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整理:文言文名词作状语的七种情形
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类型
![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4daa4b1f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6a.png)
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类型类型一: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的时候,需要在那个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
如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灰与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徐宏祖《游黄山记》)句中的壁,赢粮而影从(贾谊《过秦论》)中的影,就属于这种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成语,如土崩瓦解中的土与瓦、星罗棋布中的星与棋、蚕食鲸吞中的蚕与鲸、风起云涌中的风与云,也都属于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状态的例子。
仅以土崩瓦解为例,指出一个误区。
有人认为土崩与瓦解均为主谓关系,然后构成了联合结构。
错了,因为在成语决不是说土与瓦怎么了,而是在比喻某事物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彻底崩溃了。
类型二;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在翻译时,要在活用的那个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
例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中的船,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中的杖,市中游侠儿得佳者而笼养之(《促织》)中的笼,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箕畚等,就应该归入状语这一种用法。
需要指出的是表工具方式的名词状语在翻译时除了可以加介词之外,还可以时灵活一些,如余自齐安适临汝(《石钟山记》)句中的舟行就应该译为乘着小船再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石钟山记》)中的目见耳闻也该译为亲眼亲耳才是。
类型三:名词活用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
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那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
比如时间名词日与月活用的例子就有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中的'日(译为一天比一天),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中日(译为每天),日削月割(《六国论》)中的日月(译为一天天、一月月),族庖月更刀(《庖丁解牛》)中的月(译为每日)等。
再如时间名词岁的活用就有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中的岁(译为每年),良庖岁更刀中的岁(也译为每年)等。
类型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
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均为方位名词,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向到或者对一类介词。
文言文名词做状语
![文言文名词做状语](https://img.taocdn.com/s3/m/33c35307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12.png)
文言文名词做状语
一、方位名词作状语,一般翻译为“向+方位名词,例如:(1)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赤壁》)“南指”“向南指”。
二、称谓名词作状语,译为“当作+称谓名词,例如:(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隶使”“当作奴隶使唤”。
三、一般名词作状语,译为“用+一般名词,例如:(3)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处恭边枷装磺膘委博莲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活板》)“火令药熔”,“用火让药熔化”。
文言文知识点学习系列:名词直接作状语
![文言文知识点学习系列:名词直接作状语](https://img.taocdn.com/s3/m/72ec0126915f804d2b16c138.png)
文言文知识点学习系列:名词直接作状语学案博苑11-14 0443文言文知识点学习系列:名词直接作状语一、辨析1、名词在谓语前2、名词不是主语或意念上的主语例:(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2)(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3)吾得兄事之(4)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5)六国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二、译法:在作状语的名词前加适当的介词。
例:他昨天去上海了。
我(用)语言讽刺了他。
1•表:状态——像……一样-比喻2•表:态度——像对待……一样3•表:工具•凭借•方式……——用•凭•靠•按•当……4•表:时间•地点•方向……——在•到•向•从……5•表:频数——每•也可重叠后前加“一”•往(日)附:“岁、月、日”作状语辨析:第一,“岁、月、日”放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面,有“岁岁、年年(每年)”“月月(每月)”“日日(每天)”的意思,表示行动的频数或经常。
例如:1、(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2、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孟子•滕文公下》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第二,“日”字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当“一天一天”讲,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
例如:1、(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
《史记•田单列传》2、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第三,“日”字用在句首主语的前面,当“往日”讲,用来追溯过去。
例如:1、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田。
