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有机化学是现代化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旨在研究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和合成方法。

本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有机物的结构和成键理论。

2. 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和应用。

3. 熟悉有机化学的实验操作技巧。

4.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基本概念1.1 有机物的定义和分类1.2 有机物的结构和成键理论1.3 分子式和结构式的表示方法2. 有机化学的反应类型和机理2.1 加成反应2.2 消除反应2.3 取代反应2.4 重排反应3. 有机化学实验操作3.1 基本实验器材和操作技巧3.2 有机合成实验的设计和操作3.3 有机物的分离与提纯技术3.4 有机物的鉴定和表征技术4. 有机化学的应用4.1 有机合成方法的研究和应用4.2 生物有机化学的研究和应用4.3 有机物在材料科学、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结合实践操作,提供案例分析和实验演示。

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定期进行练习和测试,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实验操作成绩。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的积极程度。

3. 学生对有机化学理论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4. 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有机化学教材及参考书籍。

2. 有机化学实验室设备和实验材料。

3. 电子教学平台和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学期: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实验操作基本技能的培养。

2. 第二学期: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和机理的深入讲解,实验操作的进一步提高。

3. 第三学期:有机化学的应用领域及研究进展的介绍,学生实验课题的设计和完成。

八、教学团队本课程由有机化学专业教师承担,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背景。

2024版《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4版《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命名规则及分子结构特点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还原反 应等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沸点、熔点、溶解度等
08
糖类化合物
单糖
定义与结构
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类,如葡 萄糖、果糖等;它们具有醛基或
酮基,以及多个羟基。
物理性质
单糖通常为无色晶体,易溶于水, 有甜味。
化学性质
单糖可以发生氧化、还原、酯化、 醚化等反应;它们还可以与蛋白质、 脂质等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
过氧化物等。
输入 物标理性题质
醚类化合物通常具有较低的沸点和较好的溶解性。它 们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但易溶于有机溶剂。
定义与分类
化学性质
醚类化合物在有机合成、溶剂、麻醉剂等方面有广泛 的应用。例如,乙醚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和麻醉剂,
也是制备其他有机化合物的重要原料。
用途
醚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但易发生开环聚合、 氧化等反应。其中,开环聚合反应是醚类化合物在特 定条件下发生的重要反应之一。
硫醇、硫酚、硫醚
01
硫醇
硫醇是一类含有硫氢基(-SH)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类似于醇的性质,
但更易被氧化。硫醇在有机合成和药物制备中有一定的应用。
02
硫酚
硫酚是含有硫氢基的芳香族化合物,其性质与酚类化合物相似,但具有
更强的还原性和亲核性。硫酚在染料、医药和农药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03
硫醚
硫醚是含有硫醚键(-S-)的有机化合物,性质与醚类化合物相似,
但具有更高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硫醚在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和
功能性材料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
05
醛、酮、醌类化合物
醛类化合物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所属教学计划:0501100000120031课程代码:0500000046课程名称: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学分:2课程学时:54面向专业:科学教育一、课程性质有机化学是科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二、预修课程学生在修读普通化学后修读本课程。

三、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初步运用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基本内容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脂肪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醛、酮及其衍生物,取代羧酸,含氮、硫、磷、萜类和甾族化合物等各类基本有机化合物,旋光异构现象和有机化合物的光谱分析简介,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五、基本要求学生应按本大纲具体要求,理解和掌握基本内容所规定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各类官能团性质和特点及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的有机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生物技术问题。

六、教学用书汪小兰编《有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七、教学内容、要求和课时安排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共价键,反应类型。

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2、教学内容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二、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和化学键三、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四、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第二章饱和脂肪烃(4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烷烃的命名、构象、卤代反应及链反应机理。

了解: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

2、教学内容一、烷烃的命名二、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三、乙烷和丁烷的构象四、烷烃的物理性质五、烷烃的化学性质第三章不饱和脂肪烃(6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烯烃的同分异构及命名,不饱和烃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反应,马氏规则,检验方法,亲电加成及加成机理。

