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宗白华: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作者宗白华一、飞动之美中国古代工匠喜欢把生气勃勃的动物形象用到艺术上去。
这比起希腊来,就很不同。
希腊建筑上的雕刻,多半用植物叶子构成花纹图案。
中国古代雕刻却用龙、虎、鸟、蛇这一类生动的动物形象,至于植物花纹,要到唐代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
在汉代,不但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就是绘画、雕刻,也无一不呈现一种飞舞的状态。
图案画常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
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的前进的活力。
这种飞动之美,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选》中有一些描写当时建筑的文章,描写当时城市宫殿建筑的华丽,看来似乎只是夸张,只是幻想。
其实不然。
我们现在从地下坟墓中发掘出来实物材料,那些颜色华美的古代建筑的点缀品,说明《文选》中的那些描写,是有现实根据的,离开现实并不是那么远的。
现在我们看《文选》中一篇王文考作的《鲁灵光殿赋》。
这篇赋告诉我们,这座宫殿内部的装饰,不但有碧绿的莲蓬和水草等装饰,尤其有许多飞动的动物形象:有飞腾的龙,有愤怒的奔兽,有红颜色的鸟雀,有张着翅膀的凤凰,有转来转去的蛇,有伸着颈子的白鹿,有伏在那里的小兔子,有抓着椽在互相追逐的猿猴,还有一个黑颜色的熊,背着一个东西,蹲在那里,吐着舌头。
不但有动物,还有人:一群胡人,带着愁苦的样子,眼神憔悴,面对面跪在屋架的某一个危险的地方。
上面则有神仙、玉女,“忽缥缈以响象,若鬼神之仿佛。
”在作了这样的描写之后,作者总结道:“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胶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
”这简直可以说是谢赫六法的先声了。
不但建筑内部的装饰,就是整个建筑形象,也着重表现一种动态,中国建筑特有的“飞檐”,就是起这种作用。
根据《诗经》的记载,周宣王的建筑已经像一只野鸡伸翅在飞(《斯干》),可见中国的建筑很早就趋向于飞动之美了。
二、空间的美感之一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中外建筑史之中国古典园林
5、在文化渊源上,中国古典园林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影响较大,追求天 人合一;西方园林受科学理念影响较大。
三、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概况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是渊 源久远、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发轫于夏商周。至先秦, “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已初见端倪。魏晋南北朝时期, 文化与宗教的兼收并蓄,使园林艺术进一步发展,并促成 了唐宋园林的兴盛。至明清,中式园林最终成熟并发展成 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体系。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实物的分 析看,中国古典园林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即生成期、 转折期、全盛期、成熟前期、成熟后期。
3. 发展期-魏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时期,这 个时期的人,不愿意像传统的隐士在深山里过着清苦的 生活,而是主张隐与仕的结合,既向往自然山水的享受, 又不排斥世俗的物质生活追求。于是他们在城郊山清水 秀的地方造别墅或宅院。 皇家园林的狩猎、通神、求仙功能减弱或仅具有象征意 义,游赏功能逐渐突出。虽然仍受制于传统礼教和皇家 气派的制约,但景观规划较为细致,到南北朝后期受到 私家园林影响,造园艺术开始升华。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史上重要的过渡阶段,以自然美 为核心的美学思想直接影响造园活动,由模仿自然山水 发展到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之美。这一阶段基本奠定了 中国古典园林三大类型并列发展的基础。 这一时期著名园林有:张伦府苑、辟疆园、琼圃园、灵 芝园、华林园、铜雀园、兰亭、金谷园
唐宋时期园林特点: 1、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它作为这 个园林类型所独具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园林规模的宏大, 而且反映在 园林总体的布置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上面。 2、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着意于刻 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 局部、小品的细致处理。 3、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城市寺观具 有城市公共交往中心的作 用,寺观园林亦相应地发挥 了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郊野寺观的园林把寺观本身宗 教活动的场所转化为点缀风景的手段,吸引香客和游客, 促进原始型旅游的发展。
“嬗变”——古典园林意境影响下现代景观的继承与发展
意境,是景观、景象空间呈现的一种气氛、情调和韵味,是艺术作品借助形象达到的一种意蕴和境界。
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们的认识和感悟中产生的思想情感与人生领悟,并通过艺术语言将这些思想认识展现出来。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意境之美,一直致力于创造意境,并将欣赏园林的意境美作为古典园林设计的核心内容。
意境是古典园林的精髓,而这一精髓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下得到完美的体现。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独一无二的意境之美,使人身在园林之中却超脱园林之外,有置身于自然之中的错觉。
古典园林的意境是将人工化的自然通过设计师或工匠内心蕴含的诗情画意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境界,利用人工手法表现美丽的自然景观风光,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古典园林设计崇尚自然,并与中国独特的文化相结合,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创造出迷人而美丽的意境,具有独特的魅力。
作为一种精神表达,古典园林巧妙地把建筑和布局融为一体,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古典美感。
这种美感巧妙地与自然结合,有别于纯粹的自然之美,具有独特性。
中国古代园林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商周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园林设计开始追求自然的意境,这一时期是中国园林设计的过渡时期,也是园林意境形成的初期。
唐宋时期,中国文化进入转型时期,诗画、书法得到了迅速发展。
园林中的“房廊蜒蜿,楼阁崔巍”,使人产生“江流天地外”之感,正合“山色有无中”之韵味,这种意境给人“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的审美享受。
