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爱莲说导学案及答案教程文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爱莲说》导学案 新人教版
《爱莲说》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与自主学习导语: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
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
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
1.学习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认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独特的生活情趣并从中受到启示。
(3)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和对比承托的写作手法。
2.知识链接1.“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情感。
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爱莲说》属于托物言志的小品文。
2.走进作者周敦颐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
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3.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识记下列加下划线字的字音、字形。
淤泥()濯清涟()亵玩焉()隐逸者( ) 鲜有闻()(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可爱者甚蕃()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亵玩焉()鲜有闻()宜乎众矣()3.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4.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本文的语言特点。
二.【合作探究】15分钟(各小组从下列问题中任意选取两各问题进行探究,准备交流1、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爱莲说》中描写的三种花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评价的?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 16 《爱莲说》 导学案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
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五、板书设计
爱莲说周敦颐
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媚于世
体态---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
“香远益清”比喻君子
“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
3、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4、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5、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通过对“托物言志”写作方法的学习,理解荷的精神内涵。
一、预习检测。
1、关于《爱莲说》。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篇“说”,是宋朝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任职时写的。《爱莲说》是一篇状物抒情、寓哲理于暗喻之中的名文。作者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婉曲地批评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历久传诵不衰。
香气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高洁独立
风度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1、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第17课短文两篇之《爱莲说》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01
第17课短文两篇之《爱莲说》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爱莲说》导学案(学生用)【学习目标】: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导入:二、了解作者体裁。
⒈作者周敦颐(1017-1073) ,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
⒉了解本文的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属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三、预习。
注音蕃()颐()濯()淤()涟()蔓()亵()噫()鲜()有闻四、明确学习重点。
⒈托物言志的写法。
⒉衬托的写法。
⒊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
五、理解文意。
六、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⒉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⒊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⒋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⒌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⒍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⒎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小结:七、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课堂检测一、基础题(一)《爱莲说》作者______,字______,号______,谥元,故又称______,______ (朝代)哲学家。
(二)理解性默写:1.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
2.比喻君子既不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
3.“予独爱莲”的原因是:,,,,,,。
4.文中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
5.从香气方面歌颂莲花芳香的句子:。
6.从风度方面,写莲的端庄、清高的句子:,。
(三)解释家句中加点的词语。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导学案设计(答案不全)
《爱莲说》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说”的特点;2.继续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全文;3.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二、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
3.以花喻人的含义。
三、学习时间 4课时四、学习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用万紫千红的花来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
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
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二)题目和作者1、什么是“说”?“说”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叙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2、关于作者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黄庭坚称其为“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
”(三)初读课文,完成问题1、给加点字注音蕃fán 淤yū濯zhuó涟lián 蔓màn 亵xiè噫yī鲜xiǎn 予yú2、解释加点的词语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⑵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翻译下列句子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K12学习】《爱莲说》导学案(有答案)(3)
《爱莲说》导学案(有答案)(3)《爱莲说》导学案文章来自:xx《爱莲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学习过程】一、莲花欣赏,交流导入。
1、图片展示: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2、作者简介:3、题解: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诵读课文,把握下列难读的字词。
蕃淤泥濯清涟妖蔓枝益亭亭净植亵玩焉2、译一译: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三、合作探究,文句品析。
1、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2、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3、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四、借花喻人,归纳主题。
1、借花喻人: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
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2、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3、归纳主题:4、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2、课外延伸: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仿写《爱莲说》以“爱___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文章来自:xx《爱莲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导学案《爱莲说》
《爱莲说》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学生能准确记忆并理解《爱莲说》中的重点词句,疏通文意。
o学生能掌握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并能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o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价值观:o引导学生理解并认同文章中表达的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o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理解文章中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o掌握并理解文章中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及其所赋予的品格。
2.教学难点:o理解作者爱莲花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o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通过赞美莲花表明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约5分钟)o通过提问或展示荷花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回忆或想象荷花的美丽形象,激发学习兴趣。
o简要介绍作者周敦颐及其创作背景,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约10分钟)o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和节奏。
o教师指导朗读,纠正发音和语调。
o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大意。
3.精读课文,深入理解(约20分钟)o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课文,解释重点词句的含义。
o分析文章中写牡丹、菊花的作用,以及它们与莲花的关系。
o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分析莲花的生长环境、形态特点和品格。
o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赞美莲花表明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
4.合作探究,深化理解(约15分钟)o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文章中“陶渊明独爱菊”与“予独爱莲”有何异同?▪你认为在作者心目中,“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文章中“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o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o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
5.拓展延伸,提升能力(约10分钟)o引导学生思考:在今天的社会中,你认为哪些人或事物可以被称为“莲花”或“君子”?为什么?o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语文:第22课《爱莲说》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 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 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3 分)
反思 (各小组代表发言,提出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新的问题)学习了本文,你还有哪些疑问? 学习 请写下来。 练习 习题【一】 学习 1.按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并加以积累。
①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
②全文的中心句是:
。
③周敦颐《爱莲说》一文中用来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句子
是:
。
④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
6.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陶渊明独爱菊 B
. 无独有偶
.
