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东周时期燕国墓葬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东周燕国墓葬制度

一东周燕墓分类

迄今为止,已经发掘并具体报道资料的东周燕墓约有169座,另外还有少量的瓮棺葬。这些燕墓主要分布于徐水大马各庄(1)、张家口白庙(2)、易县周仁村(3)、天津宝坻牛道口(4)、河北新乐中同村(5)、天津南郊巨葛庄(6)、喀左大城子眉眼沟(7)、天津东郊张贵庄(8)、内蒙古赤峰市(9)、北京丰台区(10)、通县(11)、顺义县(12)、北京怀柔城北(13)、北京昌平(14)、丰宁县凤山镇(15)、易县燕下都(16)、三河大唐迴、双村(17)、唐山贾各庄(18)、承德滦河镇(19)、怀来北辛堡(20)。

已发掘的东周燕墓数量较少,而且大型墓葬被盗严重,这些都给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困难,这里初步将已发现的东周燕墓分为四类:

第一类,双墓道大型墓,该类墓墓圹面积宏大,从80余平方米至350余平方米。目前,仅见于燕下都,且都被严重盗扰,有车马坑或大量车马器。这类墓见于战国中期和晚期。墓主身份应是高级贵族。

第二类,竖穴土坑铜器墓,墓圹面积相差较大,从3.5平方米至50余平方米,大多在10多平方米左右,年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应为中小贵族墓。

第三类,竖穴土坑陶器及小件器物墓,墓圹面积从不到1平方米至将近15平方米,大多为2平方米左右至4平方米左右,该类墓是东周燕墓主体,墓主应为一般平民,已发掘的这类墓葬年代多见于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

第四类,无随葬品墓,主要见于徐水大马各庄和张家口白庙遗址,墓圹狭小,有的仅有0.7平方米(如:大马各庄M9),多数无葬具,应是赤贫者的墓葬。

〖注释〗

(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 《河北徐水大马各庄春秋墓》,《文物》1990年第3期。

(2)张家口市文物事业管理所:《张家口市白庙遗址清理简报》,《文物》1985年第10期。

(3)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燕下都遗址外围发现战国墓葬群》,《文物》1965年第9期。

(4)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队、宝坻县文化馆:《天津宝坻县牛道口遗址调查发掘简报》,《考古》1991年第7期。

(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新乐中同村发现战国墓》,《文物》1985年第6期。

(6)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队:《天津南郊巨葛庄战国遗址和墓葬》,《考古》1965年第1期。

(7)朝阳地区博物馆、喀左县文化馆:《辽宁喀左大城子眉眼沟战国墓》,《考古》1985年第1期。

(8)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队:《天津东郊张贵庄战国墓第二次发掘》,《考古》1965年第2期。

(9)王兆军:《内蒙古昭盟赤峰市发现战国墓》,《考古》1964年第1期。

(10)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张先得:《北京丰台区出土战国铜器》,《文物》1978年第3期。

(11)程长新:《北京市通县中赵甫出土一组战国青铜器》,《考古》1985年第1期。

(12)程长新:《北京市顺义县龙湾屯出土一组战国青铜器》,《考古》1985年第1期。

(13)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怀柔城北东周两汉墓葬》,《考古》1962年第5期。

(14)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昌平半截塔村东周和两汉墓》,《考古》1963年第3期;苏天钧:《北京昌平区松园村战国墓葬发掘记略》,《文物》1959年第9期。

(15)丰宁县文化馆张汉英:《丰宁县凤山镇发现战国早期墓葬》,《文物资料丛刊》7。

(16)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易县燕下都第十六号墓发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2期;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

队:《1964——1965年燕下都墓葬发掘报告》,《考古》1965年第11期;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易县燕下都44号墓发掘报告》,《考古》1975年第4期。

(17)廊坊地区文物管理所、三河县文化馆:《河北三河大唐迴、双村战国墓》,《考古》1987年第4期。

(18)安志敏:《河北省唐山市贾各庄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六册。

(19)承德离宫博物馆:《承德市滦河镇的一座战国墓》,《考古》1961年第5期。

(20)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怀来北辛堡战国墓》,《考古》1966年第5期;敖承隆、李晓东:《河北省怀来县北辛堡出土的燕国铜器》,《文物》1964年第7期。