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做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
”①造园者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内部空间进行了独具匠心的设计,对园林整体的布局进行了逻辑性的安排与策划,使其内部空间如诗词一样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又似绘画一样,虚实相生,有明有暗。
在整个园林的设计中,设计师采用多种手法,如借景、对景、漏景等,造成游园者观景视觉的错乱之感。
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
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中文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部分,集艺术、文学、哲学等多学科于一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以诗情画意写入园林”是中国造园艺术的特色。
而园林中意境的营造,更使得这种艺术发挥至极致,它区别于绘画、诗词等需要借助于线条、语言等无形意境的创造,而是在有限定范围内通过特殊手法来表达出创作者的思想、意蕴,使景传递出情,情与景交融,由此形成情绝风雅,神韵独高,蕴含哲理,耐人寻味的园林境界,进而体现出博大的中华文化及其精髓。
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现人类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主张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密切结合的观点与中国古典园林不谋而合,因此分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对现代景观的发展尤为重要。
本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文化内涵,提出要点,并结合现代景观设计实例分析其营造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的传承与创新。
明确现代景观实际事例应当以传统文化的蕴含为重,用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去剖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丰富的内涵,使之能够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思想和实践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为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景观设计传承与创新ABSTRACTAs a part of Chinese classical cultur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is a subject in integration of art,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and has a high cultural value.. "To write a quality suggestive of poetry or painting gardening art garden" i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in the garden, but also makes the art of play to the extreme, it is different in painting, poetry and other need with the aid of in lines, language, and other intangible artistic creation, but in limited range through a special way to express the creator of ideas, meaning to make the scene conveys emotion, feeling and scene blending, thus forming the vast artistic, verve alone high, contain philosophy, intriguing Garden State, which reflects the breadth of Chinese culture and essence. One of the important goals of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is to realize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harmony, advocate artificial landscape and natural landscape is closely combined with point of view and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coincide. Therefore, the 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to modern landscape develop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culture 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and puts forward the main points, and combines with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case to analyze its creation techniques in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Clear practical examples of modern landscape should be in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ains, with modern people'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to analyze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rich connotation,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and guidance role in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idea and practice, find a feasible way for the Chines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1.意境之说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从哲学——文学——绘画——园林的过程。
中国园林的演化过程
一.中国古典园林(封闭古典体系)1.生成期(殷、周、秦、汉)囿、苑、台~2.转折期(魏、晋、南北朝)私家园林,寺观园林~3.全盛期(隋、唐)山水建筑宫苑,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写意山水园,游乐地~4.成熟期及后期(两宋-清初)山水宫苑,山水园林二.中国近代公园(开放非古典体系1840年后)1.租界公园:外滩公园虹口公园复兴公园中山公园2.自建公园:成都人民公园玄武湖公园无锡城中公园 3.西方造园艺术引入三.中国现代公园(城市公园出现1949年以后)1.恢复建设期(1949-1959)2.调整期(1960-1965)3.损坏期(1966-1976)4.发展期(1977-1989)5.前进期(1990- )一.殷、周、秦、汉时期-----生成期(公元前1000-----220年)二.园林形式(雏型):囿,台,园圃“诸子百家”峰火台(一)园林概况1.秦朝宫苑(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出现了真正的皇家园林1.2园林特征:人工整治山水上,尚属首次。
