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甫吟中的典故
梁甫吟典故的含义
![梁甫吟典故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4ee36ed2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60.png)
梁甫吟典故的含义
《梁甫吟》为乐府楚调曲名。
东汉末诸葛亮躬耕时,喜吟此曲。
《梁甫吟》为挽歌,咏人死葬于梁甫。
后人多用于抒发心中不平之气,喻指意绪悲凉的诗作。
李白《梁甫吟》充满志不得伸、怀才不遇的忿懑之情。
刘基《梁甫吟》借古讽今,抨击了元末忠臣被弃、小人得志的政治现象。
诗中“赤苻天子”指东汉皇帝。
“乃以薏苡为文犀”,指东汉马援从交阯回京城,带了一车薏苡,用作种子。
马援死后,有人上书皇帝,诬陷马援从交阯带回的是一车明珠和有纹理的犀角,致使马援不能安葬祖坟,朝臣不敢送葬。
“停婚仆碑”指唐朝魏征死后,受人诬陷,唐太宗下令放倒魏征墓碑(碑文为唐太宗撰),解除自己女儿与魏征儿子叔玉的婚约。
以上两个典故分别见《后汉书·马援传》和《新唐书·魏征传》。
诸葛亮梁甫吟的典故
![诸葛亮梁甫吟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cdd7e4b3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14.png)
诸葛亮梁甫吟的典故曾经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的是诸葛亮和他的朋友梁甫一起游玩,途中遇到了一群野兽。
诸葛亮立即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在地上画了一个圈,然后告诉梁甫:“你躲在圈内,我来引开这些野兽。
”梁甫疑惑地问道:“你怎么知道这样能够保护我?”诸葛亮微笑着说:“你放心吧,我相信这个圈能保护你。
”于是,诸葛亮果然成功地引开了野兽,梁甫安然无恙。
这个典故给了我们很多启示,首先是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气。
在面对危险的时候,他能够迅速思考并采取行动,而不是被恐惧所束缚。
他知道在野兽面前,他的朋友的安全至关重要,所以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引开野兽的方法。
这种无私和勇敢的精神令人敬佩。
其次是诸葛亮对自己的信心。
尽管他不能百分之百确定这个圈能够保护梁甫,但他相信自己的判断和决策。
他相信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相信自己能够保护好朋友。
这种自信不仅给了他力量,也给了梁甫安心。
再次是梁甫的信任和依赖。
尽管他不知道诸葛亮的计划具体是什么,但他还是选择相信他的朋友。
他相信诸葛亮的智慧和判断,相信他能够保护好自己。
这种信任和依赖是朋友之间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友谊长久的基石。
这个典故也让我想到了生活中的很多场景。
有时候,我们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和危险,甚至感到无助和迷茫。
但只要我们保持信心和勇气,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我们也需要相信和依靠身边的人,他们会给予我们支持和帮助。
在工作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应对。
但正如诸葛亮一样,我们需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相信自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时,我们也需要相信团队的力量,相信团结合作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选择和抉择。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犹豫不决,迷失方向。
但正如梁甫一样,我们需要相信自己的选择和决策,相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同时,我们也需要相信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相信集思广益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诸葛亮梁甫吟的典故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思考。
《梁甫吟》亦作《梁父吟》赏析
![《梁甫吟》亦作《梁父吟》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9346e20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61.png)
《梁甫吟》亦作《梁父吟》[简介] 《梁甫吟》亦作《梁父吟》,是古代用作葬歌的一支民间曲调,音调悲切凄苦。
李勉《琴说》曰:《梁甫吟》,曾子撰。
《琴操》曰:曾子耕泰山之下,天雨雪冻,旬月不得归,思其父母,作《梁山歌》。
蔡邕《琴颂》曰:梁甫悲吟,周公越裳。
‛按梁甫,山名,在泰山下。
《梁甫吟》,盖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
又有《泰山梁甫吟》,与此颇同。
后世李白、刘基亦有此作。
《古今乐录》曰:‚王僧虔《技录》有《梁甫吟行》,今不歌。
谢希逸《琴论》曰:诸葛亮作《梁甫吟》。
《陈武别传》曰:武常骑驴牧羊,诸家牧竖十数人,或有知歌谣者,武遂学《泰山梁甫吟》《幽州马客吟》及《行路难》之属。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曰:"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乐,时人莫之许"。
然则不起於亮矣。
古辞今已不传,宋郭茂倩所著《乐府诗集》收有诸葛亮所作一首(见《乐府诗集〃卷四十一〃相和歌辞楚调曲》),写春秋时齐相晏子‚二桃杀三士‛事,通过对死者的伤悼,谴责谗言害贤的阴谋。
版本1:诸葛亮《梁甫吟》出自《三国演义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
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
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
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
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出处]玄德待其歌罢,上草堂施礼曰:‚备久慕先生,无缘拜会。