香远益清C 精益求精.
7.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 分)
)(2 分)
陶后鲜有D闻 屡见不鲜.
宜乎众矣 因地制宜
①水陆草木之花 (
)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
)
③可爱者甚蕃 (
) ④濯清涟而不妖 (
)
8.翻译句子。(4 分)
①莲,花之君子者也。
是:
。
⑤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
⑥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
是:
。
⑦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
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
⑧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
第17课 短文两篇 爱莲说(清水出芙蓉,拂面君子风)导学案 解析版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 翻译并背诵《爱莲说》,掌握文言常用实词。
2. 了解并识记相关文学常识,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3. 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文义,了解主要内容,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难点: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
一、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夯实基础知识)任务一字词清单远香远.益清(动词,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清濯清.涟而不妖(形容词,清澈)香远益清.(形容词,清芬)益香远益.清(副词,更加)自以为大有所益.(动词,有益处)之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任务二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
他不慕钱财,淡泊名利,胸怀洒落,人品高尚。
他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创始人之一,对宋、明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背景链接周敦颐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庐山市,“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时,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爱莲说》。
文体知识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特点: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
任务三译文+批注在《辞源》当中,“陋室”,解释为“简陋的屋子”。
《汉语大词典》中“陋室”: 简陋狭小的屋子。
《论语•子罕》篇曰: “子欲居九夷。
或曰: ‘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此处“陋”是隐僻之义。
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
刘禹锡运用短短的八十一字,简单表明自己的志向及修德的方向。
16短文两篇《爱莲说》导学案导学案附答案
16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
【学习重点】学习古代仁人志士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学习难点】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
第一课时《爱莲说》【导学过程】一、导入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蕃.(fán)淤.(yū)濯.(zhuó)亵.(xiè)鲜.(xiǎn)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鲜:①陶后鲜有闻(少,读xīǎn)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艳丽,读xīān)之:①水陆草木之花(的)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外:①中通外直(外面,外表)②遂与外人间隔(以外)出:①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从……出来)②不复出焉(出去)远:①香远益清(远播)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距离长)(2)词类活用①不蔓.不枝.(蔓、枝:名词活用为动词,长枝蔓,生枝杈)②香远.益清(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3.作者链接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著名的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
4.文体链接“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一)疏通文意1.自由朗读课文.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CC爱莲说导学案及答案知识讲解
教(学)反思:课前练习1、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
蕃淤泥濯清涟亵玩鲜有闻2、加点词语解释(1)可爱者甚蕃蕃:多。
(2)香远益清益:副词,更。
(3)亭亭净植植:树立。
(4)陶后鲜有闻鲜:少。
(5)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
妖:妖媚。
(6)宜乎众矣宜:应当(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却。
亵:亲近而不庄重。
(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只,仅(9)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污秽)3、重点语句翻译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
(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1、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不是。
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3、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是一个反问句。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6、谁爱菊花?为什么写他爱菊花?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导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蕃”“濯”“鲜”“亵”等实词意义。
2、通过诵读、背诵,理解作者借莲花所寄寓的感情。
3、领会菊和牡丹对莲的作用。
一、【文学常识】“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二、析——把握课文内容。
1、整体把握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说说我对莲花的爱”,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作者从哪三方面写莲?辅导60页11题(1)3、辅导60页11题(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从字面分析,这两句话说的是爱莲者少而爱牡丹者多。
作者言外之意,,讽刺的世态。
4、问题研究①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②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③全文的主旨句:三、悟——体验感悟1、陶渊明为何爱菊?2、世人为何爱牡丹?3、为何爱莲?小结:以莲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婉转地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
写物是为了写人。
这种写法叫什么?四、品析文章的语言之美课文的语言美表现在哪些方面?简洁、生动、形象,有韵味。
文章的语言美,表现在语音美、句式美、表达方式美。
语音美在听读课文时已充分感受到,文章音调和谐,节奏明快;句式美表现在句子长短错落,整散结合,既凝练流畅又错落有致。
表达方式美表现在仅仅百字短文中,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
一个“爱”字连贯全文,文笔简洁,情感丰富。
五、积——重点知识积累。
一.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2.出淤泥而不染()3.香远益清()4.亭亭净植()5.濯清涟而不妖()()6.不可亵玩焉()7.陶后鲜有闻()8.同予者何人?()9.宜乎众矣()二.翻译下列句子1.莲,花之君子者也。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爱莲说》导学案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2、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还有什么?
3、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菊之爱”和“牡丹之爱”又有什么内涵?