1.3园林实例:大咸阳计划。
上林苑。
骊山宫。
兰池宫(中国首次史载筑山理水)。
阿房宫2、汉朝宫苑(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铜制仙人仿佛举盘承接雨水(仙露),----园林小品起源园林:私园得到很大发展。
由模仿仙山过渡到临摹自然景色。
*影响园林的社会因素:游士-----隐士----遁及山林-----“归田园居”----隐士庄园著名致仕归田隐士:张衡战国时的著名实例:章华台,姑苏台。
上林苑(中国历史上最大园林)。
甘泉宫。
未央宫。
建章宫(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有完整的“一池三山”的仙苑似的园林)。
高低错落,欣赏趣味偏于实用,自然山水仍不是主角。
3.生成期园林状况小结:A,主流是皇家园林,园林的内容驳杂,园林的概念比较模糊.B.儒家的“君子比德”之说,又导致人们从伦理、功利的角度来认识自然之美。
C. 建筑物只是简单地散布.铺陈.罗列在自然环境中;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其他自然三要素之间似于并无密切的有机关系,园林的总体规划尚比较粗放. 园林规模不大.游赏功能上升为主要地位(二)促成中国向风景式发展的因素:1、社会因素:山水审美观念.2、意识形态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二.魏晋南北朝园林---------转折期道家的崇尚自然、清静无为的思想与人们逃避乱世的希望不谋而合,钟情山水的文人学士把笔墨转向了野囿闲庭.园林:园林的艺术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 工程技术上的造诣有了较高成就。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一)山—园林的骨架
山和水是园林造景中的主要手段,山具有丰富的审美作用 1、分割景致。山的体积高大,可以将园林分割成不同的空间或坡面,通过布置适当的景物,营造出不
同特色的风景点或环境氛围。例如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南坡排列着排云殿、长廊、智慧海和青晏 舫等建筑,造型美观,体量巨大,色彩绚丽,图案精美华丽,营造出恢弘华美的气氛;于此相反, 北坡布局以幽深宁静为主,水面狭长而曲折,林木茂密环境幽邃,与南坡的开阔明朗形成鲜明对照 。
充分吸取山水诗、山水画中的意境精髓 ,将自然山峦进行典型化处理,力求再 现自然山峦的种种形态和神韵,追求艺 术上的自然真实。 2、瘦、透、漏、皱、丑。瘦是山石要秀, 要棱骨分明,有迎风玉立之势;透是指 山石玲珑多孔,光线能够通过;漏是要 求山石上下左右相通;皱是指山石表面 有凹凸的这周,外形起伏不定,有明暗 变化而又富有节奏感,才具有真山之气
二 巧妙置景,酿造意境美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中,置景取得了最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 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置景又称“造景”,是按艺术构思对景物进行巧 妙布局,突破空间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常用的置 景手法有借景、分景、隔景、对景等。
(一)借景
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运用最普遍的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借”到 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目的则在于把各种在形态、声音、气味上能增添艺术情趣、 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入到原本的景色空间中来,使的原本的景色更具特色和变化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湖万里船”,这是古代诗人的“远借”。中国古典园林借鉴的这 种诗情画意,也常常出现在邮票上。
(二)分景
中国园林以深邃含蓄、曲折多变而闻名于世,究其原因不外乎园林空间的分隔与组合。 所谓分景就是以山水、植物、建筑及小品等在某种程度上隔断视线或通道,造成园中有园,景中有 景,岛中有岛的境界。分景的作用在于增加景色的量和质,使园景虚实变换,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分景可以把游人的注意力缩小到一定空间范围内,使其能集中精神细致观赏,分景依功能与景观效果 的不同,可分为障景与隔景。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1)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1)1.园林的含义;★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学科的发展,还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
★★在一定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2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公园是纽约“中央公园”。
其作者是FL奥姆斯特德3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产生园林。
直到后期进入原始农业的公社,聚落附近出现种植场地,房前屋后有了果木蔬圃。
虽说出于生产的目的,但在客观上已多少接近园林的雏形,开始了园林的萌芽状态。
第二阶段;大体上相当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
这个阶段,园林经历了由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在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
中国古典主义园林表现一种顺乎大自然风景构成规律的缩移和模拟。
第三阶段18世纪中叶,对自然保护的对策和城市园林方面的探索第四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园林的发展又出现新的趋势。
与接触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有着直接关系的休闲、旅游活动得到迅猛的发展。
另外生态学的兴起,生态平衡的关注4中国古典园林指的是世界园林发展第二阶段上的中国园林体系而言5“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者英国学者E?霍华德(Ebenezer Howard 1850-1928)在《明日之田园城市》中提出了著名的“田园城市”的设想6熟习一下:园林城市,生态园林的概念7中国古典园林定义是它由中国的农耕经济、集权政治、封建文化培育成长,比起同一阶段上其他园林体系,历史最久、持续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是一个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风景式园林体系。
第七章中国古典园林
一园。有“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不仅引进全国的美景,还
在园中仿造西洋美景,如著名的“大水法”。颐和园中的
“谐趣园”仿自无锡“寄畅园”,而西堤六桥则是西湖苏
堤六桥的翻版。
•
2.江南私家园林的特点
• (1)个性鲜明,主题突出。
•
江南私家园林是官绅商贾们府邸的扩展和延伸,因此
造园因地而异,风格因人而异。
• (2)小巧别致,色彩淡雅。
木,以供统治者享受。
•
秦汉时期,我国古代园林建造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逐渐
丰富起来,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
•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园林建造艺术转折时期.
