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 选修一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高中历史 选修一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二、变法内容
核 积贫

内 容
积弱
•富国之法(理财) •强兵之法(整顿军队)
育人、选人 •取士之法(改革科举)
1、富国之法
“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
措施
意义
目的、初衷 作用 局限性
青苗法 农田水利 募役法 市易法
保农、增收
促进农业生产
改变积贫 抑制 局面, 兼并
保时均役,打豪增收
市易务,调市场 稳物价,增收
根本目的: 商: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挽救统治危机,局部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结果:商:成功
王:失败
王安石变法
措施 目 的
内容
作用
富国 之法
强兵 之法
取士 之法
改变积贫的局面, 青苗法、农田水利 有利于减轻人民 调整封建国家、地 法、免役法、市易 的负担,发展生 主和农民的关系, 法、方田均税法、 产,增加财政收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 上存在哪些弊端。(4分)
(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 用重资历。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 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官言事书》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 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6分)
(1)理财观:“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体现:青苗法、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既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又减轻 了农民负担;市易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2.材料二对王安石变法持何态度?理 由是什么?
(2)态度:基本肯定。理由:变法增加 了财政收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背景: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2.表现(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称“春秋五霸”。

注意“春秋五霸”的地理区位。

(2)“战国七雄”①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史称“三家分晋”②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注意各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分布。

3.结果: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

挑战周天子权威4.影响(1)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等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1)农业⎩⎪⎨⎪⎧①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②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农业生产率提高。

公元前256年,李冰主持修建,具有防洪、灌溉和水运等作用。

(2)工商业⎩⎪⎨⎪⎧①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

②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③私营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2.变法运动(1)背景:兼并战争日趋剧烈。

(2)目的:富国强兵。

(3)代表:商鞅变法 姓公孙,生于卫国,受封于商。

①时间:公元前356年。

剥夺和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

②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强制把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实行什伍连坐;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④影响: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共37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共37张PPT)

《古风》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必 修一课 件:第 2课 秦 朝中央 集权制 度的形 成(共37张 PPT)
想一想:秦始皇为什么能统一全国?统一 的经过怎样?意义如何?
1、秦统一的条件
3、统一的经过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必 修一课 件:第 2课 秦 朝中央 集权制 度的形 成(共37张 PPT)
秦灭六国计谋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共37张PPT) 远交近攻二步行, 打败削弱再灭亡,
远交近攻, 各个击破
燕秦
前222年
十年统一顺民心。
秦赵
齐秦前221年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必 修一课 件:第 2课 秦 朝中央 集权制 度的形 成(共37张 PPT)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必 修一课 件:第 2课 秦 朝中央 集权制 度的形 成(共37张 PPT)
想一想: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根据教材两段材料概括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材料1:教材P10学思之窗故事。 材料2:教材P10第1自然段第1、 2句话。
前228年

魏秦
韩秦 前221年
前225年
前230年
定都咸阳
秦楚前223年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必 修一课 件:第 2课 秦 朝中央 集权制 度的形 成(共37张 PPT)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必 修一课 件:第 2课 秦 朝中央 集权制 度的形 成(共37张 PPT)
西 到 陇 西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必 修一课 件:第 2课 秦 朝中央 集权制 度的形 成(共37张 PPT)

高中历史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第2课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讲义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第2课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讲义人民版选修1

第2课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目标导航] 1.理解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重点) 2.认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难点) 3.理解卡尔文的先定论和其思想的激进性以及亨利八世改革的性质与特点。

(难点) 4.认识宗教改革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重点)一、“奶牛”的愤怒——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背景(1)德国政治上的四分五裂为教会的盘剥提供了极大方便。

(2)天主教会利用各种手段阻挠德国的统一,引起德国各个阶层对教会的普遍不满。

(3)1517年,受教皇委派的特使在德国以各种卑劣手段兜售赎罪券。

思维点拨天主教会对西欧人的精神控制、政治迫害与经济掠夺,充分证明它已成为西欧社会发展的障碍,宗教改革在所难免。

2.概况(1)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主要反对推销赎罪券,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个人信仰是崇拜《圣经》和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由此《圣经》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3)马丁·路德提出了“信徒皆为祭司”的思想,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人的特权地位。