《左传•昭公七年》2、日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
《左传•昭公十六年》现代汉语单个的时间名词“年、月、日”则没有这些用法。
(三)练习、找出名词作状语的字,并翻译它。
练习1•(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相如廷斥之。
(3)人皆得以隶使之。
(4)有狼当道,人立而泣。
(5)芙蕖日上日妍。
练习2.(1)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2)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
(3)惟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归纳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8fe59bb1910ef12d2af9e7b2.png)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归纳导读:引导语: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名词活用作状语便是其中之一。
一般地说,在古文中,一个名词的后面紧跟着的是一个动词,构成的不是主谓关系,就应该考虑那其中是否有名词活用作状语的情况了。
作状语有下列七种规律:规律一: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的时候,需要在那个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
如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灰与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徐宏祖《游黄山记》)句中的壁,赢粮而影从(贾谊《过秦论》)中的影,就属于这种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成语,如土崩瓦解中的土与瓦、星罗棋布中的星与棋、蚕食鲸吞中的蚕与鲸、风起云涌中的风与云,也都属于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状态的例子。
仅以土崩瓦解为例,指出一个误区。
有人认为土崩与瓦解均为主谓关系,然后构成了联合结构。
错了,因为在成语决不是说土与瓦怎么了,而是在比喻某事物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彻底崩溃了。
规律二;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在翻译时,要在活用的那个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
例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中的船,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中的杖,市中游侠儿得佳者而笼养之(《促织》)中的笼,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箕畚等,就应该归入状语这一种用法。
需要指出的是表工具方式的名词状语在翻译时除了可以加介词之外,还可以时灵活一些,如余自齐安适临汝(《石钟山记》)句中的舟行就应该译为乘着小船再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石钟山记》)中的目见耳闻也该译为亲眼亲耳才是。
规律三:名词活用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
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那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
比如时间名词日与月活用的例子就有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中的.日(译为一天比一天),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中日(译为每天),日削月割(《六国论》)中的日月(译为一天天、一月月),族庖月更刀(《庖丁解牛》)中的月(译为每日)等。
名词作状语的文言文例子
![名词作状语的文言文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91a6dc9a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8.png)
名词作状语的文言文例子
以下是 8 条关于名词作状语的文言文例子:
1. 其一,“蚕食桑叶”,你看那蚕宝宝可不就是像小馋猫一样一点点地吃着桑叶么!就如同士兵蚕食敌方阵地一般。
2. 其二,“犬坐于前”,那狼像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你说怪不怪呀!这“犬”就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狼的坐姿呢。
3. 其三,“席卷天下”,哎呀呀,这势力就好像一阵大风把天下都给卷起来了,多霸气呀!“席”字多妙。
4. 其四,“云合而响应”,大家不就像云朵聚集一样纷纷响应号召,真有气势呀!这里的“云”可不就把那种聚集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5. 其五,“蜂拥而至”,人们就像一群蜜蜂似的呼呼地涌过来了,多热闹啊!这不就是名词作状语的妙处嘛。
6. 其六,“狼奔豕突”,那场面就像狼和猪慌乱地奔跑逃窜,“狼”“豕”不就是很好的状语嘛,真有意思。
7. 其七,“星驰电掣”,好家伙,那速度就跟流星飞驰、闪电急驰一样快呀,“星”“电”多形象啊!
8. 其八,“土崩瓦解”,就像土堆崩塌、瓦片破碎似的一下子就垮掉了,“土”“瓦”作为状语多生动啊!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名词作状语在文言文中真的是太有表现力啦!能让语言变得特别鲜活有趣呢!。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https://img.taocdn.com/s3/m/41f09bfa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4e.png)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
文言文中,名词有时可以作为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起到限制、修饰、强调等作用。
常见的有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各种状语。
一、时间状语
1. 时日:如“时至日暮”、“日久见人心”。
2. 年岁:如“年少轻狂”、“岁月如梭”。
3. 时节:如“寒冬腊月”、“春风化雨”。
4. 时辰:如“时近中午”、“黄昏时分”。
二、地点状语
1. 地名:如“江南水乡”、“长安城里”。
2. 方位:如“东南西北”、“左右前后”。
三、方式状语
1. 方式:如“徐徐而行”、“快马加鞭”。
2. 程度:如“甚为艰难”、“稍有不慎”。
3. 比较:如“比翼双飞”、“胜似闲庭信步”。
四、原因状语
1. 缘故:如“无故而终”、“因病辞职”。
2. 原由:如“本因无心”、“为此大怒”。
在阅读文言文时,理解名词作状语的用法能够更好地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可以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 1 -。
