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东周时期燕国墓葬制度
周代丧葬制度
周代丧葬制度是我国古代丧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等级分明、形式繁缛的特点;周代的丧葬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丧葬礼仪:周代的丧葬礼仪遵循着贵贱有仪、上下有等的的原则。
根据《周礼》的规定,不同等级的人葬礼规格有所不同,如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随葬的礼器也有明确规定,如天子、国君九鼎,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
2. 丧服制度:周代的丧服制度是根据死者身份和亲属关系来规定的。
丧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等不同等级,各级丧服的穿戴时间、款式和材质都有严格规定。
3. 丧葬用品:周代丧葬用品包括棺椁、墓碑、墓志、殉葬品等。
墓碑和墓志主要用于记录死者的姓名、身份、事迹等信息,殉葬品是为了陪葬死者在阴间的生活所需,如陶器、玉器、铜器等。
4. 丧葬禁忌:周代丧葬禁忌包括诸多方面,如死者禁忌、丧事禁忌、丧葬地点禁忌等。
这些禁忌体现了周人对死亡的敬畏和对死者亡灵的尊重。
5. 丧葬祭祀:周代丧葬祭祀分为丧事祭祀和葬后祭祀。
丧事祭祀主要包括设奠、吊丧、踊哭等仪式,葬后祭祀主要包括墓祭、庙祭等。
祭祀活动旨在祈求死者安宁、保佑生者平安。
6. 丧葬建筑:周代丧葬建筑主要有墓室、墓道、陵墓等。
墓室是死者遗体安放的地方,墓道是通往墓室的通道,陵墓是贵族和皇帝的葬地。
这些建筑体现了周代丧葬制度的等级性和豪华性。
周代丧葬制度是一种严格遵循等级和礼仪的制度,它反映了周代社会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的特点。
在周代,丧葬不仅是对死者的安葬,更是对生者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维护。
周天子墓葬形制
周天子墓葬形制春秋时期,周朝统治中原地区,历经西周、东周,奠定了中国历史上更长远的宗法制度。
虽然早期周朝在政治体制、分封制、统治理念以及其它层面都进行了重大创新,但在墓葬上,其墓葬形制却与前代一脉相承。
在周朝墓葬形制上,以太庙祭祀为主,以及经《周礼》言传记载,表明墓葬形制源自上古的祭祖习俗。
虽然有一定的变化,但有三点在周朝的墓葬形制中是普遍存在的:首先是墓葬方面的严格等级制度,包括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六等;其次是墓穴堆积形式,大多数都采用竖墓或者圆墓;最后是墓地的分配制度,采用“齐伯之安墓”的分配制度。
西周时期,墓葬形制的表现形式也有很大的变化,可以看出对建筑细节的更多关注。
最重要的一点是,从西周起,就把墓葬形制建立在帝王权威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墓葬的细节和格式受到明确的规定。
比如在建筑细节上,西周的一般穴墓采用圆墓形式,而且有一个用石板砌成的顶部,以及用水泥砌成复杂的圆形筑壁。
西周时期,特别是在西周末期,以太庙为中心的宗教仪礼在墓葬形制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墓葬形制与宗教仪礼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仪礼形式从西周早期的祭祖到西周末期的拜祭,都被记载在《周礼》中,说明宗教仪礼的重要地位。
其次,仪礼的发展对墓葬形制也有很大的影响,使墓葬形制有了更为复杂的细节,如用砖瓦等材料建造墓葬,以及墓葬的陪葬物的选择等等。
东周时期,周朝将墓葬形制完善到了极致,把墓葬形制与宗教仪礼、社会建设等放到一体,以打造复杂细致、庄严肃穆的墓葬体系,让东周整个墓葬形制体系更加完备。
东周时期,墓葬形制相比西周有了更大的进步,比如墓园的建造,以及墓地的布置,在墓穴的设计上,也有所延伸,比如复式墓穴、叠穴墓穴等。
《周礼》也记载了东周祭祀仪式,可以看出宗教仪礼对墓葬形制的重要性。
在东周时期,宗教仪礼不仅仅是单纯的崇拜,而是以实际行动来展示出国家的权威和声望。
这也是为什么周朝墓葬形制如此繁复复杂,以及为什么东周时期墓葬形制比西周时期更为完善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文化春秋战国,指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晚期到战国早期的时期,大约跨越了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和思想的高峰,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战乱和武力竞争的时期。
墓葬文化是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信仰和文化。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文化。
一、墓葬的种类和形式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主墓、附墓、侧葬、殉葬、宾葬等。
其中主墓是主要的墓葬形式,主要是指葬主的墓穴。
附墓是指与主墓相连或相近的墓穴,主要是为了辅助主墓的葬仪。
侧葬是指将一些随葬品和殉葬者葬在主墓旁边的小墓穴中。
殉葬是指在葬主墓中活埋一些奴隶或亲属,作为葬主的陪葬品或侍奉在墓室中。
宾葬是指将一些外来的人葬在主墓周围,作为葬主的礼遇。
在形式上,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一些富豪或贵族墓葬往往采用硬山式墓室或木构墓室等高档的建筑结构,内部装饰也相当精美。
而一些平民或穷人墓葬则比较简单,采用小型、简陋的土坑或竹片棚等。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还出现了一些特殊形式,如椁式墓、木柩式墓、车棺墓等。
二、墓葬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文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信仰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墓葬文化是了解当时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的重要途径。
墓中保存着大量的文物和随葬品,这些文物和随葬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面貌,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
其次,墓葬文化是研究当时社会阶层和社会制度的重要依据。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阶层分化明显,不同阶层的墓葬形式和设施也有所不同。
通过对墓葬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结构,有助于深入研究当时的历史和文化。
最后,墓葬文化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墓葬文化宝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是中国墓葬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物和艺术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文化和科学价值,需要被保护和传承下去。
中国丧葬文化:春秋战国(7)
中国丧葬⽂化:春秋战国(7)今天我们继续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形制之旅。
棺椁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棺椁仍然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且呈现出越来越考究、精致的趋势。