•
隋唐以后,我国古代造园艺术达到了高峰。
•
明代中叶以后,私人造园高潮迭起,涌现出计成等一
批卓有成就的园林建筑专家。
•
清代时,我国园林建筑形成了北京地区、江南地区、岭
• (6)亭。是一种没有门窗、四面开敞的小型建筑。亭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富民族特色,造景功能极强,正所谓 “有亭即成景”。
• (7)廊。廊是有顶无墙的带形建筑。它不仅是联系建 筑和景物的通道,而且因其蜿蜒曲折,高低起伏,生动活 泼,是颇具观赏性的民族建筑。
•
4.植物
•
花草树木犹如园林的毛发。
•
首先,它具有构景作用,其色彩、姿态无不给人以柔情万千,绚丽多姿的美感。
依山而建。佛香阁高41米,为全园的最高点,是颐和园的
象征。在此眺望昆明湖,开阔的湖面、远处的西山尽收眼
底。排云殿极具皇宫的豪华气派。
•
万寿山下昆明湖畔有著名的长廊。它长达728米,共分
273间,上有精美绘画14000余幅。长廊迂回蜿蜒,如同彩
带一般将勤政区、居住区、游览区连为一体。
中国园林设计的美学思想以及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设计的美学思想以及文化内涵摘要:中国园林设计主要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中国园林如诗如画,集建筑、园艺、书画、文学等艺术的精华于一体,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
在营造空间环境时,突出天人合一、融于自然、顺应自然的设计美学思想,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其艺术生命力长存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园林设计美学思想文化内涵园林,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利用改造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外部环境。
园林是镶嵌在大地上的立体图画。
园林城市不同于田园城市、山水城市和森林城市,不仅在于园林城市不囿于城市自然风貌,更在于园林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发展史和文化史。
园林的理论基础虽然是师法自然,但其灵魂是文化艺术。
园林文化则是人们把自己的观念、情趣、精神归宿投入到山水地貌,或者开辟山水地貌并结合植物栽植,建筑布置的外围环境中,或者投入到花木的养、赏及花木的有序组合之中,使之升华为高雅的、有韵味的立体画卷,典雅的艺术品,既有生态作用,又具有游憩、欣赏、审美的情趣。
一、中国园林设计特色中国园林的设计借助于假山、奇石、幽径、流水营造出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境界。
园林中的建筑物常见的有亭、台、楼、榭、阁等,房屋之间用长廊贯通,假山、石头、流水则配合建筑物组成富于韵律美的园景。
和西方园林不同的是,中国园林设计含蓄抒情,它不象西方园林一目了然,而是以曲为贵,强调移步换景之妙。
园林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景中带画,耐人寻味,平静中有变化,变化中有收敛,无论是大园子还是小园子,都变化无穷,各有特色。
二、园林植物配置与设计美学之间的关系美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其主观成分源于文化。
园林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中蕴藏着人类文化的结晶。
古今中外辉煌灿烂的古典园林艺术、现代园林艺术,无不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园林景观设计题库习题与答案全
第一章问答题1、中国古典园林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时期?分述这些时期的特点及成就。
6-10答:①生成期:皇家园林规划宏大、气魄雄浑、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殷、周朴素的囿;秦汉建筑宫苑和“一池三山”;西汉山水建筑园。
②转折斯: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
南北朝自然山水园;佛寺丛林和游览胜地。
③全盛期:园林发展进入了盛年期,作为一个园林体系,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基本形成。
隋代山水建筑宫苑;唐代宫苑和游乐地,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唐宋写意山水园。
④成熟时期及成熟后期: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于精致,另一方面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
北宋山水宫苑;元、明清宫苑;2、综述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0-16答:①出于自然,高于自然;②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③诗画的情趣;④意境的涵蕴3、简述中国古典园林的地方特色。
16-19答“①江南园林②北方园林③岭南园林④巴蜀园林⑤西域园4、简述中国近代公园发展主要标志。
19-21答:公园出现了,西方造园艺术大量传入中国。
5、简述中国现代公园的发展过程及主要特点。
21-23答:①恢复、建筑时期(1949-1959);②调整时期(1960-1965):③损坏时期(1966-1976):④蓬勃发展时期(1977-1989)⑤巩固前进时期(1990年至今)⑥6、简述环境可持续思想园林本质的基本内容。
25答:①功能原则:必须把维护居民身心健康,维护自然生态过程作为园林的主要功能来评价。
②经济与高效原则:强调用最少的人工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过程,满足人灯身心再生功能,强调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来实现上述功能,用大量化肥,花坛植物,进行人工或化学除草都是违背这一原则。
③循环与再生原则:强调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
④乡土与生物多样性原则:强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乡土植物和乡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之一,应节制引用外来特种上,保护和发展乡土特种。
中国古典园林经历的发展历程及各自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经历的发展历程及各自的特点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综合反映,在历史上却长期为统治阶级和达官贵人所占有享用。
但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之后今天已经被我们所继承和发展,而为我国广大人民所享用了。
为了能简要地说明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现根据历史文献和现存古代园林遗址的考察,循其明显的规迹,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来概述之。
(一)先秦及秦汉时期。
此时期或可称为“白然时期”,是从“固”到“苑”的发展时期,约相当于距今三四千年的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殷商西周时代。
旱在原始时代,当人类进人奴隶制社会,先民主要的生产活动是狩猎劝!渔猎,后来慢慢进化到种植定居,驯养了一些野生动物,比如猪、犬、羊等,种植了一些植物,比如禾、麦、稻、获等。
这样就出现了圈养、圈种的有一定范围的地方,在甲骨文、糟文、金文中出现了“因、眺(囿)”“鉴、翻(圃),,等字,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有了从事农事、畜牧、手工业制作以及各种杂务劳动的专业奴隶阶层,在解决了生活的劳务后,奴隶主和帝王们就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各种游乐戏嬉,其中包括“狩猎”活动。