昨因徐元直称荐,敬至仙庄,不遇空回。
今特冒风雪而来。
得瞻道貌,实为万幸,‛那少年慌忙答礼曰:‚将军莫非刘豫州,欲见家兄否?‛玄德惊讶曰:‚先生又非卧龙耶?‛少年曰:‚某乃卧龙之弟诸葛均也。
愚兄弟三人:长兄诸葛瑾,现在江东孙仲谋处为幕宾;孔明乃二家兄。
‛玄德曰:‚卧龙今在家否?‛均曰:‚昨为崔州平相约,出外闲游去矣。
‛玄德曰:‚何处闲游?‛均曰:‚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
‛玄德曰:‚刘备直如此缘分浅薄,两番不遇大贤!‛均曰:‚少坐献茶。
李白诗词《梁甫吟》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梁甫吟》的诗意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acc66752af90242a995e51e.png)
李白诗词《梁甫吟》的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梁甫吟》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李白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后的作品。
此诗借用乐府古题,袭用诸葛亮《梁父吟》立意,巧夺妙换,翻出新意,通过姜子牙、郦食其等人的故事和一些神话传说,表达遭受挫折的愤懑以及期盼明君知己的愿望。
全诗意境奇妙,气势磅礴,纵横跌宕,变幻惝恍,淋漓悲壮,堪称乐府诗的名篇。
《梁甫吟》【年代】:唐【作者】:李白【内容】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
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
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
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猰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
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
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
梁甫吟,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屼当安之。
【赏析】:《梁甫吟》是古代用作葬歌的一支民间曲调,音调悲切凄苦。
古辞今已不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收有诸葛亮所作一首,写春秋时齐相晏子“二桃杀三士”事,通过对死者的伤悼,谴责谗言害贤的阴谋。
李白这首也有“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之句,显然是袭用了诸葛亮那首的立意。
诗大概写在李白“赐金放还”,刚离开长安之后。
诗中抒写遭受挫折以后的痛苦和对理想的期待,气势奔放,感情炽热,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开头两句:“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长啸”是比高歌更为凄厉激越的感情抒发。
诗一上来就单刀直入,显示诗人此时心情极不平静,为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诸葛亮梁甫吟的典故
![诸葛亮梁甫吟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84e91ef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2a.png)
诸葛亮梁甫吟的典故一、典故背景介绍1. 诸葛亮的生平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蜀汉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卓越的政治家之一。
他在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赢得了人们的敬佩和崇拜。
2. 梁甫吟的背景梁甫吟,字明理,是蜀汉时期的一位文学家。
与诸葛亮交往甚笃,对诸葛亮有极高的赞美之词。
他所写的《蜀相论》被称为“梁甫吟”,表达了他对诸葛亮的推崇和敬佩。
二、《蜀相论》的内容1. 描述诸葛亮的才能《蜀相论》的开篇便是对诸葛亮才能的赞美。
梁甫吟在文中称诸葛亮为“非常之才,脱俗之杰”,并提到他的“香炉峰”的典故,意在形容诸葛亮的卓越才华犹如大山般巍峨独立。
2. 引用历史典故梁甫吟在《蜀相论》中运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来赞美诸葛亮。
他引用了古代贤人文种的典故,表达了诸葛亮能够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睿智的能力;引用了管仲的典故,强调诸葛亮善于谋略和懂得灵活运用策略。
3. 才德兼备的形象梁甫吟在《蜀相论》中强调诸葛亮才德兼备的形象。
他赞美诸葛亮的仁爱之心,形容他“谋人之务,忠臣之节,人才之间,龙与凤鸣”。
梁甫吟赞扬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忠诚的臣子。
4. 对人的敬佩在《蜀相论》的结尾,梁甫吟表达了他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追随。
他称赞诸葛亮“虽复周、召之遗德,追赞文、武之英风”,意在说诸葛亮即使与古代的贤臣相比也丝毫不逊色,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三、典故的意义和影响1. 彰显诸葛亮的卓越才能梁甫吟的《蜀相论》通过对诸葛亮才能的赞美,彰显了他的卓越才华。
这使得诸葛亮成为了历史上备受尊敬和崇拜的人物之一。
2. 引起人们对智慧和才能的思考梁甫吟的《蜀相论》中表达的对诸葛亮才能的赞美,引起了人们对智慧和才能的深入思考。
人们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运用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3. 激发人们的追随和崇拜之情梁甫吟对诸葛亮的赞美,激发了人们对他的追随和崇拜之情。
这使得诸葛亮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和楷模。
梁甫吟中的典故
![梁甫吟中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4486847f01f69e3143329495.png)