《左传·成公⼆年》⽈:“⼋⽉,宋⽂公卒,始厚葬,⽤蜃炭,益车马,始⽤殉。
重器备,椁有四阿,棺有翰桧。
”《吕⽒春秋·节丧》⽈:“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积炭,以环其外。
”今⽇的考古资料有⼒地证实了古代的⽂献记载。
当时的诸侯贵族盛⾏⽤多重棺椁埋葬,如湖南湘乡⽜形⼭⼀、⼆号⼤型战国时期楚国⽊椁墓,槟椁多达五重。
春秋战国时期,⽊椁的结构⼀般由顶、周、底三部分组成。
即在墓坑底部横放两根垫⽊,上铺椁底板。
底部四周⽤⽊板砌成椁室四壁,为墙板和挡板。
椁室内⽤隔梁、隔板分成头箱、棺室或边箱,内置棺具和随葬品。
有的在头箱、棺室或边箱上安有分板,然后在椁室上加盖板。
从⽬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湖北随县曾侯⼄墓的椁室可以说是巨⼤⽆⽐。
据考古发掘资料记载,曾侯⼄墓⽊椁的总⾯积为I95平⽅⽶,该墓整个⽊椁包括盖板、墙板、底板,总共由171根长条⽊垒成,整个⽊椁⽤成材⽊料(⽅材)378.633⽴⽅⽶,折合圆⽊约500多⽴⽅⽶。
⽊椁⽤材经专家鉴定,全部为梓⽊。
俞伟超先⽣认为,“⽊椁本是作为地上居室的象征物⽽出现的,故先秦⽊椁既具有象征地上建筑的性质,⾃然可从各级贵族的居住制度来分析周代椁制。
按之周代宫室制度,诸侯有前朝(堂)、后寝(室)、左右房,房的后半部叫北堂,寝之后或有下室。
对照战国楚墓⽊椁,其第⼀等,头箱当即象征前朝(堂),棺箱象征寝(室),边箱象征房,⾜箱或即象征北堂和下室,合乎诸侯之制。
战国时的诸侯,⼏乎都已称王,所以原来(周制)中的诸侯之制,⾃然就是这时期列国中封君等最⾼贵族之制。
”。
当然,这⼀时期的椁室除⽤⽊头构建外,也有⽤⽯头垒筑的。
如《礼记·植⼸上》载宋国“桓司马⾃为⽯椁,三年⽽不成,”受到孔⼦的严历指责和批评。
河北平⼭中⼭国王墓的椁室就⽤⽯块筑成,厚达2⽶,⼗分坚固。
东周秦汉陵寝制度研究第二章3
第五节秦王陵秦之先祖为嬴姓部族,早期居于西戎之间。
西周中叶,非子受封为附庸。
两周之交,秦襄公救周有功,平王封之为诸侯,始与其它诸侯国趋于相近。
春秋中叶,秦国逐渐强盛,穆公也开始称霸于西戎。
秦的都城随国势的增强不断迁徙,总体路线是向东,这与东方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发达地区有关,这种迁徙一方面是向先进文化的靠拢,另一方面也表现为秦领土的扩张。
春秋早期,秦文公居于汧、渭之会的西陲(犬丘),秦宪公(宁公)迁于平阳(今陕西岐山)。
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迁都雍(今陕西凤翔南)。
战国早期,有秦灵公迁都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之说。
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迁都栎阳(今陕西富平南)。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最后定都于咸阳。
关于这些都城遗址特别是雍、栎阳及咸阳遗址的考古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对全面认识秦帝国之前的秦公陵墓分布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就目前的考古资料,除平阳及栎阳陵区暂未发现外,上述都城西陲、雍和咸阳的附近均发现有秦公王陵区,分别是西垂(或西山)陵区、雍城陵区、毕陌陵区和芷阳陵区等。
这些王陵区基本分布于都城附近山环水抱的高地上,体现出“陵随都移”、“都随陵转”的分布特征和秦公陵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西陲(或西山)陵区的秦公墓1992年至1993年,甘肃省礼县永坪乡赵坪村的大堡子山有古墓群遭到大面积盗掘,铸有“秦公”铭文的壶、鼎、簋、编钟等铜礼器及黄金饰件流失国外。
专家们根据这些流失的图二-41:甘肃礼县大堡子墓地位置示意图器物,认定它们出自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秦国王墓之中。
在此基础上,基本确认大堡子为早期秦公陵区,即西陲西山陵区[1](图二-41)。
徐卫民先生认为西垂陵区应该由张家川陵区和礼县大堡子山陵区两部分组成,张家川陵区的墓主可能是非子、秦侯、秦仲等秦开国前的重要人物,而大堡子山发现的秦公陵园应是秦襄公和文公的陵园,庄公的陵园也应在大堡子山附近[2]。
1994年3月至1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了调查钻探,共发现“中”字形大墓两座、刀形车马坑两座及一批中小型墓葬,并发掘了其中两座“中”字形大墓、一座刀形车马坑和九座中小型墓葬[3](图二-42)。
周朝的王室墓葬中国古代帝王陵寝的奇迹
周朝的王室墓葬中国古代帝王陵寝的奇迹中国古代墓葬文化源远流长,而周朝的王室墓葬堪称其中的奇迹。
周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王室墓葬不仅在规模、布局等方面极具特色,更是展示了古代帝王的权威和地位。
本文将对周朝的王室墓葬进行深入探讨,为读者带来关于这一奇迹的独家视角。
一、周朝王室墓葬的历史背景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封建王朝,其先后历经西周、东周两个阶段。
作为中国封建国家的开端,周朝的王室墓葬成为了日后各朝代墓葬的典范。
周朝王室墓葬的兴盛与周朝的封建制度、礼仪制度以及宗教信仰密不可分。
周朝王室墓葬的建设和规模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二、周朝王室墓葬的规模和布局周朝王室墓葬保存较多,为我们研究古代王室墓葬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周朝王室墓葬通常被建设在墓地之上,由地宫、土陵和墓园组成。
地宫是王室墓葬的核心部分,用以安放帝王的灵柩和陪葬品,常有复杂的构造和丰富的壁画装饰。
土陵则是指用土石堆砌而成的外部陵墓,高约数十米至百米不等。
墓园则是整个墓葬群的外部环境,通常布局庄严整齐,以山水、道路、园林等景观为主。
三、周朝王室墓葬的装饰和陪葬品周朝的王室墓葬在装饰和陪葬品方面格外丰富。
墓葬内的装饰主要以壁画和雕刻为主,常以神话、仪式、人物等题材,形象生动,独特精美。
这些装饰不仅体现了周朝人民对于墓葬的崇拜和仪式的重要性,也表达了王室血统和地位的宣示。
而陪葬品则是王室墓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服饰、礼器、车马、青铜器等物品。
这些陪葬品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也反映了周王朝的繁荣和富有。
四、周朝王室墓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对于周朝王室墓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让我们对古代帝王陵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近年来,在中国各地的考古工作中相继发现了许多重要的周朝墓葬,为我们揭示了周王朝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
考古学家们通过对墓葬的发掘和研究,往往能够还原出周王朝的面貌,揭示出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五、周朝王室墓葬的意义和影响周朝王室墓葬不仅仅是一种古代葬礼形式,更是一种国家和社会意识的集中表现。
单元5(夏商周考古:周代墓葬制度、青铜器铁器、手工业)
蚁鼻钱(鬼脸钱)
思考题:
1.目前关于夏文化的探索有哪些不同认识?如何评价? 2.试比较商周城与春秋战国列国城市。 3.试析商周时期墓葬制度的演变及其原因。 4.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各有什么特点? 5.如何从考古资料看关于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
会”分界问题的讨论?