了解:萜类化合物及异戊二烯规律。

2、教学内容一、烯烃的结构二、烯烃的同分异构及命名三、烯烃的物理性质四、烯烃的化学反应五、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六、共轭二烯烃的加成反应七、炔烃的结构及命名八、炔烃的物理性质九、炔烃的化学反应第四章环烃(6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环己烷的构象,芳烃性质及命名,单环芳烃的化学反应,定位效应,亲电取代反应机理,Hückel 规则。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目标:
1.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反应机制。

2. 掌握有机化学的核心理论和实验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室安全意识。

课程内容:
单元1:有机化学基础
- 有机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原则
- 有机化合物的键和键能
- 共价键的构成和特性
单元2:有机反应和反应机制
-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
- 化学反应的类型和分类
- 反应速率和反应动力学
- 有机反应的机理和解释
单元3:碳氢化合物
- 烃类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 烃类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烃类的反应机制和应用
单元4:功能基团化合物
- 醇、酚和醚的结构和性质
- 醛和酮的结构和性质
- 酸和酸衍生物的结构和性质
- 胺和胺衍生物的结构和性质
单元5:有机分析和实验技术
- 有机合成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 分离和纯化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 光谱技术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 实验室安全和实验技术的基本要求
评估方法:
1. 课堂参与和讨论
2. 作业和实验报告
3. 中期考试和期末考试
4. 课程项目或研究论文。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1. 课程简介有机化学是化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涵盖了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并培养其解决有机化学问题的能力。

2. 学习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 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理解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并能够预测有机化学反应的产物;- 学会常见的有机化学实验技术,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有机合成实验;- 培养解决有机化学问题的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

3. 授课内容3.1 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 有机化学的历史发展- 有机分子的结构与命名- 有机化学键的形成与性质3.2 有机化学的化学键断裂与形成- 非极性共价键与极性共价键的断裂与形成- 消化与加成反应- 亲核试剂与电荷试剂的作用与反应3.3 有机化学的官能团转化反应- 烷烃与卤代烃的官能团转化- 醇与醚的官能团转化- 醛与酮的官能团转化- 羧酸与酯的官能团转化3.4 有机合成- 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策略- 碳碳键的构建方法- 有机合成中的保护和去保护技术3.5 有机化学实验技术- 常见有机实验仪器的使用与操作- 基本有机合成技术的应用3.6 前沿研究与应用- 有机化学在药物研发、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 有机化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及发展趋势4. 授课方式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理论课讲授:介绍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内容;- 实验课演示:展示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术和操作步骤;- 实验操作:学生进行有机合成实验,并进行实验报告的撰写;- 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鼓励学生参与有机化学问题的讨论和解答。

5. 考核方式学生的学习成绩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 课堂参与和作业完成情况- 实验报告的质量和实验操作的技术能力- 平时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表现- 期末考试或项目报告的成绩6. 参考教材6.1 主教材- 《有机化学》第八版,作者:葛洪卫,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6.2 辅助教材- 《有机化学基础》第五版,作者:赵震宇,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有机化学实验指导》第三版,作者:刘强,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7. 注意事项- 学生需要提前准备每次课程的相关知识,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实验课程中需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并注意实验安全;- 课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同样重要。

《有机化学(OrganicChemistry)》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OrganicChemistry)》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OrganicChemistry)》教学大纲第一篇:《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教学大纲《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教学大纲一、课程地位、意义及其要求课程类型:化学系四年制本科生的学科核心课程;学时:102;学分:4;开课学期:第3、4学期;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授课手段:多媒体课件,课外辅导(每周一次,每次3学时),讨论等;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有机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一直是占据基础学科中心地位之一的重要基础课程。

相对于其它基础课程而言,有机化学是一门发展十分迅猛的学科,根据目前数据统计,有机化合物数目在1800万种以上,现仍在以指数形式的速率迅速增长。

这些层出不穷的有机化合物不仅带动了有机学科本身的发展,也成了其它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这使有机化学在化学学科中占有一种十分特殊的地位;无论从事化学中哪个领域的工作,都必须具备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若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这种需要还将进一步加强,有机化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与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十分广泛。