名词作状语7情况
![名词作状语7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c441d5818762caaedd33d4d4.png)
名词作状语的七种情形一般地说,在古文中,一个名词的后面紧跟着的是一个动词,构成的不是主谓关系,就应该考虑那其中是否有名词活用作状语的情况了。
例如: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名词作状语有下列七种规律:规律一: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例如:1、荆轲“箕踞而坐”2、“樯橹灰飞烟灭”,3、“土崩瓦解”。
比喻某事物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彻底崩溃了。
翻译的时候,需要在那个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
规律二;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例如1、函封之。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在翻译时,要在活用的那个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
规律三:名词活用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
例如1、“日削月割”(《六国论》)中的“日”“月(译为“一天天”、“一月月”),2、“族庖月更刀(《庖丁解牛》)”中的“月”(译为“每日”)等。
3、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中的“日”(译为“一天比一天”),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那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
规律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
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均为方位名词,例如:1、进兵北略地2、大江东去(《念奴娇·赤壁怀古》),3、“孔雀东南飞”、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向”“到”或者“对”一类介词。
规律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那活用的名词的特点是均为处所名词,例如1、“卒廷见相如”2、“草行露宿”3、“沛公已去,间至军矣”翻译时加上介词“在”或者“从”。
规律六:表示对人的态度。
例如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2、“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列传》)翻译时需加上一串文字:“像对待……一样”。
规律七: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情理。
例如1、“义不赂秦(《六国论》)”,2、“义不食周粟”(《史记·伯夷叔齐列传》)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按”、“照”“按照”这一类介词就可以了。
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
![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https://img.taocdn.com/s3/m/042b486f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65.png)
01
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02
群臣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战国策·齐 策》)
03
“面刺”是当面讥刺、批 评。
表示动作进行的工具、凭借或依
壹 据。
贰
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史记·高祖本纪》)
01
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02
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03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战国策》)
时间名词中的“日”、“月”、“岁”等充当状语时,具有特殊的意义,或 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或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变化,或表示追溯往事。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孟子》) “日”是每日、天天的意思。 事日多。(《史记》) “日”当“一天一天”讲。 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左传·成公十六年》) “日”是往日、当初。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01
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 用对待作状语的普通名词所 代表的人或物的态度,来对 待处置谓动词后宾语所代表 的人或物。有“当作……那 样”、“用待……的态度” 或“像待……似的”意思, 同样含有比喻的修辞意味。
02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孙子列传》)
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所处方位,有 “在……”或“向……”的意思。
王力先生意见:必须细玩 文义,加以区别。
03
02
动词作状语,是修饰代汉语里,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 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一般不作状语 。而在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作状语是非 常普通的现象,是名词本身固有的语法功 能之一,名词充当状语,修辞色彩强烈。
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作状语的普通名词以它所代表的事 物的某种状态或动作特征,去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行为,多带有比喻的意义,含有“像……一样”或 “跟……似的”意义。
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
![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d8e15ff0722192e4436f677.png)
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名词一、名词作状语这类现象是名词用在动词前,如果这个名词不做主语,那么它就只能活用作状语。
因为汉代汉语的句子成分排列是“谓前状语谓后补”。
例句:乃遂收盛樊无期之首,函封之。