【梁甫吟】李白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吐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傍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
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
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猰貐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
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
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
《梁甫吟》,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nie)屼当安之。
古人怍诗,经常引经据典,而当今我们对那些典故却知之甚少。
李白在这首诗里引用了多个典故,在此試以白话解释,抛砖引玉,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指点。
[1]“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讲的是姜太公钓鱼得遇周文王的故事。
姜太公长期埋没民间,五十岁时,在棘津当小贩,七十岁在朝歌当屠夫,八十岁时还垂钓于渭水之滨,钓了十年(每天一钓,十年共三千六百钓),才得遇文王,遂展平生之志。
[2]“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在《易经·革卦》中有“大人虎变”的典故。
老虎在秋后更换皮毛,而文采缤焕。
喻贤者能骤得志。
[3]“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讲的是秦末的郦食其的故事。
郦食其原被刘邦当作一个平常儒生,很看不起他。
但这位自称“高阳酒徒”的儒生,不仅凭雄辩使刘邦改变了态度,以后还说服齐王率七十二城降汉,成为楚汉相争中的风云人物。
[4]“驺虞”是指一种黑纹白虎,不食生物,不踏生草。
在《诗经》中,有“仁如驺虞,则王道成也”[5]“忧天”在《列子·天瑞篇》中有“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
李白《梁甫吟》诗词赏析
![李白《梁甫吟》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3a110fb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91.png)
【导语】李⽩(701年-762年),字太⽩,号青莲居⼠,⼜号“谪仙⼈”,是唐代伟⼤的浪漫主义诗⼈,被后⼈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李商隐与杜牧即“⼩李杜”区别,杜甫与李⽩⼜合称“⼤李杜”。
李⽩有《李太⽩集》,诗作多为醉时所写,代表作有《望庐⼭瀑布》《⾏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帝城》等。
下⾯是为⼤家带来的李⽩《梁甫吟》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梁甫吟 唐代:李⽩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西来钓渭滨。
宁羞⽩发照清⽔,逢时壮⽓思经纶。
⼴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王亲。
⼤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
君不见,⾼阳酒徒起草中,长揖⼭东隆准公。
⼊门不拜逞雄辩,两⼥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指挥楚汉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当群雄!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
帝旁投壶多⽟⼥,三时⼤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
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
⽩⽇不照我精诚,杞国⽆事忧天倾。
猰貐磨⽛竞⼈⾁,驺虞不折⽣草茎。
⼿接飞猱搏雕虎,侧⾜焦原未⾔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见我轻鸿⽑。
⼒排南⼭三壮⼠,齐相杀之费⼆桃。
吴楚弄兵⽆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
梁甫吟,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臲屼当安之。
译⽂ 梁甫吟啊梁甫吟,⾃从诸葛亮唱响以来,多少志⼠吟颂过你,⼼中期盼着事业的春天。
你知道周朝居住在棘津的姜太公吗?七⼗岁的⼈了,清晨即起,边屠⽜时边唱歌,为了做⼀番⼤事业,辞别故乡来到长安边的渭⽔河边,⽤直钩钓了⼗年鱼。
清澈的河⽔映照着他的⽩发,刺痛了他的⼼。
当风云际会的时候,当⽂王来拜师的时候,那是⽓如东海,势⽐泰⼭,治国⽅略,那是⼀套⼀套的,⼩⼈们,别⼩看我现在普通⼈⼀个,机会来临,⼩猫也变⼤⽼虎! 你知道秦末汉初居住⾼阳的酒⿁俪⾷其吗?六⼗多岁了,草莽出⾝,见了刘邦硬是不跪拜,做个长揖就算给⾜⾯⼦了!⼀阵雄辩就折服了他,让刘邦⽴即停⽌洗脚,马上放弃美⼥的按摩!改为洗⽿恭听了。
诸葛亮遇刘备之前常吟诵的《梁父吟》原文和译文
![诸葛亮遇刘备之前常吟诵的《梁父吟》原文和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74f6f813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57.png)
诸葛亮遇刘备之前常吟诵的《梁父吟》原文和译文《三国演义》里有一首以"一夜北风寒"起句的《梁父吟》,稍微熟悉一点当时诗文风格的人,立刻就能看出此诗属伪托,断不可能出自诸葛亮之手。
在郭茂倩《乐府诗集》和沈德潜编选的《古诗源》中,都记载了一首《梁父(甫)吟》,恭录如下:步出齐东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强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按"梁父(甫)"乃地名,为泰山脚下一小丘,古人死后多有葬于梁父山者,遂赋予《梁父吟》悲凉的葬歌体特征。
这一特征,即使从仅存的这首归在诸葛亮名下的《梁父吟》中也不难窥见。
但《梁父吟》到底是一首诗的名字,还是一种乐府体诗歌的名称?它到底是诸葛亮所写,还是仅仅为诸葛亮所喜爱,从"好为梁父吟"五字中是难以得出确切结论的。
有人曾认为难点在"为"字上,因这个"为"字既可以解释为"撰写",又可以解释为"吟诵"。