例如:发展很快的生物有机是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化学则是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因此学生打好有机化学的基础对于将来从事新颖的边缘学科的研究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制备方法及分析鉴定的手段,为解决各类有机化学问题打下基础,教学的具体要求如下:1.掌握重要类型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物理性质、典型反应和制备方法;2.初步掌握典型的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以及几类典型反应的历程;3.掌握各种异构现象,了解构象和反应中的立体化学;4.了解测定结构的物理方法,初步掌握识谱能力;5.对几类重要的天然产物的基本知识作一般了解。

本课程讲授总时数为102学时。

学生自学时间为讲授学时的两倍以上,并在自学中多做习题,以巩固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机化学 课程大纲

有机化学 课程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大纲有机化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分支,研究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合成方法以及反应机理。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并掌握有机化学实验技巧。

本课程将介绍有机分子的基本结构、重要反应类型以及合成策略。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培养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技巧,进行有机化合物合成和分离纯化等实验操作。

3. 培养学生解决有机化学问题的能力,包括分析、解释和预测有机反应。

4. 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包括文献查阅、数据分析和实验设计。

三、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1.1 有机化学的历史和发展1.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表示法1.3 有机分子的结构和性质1.4 有机反应的基本原理2.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2.1 碳-碳键的形成2.2 重要有机反应类型的机理和应用2.3 有机合成战略和策略2.4 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有机化合物合成案例3. 有机化学实验3.1 有机化合物的制备与分离纯化技术3.2 有机反应的机理研究实验3.3 有机物的表征和分析方法3.4 实验报告的撰写和评价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授,介绍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反应机理。

2. 实验操作:安排有机化学实验,让学生进行有机合成和分离纯化等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技巧和实践能力。

3. 论文研讨:组织学生进行文献研讨,讨论有机化学研究的进展和应用。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成绩:根据实验结果和报告评估所得。

3.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参考教材1. 刘伟平,有机化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

2. 邓世昌,有机化学实验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

3. Clayden, J., Greeves, N., Warren, S., & Wothers, P.,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

有机化学课程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大纲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有机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学生今后的学术及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有机反应的机理与动力学- 有机反应的分类与应用- 氢、卤素、氮、氧、硫的有机化学反应2. 有机化学实验技能- 基本有机合成实验- 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测试与鉴定- 有机实验技术与操作规范3. 实践能力培养- 有机化学实验设计与方案制定-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实验结果的报告与总结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传授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 实验操作:进行实验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

3.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4. 综合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有机化学实验设计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材与参考资料1. 主教材:《有机化学教程》2. 辅助教材:《有机化学实验教程》3. 科研参考资料:化学期刊、学术论文、相关专著五、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覆盖课程前半部分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占总评成绩的30%。

3. 期末考试:全面考察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占总评成绩的40%。

4. 及格标准:总评成绩达到60分及格。

六、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如下:1. 第1-4周: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讲解2. 第5-7周:有机化学实验操作训练3. 第8-10周:有机化学实验设计与实践能力培养4. 第11-12周:综合实践项目实施与总结七、教学实施要求1. 学生应提前预习课件和教材内容,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学生应按时参加实验课程,并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3. 学生应按要求提交作业和实验报告,保证质量和完成时间。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方法以及相关应用的科学。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理解并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方法以及反应机理;2、熟悉重要有机反应的条件控制和反应机制,了解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3、掌握有机化合物的鉴别、提纯和分析方法;4、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设计简单的有机合成路线;5、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分类和命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立体化学基本概念。

2、重要有机反应类型:烷烃的取代反应、烯烃的加成反应、苯及其衍生物的亲电取代反应、醛酮的加成-消除反应、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和性质等。