张光直:《中国青铜器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 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三联书店,1963年。 俞伟超:周代用鼎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1978年1、2期,1979年1期。 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 高明《古文字学通论》 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 1998年。
中山王陵平面图
中山王陵享堂正立面剖面图
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墓室全景(由北向南)
平 山 (战 由国 东中 北山 向王 西墓 南墓 )内 积 石
平山中山王墓M1平面和剖面图
兆域图
-已知我国最早的一幅用正投影法绘制的工程图。
-方向为上南下北;尺寸采用“尺”和“步”两种单 位表示,比例尺约为1:500。 -外绕两圈长 方形墙垣,内 为长方形封土 台。 -台上并列五 座方形享堂, 分别祭祀王、 二位王后和二 位夫人。
大冶铜绿山东周矿冶遗址Ⅳ号矿体 采矿遗址发掘现场
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炼铜竖炉复原示意图
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出土采掘工具
1963年侯马铸铜遗址发掘现场
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饕餮纹陶模及线图
侯马东周铸铜遗址出土文物
四
龙
人
纹
形
当
纹 范
卢 模
2.周代青铜制造业的特点
-规模大、数量多、种类全。
-日用器皿增加,如铜镜、带钩。
周朝的墓葬制度与祭祀风俗
周朝的墓葬制度与祭祀风俗周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它的墓葬制度和祭祀风俗影响深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就周朝的墓葬制度和祭祀风俗展开论述。
一、墓葬制度1.1 丰富多样的墓葬形式周朝的墓葬形式丰富多样,不仅有地下墓葬,还有地面墓葬和地穴墓葬。
地下墓葬主要分为坑墓和墓室,坑墓是将棺木葬在地洞中,墓室则是将棺木安置于墓穴内。
地面墓葬则表现为棺木直接安葬在地表上。
地穴墓葬则是将棺木埋藏于地下,但不进行封闭。
1.2 社会地位与墓葬等级在周朝的墓葬制度中,社会地位对墓葬等级有着直接的影响。
贵族墓葬在规模和装饰上往往比一般平民的墓葬要豪华多样。
贵族墓葬多面向东方,布局和建筑采用格局严谨的方式,常有殿堂、门楼、祭祀场所等,彰显着其显赫的地位。
1.3 祭祀设施与陪葬品周朝的墓葬制度重视祭祀,在陪葬品方面非常丰富。
墓葬中常见的陪葬品有玉器、青铜器、陶器以及各类乐器等。
此外,墓中还设有祭祀设施,以便后人进行祭奠活动。
二、祭祀风俗2.1 尊重祖先、重视家族周朝的祭祀风俗体现了对祖先的尊重和重视家族的观念。
每到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祭祀活动常常包括献祭、奠酒、祈福等环节。
2.2 祭祀方法与祭器周朝的祭祀方法多种多样,常常采用祭祀神坛或祭祀台进行。
祭祀时,要献上牲畜的祭品,如牛、羊、猪等。
同时,祭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常见的祭器有铜鼎、铜爵等。
祭器的材质和制作工艺往往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文化与艺术水平。
2.3 在宗族中传承祭祀周朝的祭祀风俗强调祭祀的传承,在宗族中进行。
家族成员相互间会传授祭祀的相关知识和技巧,以确保祭祀活动能够代代相传。
同时,祭祀活动还能够加深宗族成员的联系与凝聚力。
三、周朝祭祀与墓葬的意义周朝的墓葬制度和祭祀风俗在当时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体现了尊重祖先的文化传统,也体现了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关系和社会秩序。
墓葬制度的等级差异和陪葬品的奢华展示了贵族的特权地位,也加强了统治者的统治合法性。
春秋陪葬品标准
春秋陪葬品标准春秋战国墓小型的陪葬品都放在墓室中。
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许多统治阶级的墓在地面上筑有坟丘。
坟丘一般用夯土筑成,有的呈方锥状,有的形状欠明,现存最高的达十馀米。
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和河南省辉县固围村魏国墓地,在墓室的地面上建“享堂”,则应看作是继承商代以来的旧制。
在战国时代,墓室仍然保持商、西周以来的形制,有的大墓甚至还保留着腰坑。
有些国君和大贵族的陵墓,如上述平山中山王墓、辉县魏王墓和邯郸赵国贵族墓,都在墓室的两面设墓道,与商、西周的中字形墓相似。
有些国君的墓,如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则和许多贵族的墓相同,仅有一个墓道或没有墓道。
湖北省随州曾侯乙墓,开凿在丘陵的岩石中,规模甚大,但没有墓道,而且墓室的形状不规整,是罕见的特例。
诸侯、贵族的大墓,仍流行附设车马坑。
中山王墓的附近除车马坑以外,还有船坑,坑内埋船。
这时的大墓,往往在墓室内积石以加固,积炭以御湿。
辉县的魏王墓,则在墓圹内大量屯沙以防盗。
在南方的楚地,流行用一种白色或灰色的黏土填在棺椁的周围,以保尸体和随葬品不朽。
棺椁仍然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
诸侯、贵族的大墓,用多重棺椁。