(4)提出要建立一个廉俭教会,简化教会仪式。

(5)主张建立民族教会,把德国教会置于一位德国总主教的管理之下,由世俗当局主持召开宗教会议。

3.影响(1)点燃了德国人民反对教会的烈焰。

(2)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签订,确立了路德教的合法地位。

深度点拨马丁·路德代表了德意志民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一方面反对罗马教皇,有利于唤醒德国的民族意识,另一方面又能激发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志。

所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同时“因信称义”的主张又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二、日内瓦的“教皇”——卡尔文宗教改革1.概况(1)卡尔文信奉“因信称义”的思想,提出先定论。

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

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

2.过程 (1)孝文帝以“南伐”为名, 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 的决定。
洛阳 。 (2)495 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______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 P37“学思之窗”,思考:
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 由是否可以成立?
提示: 北魏虽然实现了北方统一, 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 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 治;洛阳等地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就可以在 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可以成立。
史料二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
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 政长官)②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 民之本。 ——《魏书· 高祖孝文帝纪》
◆①体现了均田制的核心内容: 政府把控制的无主土地分配给 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和调。 ◆②表明推行均田制的目的:抑制兼并,保护小农,增加政府 收入。
卑______
(2)讲汉话:官员必须讲汉话。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鲜卑族原有姓氏改为汉姓。
汉人 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 (4)通婚姻:提倡鲜卑族人与______
固统治。 (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 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全面认识北魏均田制 (1)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2)内容: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农民向政府交租, 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3)性质:封建土地所有制。
(4)影响 ①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 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②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 上巩固了统治。 ③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 族大融合高潮的到来。 ④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社会的鼎盛局面奠定了物 质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措施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措施

绝官吏贪污,首先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其次对于官吏的任期,按照政绩的好坏来决定。

以是否劝课农桑、克己奉公、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考核内容。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2.推行均田制提问:实行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推行均田制。

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同时,鼓励开垦荒地,发展生产。

均田制的推行影响深远:首先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农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积极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次,把农民与土地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的经济。

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再次推动着鲜卑族经济的转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这一制度先后为北齐、北周沿用,一直到隋、唐,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为中国封建鼎盛——隋、唐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设立三长制提问:实行三长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486年,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

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三长制的实行使农户成为国家控制的编户,从而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现象,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掌握,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4.推行新的租调制提问:实行租调制的基础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实行租调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

4.平城地僻,民风强悍,不利文治。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综合探究】
假如你是北魏的大臣,你怎么看迁都的问题?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思路引领】 结合平城与洛阳地理形势及孝文帝迁都的背
景思考,选定一种观点论述,文字应有概括
性。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尝试答题】 赞成迁都:迁都可减少改革的阻力,缓和来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要点探究轻巧突破
对孝文帝改革两个阶段的认识
1.第一阶段 (1)重点:创建新制。 (2)目的:用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 度。 (3)内容: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4)作用: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 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为后期改革奠定了 基础。
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主要措施是
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2.从严格意义上讲,迁都洛阳事件并不是孝文 帝改革本身的内容,然而,人们大多都把它 看作是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提示:洛阳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之所,也是 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首先有利于
巩固前期改革的成果,其次有利于进一步推
北魏孝文帝改革
3.设立三长制 均田制 (1)目的:为配合________的推行,强化对地
方的控制。
(2)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
兵役,推行均田制。
(3)作用: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 以完善,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 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清单一改革的客观条件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1)起源: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

(2)建国: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

(4)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早期改革内容影响经济实行编户,使部落成员定居下来;计口授田,劝课农桑推动拓跋部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政治仿汉制设官;汉族儒生在北魏受到重用,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思想北魏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等一系列问题,拓跋珪和拓跋焘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启了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清单二改革的必要性社会改革迫在眉睫[深化认知]1.社会矛盾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激化了社会矛盾。