《鸿门宴》在这个句子中,“函”就是名词,放在了动词“封”的前边,但是“函”不做主语,主语是太子丹。
谓语是“封”,所以“函”在这就只能活用作状语来修饰“封”这个动作,翻译成“用匣子”。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烛之武退秦师》在这里“朝”和“夕”都是方位名词用在动词“济”和“设”前面,但是不能作主语,因为主语是晋文公。
所以“朝”和“夕”就只能活用作状语来修饰济和设这两个动作,翻译成“在早上”和“在晚上”。
此类句子还有很多。
比如:“夜缒而出”中的“夜”,“秦兵旦暮渡易水”中的“旦暮”,“日削月割”中的“日”和“月”,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来修饰动词的例子。
二、名词活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充当谓语,是不直接带宾语的。
但是在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两个名词或几个名词一起用的现象,那么就要让前边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来引出宾语。
例句: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在这个句子中,“籍”和“吏民”都是名词,按说是不能放在一起搭配使用的。
补足这个句子应该是“刘邦籍吏民”,“刘邦”是主语,“吏民”是宾语,那么籍就只能被安排在谓语的位置上了,所以要在其位谋其政,活用成动词“登记户口”。
例句: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在这个句子中,“之”是代词,代指头。
“函”是匣子。
两个名词放在一起了,那么前边的名词“函”就要活用为动词,翻译成“用匣子装”。
类似的句子例如:“沛公欲王关中”的“王”,“范曾数目项王”中的“目”都是这种用法。
名词也一般不受副词或能愿动词修饰,如果在文言文中出现了,我们就可以判定是活用为动词了。
例句:皆白衣冠已送之。
《荆轲刺秦王》在这个句子中,皆是副词,翻译为“全都”。
“白衣冠”是名词,翻译成“白色的衣帽”。
按现代汉语语法来说,副词是不能直接修饰名词的,所以要让“白衣冠”活用作动词,翻译成“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
古汉语知识点梳理(名词活用状语)
![古汉语知识点梳理(名词活用状语)](https://img.taocdn.com/s3/m/80114d36b90d6c85ec3ac602.png)
名词活用为状语
③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名词“船”作动 词“载” 的状语,表示“载”所用的工具:用船装。 ④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 孤帆一片日边来。名词“日边”作动词“来” 的状语,表示“来”的地点:从日边。 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良庖岁更刀。时间名词“岁”作动词谓语“更” 的的状语,表示“更” 的性质:每年
名词活用为状语
部分课内文言现象:
1.夜缒而出。 既东封郑 。 2.暮寝而思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5.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 6.大石侧立千尺 。 7.而臆断其有无 。 8.民且狼顾 。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10. 常以身翼蔽沛公 。 道芷阳间行。 11.至今匣藏 。 12.予夏季倚此为命者。 乃复蒂下生蓬 。 13.则群聚而笑 。 …… …… ……
名词活用为状语
名词作状语: 名词一般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凡谓语前面的 名词如果不能看作主语,则这个名词必然用作状语,名 词状语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 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即表示比喻: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 “席”、“包”、“囊”分别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 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② 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或对人的态度: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面”做动词 “刺”的状语,表示“刺”的方式:当面。
பைடு நூலகம்
名词活用为状语
⑥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南取百越之地。方位名词“南”做“取”的 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向南。 ⑦表示情况逐渐的发生变化: 而乡邻之生日蹙。名词“日”作形容词谓语 “蹙”的状语,表示“蹙”这种情况逐渐的发展 变化: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文言文中的名动、名状、使动、意动、为动、试题.概要
![文言文中的名动、名状、使动、意动、为动、试题.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437554c4524de518964b7dd0.png)
文言文中的“使动·意动·为动”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词类活用的情况,即有些词类由于使用的需要,会临时改变它的词性,起另一类词的作用。
如果不能正确掌握它们的用法,理解它们的意思,就不能正确地理解、翻译句子。
尤其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一、名词用如状语(一)普通名词作状语:1.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像……一样)(有的动作行为不易给人鲜明的印象,于是就借助所表示的事物动作特征,而比喻另外一个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
)例:席卷天下席:像席子一样包举宇内包:像包袱皮一样云集响应云:像云一样;响:像回音一样翼蔽沸公翼:像翅膀一样扩展:狼奔豕突计折蛇行土崩瓦解雷厉风行风起云涌灰飞烟灭狼吞虎咽风驰电掣风起云散例:豕人立而啼其一犬坐于前狐鸣呼曰老人儿啼2. 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像对待……一样)(常在“待”“畜”“事”等动词前,表示采取对待此名词状语的表示的人或物,那种态度)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齐物田忌善而客待之(像对待客人一样)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像对待……来畜养孔级)人皆得隶使之3. 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用……于……)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朱亥樵杀晋鄙刀斫之臣请剑斩之口谏笔伐目见耳闻取而稿葬得佳者笼养之4. 