随州曾侯乙墓椁室庞大,分隔为4个部分,双重木棺都髹漆施彩绘,十分精致。
由于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的发达,贵族墓内的随葬物,在种类、数量和质量方面都达到空前的水平。
当时漆器的制作已很精美,它们在随葬品中的比重显著增加。
但是,礼器和乐器仍然被统治阶级看作是最重要的随葬品。
例如:曾侯乙墓有编钟一架,共64件,编磬一架,共32件,显示了诸侯行礼作乐的大排场。
青铜礼器中,有“升鼎”一组共9件;一组共8件,正符合墓主的国君身份。
下层贵族和上层庶民,多在墓中用仿青铜礼器的陶“礼器”随葬。
在各地发掘的大量战国小型墓里,随葬品甚少,却都有着一组仿铜的陶器,如鼎、豆、壶之类。
只有渭河流域的秦墓是例外,墓中的陶器是鬲、盒、罐、瓮等日用品,而不是礼器,这可能是由于秦受礼制的影响少,有它自己的葬俗。
春秋战国陵墓规格有什么特点
春秋战国陵墓规格有什么特点在古代,陵墓的修建是很重要的,那是自己死后的安身之所,在战国时期修建陵墓的规格是什么样的?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春秋战国陵墓规格有什么特点,欢迎阅读!春秋战国陵墓规格商周时期的墓葬以考古发掘的为主,东周时期墓葬,上候级的伴有牛马坑、封土家等。
这个时期已经形成了铰成熟的文字——中骨义和金文,记载了让会发展的情况。
内秦襄公起,帝上陵经比了王候到帝王的缓慢的发展过税。
墓葬也从墓到家,东到山的演变过程。
规模也内亨堂发展至墓家。
逐步完善帝王陵园的形制。
从现钉的冬片资料看,墓葬最初形式是没有土丘的。
商周时期的墓葬L4究不封不树,即没有封土堆,也不种梢任何树木。
从日前考古发掘来看,殷代的墓葬都没仑土丘。
墓家的兴起主要是由于奴隶主贵族的没落,以家族为单位的墓葬制度开始兴起。
据《周礼.春官,基大夫》载,不论公墓或是邦墓,每个人安葬都要按照礼制规定次序来排列,有严格的规定和安放位青。
战国初期,社会发生变革,11l现"礼崩乐坏"的局面、原来奴隶主贵族以宗族为单位的墓葬制度开始瓦解,以家族为单位的墓葬制度逐渐形成,同一片墓地中,由于身份向低,出现贫富悬殊差异交锗的排列。
春秋晚期,中原地区出现土丘式墓葬。
例如河南凶始侯古塔的宋墓。
战同时期,土丘式墓葬普遍流行。
例如河南新郑地区的韩同王陵。
土斤高7一lo米,直径 5—7米*笔者曾经参与了河南省新郑市胡庄村的韩国王陵考古发掘丁作。
见讨土家高大,规制较岗,建有墓道和车马坑。
基壁周围涂有朱砂,土丘墓家上有古代建筑,有的还铺设有散水,图中所示为新郑战国时期韩国王陵,均为土丘墓。
战国时期的土丘墓高低根据墓主身份草卑而定。
由建筑的需要,棺柩的重数增多,随葬品也随之增多,墓室扩大,人力需求也就会增大.问时又要防潮,防渗水,防塌方,填人木炭层、石子层、白膏泥、石料、木材等,挖出来的土不能回填墓室,山此堆积成高大的上厅、随着奴隶主贵族组织的解体,主阶级和富商大贾渐渐出现,人们的家族观念加强,重视对先辈们丧葬之礼,也重视对家族墓地的修建,君主政体的建立,爵等级的高低,确立了墓葬的等级制度。
燕国(周朝诸侯国)详细资料大全
燕国(周朝诸侯国)详细资料大全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
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今北京市)。
燕国国祚八百二十二年,在诸侯列国中始终处于中下游地位。
前228年,秦灭赵,陈兵易水,燕太子丹暗派荆轲刺秦,最终失败,荆轲被杀,秦王嬴政大怒,即命王翦发兵攻燕,前226年,燕王喜率公室卫军逃辽东。
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虏燕王喜,燕国灭亡。
秦在燕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
基本介绍•中文名:燕国•外文名:Yan•别称:燕•时间: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帝王:燕昭王、燕王喜等•都城:蓟(今北京市)•主要城市:临易、易、武阳等•语言:古汉语•货币:明刀币、尖首刀币、襄平方足布等•所属时期:春秋战国•人口数量:约100万•主要民族:华夏族、秽貊、戎狄、东胡•国土面积:(鼎盛时)20万平方千米•开国君主:召公奭国号,历史,始封燕国,山戎来袭,惠公奔齐,跻身七雄,合纵称王,子之之乱,昭王纳贤,伐齐破胡,伐齐失败,燕赵战争,燕国覆灭,疆域,政治,国都,地方行政,官制,封君,军事,经济,农业,手工业,城市,货币,文化,名人,将领,谋臣,刺客,其他,君主世系,国号燕(yān),《史记正义》引徐才宗《国都城记》称“周武王封召公于燕。
地在燕山之野,故国取名焉”。
《国都城记》认为召公所封的燕地在燕山之野,燕国因燕山而得名。
古燕地成于何时已不可考。
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乡董家林、黄土坡村一带发现了一处规模相当大的商周遗址,包括建于商末延续至西周的城址,一些学者认为这就是燕国最初的都城遗址。
历史始封燕国周武王十三年,召公奭跟随周武王发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军,商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周武王之弟周公旦手持大钺,召公奭手持小钺,左右夹辅周武王举行祭社大礼,向上天和商朝百姓宣告帝辛的罪责。
春秋战国时期的丧葬礼仪各国的丧葬风俗与仪式
春秋战国时期的丧葬礼仪各国的丧葬风俗与仪式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丧葬礼仪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活动,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与文化水平,也展示了各个国家的丧葬风俗与仪式的多样性。