此言不假,但为什么不同时结合"好"呢?该"好"当然是喜欢、热衷的意思,而且是那种经常性的喜欢与热衷。
若《梁父吟》仅为一首诗的名称,而这首诗又是诸葛亮所写,则"好"字无从索解,诸葛亮总不见得经常乐此不疲地写同一首诗?所以结论只能二者择一:要么《梁父吟》为乐府诗名,诸葛亮为此写了一组诗歌(就像陶渊明写了一组《饮酒》,纳兰性德写了大量《浣溪沙》一样);要么《梁父吟》非出自诸葛亮手笔,诸葛亮只是喜欢吟诵它而已。
长啸《梁甫吟》2,何时见阳春?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3。
宁羞白发照渌水,逢时壮气思经纶4。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5。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6。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李白诗歌《梁甫吟》中两个“君不见”典故
![李白诗歌《梁甫吟》中两个“君不见”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51f25f1a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7.png)
李白诗歌《梁甫吟》中两个“君不见”典故
古人曾有“君不见”典故,其出处,皆由《梁甫吟》中的两句话所引起。
这也是著名古文《梁甫吟》中比较经典的句子之一,全句为:“君不见,黄
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此句融入了梁甫诗句,描述了黄河的壮丽景象,充满了深厚的传统文化
色彩。
想象一下,当“黄河之水天上来”时,山涧泛起波澜,汹涌山谷到处
称奇,黄河疾驰入大海,壮阔之势,令人叹服。
君不见,大海的面容总是如
此的活跃,冥冥中它充满了无尽的本能壮志,那种蜕变,征服抗拒,仿佛故
事一般,不可磨灭。
这两句“君不见”典故,向我们流露着几抹动人的情怀,唤起一缕永恒
的深情。
它触动着我们心灵最深的一角,激发我们一种生生不息的憧憬,把
五彩斑斓的美景拥在怀中,引领我们走向不朽的梦想。
因此,两句李白《梁甫吟》中的“君不见”典故,是一种寓意深长的景
物描写,也是一种情感鼓动,但它可以激发我们不灭的激情,更可以为我们
拓宽一番大胸怀,让我们有坚定不移地去实现梦想的力量。
李白《梁甫吟》简析
![李白《梁甫吟》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b3463470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68.png)
梁甫吟一、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
5岁时跟随父亲从西北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
他青少年时期在蜀中度过,二十五六岁时,出蜀漫游。
玄宗天宝元年(742),奉召至长安,供奉翰林院,故人称“李翰林”。
后得罪权贵,被“赐金放还”。
漫游南北各地。
安史之乱中,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王室内讧,永王被杀,李白也长流夜郎,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江南,病逝于当涂(今属安徽)。
李白是盛唐伟大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年轻时怀有建功立业的抱负,但屡受打击,最终带着“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赍志而没。
诗作以古体与绝句见长,内容大多抒发对理想的追求和豪情壮志,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国事的关心和对人民的同情。
其诗风飘逸豪放、想象奇伟瑰丽、语言真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巨大。
有《李太白集》传世,存诗约1000首,文约70篇.提示本诗创作时间不详,但与李白的《梁园吟》、《将进酒》等篇颇有共同之处,即人生失意,仕途坎坷,诗中却全然不露哀伤低靡之气,依然是神采飞扬,虽悲不遇,犹寄希望于未来。
往往在感叹欷嘘之际,尚能自慰自解。
把本诗判断为李白初入长安时所作,比较合情合理。
盖开元之世政治清明,诗人也正当盛年,等待时机,期盼风云之际大展宏图,是这一时期的情感主调。
诗人以历史上辅佐君王成就霸业的英雄自比,这是未谙世事的少年人的理想,也正是典型的盛唐诗人的理想。
诗中闪耀着鲜明的乐观情绪和浪漫色彩,跳动着勃勃的青春气息和高亢昂扬的旋律。
壮观的景色,跌宕的情感,铿锵的声韵,形成排山倒海般的气势,不仅将一腔愤懑挥洒得淋漓尽致,更从中流露出一股乐观自信的精神与横扫万古的豪迈气概。
本诗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思维的跳跃。
全诗大致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篇至“何况壮士当群雄”)写姜太公(吕望)与郦食其的遭际;第二部分(“我欲攀龙见明主”至“杞国无事忧天倾”)以《离骚》式的想象,写谒见天帝的阻隔;第三部分(“猰貐磨牙竞人肉”至“亚夫咍尔为徒劳”)写了一连串七个传说或历史故事,忽而自负、忽而自伤、忽而自慰;第四部分(“梁甫吟”至结尾)既照应开端,又以神剑传说表达信心。
李白《梁甫吟》赏析
![李白《梁甫吟》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2fc49a1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10.png)
李白《梁甫吟》赏析李白《梁甫吟》赏析梁甫吟李白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
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
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
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猰?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
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
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
梁甫吟,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屼当安之。
《梁甫吟》是古代用作葬歌的一支民间曲调,音调悲切凄苦。
古辞今已不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收有诸葛亮所作一首,写春秋时齐相晏子“二桃杀三士”事,通过对死者的伤悼,谴责谗言害贤的阴谋。
