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中国经济研究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19年中国经济研究报告

1919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极其繁荣的一年,通过研究1919年的中国经济,有助于研究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发展情况。

一、1919年中国经济概况

1919年,被经济史学家称为“极其繁荣的一年”,或者是“极有成效的一年”,“创造了纪录的一年”。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明显、企业家阶层上升,中国加入到世界一体化循环中。

(一)经济增长、企业家阶层上升

1.内在动因——商业民间自治社会秩序迅速兴起

中国一部分城市经济增长非常明显,普遍成为国际贸易和国内

贸易的热点。大量的西方进口商品带来了旺盛的市场需求,外

国企业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退出中国市场,大量新技术、新机器设备以相对低的价格源源不断地从欧美进口过来,这些

利好因素使企业家获得了发展的动力。

2.外在动因——全球经济格局变化

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引发的世界贸易

格局的改变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发展的机会。长年在中国市场图

谋商业发展的欧美各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与者,他们

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战争中去,因此中国事务就显得无足

轻重。相比之下,只有日本和美国因为参与到一战的程度不深,因而能够维持他们在中国市场的利益格局。金融家把资本抽调

回国,以备战争之需,大量的企业人员响应国内战争动员令,

回国应征,上了战场。几乎所有参战国在中国的公司都停止了

营业。这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在短期之内带来了一种贸易保护主

义的效应。一方面,进口的数量越来越少,外国公司的影响力

越来越小,明显的贸易数据是,1913年中国从国外进口的棉布

达到1900万匹,250万担面纱,但到1919年前后,进口规模

锐减到1400万匹,130万担面纱。另一方面,则是世界市场对

原料和食品需求的明显增长,以及欧洲参战各国对用于军事的

有色金属原料品的有效需求,拉动了市价,这意味着中国市场

的出口能力迅速攀升。相关的出口产品普遍扩大了规模,比如

植物油、皮革、羊毛、面粉、鸡蛋,甚至包括蔬菜和红茶。这

样的出口格局,远远超越了曾经非常红火的茶叶出口和生丝出

口。而中国市场,刚好可以利用已有的资源,进行有效出口。

一战所带来的全球贸易利好因素和美日在中国市场的深度扩

张,在市场规模的意义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学家

认为,正是从这个时候起,中国资产阶级正式进入所谓黄金

(1223.40,-4.60,-0.37%)时代。

(二)中国经济加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循环之中

首先,战争带来的利好因素,并没有跟随战争的结束而结束,整个欧美市场对于原料和食品的需求,不但没有减少,

而是持续增加。中国市场上源源不断的日用生活产品找到了

远距离的出口之地。其次,是汇率的上升,推高了中外贸易

的规模性增长。欧洲市场对原料和食品的需求十分迫切,大

量的买家不顾货币汇率,愿意用高价来购买从中国而来的商

品。这种几乎是非理性的消费局面,不断拉高中国银元对欧

洲各国货币的比率,从1916年开始连连上涨,到1920年,

中国银元每两已经能够兑换1.48美元。这完全是一个对中国

经济双向利好的市场格局。中国商品的大量出口,拉高汇率,

而汇率的上升,又推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这样旺盛的市场

形势,从一战开始就持续火爆,甚至在战争停止之后,仍然

继续走高。在国际贸易方面,中国经济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像

现在这样左右逢源,生意兴隆。出口贸易火爆,世界市场几

乎依赖中国的商品,进口贸易方面又得益于汇率的提升之后

巨大的购买力,让中国市场具有不错的定价权。美元在贬值,

中国银元在升值,中国的企业家开始大面积享受这种市场的

利好因素,各种现代化的经济部门,各种有志于世界市场的

企业和企业家纷纷鹊起,中国经济第一次如此健康,如此全

面地加入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循环之中。

二、1919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变化

(一)工业(工商业)

中国的工业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特别是纺织业)。这是中国民族资本在这些年内以及在后的年代里超过外国资本的唯一工业部门。重工业也有所发展,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民族工业仍具有软弱性。

辛亥革命的推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较大的发展。在辛亥革命后开办的企业中,以纺织和面粉工业发展最快,针织、印刷等轻工业也有不少进展。纺织工业,1913年前全国共有231家工厂,资本3254.7万元,到1920年已增到475家工厂,资本8275万元。纺纱业1913年共有纱锭65万枚,到1919年增为118万枚。纱厂的盈利也很丰厚,16支纱在1914年每包盈利为19.58元,1917年达36.93元,1919年更高达70.56元。同一时期,布机由2016台增为2650台,厂数和纱锭、布机数在短短几年内就超过以往20多年所有积累的两倍多,这样的发展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随着轻工业的发展,重工业在这一时期也有发展。钢铁冶炼业,1914年开始兴建大冶铁厂等六个钢铁厂,1916年建立宣化的龙关(后改为龙烟)铁矿公司,1917年上海成立和兴钢铁公司,1918年北京石景山钢铁厂开始兴建。采煤业,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由1912年80万吨到1919年增至330万吨。使用动力机械的工厂,1913年只有400至600家,到1921年增加到2000多家。

中国民族工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也仍然很浓。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并没有改变。

(三)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却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