表示动作行为依据的情势或道理:(按照)例: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按照法律)予分当解决(文天祥)(按情理应当自杀)义不容辞理所当然至于颠覆,理固宜然5.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例:卒廷见相如童子隅坐而执浊班门弄斧家喻户晓风餐露宿草行露宿庙礼之道芷阳而间行(从小路)(二)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发展趋向)例:南来北往(从南来,向北往)内立法度(在国内)外连横而斗诸侯(对国外)扩展:里应外合左顾右盼前仰后合东奔西跑前俯后仰东倒西歪南取、西举、东割、北收北筑长城(在北部)雨泽下注(三)时间名词作状语;1.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在……)例:冬,晋灭虢夜缒而出乃夜驰之沛公军晓行夜宿白日做梦2. 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为……)(此用法多是用在“日”“月”“岁”等词中)例:君学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日夜望将军至3. 表示情况逐渐发展(一……地,一……又)例:蒸蒸日上江河日下日积月累日新月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附、数(量)词作状语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三顾茅庐四通八达百思不解一见钟情一见如故一反常态附、动词作状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为表达中心语服务的。
文言文中名词用作状语的几种情况
![文言文中名词用作状语的几种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d226fdd1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85.png)
文言文中名词用作状语的几种情况
一、名词做状语表示行为的特征、状态。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翼”修饰动词“蔽”,表示动作的特征。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犬”修饰动词“坐”,表示动作的特征或状态。
二、名词做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对待的方式。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侍之:“兄”修饰“事”,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2.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客”修饰“待”,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客人那样”。
三、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1.黔之驴,有好事者船载已入:名词“船”用作状语,表示动词“载”所用的工具。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箕畚”用作状语,表示动词“运”所用的工具。
四、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1.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名词“间”用做状语,表示动词“至”发生的处所“小路”。
(译:刘邦已经离开,估计从小路回到军营中)
2.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名词“廷”用作状语,表示动词“见”发生的处所“殿堂”。
(译:最终还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举行完廷见的外交大礼然后送她回国。
)。
第一节词类活用之名词用作状语
![第一节词类活用之名词用作状语](https://img.taocdn.com/s3/m/787d13e6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c3.png)
第一节词类活用之名词用作状语二、名词用作状语(一)普通名词用作状语1、表示比喻表示比喻的名词状语译作:像名词状语一样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狼)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有狼当道,儿立而啼。
(中山狼传)(王生)兽伏而出。
(聊斋志异·画皮)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世说新语·识鉴)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成语如:土崩瓦解、龙飞凤舞、狼吞虎咽、星罗棋布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名词状语经常是表示主语对待宾语的态度,即主语把宾语所指称的人或物当作名词状语所指称的人或物来对待。
译作:像对待名词状语一样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
(孟子·万章下)彼秦者……虏使其民。
(战国策·赵策)范雎……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史记·刺客列传)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译作:介词+名词状语(王生)蹑足而窗窥之。
(聊斋志异·画皮)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木兰辞)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
(汉书·高帝纪)出邑门,道飞其鹄。
(史记·滑稽列传)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卒廷见相如,礼毕而归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依据、原因等译作:介词+名词状语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
(史记·魏公子列传)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史记·魏公子列传)(张)苍任人为中侯,大为奸利;上以之让苍,苍遂病免。
四人者年老矣,……义不为汉臣。
(史记·留侯世家)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高中语文文言文7种词类活用法汇总解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7种词类活用法汇总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b39576e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0e.png)