爱莲说
课题爱莲说Fra bibliotek课型新授课
课时
一课时
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个句子。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她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仿句:
当堂检测
1.《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家。
2.《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学后反思
学法指导栏
学习
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说”这种文体,掌握文言常用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
重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
难点
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学习过程
初读课文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蔓( )亵玩( )噫( )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____________②陶后鲜有闻③濯清涟而不妖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⑤花之隐逸者也⑥宜乎众矣
3、文章中哪一个词,明确表达了对莲的态度?
4、画出文中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倾情朗读,想象莲花美好的形象
五单元 荷专题 爱莲说 导学案含答案
五单元荷专题爱莲说导学案(一课时)学校:天星二中姓名:范厚强年级:七编制:审核:【学习目标】1.理解文意。
2.朗读背诵课文。
【重、难点】1.理解文意。
2.背诵课文。
【知识链接】1 作者简介周敦颐,字茂叔,宋朝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哲学家。
“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说,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2.背景介绍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每当闲暇时,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自主学习】1.古今异义(1)亭亭净植古义:今义:种植(2)宜乎众矣古义:今义:合适,应当答案:(1)立(2)当然2.词类活用(1)不蔓不枝(蔓:名词用作动词,;枝:名词用作动词,)(2)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答案:(1)长枝蔓生枝杈(2)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3.文言句式(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濯清涟而不妖。
(省略句,谓语“濯”前面省略了主语“莲”)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2)(莲)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合作探究】走进文本(1)作者写莲的同时,为什么还写菊与牡丹?答案:这种写法叫正反衬托。
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
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案: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 爱莲说(导学案及答案)
16、短文两篇——《爱莲说》【学习目标】1、掌握作者的相关情况。
2、诵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传统文化固有的审美取向,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的志趣。
4、背诵默写短文,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学习重点】1、掌握作者的相关情。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2、反复诵读课文到背诵默写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学习难点】理解传统文化固有的审美取向,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的志趣。
【学习过程】任务一:了解文体知识及其作者情况。
1、“说”,是古代一种()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颇为相似。
2、本文作者(),字茂叔,()哲学家,人称()先生。
他是中国()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著作有《》、《》,代表作是《》答案:1、议论性感想杂文2、周敦颐北宋濂溪理学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任务二: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自学检测二: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蕃.(.).淤.(.).濯.(.).涟()亵.(.).噫.()鲜.(.).不蔓.(.).2、划分课文的朗读节奏。
如何划分节奏?一、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世人/甚爱/牡丹”是主谓宾结构。
二、四字短句,一般按照两个字划分。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三、注意一些特殊词语,如出现“而、则”,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
如“濯清涟/而不妖,”四、根据语意划分,意思关系密切的词语划分在一块。
如“水陆草木之花”,“草木”和“花”的关系更密切,所以划分成“水陆/草木之花”。
“自李唐来”,“李唐”关系密切,所以划分成“自/李唐来”,不会读成“自李/唐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第17课《爱莲说》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爱莲说》导学案班级姓名小组评价任务目标1.了解作者周敦颐及“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中莲花的形象和象征意义,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4.培养学生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莲花的形象和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和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内容一、了解作者和文体周敦颐是中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他被尊称为濂溪先生,其思想以儒家学说为基础,融合了道家和佛家的一些观点。
主要成就和贡献包括:哲学思想:提出诸多哲学观点,对后世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学成就:散文作品文笔优美,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教育贡献: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
周敦颐的代表作品有《爱莲说》,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
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托物寓意”。
二、写作背景《爱莲说》的写作背景与周敦颐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有关。
周敦颐为人正直,一生酷爱莲花。
他在担任南康郡守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辟一块池塘种莲。
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微风吹过,阵阵清香,他触景生情,从而写下了这篇传世名作。
当时的北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更加迫切,对于人性、道德等问题的思考也更加深入。
《爱莲说》正是周敦颐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通过对莲花的个人特色赞美,表达了自己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世俗的批判。
这篇文章既体现了周敦颐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
它以其简洁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C爱莲说导学案及答
案
教(学)反思:
课前练习
1、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
蕃淤泥濯清涟亵玩鲜有闻
2、加点词语解释
(1)可爱者甚蕃蕃:多。
(2)香远益清益:副词,更。
(3)亭亭净植植:树立。
(4)陶后鲜有闻鲜:少。
(5)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
妖:妖媚。
(6)宜乎众矣宜:应当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却。
亵:亲近而不庄重。
(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只,仅(9)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污秽)
3、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
(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1、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不是。
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3、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6、谁爱菊花?为什么写他爱菊花?
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7、谁爱牡丹?为什么写世人爱牡丹?
世人。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
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正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8、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课文中的两“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9、借花喻人,归纳主题。
(1)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
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
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
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
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2、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四、课后作业
1、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2、理解性默写
(1)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2)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4)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