而那些被选择为狩猎地区的地方,一定是那些禽兽比较集中,山丘或林茂之地,水草丛生之处,这就是成为种植与株、圈养动物的“囿”。
根据史料记载,从殷周到秦汉时期这种“囿”的存在和发展,大体具有三个特点:1.:片地宽广。
一般方圆都在几十里、上百里左右,如春秋楚庄王“筑层台……延壤百里,’;2.工程浩大。
囿的周围有界垣,囿内有台屋构筑。
3.人工设施增加。
山于狩猎地距离统治中心地较远,不免要在“囿”内建寝殿屋宇。
这种最早期的“囿”到汉代有了新的发展,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山林的原始状态的存在,而是日趋专门化了。
帝王们在这里建“宫”设“馆”,除了为游猎所需要,增添了寝宫殿宇生活设施,还配置了观赏植物、人工山水等景色,初步具有了“园林”性质,从汉代起它的名称也从古代的“囿”改称“苑”或“苑圈”了。
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发展历程
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发展历程中国园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集中在园林中,各个时期发展下来的园林各具特色。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发展历程,欢迎阅读!古典园林各时期发展历程据有关典籍记载,中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
汉起称苑。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一度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普遍风尚。
山水画为题材的创作阶段。
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发展了“秦汉典范”。
北魏张伦府苑,吴郡顾辟疆的“辟疆园”,司马炎的“琼圃园”、“灵芝园”,吴王在南京修建的宫苑“华林园”等,又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园苑。
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后期的战乱状态,社会经济一度繁荣,加上当朝皇帝的荒淫奢糜,造园之风大兴。
隋炀帝除了在首都兴建园苑外,还到处建筑行宫别院。
他三下扬州看琼花,最后被缢死在江都宫的花园里。
唐太宗“励精图治,国运昌盛”,社会进入了盛唐时代,宫廷御苑设计也愈发精致,特别是由于石雕工艺已经娴熟,宫殿建筑雕栏玉砌,格外显得华丽。
“禁殿苑”、“东都苑”、“神都苑”、“翠微宫”等等,都旖旎空前。
宋朝、元朝造园也都有一个兴盛时期,特别是在用石方面,有较大发展。
宋徽宗在“丰亨豫大”的口号下大兴土木。
他对绘画有些造诣,尤其喜欢把石头作为欣赏对象。
先在苏州、杭州设置了“造作局” ,后来又在苏州添设“应奉局”,专司搜集民间奇花异石,舟船相接地运往京都开封建造宫苑。
这期间,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
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
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
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等。
简述审美及思想因素对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方向的影响
简述审美及思想因素对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方向的影响1.传统美学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产生的影响建筑物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
一直以来,建筑都会根据当时的文明以及社会的发展而建设,因此它不仅保存着大量珍贵的中国文化遗产,还充分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
在封建时代,园林建筑艺术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园林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人们将“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融入在其中,将园林建筑的物质外壳当做天地、祖先与人们沟通的媒介,强调当时的等级制度及秩序,顺应了当时统治社会的社会政治要求。
过去所建设的园林建筑都处于自然当中,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直到汉朝以后,所建设的园林建筑已经没有了神秘的气氛,而是将“师法自然”的思想观念融入到了其中;而在魏晋南北朝使其,我国园林建筑艺术进入了一个转折的发展时期,由于当时战争频发,再加上受到当时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人建造的园林建筑主要是为了逃脱战争,在大自然中寻求寄托,在大自然中游玩、观赏,此时也出现了大量的文人义士,将自然景观描写进诗歌当中。
但是人们并不能游遍全世界的名山大川,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家中设置相应的园林,希望在简朴的生活当中寄托自己的情感,为自己的心洗礼,修身养性,此时社会中也就出现了私家园林。
唐朝以后,人们掀起了建造园林艺术的浪潮,在园林建筑设计过程中,人们将其中各种诗情画意有机的结合,更具自然化特征,另外,他们还将自然的美态与建筑形态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具有独特性特点的园林景观,促进了园林建筑的健康发展。
2.传统美学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立意产生的影响在中国古典园林建设过程中,人们必须要将其功能以及特色充分发挥出来,而这绝不能够根据外界自然景观进行设计,而是需要人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通过不断创新来造就具有自然化的园林景观,从而达到视觉上的美观。
在《逍遥游》中,庄子将道家思想理论充分融入在其中,强调万物生存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求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不断追求精神的释放,要求通过坐忘或者心斋来体现道家思想,做到无欲无求,并与天地相融合,最终达到两忘的精神状态。
古典园林的分期及特点是什么
古典园林的分期及特点是什么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其它文化一样,辉煌灿烂,绚丽多姿。
古典园林的分期及特点有哪些呢?接下来就和店铺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古典园林的分期及特点,欢迎阅读!古典园林的分期及特点中国园林留下了中华先人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足迹,也留下了经过几千年探索、实践的煌煌杰作,成为“地球村”人们的共同财富。
生成期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
贵族的宫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滥觞,也是皇家园林的前身。
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的主流。
如:秦有上林苑,秦始皇晚年还建造了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阿房宫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民间的私家园林异军突起。
寺观园林也开始兴盛起来。