高中语文文言文7种词类活用法汇总解析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文言文7种词类活用法汇总解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中语文文言文7种词类活用法汇总解析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状语3.形容词作动词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5.使动用法6.意动用法7.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动词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有:(一)名词作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后有宾语或补语。
“朝服衣冠”服,穿戴“沛公军霸上”,军,驻军2.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
“二月草已芽”,发芽“三岁贯汝,莫我肯德”,德,感激3.用“而”连接,一端是动词,另一端的名词常活用。
“蹄而杀之”,用脚踢“项王复引兵而东”,向东进发“男耕而食,女织而衣”,穿衣4.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通常活用。
“面山而居”,面对着“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吹拂,滋润5.句子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名词作动词的译法是:(1)动+名,如驻军 (2)介+名+动,用蹄踢 (3)换成动词,如德,感激一狼洞其中(《狼》) 洞:“打洞”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目:用眼睛看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福:赐福,保佑(二) 名词作状语,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译为“像……一样”“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像人一样“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犬:像狗一样地坐。
2.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
译为“用对待……的方式”“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用对待客人的方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依据。
译为“用……”,“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箕畚。
4.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
译为“按照……”“予分当引决”,按照道理“其势必不敢留君”,按照那情势5.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
高中语文文言文7种词类活用法汇总解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7种词类活用法汇总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205dc0d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1f.png)
高中语文文言文7种词类活用法汇总解析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文言文7种词类活用法汇总解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中语文文言文7种词类活用法汇总解析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状语3.形容词作动词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5.使动用法6.意动用法7.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动词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有:(一)名词作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后有宾语或补语。
“朝服衣冠”服,穿戴“沛公军霸上”,军,驻军2.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
“二月草已芽”,发芽“三岁贯汝,莫我肯德”,德,感激3.用“而”连接,一端是动词,另一端的名词常活用。
“蹄而杀之”,用脚踢“项王复引兵而东”,向东进发“男耕而食,女织而衣”,穿衣4.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通常活用。
“面山而居”,面对着“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吹拂,滋润5.句子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名词作动词的译法是:(1)动+名,如驻军 (2)介+名+动,用蹄踢 (3)换成动词,如德,感激一狼洞其中(《狼》) 洞:“打洞”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目:用眼睛看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福:赐福,保佑(二) 名词作状语,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译为“像……一样”“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像人一样“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犬:像狗一样地坐。
2.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
译为“用对待……的方式”“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用对待客人的方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依据。
译为“用……”,“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箕畚。
4.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
译为“按照……”“予分当引决”,按照道理“其势必不敢留君”,按照那情势5.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
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例解
![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例解](https://img.taocdn.com/s3/m/11052523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77.png)
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例解一、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式、状态。
文言中常常用名词作比喻来形象地描述行为动作的方式、状态,实际上是用名词作状语。
这类状语一般译为“像……一样(似的)。
”1、《狼》中“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没多久,一只狼干脆走了,另一只狼像狗似地坐在屠夫面前。