3、有机合成方法:逐步合成法、Wittig反应、Perkin反应、Diels-Alder反应等。

4、有机化合物的鉴别、提纯和分析方法: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质谱等分析技术。

5、有机化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药品、农药、香料、塑料、橡胶、纤维等。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采用讲授、讨论、提问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课堂互动;2、实验教学:进行基本实验技能培训,设计实验验证理论,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过程和三维结构,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五、课程评估1、平时作业:布置相关阅读材料、思考题和实验报告等,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掌握情况;2、期中考试:通过笔试形式测试学生的理论掌握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促进学生对有机化学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进度按照学校的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一般分为16个教学周,每周2个课时,其中理论教学1课时,实验教学1课时。

2024版《有机化学2》课程教学大纲

2024版《有机化学2》课程教学大纲

01课程简介与目标Chapter课程背景与目的深化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拓展有机合成与反应机理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课程内容与结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有机合成方法与反应机理有机化学前沿动态实验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02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回顾Chapter原子结构和性质分子结构和性质化学键合030201原子、分子和键合立体化学基础手性和对称性01构型和构象02立体选择性反应03有机反应类型及机理消除反应加成反应类型,以及烯烃、炔烃的加成反取代反应重排反应包括重排反应的分类和机理,如频哪醇重排、贝克曼重排等。

氧化还原反应03烃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Chapter烷烃、烯烃和炔烃烷烃的结构、命名和性质烯烃的结构、命名和性质炔烃的结构、命名和性质芳香烃及其衍生物芳香烃的结构、命名和性质掌握芳香烃的构造原理、命名规则以及物理和化学性质;理解芳香烃的亲电取代反应机理。

芳香烃衍生物的结构、命名和性质掌握芳香烃衍生物(如酚、醚等)的构造原理、命名规则以及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芳香烃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卤代烃和醇、酚、醚等含氧衍生物醇的结构、命名和性质卤代烃的结构、命名和性质醚的结构、命名和性质酚的结构、命名和性质掌握酚的构造原理、命名规则以及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酚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04羰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Chapter01醛和酮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020304醛和酮的化学性质:亲核加成、α-H的酸性和卤代反应重要的醛、酮和醌类化合物:甲醛、乙醛、丙酮、苯甲醛、苯乙酮等醛和酮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醛、酮和醌类化合物羧酸及其衍生物羧酸的结构、命名和物理羧酸的化学性质:酸性、酯化反应、脱羧反应等02030401β-二羰基化合物在合成中应用β-二羰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β-二羰基化合物在合成中的应用:Claisen 酯缩合反应、Aldol 反应等β-二羰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实例β-二羰基化合物在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应用05含氮、磷和硫有机化合物Chapter胺类化合物及其性质与合成方法胺类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胺类化合物的物理性质胺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胺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重氮和偶氮化合物以及芳香族硝基化合物重氮和偶氮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了解重氮和偶氮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掌握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如颜色、稳定性等。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探讨原子经济性反应在绿色合成中的应用 ,如加成反应、重排反应等。
绿色溶剂与无溶剂反应
催化剂的回收与再利用
介绍绿色溶剂(如水、离子液体等)和无 溶剂反应在绿色合成中的应用。
探讨催化剂的回收与再利用在绿色合成中的 重要性,以及相关的技术和方法。
08
实验技能培养与实践环节
实验安全知识普及
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
芳香烃的结构和性质
掌握芳香烃的分类、通式和命名;理 解芳香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 解芳香烃的亲电取代反应、氧化反应 和还原反应等。
卤代烃结构和性质
卤代烷的结构和性质
掌握卤代烷的通式、同分异构现象;理解卤代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卤 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和还原反应等。
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结构和性质
3
醚的结构和性质
包括醚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如裂解、 氧化等反应)以及醚的制备和应用。
醛、酮结构和性质
醛的结构和性质
包括醛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如氧化、还原等反应 )以及醛的制备和应用。
酮的结构和性质
包括酮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如加成、氧化等反应 )以及酮的制备和应用。
羧酸及其衍生物结构和性质
研究范围
包括烃类及其衍生物的结构与性 质、有机合成方法、有机反应机 理、天然产物化学等。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目标
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前沿 和最新进展。
能力目标
具备分析和解决有机化学 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 学知识进行有机合成设计 和实验操作。
性质。
烯烃的结构和性质
掌握烯烃的通式、同分异构现象 ;理解烯烃的顺反异构和共轭二 烯烃的结构;了解烯烃的物理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应用生物技术专业总学时:65课时(一)课程的性质及任务《有机化学》是高等农、林、牧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