形成造园活动从生成到全盛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此时的园林从地址和内容上发生了变更,从城市转向成郊和山村,从宫苑建筑转向大自然,成为以自然山水为主体的园林。
如西晋大官僚石崇经营的金谷园。
成熟后期相当于清中叶到清末。
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已多少丧失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
皇家园林如畅春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如苏州拙政园、无锡寄畅园、北京清华园等。
中国园林的山水精神中国古典园林最终成为“模仿自然,高于自然”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其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不能不提到三个最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因素——崇拜自然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崇拜自然思想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向来密切。
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很早就积累了种种与自然山水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构成了“山水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我国悠久的古代文化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古代把自然作为人生的思考对象(或称“哲学命题”),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和发展,是由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与集大成者庄子,在他们构建的哲学观念中提出来并完成的。
浅谈对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的见解
浅谈对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的见解丁启豪(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南郑州450046)摘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典园林逐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美学。
而这种艺术美学主要体现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之中。
本文主要探讨中国古典园林在景观营造中的表现手法、营造特点、文化价值等。
中国古典园林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营造出精神意境,反映出中国古人所特有的筑园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研究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典园林;园林美学中图分类号:TU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0)24-0043-020前言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中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与参考价值。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门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它与诗词歌赋、绘画雕塑具有极其密切的关联,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园林不仅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艺术品或者是一个活动空间,同时它的一池、一山、一亭、一花无不体现出中国人独到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
它既是一种社会物质财富,也是一种社会精神财富。
中国古典园林经历了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成熟后期这五个发展阶段,在这五个发展阶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于园林独到的理解及“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归隐”。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中国特有的小农经济、封建中央集权、“儒释道”文化三者共同作用之下所发展形成的。
与西方园林、伊斯兰园林相对比,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更加悠久、持续时间更长、分布范围更广。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作为风景式园林体系中一大类别在世界园林体系中也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中国古典园林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蕴含”为特点的园林风格。
这些特点构筑了中国古典园林之美。
1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主旨在于“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这个美学思想更加体现了中国人对于造园艺术的独到见解,“本于自然”体现出中国园林在于对自然环境的再现,在小小的园林之中再现自然环境中的山水美景。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美学思想作者:何凯来源:《公关世界》2020年第04期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由多种艺术组成,其中包含着绘画、雕刻、建筑、山水等。
中国的古典园林建筑在经历了数千年的文化历史沉淀之后开始作为反映人们审美情趣的存在而出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艺术体系,不单单再是一种简单的建筑形式了。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美学意蕴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国古典园林不再单单作为一种建筑的形式而出现,更深层次上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形成了独特的气质与特征,有着自己的艺术体系。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在儒释道等思想精髓的美学指导下形成了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和美学意蕴,使得我国的传统美学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一、中國古代园林建筑的特点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园林的初始形态,早期人们开园造林的活动是为当时的帝王和贵族提供狩猎和休息的场所。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园林中开始出现土山、池沼这样成组的风景,与最初的园林形态有了很大的区别。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并随着老庄哲学的推行,中国园林的发展出现了转折。