2.民族矛盾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民族矛盾激化。

3.社会危机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但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并对各族人民巧取豪夺,致使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清单三改革的主观条件冯太后和孝文帝1.冯太后(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学习儒家经典,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1)希望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来巩固统治。

(2)和冯太后一起掀起改革运动。

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皇太后和孝文帝在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探究点一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史料探究]材料一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北魏统治者还随时强迫百姓们服役当兵,甚至对他们任意杀戮,毫不怜惜。

(完整版)高中历史教材目录(必修3册+选修4册)

(完整版)高中历史教材目录(必修3册+选修4册)

高中历史教材课程目录必修I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鸦片战争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第13课辛亥革命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第16课抗日战争第17课解放战争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第26课两极世界的形成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必修II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5课开辟新航路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第18课罗斯福新政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必修III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3课宋明理学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7课启蒙运动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探究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第12课破解生命起源之谜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第17课毛泽东思想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22课文学的繁荣第23课美术的辉煌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目录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第3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探究活动课一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第3课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第六单元默罕默德·阿里改革第1课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第2课默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第3课改革的后果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探究活动课二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1课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第2课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第3课明治维新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第3课百日维新第4课戊戌政变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选修2第一单元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第二单元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第1课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第2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第三单元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第1课美国《独立宣言》第2课法国《人权宣言》第3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探究活动课一撰写历史短评──试评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单元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第1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2课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第3课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第五单元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第1课法国大革命的最初胜利第2课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封建制度的复辟第3课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1课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第2课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第3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第七单元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第1课英国宪章运动第2课欧洲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第3课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第4课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探究活动课二近代时期人民对民主的追求与斗争──学习编辑历史报纸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第3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第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1课巴黎和会第2课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第3课华盛顿会议第4课维护和平的尝试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课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第2课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第4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第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第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第8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探究活动课一世界大战的启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第1课两极格局的形成第2课冷战的开始第3课美苏争霸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第1课朝鲜战争第2课越南战争第3课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第4课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第5课南亚次大陆的冲突第6课两伊战争第7课海湾战争第六单元和平与发展第1课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第2课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第3课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探究活动课二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目录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探究活动课一追寻孔子的足迹第2课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第3课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第1课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第2课美国国父华盛顿第3课一代雄狮拿破仑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躯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第2课圣雄甘地第3课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第1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第2课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第3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第4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第5课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探究活动课二春天的故事第六单元杰出的科学家第1课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第2课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第3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第4课近代科学之父牛顿第5课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

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三单元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案新人教版

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三单元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案新人教版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知识点一起用王安石1.原因(1)庆历新政夭折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王安石给宋仁宗上《言事书》,提出了变法的设想。

(2)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2.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知识点二措施及内容,【概念阐释】将兵法把禁军的厢、军、营、都四级编制改为将、部、队三级编制,在北方各路陆续分设100多将,每将置正副将各l人,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

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素质。

【易错提醒】1.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复杂尖锐,阶级矛盾、民族问题冲突不断,统治集团内外交困,不得不进行改革,以挽救统治危机。

2.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最主要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发展经济、缓和阶级矛盾都服从于维护封建统治这一主要目的。

3.王安石变法“富国”与“富民”政策的不同:“富国”政策主要是解决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富民”政策主要是使天下百姓丰衣足食。

【结构图示】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主题王安石变法中的富国之法[史料研读]史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史料二安石曰:“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