李白这首也有“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之句,显然是袭用了诸葛亮那首的立意。
诗大概写在李白“赐金放还”,刚离开长安之后。
诗中抒写遭受挫折以后的痛苦和对理想的期待,气势奔放,感情炽热,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开头两句:“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长啸”是比高歌更为凄厉激越的感情抒发。
诗一上来就单刀直入,显示诗人此时心情极不平静,为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宋玉《九辩》中有“恐溘死而不得见乎阳春”之句,故“见阳春”有从埋没中得到重用、从压抑中得以施展抱负的意思。
以下诗句,全是由此生发。
接着,连用两组“君不见”提出两个历史故事。
一是说西周吕望(即姜太公)长期埋没民间,五十岁在棘津当小贩,七十岁在朝歌当屠夫,八十岁时还垂钓于渭水之滨,钓了十年(每天一钓,十年共三千六百钓),才得遇文王,遂展平生之志。
一是说秦末的郦食其,刘邦原把他当作一个平常儒生,看不起他,但这位自称“高阳酒徒”的儒生,不仅凭雄辩使刘邦改变了态度,以后还说服齐王率七十二城降汉,成为楚汉相争中的风云人物。
国文·小学·典故大全:梁甫吟_课件模板
![国文·小学·典故大全:梁甫吟_课件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5ff4d0b37cd184254a3535a5.png)
国文·小学·典故:梁甫吟
用典 杜甫 上后园山脚: 志士惜白日,久客藉黄金。敢为苏门啸, 庶作梁父吟。
国文·小学·典故:梁甫吟
用典 杜甫 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 亭亭对鹊湖:
不阻蓬荜兴,得兼梁甫吟。
全文: 新亭结构罢,隐见清湖阴。迹籍台观旧, 气溟海岳深。 圆荷想自昔,遗堞感至今。芳宴此时具, 哀丝千古心。 主称寿尊客,筵秩宴北林。不阻蓬荜兴, 得兼梁甫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国文·小学·典故:梁甫吟
出处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 亮传〉~9~: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 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 山郡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 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 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 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 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 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 友善,谓为信然。
国文·小学·典故:梁甫吟
用典 权德舆 奉和张仆射朝天行:
日日披诚奉昌运,王人织路传清问。 仙酝尝分玉斝浓,御闲更辍金羁骏。元正 前殿朝君臣, 一人负扆百福新。宫悬彩仗俨然合,瑞气 炉烟相与春。 万年枝上东风早,珮玉晨趋光景好。涂山 已见首诸侯, 麟阁终当画元老。温室沈沈漏刻移,退朝 宾侣每相随。 雄词乐职波涛阔,旷度交欢云雾披。自古 全才贵文武,
国文·小学·典故:梁甫吟
出处 《乐府诗集》卷四十一《梁甫吟》:
题解《古今乐录》:「……诸葛亮好为 《梁甫吟》。然则不起于亮矣。李勉《琴 说》曰:《梁甫吟》,曾子撰,《琴操》 曰:曾子耕泰山之下,天雨雪冻,旬月不 得归,思其父母,作《梁山歌》。蔡邕 《琴颂》曰:梁甫悲吟,周公越商」。按 梁甫,山名,在泰山下,《梁甫吟》盖言 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
白先勇 梁父吟
![白先勇 梁父吟](https://img.taocdn.com/s3/m/1ec8c988b9d528ea81c7798a.png)
•
• 有的人总说中国人素质差,其实自私自利的人哪里都有, 谁说外国人都是高素质的人?难道外国人就没有讹诈、爬 护栏、偷盗行为吗?不可否认,放眼世界,中国人的素质 并不算高,尤其是与欧美国家相比。可那是因为中国经历 了长时间的封建统治,又饱受了战争的疮痍,经济的落后 造成了受教育程度的落后,素质不高的确存在客观原因。 • 但是,这种现在的落后不该成为自己看不起自己的理 由,能看到他国人民的高素质,应该做到知耻而后勇,绝 不该一味崇洋媚外,而一味谄媚和崇拜西方,就是丧失民 族自信心的表现。
THANKS
谢谢观赏!
内容页参考
[ 桃园三结义] • 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
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
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 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 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 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
同 七月里的大太阳—— 烈不可当。 • 张 飞: “性暴如火”
• 情节动作(action)发生在一个深冬午后的短短数小时内。地点 是台北近郊天母的翁寓,小说一开始,我们看到七旬上下的翁 朴园(朴公),由五十岁左右的雷委员陪同,从王孟养的公祭 典礼回到自己家里。朴公和王孟养同是参加辛亥革命的元老; 雷委员则是王盂养的学生与多年的幕僚。朴公邀雷委员入屋内, 到书房用茶,闲话时谈起辛亥年间的旧事,以及自己和王盂养 过去的一段渊源。接着朴公对当天的公祭说了几句意见,他对 王盂养的儿子王家骥之疏离中国人情礼俗,特别表示遗憾。雷 委员陪朴公下棋,见他困乏打盹,便坚持告辞。朴公送到门口, 再三嘱咐雷委员多费点心,帮忙照料他老师的后事。雷委员离 去后,朴公在院子里耽搁一会儿,回忆起半个世纪以前辛亥年 问的一些快事,最后才扶着他小孙子的肩膀,祖孙二人入内共 进晚餐。
梁父吟的典故
![梁父吟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71e329f8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4e.png)
梁父吟的典故
梁父吟的典故来源于古代的历史故事。
