强势群体独享的资源。

在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中国经济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三大差距”的问题、收入分配不公、社会功利化严重、精神道德滑坡等问题也越来越凸显,一部分官员或富有群体将会利用权势和钱势将孩子学籍以“高考移民”的形式转入国家高考优惠地区(如西藏或青海等西部省份),这样将会夺去当地部分考生的高考录取机会,造成高考不公平。

第二,学籍制度会造成小范围内教育消费的拥挤。

我国高校大多建立在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地区,例如北京、上海、西安和南京等地高校,名校密集,考生若在这些地区参加高考会增加录取机会,如果放开户籍限制,考生将会以学籍为由迁入这些地区进行高考,造成优质教育区域内高考人员拥挤,教育消费过度,学校教育、管理和安全压力陡增,既不利于当地考生也不利于外来考生。

第三,学籍制度可能成为教育官员寻租的温床。

放开户籍限制,名义上来讲,无论城乡的孩子,还是东西部的孩子都可以自由选择区域高考,享受优质的教育服务。

但是,现阶段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人们的需求总是有限的,在优质资源竞争的过程中,作为资源主管部门的官员就可能滋生腐败,以手中拥有的资源和权力寻租,这既不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也不利于弱势群体孩子公平参加高考。

三、整合户籍、学籍优点,推进高考制度改革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当前进行高考制度改革会存在很多现实性的问题。

但是这并不能成为讳疾忌医的理由。

当我们面对社会日益凸显的矛盾和问题时,只会保守,将意味着更加严重的后果的出现。

以学籍为标准的高考制度虽然有其弊端,但这些缺点并不能掩盖其优点,我们可以整合户籍与学籍的双重优点,制定较合理、公平的高考标准。

第一,学籍的连续性与父母居住地的统一。

以学籍为主的话,部分“机灵”的家长会让孩子临时转学籍进入“高考特区”,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除了学生身份和学籍的证明,家长的身份和当地居住时间的证明也是很重要的。

为此,“五证”(所谓“五证”是指,家长或监护人持本人暂住证、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务工就业证明、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全家户口簿等证明、证件)齐全是杜绝投机行为发生的有效办法之一。

第二,依据报名数量来划定各省高考录取比率。

在高考录取比率区域性差异较大的情况下,许多学生和家长挤破脑袋想在录取率高的北京、上海和重庆等地
落户,于是高考移民现象屡禁不止,主要原因在于录取比例的政策性倾斜。

为此,我们倡导政府除了对老、少、边、穷的民族地区和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地区给予一定的优惠外,应该依据报名数量来划定各省高考录取比率,防止高考起跑线上的不公平问题产生。

第三,扩大高校优质资源的总量和配置范围。

大多高考移民或投机行为的产生都是由于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引起的。

国家应提升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数量,拓宽分布范围,使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服务,体现机会公平。

同时,国家也应确保教育投入的4%的目标,调整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布局和结构,为更多寒门学子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第四,杜绝高考移民等投机行为的发生。

高考移民问题的出现,是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还在于制度的缺失和顶层监管的不力所引起。

在利益和孩子前途的诱惑下,部分有经济或政治条件的家长,利用国家对部分地区的高考照顾政策来投机进入优质高中或优惠地区,为孩子的高考买一张绿卡,这种现象政府必须出面禁止,以保证高考的相对公平性。

第五,废除发达地区的区域性保护政策。

地区保护政策是剥夺孩子在高考中享受市民待遇的罪魁祸首。

区域内部片面的优惠举措不仅伤害了外省考生,从长远来看,更是使内部考生产生懒惰心理,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的交流与更新,必须废除。

当然,一个制度的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需要细节的考虑和顾全大局的思维。

正如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所言:“这个房子(高考招生制度)是不能拆的,高考的方式虽是有些老套古板,阻碍着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发展,但毕竟形成了一定选拔的标准,对人才的培养起到很大作用,拆了以后会使一些弱势群体失去他们上升流动的机会。

虽不能完整地拆除高考框架,也能小修小补,这些修补需要全国人民的努力,上至官员,下至群众,我们希望在更多人的呼吁下,教育部门能够更加重视高考户籍制度所带来的问题,能够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使高考改革变得更加公平、公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