本文将围绕这一议题展开,介绍战国时期各国的丧葬风俗与仪式,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与文化价值。
一、齐国的丧葬风俗与仪式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强大的国家之一,齐国对于丧葬礼仪非常重视。
他们认为人死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告别仪式,以确保亡者在来世得到善待。
在齐国,丧葬仪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预备、告别与安葬。
首先是预备阶段,亲属与宾客会在亡者家中进行预备工作。
他们会清理丧居,并摆放桌案、炉灶等祭祀用品。
接下来是告别阶段,亲朋好友会集中在亡者家中,为逝者送上祭祀和哀悼之礼。
这个过程中,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如焚香、燃爆竹等。
最后是安葬阶段,亡者会在齐国墓地中进行土葬,同时会有一定规模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与追思。
二、楚国的丧葬风俗与仪式与齐国相比,楚国的丧葬礼仪更加隆重而庄重。
楚国人认为生者对逝者的尊重与仪式是对先人及其家族的尊重,因此他们在丧葬仪式上格外注重礼节与排场。
在楚国,丧葬仪式通常由两个阶段组成:出殡与安葬。
出殡是指把逝者的遗体送到墓地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承担着犬、马等各种祭奠佣人扮演重要角色。
他们不仅要送行,还要承担祭祀的责任,以确保逝者能够得到安宁。
而在安葬阶段,楚国人会进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如丰富的祭品、高耸的纪念碑等都是常见的仪式元素。
三、秦国的丧葬风俗与仪式秦国的丧葬风俗与仪式与齐、楚两国有所不同。
秦国人相信生者对逝者的敬意不在于排场与仪式,而在于内心的虔诚与感悼。
因此,秦国的丧葬礼仪更加简朴而朴实。
在秦国,一般的丧葬仪式包括出殡、安葬和祭祀三个环节。
在出殡时,亲属与宾客会送行于逝者,表达自己的哀思与追思之情。
而在安葬阶段,秦国人通常选择山地进行土葬,不涉及太多的祭祀与仪式,只有亲朋好友上山为逝者祈福并送行。
至于祭祀环节,秦国人更加注重祭祀的物品品质与内容,常常以亲手制作的祭品表达对逝者的敬意。
文物200503--战国燕墓的非燕文化因素及其历史背景_郑君雷
种组合 中的肩双耳罐有两种 形态 。 东 台 子 M27 和 贾 各 庄 陶 罐(M16 : 4)均收腹 , 与河 北滦平梨树 沟门墓 地 [ 24] 的 相 似 (图 四 :1);贾 各 庄 另 一 件 陶 罐 (M16 :6)则是弧 腹 , 环耳亦 小 , 似可视为 受到前
(图 五 :1 、2)。第 7 种 :燕式 陶器 与 敞口 盂同 出 种形态影响的变体 。第 5 种组合中的肩双耳壶 ,
战国燕墓的非燕文化因素 及其历史背景
郑君雷(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副教授)
西周 初年 召公 封蓟 之 后 , 燕国 不断 扩 展 , 雄踞燕辽渤碣达 700 年 。由于在燕国的西 、南方 向是强 大的中原诸侯 国 , 所以 , 东 、北方 向的部 族 方 国成 为 燕 国开 疆 拓 土的 对 象 。据文 献 记 载 , 山 戎 、貊 、箕子 朝鲜 、东胡等 , 均与燕 国发生 过接 触 。冀北 、冀东 、辽 西 、内蒙 古东 南部 等地 的战国 燕墓中存在的 非燕文化因 素 , 正 是此种 历史背景的反映 。
6.赤峰地区 。赤峰 市红山区榆树林子墓 [17] 的 年代 约 当战 国 中 期 , 陶 器 组合 为 鼎 、盖 豆 、 壶 、盘 、 、小口壶和 罐形鬲 。其 中 , 夹砂灰 黑陶 的罐形鬲 属于非燕文 化因素 。敖 汉旗乌兰 宝拉 格墓地 [18]M8 的年代约 当战国中晚 期之际 , 鼎 、 盘 、 等 燕式陶器与 夹砂陶质的 外叠唇罐 属于 非燕文化因素 。
冀北地区发展成为军都山类型 。
第 二 组 :第 4 种 和 第 5 种 组
合 , 其 非燕 文化 因素 主要 来自 以
梨树沟门墓地为代表的遗存 。第 4
图四 以梨树沟门墓地为代表的陶器 1 、2.滦平梨树沟门 3.凉城崞县窑子
周代棺椁制度
周代棺椁制度
周代棺椁制度是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在葬礼方面的体现。
根据《礼记》和《丧大记》等文献记载,周代棺椁制度规定了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使用棺椁方面的等级差别。
具体规定如下:
1. 天子:天子棺椁七重,最外一层称为大棺,其余六层各有特定名称,如属、裨、迤等。
梓木制作的棺椁两层,又称为梓棺或梓宫。
2. 诸侯:诸侯棺椁五重,具体层次和材质未明确记载。
3. 大夫:大夫棺椁三重,具体层次和材质也未明确记载。
4. 士:士棺椁两重,一般采用单一材质制成。
这种棺椁制度反映了周代社会等级森严,贵族阶层的生活腐化,以及他们对宗庙祭祀的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考古发掘研究表明,实际应用中的棺椁制度可能与文献记载有所差异。
例如,有些贵族墓葬中的棺椁层数超过了规定,显示了当时贵族生活的奢华。
而有些平民墓葬则没有棺椁,仅用木板或草席包裹尸体。
这表明,棺椁制度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受到了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影响。
周代棺椁制度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体现了周代社会等级差别和宗庙祭祀的重要性。