)句中名词——犬,修饰动词——坐,作状语,犬坐,译为像狗一样地坐着。
2、《小石潭记》中“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谭西南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如游蛇那样爬行,忽现忽隐,都能看见。
)句中名词——斗、蛇,分别修饰动词——折和行,作状语。
斗折译为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译为像蛇那样爬行。
3、《中山狼传》中“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有一只狼挡在路中,像人一样直立着嚎叫。
)句中的名词——人,修饰动词——立,作状语。
人立译为像人一样直立。
4、《冯婉贞》中“操刀挟盾,猱进鸷击。
”(拿着刀带着盾,像猿猴那样敏捷地进攻,像鸷鸟那样勇猛的搏击。
)句中名词——猱、鸷,分别修饰动词——进和击,作状语,译为“像猿猴那样敏捷地进攻,像鸷鸟那样勇猛的搏击”。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听到这话之后,袒露上身,背着荆条通过蔺相如宾客的指引到蔺相如家请罪。
)句中名词——肉,作状语,修饰动词——袒,但不是比喻方式,肉袒,译为上身袒露着。
若按比喻方式去理解,肉袒将译为像肉一样袒露,既让人费解,也讲不通,这种情况要注意结合文章整体,来美化翻译语言。
二、表示对人或物的态度。
表示对人态度的名词状语的含义,就是对动词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的态度,通过名词状语表示出来。
这类状语一般可译为“像对待……那样地……”或“把……当作……”的意思。
1、《孙子吴起列传》中“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齐将田忌不仅赞赏他,而且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
)句中名词——客作状语,修饰动词——待。
客待之,就是用客礼有待他,可译为“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
高中文言“名词作状语”归纳
![高中文言“名词作状语”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6af17c5dc850ad02de804162.png)
教学:高中文言“名词作状语”归纳名词作状语A.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面——向上)(下面——向下)(《劝学》)2.南取汉中。
(南——向南)(《过秦论》)3.西举巴蜀。
(西——向西)(《过秦论》)4.东割膏腴之地。
(东——向东)(《六国论》)5.北收要害之郡。
(北——向北)(《过秦论》)6.仓皇东出。
(东面——向东)(《伶官传序》)7.汶水西流。
(西面——向西)(《登泰山记》)8.济水东流。
(东面——向东)(《登泰山记》)9.东犬西吠。
(西面——朝西)(《项脊轩志》)10.骊山北构而西折(北面——从北面)(西面——向西面)(《阿房宫赋》)B.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特征、状态。
1.席卷天下。
(席子——像席子)(《过秦论》)2.包举宇内。
(包裹——像包裹)(《过秦论》)3.囊括四海。
(口袋——像口袋)(《过秦论》)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像云)(回声——像回声)(影子——像影子)(《过秦论》)5.常以身翼蔽沛公。
(翅膀——像翅膀一样)(《鸿门宴》)6.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孔鲤——像孔鲤一样)(《滕王阁序》)7.人皆得以隶使之。
(奴隶——像对奴隶一样)(《五人墓碑记》)8.廊腰缦回。
(腰——像腰一样)(《阿房宫赋》)9.蜂房水涡。
(蜂窝——像蜂窝)(水涡——像水涡)(《阿房宫赋》)C.表示动用行为的方式1.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
(船——乘船)(《石钟山记》)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眼睛——亲眼)(耳朵——亲耳)(《石钟山记》)3.吾得兄事之。
(兄长——以对待兄长之礼)(《鸿门宴》)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脸——当面)(《邹忌讽齐王纳谏》)5.道芷阳间行(小路——抄小路)(《鸿门宴》)6.群聚而笑之。
(人群——成群地)(《师说》)D.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1.内立法度。
(国内——在国内)(《过秦论》)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例析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例析](https://img.taocdn.com/s3/m/fa6973097cd184254b353580.png)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例析名词作状语在文言文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语法现象,掌握它的运用规律,有助于正确理解词语,避免翻译文句时望文生义。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作该动词的状语。
1.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情状。
以作为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特征,来描绘和修饰动作行为的方式或情状,通常翻译成“像……一样(似的)”。
例如: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项伯)不时用自己的身体像张开的翅膀似的遮掩住刘邦。
例子中“翼”放在动词“蔽”的前面作状语,描绘出了动作行为的状态。
2. 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处置态度。
把甲(动词支配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当乙(用以修饰动词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一般可翻译作“像对待……一样地……”或“把……当作……”。
例如:人皆得以隶使之。
(《五人墓碑记》)——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做仆役来使唤。
例子中的宾语是表示人的名词,“隶”用以修饰动词“使”,表示对待或处置对象的方式。
3. 表示完成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采取的方式。
翻译时,可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补上介词“用”“拿”“当”等,构成介宾短语。
例如:畚箕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用畚箕(把土石)运送到渤海边上。
例子中“畚箕”表示的是“运”的工具,应翻译成“用畚箕”。
4. 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处所。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名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在哪里”产生。