这一时期的园林建筑开始遵循“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色,把自然山水作为园林的主题景观,园林内的建筑仅当做点缀出现,使整个园林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状态。
园林建筑在唐宋时期达到了成熟,这一时期人们将诗画艺术和园林建造结合了起来。
在园林之中展现出一种诗情画意的人文气息,一下子将园林建筑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我国的古典园林建筑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
但总体来说园林建筑自开始就是以自然山水风景作为景观的主题,重在展现自然风光,建筑只是为点缀风景方便人们欣赏而存在。
在园林建造中要把自然景观和人工因素结合起来,在自然中增加人工情趣和生活气息,突出自然环境的优美,使自然与人工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美学思想自然与人工的统一始终是中国古典园林建造的追求。
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
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明清时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黄金时期,许多优秀的园林建筑如拙政园、颐和园、苏州园林等精美的园林建筑物留传至今。
这些园林建筑物以其独特的构建形式、艺术特色、独特的地理环境等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研究人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全面探讨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的发展与变革。
一、园林建筑物的设计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物,讲究“形似自然”,即“造园取法于景物之真”,追求自然的真实感,将自然的景物加以转化,最终呈现出一种人类创造的“人造自然”。
园林建筑物设计的创新性也使得整个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处于领先地位。
例如,苏州园林与其他大多数园林不同,其园林中不仅设置景点,还有山石、树木、水池等景物相映成趣。
并将“寓景于庭,景入庭境”作为它的核心美学,将景观的布局和设计完整地体现出来,从而营造出一种极具韵味、宁静、美好的空间。
同样的,颐和园和拙政园的设计也以“天人合一”为主题,根据中国传统文化根而融合自然风光,形成了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园林建筑物。
二、园林建筑物的艺术特色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物具有很强烈的艺术特色,这些特色体现出了园林建筑物的灵魂和核心。
其一,重视对景色的感觉与处理。
在园林中,不仅强调景点布局的创新性,也强调了景色的感觉与处理,精致的景点处理和精妙的景色组合给游人带来极致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这些在苏州园林中的最为明显,如枫桥书院的建筑物,它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文化底蕴,同时将自然与文化相结合,将书院与景致紧密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美好的仙境。
其二,重视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较为深远和悠久,园林建筑物则是其最好的传承载体。
在明清时期,园林建筑物的设计构思不仅注重美学和视觉效果的营造,更注重文化底蕴与深厚的哲学思想。
比如颐和园中的长廊,它不仅是园林建筑物的设计精华,也代表着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中式文化。
同时,颐和园作为整个明清时期最大,最精美的皇家园林,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更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39104(2006)03—020602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史亦彬(江苏省建筑材料研究设计院,江苏南京210009)摘要:中国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园林艺术受到古代哲学,美学思想以及绘画诗词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使中国园林一开始便带有浓厚的东方情调和诗情画意般的色彩。
同时也在中外交流中吸收7优秀的外来文化。
关键词:园林艺术;传统文化;美学思想中图分类号:d01,TU855文献标识码:^Onthe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AestheticIdeasofChineseCIl函cGardensSHIYi-bin中国三干多年悠久的园林历史,造就了精湛而又独具特色的园林技术与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审美设计思想的形成,深受古代哲学、美学思想以及绘画、诗词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
一、“天人合一”与“儒道互补”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在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诸多观念中,“天人台一”的观念是根本性的。
在春秋战国时成书的《周易》(亦称《易经》)之中的“天人感应”、“道出于天”等核心内容,即认为人类社会是广大自然界的一部分。
孟子认为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就是说人豹心、性与天这一自然规律本为一体相通的。
汉代董仲舒更进一步提出了:“天人之际,合而为_”馨专氅,,薹篓爹成了“天人苏州拙豉目小飞虹合’”的哲学思想。
‘一’。
《易经》中“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的理论即人生的理即是天人的协调。
总的说来“天人合一”这‘哲学思想,讲的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希望能化解矛盾达到和谐统一。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林艺术思想、充满了人对自然美的认识、理解和感一隋。
祟尚自然、寄’睛山水、主张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思想在三千多年前已经盛行。
孔子有“智者乐水、仁省乐山”之说。
把自然LⅡ水之美与人的精神道德情操联系在一起。
道家代表人物老庄是崇尚自然的先驱、提出“天地有大美”、“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极力称颂大自然的壮美、把自然山水之美提到精神自由、心灵解放、物我超越的境界、认为清静无为、无欲、无念,才能保持一种澄澈的心境、从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种追求“天道”、“人道”同一的自然观和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文人对自然山水的醉心和向往。
明清时期苏南地区是还乡官宦、官场失意和遭贬文人“隐迹山林”的选择之地,一方小园,成为他们出_!!{三超世的精神绿洲。
他们带着超尘脱俗的隐逸思想营造嗣林,作为寄情山水、隐居山林的世外桃源,在园林的建造上就表达…了寄情山水的心迹,追求的JF是“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对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美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道家强调“无为”,崇尚回归自然,儒家虽然看重的是经世之术,讲究的是治国平天下,但也强调亲和自然,孔予所说的“智者乐水,t渚乐山”,被历代士人们奉为至理名言,作为论析风景的理论依据:东晋王羲之就曾说游玩山水是“取欢仁智乐”:唐韩愈也称赞连州太~,建没风景是智仁之德的体现。