这一制度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灵活性,受到了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影响。
第一节中原地区东周墓葬制度
B.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第二 次发掘》,《考古》 1964年第3期;
C.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晋东南工作组、山西省长治市博物馆:《长治分水 岭269、270号东周墓》,《考古学报》 1974年第2期 ;
D.边成修:《山西长治分水岭 126号墓发掘简报》,《文物》 1972年第4期。 (6)叶小燕:《中原地区战国墓初探》,《考古》 1985年第2期。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 :《1983年洛阳西工区墓葬发掘简报》, 《考古》 1985年第6期。 (8)本节分类及表格等内容详见印群《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东周墓葬制度》,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 2001年。
曾有学者主要根据墓坑长度对中原地区战国墓分类做过初步探讨 (6)。这里我 们依据墓葬形制,尤其是根据墓坑面积和墓道情况将中原地区的东周墓葬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双墓道的 “中”字形大墓; 第二类是墓圹面积在 100平方米以下、 10平方米 以上的甲字形单墓道大墓和土坑竖穴大墓;第三类是墓坑面积在 10平方米以下、 4 平方米以上的土坑竖穴墓,如:洛阳西工区6号墓( 7)等;第四类是墓坑面积在4 平方米以下的小型土坑竖穴墓,如:洛阳中州路 234号墓等 (8)。
家村墓地( 12)、邢台南大汪( 13)墓地等。下面具体介绍侯马上马墓地、中州路 墓地、太原金胜村 251号墓、后川墓地、新郑古墓、长治分水岭墓地、辉县固围村魏 王陵、洛阳西郊 1号战国墓等。 (一)辉县固围村墓地
燕国墓 提取 基因
燕国墓提取基因1.引言1.1 概述燕国墓提取基因一直是考古学与遗传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燕国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个战国国家,其存在时间跨越了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2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燕国墓作为这个古代国家的重要遗址,蕴藏着大量有关燕国历史和文化的宝贵信息。
通过提取燕国墓中的基因信息,可以为我们提供珍贵的历史遗传学数据,深入了解燕国的人口结构、迁徙历史以及与其他古代国家的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基因提取的方法和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是从骨骼和牙齿等遗体组织中提取DNA,并通过特定的实验室技术进行分析和解读。
这些技术包括多态性分析、线粒体DNA测序、单倍型分析等。
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获取有关燕国墓中墓主及相关个体的基因信息,进而了解其遗传背景、亲属关系以及可能的疾病易感性等方面的信息。
燕国墓中的基因提取对于研究燕国历史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通过分析墓主及相关个体的基因信息,可以了解燕国墓中不同人群的遗传特征,揭示其人口起源、遗传变异和人口迁徙历史等方面的信息。
其次,基因提取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燕国墓中墓主与其他古代国家的亲缘关系,揭示燕国在战国时期的外交关系和政治格局。
此外,基因提取还有助于我们了解燕国古代人口的健康状况,发现可能存在的疾病易感基因,为深入研究古代人口的遗传学特征和疾病演化提供线索。
尽管基因提取的技术最近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在进行燕国墓基因提取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古代DNA的提取和分析极为困难,由于环境因素和遗体保存状况的限制,DNA的质量和完整性可能大幅降低,需要针对性地选择和优化实验方法。
其次,由于受限于墓葬规模和以往的考古发掘方法,燕国墓中适于提取基因的遗存可能有限,需要谨慎选择样本。
此外,基因与其他历史和文化资料的整合仍然是一个挑战,需要跨学科合作和综合分析手段。
总的来说,燕国墓基因提取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的研究工作。
论西周早期燕侯墓出土青铜面饰的功用
论西周早期燕侯墓出土青铜面饰的功用
印群
【期刊名称】《齐鲁学刊》
【年(卷),期】2016(000)006
【摘要】出土了青铜面饰的西周早期燕侯墓位于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墓号为1193号,该墓随葬的青铜面饰有4件人面饰与5件兽面饰,该墓还出土了青铜重器克罍、克盉,其上面都发现了重要的铭文.这些青铜面饰曾被认为是用做盾饰,该说法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该墓地出土的同类青铜面饰的考察,并结合边疆民族学调查资料来论证该西周早期燕侯墓所出土青铜面饰实际是用做面具的,应是墓主生前主持祭祀礼仪所使用.周初最高统治集团的迷信程度十分严重,甚至直到春秋时期,祭祀仍为国家的重要规制.西周早期燕侯墓随葬的青铜面具既是艺术珍品,也是神权之象征.