”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①。

民穷为盗,非国之福。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②。

”——司马光《传家集》1.史料一是对王安石变法中经济措施的评价。

2.史料二体现了王安石和司马光不同的理财观。

①善理财的人,不过是会敛钱,把百姓的财富搜刮尽了。

②能不增加百姓的负担却增加国家的收入。

1.结合所学,指出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内容。

提示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高中历史第2课法国《人权宣言》课件人教选修2

高中历史第2课法国《人权宣言》课件人教选修2
•来。 •(3)推动了世界_资__产__阶__级__民__主__化_____的进程。 •①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产生了广泛而 深远的影响。 •②推动了其他很多国家民__主__思__想_____的发展,对亚 洲和中国革命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特别提醒】 《人权宣言》以极其简明的语 言阐明了个人作为“人”所拥有的一切基本权利, 其中包括人身自由、政治平等、财产安全、法律 保护和思想自由等。这就将卢梭所一贯主张的人 民主权学说赋予了普遍的使用性,明确规定了被 英国《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所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
•③宣告了旧封建王权的灭亡和_资__产__阶__级__政__治__制__度__ 的诞生。 •(2)成为法国1_7_9_1_年__宪__法_____的前言。 •①用以法__律_____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权利取代了以君 主个人意志为标志的封建特权。 •②将启蒙思想发扬光大,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
•(2)标志:路易十六准备动用武力解散制宪议会, 这激起_巴__黎__人__民___的起义,法国大革命爆发。 •【特别提醒】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兴起并蓬勃 发展,涌现出众多伟大的思想家,如伏尔泰、孟 德斯鸠、卢梭等。伏尔泰提倡自由平等,猛烈抨 击天主教会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倡导君主立宪; 孟德斯鸠思想的核心是“三权分立”学说,这一 学说可以有效地防止专制,影响深远;思想较为 激进的卢梭直呼实现民主制,主张每个公民都应 直接参加法律的讨论与制定。他们的思想均指向 封建君主专制,为法国大革命做了重要的舆论准 备。
• 3.从发表的意义和作用看:《人权宣言》的 发表,打碎了“君权神授”的神话,否定了 封建等级制,激发了革命人民的巨大热情, 起到了动员、组织人民群众参加反封建斗争 的作用。人们高举“人权”的旗帜,给封建 特权阶级与封建专制制度以沉重的打击,促 进了大革命的深入发展。《人权宣言》成为 法国大革命彻底性和典型性的重要标志。

人教版-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教版-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许多特点在曹操当政时期已有萌芽,曹丕、陈群进一步加 以制度化,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其主要内容为: ①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 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称为“访问”。 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 ②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中 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 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类 别却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 ③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 但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 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到 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②三长制 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改革前)
北魏政权
农民
(改革后)
影响: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二、内容
㈠前期
1、特点: 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 ⑴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⑵推行均田制 思考: 均田制是不是分配重新平均土地?有没有废除 封建土地私有制?豪强地主有没有受损?
3.洛阳的优势。 (1)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自古以来就 是黄河流域政治文化中心。(2)周围地区农业发达,能给大 都市提供充足的粮食。
1)政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 阻挠改革 2)经济:旧都经济落后, 1、原因 粮食供应困难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优质课件: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优质课件: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1)

【史论归纳】 商鞅变法如何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 (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 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 族的势力。 (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 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 障。 (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 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 阶级的经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 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误区警示] 商鞅变法的内容
主题一 商鞅变法的内容
【史料探究】 史料一
商鞅铜方升
奖励耕织
商鞅戟
史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 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 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 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史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 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 今治强。
(其4)政真治正权享利有也民形主同的虚只设有。少数人。
5.实质
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教材问题解答
一、全面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和改革
1.从背景来看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
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从改革内容来看
(1)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2)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知识点二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目的: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 2.措施
(1)“为田开阡陌封疆”。 ①内容:废除_井__田___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__土__地__私__有__, 允许土地买卖。 ②意义: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 业的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
(3)作用:吏治有所好转。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2.推行均田制 (1)背景: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2)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____ 土地
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作用:使无地农民获得了荒地,提高了生
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洛阳等地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 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理
由成立。
二、本课测评(教材P39) 1.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两个阶 段的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孝文帝推行的 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提示: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 , 主要 措施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3.设立三长制 均田制 的推行,强化对地 (1)目的:为配合________
方的控制。
(2)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
兵役,推行均田制。
(3)作用: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 以完善,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 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栏目 导引
接关系的只有孝文帝改革;二是将题干中相 关的改革进行分类, A 、 B 、 D 三项都是封建 统治者调整统治措施的改革,C项是少数民族 的封建化改革,在此基础上衡量四个选项,
答案一目了然应选C。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
C 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
【技巧点拨】
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要点探究轻巧突破
对孝文帝改革两个阶段的认识
1.第一阶段 (1)重点:创建新制。 (2)目的:用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 度。 (3)内容: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4)作用: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 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为后期改革奠定了 基础。
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 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
观条件,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
租调制的推行。 3.北魏孝文帝所推行的新制彼此影响,互相 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 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加强了与汉族地主阶级的联系,成为整
个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移风易俗
典章制度 和生 1.推行:学习和采纳汉族的___________
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 (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2)讲汉话: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讲汉话,否 则予以降职,30岁以上的可暂不处罚。
行深层次的改革。迁都洛阳是整个改革的关 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学习延伸(教材P39) 阅读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的评价。
提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一位杰出的
皇帝,他亲政以后,为了巩固北魏封建国家,
实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数
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为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 础。
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主要措施是
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2.从严格意义上讲,迁都洛阳事件并不是孝文 帝改革本身的内容,然而,人们大多都把它 看作是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提示:洛阳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之所,也是 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首先有利于
巩固前期改革的成果,其次有利于进一步推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2.第二阶段 (1)重点:汉化政策。
(2)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
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接受汉族文化。 (3)内容:迁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 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 (4)作用:迁都使北魏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 治,而移风易俗则加快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促进了民族融合。
栏目 导引
经典示例技法荟萃
典型例题