翻译时,可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补上介词“在”“从”等,构成介宾短语。
例如:卒廷见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终于在朝廷上(按礼节),接见了蔺相如。
例子中“廷”表示动词“见”所涉及的处所。
5. 表示情势或道理。
在古汉语中,有些名词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表示产生某种动作行为所依据的情势或道理,可以加“依”“按”这类介词构成介宾短语来解释它。
例如:予分当引决。
(《指南录后后序》)——我按道理应该自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整理:文言文名词作状语的七种情形高考整理:文言文名词作状语的七种情形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名词活用作状语便是其中之一。
一般地说,在古文中,一个名词的后面紧跟着的是一个动词,构成的不是主谓关系,就应该考虑那其中是否有名词活用作状语的情况了。
如“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句中的“人立”构成的就不是主谓关系,而是表明那横在道上的狼站立的方式。
名词作状语有下列七种规律:
规律一: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的时候,需要在那个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
如“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灰”与“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
”(徐宏祖《游黄山记》)句中的“壁”,“赢粮而影从”(贾谊《过秦论》)中的“影”,就属于这种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成语,如“土崩瓦解”中的“土”与“瓦”、“星罗棋布”中的“星”与“棋”、“蚕食鲸吞”中的“蚕”与“鲸”、“风起云涌”中的“风”与“云”,也都属于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状态的例子。
仅以“土崩瓦解”为例,指出一个误区。
有人认为“土崩”与“瓦解”均为主谓关系,然后构成了联合结构。
错了,因为在成语决不是说“土”与“瓦”怎么了,而是在比喻某事物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彻底崩溃了。
规律二;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在翻译时,要在活用的那个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
例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中的“船,“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中的“杖”,“市中游侠儿得佳者而笼养之”(《促织》)中的“笼”,“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箕畚”等,就应该归入状语这一种用法。
需要指出的是表工具方式的名词状语在翻译时除了可以加介词之外,还可以时灵活一些,如“余自齐安适临汝
”(《石钟山记》)句中的“舟行”就应该译为“乘着小船”再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石钟山记》)中的“目见耳闻”也该译为“亲眼亲耳”才是。
规律三:名词活用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
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那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
比如时间名词“日”与“月”活用的例子就有“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中的“日”(译为“一天比一天”),“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中“日”(译为“每天”),“日削月割”(《六国论》)中的“日”“月(译为“一天天”、“一月月”),“族庖月更刀(《庖丁解牛》)”中的“月”(译为“每日”)等。
再如时间名词“岁”的活用就有“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中的“岁”(译为“每年”),“良庖岁更刀”中的“岁”(也译为“每年”)等。
规律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
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均为方位名词,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向”“到”或者“对”一类介词。
例子俯拾皆是。
如“大江东去”(《念奴娇·赤壁怀古》),“孔雀东南飞”、“北伐”、“南征、“西行”等,译时加介词“向”;“外调”“上访”等,译时加“到”,而“外连横而斗诸侯”中的“外”、“内惑与郑秀,外欺于张仪
”中的“内”与“外”译时均得加上介词“对”。
规律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那活用的名词的特点是均为处所名词,翻译时加上介词“在”或者“从”。
如“卒廷见相如”中的“廷”应译为“在朝廷上”,“秦伯素服郊次”(《崤之战》)中“郊”也得译为“在城郊”,“草行露宿”(《指南》录后序))中的“草”和“露”,需译为“在草丛
中”、“在露天里”,而“沛公已去,间至军矣”、“道芷阳间行”两句中的“间”就应译为“从小道”了。
规律六:表示对人的态度。
翻译时需加上一串文字:“像对待……一样”。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的“兄”,“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中的“隶”,“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列传》)中的”客”
,就需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像对待奴隶一样”,“像对待宾客一样”。
规律七: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情理。
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按”、“照”“按照”这一类介词就可以了。
如下面的例子,“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采草药》)中的“古法”(译为“按照古代的方法”),“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次”(译为“按次序”),“灵运所未至,理未足怪也”(《雁荡山》)中的“理”(译为“照理”)“予分当引决”(《指南录后序》),中的“分”(译为“照名分”)等。
至于“义不赂秦(《六国论》)”,“义不食周粟”(《史记·伯夷叔齐列传》)中的“义”若译为“按照正义”是可以的,但若稍微灵活一点,译为“坚持正义”似乎更好些。
更多精彩尽在圈,圈主,请点击q.wsq09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