故事中的梁父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贵族,他有一个儿子叫梁羽生。
梁父非常疼爱他的儿子,为了让他学习成才,便找一位非常有才华的音乐家来教导他。
一天,梁羽生正在学习弹琴,但弹得不好,非常沮丧。
梁父见状,忍不住开口唱起了《梁父吟》。
他用歌声鼓励梁羽生,告诉他要坚持努力,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梁父吟的歌词是:“梁园子弟谈苦辛,说有家书万余卷,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
这首吟诗鼓舞了梁羽生的斗志,他重新坚定了学习的决心,并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文学家。
这个典故表达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和鼓励,以及孩子们为了不辜负父母期望而奋发努力的精神。
梁甫吟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梁甫吟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https://img.taocdn.com/s3/m/a5086a22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7b.png)
梁甫吟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梁甫吟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梁甫吟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梁甫吟[两汉]佚名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氏。
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译文及注释:译文缓步走出临淄城的城门,遥望萧瑟死寂的荡阴里。
那里有三座坟墓紧相连,形状大小都非常的相似。
请问这里是谁家的墓地,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氏。
他们的力气能推倒南山,又能截断系大地的绳子。
不料一朝遭到谗言,他们三人却是因为两个桃子的原因而死。
谁能够设想出这个奇计?他就是齐国的宰相晏子。
注释梁甫吟:据人民文学出版社《乐府诗选》,这篇为齐地土风,可能诸葛亮作。
齐城:齐都临淄,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城北八里。
荡阴里:又名“阴阳里”,在今临淄城南。
累累:连缀之貌。
这二句是说三坟相邻,坟形大略相似。
田疆古冶子:据《晏子春秋·谏下篇》载,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事齐景公,以勇力闻名于世。
晏婴因他们三人,“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
他劝景公设计除掉他们,景公同意了他的意见,因将二桃赠给三士,让他们计功食桃。
公孙接自报有搏杀乳虎的功劳,田开疆自报曾两次力战却敌,于是各取了一桃。
最后古冶子说:“当年我跟随君上渡黄河,战车的骖马被大鼋鱼衔入砥柱中流,我年少又不会游水,却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杀死了大鼋鱼。
当我左手拿着马,右手提着鼋头跳出水面的时候,岸上的人们都误认为是河伯。
我可以说最有资格吃桃子,二位何不还回桃子?”公孙接、田开疆二人听后皆羞愧自刎而死。
古冶子见此,凄然地说:“二友皆死,而我独生,不仁;盛夸己功,羞死二友,不义;所行不仁又不义,不死则不算勇士。
”因此,他也自刎而死。
排:推也,这里是“推倒”的意思。
南山:指齐城南面的牛山。
绝:毕,尽。
地纪:犹“地纲”。
“天纲”与“地纪”,指天地间的大道理,如“仁”、“义”、“礼”、“智”、“信”等。
梁父吟的典故
![梁父吟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171c5d5e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57.png)
梁父吟的典故
梁父吟的典故来源于齐国的历史人物。
齐景公时期,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景公深为忧虑,晏子也尽力帮助景公解决难题。
有一天,景公在宫中听到宫外有妇女求神的歌声,歌声异常悲凉,引起了景公的注意。
景公派人出去打探,发现是田野的女子歌声,便将唱歌的女子抓来,准备杀死以祭神。
但是晏子阻止了景公,并提议景公应该去为民祈福。
晏子说:“人民求神的歌声如此悲苦,说明他们已经受尽了灾难。
现在您却要杀死她来祭神,这就像是在人民饥饿的时候,反而夺取他们的粮食。
”景公听从了晏子的建议,决定亲自去为民祈福。
这个故事被后人广泛传颂,并演化成为《梁父吟》这首诗。
诗中描述了齐国的历史人物,包括晏子、田开疆、古冶子等,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命运和性格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于忠诚、孝道、仁爱等价值观的追求和反思。
刘基《梁甫吟》原文译文赏析
![刘基《梁甫吟》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851db1d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cd.png)
刘基《梁甫吟》原文|译文|赏析刘基这首《梁甫吟》,表达他对于元代末年社会现实的不满。
诗中运用了大量忠臣被弃、小人得志之典,体现了诗人因现实而起的不平之气,具有深广的历史蕴涵。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梁甫吟》原文元代:刘基谁谓秋月明?蔽之不必一尺翳。
谁谓江水清?淆之不必一斗泥。
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溪。
君不见桓公相仲父,竖刁终乱齐;秦穆信逢孙,遂违百里奚。
赤符天子明见万里外,乃以薏苡为文犀。
停婚仆碑何震怒,青天白日生虹蜺。
明良际会有如此,而况童角不辨粟与稊。
外间皇父中艳妻,马角突兀连牝鸡。
以聪为聋狂作圣,颠倒衣裳行蒺藜。
屈原怀沙子胥弃,魑魅叫啸风凄凄。
梁甫吟,悲以凄。
岐山竹实日稀少,凤凰憔悴将安栖!译文注释⑴梁甫吟,乐府曲调名,也作“梁父吟”。
古辞相传为诸葛亮所作。
这首诗由现实联想到历史,又用历史阐明现实,感慨遇合之难。
沈德潜评曰:“拉杂成文,极烦冤瞆乱之致,此《离骚》之意也。
”(《明诗别裁集》)⑵翳(yì):云雾。
⑶淆:搅乱,搞混。
⑷倏(shū)忽:疾速,指极短的时间。
山溪:山峰和溪谷,形容高低之差异。
⑸“君不见”二句:齐桓公以管仲为相并尊为仲父,成就霸业,后来他宠信侍从竖刁等奸人,导致齐国大乱。