此外,儒家思想强调的“礼”对于巾国同林艺术的发展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园林布局、园林建筑都要体现等级制度的“礼”:例如“天了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如此等等。
砸作为个人生括环境要素的园林和风景建设,却是六朝时在道家崽想阐发个体精神时得以发展、升华为一种真正艺术品类的。
从这一点上说,道家思想确实起了主导作用。
但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圣人之教,后世士人谁不对之尊崇有加?因而也同样推动着隋唐以下各个时期的园林与风景建设,没有这种推动,唐宋明清各代园林和风景名胜的繁荣是不可想象的。
二、佛教及其他外来文化对园林艺术的影响佛教传八我国之后,佛教的“样机悟道”,“隐性止欲”等等理论和佛教经典中的“极乐世界”理想以至具体的佛教故事,也都影响到园林艺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寺院类型的园林,为中国园林历史与园林艺术增添了新内容。
佛塔几乎成了历代各家园林中置景和借景的重要对象。
南北朝佛寺中的园林不可胜数。
自此以后,园林与寺扬州瘦西湖庙结为一体,凡是较大的寺庙都有园林,较大的园林中必有寺庙。
皇家的官苑必以寺庙为点缀,知北京的北海琼岛惟中就是一组寺庙建筑(永安寺),北海北岸还有天王殿、阐福寺、小西天等庙宇;颐和园后山有大型的喇嘛庙;承德避暑山庄内有永佑寺、珠源寺等等。
寺庙中的园林还有公共园林的性质,其中些寺庙甚至以|特殊景色名闻遐迩。
现今北京法源寺的丁香久负盛名;苏州的西网本是戒幢寺西侧的一个小匿,由于园林有名,寺的名字反而鲜为人所知了。
可以说园林艺术丰富了寺庙建筑的内容,而寺庙的建筑又增添了园林的景色。
_二者互为补益、相得益彰。
在中国建筑发展的几千年中,各地区都在不断交流,相互融合.互为补益。
自公元1世纪前后中国与欧亚各国发生交往以后。
即不断吸收外来的建筑因素,丰富自己的内容。
中国园林艺术同样在不断吸收外国的东西.古塔即是吸收印度等国建筑艺术因素=1ii=断创造发展的范例。
自明清以后与国外的交往更为密切,西方音乐、美术、建筑等相继传入我国。
到清代乾隆时期经营圆明园的时候,还把当时欧洲兴起的巴洛克西洋建筑风格引入了圆明园景区之内。
最有名的是圃明园中的海晏堂、线法山、谐奇趣、万花阵,远赢观等被称为西洋楼。
其建筑特点是将欧洲当时盛行的巴洛克建筑艺术与传统的手法相结合。
由于这些西式建筑是以石雕砌筑、不易为火所焚,因此。
经过1860年和1900年两次侵略战争,至今还留有残迹。
三、文学、绘画对圈林艺术的影响美好的自然陶冶了人们美的心灵,人们又把自己的美学理想体现到文学、艺术的创作之中。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创作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也是重视意境的创造。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而是艺术意境的美。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楼、台、亭、阁,都要服从于创造艺术意境的要求。
明代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计成这段话指出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主雾不在于建筑本身的美,而是在于“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也就是使游使游览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王羲之),从有限的时空进入无限的时空,从而引发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和字宙感。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尤其是诗词书画也是重视意境的创造,与古典园林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园林艺术的影响尤为突出。
优美的园林景色自然风光,巧夺天工的奇观为诗人画师提供了创作的源泉,王勃的“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如果没有像膝王阁这样的雄伟精美建筑是无法写出的。
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如果没有沉香亭,这里的帝王官苑也是无从写起的。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园林的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圉》如北京圆明圄残速果没有优美的湖山景色和山村寺院景物也无从画起,宋代传为张择端所画的金明池争标图完全是帝王官苑的写照之作。
反过来,园林胜景又借诗赋文章丹青画幅的意境和艺术形象加以营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争辉。
另外,唐、宋、元、明、清历代诗人、画家直接参加了园林的营造,又把诗画园林推向了中国古典园林园林艺术的+个高潮,其影响之深,不言而喻。
宋擞束祥龙石舀明代园林设计家计成在《园冶》一书中以“虽由人作,宛白天开”两句话来总结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理想之黄。
中国的园林艺术作为表达人与自然的最直接、最紧密联系的一种物质手段和精神创作,关键在于人巧营造之景要与自然的景观融台,这样才能使人的身心产生接近自然,回归自然之感。
参考文献[1】计成著.陈植.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2】宗自华.艺境I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3】叶朗.现代美学体系【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1罗哲文.中国古园椿【M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5】苏州园林设计院.苏州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6]萧默.中国建筑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作者:史亦彬, SHI Yi-bin作者单位:江苏省建筑材料研究设计院,江苏,南京,210009刊名:艺术百家英文刊名:HUNDRED SCHOOLS IN ART年,卷(期):2006(3)1.计成;陈植园冶注释 19882.宗白华艺境 19993.叶朗现代美学体系 19994.罗哲文中国古园林 19995.苏州园林设计院苏州园林 19996.萧默中国建筑艺术史 19991.杨青.马可静浅析园林艺术及美学思想[期刊论文]-现代农业2010(12)2.欧阳吉华.Ouyang Jihua园林艺术中的点、线、面[期刊论文]-中国园林1998,14(3)3.刘贵鹏浅谈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的美学思想[期刊论文]-农技服务2008,25(12)4.龙杰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美[期刊论文]-科教导刊2009(23)5.王正刚.陈伟.WANG Zhenggang.CHEN Wei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文化意涵[期刊论文]-宿州学院学报2007,22(3)6.马慧敏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期刊论文]-科教文汇2008(1)引用本文格式:史亦彬.SHI Yi-bin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期刊论文]-艺术百家 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