二主要燕墓地

(一)大马各庄墓地

该墓地位于河北徐水大马各庄村,于1986年发掘,清理墓葬总计37座。大马各庄29座能辨明墓向的春秋燕墓皆属北向,该墓地的春秋燕墓以屈肢葬式居绝对优势,在简报中论及的36座春秋墓中,32座葬式可辨,其中屈肢葬式的有26座,占葬式可辨墓的81.25%,直肢葬6座,占18.75%。大马各庄墓地不同葬式间未见等级差别。该墓地36座春秋墓中有7座墓坑情况不详,其余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最大的墓坑为M28,坑底长1.76米,宽0.7米,深1.5米。墓坑长度一般为1.25米至2米,宽度一般为0.3米至1.3米。在29座墓坑情况可辨墓中,有18座墓有二层台,约占62.07%(17座为熟土,1座为生土),6座墓无土层台,5座墓二层台情况不详。在该墓地,葬具仅见于少部分墓中,在该墓地葬具情况可辨的28座墓中,18座墓无葬具,约占64.29%,有葬具的仅10座墓,约占35.71%,而且都只是单棺,该墓地春秋中期燕国陶器墓(M2、M3、M10、M21、M26、M28)随葬陶器皆为鬲1、罐1,该墓地春秋晚期燕陶器墓仍只随葬鬲、罐。该墓地具体年代明确的墓葬分别属于春秋中期及晚期。

(二)怀柔城北墓地

该墓地位于北京怀柔城北,于1959~1960年发掘,发掘墓葬合计53座,包括23座东周墓,这些东周墓都是中小型墓,墓坑是南北向,头向朝北,所见形制属于土坑竖穴墓。东周墓葬具皆为木质棺椁,除5座棺椁不清者外,13座为一椁一棺,4座为重椁,1座为单棺。葬式分为仰身直肢和侧身屈肢,以仰身直肢居绝大多数。有随葬品的墓葬为18座,出土陶器总计187件,包括鼎、釜、鬲、豆、壶、盘、匜等,另外还有铜帯钩及玛瑙环等。发掘者认为平底红陶鬲及最大腹径靠近底部的圜底红陶鬲要比最大腹径在中部的圜底红陶鬲早。该墓地东周墓被分为四期,从春秋时期至战国晚期。怀柔城北战国早期东周墓,各墓皆有鼎、豆、壶、盘、匜,其基本组合亦如此,战国中期东周墓以鼎、豆、壶、盘、匜为基本组合,至于怀柔城北战国晚期东周墓随葬陶器基本组合为鼎、豆、壶、盘、匜、鬲。

(三)唐山贾各庄墓地

该墓地位于河北唐山市贾各庄,于1952年发掘。该墓地被分为东、西区。在东区发掘出6座瓮棺葬,在西区发掘出2座春秋墓、20座战国墓(1),11座汉墓。发掘者认为战国墓属于战国早期。该墓地22座东周墓皆为南北向之长方形竖穴墓,无墓道。墓坑面积从5米×4.2米,至1.5米×0.5米。葬具分为两种情况,即棺椁俱备或有棺无椁。葬式有仰身直肢和侧身屈肢两种。从随葬品来看,有4座铜器墓和18座陶器墓。陶器包括鼎、簋、豆、尊、壶、罐等。铜器包括鼎、簋、敦、豆、盒、壶、盘、匜等。

(四)燕下都墓地

在燕下都城内发现了3个墓区(2),其中九女台墓区(10座墓)及虚粮冢墓区(13座墓)位于东城内西北角,辛庄头墓区(8座墓)地处西城中部辛庄头村一带。九女台墓区16号墓墓室发掘于1964年,车马坑发掘于1977年(3)。作为战国中期带南北墓道的“中”字形大墓(4),燕下都M16墓口长10.4米,宽度为7.7米,四壁经烧烤,墓室下部的二层台是用白灰和蚌壳筑成,颇具特色,亦有椁室的作用(附图二十六)。燕下都M16是一座被盗的大型燕墓,陶器组合以鼎、豆、壶、盘、匜为主。分别发掘于1976年和70年代后期的虚粮冢墓区M8及辛庄头墓区M30都属于战国晚期,且都是“中”字形竖穴土坑墓,方向皆为360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