(参见《史记·管晏列传》)⑹“秦穆”二句:秦穆公因听信逢孙,而拒听百里奚的意见。
逢孙,本秦将,秦郑结盟,留郑助守卫。
百里奚,原为虞大夫,晋灭虞,秦穆公闻其贤,委以国政,助秦穆公成就霸业。
僖公三十二年,逢孙等潜邀秦国袭郑,穆公咨询百里奚、蹇叔,二人均表示反对,穆公不听,大败而返。
事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史记·秦本纪》。
⑺赤符天子:汉光武帝刘秀。
赤符,即赤伏符,新莽末年流行的一种谶语,谓刘秀上应天命,当继汉统为帝。
事见《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⑻以薏苡(yìyǐ)为文犀:把薏苡草看成是犀角。
薏苡,植物名,多年生草本,其果实仁即薏米,可食。
诸葛亮梁甫吟的典故
![诸葛亮梁甫吟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23a1fd7e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63.png)
诸葛亮梁甫吟的典故诸葛亮梁甫吟的典故源于《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故事。
当时,诸葛亮和梁甫一起在草庐中吟诗作对,诸葛亮吟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梁甫听后,便接着吟道:“或嗟乎!志士仁人,欲潜心于修身,岂不念此生之无常,又何忧哉!”这段典故表达了诸葛亮和梁甫对于人生的不同看法。
诸葛亮的诗句表达了他对于历史和未来的思考。
他感叹自己无法看到古人的辉煌,也无法预见未来的发展。
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天地之间的广阔和自己的渺小,因此不禁流下了眼泪。
这种思考方式体现了诸葛亮的博学和深刻,他不仅关注当下,更关注历史和未来。
而梁甫的诗句则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看法。
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珍惜每一天,不应该过于忧虑未来。
他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潜心修身,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这种思考方式体现了梁甫的淡泊和豁达,他不仅关注内心,更关注人生的意义。
这段典故告诉我们,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和思考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理念。
有些人关注历史和未来,有些人关注内心和当下。
这种差异并不是好坏之分,而是因人而异。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思考方式,不要轻易评判和批判。
这段典故也告诉我们,人生短暂,应该珍惜每一天。
无论是关注历史和未来,还是关注内心和当下,我们都应该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我们应该像诸葛亮和梁甫一样,用诗歌和文字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诸葛亮梁甫吟的典故是一段充满智慧和启示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和思考方式,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思考方式,珍惜每一天,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梁甫吟百度汉语-梁父吟
![梁甫吟百度汉语-梁父吟](https://img.taocdn.com/s3/m/52dee803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4c.png)
梁甫吟百度汉语:梁父吟《梁甫吟》是古代用作葬歌的一支民间曲调,音调悲切凄苦。
古辞今已不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收有诸葛亮所作一首,写春秋时齐相晏子“二桃杀三士”事,通过对死者的伤悼,谴责谗言害贤的阴谋。
李白这首也有“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之句,显然是袭用了诸葛亮那首的立意。
诗大概写在李白“赐金放还”,刚离开长安之后。
诗中抒写遭受挫折以后的痛苦和对理想的期待,气势奔放,感情炽热,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开头两句:“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长啸”是比高歌更为凄厉激越的感情抒发。
诗一上来就单刀直入,显示诗人此时心情极不平静,为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宋玉《九辩》中有“恐溘死而不得见乎阳春”之句,故“见阳春”有从埋没中得到重用、从压抑中得以施展抱负的意思。
以下诗句,全是由此生发。
接着,连用两组“君不见”提出两个历史故事。
一是说西周吕望(即姜太公)长期埋没民间,五十岁在棘津当小贩,七十岁在朝歌当屠夫,八十岁时还垂钓于渭水之滨,钓了十年(每天一钓,十年共三千六百钓),才得遇文王,遂展平生之志。
一是说秦末的郦食其,刘邦原把他当作一个平常儒生,看不起他,但这位自称”高阳酒徒”的儒生,不仅凭雄辩使刘邦改变了态度,以后还说服齐王率七十二城降汉,成为楚汉相争中的风云人物。
诗人引用这两个历史故事,实际上寄寓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平常人”,“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他不相信自己会长期沦落,毫无作为。
诗人对前途有着坚定的信念,所以这里声调高亢昂扬,语言节奏也较爽利明快,中间虽曾换过一次韵,但都押平声韵,语气还是舒展平坦的。
自“我欲攀龙见明主”句起,诗人一下子从乐观陷入了痛苦。
加上改用了仄声韵,语气拗怒急促,更使人感到犹如一阵凄风急雨劈面打来。
这一段写法上很象屈原的《离骚》,诗人使自己置身于惝恍迷离、奇幻多变的神话境界中,通过描写奇特的遭遇来反映对现实生活的感受。
你看,他为了求见“明主”,依附着夭矫的飞龙来到天上。
白先勇 梁父吟
![白先勇 梁父吟](https://img.taocdn.com/s3/m/1ec8c988b9d528ea81c7798a.png)
• 王孟养:脱下了一件血迹斑斑的白布褂子,用竹 竿挑起,插到了楼檐上去,然后他站到黄鹤楼的 栏杆上,挥着一柄马刀,朝了我们呼喊道:“革 命英雄——王孟养在此!”
• 张飞:手挺蛇矛,立马桥上对曹操厉声大喝: “燕人张翼德在此!”