它主要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分类、结构和性质。

揭示有机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变化规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各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熟悉一些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命名、鉴别、合成方法和用途,为今后《生物化学》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重点讲授各类烃的衍生物的分类和命名,结构和性质、合成和鉴别,烃的部分由于高中时已作较详细的介绍,可以略讲,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核酸部分在生物化学中还要作详细的介绍,也可以略讲。

要求学生掌握各类烃的衍生物的命名、结构、官能团和性质,熟悉它们的合成和鉴别,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用途。

实验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熟悉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实验、提取实验和性质实验,做到理论教学和实验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理论,提高实践技能。

(三)理论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1 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1-2 共价键§1-3 有机化合物分类第二章开链烃§2-1 烷烃一、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体现象二、烷烃的命名三、烷烃的结构与构象四、烷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2-2 烯烃一、乙烯的结构二、烯烃的命名和异构现象三、烯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四、诱导效应与马氏规律的解释§2-3 炔烃一、乙炔的结构二、炔烃的命名和异构现象三、炔烃的物性质、化学性质§2-4 二烯烃一、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二、1,3—丁二烯的分子结构三、共轭体系与共轭效应四、1,3—丁二烯的化学性质教学目的要求:要求重点掌握烷烃、烯烃、炔烃的命名、结构和性质,熟悉有关的杂化轨道理论和同分异构体现象。

第三章环烃§3-1 环烷烃一、环烷烃的分类和命名二、环烷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三、环烷烃的稳定性和分子结构的关系四、环烷烃的顺序异构和环已烷的构象§3-2 芳香烃一、芳香烃的分类和命名二、苯的分子结构三、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四、苯环上亲电取代的定位规律五、稠环芳烃六、休克尔规则与非苯芳烃本章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各类环烃的分类和命名,掌握环烷烃、芳香烃的结构和性质,重点掌握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规律。

第四章卤化烃§4-1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一、分类二、命名§4-2 卤代烃的性质一、物理性质二、化学性质三、卤原子的化学活性与卤代烃结构的关系§4-3 亲核取代反应历程和消除反应历程一、亲核取代反应二、消除反应历程§4-4 重要的卤代烃本章教学目的要求:熟悉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掌握卤代烃的物理、化学性质、重点掌握卤原子活泼性与卤代烃结构的关系,亲核取代反应历程及消除反应历程。

第五章醇、酚、醚§5-1 醇一、醇的分类和命名二、醇的物理性质三、醇的化学性质四、个别化合物五、硫醇§5-2 酚一、酚的分类和命名二、酚的物理性质三、酚的化学性质四、个别化合物§5-3 醚一、醚的分类和命名二、醚的物理性质三、醚的化学性质四、硫醚本章教学目的要求:熟悉醇、酚、醚的官能团、分类和命名、掌握醇、酚、醚的物理、化学性质,了解一些常见的醇、酚、醚化合物。

第六章醛、酮、醌§6-1 醛和酮一、醛、酮的分类和命名二、醛、酮的物理性质三、醛、酮的化学性质四、个别化合物§6-2 醌一、醌的结构和命名二、醌的性质三、个别化合物本章教学目的要求:熟悉醛、酮、醌的官能团分类和命名,掌握醛、酮、醌类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了解常见的醛、酮、醌类化合物。

第七章羧酸和取代羧酸§7-1 羧酸一、羧酸的分类和命名二、羧酸的物理性质三、羧酸的化学性质四、个别羧酸§7-2 羧酸的衍生物一、羧酸衍生物的命名二、物理性质三、化学性质四、酯化反应历程§7-3 取代酸一、羟基酸二、羰基酸本章教学目的要求:熟悉羧酸和取代羧酸的分类和命名、掌握羧酸和常见取代羧酸的物理、化学性质,了解酯化反应历程。