【总页数】4页(P38-41)
【作者】印群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7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6.41
【相关文献】
1.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重要青铜器铭文的文化意义 [J], 刘红
2.浅析刘家河商墓中出土的青铜人面形饰 [J], 孙勐
3.青州苏埠屯商墓出土青铜车马饰件 [J], 王丽媛
4.谈新干商墓出土的神人兽面形玉饰 [J], 彭适凡;刘林
5.蔡侯墓出土青铜器的保护 [J], 宋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四节东周时期燕国墓葬制度
第四节东周燕国墓葬制度一东周燕墓分类迄今为止,已经发掘并具体报道资料的东周燕墓约有169座,另外还有少量的瓮棺葬。
这些燕墓主要分布于徐水大马各庄(1)、张家口白庙(2)、易县周仁村(3)、天津宝坻牛道口(4)、河北新乐中同村(5)、天津南郊巨葛庄(6)、喀左大城子眉眼沟(7)、天津东郊张贵庄(8)、内蒙古赤峰市(9)、北京丰台区(10)、通县(11)、顺义县(12)、北京怀柔城北(13)、北京昌平(14)、丰宁县凤山镇(15)、易县燕下都(16)、三河大唐迴、双村(17)、唐山贾各庄(18)、承德滦河镇(19)、怀来北辛堡(20)。
已发掘的东周燕墓数量较少,而且大型墓葬被盗严重,这些都给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困难,这里初步将已发现的东周燕墓分为四类:第一类,双墓道大型墓,该类墓墓圹面积宏大,从80余平方米至350余平方米。
目前,仅见于燕下都,且都被严重盗扰,有车马坑或大量车马器。
这类墓见于战国中期和晚期。
墓主身份应是高级贵族。
第二类,竖穴土坑铜器墓,墓圹面积相差较大,从3.5平方米至50余平方米,大多在10多平方米左右,年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应为中小贵族墓。
第三类,竖穴土坑陶器及小件器物墓,墓圹面积从不到1平方米至将近15平方米,大多为2平方米左右至4平方米左右,该类墓是东周燕墓主体,墓主应为一般平民,已发掘的这类墓葬年代多见于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
第四类,无随葬品墓,主要见于徐水大马各庄和张家口白庙遗址,墓圹狭小,有的仅有0.7平方米(如:大马各庄M9),多数无葬具,应是赤贫者的墓葬。
〖注释〗(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 《河北徐水大马各庄春秋墓》,《文物》1990年第3期。
(2)张家口市文物事业管理所:《张家口市白庙遗址清理简报》,《文物》1985年第10期。
(3)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燕下都遗址外围发现战国墓葬群》,《文物》1965年第9期。
(4)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队、宝坻县文化馆:《天津宝坻县牛道口遗址调查发掘简报》,《考古》1991年第7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战国早期。该墓地 22 座东周墓皆为南北向之长方形竖穴墓,无墓道。墓坑面积从
5 米× 4.2
米,至 1.5 米× 0.5 米。葬具分为两种情况,即棺椁俱备或有棺无椁。葬式有仰身直肢和侧身
屈肢两种。从随葬品来看,有 4 座铜器墓和 18 座陶器墓。陶器包括鼎、簋、豆、尊、壶、罐
等。铜器包括鼎、簋、敦、豆、盒、壶、盘、匜等。
1987 年第 4 期。 (18 ) 安志敏:《河北省唐山市贾各庄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六册。
(19 ) 承德离宫博物馆:《承德市滦河镇的一座战国墓》,《考古》
1961 年第 5 期。
(20 )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 : 《河北怀来北辛堡战国墓》,《考古》
1966 年第 5 期;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承隆、李晓东:《河北省怀来县北辛堡出土的燕国铜器》,《文物》
墓葬年代多见于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 第四类,无随葬品墓,主要见于徐水大马各庄和张家口白庙遗址,墓圹狭小,有的仅有
0.7 平方米(如:大马各庄 M9 ),多数无葬具,应是赤贫者的墓葬。
〖注释〗
(1 )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 : 《河北徐水大马各庄春秋墓》,《文物》 1990 年第 3 期。
(2 ) 张家口市文物事业管理所 : 《张家口市白庙遗址清理简报》,《文物》
中,有 18 座墓有二层台,约占 62.07%(17 座为熟土, 1 座为生土), 6 座墓无土层台, 5 座
墓二层台情况不详。在该墓地,葬具仅见于少部分墓中,在该墓地葬具情况可辨的
28 座墓
中, 18 座墓无葬具,约占 64.29%,有葬具的仅 10 座墓,约占 35.71%,而且都只是单棺,该
墓地春秋中期燕国陶器墓( M2 、M3、M10 、M21 、M26 、M28 )随葬陶器皆为鬲1、罐 1,该墓地
( 四) 燕下都墓地
在燕下都城内发现了 3 个墓区( 2),其中九女台墓区( 10 座墓)及虚粮冢墓区( 13 座
墓)位于东城内西北角,辛庄头墓区( 8 座墓)地处西城中部辛庄头村一带。九女台墓区
16
号墓墓室发掘于 1964 年,车马坑发掘于 1977 年( 3)。作为战国中期带南北墓道的“中”字
形大墓( 4),燕下都 M16墓口长 10.4 米,宽度为 7.7 米,四壁经烧烤,墓室下部的二层台是
5 座东周墓、燕下都 M30、M8 (7)、昌平半截塔 M24
(8)、天津巨葛庄 M3,其中燕下都 M8为南北向,天津巨葛庄 M3头向东南,其余皆为北向。
33
可见战国燕墓从早期至晚期,凡能明确辨识墓向者,皆以北向为主,战国燕墓北向的约占 91.23%。
2. 葬式
匜,其基本组合亦如此,战国中期东周墓以鼎、豆、壶、盘、匜为基本组合,至于怀柔城北战
国晚期东周墓随葬陶器基本组合为鼎、豆、壶、盘、匜、鬲。
( 三) 唐山贾各庄墓地
该墓地位于河北唐山市贾各庄,于 1952 年发掘。该墓地被分为东、西区。在东区发掘出
6 座瓮棺葬,在西区发掘出 2 座春秋墓、 20 座战国墓( 1), 11 座汉墓。发掘者认为战国墓属
已发掘的东周燕墓数量较少,而且大型墓葬被盗严重,这些都给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困 难,这里初步将已发现的东周燕墓分为四类:
第一类,双墓道大型墓,该类墓墓圹面积宏大,从
80 余平方米至 350 余平方米。目前,
仅见于燕下都,且都被严重盗扰,有车马坑或大量车马器。这类墓见于战国中期和晚期。墓主
身份应是高级贵族。
北西南向,大唐迴北淀 M3为 15 度,大唐迴 M1为 16 度,燕下都 M31墓向为 30 度( 2),燕下 都周仁村 M1为北偏西 16 度,燕下都周仁村 M2为北偏东 8 度( 3),贾各庄墓地的 20 座战国
墓以及怀柔城北第二期东周墓中墓向清楚的
4 座皆为北向。可见除大唐迴 M1 之外,皆为北向
第四节 东 周 燕 国 墓 葬 制 度
一 东周燕墓分类
迄今为止,已经发掘并具体报道资料的东周燕墓约有
169 座,另外还有少量的瓮棺葬。
这些燕墓主要分布于徐水大马各庄
(1) 、张家口白庙 (2 ) 、易县周仁村 ( 3 ) 、天津宝坻牛道口
( 4) 、河北新乐中同村 ( 5) 、天津南郊巨葛庄 ( 6) 、喀左大城子眉眼沟 ( 7) 、天津东郊张贵庄 、 (8 )
1964 年第 7 期。
二 主要燕墓地
( 一) 大马各庄墓地 该墓地位于河北徐水大马各庄村,于 1986 年发掘,清理墓葬总计 37 座。大马各庄 能辨明墓向的春秋燕墓皆属北向,该墓地的春秋燕墓以屈肢葬式居绝对优势,在简报中论及的
29 座
36 座春秋墓中, 32 座葬式可辨,其中屈肢葬式的有 26 座,占葬式可辨墓的 81.25%,直肢葬 6
春秋晚期燕陶器墓仍只随葬鬲、罐。该墓地具体年代明确的墓葬分别属于春秋中期及晚期。
( 二) 怀柔城北墓地
该墓地位于北京怀柔城北,于 1959~1960 年发掘,发掘墓葬合计 53 座,包括 23 座东周 墓,这些东周墓都是中小型墓,墓坑是南北向,头向朝北,所见形制属于土坑竖穴墓。东周墓
葬具皆为木质棺椁,除 5 座棺椁不清者外, 13 座为一椁一棺, 4 座为重椁, 1 座为单棺。葬式
层台,而且基本上是熟土二层台。
4 棺椁 春秋燕墓中有棺椁者仅见于铜容器墓(贾各庄
M18等),它们皆有棺椁。非铜容器墓未见
棺椁俱备者,在只有小型陶器墓的大马各庄墓地,葬具仅见于少部分墓中,而且都只是单棺。
(二) 战国燕墓形制
1. 墓向 已确认的战国早期燕墓中葬式可辨者有:喀左大城子眉眼沟
M1为 32 度,大唐迴 M1为东
第二类,竖穴土坑铜器墓,墓圹面积相差较大,从
3.5 平方米至 50 余平方米,大多在 10
多平方米左右,年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应为中小贵族墓。
第三类,竖穴土坑陶器及小件器物墓,墓圹面积从不到
1 平方米至将近 15 平方米,大多
为 2 平方米左右至 4 平方米左右,该类墓是东周燕墓主体,墓主应为一般平民,已发掘的这类
墓,该墓向约占 97% ,而居绝对优势。 战国中期燕墓葬式可辨者有怀柔城北第三期东周墓(
4 座)、天津东郊张贵庄的战国中期
墓( 9 座)、北京昌平松园 M1 、M2 (4)、燕下都 M16 (5)、燕下都东斗城 M29 (6)。其中昌
平松园的两座墓为南北向,其余皆为北向。
战国晚期燕墓有怀柔城北第四期
内蒙古赤峰市 (9 ) 、北京丰台区 ( 10 ) 、通县 ( 11 ) 、顺义县 ( 12 ) 、北京怀柔城北 (13 ) 、北京昌平
( 14 ) 、丰宁县凤山镇 ( 15) 、易县燕下都 (16 ) 、三河大唐迴、双村 ( 17) 、唐山贾各庄 ( 18) 、承德滦河
镇( 19 ) 、怀来北辛堡 。 ( 20)
上普遍有彩绘,器形大多仿自同类的铜器。有
21 件鼎( 7 件升鼎)、 6 件簋、 5 件豆、 4 件三
足壶、方壶和圆壶各 3 件、 1 件鉴、 2 件盘、 1 件匜、 1 件方盆、 1 件仓、 13 枚甬钟、 19 枚钮
钟、 9 枚编鎛、 42 件编磬等。金器有 82 件饰品,银器为 5 件饰品。铜器有 82 件,包括兵器、
用白灰和蚌壳筑成,颇具特色,亦有椁室的作用(附图二十六)。燕下都
M16是一座被盗的大
型燕墓,陶器组合以鼎、豆、壶、盘、匜为主。分别发掘于
1976 年和 70 年代后期的虚粮冢墓
区 M8及辛庄头墓区 M30都属于战国晚期,且都是“中”字形竖穴土坑墓,方向皆为
360 度。
32
虚粮冢墓区 M8的 6 个组成部分包括封土、墓道、墓室、墓坑、车马坑、杂殉坑。墓坑为长方
1985 年第 6 期。
(6 ) 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队:《天津南郊巨葛庄战国遗址和墓葬》,《考古》
1965 年第
1 期。
(7 ) 朝阳地区博物馆、喀左县文化馆:《辽宁喀左大城子眉眼沟战国墓》,《考古》
1985
年第 1 期。 (8 ) 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队:《天津东郊张贵庄战国墓第二次发掘》,《考古》
1985 年第 1 期。
(13 )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怀柔城北东周两汉墓葬》,《考古》
1962 年第 5 期。
(14 )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 《北京昌平半截塔村东周和两汉墓》,《考古》
1963 年第 3
期;苏天钧:《北京昌平区松园村战国墓葬发掘记略》,《文物》
1959 年第 9 期。
(15 ) 丰宁县文化馆张汉英:《丰宁县凤山镇发现战国早期墓葬》,《文物资料丛刊》
1965 年
第 2 期。 (9 ) 王兆军:《内蒙古昭盟赤峰市发现战国墓》,《考古》
1964 年第 1 期。
(10 ) 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张先得:《北京丰台区出土战国铜器》,《文物》
1978 年第 3 期。
(11 ) 程长新:《北京市通县中赵甫出土一组战国青铜器》,《考古》
1985 年第 1 期。
(12 ) 程长新:《北京市顺义县龙湾屯出土一组战国青铜器》,《考古》
7。
(16 )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
1996 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 :
《河北易县燕下都第十六号墓发掘》,《考古学报》
1965 年第 2 期;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
31
队: 《1964—— 1965 年燕下都墓葬发掘报告》,《考古》
1965 年第 11 期;河北省文物管理
处:《河北易县燕下都 44 号墓发掘报告》,《考古》 1975 年第 4 期。 (17 ) 廊坊地区文物管理所、三河县文化馆:《河北三河大唐迴、双村战国墓》,《考古》
车马器以及服饰品等。另外还有铁器、铅器、玉、石、骨、蚌器等。
〖注释〗
(1)贾各庄 M18 、M28作为春秋晚期墓的断代据《商周考古》第 考古教研室商周组编著,文物出版社 1979 年 1 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