以刘备喻翁仆园
• 老者身着黑缎面起暗团花的长袍,足登一 双绒布皂鞋,头上戴了一顶紫貂方帽,几 髻白发从帽沿下露了出来,披覆在他的耳 背上,他的两颐却蓄着一挂丰盛的银髯。 老者身材硕大,走动起来,胸前银髯,临 风飘然,可是他脸上的神色却是十分的庄 凝。
•
• 有的人总说中国人素质差,其实自私自利的人哪里都有, 谁说外国人都是高素质的人?难道外国人就没有讹诈、爬 护栏、偷盗行为吗?不可否认,放眼世界,中国人的素质 并不算高,尤其是与欧美国家相比。可那是因为中国经历 了长时间的封建统治,又饱受了战争的疮痍,经济的落后 造成了受教育程度的落后,素质不高的确存在客观原因。 • 但是,这种现在的落后不该成为自己看不起自己的理 由,能看到他国人民的高素质,应该做到知耻而后勇,绝 不该一味崇洋媚外,而一味谄媚和崇拜西方,就是丧失民 族自信心的表现。
住宅摆设
• 靠窗左边是一张乌木大书桌,桌上的文房四宝一 律齐全。一个汉玉鲤鱼笔架,一块天籁阁珍藏的 古砚,一只透雕的竹笔筒里插着各式的毛笔,桌 上单放着一部翻得起了毛的线装《资治通鉴》。 靠窗的右边,有一个几案,案头搁着一部大藏金 刚经,经旁有一支饕餮纹三脚鼎的古铜香炉,炉 内积满了香灰,中间还插着一把烧剩了的香棍。
•
这则新闻里的外国小伙作为主角,从新闻一出来,就备 受国人“优待”,同情的声音甚嚣尘上,很多人不但认为 其无过错,甚至还把他作为助人为乐者,如此悲哀让人情 何以堪。
其实,新闻刚一出来,回复里还是有谨慎的内容,只 不过被“主流”声音所淹没,那些嚷嚷声最大的,无非都 是支持外国友人的,什么外国人素质高,中国人素质低的 言论此起彼伏。而那些把中国人贬得一文不值的人,好像 自己不是中国人一样,崇洋媚外竟然到了如此地步,笔者 倒想反问:你们难道都移民了?可就算是移民了,不也披 着黄皮肤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甫吟】李白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吐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傍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
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
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猰貐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
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
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
《梁甫吟》,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nie)屼当安之。
古人怍诗,经常引经据典,而当今我们对那些典故却知之甚少。
李白在这首诗里引用了多个典故,在此試以白话解释,抛砖引玉,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指点。
[1]“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
讲的是姜太公钓鱼得遇周文王的故事。
姜太公长期埋没民间,五十岁时,在棘津当小贩,七十岁在朝歌当屠夫,八十岁时还垂钓于渭水之滨,钓了十年(每天一钓,十年共三千六百钓),才得遇文王,遂展平生之志。
[2]“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
在《易经·革卦》中有“大人虎变”的典故。
老虎在秋后更换皮毛,而文采缤焕。
喻贤者能骤得志。
[3]“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
讲的是秦末的郦食其的故事。
郦食其原被刘邦当作一个平常儒生,很看不起他。
但这位自称“高阳酒徒”的儒生,不仅凭雄辩使刘邦改变了态度,以后还说服齐王率七十二城降汉,成为楚汉相争中的风云人物。
[4]“驺虞”
是指一种黑纹白虎,不食生物,不踏生草。
在《诗经》中,有“仁如驺虞,则王道成也”
[5]“忧天”
在《列子·天瑞篇》中有“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
”,在今天有杞人忧天的成语,由此而来。
[6]“飞猱”
在《尸子》中记录:古代有一勇士中黄伯,能够左手接飞猱,右手与斑驳猛虎搏斗。
[7]“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
在《晏子春秋》中记载,齐景公有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勇武之士,一日晏子走过来时,三人皆未行礼,晏子对齐景公说三士无尊卑,将来成为后患,遂计赏三人两个桃子,并说功高者可以吃桃。
古冶子说公孙和田拿二人功夫不如自己,应该退回桃子。
二人闻言羞愤自杀。
而古冶子也觉独生不义,逐也自杀。
古诗《梁甫吟》咏“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8]“亚夫”
据《史记》记载,吴楚反叛,汉景帝命周亚夫出兵,周在河南得剧孟。
遂笑吴楚弄兵不识才。
[9]“龙剑”
据《晋书·张华传》记载,“初,吴(东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道术者皆以吴方强盛,未可图也,惟华以为不然。
及吴平之后,紫气愈明”。
于是张华就请教豫章人雷焕。
据说雷焕“妙达纬象”,既善于观察解释天象,于是雷焕和张华一起登楼观察,之后告诉张华说:“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耳”,张华大喜,说他在少时有相者说他年出六十登上三公的位置后,当得宝剑佩之。
现在应该应验了,便问雷焕在宝剑应该在什么地方?雷焕说在豫章丰城。
于是张华用雷焕为丰城令。
“焕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于是他送一把给了张华,一把自己用,后来张华被杀,宝剑失踪。
雷焕死后,他儿子雷华带剑经过延平津,“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使人没水取之,不见剑,但见两龙各长数丈,蟠萦有文章,没者惧而反。
须臾光彩照水,波浪惊沸,于是失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