(2012· 东营高二期中)北周鲜卑大臣豆卢
自幼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
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
B.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改革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命题分析】
解答本题有两种比较简便的
方法:一是运用时间进行排除,与北周有直
自北方柔然族的威胁,便于巩固对黄河流域
的统治及学习汉族的封建文化等。(如反对迁
都,理由合理即可)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一、学思之窗(教材P37) 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 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 提示:北魏虽然实现了北方统一,但民族之 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 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4)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整个 中原地区的统治。
2.过程
(1)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
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
(2)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______ 洛阳 。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特别提醒:迁都洛阳使孝文帝避开了保守势 力雄厚的旧都平城,减轻了改革的阻力;同
B.民族矛盾消失
C.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
D.中央集权加强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对北魏孝文帝 改革措施的分析能力。孝文帝改革涉及政
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本题通
过列表对比鲜卑族在孝文帝改革后姓氏的 变化来考查其背后反映的本质问题:鲜卑 族的汉化问题。
栏目 导引
赋税和徭役,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且
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是加速 北方游牧民族汉化、农耕化、封建化最具影 响力的措施。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1.原因
(1)政治: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平
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
改革受阻。
(2)经济: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3)军事:与柔然相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
4.平城地僻,民风强悍,不利文治。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综合探究】
假如你是北魏的大臣,你怎么看迁都的问题?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思路引领】 结合平城与洛阳地理形势及孝文帝迁都的背
景思考,选定一种观点论述,文字应有概括
性。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尝试答题】 赞成迁都:迁都可减少改革的阻力,缓和来
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 “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 材,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 合起来,结合选项比较分析即可判断出正确 选项。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跟踪训练
下表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鲜卑姓 拓拔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元 穆 陆 贺 刘 A.鲜卑族变成汉族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所推行的新制之 间的关系
1.北魏推行的新制主要有俸禄制、三长制、
均田制和租调制等,其中,俸禄制使北魏吏
治好转,为各项制度的建立、实施提供了政
治保障。 2.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 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图文探究
2012年4月,高二某班历史兴趣活动小组 探究活动课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迁都洛阳:
反对:
1.数典忘祖,背井离乡,不利于统治。
2.南方天热,鲜卑人水土不服。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3.传统贵族利益所在。 4.民族隔阂,如入虎穴。
赞成:
1.洛阳文化积淀深厚,多个王朝建都之所, 利于汉化改革。 2.黄河流域核心,经济、军事地位重要。 3.近南齐而远北患。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鲜卑人原有姓氏改
为汉姓,按门第高低 ________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汉人 通婚以加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_______
强民族联系。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 阳为原籍。
3. 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了 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4.推行新的租调制 (1)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
的________ 。 租调
(2) 作用 : 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 ,
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国家的租调收入大
为增加。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特别提醒:均田制是封建国家的土地私有制, 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它有利于国家征收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新知初探思维启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