第八章旋光异构§8-1 物质的旋光性一、偏振光和旋光性物质二、旋光仪和比旋光度§8-2 旋光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一、手性与手性分子二、对称因素与手性碳原子§8-3 含一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异构一、对映体二、外消旋体三、旋光异构体构型的表示式四、旋光异构体的标记法§8-4 含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异构一、含两个不相同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二、含两个相同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本章教学目的要求:熟悉旋光性的基本概念,了解旋光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掌握含一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异构现象。

第九章胺和酰胺§9-1 胺一、胺的分类和命名二、胺的结构三、胺的物理性质四、胺的化学性质五、个别胺的化合物§9-2 酰胺一、概述二、酰胺的物理性质三、酰胺的化学性质四、碳酸的酰胺本章的教学目的要求:熟悉胺和酰胺类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掌握胺类、酰胺类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了解个别胺类化合物的作用。

第十章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10-1 杂环化合物一、杂环的分类和命名二、杂环的结构三、杂环的化学性质四、重要杂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10-2 生物碱一、生物碱的概述二、生物碱的一般性质三、生物碱的提取方法四、重要的生物碱本章教学目的要求:熟悉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了解常见的杂环化合物及生物碱的作用,掌握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的性质和提取方法。

第十一章油脂和类脂§11-1 油脂一、油脂的存在二、油脂的组成和结构三、油脂的性质四、肥皂和表面活性剂§11-2 类脂一、磷脂二、蜡三、甾体化合物本章教学目的要求:熟悉油脂及类脂的组成和结构、掌握油脂及类脂的性质和作用。

第十二章碳水化合物§12-1 单糖一、单糖的构型二、单糖的环状结构三、单糖的性质四、重要的单糖及其衍生物§12-2 二糖一、还原性二糖二、非还原性二糖§12-3 多糖一、淀粉二、糖元三、纤维素四、半纤维素五、果胶质本章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碳水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熟悉碳水化合物的分类,掌握碳水化合物的性质,特别是单糖和二糖的化学性质,以及还原糖和非还原糖的鉴别。

第十三章蛋白质和核酸§13-1 α—氨基酸一、α—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二、α—氨基酸的构型三、α—氨基酸的性质§13-2蛋白质一、蛋白质的结构二、蛋白质的性质三、蛋白质的分类§13-3 核酸一、核酸的水解二、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单核苷酸三、核酸的一级结构四、核酸的空间结构本章教学目的要求:熟悉蛋白质及核酸的基本组成,了解各种α—氨基酸、单核苷酸的名称和结构,掌握氨基酸、蛋白质的性质和核酸的一级结及空间结构。

(四)实验教学内容1、实验目的要求熟悉各种实验的原理和依据,掌握各种实验的步骤和操作技能,达到巩固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的目的。

2、内容和安排实验一熔点的测定——用毛细管法测定苯甲酸熔点实验二烃的性质实验三卤代烃的性质实验四醇、酚、醚、酮的性质实验五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性质实验六胺的性质实验七碳水化合物的性质实验八蛋白质的性质实验九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十茶叶中提取咖啡因(五)学时安排“*”表示选做实验;总计一栏不含选做实验课时(六)考核考核分为理论与实验两部分。

平时占10%,实验20-30%,期末70-60%。

理论为闭卷,主要考核烷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含氮有机物、杂环化合物的命名,性质(包括合成、鉴别、写方程式等)为主;实验以平时的实验课的操作情况结合实验报告进行评分。

(七)说明本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以无机化学和高中段的有机化学部分为基础,并为生物化学、微生物生理学的教学提供服务,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为烃的衍生物的分类,命名、结构、性质和用途;糖类、蛋白质、核酸的结构、性质在生物化学中还要学习,在此只作简要介绍等。

教学过程宜采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开设一些实验课程,增强直观教学,提高操作技能。

课时安排可根据各个学期的长短做适当调整,在教学内容上适当精简。

(八)可选用的教材、主要教学参考书1、教材:《有机化学》徐伟亮主编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2、主要教学参考书:《有机化学》徐寿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2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